读秀下架或隐去SS编号的条目

一册 @atreides
222 本书
作为一个基于图书馆馆藏情况的图书出版信息聚合网站,读秀一直是广大读者搜寻图书借阅资源的重要工具。但读秀收录的图书条目经常发生变动,有些图书一度收录(曾经有过读秀编号)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搜索到,或是读秀编号被隐去,容易被误认为不存在,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一些不便。这种现象被一些朋友用图书馆管理术语戏称为“下架”。本书单收录一部分被读秀“下架”的图书,以便各位读者查阅出版信息,避免因读秀无条目而误认。 内容部分来自表瓣的一个豆列:SS编号发生过显隐变动的读秀书籍条目

阎步克自选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阎步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9
自序
春秋战国时“信”观念的演变及其社会原因
从举荐到考试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引言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结语
西汉“察廉”考
从任官及乡品看魏晋秀孝察举之地位
汉代选官之“四科”标准的性质
南朝“太学”考
《南齐官品》拾遗
《魏官品》产生时间考
南朝“勋位”考
乡品与官品关系之再检讨
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
士大夫与官僚制
“士”形义源流衍变说略
“士”字为斧形说补述
“礼治”秩序与士大夫政治的渊源
荀子论“士君于”与“官人百吏”之别及其意义
秦汉之际法、道、儒之嬗替片论
分、合之间:说‘君子不器”
王莽变法与中国文化的乌托邦精神
乐师,‘儒”之文化起源
春秋战国时“信”观念的演变及其社会原因
从举荐到考试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引言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结语
西汉“察廉”考
从任官及乡品看魏晋秀孝察举之地位
汉代选官之“四科”标准的性质
南朝“太学”考
《南齐官品》拾遗
《魏官品》产生时间考
南朝“勋位”考
乡品与官品关系之再检讨
秦政、汉政与文吏、儒生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特质
士大夫与官僚制
“士”形义源流衍变说略
“士”字为斧形说补述
“礼治”秩序与士大夫政治的渊源
荀子论“士君于”与“官人百吏”之别及其意义
秦汉之际法、道、儒之嬗替片论
分、合之间:说‘君子不器”
王莽变法与中国文化的乌托邦精神
乐师,‘儒”之文化起源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 [图书] 豆瓣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
[澳] 克里斯蒂安·罗伊-斯米特
/
[英] 邓肯·斯尼达尔
译者:
方芳
/
范鹏
…
译林出版社
2019
- 3
"牛津手册"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
-
汇集全球顶级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
洞察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
-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顶级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必读的指南。
- - - - - - - - - - -
★ “牛津手册”重磅推出,里程碑著作首度译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隶属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牛津手册”系列,这套规模恢弘的丛书举全球学界之力,为各学科提供专业指南,以其权威性享誉世界。《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是其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此次首度中文译介。
★ 汇集全球顶尖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罗伯特•基欧汉,到“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再到《超预测》作者菲利普•泰特洛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集合了顶级专家,深入阐释国际关系,直面至为严峻的全球政治问题,是我们学习洞察国际关系的不二之选。
★ 系统、全面的入门之书,动态、前瞻的思考指南——《牛津国际关系手册》全方位展示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和规范、主流和边缘之间的平衡,同时动态展现了多元观点的争论,展望全球政治的未来,兼顾了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与前瞻性。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把握国家间政治博弈的表象与实质,理解多边与多极关系中的变与不变。
★ 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专文推荐——本书有助于我们审视百年变局之下国际秩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秩序当下走向的“实然”形态,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应然”形态。(倪世雄)
- - - - - - - - - - -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由全球多所著名大学的近五十位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合著而成,相信本书一定会为此提供不少宝贵的智识。本书的翻译出版正逢其时,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们提供了解难释疑、探索思考的路径。
