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我这一代东京人 豆瓣
7.5 (4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小津安二郎记忆里的东京,是银座服部大钟夜晚八点准时响起时,透过五丁目鳗鱼店苇门,看到的金黄色夜景。
鲁迅记忆里的东京,是夏夜夜晚透过宿舍窗户,瞧见江户川水面上,优雅飞舞的萤火虫。
村上春树记忆里的东京,是住在切片蛋糕形状的狭窄破烂屋子里,免费享受灌进屋子里的阳光与凉风。
老东京人记忆里的东京,是风铃、煤炭炉、蚊香、榻榻米,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Always幸福的清贫生活。
我记忆里的东京,是在春天的东京湾浅滩挖蛤蜊,在夏天的神田川畔抓鳗鱼,是在上野公园百年木造音乐厅里,聆听来自过去的乐音。
这些美好的昨日景象,至今仍在我这一代东京人眼前,栩栩如生演出着……
2019年1月6日 已读
新井一二三写的随笔,已经完全中国化,读起来都有种这不是日本人写的,而是李长声作品的错觉。当然,本书也不是只写东京,还写了芦屋,村上春树,感觉名字似乎应该叫《我这一代日本人》更贴切一些。
东京 城市物语 文化 文学 新井一二三
卢丹的恶魔:法国神父“附魔”案 豆瓣
The Devils of Loudun
7.9 (1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道司·赫胥黎 译者: 庄蝶庵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10
*《美丽新世界》《知觉之门》作者、英国文豪阿道司·赫胥黎晚年“知识井喷式”写就的大案纪实作品。他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卢丹神父附魔案”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详实、精密、准确地记录下了这件足以被钉在人类历史耻辱柱上的真实事件。
*法国历史上的巨大污点:究竟是俊俏的风流神父,与17名修女之间因荒淫无度引来魔鬼附身,还是被权力精英阶级嫉妒,故而栽赃陷害?身临其境地看一个人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作为人的所有权利,并在酷刑后被火刑处死。赫胥黎用400余页的文字带领我们走入那个狂野荒蛮的时代,并分析了“卢丹冤案”对此后300余年来欧洲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中文图书里罕见的、详细纪录了人类历史上容易被学界忽略的一段时代——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之后、大革命的曙光来临之前,那个荒蛮与文明、蒙昧与进步并行于世的怪异时代——的精妙著作,堪称法国版《叫魂》,写作时间却比孔飞力早了近40年。
*英国《卫报》评选的“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图书佳作总榜,排行第9名。同名改编电影《卢丹的恶魔》由著名艺术电影大师肯·罗素执导,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外国电影”等多项大奖。时至今日,由本书改编的同名歌剧仍在欧洲大陆上巡演,经久不衰。
---------
《卢丹的恶魔》记录了欧洲历史上一件巨大的冤假错案。事情发生在黑暗的中世纪结束之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公元十七世纪中叶。当时法国小城卢丹的教区长名叫于尔班·格兰第,此人博闻强识,仪表堂堂,只可惜他同时也是一枚情种,暗中欠下许多风流债。这些丑闻令他在卢丹与很多人结仇,敌人们决心要报复他。
不久,当地修道院的一群修女被“魔鬼附身”,并声称全是因为格兰第神父与魔鬼签下了契约,使群魔来到中间与她们荒淫无度,才令她们被污鬼附身。经过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审判,格兰第被判有罪,不仅身体受到非人的酷刑,最终还被火刑烧死。
作者阿道司·赫胥黎梳理了近300年来针对这一真实事件留下的相关文字资料,进行了严肃缜密的推论,推翻了修女们被魔鬼附身的说法,同时点出了十七世纪的欧洲在政治、民生、宗教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因赫胥黎在写作这本书时,语气上不偏不倚,保持中立,行文奇特,读起来相当有趣,尤其是用大篇幅对修女们的淫乱行为、驱魔人的驱魔仪式、普通民众的野蛮无情进行的记录。
---------
“《卢丹的恶魔》用真实的史料曝光了法国教会内部在处理‘卢丹附魔案’时的腐败和勾心斗角,对愚昧的群众也做了最独到的点评,是赫胥黎最好的作品。”——《卫报》
“像是一本奇怪的历史小说,但它的描述却基于坚定的事实和艰苦的研究……赫胥黎敏锐锋利的写作技巧、他重现那个消失时代气味和味道的能力无可匹敌。这无疑是他写作生涯的巅峰。故事听起来像小说,但它不是。”——《纽约时报》
“《卢丹的恶魔》让就连不喜欢历史(尤其是法国历史)的读者都兴奋万分!作者的博学和活力同样让人着迷。”——《泰晤士报》
“通过这次臭名昭著的附魔冤案,赫胥黎将宗教的神秘主义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呈现出了与众不同却令人信服的历史画面。”——《华盛顿邮报》
“赫胥黎的杰作,也许是有史以来关于灵性最有趣的书。”——《华盛顿邮报书籍世界》
2019年1月25日 已读
翻译味太浓,基本上是读不下去,差不多字儿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反正也就是批判黑暗愚昧的中世纪,至少为什么批判和该怎么批判,就看个人的解读了。
