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读库1603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16
        - 6
      
    
    
  
  
    本辑《读库》是2016年第三期,共有六篇文章。既有对日本东京独立书店的实地采访,也有对中国“三线建设”的回忆,此外还梳理了萧红的坎坷人生。本期中还关注了哥特式浪漫电影、比亚兹莱开启的书籍插图的黄金时代等。
在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下,爱书人吉井忍带着疑问分别走访了日本SPBS、森冈书店、专注于选书的BACH公司以及今野书店,与创始人或店长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的安静坚持让人印象深刻。
艾苓及其母亲姜淑梅均有作品曾刊于《读库》。《毕业生》讲述艾苓的学生们毕业后多般景况,展示普通学生步入社会后,初次品尝生活的苦涩和欣喜。
“三线建设”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内地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和国防建设,继《读库1105》中刊发的《三线人》后,再次聚焦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事。本篇《三线轶事》回顾四川江油军工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兴衰及三线人的生活起伏,让我们更接近这段历史及一个个活生生的三线人。
王鹤在《落红》里梳理了民国女作家萧红的坎坷人生。萧红以她的敏感性情与虚弱之躯,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或伤筋动骨,或撕心裂肺。
《猩红山峰》一片集心理惊悚、哥特恐怖与诱惑浪漫于一体。洪韵为我们揭示这部影片的多重观影价值,将导演德尔•托罗的制作理念及所隐藏的深度主旨娓娓道来。
比亚兹莱为我们开启了插图的黄金年代。他使出版物可以华丽且廉价,让人们对出版物有了装饰审美的追求。
  在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的冲击下,爱书人吉井忍带着疑问分别走访了日本SPBS、森冈书店、专注于选书的BACH公司以及今野书店,与创始人或店长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的安静坚持让人印象深刻。
艾苓及其母亲姜淑梅均有作品曾刊于《读库》。《毕业生》讲述艾苓的学生们毕业后多般景况,展示普通学生步入社会后,初次品尝生活的苦涩和欣喜。
“三线建设”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内地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和国防建设,继《读库1105》中刊发的《三线人》后,再次聚焦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事。本篇《三线轶事》回顾四川江油军工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兴衰及三线人的生活起伏,让我们更接近这段历史及一个个活生生的三线人。
王鹤在《落红》里梳理了民国女作家萧红的坎坷人生。萧红以她的敏感性情与虚弱之躯,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或伤筋动骨,或撕心裂肺。
《猩红山峰》一片集心理惊悚、哥特恐怖与诱惑浪漫于一体。洪韵为我们揭示这部影片的多重观影价值,将导演德尔•托罗的制作理念及所隐藏的深度主旨娓娓道来。
比亚兹莱为我们开启了插图的黄金年代。他使出版物可以华丽且廉价,让人们对出版物有了装饰审美的追求。
低智商社会 豆瓣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前研一
      
    
  
    
  
    
      译者:
    
    
      
        
        千太阳
      
    
  
    中信出版社
    
      
        2010
        - 4
      
    
    
  
  
    大前研一的最新著作。
时代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日本人的智商,反而使得他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你看:在日本,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心扉;没有成功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总有毫不脸红的读错字的官员出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在更加发达的今天,日本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集体智商衰退的现象?日本人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按照大前研一的说法,就是现在日本已经进入到了“低智商社会”。本书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网络社会、教育等各个范畴去分析,点出了各种现实存在的低智商现象,给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日本人最后的当头棒喝,也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一个强烈的警示,从而使我们反思面对的问题,并按大前所提供的诸多建议,梳理思路,开阔视野,思考未来,利用“三种神器”——英语、金融、IT——走出“低智商”的怪圈。
  时代的发展似乎并没有相应提高日本人的智商,反而使得他们的智商在逐渐衰退,你看:在日本,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心扉;没有成功欲望、学习能力低下但丝毫不以为然;看到电视中的广告就会马上冲动购买;总有毫不脸红的读错字的官员出现;遇到困难,懒于思考就立即放弃;人云亦云,做什么事总愿意随大流……
在更加发达的今天,日本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集体智商衰退的现象?日本人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按照大前研一的说法,就是现在日本已经进入到了“低智商社会”。本书从日本的政治、经济、网络社会、教育等各个范畴去分析,点出了各种现实存在的低智商现象,给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日本人最后的当头棒喝,也给其他国家的人们一个强烈的警示,从而使我们反思面对的问题,并按大前所提供的诸多建议,梳理思路,开阔视野,思考未来,利用“三种神器”——英语、金融、IT——走出“低智商”的怪圈。
一地鸡毛 豆瓣 Goodreads
    
      7.8 (20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9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的小说除了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被大众耳熟能详的《一地鸡毛》外,还有《塔铺》《头人》《新兵连》《单位》《口信》和《土塬鼓点后》等篇,并新增刘震云的官场小说《官场》。
文集中收录的对单位和官场的描写堪称中国最早的官场小说;《口信》是小说《手机》中集中写乡下的部分,又成为其后来鸿篇巨制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萌芽。
从这些旧作里,可以洞悉刘震云早期创作的关注点和着眼点,这些短篇也是刘震云的而立之作,却显出相当的成熟老到,直到今天,经历岁月的淘洗仍不过时,更显经典。
  文集中收录的对单位和官场的描写堪称中国最早的官场小说;《口信》是小说《手机》中集中写乡下的部分,又成为其后来鸿篇巨制的《一句顶一万句》的萌芽。
从这些旧作里,可以洞悉刘震云早期创作的关注点和着眼点,这些短篇也是刘震云的而立之作,却显出相当的成熟老到,直到今天,经历岁月的淘洗仍不过时,更显经典。
女人这东西 豆瓣
    
    
  
    
      作者:
    
    
      
