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少年 豆瓣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 9
译文双壁----墨绿色封面的陀氏作品集/托氏文集!
这两套书---------
都是上海译文的,
都是俄罗斯的伟大文豪,
都是墨绿色封面,
都是大32开,
大都出版于80年代,
简直是双壁啊,
很喜欢这种颜色,
大家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可惜陀氏的那套好象没有插图把?
下面的是陀氏作品集的书目:
1,《赌徒》(中短篇小说集,包括赌徒、地下室手记、冬天记的夏天印象、永恒的丈夫等)
2,《中短篇小说选》(一)
3,《中短篇小说选》(二)
4,《少年》
5,《死屋手记》
6,《白痴》
7,《被侮辱与损害的》
8,《罪与罚》
托氏的那套全部是草婴一人译的,难得,也是目前最好的托氏译本了,而这套墨绿色的,则是草婴译本,和众多托氏文集中的,最美好版本,
当然,是指的封面设计,陀氏的同样如此,个人以为,呵呵
德·尼罗的游戏 豆瓣
De Niro's Game
作者: 拉维·哈吉 译者: 宋嘉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6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在拉维·哈吉的这部令人惊叹、令人难忘的小说中,加缪的这句名言成了黎巴嫩内战时期,贝鲁特两个年轻人生命的试金石。
巴撒姆和乔治是在贝鲁特战火中一起长大的玩伴。现在,他们必须面对未来的抉择:要么投靠当地罪恶权势,留在贝鲁特,要么远走他乡。巴撒姆一心要离开贝鲁特,为此,他耍花招从赌博机上偷钱,为未来积攒路费。而乔治则投入了当地黑帮的怀抱,穿上了军装卷入贩毒和黎巴嫩内战派系的杀戮。
《德·尼罗的游戏》以巴撒姆为小说叙述者,勾画了一幅在战火中定型的青年肖像,美丽而震撼人心。
拉维·哈吉将阿拉伯诗歌独特的整齐韵律和美感融入生动、跳跃的文字影像中,以其独特风格嘲弄了一个疯狂的世界,它光滑而看似健全的表面,掩盖不了刀锋般锐利的边缘。这是对战争阴影下的生命与死亡,对战争未来的反思。
一支出卖的枪 豆瓣
A Gun For Sale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豁嘴莱文,一个对人生充满仇恨和悲愤的杀手,受雇暗杀某国国防部长,得手后回到伦敦,却遭欺骗,被联络人查姆里用假钞支付酬金,险些遭捕。莱文一心复仇,一路追踪查姆里及其躲在暗处的后台老板到了英格兰中部的诺维治。途中,他抓了一个女演员安当作人质,而安恰好是调查假钞案的警司麦瑟尔的女友。肩负公私双重使命的麦瑟尔也赶赴诺维治追捕莱文。随着这双重追捕趋向白热化,世界也离战争愈来愈近。莱文,这支被出卖的“枪”倒在了警察的子弹下,永远也不会知道他的行径给了世界大战一个借口:这一切的幕后主使军火巨头马尔库斯爵士的真实目的——挑起世界大战,让军火工业大发横财。
斯坦布尔列车 豆瓣
Stamboul Train
作者: [英]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黄梅、黄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斯坦布尔列车》是其第一部“消遣小说”。
故事发生在斯坦布尔列车,这一名噪一时的连接欧亚大陆的东方快车上,围绕逃亡与追捕、梦想与现实展开,浓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各国的社会问题与精神风景。从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德国的科隆、奥地利的维也纳,到塞尔维亚的苏博蒂察,主人公们相继登场:精明又多情的犹太商人迈亚特、高贵而失意的政治流亡者津纳、柔弱而善良的歌舞演员科洛尔、强悍而机敏的小报记者兼女同性恋梅布尔、虚伪又做作的畅销书作家萨沃里、猥琐而凶残的惯偷格伦利希等各色人物,怀揣各自的梦想与企图,在这趟浪漫和冒险之旅上相遇、碰撞,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场景。暴风雪中,革命者津纳为信念命丧异国车站。车至终点君士坦丁堡,虚假的欢乐奢侈、诱惑勾引的气氛消解了对艰难旅程不安的记忆,主人公各自有了不曾预料的归宿,一切恍若隔世。
在这部被作者自称为“刻意讨好读者”的书里,作者假借那部名噪一时的洲际快车,将异国情调、浪漫奇遇与污浊世态及庸常俗事杂糅混合;通过对信仰与背叛的描写,毫不躲闪地直视人类生存中的卑劣和自欺,心怀谴责地将无情的客观实在展示成为某种“消遣读物”。