宗教 文化 英国文学 赫胥黎
鱼翅与花椒 谷歌图书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Shark’s Fin and Sichuan Pepper
8.2 (384 个评分) 作者: [英] 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其它标题: 鱼翅与花椒
扶霞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这里是中国,一个奇妙的饮食大国。
这是关于中国菜的故事,也是一个英国女孩的中国历险记。
扶霞一九九四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从四川热闹的市场到甘肃北部荒僻的风景,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古城,书中呈现了中式料理让人难忘的美妙滋味,也深刻描绘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且兼具人文观察与幽默趣味。
2019年2月14日 已读
写书而言,写的最好的部分还是成都,其他的就是浮光掠影了,或者说是向外国去普及五光十色各色各样的中国,类似书中写的阳澄湖大闸蟹,作者以为是阳澄湖的,其实不过洗澡蟹。
中国 文化 译文纪实
金刚经说什么 豆瓣
8.2 (20 个评分) 作者: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 6
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32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他的心得。
2019年3月2日 已读
六七年前读过一次,觉的写的真好,这之后的一段时间,读圣严法师的书比较多,今年又回过头来看这本书,觉的讲的太差了,差的原因在于太流于表面,深层的东西根本讲不出来,甚至拿神话故事带过,这简直就是一个走江湖的嘛。。。
人文 古典 文化 社科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诸葛亮 豆瓣
作者: [日本] 内藤湖南 译者: 崔金英 / 李哲 东方出版社 2014 - 8
内藤湖南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汉学家,日本京都汉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搜集和引用了数百种史料,进行严格考证,综合历代史家观点,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解读了中国历史上最大隐士诸葛亮在乱世中生存和崛起的全过程,对诸葛亮的家世渊源、隆中对以及赤壁之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2019年3月8日 已读
名字叫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其实就内藤湖南这本书而言,这个日本人眼中的诸葛亮,比中国人眼中的还要神奇,并且三观特别的古老,刘备是忠义长着,曹操是奸雄,孙权是反复没主见的小人。
所以历史学家也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内藤湖南的局限性就在于三国演义吧。
内藤湖南 历史 文化 日本
秦汉名物丛考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子今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6 - 1
本书是作者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汇集。
研究对象以秦汉时代为主,包括社会物质生活中所见饮品(如“清酒”“薄酒”“浓酒”“麴”“乳”“马湩”等)、食品(如“盐菜”“酱”“豉”“枣脯”“膏饼”“黄豆”等)、饮食器(如“筩”“合卺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蒋席”“皮席”“葌席”“胶”“人鱼膏”等)、住居形式(如“复壁”“椽头饰”等)、服饰(如“赤帻”“行縢”“偪胫”等)、儿童玩具(如“鸠车”“竹马”等)、兵器战具(如“连弩”“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马方囊”等)。这一成果,将有益于推进秦汉社会生产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认识。
2019年5月7日 已读
太过于学术,并且电子版也没有配图,简直差不多就相当于靠想象,想想几千年后,人们开始考证我们现在使用的方方面面,比如麻辣烫,鸡尾酒甚至iPhone各代的区别,其实也还是蛮无聊的。
名物 名物学 文化 考古
趣味生活简史 豆瓣
At Home: A Short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8.4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接力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是《万物简史》作者最新扛鼎之作,其创作灵感源自于作者一次石破天惊的发现:房屋不是躲避历史的避难所,而是历史的最终归宿。
