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小说
花粉屋 豆瓣
Das Blütenstaubzimmer
作者: [瑞士] 策·燕妮 译者: 李健鸣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这部以人们之间的隔膜和心灵的失落感为主题的小说,在欧洲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多项文学大奖,其中包括德国最著名的处女作小说奖——观点文学奖(Aspekte-Literaturpreis),迄今已被翻译成21种文字。作者策·燕妮也因此成为备语文学界最引人瞩目的新秀。
小说主人公——自小父母离异的女孩瑶,在家人,恋人,朋友中努力寻觅着沟通的可能性,最后却不得不承认所 有的人都是“陌生人”……
作者带有自传性质的写作,文学看似冷漠,实则充满激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隐喻,象征的手法,描述了当今年轻人意识中的种种灾难情境,以委婉的尖锐角及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展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共有的困惑。
签名收藏家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扎迪·史密斯 译者: 唐晓萌,於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这个故事描述了一种很不寻常的职业——以搜集贩卖名人签名与物品为生的签名收藏家。男主人公亚历克斯这样的职业绝对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始能大发利市的。这样的职业绝对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始能大发利市的。亚历克斯的工作就是搜罗名人的签名,卖给另一些人,有时候自己也负责伪造。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追名逐利的人,而他的内心世界却没有人能参得透。人们所崇仰的,是巨星演出的电影角色们?
小说第一卷以犹太教卡巴拉生命树的各个分支为标题,交代有一半华人血统的亚历克斯的身分与人生处境,显示他远赴纽约参加“签名收藏家年度大会”以前的混乱生活切片。小说透过“生命之树”的图象设计与卡巴拉信仰上的象征,诸如“永恒”、“光耀”、“美”、“爱”逐一爬梳呈现艾力克斯的人际关系与生命际遇,那些混乱的情感与纠葛有系统地错织着。
第二卷以禅宗《十牛图》的每句诗为标题,描述他千里迢迢来到美国,真的找到了传奇影星凯蒂,一位嘉宝式的尤物。他把偶像带回英国,却误传出凯蒂以死的消息,这么一来,世上独一无二,宣布已死其实还活着的“活生生的传奇”就掌握在他手中了……
我喜欢她的小说,常常大受感动,小说具有穿透力,小说的声音具有真正作者的个人特点。
——萨尔曼·拉什迪
扎迪·史密斯很能写,她的小说极富活力,从容、幽默、人物形象丰满;扎迪也很有故事可讲, 她继承了彼得·凯利和萨尔曼·拉什迪的传统;她的对话完美,喜剧情节利索、含蓄。
——《每日电讯》
扎迪·史密斯是个有真正实力的作家,有所谓的“真东西”。
——英国知名学者、牛津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坎宁·哈姆
就像所有真正聪明的美女作家一样,扎迪·史密斯的小说以细致的描述和灵巧的词句见长,每一页都不会让人厌倦。作者把喜气洋洋的闲言碎语和学院语言杂糅到一起,从中产生机智的反讽。
——小白
查希尔 豆瓣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译者: 周汉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2
