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 豆瓣
作者: 南方周末 中信出版社 2016 - 10
《在一起——中国留守儿童报告》是为中国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而作。这本书直面全国各地农村中被命运抛在“孤岛”上的儿童,他们茕茕孑立的身影、需要保护的眼神敲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他们的日记和书信里,满满都是对家人的思念、对亲情的渴望。本书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刻剖析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从国家治理改革的高度上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之道。书中收录的几十篇“留守儿童”日记感人至深,马伊琍等社会爱心人士也在书中撰文吐露心声。
中东现场 豆瓣
作者: 张翠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我们所处的21世纪第二个十年,看来是危机与机遇、绝望与希望并存的一个新革命年代,没有领导却个个是领导的年代,没有英雄则无处不出现英雄的吊诡年代。
中东可能是世界上最诡秘的新闻黑洞,它吞噬了多少记者的事业和生命。这一本书,是作者在风起云涌的中东地区,横跨十年 (2002—2011) 的见证、观察、记录。拨开这个伊斯兰世界的冲突迷雾,让我们也不得不思考,该地区与我们命运的关联。从阿拉伯的现在回望过去,或许让大家有更深的了解,而作者内心亦不禁百感交集。
2017年4月10日 已读
前面是宗教,背后是石油。一切都是利益啊!
中东 文化
故宫的隐秘角落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祝勇 中信出版社 2016 - 4
《故宫的隐秘角落》是作家祝勇2016年诚挚推出的全新力作,“故宫的隐秘角落”,是故宫魅力的一部分,没有了“隐秘”,就没有真正的故宫。祝勇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史学的态度,带我们一起走进普通游客根本无法进入的未开放区域:武英殿、昭仁殿、寿安宫、文渊阁、倦勤斋等,讲述了这些隐秘角落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刻画了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那些历史人物及其起伏命运。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些遥远历史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游客驻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晓的。作家对这些隐秘角落的唯美书写,重温和延续了故宫的历史记忆,也讲述了明清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孝庄、福临、李自成、吴三桂、乾隆……这些人物在作者祝勇的笔下,都变得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生动的故事让历史不再高冷、与人亲近。
2017年4月13日 已读
故宫不仅养着修文物的人,也养着余秋雨的徒子徒孙。故宫不仅有一流的手艺人,也有这样的三流文人,并且这个文人从文字看还是个性压抑的人。
散文 文化 文学
故宫的风花雪月(平装版) 豆瓣
作者: 祝勇 东方出版社 2015 - 7
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精致再版。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获奖作品。
故宫学学者、散文家祝勇,以故宫博物院馆藏国宝级书画为引,以精美的文字解开中国古典艺术的“达芬奇密码”。
这是一部关于故宫的纸上纪录片,让我们知道那些比远朝代更伟大的中国古代艺术品是怎样出生,又在经历了怎样在的坎坷之后抵达我们的面前。风花雪月的背后,永远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本书配有60张故宫馆藏书画高清图,是读者了解故宫与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优秀读本。
2017年4月14日 已读
上一次这么写的叫余秋雨,上一次这么讲话的叫倪萍,结合起来的人叫祝勇。
故宫 文化 艺术
敦煌之旅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陈舜臣 译者: 余晓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5
《敦煌之旅》内容简介:“敦煌”一词意味着瑰丽、博大、神秘,抑或是浪漫、悠远?旅日著名作家陈舜臣在20世纪70年代游历敦煌后,结合大量历史资料,辅以陈氏的想象与推理,为读者呈现一派原汁原味的敦煌风情。