        
        [日本] 渡边淳一
      
    
  
    
  
    
      译者:
    
    
      
        
        陆求实
      
    
  
    九州出版社
    
      
        2014
        - 11
      
    
    
  
  
    “两性情爱指引四部曲”之二,继以《男人这东西》剖析坦陈男性身心特点收获无数读者口碑之后,日本性爱文学大师渡边淳一再出剖析女性的佳作,与《男人这东西》映照成趣。这是一本能让女人更了解自己,让男人更懂女人的书。两性和谐,从知己知彼开始。你至少该知道,女人其实是这样的!
本书从经验与情感出发,以医学理论为基础,详细剖析了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八类女性(女权主义口号下的女人、信奉永恒爱的女人、同性爱的女人、出轨的女人、歇斯底里的女人、说谎的女人、性感缺失的女人、更年期的女人),她们在社会角色与情感生活中呈现出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与弱点,以及特殊的心理与思维方式。
  本书从经验与情感出发,以医学理论为基础,详细剖析了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的八类女性(女权主义口号下的女人、信奉永恒爱的女人、同性爱的女人、出轨的女人、歇斯底里的女人、说谎的女人、性感缺失的女人、更年期的女人),她们在社会角色与情感生活中呈现出的与生俱来的优势与弱点,以及特殊的心理与思维方式。
文艺复兴的故事02: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的兴亡 豆瓣
わが友マキアヴェッリ―フィレンツェ存亡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田建华
      
    
      
        /
        田建国
      
    
  
    中信出版社
    
      
        2016
        - 3
      
    
    
  
  
    【内容简介】
盐野七生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本书与作者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罗马人的故事》《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等在叙述上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又独立成篇,在历史长河中撷取一叶,铺陈发华,读来引人入胜。
本书可以说是通过马基雅维利的视线来看文艺复兴。第一部着力于介绍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相关情况,交代时代背景;第二部重点介绍马基雅维利的职场生涯,包括主要经历、业绩、相关历史事件和遭遇;第三部着重介绍马基雅维利失意后的奋斗经历和著述生涯,介绍和评价了他的重要著作和成就。
-----------------------
【编辑推荐】
1、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之一,其前作《罗马人的故事》得到俞敏洪、王石、王巍等人倾力推荐,全套十五册累积印量已超百万册。
2、随书赠送精心设计的知识导图,一张图快速了解本书内容,纷繁历史,一图掌握。
3、读懂马基雅维利,就是读懂为君之道,一本当代中国管理者需要的书。如何作为一名君主、管理者?如何统治、管理一个国家、团体?这是所有时代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对马基雅维利来说,这是他倾其一生力求解答的问题。
4、这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燃烧生命,尽情释放,每个人都在创造一个时代。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的我们,正在经历新的一轮“文艺复兴”。
-----------------------
【名人推荐】
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我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
  盐野七生在这部著作中介绍了马基雅维利的一生,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社会生活画卷。本书与作者的其他一些著作如《罗马人的故事》《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等在叙述上既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相关性,又独立成篇,在历史长河中撷取一叶,铺陈发华,读来引人入胜。
本书可以说是通过马基雅维利的视线来看文艺复兴。第一部着力于介绍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相关情况,交代时代背景;第二部重点介绍马基雅维利的职场生涯,包括主要经历、业绩、相关历史事件和遭遇;第三部着重介绍马基雅维利失意后的奋斗经历和著述生涯,介绍和评价了他的重要著作和成就。
-----------------------
【编辑推荐】
1、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之一,其前作《罗马人的故事》得到俞敏洪、王石、王巍等人倾力推荐,全套十五册累积印量已超百万册。
2、随书赠送精心设计的知识导图,一张图快速了解本书内容,纷繁历史,一图掌握。
3、读懂马基雅维利,就是读懂为君之道,一本当代中国管理者需要的书。如何作为一名君主、管理者?如何统治、管理一个国家、团体?这是所有时代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对马基雅维利来说,这是他倾其一生力求解答的问题。
4、这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燃烧生命,尽情释放,每个人都在创造一个时代。站在时代十字路口的我们,正在经历新的一轮“文艺复兴”。
-----------------------
【名人推荐】
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我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豆瓣
    
      9.7 (7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3
      
    
    
  
  
    近代中国有两个革命党:国民党和共产党。中国革命究竟走向何种方向,决定于国共两党的力量消长与较量。这场较量持续了将近三十年,最终,后起的、弱小的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并左右了中国后来的历史。两个革命党长期以来分分合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何以败,共产党何以胜?本书首度利用国共双方的各种档案文献及其他史料,对涉及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把青春唱完1990-1999 豆瓣
    
      8.3 (43 个评分)
    
    
  
    
      作者:
    
    
      