——倪世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这部有关国际关系的皇皇巨著由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的顶尖学者合著而成,是国际关系学科内迄今为止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为我们观察和预测全球局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坐标系。
——余素青,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的译介,对于中国学者和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乃至第三世界国际关系理论、方法体系都大有裨益……书中所述有关外交政策决策、国际法等内容,可以为有关部门开展规制体制的设计和相关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对于国际关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是至为全面的教科书……对于有意攻读该学科硕士学位的人来说……是必选之书。
——斯蒂芬·麦格林奇,西英格兰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高级讲师
-
汇集全球顶级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
洞察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
-
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行动,如何影响其他国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各国应该如何行动?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为何会对全球政治行为产生指导性、实践性影响?云集顶级学者,着眼思想前沿,《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权威视角与系统脉络,深刻呈现了国际关系领域的方方面面。
从国际关系的学科定位、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到国际关系与其他学科乃至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浓缩式地展现了国际关系的知识地图,是迄今为止对国际关系领域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在战争与和平仍是重要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暖、全球金融、数据安全等新兴国际性问题日益凸显的时代,《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深厚专业力量,解析国际秩序当下走向,探索世界格局未来发展,是所有关心全球政治前沿思考的读者必读的指南。
- - - - - - - - - - -
★ “牛津手册”重磅推出,里程碑著作首度译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隶属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重磅推出的“牛津手册”系列,这套规模恢弘的丛书举全球学界之力,为各学科提供专业指南,以其权威性享誉世界。《牛津国际关系手册》是其中的又一座知识里程碑,此次首度中文译介。
★ 汇集全球顶尖学者,权威解析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从美国政治学会主席罗伯特•基欧汉,到“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再到《超预测》作者菲利普•泰特洛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集合了顶级专家,深入阐释国际关系,直面至为严峻的全球政治问题,是我们学习洞察国际关系的不二之选。
★ 系统、全面的入门之书,动态、前瞻的思考指南——《牛津国际关系手册》全方位展示了国际关系领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和规范、主流和边缘之间的平衡,同时动态展现了多元观点的争论,展望全球政治的未来,兼顾了系统性、原创性、时代性与前瞻性。
★ 大国博弈,想生存就要读懂国际关系——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的当下,《牛津国际关系手册》以对国际关系的深刻剖析,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把握国家间政治博弈的表象与实质,理解多边与多极关系中的变与不变。
★ 复旦大学倪世雄教授专文推荐——本书有助于我们审视百年变局之下国际秩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秩序当下走向的“实然”形态,并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应然”形态。(倪世雄)
- - - - - - - - - - -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由全球多所著名大学的近五十位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合著而成,相信本书一定会为此提供不少宝贵的智识。本书的翻译出版正逢其时,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们提供了解难释疑、探索思考的路径。
——倪世雄,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这部有关国际关系的皇皇巨著由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的顶尖学者合著而成,是国际关系学科内迄今为止至为权威和全面的概述,为我们观察和预测全球局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的坐标系。
