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小说
黑水灯塔船 豆瓣
The Blackwater Lightship
7.7 (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译者: 温峰宁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4 -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爱尔兰,由于同性恋弟弟德克兰身染艾滋病,海伦不得不跟疏远已久的母亲莉莉重新在外婆多拉的房子里聚首,共同照顾病入膏肓的德克兰。与她们同住的还有德克兰的朋友保罗和拉里。
海伦与莉莉隔阂已久,而莉莉也与多拉矛盾重重,在面对德克兰病情的过程中,怀揣不同信仰和感情的三代人,被迫在这片历史的浅滩里探索自己的过去,在互相碰撞与冲突中倾听彼此的内心,通过对过去的回溯逐渐达成了谅解。
托宾将爱的本质与复杂的情绪融入了一个家庭,塑造了一段闪闪发光的故事。
--------------------------------------------------------------------------------------------
这是一本关于“归宁”的小说,揭示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也是一种接近母亲的方式。
——特里·伊格尔顿
托宾在情感编排上显示出了作为杰出小说说家的才华,他完美地帮助书中的人物找到了平衡。
——《星期日电讯报》
2014年3月1日 已读
托宾的第四本书。每一本都怀着如此深厚的情感,如此静谧而优美。死。病。隐蔽的爱。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哭了
欧洲小说
雙面小提琴 豆瓣
作者: 帕羅.莫倫西 / Paolo Maurensig 译者: 傅小葉 天培 2008 - 7
不久前,在倫敦一場古董樂器拍賣會上,一把十七世紀雕工奇美的小提琴,以兩萬英鎊的高價被買走,得標者卻在第二天發生一連串奇遇……一個神秘的陌生人吐露了這段詭譎怪誕的故事:1930年,一座與世隔絕的奧地利音樂學院,兩個天賦異稟的男孩受到著魔般的詛咒而緊密相連,讓他們分不開的關鍵在於一把雕工奇美的小提琴。隨著他們生命的開展,在本世紀數十年的混亂裡,兩人成了夥伴、對手,和無可逃離的致命敵人。這段錯綜複雜的關係到何時才會結束?在虛構和真實之間,故事主角是真有其人嗎?說故事的陌生人和這兩個男孩又有什麼關連?揭櫫性的結局將令您眼睛一亮!
本書是一本古典後設〈Meta-Fiction〉小說,以拍賣會得主與陌生人為框架,再以陌生人敘訴的故事作為劇中劇,充滿懸疑、高潮起伏。
本書特點
★充滿懸疑、高潮起伏,義大利籍現代大師──帕羅?莫倫西,享譽文壇力作
得獎紀錄
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2001-10-01.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雙面小提琴》獲第十九次人文類推介
2014年6月2日 已读
嵌套结构,一如圆环。关键词:天才的竞技,魔性之乐,失散的兄弟,私生子,炼金术,灵魂不朽,双重人格,谎言与背叛。爱与杀。
欧洲小说
物理属于相爱的人 豆瓣 Goodreads
Schilf
7.1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丽·策 / Juli Zeh 译者: 唐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两名顶尖物理学天才在大学时代就展露过人天赋,他们彼此相爱,形影不离。然而一次物理课上联手解开顶尖难题之后,微妙的冲突造成了两人的心结,两个势均力敌的天才从此分道扬镳,一个拥有了显赫地位却骄傲刻薄,一个拥有了美满家庭却渴望逃出。凶手是谁,一开始就已经知道,但真正的动机直到最后一刻才揭晓。爱有多伟大,就有多残酷。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情感悬疑小说,并用物理学证明了穿越的可能——头脑的世界很美妙,又很恐怖!