恐怖部 豆瓣
Ministry of Fear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钱满素 / 秦文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小说以二战中正遭受德国空袭的伦敦为背景,描写了“第五纵队”在英国的恐怖活动。主人公阿瑟·罗在一次义卖游园会上无意中对准了暗号,赢得一块战时难得一见的蛋糕,谁知其中竟藏有记录着军事机密的微型胶卷,于是一介平民阿瑟·罗被卷入一场间谍战,灾难接踵而至。为夺回胶卷,敌方间谍对他紧追不放,精心策划了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招魂术、苦肉计轮番登场,直至一枚炸弹让罗失去记忆……被改名换姓的罗囚禁于疯人院,院里一系列离奇之事令经受了心灵洗礼的罗疑窦丛生。他逃出疯人院,决定亲自弄清所有一切的来龙去脉。随着记忆的复苏,他的疑惑和痛苦也愈加深重。在隆隆的轰炸声中,最后与他单挑的、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他心上人的哥哥……
寻找一个角色 豆瓣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傅惟慈 三联书店 1992
本书收入作者四、五十年代在刚果等地旅行的日记,主要是叙述作者为创作长篇小说《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而亲身去非洲内地一个麻风病治疗区寻找、熟悉素材的过程。
魔幻城堡 豆瓣
Howl's Moving Castle
8.0 (5 个评分) 作者: 黛安娜·温尼·琼斯 译者: 何宁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 6
“要等上一会儿吧。”火魔说。然后它用温柔劝说的口吻对苏菲说,“我们做个交易怎么样?我帮你解除魔咒,你帮我解除和壁炉的契约。”  苏菲留心看着火魔瘦削的蓝脸。当它提出这个提议的时候,脸上明显带着一股狡猾的神情。她读过的书告诉自己,与妖怪做交易是极端危险的,而且无疑这个长着一口大紫牙的家伙看上去特别邪恶。“你说话算数吗?”她问道。
魔法生活 豆瓣
作者: 黛安娜.温尼.琼斯 / Diana Wynne Jones 译者: 丁静辉 人民邮电出版社
本书是“克雷斯托曼世界传奇”系列第一部,该系列为有名的世界奇幻文学名作,其英国作者黛安娜·温尼·琼斯,她的幽默会时不时让人大笑出声,同时作品中又完美地交融了魔法与历险,使每个故事都与我们的希望与恐惧紧密相连。读她的作品,仿佛就是在不同的幻想世界中穿梭,可以说是一场机智而愉快的奇幻之旅。本部小说《魔法生活》1977年荣获卫报儿童图书奖,1999年更获得两项世界级奇幻文学大奖;美国的传奇文学创作奖和英国奇幻文学协会颁发的卡尔·艾德华·瓦格纳文学贡献奖。

“一场机智而愉快的奇幻之旅。”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 Booklist) “……她的幽默让你大笑出声,同时完美地交融了魔法与历险,带你在不同的幻想世界中热情穿梭。她所有的作品都渗透了严肃的文学精神,使每个故事都与我们的希望与恐惧紧密相连。” ——《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怒海争锋 豆瓣
作者: (爱尔兰)帕特里克.奥布莱恩 译者: 袁凤珠 / 张宝欣 译林出版社 2008 - 7
奥布莱恩在二十本系列海上冒险小说《怒海争锋》中,以惊人的博学和叙事天赋再现了一段拿破仑时代的海战史和一个神秘的海上世界,而一对个性互异却配合绝妙的拍档,杰克.奥布雷舰长和马图林医生成为这个世界的灵魂,显示出作者在刻画人物、构思情节时的机智与洞察力。
《舰长与司令官》是这个系列中的第一本。年轻的英国海军舰长奥布雷和潦倒的医生马图林在一个音乐会上偶遇,马图林决定作为随军医生出海。两个乐迷在拿破仑海战时代的相契相随是全世界读者的幸运。他们的友谊拉开了一段充满炮火硝烟、历险与奇遇,并始终有音乐点缀的文学航程的序幕。
怒海争锋之极地征伐 豆瓣
The Far Side Of The World
作者: [爱尔兰]帕特里克·奥布莱恩 译者: 锡兵 译林出版社 2007
奥布莱恩在二十本系列海上冒险小说中,以惊人的博学和叙事天赋再现了一段拿破伦时代的海战史和一个神秘的海上世界,而一对个性互异却配合绝妙的拍档,杰克·奥布雷船长和马图林医生成为这个世界的灵魂,显示出作者在刻画人物、构思情节时的机智与洞察力。2004年,据此系列第十本《极地征伐》改编的史诗巨片《怒海争锋》囊括十项奥斯卡奖提名,而奥布雷舰长的海上征程如今已被开辟成专门的游览路线。