——余素青,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牛津国际关系手册》的译介,对于中国学者和学生学习和了解西方乃至第三世界国际关系理论、方法体系都大有裨益……书中所述有关外交政策决策、国际法等内容,可以为有关部门开展规制体制的设计和相关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刘中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
对于国际关系学系的学生而言,这是至为全面的教科书……对于有意攻读该学科硕士学位的人来说……是必选之书。
——斯蒂芬·麦格林奇,西英格兰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系高级讲师
早期近代中国的契约与产权 [图书] 豆瓣
Contract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作者:
曾小萍
/
欧中坦
…
译者:
李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契约在早期近代中国的经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一般被认为仅仅处于次要地位。而本书所要展示的,则是契约在这一时期各种日常人际关系与交易构建中所发挥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当下学者而言,契约对日常经济活动中诸多细节所留下的记录具有重大价值。
本书的文章对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法律制度,特别是与契约和财产紧密相关的那些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就这些制度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运转有清晰的阐述。汲取对古老文档资料的新近研究成果,契约嵌入中国社会与经济生活,并在商品化的扩散中发挥了作用。其中,有两篇文章的命题涉及广泛:一篇是曾小萍力证强大的财产权利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中国传统;另一篇是欧中坦结合美国法学知识,针对中国比较研究框架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分析。
本书的文章对清代以及民国时期的经济和法律制度,特别是与契约和财产紧密相关的那些领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并就这些制度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运转有清晰的阐述。汲取对古老文档资料的新近研究成果,契约嵌入中国社会与经济生活,并在商品化的扩散中发挥了作用。其中,有两篇文章的命题涉及广泛:一篇是曾小萍力证强大的财产权利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中国传统;另一篇是欧中坦结合美国法学知识,针对中国比较研究框架的有效性所进行的分析。
绥远1936:失踪战地摄影师方大曾的抗战记录 [图书] 豆瓣
杨红林
2015
- 7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出生于北平的一个外交官家庭,从小热爱摄影,在中国摄影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的那个年代,他几乎是无师自通地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摄影师。方大曾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他的镜头中没有达官贵人,更没有风花雪月的仕女照,对社会的关注让他频频将镜头对准底层百姓,思考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进入1930年代,面对风起云涌的国内战争形势,热血青年方大曾拿起相机,饱含激情地记录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准备,同时揭露出日军的种种丑恶行径。
1936年底,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只身北上,深入绥远抗战前线。在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他凭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 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绥远战争的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拍摄采访了三个月后,这位蜚声国内的战地记者突然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他是第一位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摄影记者,将生命的形态永远定格在了25岁,只留下家人和朋友年复一年的等待。
时至今日,方大曾拍摄的837张照片悉数为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位传奇的战地摄影记者终于从尘封的历史中被重新发现,连同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同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翻开这本书,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1936年底,绥远战争爆发。方大曾只身北上,深入绥远抗战前线。在持续四十多天的战斗中,他凭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与毅力,孤身一人,在茫茫荒原上追捉着战火的脚步, 拍摄了大量纪实照片,真实地记录了绥远战争的过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前线。在华北战场上拍摄采访了三个月后,这位蜚声国内的战地记者突然失踪,从此再无音讯。
他是第一位在抗日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摄影记者,将生命的形态永远定格在了25岁,只留下家人和朋友年复一年的等待。