2014年6月18日 已读
计谋设计堪称巧妙,融入了量子力学的“观察者”理论,还隐隐地与宗教遥相呼应,名言绝句比比皆是,意识流遍横纵野——奥斯卡与赛巴斯蒂安,多重宇宙中的双生火焰。
欧洲小说
替罪羊 豆瓣
The Scapegoat
作者: [英国] 达芙妮·杜穆里埃 译者: 赵永健 / 余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替罪羊》内容简介:“我生命的全部便是观察别人,永不介入他们的喜悦和痛苦……我没有家人,没有爱人,没有牵挂,没有朋友,没有爱好,对我来说没有什么是值得珍惜的……”对乏味、不幸的生活充满绝望的英国历史教师约翰,为了了解法国社会的真实情况,在假期中来到了勒芒市。约翰的生活轨迹却因为一场偶遇而发生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与他相像至极的法国人让•德•盖伊在他的酒中掺了安眠药,给他换上自己的衣服,随即溜之大吉。
约翰被让•德•盖伊的家人当成让接回了家。他将面对的,将是让•德•盖伊矛盾不断的家人,衰败的玻璃厂,悲惨的过去,令人窒息的城堡,以及家族内外的女人们……
作为自私自利的机会主义者让•德•盖伊的替身,约翰鲜有机会脱身。陷入这场骗局的漩涡中心,约翰愈发感到恐惧,丽他的内心,却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2014年6月30日 已读
好久没看到这么吸引人的小说了,一口气看到两点,今天在单位读完最后几页。一位英国教授和法国伯爵互换身份的故事,只因两人的长相一模一样。两个人就是镜子的两端,一个纯粹如天使,一个邪恶如魔头,但善良的体现出冷酷,邪恶的又仿佛有一丝温情。觉得,杜穆里埃刻画强势又捉摸不定的主人,狡狯又心怀叵测的佣人、以及柔弱满怀创伤的男人(女人)极为出色。她又很喜欢把自己的主人公扔进一个完全无法掌控的环境里,被命运推搡着向前。
欧洲小说
空荡荡的家 豆瓣
The Empty Family
8.9 (4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11
《空荡荡的家》是托宾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托宾以其温柔而独特的敏感,刻画了一系列人物未被言说、潜意识中的渴望。他用爱、孤独和欲望将不同时代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从当代爱尔兰,到一九七零年代的西班牙,到十九世纪的英格兰。从一个在陌生的小镇寻求安定的年轻巴基斯坦移民,到那个不情不愿地回到都柏林的爱尔兰女人,托宾笔下的每一个故事包含着整个世界:那是逃离过去、回到家庭的故事,是亲情失而复得的故事。
托宾擅长刻画沉默中的情感,未被承认、难以启齿的亲密关系。《空荡荡的家》再次证明,托宾是“他这一代表现‘爱的复杂与矛盾’最有才华的作家”(《洛杉矶时报》) 。
——————————————————————————————————
这些短篇小说都充满着孤独、渴望和遗憾,但作者对叙事有一种钢铁一般的节制,避免人物的悲伤滑向伤感或自怨自艾。托宾的语言看似简单——简单并不是容易,而是相反——而又惊人地准确。他用这种罕见的精确,刻画复杂而挣扎的心灵。
——《观察家报》
这是托宾写得最美、几乎令人心跳停止的一部分创作。其中的短篇小说《街头》,无论是否涉及同性恋题材,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好的爱情故事之一。
——爱德蒙•怀特
如同乔伊斯笔下那些都柏林人,我们在《空荡荡的家》中遇到的许多人,也无法逃避从家乡呼啸而来的、凛冽的风。他们重访出生地,体会回归的愉悦,发现记忆与残酷现实之间巨大差异的震惊,但又心知自己远走他乡的所有原因。
——弗朗辛•普罗斯,《纽约时报》
2014年9月30日 已读
觉得托宾也是那类反复抒写一个主题的作者。人类微妙的情愫,啃噬人心的瞬间。最喜欢作为《大师》番外的那篇,几乎可以看做《贵妇的肖像》的缘起。
欧洲小说
呼吸秋千 豆瓣 Goodreads
Atemschaukel
9.5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余杨 / 吴文权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长篇小说《呼吸秋千》是赫塔·米勒的最新作品,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也许是这个秋季最令人难忘的读物”。
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主人公是17岁男孩,他被送到乌克兰劳动营。这些曾在“二战”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尽非人的待遇。
作者以大角度描绘了这个悲惨的年代。
2017年11月26日 已读
