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玩儿 豆瓣
7.2 (15 个评分) 作者: 于谦 中信出版社 2013 - 9
“我就这么点儿梦想:玩儿”,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家于谦,36载干掉无趣,架子不倒的玩乐生活纪录。
于谦,人称谦儿哥,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主。大智若愚,脾气随和,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
在相声段子里,他总是带着股逆来顺受的劲头,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没有“非要如此”的气质,但一讲到玩儿,他永远架子不倒,走到哪儿都带着一股“爷”的范儿,在他的人生态度里,干掉无趣,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玩儿比天大。
水瓶座的人爱冲动,水瓶座的人做事没规划,所以,他才有了京郊60亩的动物园,养了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才有了台上台下老北京式的各种“玩儿”。
他最大的希望是老了能找到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把马带过去养,马也舒服,人也舒服,此生足矣。
评论:
只要沾上玩儿的,他没有不喜欢的,我们俩是鲜明的反差,他活得太值了!
——郭德纲
人有个爱好,日子过得才充实。我就是爱玩儿,说相声也是玩儿。
——于谦
编辑推荐:
1、于谦,人称谦儿哥,郭德纲眼中的捧哏奇才,相声界公认的第一玩主。
2、《玩儿》是于谦用心创作的第一本书,利用舞台下的短暂休息时间,在手机上完成15万字。
3、谦儿哥有三大著名爱好,喝酒,抽烟,烫头,如今又加上一条,写书。据说,下一本书正在酝酿,您可一定要等着,他可不一定写啊!
4、于谦说,我就这么点儿梦想,玩儿。玩儿着玩儿着,他一不小心就有了京郊60亩动物园,养了大大小小数千只动物。连郭德纲也忍不住感叹:他这辈子活得比我值。
5、不懂玩儿是一种缺点,玩儿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人生在世,谁都需要有点玩儿的精神,你一认真就输了。
2016年5月14日 已读
动物园园长成长记。比郭德纲那本书真诚多了,所以比那本多一星吧。
北京 文化
袁家有故事 豆瓣
作者: 张永久 2015 - 6
失败者的故事最迷人,生动记录袁世凯家族的百年珍贵记忆。
权威学者骆宝善、马勇和袁家后人袁缉燕先生倾情作序推荐!
【编辑推荐】
1,失败者的故事最迷人,这是第一部全面讲述袁世凯后裔故事的作品。
袁世凯是晚清、民国史上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关于袁世凯的研究著作,可谓琳琅满目,但对袁氏后人的关注,则相对冷清。人们多羡慕成功者,沉浸于其权谋、风光。其实,失败者的故事才最迷人,从中可窥见人性的挣扎、时代的乖谬与历史的教训;从司马迁《项羽本纪》到齐邦媛《巨流河》,莫不如是。齐邦媛说:“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与事。” 这本《袁家有故事》正是如此,主要讲述袁家后人逃离政治和威权的故事,从中可以品读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百年沧桑与风云变幻,也能让人反思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2,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好看耐读的口述史,袁世凯研究权威学者骆宝善、马勇和袁家后人袁缉燕先生倾情作序推荐!
作者张永久先生曾著有《袁世凯家族》一书,与袁氏家族后人有较密切的联系,这本书就是作者跟踪采访袁家后人五六年之后的成果。关于袁世凯的家族故事,坊间有若干各种各样的传说,然而却不乏谬误。这本书的重要特色是力求客观真实。如对袁家第二代人物的分析,是建立在作者对大量史料解读之后的结果;对第三代、第四代人物身世的讲述,则是作者五六年采访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包括袁氏后人的亲历亲见,以及家谱、书信、日记、回忆录等书面记录,尤其弥足珍贵。这是一部真实可信的口述史,由于书中人物的特殊性以及人物故事的复杂曲折程度,好看耐读。著名学者骆宝善和马勇先生以及袁世凯后人、旅加艺术家袁缉燕先生都对本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倾情作序推荐!
