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鱼儿的转运之鳔 - 标记
懂得爱 豆瓣
The Relationship Garden
作者: 麦基卓 / 黄焕祥 译者: 易之新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 - 5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繁体字版书名为《关系花园》)
一段亲密关系,是突破自我和持续成长的最好机会。黄焕祥和麦基卓是人性的艺术家,他们强调关系中的信心、分享、接纳与不带自我责难的个人责任。他们花费26年的时间开展一项探索“爱与亲密”的计划,并以亲身验证的理论与方法,教导我们如何创造并滋养一份亲密关系,并在关系中呈现出爱的完整意义。
身心灵修行与疗愈大全(灵之卷) 豆瓣
方志明
作者: 方志明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9
世界首部身心灵权威读物
这是一本系统介绍身心灵修行与疗愈方法的书。精选当前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的、优秀的身心灵修行与疗愈体系,约请国内二十余位著名身心灵老师参加编写,分享他们多年心灵修行与研究之精髓。涉及自然疗法、催眠、NLP(身心语言程序学)、完形、祈祷、萨提亚家庭治疗、家庭系统排列、凯西、赛斯、欧林、奇迹课程、唐望、内观等方面内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个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诸多实用有效的方法,也渗透着各位老师爱对该疗法的感悟与心得,帮助你踏上探索生命和深入心灵的旅程,活出真正的自己,享受美好的人生。
冥想日记 豆瓣
作者: 詹姆斯·艾伦 译者: 边晓华 2011 - 7
《冥想日记》谨献给所有拥有美好心灵和希望拥有美好心灵的读者。该版本是詹姆斯•艾伦出版于1909年的《顿悟与启迪》以及出版于1913年的《沉思集》的合订本。《冥想日记》中一部分文稿来自于作者平时的随笔,有的已经出版,有的是初次发表,将这些手稿公诸于世也是他的初衷。作为永远的精神堡垒,《冥想日记》定能给读到它的人带来福音,那些视它为每日精神食粮的人尤为如此。心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位按照自己笔下的文字而生活的思想家,将他的一颗心奉献给了读者。
冥想 豆瓣
Meditation for starters
作者: [美] J. 唐纳德·沃尔特斯(斯瓦米·克里阿南达) 译者: 马涛红 2011 - 5
本书作者克力阿南达上师平静的话语,将带着你的思想和精神进入冥想的安详之境。他有六十多年经验,是真正的冥想专家,已成功帮助千万人开始了规律的冥想生活。这本书为你提供了初学冥想需要了解的一切,简单易行的指导,清新的想象指导,以及有关冥想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解答。
瑜伽与冥想 豆瓣
作者: (英)吉尔·霍尔//多丽尔·霍尔|译者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 1
《瑜伽与冥想》是国际著名瑜伽导师吉尔-霍尔和多丽尔·霍尔的代表作,是系统、完整地介绍瑜伽与冥想的权威著作。与其他瑜伽书不同的是,它将所有的瑜伽姿势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瑜伽套路,因此深受世界各地瑜伽练习者的喜爱,成为近年来欧美最受欢迎的瑜伽指导书之一。
《瑜伽与冥想》分为三篇,第一篇阿斯汤加瑜伽,全面收录了阿斯汤加瑜伽的3大类近80种姿势,每个姿势的每一步骤都提供了示范照片和文字说明,示范清晰直观,动作标准规范,文字简明易懂,帮助练习者轻松掌握动作要领,享受到阿斯汤加瑜伽所带来的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巨大益处。对于每一个姿势,书中指出了它的不适宜人群,还针对不同级别的练习者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简易式和强化式。第二篇冥想,详细阐释了冥想的原理和各种练习方式,使练习者达到身心俱修、超越自我的境界,还可以获得抑制焦虑、改善睡眠、防止抑郁等神奇功效。第三篇修炼脉轮,将人体视为一个灵体,重点阐释了贯通人体各大经脉的七个能量中心,也就是七大脉轮,并分析了各个脉轮与养生之间的重要联系。
《瑜伽与冥想》可作为瑜伽馆的指导教材,也适合练习者在家自己修习,书中精彩的示范图片和简明易懂的动作解说犹如瑜伽大师在旁指导一般。只要读者认真练习,就能达到最理想的健身效果。
解剖与瑜伽体式 豆瓣
作者: Susi Hately Aldous 译者: 马海燕 / 张小坠 2009 - 1
《解剖与瑜伽体式:预防瑜伽损伤》认为瑜伽的精髓是一种能量的锻炼。在体内创造空间,以培育、运作并转换元气,达到理想的健康、身心和谐、连接及放松的状态。创造空间需要平衡:关节的稳定性与活动性的平衡、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平衡、肢体与躯干运动的平衡以及瑜伽体式练习与瑜伽另外“七肢”之间的平衡。