时至今日,方大曾拍摄的837张照片悉数为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位传奇的战地摄影记者终于从尘封的历史中被重新发现,连同那段战火纷飞的年代,一同进入现代人的视野。
翻开这本书,震惊我们的或许会更多更多……
新编剑桥印度史(第一卷第一分册) [图书] 豆瓣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Portuguese in India
作者:
M.N.PEARSON
译者:
郜菊
2014
- 1
《新编剑桥印度史:葡萄牙人在印度》以客观的数据和可查证的多方史实,分析研究了葡萄牙人从15世纪到达印度后,双方相互的影响和作用。内容包括:葡萄牙人到达印度、运作体制、对官方体制的评价、天主教教徒和印度教教徒等。
清代买卖契约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刘高勇
2016
- 8
传统中国民事法律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契约这一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献史料。传统民间社会,田宅、奴婢、畜产以及其他财产的买卖,都需要以契约的方式来相互约定促成交易。刘高勇所*的《清代买卖契约研究--基于法制史角度的解读》以清代的买卖契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法制史的视角出发,将其置于国家成文法、司法实践、民间习惯的多重视角,对清代的买卖契约进行全面的分析。除导论和结语外,正文共十一章。导论和前两章梳理了中国古代买卖契约的历史源流,以及国家法下契约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第三章至第七章关于田宅买卖契约的研究,这部分内容也是该书的重点,细致分析了田宅买卖启动前的相关程序、契约的格式与内容、契约订立后出现的纠纷,并就“一田两主”“典”的性质进行了一些新的解释。第八、九、十章分别就奴婢、畜产及其他财产的买卖契约和行为进行了阐释。
明代卫所与“民化” [图书] 豆瓣
作者:
郭红
2019
- 6
卫所是明朝军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伴随明朝的兴亡,在清代的历史中亦有一席之地。仅从军制上而言,向上追溯,它与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兵制和更戍法以及元代的军屯制、军户世袭制度密切相关;向下延伸,它对清朝的绿营兵制有巨大的影响。从管理来看,明代卫所涉及的地域广阔,人口数量众多,在明清军事、地方行政管理、边疆开发、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卫所军制的特点使它一开始便把军制与民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国家而言,无论是在卫所的军户还是原籍军户,都是“民”的一个较为特别的组成部分。卫所在明代的蜕变,其关键就在于军事性的逐渐削弱,“民”事性的逐渐突出。此外,卫所军民又同驻地百姓的生产与生活纠扯在一起。这两方面的表现是从卫所设置之始就已经出现了的,在明代中后期表现得日益突出。明代中后期,伴随着国家军队管理体制和编训体制的变化,作为明朝基本军事编制的卫所制度的军事职能日减。营兵制和募兵制的推行,逐步取代卫军而成为战时主要的军事力量。卫所内部原有的运作状态伴随着卫所人口、户籍、土地、管理等多方面的嬗变而逐渐变化。这种变化使卫所人口更趋同于普通民户。厘清明代卫所从“军”向“民”的转变,即有关卫所“民化”的研究,有利于绘制出卫所体制在近三百年中变迁的主体趋向及其细腻的变化过程,从而解开卫所制度消亡的根结。
《天盛律令》武器装备条文整理研究 [图书] 豆瓣
作者:
尤桦
2019
- 5
四书讲义 [图书] 豆瓣
作者:
[清] 吕留良 撰
/
[清]陈鏦 编
…
2017
- 6
一、编辑推荐
1.本书全文收录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与吕留良的《四书讲义》一一对应,相得益彰,前者相当于清代科举考试的教材,后者相当于教辅,一本包涵二书。
2.本书对《四书》精义和理学精髓有着深入阐发,对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有莫大助益。
3.吕留良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家,以八股文评选著称,多关注出处、辞受、君臣、朋友之道,提倡重节义、反功利,此正为朱子理学之精髓,更是孔孟儒家之真谛,故在当时即起到了推尊朱熹理学、维挽士风的作用。
4.吕留良因为在雍正乾隆时期受曾静案文字狱牵连,著作被全面禁毁,流传极稀,本书的整理,不仅有助于推动吕留良研究的全面深入展开,对清初理学的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都极有裨益。
二、内容简介
吕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出版家、诗人。一生从事朱子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对清初朱子理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学思想与学术观点,大都保存在其文集(书信、序跋等)与时文评点中。其时文评语,后经其弟子陈鏦汇辑为《四书讲义》刊行。此次吕留良《四书讲义》的整理,以康熙二十五年吕氏天盖楼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将讲义内容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逐条对应,不仅有助于阅读,而且也便于对比考察吕留良朱学诠释的成就。
1.本书全文收录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与吕留良的《四书讲义》一一对应,相得益彰,前者相当于清代科举考试的教材,后者相当于教辅,一本包涵二书。
2.本书对《四书》精义和理学精髓有着深入阐发,对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有莫大助益。
3.吕留良作为明清易代之际的理学家,以八股文评选著称,多关注出处、辞受、君臣、朋友之道,提倡重节义、反功利,此正为朱子理学之精髓,更是孔孟儒家之真谛,故在当时即起到了推尊朱熹理学、维挽士风的作用。