当年众多日本青年读了此书,怀揣着对敦煌的向往,游历敦煌,引发了空前的“敦煌热”。四十年后再回味此书,可调是当下“敦煌热”的最佳读本之一。
2017年4月18日 已读
1975年的外宣工作之一,作者经常表现出朴素的无产阶级感情,遗憾的是作者对敦煌的知识储备不够,越写到最后越显得是走马观花和词穷之感。
中国 人文 历史 文化 文学
清代旅蒙商述略 豆瓣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秋原 新星出版社 2015 - 5
《清代旅蒙商述略》的主角“清代旅蒙商”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著名的商帮集团——晋商。谈及中国传统社会的商贾之道和商人集团,晋商都是绕不开的重头戏。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社会体制下商业模式和商业体系达到最成熟的时代,也是晋商从事经营活动最广泛,获取商业成就最辉煌的时代。
作者秋原是一位编剧,因自己的血统和职业的敏感,又凭兴趣阅读历史,留意搜集相关资料,写就此书。他说,历史其实是鲜亮且细致的,历史中的人和事也是生动活泼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把这些联系尽可能多地找出来,才能品味出其中的乐趣。所以他用三十余万字钩沉商贸往事,追溯家国痛史,从前期依附清廷的家族式皇商范氏,讲到后期采取外聘职业经理人经营模式的“大盛魁”,在史料爬梳中揭开了晋商异军突起的奥秘;复盘晚清晋商新贵乔致庸的“复盛公”与百年老字号“大盛魁”长达半个世纪的商战,重现了一代巨贾的辉煌与落寞;探讨商号之兴衰演变史与清朝国运节奏的关系……视野宏大,细节丰富,努力还原晋商的真实面目,将晋商群体置于当时的社会阶层流动,以及清帝国的扩张与收缩的大历史之中,试图揭示那段历史中的感时伤怀之思与刻骨锥心之痛。
2017年5月21日 已读
把一个东西掰开了揉碎了讲成这样,真是下了功力了,了不起,很难得,绝对值得一读。读完对宗教政策真的有新的理解,佩服。
中国历史 人文 历史 文化 秋原
国学常识 豆瓣
作者: 曹伯韩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是向国学入门者提供的最佳读本。全书内容全面,要点完备,涵盖了国学概况、考证学、考古学、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科学以及艺术等各个方面,并包含其学术源流的变化发展,及其学术派别和代表人物的介绍。
《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条理清晰,体例严谨,首先叙述国学轮廓,使读者对国学有大概了解;其次介绍考证学与考古学的成果,使读者略知治学的工具和方法;再次以在国学中的地位,分述经学、史学、哲学、文学,并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知其演变迹象;最后略述科学与艺术,以示其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概言之,《国学常识(精装典藏新善本)》实为向国学殿堂迈进的曲径通幽之径,登堂入室之阶。
初见卢浮宫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中野京子 译者: 王健波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9
本书将视野限定在卢浮宫内, 精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7幅作品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细节的分析, 引申出一段结合历史风俗, 社会文化, 人文风貌的背后故事, 不但使读者对艺术作品有了更为立体生动的感知, 积累一些必要的历史史实和艺术知识, 还通过叙述总结出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细节的小窍门,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 不自觉地将作者说画的思路运用到自己的欣赏过程中.
战国日本1:时间的滋味 豆瓣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硝烟滚滚,武运功业……有Miya在,跟充满血腥和汗臭味的传统战国说拜拜!
信而有征的时代记载,隐约其事的趣闻传说,历史细节、文化精髓尽收囊中。
战国武将,谁最强?
第一位战国大名北条早云,竟是“不得不”跃上历史舞台?!不按牌理出牌的信长,幸运女神看似只对他微笑;岂知最后的大赢家,却是凭长寿坐等天下的德川家康……
长寿才能盗取天下?
性格决定命运,饮食则决定性格:吃饭快、口味重又偏食的信长,性情暴躁容易亢奋;细嚼慢咽则可以令精神安定,所以粗茶淡饭的家康才能平心静气地等着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战场中的女人在做什么?