《解剖与瑜伽体式:预防瑜伽损伤》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皮肤下层讲到身体的内部世界。第二部分深入了解解剖学与运动学术语。第三部分探索与瑜伽有关的运动学原理。第四部分将原理运用到瑜伽体式的各个部分中:站立、后弯、前屈、扭转及倒立。每个部分中,我们要看哪里容易损伤,我们怎样在体内培育空间并预防损伤的发生。
平衡应该在体内创建并扩展至全身。在体内失衡的情况下,平衡在体外创建。
《解剖与瑜伽体式:预防瑜伽损伤》旨在作为探索平衡的工具。平衡作为一种流动的、运动的状态,就像是潮涨潮落。
冥想的力量 豆瓣
作者: (印) 阿迪斯瓦阿南达 译者: 王志成 / 梁燕敏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5
这是国内目前关于冥想主题最系统的阐发。
它对瑜伽和吠檀多哲学中关于冥想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该书对于瑜伽练习者、东方思想爱好者、关注冥想问题的人、灵修者、瑜伽哲学和吠檀多哲学爱好者、宗教学学者、喜求知者、佛教学者等等都是非常好的著作。对于瑜伽行者,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价值。是一部非常难得的案头书。
完美的冥想作品:
系统的理论
科学的指导
快乐的实践
哈达瑜伽之光 豆瓣
作者: 斯瓦特玛拉摩 译者: 王志成 灵海 四川人民 2012 - 1
《哈达瑜伽之光》是众多梵文哈达瑜伽经典中最完整、最系统、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独特著作。其英译及注释者,是世界最为著名的瑜伽研究机构——印度凯瓦拉亚答玛瑜伽研究所的瑜伽专家、该院“弥曼差-瑜伽”项目的负责人和总编辑萨海(G.S. Sahay)教授,和印度执业瑜伽教练苏尼尔•夏尔马(Sunil Kumar Sharma)。本书不仅准确地翻译并详细清晰地注释了哈达瑜伽的“体位法”、“调息法”、“身印”“三摩地”四支共385节经文,明确阐释了哈达瑜伽的技术精髓和要点,还揭示了瑜伽技术背后蕴涵的博大丰富精深的瑜伽文化,足以让瑜伽练习者真正体悟到“身体健康、内心平和、生命觉悟”的瑜伽生活方式,抵达瑜伽至高的三摩地境界。中外13位高端瑜伽师和专家联袂对此书的推荐,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瑜伽爱好者都会从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滋养和灵性指导。
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豆瓣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作者: 德寶法師/著 /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译者: 賴隆彥 橡樹林 2003 - 7
「大師之作,我極力推薦。」──鍾.卡巴辛(Jon Kabat-Zinn),《隨遇而安》(Wher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作者
「經典之作。」──《探索之心》(Inquiring Mind)雜誌
「令人驚嘆的清晰與明確」──約瑟夫.高斯坦(Joseph Goldstein),《一法》(One Dhamma)作者
「德寶有一個充滿魅力的聲音,以及明確的表達能力,很難讓人不喜歡。」──《香巴拉太陽》(Shambhala Sun)雜誌
「對新手而言很有價值,尤其是那些沒有老師指導的人。」──拉瑞.羅森柏格(Larry Rosenberg),《呼吸相續》(Breath by Breath)作者
這是一本用最簡單的語言,一步一步引導你如何進入南傳佛教內觀禪的實用手冊,是為了真正想要禪修的人所寫,尤其是為了剛要起步的人--比你可能想到的更簡單。作者簡單明瞭地指出每一個禪修的方法,告訴我們它的作用,以及讓它運作的方法。
所謂的「內觀」(vipassanA)禪修,是南亞與東南亞佛教教學與修行的主題。vipassanA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內觀」,這個修持方式的目的是要讓修行者洞見事物的本質,清楚了解每一樣事物真實的運作方式。
本書將介紹如何透過單純覺察與清楚掌握整個呼吸的過程,達到正念。以呼吸為專注的焦點後,禪修者可以進而觀察他所認知的整個世界。禪修者可以按照書中的指導,學習觀看一切身體經驗、感受與思想的變化,並且學習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意識轉變,而這就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本書已被譯成好幾種語言,並在世界各地出版。此書的泰文節譯版本,還被選為泰國高中課程的教材。
當情緒發號施令,你突然失去了平靜,成為煩惱的奴隸時,
就讓南傳佛教的內觀禪修法,教你如何重新作主!