3,全书双色印刷,收录袁氏家族照片近30张,是难得的影像资料,见证了袁氏家族的兴衰荣辱。
【名家推荐】
张永久先生,穷数年之力,博采前人与时人的各种记述,访寻袁氏后人,探查袁氏行踪故地,古今融会,上下贯通,将袁世凯上下几代人的故事以生动的文笔连缀成篇,汇集成书,不失为一个创造。
——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 骆宝善
张永久先生的著作,既是对袁世凯及其后人的研究,又具有文献的性质,为未来的研究、思考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袁家有故事”,是因为袁世凯留给子孙好的家风、好的传统,值得今天的家长,尤其是高官家长注意。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马勇
感谢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及海外众多历史学家,包括像张永久先生这样的传记作家,对与袁世凯有关的事件、对袁世凯时代,锲而不舍地追问、探寻,以大量的成果,撼动了许多积非成是的成见,澄清了许多久已蒙尘的真相,也激活了袁氏家族的记忆,启发了我们发掘自己的故事。“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正在被改写——历史是所有人参与写的:创造历史,人人有份;知晓历史,人人有权;著述历史,人人有责。
——袁世凯孙子、旅加艺术家 袁缉燕
【关于本书】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患尿毒症不治而死。以这个时间为分界线,袁氏家族的故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向政治和威权靠拢;另一类是逃离政治和威权。《袁家有故事》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袁家后人逃离政治和威权的故事。
晚清民国史上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历史书上只是概念和符号,而在他们家族的记忆中,却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历史上某个时刻的雪泥鸿爪,在他们的讲述中存活下来,像一只只蝴蝶标本,虽然枯萎了,残存的美丽却依然如故。这本书全面展示了袁家后代的家族记忆,从追溯袁世凯的祖辈故事入手,用更多的笔墨讲述了袁世凯后人们的故事。透过袁家的故事,能深刻品读到中国近代史上的百年沧桑与风云变幻。
2016年5月28日 已读
立意很好但文笔稍差,文笔差的特点就是忍不住的像倪萍余秋雨一样的抒情。
中国历史 人物 历史 文化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8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2016年5月29日 已读
如果当纪实文学看的话,是部好书,但一扯到学术,那生硬的嘴脸就出来了,毕竟谁也不能阻止谁追求美好现代生活的渴望和行动。
中国 人类学 当代中国 文化 社会
浮世绘、武士道与大奥 豆瓣
作者: 张博 2014 - 4
此书主旨在于诠释日本江户时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大众化。浮世绘是庶民的美术,武士道是统治者的哲学,大奥则充满了王朝美学的余韵,但在江户时代这些都走向了融合。在书中我们看到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王公贵族,他们的文化趣味都越来越趋于一致。寻常巷陌中的百姓可以津津有味地阅读描述将军后宫逸闻的书籍,而后宫女官们则纷纷伺机以拜佛访寺之名去领略庶民花街的狂欢。唯利是图的商人追求着贵族风雅,象牙塔中的学者却开始以知识牟利。
性文化简史 豆瓣
5.6 (5 个评分) 作者: 李书崇 群言出版社 2015 - 7
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一本关于人类由古至今的性史,不同民族的性崇拜意识、性态度、对女性态度都不同,这些都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根源和情结。作者讲历史至今不同的性文化现象呈现出来,且把两性中的女性角色给予了侧重,从其行文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两性问题的重视,主张拿到台面上,撕去面纱客观看待这一重要的历史组成部分。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此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它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衷微的因素,而王朝更替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人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豆瓣
7.9 (16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插图版)》解读明朝历史人物,揭开人所共知的七个角色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憔悴。这既是人在历史中的境况,也是其在文化中的境况。而这七张各不相同的面孔,构成了那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的侧影。