《极地征伐》讲述了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历险。拿破伦战争时期,杰克·奥布雷,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麾下一名机智而无畏的舰长,接受了一项接近极限考验的任务:即刻启程去荷恩角,拦截一艘火力强大,意图重创英国捕鲸业的美国驱逐舰。奥布雷指挥着心爱的战舰“惊奇号”,踏上了跨越两大洋的漫漫征程。老搭档马图林医生也与他同行,接受了秘密情报处的任务。惊奇号离敌人越来越近了,航程变得危机重重:台风、海难、谋杀、迷途……一场孤注一掷的大营救在遥远的太平洋腹地等待着他们……
译者锡兵,六十年代出生,理工科博士,以教书为业,游学美国数年,自习外语多门,课余优游于列国书山,长年不辍,渐至海量,乃修成超级书蠹。以前在天涯闲闲书话很活跃的。天涯好久就预告这本书要出,但是到现在才在译林的网上看到,现实中还没看到。
炽焰燃烧 豆瓣
Burning Bright
8.8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恩·拉什 译者: 姚人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0
《炽焰燃烧》精准地捕捉到了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复杂特征。这是一片荒僻而野蛮的土地,却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带给人无限的许诺与苦难,它是美国著名作家罗恩•拉什的缪斯女神。拉什的短篇小说背景从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延伸至今时今日,十二个短篇合力编织出一幅摄人心魄、直击心灵的文学丽景,小说中的人物未经雕琢,令人难以忘却。
在《炽焰燃烧》中,拉什揭示了近在眼前,可从未被人探索过的领域——先是风景,继而是黑暗但狂热的心,忧伤却迷人的灵魂。
——————————————————
2010年度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桂冠作品
当代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
罗恩•拉什 最杰出的短篇小说集
——————————————————
罗恩•拉什是一位透着黑暗美感、悲伤而又真实的作家。
——普利策奖小说奖得主 理查德•拉索
《炽焰燃烧》对美国南方阿巴拉契亚山区荒野的残酷生活方式作了简洁而又险恶的描画,在雷蒙德•卡佛的极简主义和威廉•福克纳的哥特手法之间寻觅到了一个最佳施力点……拉什深入至南部山区居民的罕见心理和情绪特质之中,反映出他们的骄傲、迷信和突然暴力相向的习性。
——《华盛顿邮报》
罗恩•拉什构建故事的技艺在《炽焰燃烧》中更为显而易见……这些短篇小说让读者清楚地看到了拉什先生娴熟的写作技巧……优雅而老练的作品……拉什先生定然了解如何锁定读者的注意力。
——《纽约时报》
罗恩•拉什是一位文静而又有着惊人美感的作家……《炽焰燃烧》中的小说很有美感。每个故事都熠熠生辉,构架完美,文句既诗意十足又稳扎稳打。
——《赫芬顿邮报》
被遗弃的人 豆瓣
Crooked Letter, Crooked Letter
作者: [美] 汤姆·富兰克林 译者: 子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20世纪70年代的密西西比小镇,少年的拉里和塞拉斯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初次相逢。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白人少年和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黑人小子,从此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拉里性格木讷,在学校里并不受人欢迎,塞拉斯的到来,让他有了生命中第一个朋友。善良怯懦的拉里对塞拉斯照顾有加,二人情同手足。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生性木讷的拉里成为众矢之的,好友塞拉斯也远走他乡。
二十五年悄然过去,拉里依旧在众人的指责和非难之中凄凉度日,塞拉斯重返故乡,成了一名警察,却始终不敢面对曾经的好友,直到一起失踪案件的发生。心怀愧疚的塞拉斯一心想要帮助拉里,却不得不先解开自己的心结。可是,已经深埋了二十五年的秘密,要怎样才能说出口?