這是一本用最簡單的語言,一步一步引導你進入南傳佛教內觀禪修的實用手冊。作者簡單明瞭地指出每一種禪修的方法,告訴我們它的作用,以及運作的方式。
所謂的「內觀」(vipassana)禪修,是南亞與東南亞佛教教學與修行的主題。vipassana是巴利文,意思就是「內觀」,這個修持方式的目的是要讓修行者洞見事物的本質,清楚了解每一樣事物真實的運作方式。
本書將介紹如何透過單純覺察與清楚掌握整個呼吸的過程,達到正念。以呼吸為專注的焦點後,禪修者可以進而觀察他所認知的整個世界。禪修者可以按照書中的指導,學習觀看一切身體經驗、感受與思想的變化,並且學習研究自己的心理活動與意識轉變,而這就是一切修行的基礎。
◎你在對什麼生氣?
當我們對某人生氣時,通常只是針對一些特定的事、幾句粗魯的話、一個特殊的眼神,或是一個無心的行為,時間一般都很短暫。在我們的心裡,那個人的其他部分都不見了,只剩下啟動我們心中按鈕的那個部分。當我們這麼做時,其實是將整個人很小的一部分抽離出來加以放大,然後予以無限上綱。我們並沒有看見事件背後其他的因素與力量,我們只將焦點放在那個人的局部,也就是會讓我們生氣的那個部分上。
◎你能改變另一個人嗎?
對別人傳送慈心,真的可以改變那個人嗎?修慈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嗎?當你傳送慈心給遠方的人,甚至陌生人時,你當然無法得知效果如何,但是你可以注意修慈對你自己內心平靜的影響。關鍵在於你自己祝福他人的誠意。事實上,效果是立即的。唯一發現它的方法就是你親自去嘗試。
◎你會對生病的人生氣或失望嗎?
為什麼人會殘忍或刻薄?也許那個人是在不幸的環境下長大的,或者也許那個人有隱情,才造成他或她行為殘酷。佛陀要求我們把他們想像成被惡疾纏身的人,我們會對生病的人生氣或失望嗎?或者我們會同情與悲憫他們?我們的敵人也許比我們所愛的人更需要我們的慈心,因為他們的痛苦相對而言要大得多。
◎仇恨能平息仇恨嗎?