本书描写了一个关于爱情、失落和缠绵感情的故事。
像保罗·科埃略一样写精神层面之事并像他一样走过圣地亚哥的一位知名作家,发理战地记者的妻子抛弃了自己而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为了找到她,作家得千里迢迢去寻觅她的足迹。像一个现代尤利西斯,他得抵御诱惑并最终借到将把他引向成功的风:完全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渗透着对财富荣誉和婚姻的评论和思考,《查希尔》伴着作家深深潜入自己的痴迷,渴望找到心爱之人离开自己的缘由。
在这部著作中,保罗·科埃略的生活和书中主人公的生活遥相呼应,引人入胜,《查希尔》是从伊斯兰传统和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著作《阿莱夫》中的一篇故事中得到启示。由此,产生了“查希尔”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则占据了这知道爱情是无法抗拒之人的整个思想和生活空间。
海上大教堂 豆瓣
La Catedral Del Mar
作者: [西] 伊德方索·法孔内斯 译者: 范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2
《海上大教堂》以十四世纪的巴塞罗那为主要场景,是充满母性抚慰怀抱、光辉动人的故事。
农奴之子亚诺,从小跟随父亲逃到巴塞罗那,认识流浪儿卓安,结为兄弟。
失去母亲的亚诺一直将海上大教堂中的圣母玛利亚当成自己的母亲一般叙述心事。在一场城市暴乱中,父亲横死街头。为谋生计,少年亚诺加入为建设海上大教堂搬运石块的大力士行列,卓安则被送入天主教学校。
成年后的亚诺为逃避情债,征战疆场,成为军中勇士;卓安则变成天主教修士。历经饥荒、瘟疫,亚诺机缘巧合成为巴塞罗那城富甲一方的大人物,在王国战争中又立奇功,被国王封为贵族,却被迫娶国王养女为妻。在王国与教会、爱情与妒嫉、财富与仇恨的矛盾纠葛中,亚诺兄弟反目,痛失爱人,历尽磨难。
海上大教堂历时六十年终于建成,亚诺的人生也完全与这座教堂的兴建合而为一,无论经历多少爱恨情仇,他都能在圣母的抚慰下找到心灵的归属……
象棋魔咒 豆瓣
作者: 罗伯特·洛珥 译者: 刘兴华 2009 - 6
《象棋魔咒》讲述了:一七七○年,维也纳美泉宫举行了一场轰动万分的表演:哈布斯堡王朝枢密官坎佩伦在女皇面前展示其最新发明——一台以土耳其人面目现身、且会下象棋的自动机器。机器在女皇和百官面前击败宫廷机械师后,成为炙手可热的展示品。在一次庆祝路易十六大婚的宴会上,象棋机器获邀演出,但坎佩伦的前任情妇伊波丽雅男爵夫人在机器附近离奇暴亡。坊间开始流传“象棋魔咒”之说,教会也视这台会思考的机器为异端,认为它亵渎了上帝,甚至想勒令坎佩伦停止演出……面对宫廷对手的刺探、教会的反对声浪以及命案的阴影,坎佩伦和他的象棋机器如何应对?
书末收录犯罪小说鼻祖爱伦·坡观看象棋机器演出后所写的解密文章。
2011年2月25日 已读
描写精密,情绪冷静
欧洲小说
女教皇 豆瓣
Pope Joan
作者: [美] 唐娜·沃尔夫·克罗斯 译者: 谢瑶玲 金城出版社 2009 - 5
事实上,罗马天主教的每一位神父都是男性。教会的理由是,耶稣及其每一位门徒都是男性。教会认为效法耶稣是他们的天职,所以,任命女牧师是不对的。但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传说,在中世纪,一个女人被选作了教皇!罗马教会业已反驳了此说法。
有学者曾认为:在宗教史书上,教会对这位女教皇绝口不提,而且为了将其从历史上抹去,他们硬让活到公元853年的李奥四世“晚死”了两年,以消除女教皇存在的两年历史。正是这种种的掩盖行为,才造成了人们对这位女教皇是否存在的争论整整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今天!