大主教之死 豆瓣
作者: [美国] 薇拉·凯瑟 译者: 周玉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1 - 3
《大主教之死》内容简介:薇拉·凯瑟的代表作《大主教之死》被视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也是凯瑟“最为精心构思的作品”。《大主教之死》讲述了兰塔主教与其助手及友人维勇神父在荒蛮的新墨西哥主教教区传教过程中的传奇经历。两人以真诚的友谊、智力上的伙伴关系以及灵魂中的亲密感,写就了一份毕生的生死盟约。
《大主教之死》出版后,一直是美国“最受倾慕也是最著名的关于西南部的小说”,先后入选《现代文库》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时代》杂志评选的1923年-2005年百大英文小说、美国图书馆协会评出之百部遭受禁毁、争议性经典图书。
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豆瓣
The Brief Wondrous Life of Oscar Wao
作者: [美] 朱诺·迪亚斯 译者: 吴其尧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这本书讲了一个普通多米尼加裔美国宅男的回乡遭遇,他在生活中是个胖、丑、自闭的孤独男孩,生活里只有《奥特曼》、《星际争霸》、《神奇四侠》。回乡之旅他觉得他应该可以找到个女朋友,并为此努力。在特鲁希略统治的多米尼加时代,他的外祖父曾是当地名流,在那里,“法律、信仰都不起作用,只有性”这个受到诅咒的家族为了保护女儿免受暴君摧残,家破人亡。事隔多年,美国人奥斯卡回多米尼加度假,在他暴力横行的祖国他爱上了一个妓女并被她的军阀情夫追杀……
本书为2007年美国普利策、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双料得主。
奥斯特利茨 豆瓣
Austerlitz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译林出版社 2010 - 8
奥斯特利茨,伦敦一艺术学院讲师,因改名之故,开始了对自己身世的追问。伴随着他对“自己到底是谁”的探寻,那段德国黑暗期的画面一幅幅展现,从古代日耳曼英雄到纳粹帝国对期的各类要员,从高层政治人物到底层市民百姓,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作者以冷静寂寞的笔调,重现德国悲剧,以他独特的方式与历史相遇。该书为塞巴尔德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中体现了塞巴尔德创作命题与特色,2002年获美国全国书评家协会奖,2009年因其经典性被英国文学网站评为新千年最佳小说。
猫原边 豆瓣
作者: (爱尔兰)玛丽娜·卡尔 译者: 李元 2010 - 9
《猫原边……》(By the Bog of Cats…)是爱尔兰当代著名女性剧作家玛丽娜•卡尔(Marina Carr)的代表作,于1998年在都柏林阿贝剧院(Abbey Theatre)首演,2001年在美国演出,由著名美国演员霍利•亨特(Holly Hunter)担任女主角,2004年又在伦敦Wydhams Theater重演。该剧的背景设在爱尔兰中部乡村神秘的伯格原上,以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为框架,讲述了一个遗弃与复仇的原型故事。女主角海斯特•斯维恩是爱尔兰的少数族群——流浪汉(Irish Travellers)乔茜•斯维恩的女儿,7岁时被母亲遗弃,从此一直在猫原边上盼望母亲的归来。海斯特40岁时再次遭受遗弃。与她相恋多年并育有一女(小乔茜)的情人迦太基•基尔布赖德移情别恋,转而迎娶农场主卡西迪的女儿,并要将海斯特逐出猫原。带着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和深深的绝望,海斯特对迦太基展开了疯狂的报复,与此同时,海斯特以及当地居民尘封已久的黑暗秘密也渐渐浮出水面……
《猫原边……》是一出标准的符合古希腊戏剧三一律的悲剧,一共三幕,它把源远流长的爱尔兰民间文化(包括传统风俗、教会文化、神话传说、本土地貌和口音)和古希腊悲剧的叙事融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批评界的好评。英国《卫报》称赞《猫原边……》是“一部怀旧的富有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品……,卡尔有着在神秘与现实之间游走的非凡能力”。
我是艾利 豆瓣
ฉันคือเอรี่:กับประสบการณ์ข้ามแดน
作者: 塔娜妲・沙望都恩(Thanadda Sawangduean) 译者: 蔚然 2011 - 8
一位42岁的泰国性工作者,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勇气和诚实写下自己因为家庭贫困,被逼无奈从事色情业的经历。她曾经到过日本、香港、新加坡,受过虐待,吃过很多苦,曾盲打误撞成为黑社会大小姐,也曾过过挥金如土的生活,几次被抓入狱和遣送回国,最终因为在监狱内做文书工作而出版本书,经历非常曲折传奇。
从来都是别人为弱势群体代言,这一次,塔娜达·萨湾登以可贵的勇气写下了自己曾经作为性工作者的经历,让我们了解那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本书荣获2010年泰国丛满纳文学奖金奖,国内《环球时报》、《北京青年报》、新华网、网易、新浪网等十余家媒体争相报道。