如果別人傷害你呢?如果別人侮辱你呢?你會想報復,那是正常的人性反應。不過,那會把我們帶到哪裡去呢?「仇恨永遠無法被更多的仇恨所平息……以暴制暴的反應是一種制式的反應,它是學習而來的,並非與生俱來。如果我們從小就被訓練成要忍耐、仁慈與溫柔,那麼慈愛就會變成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周作人 豆瓣
作者: 余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8
读知堂越多,越觉其人不可测。此前写过《张爱玲传》,对如何追踪传主心路,不能说全无经验,然而张爱玲固不简单,周作人却复杂得多,更复杂的思想,更曲折的人生轨迹,对中西传统更纷杂的取用,与时代之间更紧密也周折的关系……总之张可以当作文学家较封闭地处理她深而狭的世界,周作人则有 远出于文学家的多个侧面,甚至首先不是文学家,他的世界进去即不易出来,反倒容易迷失其中。
这部小书是不许("通俗易懂"的体例限制),不甘(不愿只是敷衍事迹,重复"公论"),不能(做不到对传主的透彻理解)的"三不"产物。之所以还拿出来重印,一是因于那一点"不甘",虽非出诸我喜欢的形式,七折八扣的,多少还是留下了一点自己的思考,就算半生不熟,也是一种理解。二是有些朋友读过之后以为还算可读,对周作人可知其大概。他们大多是周作人的读者,并非专家,其判断让我相信,以十来万字的篇幅,对周作人生平做尚不算公式化的交待,这书也许对传主不无普及之功。
众神栖落新疆 豆瓣
作者: 南香红 著 / 刘玉生 摄影 2011 - 1
人类学家说,打开人类文明失落之谜的金钥匙就失落在新疆塔里木盆地。
希腊罗马、印度、波斯和中国古老的文明在这块土地上碰撞、融合;白种人和黄种人在这里相遇、混血;一种文明如夏花一样绚丽一时,另一种文明如洪水般瞬间覆盖另一种文明。
5000年时间长河里,不知有多少人种之谜、文明断裂与消失之谜。
某种意义上说,读懂新疆就是读懂东方和西方。
读懂新疆就是读懂人类文明史。
这是一部以全新眼光发现新疆的书。
作者带你去触摸那个不为人知、尘封已久的新疆。
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豆瓣
作者: [日] 稻盛和夫 译者: 曹岫云 2010 - 1
《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这一书名非常亲切质朴。而由稻盛先生用这一书名写这本书又最恰当。 我相信你在认真读过这本书以后会产生同感。
本书是稻盛先生为青少年学生以及踏上社会不久的年轻人所写。他在书中提出了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稻盛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创造性”、学会“勤奋”、“如何正确地做人”。这些都是稻盛先生的经验之谈。不仅仅是年轻人,学校的老师、学生的家长以及与教育有关的机构,一切对年轻人富有教育责任的领导人,乃至所有想在自己的人生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而且你们一定会从中获益。
本书卖点:
◆ 稻盛和夫第一本自传性质的中文图书,袒露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
◆ 要想了解经营之圣的人生和经营哲学,首先要了解他本人的成长经历
◆ 日本青少年励志巨著,生子当如稻盛和夫,不当最聪明的人,做最勤奋的人
◆ 本书献给所有正在团队中受到斥责并将受到斥责的年轻人
◆ 未来是美好的,梦想是努力才能实现的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序章 人生由自己内心如何描画而定
第一章 人生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京瓷和KDDI的大发展
多愁的少年时代
患上肺结核
遇恩师,遭空袭
战后的混乱中拼命求生
升学愿望和卖纸袋
我的萤雪时代
阪大没考上,进了鹿儿岛大学
“吃一惊面条”的美味
参加黑社会也能度过人生吗
人生不会总倒霉
第二章 理想一定能实现
进入亏本企业
破公司剩下我一人
研究成果被松下电器集团采用
冒破坏罢工的风险也要维持生产
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与消极情绪作斗争
喜欢自己的工作,不断钻研创新
该高兴时就要高兴
喜欢自己的公司
精力充沛地过好今天这一天.
第三章 不忘感谢
创建京瓷
经IBM严格锤炼,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你向神祈求了吗
向巨人挑战
“au”手机服务范围确定
杂草也在努力求生
第四章 在学校学什么
为什么要受到训斥
暑假里的得意之作——测量器
珍视创造性
京都奖所反映的创造性之差
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
从小学课程开始重新学习
早稻和晚稻
为什么要重视道德
不能让日本社会衰落
想做好事的愿望
第五章 不因背运而气馁
人生的目的在于追求美好的心灵
年轻时的挫折和考验是磨炼自己的机会
直面考验
在严酷的考验中磨炼自己的西乡隆盛
中村天风的人生
人生的结果因热情和思维方式不同而不同
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就会有幸福的人生
因人工骨事业受挫和长老的教诲
预定投入佛门的那一天接受了胃癌手术
释迦倡导的六波罗蜜
人皆有“三毒”
塑造人格
第六章 塑造心灵
附录一 学生的读书心得及稻盛评语
一、我的理想是“冰上药剂师” /
二、从现在开始,相信自己! /
三、只要努力我也能成功 /
四、“命运女神”让我读到这本书 /
附录二 失足少年的读后感
一、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竭尽全力,坚强地活下去
二、不屈服于逆境,朝前看,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
三、读了这本书,过去动摇的想法变成了坚定的意志   四、人生只有一次,一定要努力度过——我从内心下定了决心 /
改善情绪的正念疗法 豆瓣