炮火中铸子弹、给死人头颅化妆,嘴馋的时候哪怕敌人就在门口,也不忘来碗荞麦烧。自古至今,女人始终是历史的旁观者、牺牲者,也是善后者。战国第一美女及其三个女儿的命运,更是一座豪华、金光四射且哀切的时代桥梁。
日本城池趣事怪谈
不想跟德川幕府打仗的话,就乖乖给我筑城吧!面对老奸巨猾的家康,咽不下这口气的大名门们,又怎能不在工事里动点手脚呢?不说说这些著名城池的怪谈趣事,战国日本的历史就犹如被阉割了一半。
说战国、品战国,总是群雄争霸、成王败寇不容戏说。唯Miya以轻松风趣的庶民眼光还原可触可感的时代,领我们尽览风云际会的浮世声色,品尝被潮流裹挟的人生百味。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战国第一美女市姬、浅井三姐妹等跃然纸上,而有趣好玩的战国风情、传说、饮食、城池之轶事,也在其亲切细腻的笔下活灵活现。
走到人生边上 豆瓣
作者: 杨绛 商务印书馆 2008 - 4
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谁也逃不过。《走到人生边上》是钱钟书先生的第一个集子,由杨绛女士编定。本书则是这个集子的注释,回答了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
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2017年11月26日 已读
人活一辈子,能活明白不容易。杨绛这样的老太太,活到90,其实也算是没活明白的。最后都归结于灵魂,简直有些浅薄的如农村老太了。
哲学 文化 楊絳 随笔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 豆瓣
作者: 李辉 2015 - 7
《雨滴在卡夫卡墓碑上》是作者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讲述了他自1992年始到2014年止的10次文化寻访,包括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 的民国往事。在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后,征得当事人或其后代的认可,将往事复原,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为理解人物的遭遇与作品做了丰富的注释。
●他们成了历史,我们承负历史前行。
●一场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敞开百余年历史中的人性纠葛与时代回响。
●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
●内容文本数次修订与核实,近百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
●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第五届和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获得者——李辉,最新作品!
●走读:长达22年的漫长写作
起于1992,止于2014。
22年间,作者去布拉格寻访卡夫卡,于牛津悼念奥威尔,在瑞典探求赫定的冒险人生,到阿姆斯特丹与巴黎体悟梵高、西奥两兄弟的永恒情谊……也探知了淹没于波茨坦的历史烟云和消失在香港远郊的民国往事。不求绚丽的辞藻或尖锐的发现,而是尽可能多的观察与靠近,让当代的我们听得到历史真实的回声。
22年的走访与写作,内容文本数次的修订与核实,百余张历史发生地的珍贵影像,这是10个忠于时代的人物故事,也是10场远道而来的隔空求问。
●史料:历史的局外人和承载者
作者经过大量的史料整理、实地寻访以及原始档案的采集,在与当事人或其后代深入交谈后,忠实地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一种个人化的史实研究,虽非全部,却是独有。
这个书写历史的人,用史料辅佐记忆,感性穿透理性,在历史的缝隙里解析人心和政治风云,使其尽可能成为往事与现实、史料与情感相交融的历史叙述。他说:“历史就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承负着历史,继续前行。
●衷直:在责任与诚意之上记录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叙述中敬畏历史。为了引起人们对相关历史或人物的更多兴趣,为了提供认识历史的更多角度,他在旧闻旧事、陈迹残影中,抓住细节,深挖到底。他是历史兴趣浓厚的写作者,是态度宽容悲悯的记录者,也是守住历史本真的亲历者。
2017年11月29日 已读
开创了走马观花的扫墓文学。内容不多,但酸的可以。
文化 文学 随笔
性学五章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江晓原 海豚出版社 2013 - 8
《性学五章》是关于中国性学史研究,分为《诗》《书》《画》《药》《人》五个篇章。
西方有《古罗马风化史》《欧洲风化史》《古希腊风化史》,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来研究“性学”,堪称“中国性学史”“中国风化史”。
江晓原先生除了在学术领域成绩突出,且自谓好古成癖,对历史有特别的感情,性的历史归根结底也是历史的一部分,自然也在其感兴趣的范畴之内。他想要将其推进到“学术研究”的层次上去,于是利用空闲时间(硕士答辩结束后),“发奋”研究起中国古代的房中术,结果写成论文∶《中国十世纪以前的科学性初探》,并于1986年在《大自然探索》杂志上发表;遂又写了几篇“学院派”的性史论文在《中国文化》《汉学研究》(台湾)等刊物上发表;继而又出版了《性在古代中国》《中国人的性神秘》以及《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等书。可以说,性学研究,已然成为江晓原先生的第二专业。
这样一本学术与大众兼具的著作,实在值得读者一探究竟。
2017年12月4日 已读
这门学问再怎么研究,感觉在映像方面超不过《色戒》,在学问方面超不过高罗佩。
性学研究 文化
失落的天书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刘宗迪 商务印书馆 2006
《山海经》一书,自古称为奇书,学者或据以考地理,或藉之论神话,世人所津津乐道者则无非充斥其中的四海神奇、远方怪物。本书凭借缜密的分析,澄清关于《山海经》其书的种种误解和偏见,全面而透彻地揭示了此书的本来面目——一本曾经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
2017年12月13日 已读
作者天文学出身,山东大学教授。经过对《山海经》的解读认为,《海经》部分是看图说话,昆仑是明堂,位置就在泰山,封禅是大型的天空观测活动,西王母不过是山东一老太太的Cosplay,《山经》部分是山东文人集团的地理考察学术报告。能不能自圆其说,就看你相信哪一种理论了,作为我很难去相信古代人都是天文学家这样的假设。读起来枯燥,结论一点儿也不浪漫,符合中国人对山东人的想象。
山海经 文化 民俗学 神话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 豆瓣
作者: 黄亚南 东方出版社 2017 - 4
如何客观、全面地反映日本社会的真实面貌?