然而,无论女教皇是否存在,这个故事已挥之不去。本书就是关于这个女教皇的传说。
有关此事的真相,可参阅The Myth of Pope Roan(Alain Boureau,1993),一本基于史实的学术专著。相关百科词条http://en.wikipedia.org/wiki/Pope_Joan
忧郁星期天 豆瓣
作者: [德国] 尼克·巴科夫 译者: 林敏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忧郁星期天》,1930年由匈牙利作曲家Rezso Seress写出的一首动人乐曲。在纳粹当道的二次大战期间,世局动荡,人心惶惶,许多人在听了这首凄美乐曲,不禁动了轻生念头,同时选在星期日自杀。这股自杀风潮,从匈牙利开始蔓延至欧洲、大西洋彼岸,约造成140人自杀,最后遭到匈牙利、英国等地禁播。成了著名的自杀圣乐。
尼克·巴科夫以这首《忧郁星期天》为创作灵感,撰写成小说。
二战前夕,纳粹横行的布达佩斯,一位叫做查波的犹太商人经营着一家餐馆,在这个热爱生活、乐于享受的城市,他过得轻松而愉快。他雇佣了一位钢琴师,这位气质忧郁、才华横溢的钢琴师创作了一支曲子,名叫《忧郁星期天》。精明而宽厚的查波帮助钢琴师卖出这支曲子
2010年3月4日 已读
已堕落,被替代。忧郁星期天一曲难忘,不过是有尊严的死罢了。
欧洲小说
大师 豆瓣
The Master
9.0 (8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7
一八九五年,已被后辈作家称为“大师”的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梦想着以一部戏剧征服伦敦。然而,他的第一出戏《盖·多姆维尔》首演既告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下,亨利接受了爱尔兰贵族的邀请,在酒宴歌席中品味他人到中年的困顿,舔舐内心深处的创伤。
《大师》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写到一八九九年他的兄长威廉·詹姆斯去拉伊小镇探望他。在这四年里,他的生活相对平静,心底却波澜起伏。他时常怀恋他生命中重要的过客,她们以不同的方式在他作品和灵魂中留下印痕;他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困顿不安;他回想自己的家庭、亲人对他人生的影响;他渴求温暖和慰藉,却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他希望创造传世杰作,却时时遭逢绝望……这是亨利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转折点。
在托宾的同情而温婉的笔下,亨利·詹姆斯这位心理写作大师展示了他纤敏易感之心的横剖面,这真是他零落他乡、孤独一生的缩影。
2011年10月18日 已读
优雅,温柔,间离感,细致,关怀……汇成的涓涓细流。
欧洲小说
O侯爵夫人 豆瓣
作者: [德]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 译者: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2
本书囊括了作者全部的八篇小说,其中《O侯爵夫人》塑造一个敢于掌握自己命运,不受封建伦理观念束缚的女性的形象;《智利地震》以历史上一次大地震为背景,描写一对纯洁的青年情侣的悲惨遭遇,小说被认为是“灾难文学”的上乘之作;其他几篇也多颇具特色,情节紧张,语言精练。
2011年5月13日 已读
不知道是不是不懂原文……完全看不进去硬着头皮读= =
欧洲小说
污船 豆瓣
Het fregatschip johanna maria
作者: [荷兰] 阿尔图·范申德尔 译者: 曹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9 - 9
历史小说《污船》讲述了荷兰海员雅柯布·布劳尔四十多年间传奇般的航海经历。
1685年,当华美无比的大帆船“约翰娜·玛丽亚号”下水时,船上的海员布劳尔便将其幻化成了一个形象,一种象征——她的姐姐玛丽亚。
对布劳尔而言,约翰娜·玛丽亚号不仅仅是一艘帆船,而是爱的化身,代表了早逝的姐姐对幼年时的自己所曾给予的关爱。这种深深的、难以实现的爱令他开始了痛苦的追求,并渐渐使他走火入魔——布劳尔成了一位“恋船狂”,他人生的目的,便是要将约翰娜·玛丽亚号据为己有。
四十多年间,布劳尔在风云变幻的海上挥洒自己的航海天才,他比任何一任的船长都更擅长驾御约翰娜·玛丽亚号,他同时处心积虑地积攒钱财,幻想着最终买下她的那一天,为此不惜采取玷污自己纯洁感情的走私手段。
当约翰娜·玛丽亚号变得老旧、寒酸、过时——成为一艘污船之时,垂垂老矣的布劳尔才终于得到了她。此时已进入了二十世纪,蒸汽船已将帆船彻底取代……