在作者看来,无论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人们发现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或激烈争夺了什么,最终都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投射到你的家里。战争、饥荒、工业革命、启蒙运动……这些看似与我们相距遥远的历史或许就隐藏在你的沙发里和五斗橱里、在你窗帘的皱褶里、在你松软的枕头里、在你家墙上的油漆里、在你家的自来水管道乃至抽水马桶里。于是,作者决定探究每间屋子在居家生活的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之下,卫生间是一部个人卫生的历史,厨房是一部烹调的历史,卧室则成了性爱、死亡和睡觉的历史。作者还梳理了从建筑学到电力学,从考古学到园艺学,从食物贮藏到流行病,从香料贸易到艾菲尔铁塔,从女性时装到室内装潢等方面的演变脉络,撰写了一部包罗万象的人类居家生活简史。
一部居家生活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舒适的历史,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为了过得舒适和快乐而无休止地索取,我们最终会制造出一个既不舒适又无快乐可言的世界。作者以强烈的好奇心、超人的智慧、独具一格的文笔和娴熟的叙事方式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到字里行间,成就了这部思想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大作。
假使说《万物简史》如一幅通过望远镜勾勒宇宙万物的全景图,那么本书则如一幅通过显微镜呈现日常生活的缩微景观。布莱森以饱满的好奇心、绝妙的智慧心、独具一格叙事腔调将《万物简史》脍炙人口的风格延续至本书的字里行间,使万千读者有缘再次领略一部最具娱乐精神且最为发人深省的神奇之书。
2019年6月10日 已读
首先,一点儿也不趣味,甚至连恶趣味都算不上。其次,简单的也太简单了,还没看出来个所以然就结束了,最后,文不对题,目录的名字和正文的内容,完全是拉郎配,没啥联系嘛…
文化 生活 科普 美国
塔窟东来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建筑史诗”系列自2013年起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塔窟东来》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三本,原载于《读库1401》,探讨了印度佛教建筑中的佛塔与石窟,以及各类佛教造像传入中土之后,中国古代匠师以高超的技艺与智慧,将其一一“翻译”成中国样式的历程。这些汉化建筑的蓬勃兴起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视作汉与唐两座建筑高峰之间的过渡时期。
天竺塔窟,一路东来,幻化出中国佛教千姿百态的建筑奇观。王南在本书中,力图展现两点,一是中国古代能工巧匠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样式,结合中华各地不同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创造出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雕刻与绘画;二是中印两大古老文明,在塑造相似的佛教艺术象征主题时呈现出的迥然不同的艺术气质与追求,可谓同归而殊途。
2019年7月2日 已读
外来文化本土化最成功的除了佛教就是社会主义了。
本篇介绍了佛塔和佛像的本土化,虽说是建筑相关,其实更接近与雕塑和绘画,读完最想去的是敦煌,云冈和龙门。
建筑 建筑史 文化 石窟 读库
东京百年史 豆瓣 Goodreads
Tokyo from Edo to Showa, 1867-1989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 译者: 谢思远 / 刘娜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9 其它标题: 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赛登施蒂克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独特视角追溯了东京是如何从幕府将军的古老都市,历经明治、大正时代的沧桑巨变,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在带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穿梭于百年东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各个街区如银座、日本桥等地兴衰沉浮的同时,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详实的史料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敏锐洞察力,揭示了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奥秘。
2019年7月30日 已读
其实本书是两本书的合成,最终成书于1989年,彼时正是东京这座城市的最高峰,好就好在,作者对东京这座城市细致入微的了解,采取平视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来描述东京的发展。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市的样子,是奥运会后的东京,而非原来的江户。