七张面孔,就是七个人物。一个皇帝:朱元璋;一个篡位者:朱棣;一个清官:海瑞;一个太监:魏忠贤;一个造反者:张献忠;一个叛徒:吴三桂;一个忠臣:郑成功。大明王朝这出历史大戏里的七个角色,每一个人都演得不容易。
西域余闻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陈舜臣 译者: 吴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3
本书是一本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随笔合集。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组成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摄制组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采访摄制。该纪录片在中日两国播出后,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丝绸之路文化热潮。陈舜臣参加了此次摄制活动,并用文字记录下重走丝绸之路的奇妙见闻与瑰丽随想。
前半部分以丝绸之路相关文物为主轴,后半部分以沿途见闻为切入点,从古都西安到帕米尔高原,从汗血马到夜光杯,两千多年来,东西方文化交流遗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文物和逸闻趣事尽在其中。细腻稳健的笔致,娓娓道来的叙述,带领读者踏上跨越时空,纵横自在的历史之旅。
战国日本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上杉谦信有一句名言是“武运在天,铠甲在胸,功勋在脚下”,Miya把它“不正经”地歪想成“织田是武运,丰臣是铠甲,德川是功勋”。对于德川家康的好耐性,Miya则从饮食上溯源——他很爱吃麦饭,因为小麦的钙质比白米多七倍,如果平日三餐钙质足够的话,就不会易怒、急躁,家康这才能平心静气地等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诸如此类灵机一动、视角独特的解读,专属于Miya。她在本书里继续用诙谐轻松且不乏考据的文字,将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却风云际会的日本战国时代之大丈夫小女子传神勾勒——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战国第一美女市姬、浅井三姐妹等跃然纸上。而有趣好玩的战国风情、传说、饮食、城池之轶事,也在Miya亲切细腻的笔下活灵活现。
说中国 豆瓣
7.3 (15 个评分) 作者: 许倬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本书的陈述,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这漫长的时距,不下于一万年,乃是概括我们这一个复杂文化共同体演变的过程……在这几千年来,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许倬云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华夏/中国”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
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大历史”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2016年6月19日 已读
读完以后,你依然不知道中国是什么。
题目太大,而作者的气魄太小,撑不住这个题目。
中国 历史 文化
字解日本 豆瓣
7.0 (2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历史系列”之后,茂吕美耶将眼光转向现代日本,书写全新的“字解日本”系列。这本书分为食、衣、住、游四大主题,挑选三十八个关键字,以字为经、故事为纬,娓娓道来日常生活的各种门道,带读者领略日本文化的精髓。“一壶浊酒喜相逢”,究竟何谓“浊酒”,女式和服的腰带结为何硕大无比,且置于背后,初中女生的制服“水手服”缘何而来,进入不同居室为何需换穿拖鞋,传统住宅的厕所与浴室为何分开,艺伎的脸为何涂成白色……
魏晋风度二十讲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冯友兰 / 李泽厚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魏晋风度二十讲》所编选的一系列文章是近几十年以来学界对魏晋风度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范围大致限定在三个领域内:对魏晋风度的总体论述,对名士诸如清谈、任诞、纵酒等生活方式的分梳以及对具体人物的评价。由于这些文章的作者专业不一,情性有别,环境有别,因此视角各异,彼此观点难免有抵牾处。譬如宗白华先生在其脍炙人口的名文《论 和晋人的美》中把晋人描绘得风神潇洒,简直达到了人生境界的极致,令人神往无限。而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则添加了些调侃,扯下名士们潇洒的外表而露出虚浮的内面。不过这也并不矛盾,风流又岂是一语可以言尽的?正是这些不同侧面累积成我们关于魏晋风度的整体印象。
大门口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at the Gate: 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 1839-1861