埃米莉·L 豆瓣
Emily L.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杜拉斯关于偶然而致命的爱情主题的小说,由海滨咖啡馆里两对情人之间断断续续的观察、虚幻抽象的谈话,引出英国女人埃米莉·L与怀特岛上别墅看守人之间的爱情传奇。杜拉斯说:“在怀特岛上那一片白色之中,在那间小客厅里,是有什么事情发生过,那就像是一次为婚礼而举行的弥撒,年轻看守人与被他呼作埃米莉·L的那个女人之间的结合,那审慎而克制的一吻……是奉献给支配他们整整一生直至死灭的那种爱情的。”
2011年8月7日 已读
与《直布罗陀水手》可以互文对照着看。王道乾的先生的译文字字千钧啊
欧洲小说
布鲁克林 豆瓣
Brooklyn
7.6 (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一九五零年代初,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小镇姑娘艾丽斯与许多同龄人一样,找不到工作,前途茫茫。所以突然有一天去美国工作的机会降临时,人人心里都知道,她必须去。艾丽丝告别亲人和家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布鲁克林,住进拥挤的集体公寓。这里有房东太太挑剔的目光,有其他租房的姑娘微妙的妒忌和猜疑,令她愈发感到孤独。
全新的生活节奏令艾丽丝渐渐淡忘背井离乡的痛楚——白天在百货商店当营业员,晚上到大学夜校进修,周五的傍晚还去教堂聚会、跳舞——她觉得自己获得了某种新的快乐。正当她陷入热恋之中时,家乡来的消息令她必须赶回家;她将面临的,不是回归过去的生活,而是必须在家乡新的生活与布鲁克林奋斗、扎根的未来之间,做出抉择。
《布鲁克林》是一个关于漂泊与回归、挚爱与痛失、个人的自由与责任的故事,沉静、细腻而温柔。托宾创造了令人难忘的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也创作出一部感情饱满的杰作。
2011年10月22日 已读
小说被温柔的细节一点点架构,既有安全感,又极端稳固。你觉得你被爱着,即使无人知晓的大雪之夜,也会有一个爱尔兰驼背老人为你唱一首民谣。
欧洲小说
狼厅 豆瓣
Wolf Hall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希拉里·曼特尔 译者: 刘国枝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史上最畅销的历史小说、荣获两大欧美文学奖——2009年布克奖与全美书评人协会奖
广阔瑰丽的都铎王朝,暗潮汹涌的宫廷斗争,风雨欲来的宗教改革……在这个黑暗的历史舞台上,人人自危,一步之差便有杀身之祸。不过,托马斯·克伦威尔是个例外——他冷酷理性、心思缜密,在君主、教会、贵族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他善解人意、舐犊情深,对待爱人、亲人、朋友,细心周到,无微不至。
《狼厅》以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王后的离婚案为切入点,伴随着红衣大主教的失势,凯瑟琳王后遭废黜,亨利八世迎娶安妮·博林等一系列事件……宫廷内外,风起云涌,终以托马斯·莫尔之死收场;克伦威尔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终于位极人臣。小说以克伦威尔的生平与亨利八世的宫廷为主线,两线交织,编织了一张反映16世纪初英格兰政治、宗教及经济图景的巨网。
“这部了不起的小说,给当今沉闷的小说界带来清爽气息。我从来没想过,继乔治·艾略特那创纪元的《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之后,还会有这样出彩的作品。”
——著名编辑、作家戴安娜·阿西尔
“我们选择布克奖得主的依据在于参评作品的整体内容,包括该书的篇幅、叙述时潇洒驰骋的语言以及场景的设置等,而曼特尔在这些方面简直优秀得不可思议。”
——布克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11年2月23日 已读
读了另一个博林家的女孩,圣殿春秋后更觉得这本书的好。人物是活着的
欧洲小说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豆瓣
The Other Boleyn Girl
8.1 (1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菲利帕·格里高利 译者: 滕芮 希望出版社 2010 - 10