        
        高原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8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丁武、高旗、艾敬、许巍、栾树、汪峰、孟京辉、张扬、黄觉、周迅、讴歌、欧洋、王勇、黄燎原、张有待、贾敏恕、张培仁……高原和他们见证了摇滚乐的黄金十年。若干年后,他们会如何看待曾经的青春时光。
这段在混乱中自在生长的记录,因其真实和诚恳而具有特殊的力量。从这本书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论是从摄影、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还是重新唤起自己的青春记忆。
--------------------------------------------------
【编辑推荐】
❀作者高原双重身份,既是摄影师,同时也是摇滚圈内的生活者和记录者,她与这些音乐人的近距离生活和接触,让她拥有独有的一手影像资料。
❀高原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第一次面世;
❀Lens出品,编者从从数万张底片中精挑细选,入选本书的图片都是标志性的精品;
❀老树、张震、王小帅、周迅、许巍、汪峰、张楚、孟京辉、郑钧、阿克曼、唐朝老五、高旗、黄觉、张有待、老狼、王勇、宋宁、左小祖咒、杨坤、朴树、张铁志等联合推荐;
❀国内5个城市、持续半年的高原摄影展及音乐人座谈等活动;
❀不仅是摇滚记录与生活影像,更是整个90年代的缩影和回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评论】
“每个人从书里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从摄影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以及青春的角度去解读,非常好。”
——阿克曼(孔子学院顾问,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原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
它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
——贾敏恕(台湾音乐制作人)
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刘树勇(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微博名:老树画画)
高原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是不在场的:它定格的每一个时间,我又是在场的。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起撒野,一起张狂。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
青春终将逝去,但歌声却可以将它重塑!高原用她眼中的影像不可思议地记录了这一切珍贵的记忆⋯⋯
——汪 峰(歌手、音乐创作人)
心存善愿和远方,我们是永远的少年。
——许 巍(歌手、音乐创作人)
高原不强加于现实什么特质,只是基于事物关系的本身。她的作品对未参与关系的人,会更容易真实理解,并有一种信任感。
——张 楚(歌手、音乐创作人)
关于青春,不管曾经多么疯狂、不堪、精彩、忧伤,最后你能收获的都只是两行热泪。
让燃烧凝固!
——郑 钧(歌手、音乐创作人)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常常会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是某一部电影的一幕戏,又或是某些地方空气中特别的味道。
摇滚乐对我而言,可以代表我的学生时期。在我青春期的那些年,最爱听的就是摇滚,当时的那种衝动、叛逆、玩世不恭的调调,很酷。
当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合辑《中国火》,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摇滚乐,震惊。唐朝、张楚、何勇、窦唯等,在那时期,这些人都是我所响往的。
缘分很有意思,在距离青春期这么遥远的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转寄的E-mail,认识了高原。透过高原的照片,我见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音乐的追求以及摇滚的精神。带我穿越时空,更贴近那些我所响往的人。当所有喜欢的事都可以自在生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们便以潇洒的姿态继续向前迈进。
——❀张震❀(演员)
那些激情、懵懂的少年时代⋯⋯
——周 迅(演员)
这些粗粝而饱满的影像,带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摇滚的纯真年代,空气中尽是爆炸的张力,而所有的故事正在开始被书写……
——张铁志(台湾摇滚与文化评论人)
那段事情起头的日子最珍贵。
刹那永恒的摄影作品!
——倪重华(发掘伍佰、林强、张震岳的幕后推手,现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世纪90年代,中国摇滚音乐历经短暂的爆发之后,进入了长久的沉眠。但这十年,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些音乐不仅呈现了“一种社会现实性的、个人内心化的焦虑与寻求宣泄表达的企图”,也陪伴很多人走过了青春。
中国摇滚的黄金十年,因其时代的特殊性成为不可复制的时代缩影。一代人对于青春、自由、才华、独立的追求,深远影响了那个时代。在这十年中,摄影师高原近距离记录下了中国摇滚台前幕后的影像经历,凝聚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回望。与此同时,高原记录的也是自己在摇滚乐圈里的真实生活,记录她和她的朋友们。
看到青春,重返青春。与其说高原在记录摇滚乐的十年,不如讲她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记录朋友的生活状态。这本书里的人物,是音乐人、艺术家,也是高原的朋友。她的镜头里有他们:崔健、窦唯、何勇、张楚、老五、丁武、高旗、艾敬、许巍、栾树、汪峰、孟京辉、张扬、黄觉、周迅、讴歌、欧洋、王勇、黄燎原、张有待、贾敏恕、张培仁……高原和他们见证了摇滚乐的黄金十年。若干年后,他们会如何看待曾经的青春时光。
这段在混乱中自在生长的记录,因其真实和诚恳而具有特殊的力量。从这本书里,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论是从摄影、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还是重新唤起自己的青春记忆。
--------------------------------------------------
【编辑推荐】
❀作者高原双重身份,既是摄影师,同时也是摇滚圈内的生活者和记录者,她与这些音乐人的近距离生活和接触,让她拥有独有的一手影像资料。
❀高原绝大多数摄影作品都是第一次面世;
❀Lens出品,编者从从数万张底片中精挑细选,入选本书的图片都是标志性的精品;
❀老树、张震、王小帅、周迅、许巍、汪峰、张楚、孟京辉、郑钧、阿克曼、唐朝老五、高旗、黄觉、张有待、老狼、王勇、宋宁、左小祖咒、杨坤、朴树、张铁志等联合推荐;
❀国内5个城市、持续半年的高原摄影展及音乐人座谈等活动;
❀不仅是摇滚记录与生活影像,更是整个90年代的缩影和回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评论】
“每个人从书里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可以从摄影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音乐的角度,以及青春的角度去解读,非常好。”
——阿克曼(孔子学院顾问,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原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
它是在我的年轻岁月中,和一帮哥们儿,怀抱着理想,放胆地各自表述,在工作中同欢同悲,在混乱中一起成长的记录。
——贾敏恕(台湾音乐制作人)
我们在这些照片当中只看到了人,而不再是什么牛逼的摇滚和摄影。
——-刘树勇(摄影评论家、文化学者,微博名:老树画画)
高原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我都是不在场的:它定格的每一个时间,我又是在场的。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一个空间......一起撒野,一起张狂。
——王小帅(“第六代”导演)
青春终将逝去,但歌声却可以将它重塑!高原用她眼中的影像不可思议地记录了这一切珍贵的记忆⋯⋯
——汪 峰(歌手、音乐创作人)
心存善愿和远方,我们是永远的少年。
——许 巍(歌手、音乐创作人)
高原不强加于现实什么特质,只是基于事物关系的本身。她的作品对未参与关系的人,会更容易真实理解,并有一种信任感。
——张 楚(歌手、音乐创作人)
关于青春,不管曾经多么疯狂、不堪、精彩、忧伤,最后你能收获的都只是两行热泪。
让燃烧凝固!
——郑 钧(歌手、音乐创作人)
在我的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常常会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是某一部电影的一幕戏,又或是某些地方空气中特别的味道。
摇滚乐对我而言,可以代表我的学生时期。在我青春期的那些年,最爱听的就是摇滚,当时的那种衝动、叛逆、玩世不恭的调调,很酷。
当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合辑《中国火》,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摇滚乐,震惊。唐朝、张楚、何勇、窦唯等,在那时期,这些人都是我所响往的。
缘分很有意思,在距离青春期这么遥远的今天,收到一封朋友转寄的E-mail,认识了高原。透过高原的照片,我见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音乐的追求以及摇滚的精神。带我穿越时空,更贴近那些我所响往的人。当所有喜欢的事都可以自在生长,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们便以潇洒的姿态继续向前迈进。
——❀张震❀(演员)
那些激情、懵懂的少年时代⋯⋯
——周 迅(演员)
这些粗粝而饱满的影像,带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摇滚的纯真年代,空气中尽是爆炸的张力,而所有的故事正在开始被书写……
——张铁志(台湾摇滚与文化评论人)
那段事情起头的日子最珍贵。
刹那永恒的摄影作品!
——倪重华(发掘伍佰、林强、张震岳的幕后推手,现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生于午夜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张晓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5
      