畅销书是时代的镜子,也是现实社会需求的集体反映。
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的崩溃给日本带来了历史巨变,日本400多年的传统群体社会开始瓦解。虽然有很多愤懑,但日本国民不得不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以适应个体社会的到来。但是,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是怨天尤人,还是自我拯救,日本的历年畅销书透露了很多信息。
第一册(1991年至1997年)。日本社会沉醉于泡沫经济的盛宴余欢,看不清神话已然破灭的事实,群体社会的基础随之崩溃。这时期的畅销书从宫泽理惠的写真集Santa Fe到《失乐园》,表明日本社会已经在无意识中为群体社会的破灭做出了准备。
第二册(1998年至2007年)。为了适应群体社会崩溃的巨变,日本民众开始改造自己的价值观,个体社会逐步形成。这时期的畅销书从《新人间革命》到《女性的品格》,能看到日本民众从心理的变化、改革到对品格、教养的追求。
第三册(2008年至2015年)。日本社会思想出现了整体的移轴,“右翼”成为主流。经历“3•11”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变了吗?安倍再次复出,日本会走向何方?这时期的畅销书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到《火花》,从个性的流行到责任的推诿,让畅销书告诉你,最真实的日本。
2018年1月11日 已读
非常创新的切入点,以畅销书来讲日本,跨度从1991-2015,基本上描述了整个日本经济社会的变迁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潮流。畅销书,之所以畅销,肯定是切中了某个社会上的痛点和弱点,否则没有无缘无故的畅销而言。一套三册,五星推荐。
人文 历史 文化 日本 社会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孙机 中华书局 2014 - 7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 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2018年1月21日 已读
好书,但难读,难读的原因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对读者要求的知识太多太杂,包括化学物理文字甚至音乐理论功底。所以书是很好的书,读不懂或觉得无趣的就是自己功力不够了,怨不得别人。就古代而言,中华物质文明的确是领先的,如果连这个也否认就基本上不属于实事求是了。
中国 历史 学术 文化 文化史
孤独的性 豆瓣
Solitary Sex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sturbation
5.9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拉科尔 译者: 杨俊峰 / 黄洁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现如今,几乎所有无害的性行为都得到公开的宣扬,也几乎所有的性行为都被学者著书讨论殆尽,但当手淫这种最简单、最无害、也最普遍的性行为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时,却难免使人感到尴尬、不安、甚至觉得有些过激。
手淫也许可以算是性学研究中最后的禁区,它绝对不是早先蒙昧年代里的主流性文化。古典时期对手淫不屑一顾;在犹太教和基督教对性行为的教导中,手淫也很少被提及。事实上,把手淫作为一个严肃道德话题来讨论,可是在文化史上追溯到一个十分精确的年代,这是十分罕见的。
作者拉科尔认为,1722年前后由匿名作者编写的《手淫》的出版正是标志性的分水岭。手淫文化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不仅被启蒙时代那些著名的学者广泛关注,而且被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深深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手淫文化的研究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它的探讨感到忧心忡忡的并不是那些保守分子,而是那些所谓的进步人士。手淫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性行为,无论对成年男女、还是少男少女都具有重大的道得意义。