波琳家的一对姊妹安妮与玛丽,犹如硬币的两面,一体共生,相反相成,她们之间的竞争势将持续到生命终止。为获显赫的家族地位,玛丽和安妮相继入宫,以期得到国王的青睐。她们的任务如此相似:当一个波琳女孩获得宠爱时,另一个必须不遗余力地支持。这样的同盟关系掺杂了算计和仇恨,但仍不能切断手足之情。在社交场的虚伪和做作面前,青春、幻想还有爱情逐一消逝,玛丽感到了迷惑。在认清王室奢华背后的无常与残忍后,她最终选择同一个普通的马夫长结合,隐居乡间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安妮却不愿放弃上流社会,摆在她面前的道路已然通往王后的宝座,即使这是那么的血迹斑斑,充满罪孽。然而无论地位尊卑,作为一个国家的王后,她们永远只有两件武器:年轻貌美和传接子嗣。命运无情地嘲弄了安妮——在经历多次流产几至不孕后,她唯有做一次惊人的冒险,然而毁灭也已接踵而至……
————————
这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出色地记录了都铎时代的宫廷,是本年度(2002年)最精彩的历史小说。
——《英国每日邮报》
这是一个令人陶醉其中的故事讲述者。精彩,且无与伦比。
——《星期日电讯报》
故事的结局在英国历史上至关重要,而菲利帕·格里高利在撰写一个时代的传奇时总能引人入胜,这令人惊叹。大量可信的细节与对话,仿佛让人亲临恐怖幽深的宫廷王室。置于现代,她的书有一种可贵的可读性。
——《时代周刊》
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故事。
——《英国星期日邮报》
书中对时代的描写太真实了!我已经完全沉浸其中。
——丽莎·贾汀(英国历史小说家)
血色童话 豆瓣
Let The Right One In
6.9 (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伦德维斯特 / John Ajvide Lindqvist 译者: 孙如轶 中信出版社 2010 - 7
奥斯卡,如果我不是女孩,你还会喜欢我吗?
第一次心动发生的年月,往往比我们记忆中的更早。
许多年后,也许奥斯卡早就不在乎艾莉是谁,他们的将来会怎样结束,但他一定会永远记得初相遇的那个月夜。她小小的单薄身影、黑色的长发、清冷明亮的眼神,让他孤寂已久的心灵突然腾升起一股暖流。
孤寂是有些人与生俱来的禀赋,而只有孤寂才会产生故事。
她只在夜晚出现。寒风凛冽,她却只穿一件薄薄的粉色毛衣。皮肤细如青瓷,宛若孩童,行为举止却老成沧桑。她那么美丽轻灵,身上却常常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腐臭。
奥斯卡被这个诡异的女孩强烈吸引,与她分享自己最心爱的魔方,教她用摩尔斯码交流只有他们之间才懂的话语。
相遇之前,他孤单又懦弱,在校园暴力的阴影下瑟缩。她寂寞而倔犟,惊恐仓皇地在人世苦苦挣扎。他第一次感觉到被人珍视的幸福,她也从他那里,感受了人间的温情与依恋。
奥斯卡注意到艾莉偶然流露的狰狞,他纳罕她的惊人美丽与异常衰老,因她的疏远而难过,因她的回避而愤怒。他没想到小镇上不断出现的恐怖命案,都与身边这个瘦小的精灵般的女孩有关。
一个埋藏了二百年的秘密,终于要大白天下。
2014年9月28日 已读
在这个满目疮痍、行将就木的世界里,所有的人和事都令人厌恶,有没有一点真心,一点爱?看到最后挺感动的。【不过还是想说,精华全在电影里了。剧本也是小说作者写的。这本书太长,四百多页,看了快一个月……】
欧洲小说
月亮和六便士 豆瓣
The Moon and Sixpence
9.0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毛姆 译者: 傅惟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艾凡赫 豆瓣
Ivanhoe
作者: (英)司格特 译者: 刘尊棋 / 章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艾凡赫》(1819)是司各特最出名的小说,也是他描写中世纪生活的历史小说中最优秀的一部。我国早在一九○五年就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译的文言文译本,改名为《撒克逊劫后英雄略》,嗣后又陆续出版过好几种语体文译本,但都是节译本和改写本。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二世纪末英王狮心理查一世被囚在国外前后。理查王黩武喜功,一一九一年发起十字军东征,因参加远征的基督教国家内部分崩离析,不久就被迫班师。在归途中遇风暴,理查率领少数随从乔装平民取道维也纳回英,被奥地利公爵所俘,囚禁在多瑙河上城堡中一年余,后来付了大量赎金,才于一一九四年获释归国。
小说《艾凡赫》的卓越成就,在于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十