如果本书有缺点的话,就是插图没有,所涉及到的建筑物都需要在维基上找,略微不便。
历史 城市 文化 日本史 日本研究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中信出版社 2014 - 6
内容简介: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在本册中,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平实的语言将唐代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娓娓道来,以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韩柳文章的质朴自然,《游园惊梦》的梦幻纯真,《红楼梦》的青春与孤独,张爱玲的荒凉凄艳,沈从文的平和冲淡……千年的文学之美、诗意与情思,经由蒋勋先生细致入微的解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韩愈与柳宗元——文起八代之衰,重回质朴情怀,突现一代知识分子风范
元曲与关汉卿——写兴亡之感慨,写市井之人情,传达来自民间的感动
《水浒传》——来自民间的叛逆,用小说讲真话,为历史的细节留影
游园惊梦——书写青春的渴望与闲愁,寻找生命中的温暖和知己
唐寅?徐渭?张岱——明代文学的“伏流”,挣脱八股窠臼,书写个人的“真气”与“性情”
《红楼梦》——中国文学的“期末考”,每个人都能在这不朽的青春王国之中找到自己
民国文学——张爱玲荒凉,鲁迅热切,沈从文冲淡,传统继承与外来移植双重作用之下盛放的百花园
台湾文学——从“亚细亚的孤儿”到“原乡人”,再到“台北人”,文学联通情感,文学使人接近
-------------------------------------------------
编辑推荐:
文学,是一种救赎。文学之美时而浪漫温暖,使人超然于简单的生活之上,挣脱现实的纠葛;时而伤感落寞,通过对伤痛的悲悯,使人反观内心深处,获得灵魂的净化。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同属“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纵向跨越一千余年的文学史,涉及散文、散曲、杂剧、小说等多种文体。韩愈、柳宗元的自然质朴,《牡丹亭》的浪漫天真,张岱、徐渭的洒脱不羁,《红楼梦》的青春风华,民国文学的百态千姿……蒋勋先生一一细细解读,将文学内在的力量呈现于世人面前,古典情怀与现代感悟彼此映照,不执文字,但问真心。
2019年9月3日 已读
从唐宋八大家讲到台湾文学,有些照本宣科的意思,没有什么新意以及自己的解读,终究估计还是中文发展到这个成熟的地步,已经很难有创新和花样儿了吧。
中国文学 文化 文学 蒋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豆瓣
9.4 (34 个评分) 作者: 王力 主编 / 马汉麟 等执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11
◎编辑推荐
你知道武王克商的繁复真相么?你知道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猫的最早实物么?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最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猪肉的“腥”字本来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国近3500年来经历过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规模变冷么?
精彩内文:全彩版在黑白版的基础之上,精勘精校,完善并增补了与中国古代文化相关的考古新知,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图片解析力。
精良印刷:内文选用优质日本进口纸张,用顶尖级德国海德堡四色印刷机印刷,并根据文物实物对印刷颜色做了校正,以期对文物影像做到高度还原。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 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最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2019年9月8日 已读
应该是《中国古代常识》里最近修订的一版,看完之后的感觉就是:当个古人真实太不容易了……
中国 历史 古代中国 文化 科普
晓松奇谈·世界卷 豆瓣
作者: 高晓松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纽约人和洛杉矶人为啥互相瞧不上?
欧洲难民危机其实是印证了“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美国最大、最有趣真人选秀节目——美国大选?
人们到拉斯维加斯为什么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结婚了?
能坐在海边,听音乐、赏美景、吃麻小的吃货天堂在哪儿?
西雅图是更盛产浪漫爱情故事,还是垄断型大企业?
拥有传奇人生的海明威到底是不是单腿站着写小说?
为什么在中国电影里,男女主角在美国家中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新闻和天气预报?