    
    
  
  
    张晓舟十余年球评精选
中国屈指可数值得结集出版的足球文字
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
人生能有几回世界杯?这问题或许有些残酷。足球,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四年一次的轮回,无聊生活的调剂品,也可以是尽情挥洒汗水的青春,刻骨铭心的热恋,还可以是一生的挚爱,无怨无悔。
在《生于午夜》里,张晓舟以他狂放、犀利而又诗意的文笔,探索足球的秘密。足球场就像一个疯狂旋转、孤注一掷的轮盘,人们不惜押上激情、欲望、金钱、性命、国家,而足球最终建立的,是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生于午夜》是一部广义的球迷日记,充满了一个资深球迷的体验、见证以及偏见。因此,请不要试图从本书中寻获足球知识,尤其是技术战术知识,以及所谓“客观”——在足球这个邪物上,不存在任何“客观”,除了电子眼。
  中国屈指可数值得结集出版的足球文字
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陪伴一代人成长的共同记忆
人生能有几回世界杯?这问题或许有些残酷。足球,可以只是一项运动,四年一次的轮回,无聊生活的调剂品,也可以是尽情挥洒汗水的青春,刻骨铭心的热恋,还可以是一生的挚爱,无怨无悔。
在《生于午夜》里,张晓舟以他狂放、犀利而又诗意的文笔,探索足球的秘密。足球场就像一个疯狂旋转、孤注一掷的轮盘,人们不惜押上激情、欲望、金钱、性命、国家,而足球最终建立的,是一个惨绿青年永恒的青春共和国。
《生于午夜》是一部广义的球迷日记,充满了一个资深球迷的体验、见证以及偏见。因此,请不要试图从本书中寻获足球知识,尤其是技术战术知识,以及所谓“客观”——在足球这个邪物上,不存在任何“客观”,除了电子眼。
昼行灯闲话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译林出版社
    
      
        2015
        - 8
      
    
    
  
  
    《昼行灯闲话》是“文化知日第一人”李长声先生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发表的专栏文章合集,以微醺之笔,将日本文化、文人、文字信手拈来,趣谈开去:
茶道、武士道,日本“头头是道”,却偏无“味道”?睡榻榻米、赏枯山水、逛二手书店、品吟酿酒,日本味道未必都在舌尖。浮世春画、AV女优、食色文学、僧人娶妻,说说日本古今“多样性”。也谈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文人那些事儿……所涉主题丰富多样,见解精深真灼,堪称日本文化万华镜。
精彩篇目:《活吃龙虾》《粹》《枯水枯山费苦心》《咸萝卜的禅味》《少女癖》《小和尚从哪里来》《浮世绘的纠结》《千年友好的画皮》《作家与酒》《旧书店血案》等。
  茶道、武士道,日本“头头是道”,却偏无“味道”?睡榻榻米、赏枯山水、逛二手书店、品吟酿酒,日本味道未必都在舌尖。浮世春画、AV女优、食色文学、僧人娶妻,说说日本古今“多样性”。也谈夏目漱石、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文人那些事儿……所涉主题丰富多样,见解精深真灼,堪称日本文化万华镜。
精彩篇目:《活吃龙虾》《粹》《枯水枯山费苦心》《咸萝卜的禅味》《少女癖》《小和尚从哪里来》《浮世绘的纠结》《千年友好的画皮》《作家与酒》《旧书店血案》等。
罗生门 豆瓣
    
      9.2 (65 个评分)
    
    
  
    
      作者:
    
    
      
        
        [日]芥川龙之介
      
    
  
    
  
    
      译者:
    
    
      
        
        赵玉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 8
      
    
    
  
  