4.吕留良因为在雍正乾隆时期受曾静案文字狱牵连,著作被全面禁毁,流传极稀,本书的整理,不仅有助于推动吕留良研究的全面深入展开,对清初理学的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都极有裨益。
二、内容简介
吕留良(1629~1683)是清初著名的理学家、出版家、诗人。一生从事朱子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对清初朱子理学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理学思想与学术观点,大都保存在其文集(书信、序跋等)与时文评点中。其时文评语,后经其弟子陈鏦汇辑为《四书讲义》刊行。此次吕留良《四书讲义》的整理,以康熙二十五年吕氏天盖楼刻本为底本进行点校,并将讲义内容与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逐条对应,不仅有助于阅读,而且也便于对比考察吕留良朱学诠释的成就。
乐府诗集(中华国学文库·全3册) [图书] 豆瓣
2019
- 8
《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撰。郭茂倩不仅编撰了一百卷的乐府诗,他对每类乐府诗还写了题解,他的题解“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这部书不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乐府诗,也是研究乐府诗的重要着作。题解中征引的古籍,如《古今乐录》,今已失传,更值得重视。
郭茂倩的生平却湮没难考。《四库全书总目》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本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此本题日太原,盖署郡望也”。
郭茂倩叙述乐府诗的起源,说:“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采歌谣,被声乐,其来盖亦远矣。”这里指出在汉惠帝时虽然已经有了乐府令的官,但设立乐府机关,采集歌谣来配上音乐,还是汉武帝时的事。这个叙述是简要而确切的。西汉设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掌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就是掌雅乐的太乐令。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乐府所采的赵、代、秦、楚之讴,都是当时的俗乐。
郭茂倩的生平却湮没难考。《四库全书总目》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本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此本题日太原,盖署郡望也”。
郭茂倩叙述乐府诗的起源,说:“乐府之名,起于汉魏。自孝惠帝时,夏侯宽为乐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则采歌谣,被声乐,其来盖亦远矣。”这里指出在汉惠帝时虽然已经有了乐府令的官,但设立乐府机关,采集歌谣来配上音乐,还是汉武帝时的事。这个叙述是简要而确切的。西汉设有太乐和乐府二署,分掌雅乐和俗乐。汉惠帝时的乐府令就是掌雅乐的太乐令。汉武帝设立的乐府,就是主管俗乐的乐府署。乐府所采的赵、代、秦、楚之讴,都是当时的俗乐。
国语集解 [图书] 豆瓣
作者:
〔三国吴〕韦昭 注
/
徐元诰 集解
…
中华书局
2019
- 8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内容上起西周中期,下迄春秋战国之交,以春秋史事为主。书中记录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军事、兵法、外交、经济、财政、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国语》不少记叙与《左传》相表里,有“春秋外传”之称。三国魏晋时期为其作注者甚多,唯吴国史学家韦昭之注独存于世。
徐元诰《国语集解》,收韦昭注,并网罗清代各家之说,间出己见,为《国语》全文进行注解。该书兼采公序本与明道本,从文字音韵、文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进行注释。王树民、沈长云点校的《国语集解》参照十几部注本,对全书进行了点校整理,为读者使用提供诸多便利。
【编辑推荐】
1.《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基本文献。记载了西周覆灭,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吴王夫差破越复仇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此书;对于治文史的学者,此书是必读书。
2.《国语集解》集清代各家研究成果于一炉,提供给读者更多准确理解《国语》文字的方便,是目前可见校释较为详尽的《国语》整理本。
3.“中华国学文库”本《国语集解》,简体横排,以繁体字整理本为基础,保留专名、书名线,是广大读者方便阅读的版本。
徐元诰《国语集解》,收韦昭注,并网罗清代各家之说,间出己见,为《国语》全文进行注解。该书兼采公序本与明道本,从文字音韵、文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进行注释。王树民、沈长云点校的《国语集解》参照十几部注本,对全书进行了点校整理,为读者使用提供诸多便利。
【编辑推荐】
1.《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具有高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基本文献。记载了西周覆灭,齐桓公、晋文公称霸,吴王夫差破越复仇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重大历史事件。对春秋时期大国争霸历史有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此书;对于治文史的学者,此书是必读书。
2.《国语集解》集清代各家研究成果于一炉,提供给读者更多准确理解《国语》文字的方便,是目前可见校释较为详尽的《国语》整理本。
3.“中华国学文库”本《国语集解》,简体横排,以繁体字整理本为基础,保留专名、书名线,是广大读者方便阅读的版本。
交错的文化史论集 [图书] 豆瓣
作者: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2015