作者: [美] 魏斐德 译者: 王小荷 新星出版社 2014 - 7
本书是一本研究清朝末年中国向近代转型的学术著作。清代中国的主要“大门”是广州,“陌生人”即外国人。顾名思义,《大门口的陌生人》是与外国人闯入广州(中国大门)的历史有关,是关于鸦片战争外国入侵中国的。但这本书主要不以此研究为主,而是以英国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为线索,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广州和广东省的社会动态,如官府、绅士、团练、农民等对外国的态度;各自的活动、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变化,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阶段的某些动向。
文艺复兴是什么 豆瓣
ルネサンスとは何であったのか
6.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计丽屏 中信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是想看见、想知道、想了解的欲望的爆发——本书以对话的形式,通过作者虚拟的徘徊在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三个城市的两位旅人的对话描述了依次盛开的文艺复兴之花,展示了以雷奥纳多•达•芬奇、腓特烈二世、圣弗朗西斯、切萨雷•波吉亚等为时代增添光彩的人们的魅力所在,热情洋溢地描写了长达40年的文艺复兴,当属了解这段历史最为精彩的入门书。
-----------------------------
【编辑推荐】
1、盐野七生,日本最受欢迎的历史作家之一,其前作《罗马人的故事》得到俞敏洪、王石、王巍等人倾力推荐,全套十五册累积印量已超百万册。
2、轻松易懂,在作者优美的语言仿佛置身于文艺复兴时代,做一天文艺复兴人。
3、装帧精美,内文纸采用进口轻型纸,质优量轻,不含荧光增白剂,便于读者携带和阅读,具有天然特性。封面采用仿布纹纸,圆脊精装,典雅大方。用文艺复兴时代气质的载体承载这段历史。
-----------------------------
【各方评价】
需要称赞一下盐野七生,一个女性在写历史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我去过意大利四次,也自驾游过西西里岛两次。曾带着盐野手绘的地图在佛罗伦萨四处寻觅马基雅维利的故居。在维罗纳的一个酒店里,看到一幅将意大利历史描绘为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展示了几十个诸侯公国,几百个影响欧罗巴文明的政治艺术哲学科学军事等名流的来龙去脉。一瞬间,我体验到了卑微和崇拜,也叹服盐野女士把握历史的勇气与能力。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父亲南怀瑾 豆瓣
南一鹏
作者: 南一鹏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 南怀瑾先生的老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人民日报》副总编周瑞金 感动推荐
● 附赠南怀瑾墨宝书签1张
*一本书,了解真实的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
南怀瑾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精通儒、释、道等多种典籍。他的人生观点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易经杂说》等三十多种著作,并被翻译成八种语言流通世界。
*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大师之后再无传奇
有关南怀瑾的论述大多由亲近的朋友及追随者写就,记录南先生生活、学述片段,读者难以看到概貌。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师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本书作者是跟随南怀瑾时间极长的三子南一鹏,亲述父亲一生言传行事
南一鹏是南怀瑾先生在台长子,也是子女中伴随南老时间最长的。他自幼坐拥书城,曾长期亲炙南师教导,深得南师精髓。
*正本清源,披露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南怀瑾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
南先生身前身后遭受的毁誉,非常人可以想象,也非常人可以忍受。而辞世三年以来,有关其地位和成就的争议逐渐扩展开来。
本书正本清源,首次披露大量细节,作为南先生辞世三周年巨献呈现给大家。
【内容简介】
父亲,两个字,看似普通,因为人人必有;叫着困难,因为不是人人都有。本书是南一鹏先生对父亲一生经历和发心的了解。
《父亲南怀瑾》是迄今为止,首部最完整翔实还原南怀瑾一生的传记作品。作者南一鹏是南师第三子,曾长期亲炙南怀瑾先生教导。
本书从“继志述事”的立场,详尽述说了南怀 瑾先生少时在家乡开蒙立志、青年离乡拜师访道、而立去台湾弘文励教、花甲至美国传道授业、古稀回香港广行善业、晚年归根定居太湖等重要人生阶段的点滴,以广阔的视角重现了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百年传奇人生。
上海警察 豆瓣