我的呼吸皆为罪恶……试试用呕吐物写诗写小说。
欧洲小说
奥狄浦斯王 豆瓣
9.1 (3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 译者: 罗念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悲剧《奥狄浦斯王》的剧情发生地是在特拜,这个故事是安提戈涅的故事的前因。特拜城创建者卡德摩斯的儿孙相继是:第二代波吕多罗斯,第三代拉布达科斯,第四代拉伊奥斯。拉伊奥斯曾诱拐佩洛普斯之子克律西波斯,这孩子离家不久即自杀。佩洛普斯诅咒拉伊奥斯一家不得好报。这就是祸根。拉伊奥斯取伊奥卡斯特,婚后无子,就去得尔斐求问阿波罗,祭司宣布的神示说:“布拉达科斯的儿子拉伊奥斯啊,我答应你的请求,给你一个儿子,但是你要小心,你命中注定会死在你儿子手中。这命运是宙斯注定的,因为他听了佩洛普斯的诅咒,说你杀死了他的儿子,想要报仇,他这才求宙斯给你这样的命运。”
2018年2月2日 已读
英雄的伟力,金子般的碾盘,碾碎你。
欧洲小说
诺拉·韦伯斯特 豆瓣
Nora Webster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爱尔兰东南部小镇恩尼斯科西,家庭妇女诺拉•韦伯斯特中年丧夫,要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手头拮据。
诺拉沉浸在失去挚爱的悲痛中,她期待能出现任何机会摆脱困境和烦恼,又害怕自己要回到结婚前的那种单调、压抑的工作生活中。另一方面,小镇居民的生活距离很近,似乎人人都知道彼此的秘密。敏感的诺拉变得自我、固执,有时会失去耐心,她要捍卫自己的家庭隐私,却也忽略了两个年幼的儿子失去父亲后的伤心和变化。
渐渐地,凭借歌唱天赋和友谊的力量,诺拉看见了新生活的一线希望。
托宾历时十年完成的这部最新小说,塑造了诺拉•韦伯斯特这个当代文学中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
历时十年,爱尔兰文学大师托宾创作时间最长的长篇小说
托宾以母亲为原型,塑造了当代文学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之一
入选奥巴马圣诞购书书目引起轰动
2015年英国霍桑顿文学奖获奖作品
荣膺《每日电讯报》、《星期天泰晤士报》、《旁观者》杂志、《金融时报》、《观察者报》年度选书
——————————————————
主人公与读者的情感距离如此之远,使得诺拉•韦伯斯特有时几乎像是幽灵。但正是托宾极度的节制,把原本可能是常见的悲痛与生存的故事,提升到心灵探索的高度。其结果便是这部闪闪发光的、简约的小说,在书中的某些瞬间,日常生活近乎神秘。
——珍妮弗•伊根,《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部小说理当像诺拉倾听贝多芬音乐一样细读。它让你陷入沉思……我们与韦伯斯特一家的关联使我们想象他们在那里,生活着,渴望着,炉上的火劈啪作响。
——《卫报》
托宾精确的散文和对情感细微之处的关注,都在这本书中得以最佳呈现。
——《旁观者》
2018年2月16日 已读
深沉犹如夜间的大海,轻轻拍打礁岩。
欧洲小说
艾迪的告别 豆瓣
En finir avec Eddy Bellegueule
作者: [法]爱德华·路易斯(Édouard Louis) 译者: 赵玥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9
开始不会想到逃,因为还不知道存在着别处。
这是当代法国一个封闭落后的小镇,这里住着一群终日醉醺醺的“硬汉”和疲惫不堪的“悍妇”。这里的孩子全都野蛮生长,男孩以打架、逃学,早早当上硬汉,去工厂做工为荣。女孩则以早早结婚生子为己任。但艾迪却是个天生敏感脆弱的异类,一个“一点不像男孩”的男孩。他的存在,仿佛挑畔了整个家族和小镇的价值观,成了众矢之的。
日复一日,艾迪默默忍受着同学的霸凌,邻里的讥讽,甚至亲人的嫌弃。所有渴求都得不到回应,每个早晨都在巨大的焦虑中开始胆战心惊的一天……为了摆脱孤立,得到认同,他竭尽全力回归“正轨”,模仿“硬汉”,骂脏话、踢足球、交女友。然而,改变天性就意味着必须泯灭本性,放逐自我,活成另一个人,这甚至比遭受唾弃更令他绝望。最后,似乎只剩下一条几乎行不通的路可走,那就是逃离……
艾迪的自白 豆瓣
Histoire de la violence
作者: (法)爱德华·路易斯 译者: 丁雪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1
我叫艾迪,我是个男生,在圣诞节的早晨,我迈进了警察局。
早在几个小时前,圣诞钟声刚刚敲响的时候,我遇见了雷德——一个管道工人。在愉快的交谈过后,我们一起回家庆祝节日。然而,意外发生,我被他袭击了。警察、朋友、亲人,所有的人都在让我回顾事情的起因、过程、细节,一遍又一遍。 而作为受害者的我,却失去了沉默的权利。一夕之间,仿佛所有人都拥有了雷德的脸,让我胆战心惊。没有人能理解我内心的痛苦,也无人意识到我的恍惚和恐惧。