- 11
本书是《复旦文史专刊》之十。
2007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立伊始,葛兆光先生便将“交错的文化史”作为研究院着重发展的五个学术方向(其他四个学术方向分别是从周边看中国,交错的文化史,批判地理解国际中国学,域外所藏有关中国的图像资料,中国思想、宗教与艺术史的综合研究)之一,以回应20世纪以来国际东方学界研究中国周边(越南、蒙古、朝鲜、印度以及中亚)历史、语言与文化的潮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日本德川时代、朝鲜李朝时代和中国清代的文化交流的实证研究;2、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近世亚洲诸国之间的传播与影响;3、作为文化交流空间的“西域”。
“交错的文化史”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别于传统的 “中外文化交流史”,所研究的主要区域,即是中国及其周边,研究中国文化与多种异域文化之间、乃至各种异域文化之间在中国的交错融合过程,以及通过这一过程所产生出的新文化、新思想。2009年10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立“交错的文化史”工作室,自2010年10月起,定期举办论坛,已举行了40次。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的《交错的文化史论集/复旦文史专刊》即是将其中15位作者的16篇论文,集结而成的论文集,代表了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2007年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立伊始,葛兆光先生便将“交错的文化史”作为研究院着重发展的五个学术方向(其他四个学术方向分别是从周边看中国,交错的文化史,批判地理解国际中国学,域外所藏有关中国的图像资料,中国思想、宗教与艺术史的综合研究)之一,以回应20世纪以来国际东方学界研究中国周边(越南、蒙古、朝鲜、印度以及中亚)历史、语言与文化的潮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日本德川时代、朝鲜李朝时代和中国清代的文化交流的实证研究;2、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近世亚洲诸国之间的传播与影响;3、作为文化交流空间的“西域”。
“交错的文化史”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别于传统的 “中外文化交流史”,所研究的主要区域,即是中国及其周边,研究中国文化与多种异域文化之间、乃至各种异域文化之间在中国的交错融合过程,以及通过这一过程所产生出的新文化、新思想。2009年10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成立“交错的文化史”工作室,自2010年10月起,定期举办论坛,已举行了40次。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的《交错的文化史论集/复旦文史专刊》即是将其中15位作者的16篇论文,集结而成的论文集,代表了工作室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全11册)(附《科目目录》)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贵连
/
孙家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日本东京法政大学于1904年专门针对清国留学生设立了法政速成科。该科存在三年,对清末乃至近现代中国影响甚大。由当时的法政大学发行的中文随堂讲义录真实记录了晚清中国人向东洋学习法政文化的历史过程,构成了中国*早的一批新式法政学术体系,对近现代中国法律、政治学术的兴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整理出版的《法政速成科讲义录》包括原发行的52号讲义(现存50册)和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编辑出版的《法政大学史资料集》之《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特集》(日文影印+中文译作)。当时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法学通论及民法、商法、国法学、行政法、刑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裁判所构成法及民刑诉讼法、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警察监狱学、西洋史、政治地理等。每册内容随课程设置而定,亦有一门课程分布于数册,每册之中又兼有其他相关活动之记录。《法政速成科特集》为日方所存关于该速成科史料之大宗,国内罕见。
日本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设置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曾经在该速成科学习的政学两界精英,如宋教仁、沈钧儒、居正、汤化龙、蒲殿俊、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程树德等,不胜枚举。当时担任教员者,如梅谦次郎(东京法政大学校长,“日本民法学之父”)、冈田朝太郎(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刑法学专家,并曾主持清末刑法典的编纂工作)等人,亦皆为日本法学名家。
日本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设置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曾经在该速成科学习的政学两界精英,如宋教仁、沈钧儒、居正、汤化龙、蒲殿俊、刘春霖、朱汝珍、商衍鎏、程树德等,不胜枚举。当时担任教员者,如梅谦次郎(东京法政大学校长,“日本民法学之父”)、冈田朝太郎(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刑法学专家,并曾主持清末刑法典的编纂工作)等人,亦皆为日本法学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