通过地下色情业这个缺口,我们其实看到社会的众生相,包括赌博、贩毒、执法人员腐败等各种社会问题。
作者曾和你我一样,有自己的家庭,却一步步迈上堕落之路,经历非常坎坷,她虚荣也天真,被欺骗过也被爱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展现了人性黑暗和光辉的两面。
遇上一只狗 豆瓣
De wandelaar
作者: [荷] 阿德里安·范迪斯 Adriaan van Dis 译者: 管筱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一位上层社会的绅士,遇上了一只下层社会的狗。
穆尔德先生是位典型的上流人士,他从荷兰远赴巴黎,过着衣食无忧的遁世生活。直到某天夜里,他目睹了一场发生在非法移民公寓的火灾。火灾中一只幸存的狗跟上了他。狗改变了他原本安静的生活,它拖着这位新主人遍寻自己的旧相识,由此,穆尔德先生进入了一个由酒鬼、乞丐、小贩所组成的全新世界里……
《遇上一只狗》是作者移居巴黎后对移民和社会问题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批评中带着温厚与幽默,他所偏爱的文化冲突的主题更在此得到充分的彰显。
——————————————————
阿德里安•范迪斯是一位低调的大师,对那种针对世间的苦痛想要“做点什么”的愿望加以微妙的反讽。他成功地写就了一部小说,让读者在阅尽世事之后深感不安。
——《新鹿特丹商报》
《遇上一只狗》是无助与愤懑的见证,也是西方都市社会磨折与苦痛的共鸣。
——《共同日报》
《遇上一只狗》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源于范迪斯式的灵动风格。流畅的语句,优雅而不失尖锐的用词,对人物的精准塑造,淋漓尽显。
——《布拉班特日报》
这是一本关注当下、提出问题的话题小说。时空的统一营造出叙述的紧凑感,而语言上的节奏与流畅控制得恰到好处。
——《爱思维尔》
马戏团之夜 豆瓣
Nights At the Circus
8.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安吉拉·卡特 译者: 杨雅婷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曾获得詹姆斯•泰特•布雷克纪念奖
2006年初改编成舞台剧于英国伦敦利瑞克汉默史密斯剧院(Lyric Hammersmith)上演
一向擅长魔幻写实技法的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这次以巡回马戏团为舞台,将时空安排在新旧世纪交接之处,带领读者倾听号称“整部世界史上唯一一个羽丰翼全的处女”的空中女飞人——飞飞——细数她如何飞上马戏团之顶的怪诞经历!
因为一双天使般斑斓翅膀而赢得“伦敦维纳斯”称号的飞飞掳获了所有观众的心,更撩起了许多男人的欲望,但记者华尔斯起了疑窦:“她是真的存在,还是虚构 出来的?”为了厘清真相,也为了日渐增长的爱欲,他跟随飞飞的脚步一同参与巡回马戏团的演出。他能揭发这个空中骗子的真相吗?
卡特在《马戏团之夜》里灵巧地戏弄“叙述”的本质,将故事与故事层层堆栈交错,呈现如万花筒般炫惑迷人的架构,再加上哥特式的华丽叙事让情欲膨胀的临界隐藏在马戏团帐棚的背后,真实且丑陋的世界让人不得不信以为真,偶尔出现的零星意外却又让人怀疑,眼前看到的 文字是真实抑或是谎言?整部小说看似记实,又似谎言虚构,是卡特发挥说故事女巫的本事,在读者眼前上演前所未见的文字马戏。
聪明、性感、逗趣、惊人。——《英国独立报》
一部光辉灿烂的作品,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让人大笑同时也发人省思。至高的幻想小说巨作。——《观察家日报》
情感奔放且荒诞不经的奇想故事,引人入胜,直教人陶醉狂喜。——《洛杉矶时报》书评
安吉拉•卡特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同行作家们,将他们引向了种种梦幻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壮丽、童话般的恐怖和对未来世界异化残骸的各式幻想。在《马戏团之夜》中,她为女主人公飞飞创造了一种淫秽粗糙的新型东伦敦语言表达,将我们带回了一个位于19世纪末新旧转折点上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充满各式各样的人类与动物。——《泰晤士报》
《马戏团之夜》具有一种光辉灿烂的魔力,但是这种魔力根植于一种粗俗、丰富而有力的语言……一部令人迷醉的作品。——《文学评论》杂志
一部光辉灿烂的作品,一出布满各种具有强烈效果的片段的戏。叙事方式成熟圆润,情节描述细腻逼真。以不可思议的效果完成可思议之事,令人着迷。——《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无论以何种标准,这都是一本非凡的书。——英国《卫报》
一位女士的画像 豆瓣
作者: [美] 亨利·詹姆斯 译者: 项星耀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 1
“是的,我喜欢独立自主。但我一直想知道什么事情是不应该做的。”
“为的是去干这些事吗?”
“为了是可以有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