伤害就像永不落幕的电影,我成为唯一的观众。或许只有逃离,才能改变痛苦的生活……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113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姜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烛烬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gyertyák csonkig égnek
8.3 (101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马洛伊·山多尔 译者: 余泽民 译林出版社 2015 - 11
空寂的庄园,主人老将军迎来了一位罕见的访客,一位曾与他金兰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厅里,将军与访客秉烛对坐,彻夜长谈,怀念将军逝去多年的妻子,审判一段由爱情及友情、忠贞和背叛交织的三角关系。混乱与骚动在年已迟暮的两位故友心灵深处涌流,情欲与仇恨的余烬不断闷烧。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争辩中,马洛伊用沉郁如挽歌的文字怀念逝去的帝国时代,还有随之消逝的贵族品德和君子情谊。奥匈帝国面临衰亡时的哀伤,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时人们传统道德的动摇,在字里行间纤毫毕现。
名门 豆瓣 谷歌图书
House of Names
7.3 (9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王晓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9
“我已经熟悉死亡的气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率希腊联军出征特洛伊几年以后,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开始讲述她的故事。此时,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与她的情夫埃癸斯托斯统治着迈锡尼,两人计划在阿伽门农凯旋之际暗杀他。
遭诸神嫌恶、诅咒的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揭示了导致这场血腥暗杀的家庭悲剧:三年前,阿伽门农为讨诸神欢心,保佑其出征特洛伊胜利,将长女伊菲革涅亚诱杀献祭;克吕泰墨涅斯特拉则将地牢中的人质埃癸斯托斯变成枕边人和同谋;当阿伽门农归来时,俘虏中的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也已成为他的情人;最终,克吕泰墨涅斯特拉杀死了阿伽门农,为女儿复仇。
在最新小说《名门》中,科尔姆·托宾用现代语言重述阿伽门农之死这一古希腊经典故事,赋予希腊神话中著名恶妇克吕泰墨涅斯特拉以新的生命,使我们不仅理解她对复仇的渴望,甚至同情她。托宾出色地揭示了她的爱、欲望和痛苦。这是克吕泰墨涅斯特拉的故事,是后来杀死她的儿子俄瑞斯忒斯的故事,也是她目睹这一切的次女厄勒克特拉的故事。
阿伽门农和他的家族悲剧是希腊神话中反复讲述的故事。科尔姆·托宾在他的新作《名门》中,探索了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从伊菲革涅亚的被杀到克吕泰涅斯特拉的被杀,赋予这个故事新意,远比一味尊重故事的原汁原味,或经常围绕着这个故事的“古典主义”光环更令人印象深刻。托宾的成功之处部分得归功于他的写作能力:一种巧妙地克制与细节观察的完美结合……伊菲革涅亚被献祭这部分很容易被写得如糟糕的歌剧一般夸张,而托宾则把它变成一个基于人性的动人悲剧……他也非常善于利用古代故事叙述中令人不解的空白部分加以发挥,尤其是关于俄瑞斯忒斯的部分。但托宾的心中还有更大的主题,尤其是似乎葬送了阿伽门农家族的暴力循环。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名门》能打动人心,是因为托宾赋予他笔下这些痛苦的、有缺陷的悲剧性人物以共情与深度,这些人物注定要“进入持久的阴影”,而在这部扣人心弦的小说中却栩栩如生。
——NPR
托宾对这个故事的重述贯穿着同情和责任感,聚焦于导致克吕泰涅斯特拉采取复仇行动的恐惧心理。她令人同情的第一人称叙述甚至使得谋杀一度显得合乎情理……托宾的文笔精确、自然,他用简洁的笔法写小说中那些暴力时刻。而它最大的成就是可读性强。在这个几千年来结局都一样的故事中,托宾让我们期待不一样的结局。
——《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