书中所涉及的内容范围甚广。对手淫的讨论从《圣经》开始,一直到第三次妇女解放运动、概念艺术和网络对手淫文化的影响。该书向读者解释了这种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贱而暧昧的性满足行为是如何成为矛盾综合体的全过程,向读者展示了手淫是集现代人性价值和商业社会价值、个人道德自治和隐私,以及创造力和想像力于一身的最佳例证。
2018年2月8日 已读
写的太过于学术,以至于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章节反复不断的出现。手淫和自杀,都是上帝赐予人类最好的两个不需要依靠任何人的礼物。
孤独 性学 手淫 文化
两晋 豆瓣
6.8 (11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6
这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这是游牧者的广阔舞台,儒学渐衰,玄学兴盛,名士风流之雅韵,终抵不过胡人铁骑的强悍,细腻诙谐的笔触,鲜明形象的人物,非为说史,而是咏怀,再现烽火连天的乱世争霸。
2018年4月12日 已读
如作者所讲,本书不为记史,只为咏怀,因此前后文并不统一,而我更喜欢前面的讲述,有历史有人生有政治斗争,后面的文章涉及胡人的则有些太过于平淡了,稍减一星。
中国 中国历史 人文 历史 文化
美术馆里聊怪咖 豆瓣
ヘンタイ美術館
7.8 (27 个评分) 作者: [日] 山田五郎 / [日] 古山淳子 译者: 汪婷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7
一本贱萌贱萌的艺术史
蛇精病的外表,史学家的灵魂
.....................
※编辑推荐※
♚ 一档艺术家们的吐槽大会,12位具有代表性的蛇精病大师,演绎12种精彩到爆的艺术人生,谁是怪咖中的战斗机?答案就在书中……
♚ 两位作者化身书中角色,对话帮你说 出内心os,23333333中将干货灌入你的脑海,精彩停不下来……
♚ 超过180幅全彩图片,大图、小图、细节、图文对照。全方位为你呈现一个妖艳到炸裂的艺术世界!
………………
※内容简介※
名画为何神秘?艺术家有何怪癖?本书为你实力揭秘。在本书中,你不仅可以看到描绘多到爆炸的肌肉猛男的巨作,冥冥中预示了画家本人一生的神秘画作,屡遭磨难、命途坎坷的“被诅咒的名画”,还可以看到痴迷于描绘后背和肌肤的画坛掌门人,画极度写实裸体的自恋狂人,以及疯狂连画200幅的超级奶爸等怪咖。
在本书中,你将全方位领略到西方艺术大师们趣味十足的艺术生涯。本书没有复杂难懂的深奥语句,没有故弄玄虚的费解描述,而是以浅显易懂的趣味对话形式为读者揭示艺术大师们的神秘世界,呈现他们别样的生活以及名作诞生背后的奇闻轶事。阅读本书,艺术史将不再枯燥乏味,你将轻松入门毫不费力。
2018年10月16日 已读
日文版原名《变态美术馆之谁是最变态的人》,从这个书名里应该可以想象的出书的内容了,充满了恶趣味可kuso小知识,吊儿郎当的讲艺术的同时插入了数不清的扑朔迷离真真假假的八卦,希望你们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历史 文化 日本 艺术
谁在收藏中国 豆瓣
The China Collectors
作者: [美] 谢林·布里萨克 / [美] 卡尔·梅耶 译者: 张建新 / 张紫微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9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2018年11月3日 已读
名字起的很大,其实讲的是圆明园被烧了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间,文物是怎么流失的故事。有偷有抢有盗有买有真也有假,总之收藏的名义后面都是利益,不过对于这些文物来讲,不知道是呆在原地好还是呆在现在的博物馆呢?历史功罪,任人评说。
历史 收藏 文化 文物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208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美国清教徒的儒教分子代表作品,其特点就是厚古薄今,一代不如一代。可是,社会总是要前进的,现在总会变成历史,作者拼命抨击的电视放在现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是否又变成足够有文化的印刷术了吗?是否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否定当下总是比承认现实容易的多,特别是对于虚伪的儒教分子而言。
尼尔·波兹曼 文化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