2019年9月11日 已读
基本就是听一北京侃爷侃大山,什么都是浮光掠影的,就是让你听完,好像了解了些什么,其实什么也没了解透,总之就是吸收些二手的知识,可以冒充文化人了。
历史 文化
京都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日] 林屋辰三郎 译者: 李濯凡 新星出版社 2019 - 1
■一部优美、厚重的京都传记,一本浓缩了的日本史。不同于一般的京都读物,不是游客导览,也并非旅行散文;以时间划分空间,以地理表现历史,从一座城市的兴衰管窥一个国家的命运。
■从史前到近代,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京都的历史。平安朝、镰仓幕府、室町文化、战国时代、江户时代、明治维新……日本史/上的每一个阶段都在京都留下了痕迹。从诞生于不同时代的名胜古迹中读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潮、生活……并从中发现某种精神的传承。在整个日本,只有京都具有这种可能性。
■出自极为了解京都的历史学家之手。本书作者毕业于京都大学,执教于京都大学,曾任京都国立博物馆馆长,土生土长的京都人。凭着对京都的熟稔与热爱,走遍京都大街小巷,以敏锐的目光,发觉京都不为人知的细节。
■“新书”是诞生于日本的独特出版物。它的特点是:轻盈——小而紧凑,大多为十万字,通俗易懂,节奏轻快;优美——题材广泛,可读性强;深度——著者皆为名家,皆为一时之选。
“岩波新书”在日本被称为“修养新书”,以培养现代人的现代性文化修养为己任,致力于知识的普及与更新。
“岩波新书精选”系列从岩波书店出版的3200种“新书”中严格挑选出十三部作品,选书、翻译、做书,历时五年,精心翻译,精心编辑,并邀请了专家校译。编者试图从“岩波新书”的大花园里采撷几朵,以飨读者。
京都是一部活生生的“日本史”。日本再无一座城市像京都这样,布满历史的沧桑与印迹。
漫步于京都街巷,我们能从棋盘格的城市格局中看到平安贵族对大唐的向往,在六波罗看到《平家物语》的遗迹;转过街角,又在银阁寺的茶室里发现茶道与花道的起源;而在醍醐寺,樱花树下萦绕着丰臣秀吉未做完的梦。神社、寺庙、庭院、泉池,京都的美,不仅在于风景的美,更在于历史的厚重。
以时间划分空间,以空间展现时间,在不同的地点,探寻不同的历史。京都大学教授林屋辰三郎,凭着对京都的熟稔和专业,解读古都,从一座城市一窥一个国家的历史。
2019年9月14日 已读
可能作者是大学者的原因,书写的内容过于简单,但设计到的知识又过于复杂,基本任何事件都属于蜻蜓点水一样的涉及,这不是一本关于京都旅游的书,虽然类型属于京都的地方历史的路数,但你读完肯定是没什么收获,原因在于作者也在于翻译的一塌糊涂。
京都 城市史 文化 日本史 林屋辰三郎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全二册) 豆瓣
作者: 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8 - 3
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蛰伏多年匠心之作
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神奇
四色印刷,全彩配图,一段历史与审美的奇幻历程
全球稀奇古怪、趣味十足的历史真相,处处都是意想不到
语言通俗,探究万事的来龙去脉,一部妙趣横生的百科全书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2019年9月20日 已读
差不多相当于十万个为什么和世界真奇妙的结合体,但内容略微显得还是有些简单了,算是知识普及类读物,可以一试。
历史 常识 文化
《万物有意思.中国篇》(全二册) 豆瓣
作者: 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8 - 3
1.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蛰伏多年匠心之作
2.一部东方生活的极简历史,刷新你的常识认知
3.四色印刷,全彩配图,一段历史与审美的奇幻历程
4.语言通俗,故事生动,一场古典与现代的灵魂碰撞
5.史上稀奇古怪、趣味十足的事情真相,处处都是意想不到
6.刨根问底,探究万事的来龙去脉,一部妙趣横生的百科全书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
扇子最早是用来象征权威的,风筝是魏晋发明的最早飞行器,北京中轴线是歪的,孙悟空可能是从印度“进口”的,旗袍讲究“九翘三弯”,汉代就有年终奖,唐朝人离婚很文艺,饺子和医圣张仲景竟然渊源颇深,“样式雷”的烫样可以秒杀现代的建筑模型……
与古人谈谈衣食住行,一部东方生活的极简历史,身边的点滴都有一段悠长的故事。
2019年9月23日 已读
属于社会学方面的十万个为什么,有对知识进行补漏查缺的作用,可以一读。
中国 人文 历史 常识 文化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
2019年9月25日 已读