    本书不仅收录了《罗生门》《竹林中》《地狱变》《河童》等最广为人知的经典名篇,同时精选了《英雄之器》《南京的基督》《丝女手记》《枯野抄》等国内罕见译作,共28篇。由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现已成日本经典电影之一,其原著正是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
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往往因为它超越了时间。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一百多年前的芥川龙之介,早就看破。
编辑推荐
人生海海,你愿意糊涂并快乐地活着,还是痛苦却清醒地活着?芥川龙之介借《罗生门》表示,他选择后者。
人生在他眼里,是“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成一部”;
是“一盒火柴”——“太当一回事未免可笑,太不当一回事则很危险”;
是“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无用之物……
23岁的时候,他给世界贡献了《罗生门》这部伟大作品。
30岁的时候,写了《竹林中》,这个故事把黑泽明推向了国际影坛大师的位置。
35岁的时候,留下“对将来模糊的不安”遗言后,伴着雨声和圣经,服安眠药自杀。
短短一生创作短篇小说148篇,故事取材新颖,文字精致冷峻。人们称他“艺术派作家”,他却淡淡摇头,说“创作只为造就我内心世界的诗人。”
他的小说里,尽是悲剧——被抛弃的没落贵族小姐,完成复仇大业后陷入空虚幻灭的武士,为了艺术看到亲生女儿被活活烧死却浮现笑容的画师……他擅长抓住人性冷漠尴尬局促不堪的一面,却并不戳破,唯美精致的文字反而唤醒了读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对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也有了更多体察与宽容。
本书译自日本青空文库,精选芥川龙之介28篇短篇小说,完整涵盖其才华横溢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期代表作,佐以专业日语学者赵玉皎的万字导读、100余条注释和9则创作背景介绍,力求立体展现芥川的生涯和内心世界,让读者获得更高级的文字审美和更多的信息量。
《罗生门》
描述了一位被辞退的仆役和身为强盗的老妪,面对生死抉择,似乎“以恶凌恶”才得以生存,也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竹林中》
描述了竹林凶杀案的审讯场景。不仅樵夫、行脚僧、差役、老妪各执一词,强盗多囊丸、妻子和亡灵也都说自己是凶手,究竟谁是凶手?案情扑朔迷离,真相却埋没在人心。
《枯野抄》
描述了俳句大师芭蕉的临终景象。从一众弟子各自的心理活动和表现,揶揄了大师仙逝时,众弟子虽然悲痛,却也不乏“解脱的喜悦”……
《山药粥》
描述了一位处处受人嘲弄的五品侍从,一生唯一的愿望便是痛痛快快“将山药粥喝个够”。可是,当有大人物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时,他竟然毫无胃口。一个微小的愿望,如果通过非常盛大的方式实现,反而索然无味……
  故事之所以可以流传百年,往往因为它超越了时间。芥川龙之介就像你身边那位高冷的同学、孤傲的同事,看似不合群,却唯有他最懂人心。每个短篇,读完最多不过十几分钟,却如走马灯一样,呈现了从大人物到小市民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芥川的小说没有难懂的情结和架构,也不渲染社会环境,而是专注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谋篇布局,极尽巧思。人生中每一个隐秘不足外道的心思,或蠢蠢欲动,或幻灭怀疑,一百多年前的芥川龙之介,早就看破。
编辑推荐
人生海海,你愿意糊涂并快乐地活着,还是痛苦却清醒地活着?芥川龙之介借《罗生门》表示,他选择后者。
人生在他眼里,是“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实在难以称之为书,但总算勉成一部”;
是“一盒火柴”——“太当一回事未免可笑,太不当一回事则很危险”;
是“不如一行波德莱尔”的无用之物……
23岁的时候,他给世界贡献了《罗生门》这部伟大作品。
30岁的时候,写了《竹林中》,这个故事把黑泽明推向了国际影坛大师的位置。
35岁的时候,留下“对将来模糊的不安”遗言后,伴着雨声和圣经,服安眠药自杀。
短短一生创作短篇小说148篇,故事取材新颖,文字精致冷峻。人们称他“艺术派作家”,他却淡淡摇头,说“创作只为造就我内心世界的诗人。”
他的小说里,尽是悲剧——被抛弃的没落贵族小姐,完成复仇大业后陷入空虚幻灭的武士,为了艺术看到亲生女儿被活活烧死却浮现笑容的画师……他擅长抓住人性冷漠尴尬局促不堪的一面,却并不戳破,唯美精致的文字反而唤醒了读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对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也有了更多体察与宽容。
本书译自日本青空文库,精选芥川龙之介28篇短篇小说,完整涵盖其才华横溢的前期、古今并陈的中期和痛切告白的晚期代表作,佐以专业日语学者赵玉皎的万字导读、100余条注释和9则创作背景介绍,力求立体展现芥川的生涯和内心世界,让读者获得更高级的文字审美和更多的信息量。
《罗生门》
描述了一位被辞退的仆役和身为强盗的老妪,面对生死抉择,似乎“以恶凌恶”才得以生存,也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竹林中》
描述了竹林凶杀案的审讯场景。不仅樵夫、行脚僧、差役、老妪各执一词,强盗多囊丸、妻子和亡灵也都说自己是凶手,究竟谁是凶手?案情扑朔迷离,真相却埋没在人心。
《枯野抄》
描述了俳句大师芭蕉的临终景象。从一众弟子各自的心理活动和表现,揶揄了大师仙逝时,众弟子虽然悲痛,却也不乏“解脱的喜悦”……
《山药粥》
描述了一位处处受人嘲弄的五品侍从,一生唯一的愿望便是痛痛快快“将山药粥喝个够”。可是,当有大人物帮他实现这个愿望时,他竟然毫无胃口。一个微小的愿望,如果通过非常盛大的方式实现,反而索然无味……
桥的故事 豆瓣
    
    
  
    
      作者:
    
    
      
        
        [日]中野京子 (Nakano Kyoko)
      
    
  
    
  
    
      译者:
    
    
      