作者: 魏斐德 译者: 章红 / 陈雁 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上海警察(1927-1937)》系统地研究和描述1927年至1937年上海特别市警政及其与多种政治力量对抗与台作的历史,其中重点分析了国民党如何在这十年中依靠警察力量将上海转变成一个国民党表现自身的舞台;澄清了国民党政权其他方面的问题,包括中央的党国体制与民国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政治机构中的作用,警察力量和民间势力在都市中的平衡,在军事八侵和占领的巨大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并在“新市政秩序的局限”中对上海公安局最终失败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作者魏斐德完全摆脱了孤立地就警察论警察的模式,而将上海警政的变迁与整个城市治安环境的变迁乃至20世纪中国的政治变迁有机地结台起来加以考察,缜密地分析论证了国民政府上海公安局的成立、作用及其演变,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大史识和大视野。可以说,这是一部上海警察研究的开创性著作,也是一部有关城市社会控制的范式性著作。法国知名汉学家白吉尔教授称这部著作“必将具有历久不衰的学术价值”。
上海歹土 豆瓣
作者: [美国] 魏斐德 译者: 芮传明 人民出版社 2011 - 5
《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主要简介:战时的上海市有一片“歹土”区,它是指沪西一带歹徒出没之地、1937年至1941年,日本侵略军、汪伪傀儡政权、外国租界当局、国民党政府等各种势力在上海纠缠在一起,错综复杂,腥风血雨、“歹土”是暗杀等恐怖活动的中心,又整日充斥着赌博等城市犯罪,《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论及1937年8月中、曰在上海正式开战后至1941年12月美、日爆发珍珠港战事之前的这段时期内,作为“孤岛”的上海之政局和社会状况,作者叙述了上海的“孤岛”、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活动、“八一三”事件之后国民党在上海的“救国”武装活动、日本方面报复性的恐怖活动、亲曰分子的被刺案、日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工”地区不良社会现象与政治的关系等: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翔实的材料、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上海这一段特殊的战乱岁月。全书引用了大量同时代的汉文资料和外文记载,有些资料至今鲜为中国的;上海史研究者所见和所用,殊为珍贵,是了解上海城市历史的必读之作。
世界史的诞生 豆瓣
世界史の誕生: 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
作者: [日]冈田英弘 译者: 陈心慧 北京出版社 2016 - 2
在冈田英弘看来,历史分别于公元前五世纪与公元前100年,诞生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而创造历史这项文化的是两位天才。一位是东方中国,以汉文写下《史记》的司马迁,另一位则是在西方地中海世界,以希腊语写下《历史》的希罗多德。
司马迁的《史记》是皇帝制度的历史,叙述的是王朝更迭、皇帝变迁。在他所确立的历史叙述中,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记述时都会尽量规避“正统”的变化。希罗多德所“创造”出的地中海型历史,记叙的是强国变弱、小国变强等命运的转换,确立了“欧洲战胜亚洲是历史的宿命”这样的历史观。
就这样,拥有历史的两大文明——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各自在创造出固有的历史观之后,在各自的地区里以各自的历史架构书写历史,直到公元十三世纪,蒙古帝国的出现打通了东西藩篱。随着蒙古军队四处征战吞没大半欧亚大陆,让中华文明与地中海文明得以连接,两大历史文化首度接触。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世界史从此变得可能,至此,人类文明方才真正进入世界史的时代。而这,也正是蒙古史的文明意义。
2016年7月7日 已读
日本人研究蒙古史的,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学术水平太低,无法进行其他朝代的研究。本书作者也是这样,比如认为大禹是东南亚人(就差说说泰国人了),说司马迁是宦官(那您算不算鬼子呢?),水平真的真的真的是太差了。
世界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人文 历史
往书记 豆瓣
作者: 张宗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往书记,顾名思义,是对过往之书的回忆。古乐府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书无新旧之分,凡是投缘的,都是好书。这里说“往”,好比对人。所谓故,含有对在时间中流逝之事物的珍重惋惜之意。同样一本书,二十岁时读到,和四十岁时才读到,意义不一样。年轻时读到的书,影响思想,塑造人格,决定道路的选择,积偶然为必然,变不确定为确定。还有很多书,几十年里手不释卷,温故知新,它是过去经验里最可贵的部分,还将继续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张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