除去掉书袋的大部分,内容还是蛮好的。只是从文字中也能看出,作者是历史学家,而非作家,文笔确实不好,很多遣词造句都蛮费劲的。
要像古代人那么的走,现代人已经是完全做不到了,作者这样的只能称为汽车折返式行走吧。
人文 历史 文化 纪实 随笔
古都北京 豆瓣
作者: 王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北京》是中国古都系列丛书中的一种,共分为九章,分别从北京城市的变迁、宫殿建筑、城垣与坊市街道、坛庙与陵寝、寺庙道观与其他宗教建筑、文学艺术、园林风光、关隘与交通,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对北京城市发展历程和都城历史文化作了全景式的“鸟瞰”和描绘。作者王岗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知识普及与传承系列丛书•中国古都五书:古都北京》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文采斐然。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作者王南,即在读库发表建筑系列的作者,基本功扎实文字洗练精确历史熟知,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北京,但北京的那些美景和神韵,要不是看不到了要不就是看不见了……
中国 人文地理 北京 历史 古建筑
从历史中醒来 豆瓣
作者: 孙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新作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 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一个好的历史学家,还要是一个好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建筑学家画家,甚至还要会酿酒以及会磨豆腐,太太太不容易了,这就是这本书满分的原因。
历史 名物 孙机 文化 文化研究
日本人的画像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观察深刻、论点精辟,各种典故信手拈来;随性冲淡,幽默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一本带领读者领略日本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轻松读物。
.
古代文化是从中国拿来的,近代以后的文化是从欧美拿来的,那么,日本文化是什么?日本人是什么?
.
这“令和”年号令一些中国人颇为兴奋,因为他们上网一查,到底逃不出中国古籍,对于日本来说,中国文化简直是如来佛的手掌。
.
日本人喜爱日本论,简直是活在日本论当中。不仅喜爱自画像,而且喜爱别人给他们画的像,无论画得美,画得丑。不仅多事之秋大谈日本论,盛世也大谈日本论。这倒像《菊与刀》那本书(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说的,他们很在意别人的眼光。
.
日本要自立于民族之林,乃至跻身于列强之间,本无可厚非,但是以侵略扩张为立足之本,他们眼盯着的,对于朝鲜、中国以及整个亚洲,只能是一片黑压压的乌云。似乎这乌云现今也未见消散。
.
日本的漫画、动画片以及影视内装了很多中国文化,特别是《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两部古典文学,这也是我们感到亲切、易于接受的奥秘所在。
2019年11月15日 已读
论写日本,李长声说自己是第二名的话,估计没有人或者没有脸站出来说自己是第一名。
2019 文化 日本 日本史 李长声
况且况且况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8
本书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的三卷本自选集中的文化与历史篇。“知日”渐成潮流,然而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几乎只从一个位置、一种角度去品评这个邻居的种种,作者则建议我们动动步子,调适距离。此书汇集了作者关于日本文化众多切近又深远的描摹,从幽玄的枯山水到别具一格的赏花姿态,从能乐的变迁到日本人的审美与自我反思,将文化与历史熔于一炉,同时阐释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繁复的历史勾连,也澄清了诸多误会。文字之间,作者自身的文化史观也恍然可见。
2019年12月18日 已读
李长声三本随笔自选集里最好的一本,差不多读完这三本自选集后,也不再需要读李长声了,毕竟岛国能说的事情就这么多,翻来覆去的也就只有这些事没别的了。
文化 文化史 文学 日本 李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