        
        孟华川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所有的桥中都隐藏着许多故事。桥把不同的世界串联起来,众多故事诞生于此。本书汇集世界各国有关桥的历史。以其为线索,围绕着 “奇”、“惊”、“史”、“怖”四个主题讲述了30个有关的桥的故事,也有桥引发的传说、神话、电影、艺术。中野京子将世界各地知名的桥进行了一一的盘点,将其中的历史故事以及背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相比艺术作品中的桥,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桥更承载着那些被湮没的历史和惊人的秘密。各式各样的桥静静的横跨众多的河流,无声的述说着众多的历史故事,展示着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这是一部难得且视角独特的桥的故事。
1、不论哪个民族,对桥的印象都有相似之处。从四个主题盘点世界各国的桥:“奇”、“惊”、“史”、“怖”。将这些桥背后的故事呈现了出来。有从历史故事挖掘、有透过艺术作品展现其风采、也有通过民间传说展示……众多被淹没的历史与惊人的秘密在本书中被作者一一揭露。
2这是一本各国文化小品集,作为一套大众普及类的各国文化史读本,同时兼具了知识性与可读性,没有过多的专业名词与让人望而却步的厚重历史感。本书语言十分活泼有趣,轻松愉快的盘点了全球知名的30座桥。
3、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是人生阶段中难关的象征;还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相遇与分别之地。中野京子的这本有关桥的故事的合集将这个看似普通的建筑物无限的丰富了起来。
4、桥诞生于有历史记载之前,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时代。据说桥的起源是自然界偶然倒塌的树木或落石构成了河道天然的桥梁,然后人类自己动手砍伐树木而建造了独木桥。从此岸到彼岸,从已知到未知。跨越桥本身,包括它的高度,想必是一种十分振奋人心的体验。
  1、不论哪个民族,对桥的印象都有相似之处。从四个主题盘点世界各国的桥:“奇”、“惊”、“史”、“怖”。将这些桥背后的故事呈现了出来。有从历史故事挖掘、有透过艺术作品展现其风采、也有通过民间传说展示……众多被淹没的历史与惊人的秘密在本书中被作者一一揭露。
2这是一本各国文化小品集,作为一套大众普及类的各国文化史读本,同时兼具了知识性与可读性,没有过多的专业名词与让人望而却步的厚重历史感。本书语言十分活泼有趣,轻松愉快的盘点了全球知名的30座桥。
3、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是人生阶段中难关的象征;还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相遇与分别之地。中野京子的这本有关桥的故事的合集将这个看似普通的建筑物无限的丰富了起来。
4、桥诞生于有历史记载之前,人类开始使用工具的时代。据说桥的起源是自然界偶然倒塌的树木或落石构成了河道天然的桥梁,然后人类自己动手砍伐树木而建造了独木桥。从此岸到彼岸,从已知到未知。跨越桥本身,包括它的高度,想必是一种十分振奋人心的体验。
死城漫游指南 豆瓣
    
      6.8 (8 个评分)
    
    
  
    
      作者:
    
    
      
        
        张晓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张晓舟,被网友誉为“张天师”,多维度著名专栏作家,言其文风思维天马行空飞扬跋扈,本书是张晓舟多年来的文化评论随笔首度精选结集。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再解释过,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杜撰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同样,当我们用穿越、玄幻、盗墓这样的词来形容现实,那也一点都不虚,说的就是当今的中国现实。姑苏城外伦敦塔,琉璃厂的饭岛爱。少林钢琴,爱国粽子,心灵鳖汤。手拿一个爱疯死,一代人去那儿相互撒娇。信仰在空洞中飘扬,金山与神山对峙,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苦难转过脸。时代,就像硅胶一样在每个人的胸前鼓了起来,令你再也无法一手掌握。如何才能去爱?我看见了你的坏笑。
一部盛世中国的荒诞书,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景观的素描簿。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再解释过,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不是杜撰的,就是活生生的现实。同样,当我们用穿越、玄幻、盗墓这样的词来形容现实,那也一点都不虚,说的就是当今的中国现实。姑苏城外伦敦塔,琉璃厂的饭岛爱。少林钢琴,爱国粽子,心灵鳖汤。手拿一个爱疯死,一代人去那儿相互撒娇。信仰在空洞中飘扬,金山与神山对峙,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苦难转过脸。时代,就像硅胶一样在每个人的胸前鼓了起来,令你再也无法一手掌握。如何才能去爱?我看见了你的坏笑。
一部盛世中国的荒诞书,当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景观的素描簿。
Lens·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Lens
      
    
  
    
    中信出版社
    
      
        2015
        - 7
      
    
    
  
  