二世纪末英国封建主义全盛时期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复杂的矛盾。自从一○六六年诺曼的威廉公爵征服英国后,英国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受到异族的压迫,广大
的农民沦为农奴,原萨克逊封建主也受到诺曼封建贵族的欺凌。当时的统治阶级主要由两个阶层所组成:封建贵族和僧侣。封建贵族中还建立了各级骑士的食邑制度。在十二世纪末,封建主们经过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在各自领地上的统治已比较巩固,日趋骄横自满,有的相互兼并,有的公然反叛国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迫使部分农民铤而走险,例如本书中的罗宾汉和他手下的绿林豪杰们。当时的教会则自成一股势力,直接归罗马教廷管辖,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一些有势力的教派如本书中的圣殿骑士派,甚至敢于跟王室对抗。这些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在小说中都有生动的描写和反映,如诺曼征服者统治集团内部以约翰亲王为代表的诺曼封建贵族与国王理查一世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塞得利克为代表的萨克逊贵族与以布里昂·德·波阿—基尔勃为代表的诺曼贵族之间的民族矛盾和纷争,以及以罗宾汉为代表的被压迫农民与弗朗·德·别夫等诺曼封建主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
作者在小说中再现中世纪英格兰生活的时候,虽然描绘了一些富于浪漫色彩的比武、决斗等场面,但并没有把中世纪社会美化,而是用生动的文笔,揭露了封建贵族和僧侣们的腐化堕落,并在书中意味深长地指出:“小说书里的描述,还未将那一时代中黑暗悲惨的实况完全揭露出来。”
2011年9月28日 已读
亲爱的圣殿骑士,请重新起誓吧,以“圣米迦勒”的名义
欧洲小说
圣殿春秋(上) 豆瓣
The Pillars of the Earth
8.5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肯·福莱特 译者: 胡允桓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7
本书是英国畅销小说作家肯·福莱特最受欢迎的作品,自1989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近30种语言,曾登上英、法、德、西、美等各国畅销书排行榜首位,总销售量超过1400万本。12世纪的英格兰,高耸的哥特式教堂的出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小说就以此为背景,以修建世界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为经,以王位、爵位争夺战为纬,描绘了善恶交战引发的政教冲突、兄弟阋墙,讲述了一段有关勇气、奉献、梦想、爱情、贪婪和复仇的故事。本书被评论家誉为“史诗般的巨著”,真实的历史背景和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混沌的中世纪,与主人公们一起经历了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
2011年3月29日 已读
故事很精妙。但总离震动人心差一些。
欧洲小说
男孩日记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格兰伯尔 / Philippe Grimbert 译者: 林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9
这个故事里没有女孩,只有两个男孩。事情再简单不过。当然,时光流转,也曾有一两位美人出现在故事里,可三两个来回,便又消失不见。她们挽起一个男孩的胳膊,又吻上另一个的唇,但这依然是一段两个男孩间的故事。本没有什么能让他们分开,不管是木十字还是铁十字,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他们间没有过愚蠢的争斗。令他们决裂的是别的事情,某件一开始就存在却没有人能想象到的事情。
2011年11月23日 已读
承诺,soulmate,和疯狂的本质。作者不愧为精神分析学家,描述精确而深刻。没觉得这本书和Gay有什么关系,它的优越只针对我。
欧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