    简介:
继《目客》之后,《视觉》系列主题书也是Lens杂志另作开发的升级之作,与《目客》不同的是:
1.更加突出影像,注重视觉体验,将原来Lens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发挥到极致;
2.内容架构延续Lens杂志成熟的内容架构,继续深度关注现实与人性,并升级阅读体 验。
3.定位:人文影像读物 + 定义影像之美 + 传递人性温暖。
作为一本一流品质的人文影像读物,《视觉》定义影像之美,以多元视角介绍世界文化精粹和生活方式。
《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围绕一组组视觉感强烈的影像,诉说一系列关于日常和非日常的家庭记忆、普通或独特的个体经历的故事,这些人和故事穿越国家地理的界限而无隔阂,有亲密,又有距离,有激情,又有掩饰,那是人性与爱最真实的显露,那些安静的角落恰恰隐藏着激情。透过独特的影像和文字,看到丰富的人性与生活。
~~~~~~~~~~~~~~~~~~~~~~~~~~~~~
看点:
▶ Lens团队2015年推出两本MOOK主题读物:《目客》,侧重主题阅读,双月出版;《视觉》,侧重影像阅读,单月出版。《目客》和《视觉》从世界范围采集最有个性和丰满的内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续Lens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创造视觉、思维、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的纸上阅读新体验。
▶ 《视觉》突出强烈的影像阅读调性,更突出图文的完美结合,通过设计强化视觉体验。
▶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读可以作为精致收藏品。
▶ 在阅读体验上去杂志化,同时强化多元、丰富的内容张力。
▶ 独特视角的影像 + 不一样的故事阅读。
▶ 读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好奇心、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在乎个人体验,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合,有固定文化消费习惯的你,无论你是文艺青年、学者,还是高端白领、企业家,《视觉》都可以成为你的陪伴读物。
▶ 基于Lens杂志10年的品牌积累,固定用户群和口碑影响力。Lens好友来自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均为意见领袖和影响力的人群,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文化学者刘树勇,画家陈丹青,美食家蔡澜,作家阿来、李洱、毕飞宇,企业家田溯宁、黄怒波,正安创始人梁冬,导演吴念真、许鞍华、陆川、张一白、顾长卫,公众人物周迅、姚晨、沈星、桂纶镁、何韵诗、郑秀文、尚雯婕、老狼、许巍、李健,蔡康永、刘若英、袁泉、宋柯等。
~~~~~~~~~~~~~~~~~~~~~~~~~~~~~
评论:
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杂志。没有之一。 ——陈丹青(画家)
我自己花钱订这本杂志, 其他杂志都是别人送的。
——吴敬琏 (经济学家)
这是我唯一全本读完并 收藏的杂志。
——刘树勇(老树画画:文化学者/教授)
世界观改变世界。 Lens 是一本推动世界观变革的杂志。
——梁冬
我来大陆,有两个惊 喜。一是看到一本报纸叫南方周末,另一个是 遇见一本杂志叫 Lens。
——吴念真(导演)
一本帮助高端人群发现更大世界的读物。 ——张亮(知乎创始人)
我喜欢这本杂志,我是 Lens 的读者。 ——周迅(演员)
  继《目客》之后,《视觉》系列主题书也是Lens杂志另作开发的升级之作,与《目客》不同的是:
1.更加突出影像,注重视觉体验,将原来Lens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发挥到极致;
2.内容架构延续Lens杂志成熟的内容架构,继续深度关注现实与人性,并升级阅读体 验。
3.定位:人文影像读物 + 定义影像之美 + 传递人性温暖。
作为一本一流品质的人文影像读物,《视觉》定义影像之美,以多元视角介绍世界文化精粹和生活方式。
《视觉001: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围绕一组组视觉感强烈的影像,诉说一系列关于日常和非日常的家庭记忆、普通或独特的个体经历的故事,这些人和故事穿越国家地理的界限而无隔阂,有亲密,又有距离,有激情,又有掩饰,那是人性与爱最真实的显露,那些安静的角落恰恰隐藏着激情。透过独特的影像和文字,看到丰富的人性与生活。
~~~~~~~~~~~~~~~~~~~~~~~~~~~~~
看点:
▶ Lens团队2015年推出两本MOOK主题读物:《目客》,侧重主题阅读,双月出版;《视觉》,侧重影像阅读,单月出版。《目客》和《视觉》从世界范围采集最有个性和丰满的内容,聚焦人性、情感、生活,延续Lens杂志素有口碑的影像阅读调性,创造视觉、思维、想象力被充分调动的纸上阅读新体验。
▶ 《视觉》突出强烈的影像阅读调性,更突出图文的完美结合,通过设计强化视觉体验。
▶ 四色全彩印刷,高清图片,精良纸张和装帧工艺,每一册读可以作为精致收藏品。
▶ 在阅读体验上去杂志化,同时强化多元、丰富的内容张力。
▶ 独特视角的影像 + 不一样的故事阅读。
▶ 读者:接受过良好教育、对世界有好奇心、对生活质量有高要求,在乎个人体验,追求精神与物质相合,有固定文化消费习惯的你,无论你是文艺青年、学者,还是高端白领、企业家,《视觉》都可以成为你的陪伴读物。
▶ 基于Lens杂志10年的品牌积累,固定用户群和口碑影响力。Lens好友来自文化、艺术、经济等领域,均为意见领袖和影响力的人群,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文化学者刘树勇,画家陈丹青,美食家蔡澜,作家阿来、李洱、毕飞宇,企业家田溯宁、黄怒波,正安创始人梁冬,导演吴念真、许鞍华、陆川、张一白、顾长卫,公众人物周迅、姚晨、沈星、桂纶镁、何韵诗、郑秀文、尚雯婕、老狼、许巍、李健,蔡康永、刘若英、袁泉、宋柯等。
~~~~~~~~~~~~~~~~~~~~~~~~~~~~~
评论:
这是中国最好的一本杂志。没有之一。 ——陈丹青(画家)
我自己花钱订这本杂志, 其他杂志都是别人送的。
——吴敬琏 (经济学家)
这是我唯一全本读完并 收藏的杂志。
——刘树勇(老树画画:文化学者/教授)
世界观改变世界。 Lens 是一本推动世界观变革的杂志。
——梁冬
我来大陆,有两个惊 喜。一是看到一本报纸叫南方周末,另一个是 遇见一本杂志叫 Lens。
——吴念真(导演)
一本帮助高端人群发现更大世界的读物。 ——张亮(知乎创始人)
我喜欢这本杂志,我是 Lens 的读者。 ——周迅(演员)
阿Q的长凳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这一册主要谈中日之间的文化渊源、文化比较。
以《日本与日出》开篇,以《落日》作结,富起承转合之美,有渐入佳境之趣。从谈中日比较绕不开的“宏大主题”:万世一系、改朝换代、遣唐使、革命考,到更具文化专论性质的题目:汉字、假名、相扑、艺妓;到以人物统领的诸篇:诸葛亮、朱舜水、蜀山人、黄遵宪,再到以问设答的“为何无宦官”、“谁救了京都”、“临行喝妈什么酒”,到戏语惊人的“算算友谊账”、“作践武二郎”、“不做贼也心虚”等等……谈文化渊源则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谈文化比较则别出新裁、发人所未发。至于篇末收入一辑谈汉诗、俳句、川柳的文章,更是兼具诗家面目的作者独擅之长。"
  以《日本与日出》开篇,以《落日》作结,富起承转合之美,有渐入佳境之趣。从谈中日比较绕不开的“宏大主题”:万世一系、改朝换代、遣唐使、革命考,到更具文化专论性质的题目:汉字、假名、相扑、艺妓;到以人物统领的诸篇:诸葛亮、朱舜水、蜀山人、黄遵宪,再到以问设答的“为何无宦官”、“谁救了京都”、“临行喝妈什么酒”,到戏语惊人的“算算友谊账”、“作践武二郎”、“不做贼也心虚”等等……谈文化渊源则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谈文化比较则别出新裁、发人所未发。至于篇末收入一辑谈汉诗、俳句、川柳的文章,更是兼具诗家面目的作者独擅之长。"
盛名之下 豆瓣
Fame: From the Bronze Age to Britney
    
    
  
    
      作者:
    
    
      
        
        [英]汤姆·佩恩
      
    
  
    
  
    
      译者:
    
    
      
        
        韩波
      
    
      
        /
        王晨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崇拜明星代表着空虚浅陋?追随名人意味着价值缺失?本书的论述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指责予以了有力的回击:名人崇拜从来不是世风日下的时代弊病,它来自一种亘古的文化基因,从深层满足着我们的原始心理需求。任何时代的人都摆脱不了名人与名气的缠绕,其间的共性,连接着我们与古人的精神血脉。
英国古典学者汤姆•佩恩为我们串起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名气"的历史,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出发,探寻名人效应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西塞罗到麦当娜,从恺撒到韦恩•鲁尼,从阿喀琉斯到安吉丽娜•朱莉,作者凭借其博学的修养和诙谐的笔触,在两个看似不可能相交的群体之间,画出了完美的血缘图谱。欧美明星的八卦起底,古典学知识的集中进补,被充满智慧地熔于一炉。从古希腊的“陶片驱逐”到当今的选秀节目,奇妙征程就此开始。
  英国古典学者汤姆•佩恩为我们串起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名气"的历史,从西方文明的源头出发,探寻名人效应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西塞罗到麦当娜,从恺撒到韦恩•鲁尼,从阿喀琉斯到安吉丽娜•朱莉,作者凭借其博学的修养和诙谐的笔触,在两个看似不可能相交的群体之间,画出了完美的血缘图谱。欧美明星的八卦起底,古典学知识的集中进补,被充满智慧地熔于一炉。从古希腊的“陶片驱逐”到当今的选秀节目,奇妙征程就此开始。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 豆瓣
    
      6.8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精选了2001—2019年,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王小峰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3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老狼……等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同时,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流行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既包括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彩铃、网乐,也包括至今依然万众瞩目的春晚、选秀、音乐节,涵盖音乐、电影、相声、文学等各个方面。持续二十年的深度观察,为今天的我们回顾流行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记录,也为我们反思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提供了新的视角。
【编辑推荐】
持续观察二十余年,记录流行音乐史上属于一代人的夏天——从业几十年的文化记者,一线专访崔健、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汪峰、朴树、老狼……细数他们的成长历程,探寻舞台背后的故事。
探讨大众文化热点议题,掷地有声地记录娱乐至死的时代——从音乐到电影,从相声到诗歌,春晚、选秀、粉丝、音乐节……本书几乎囊括所有文化圈热点议题,对大众文化发展历程中娱乐至死的现状做出犀利的批判性分析。
用冷静、理性的视角,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什么是乐队?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摇滚精神?小剧场话剧为什么受到热捧?选秀节目的本质是什么?本书探寻文化繁荣背后的真实社会形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独立、理性的声音。
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作者持续关注文化议题。如何找到采访的突破口,找到理解一个人、分析一个现象的钥匙,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如何找出人物、事件背后的社会脉络,从树木见森林,用文字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本书为年轻人提供了非虚构写作的样本。
根据本书内容,全新设计“以偏概全”的个性化年表——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六十年大众文化发展轨迹,记住大众文化领域的一些人、一些事。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增订版)》精选了2001—2019年,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作家王小峰重要的采访、报道共53篇,收录了对李宗盛、崔健、许巍、汪峰、王朔、贾樟柯、老狼……等近百位文化圈焦点人物的深度访谈。同时,作者还深入分析了近二十年来流行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既包括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彩铃、网乐,也包括至今依然万众瞩目的春晚、选秀、音乐节,涵盖音乐、电影、相声、文学等各个方面。持续二十年的深度观察,为今天的我们回顾流行文化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记录,也为我们反思娱乐至死的文化狂欢提供了新的视角。
【编辑推荐】
持续观察二十余年,记录流行音乐史上属于一代人的夏天——从业几十年的文化记者,一线专访崔健、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汪峰、朴树、老狼……细数他们的成长历程,探寻舞台背后的故事。
探讨大众文化热点议题,掷地有声地记录娱乐至死的时代——从音乐到电影,从相声到诗歌,春晚、选秀、粉丝、音乐节……本书几乎囊括所有文化圈热点议题,对大众文化发展历程中娱乐至死的现状做出犀利的批判性分析。
用冷静、理性的视角,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什么是乐队?什么是好音乐?什么是摇滚精神?小剧场话剧为什么受到热捧?选秀节目的本质是什么?本书探寻文化繁荣背后的真实社会形态,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发出独立、理性的声音。
前《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作者持续关注文化议题。如何找到采访的突破口,找到理解一个人、分析一个现象的钥匙,让对方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如何找出人物、事件背后的社会脉络,从树木见森林,用文字记录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本书为年轻人提供了非虚构写作的样本。
根据本书内容,全新设计“以偏概全”的个性化年表——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六十年大众文化发展轨迹,记住大众文化领域的一些人、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