9.8 (8 个评分) 作者: 马克·威廉姆斯 / 约翰·蒂斯代尔 译者: 谭洁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中所介绍的冥想训练可以帮助你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打破负性思维的循环锁链,降低抑郁症患病风险。
本书所介绍的方法有很多不同层面的益处。即便你完全没得抑郁症,也可以从书中介绍的某几个正念训练中获益
不论你的起点是什么,我们鼓励你带着耐心、慈悲、坚持和开放的心态去练习本书所教导的冥想训练。
在你完成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相信自己基本的学习、成长和自愈的能力——让这种训练成为你生活的根基。
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 豆瓣
作者: [美]马格丽特·金 译者: 杨美艳 2008 - 7
《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作者马格丽特•金是公认的研究欧洲妇女史的一部杰作。该书着重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妇女的实际处境和社会地位。作者巧妙地把这一时期的妇女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夏娃的女儿——世俗普通妇女;一类是马利亚的女儿——宗教妇女;一类是男人婆——才华出众或显赫的妇女。通过对这三类妇女的考察,她揭示了文艺复兴时期男人对妇女的主宰和控制,从而打破了文艺复兴时代是女性黄金时期的神话。
美第奇家族兴亡史 豆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ouse of Medici
作者: [英] 克利斯托夫·赫伯特 译者: 吴科平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0
无论欧洲通史还是西方艺术史, 都不可不提到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自14世纪开始从银行业起家,随后,它凭借其迅速扩张的财富、权力和激情,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心。它有力地推动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把思想和艺术的光芒带给整个世界。
从家族奠基人吉奥瓦尼·美第奇开始,美第奇家族不仅资助了众多天赋异禀的艺术家如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尼、达芬奇、多那太罗,而且还是人文学者和科学家的朋友。具有哲学家气质的卡西摩·美第奇,和本人即为诗人的洛伦佐·美第奇,成为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推动者和资助人。他们修建教堂、学院和图书馆,参与并资助绘画、雕刻、建筑、诗歌、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历史的烟云慢慢散去,而美第奇家族的荣耀将永存于那些伟大的作品和思想之中。
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这部传记还把美第奇家族长达四百年、历经十三代的漫长历史放在了一个更深远的背景里,以编年史的方式,把当时欧洲大陆各国之间、意大利半岛各公国之间以及罗马教廷中血腥的权力和领土之争,与这个产生过三名教皇和两位法国王后的家族的命运编织在一起。阅读这部传记,将会与书中人物一道,经历一场接着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旅。
莱茵河 豆瓣
Le Rhin:Histoire, mythes et réalités
作者: [法] 吕西安·费弗尔 译者: 许明龙 商务印书馆 2010
本书是年鉴学派创始人吕西安·费弗尔的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梳理莱茵河的历史发展,揭示了傲骨茵河两岸民族和国家从古到今的内在因素,借此警示并预见隔河相望的法德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
与巫为邻 豆瓣
作者: (英)布里吉斯 译者: 雷鹏 高永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该书对巫术进行了高度原创、非同寻常的分析。在书中,作者并非把视角拘泥于迫害巫师的机制上,而是对现代欧洲的早期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作者通过对大量巫师迫害纪录的研究,揭示了猎巫运动在当时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巫师迫害是一种“治疗”,是在动荡和贫穷中生活的人们释放焦虑的方式。自从该书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了这一领域中的典范作品。
中世纪爱的艺术 豆瓣
The Medieval Art of Love: Objects and Subjects of Desire
作者: [美] 迈克尔・卡米尔 译者: 刘日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我们今日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实为中世纪之发明。
自12世纪以来,诗人与艺术家发展出关于爱的诸多观念,并确立了欲望中女人作为客体、男人作为主体的关系。本书呈现的150件珍贵且鲜为人知的艺术作品,皆出自13世纪至15世纪晚期的欧洲。这些织物、牙雕、手绘饰物、首饰盒、珠宝和腰带,向当时的男人和女人传授爱的“艺术”。当其作为礼物和信物被赠予时,它们已和主人的身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评析,作者对中世纪爱情的象征意蕴与社会背景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作为社会符码之核心的爱的神话与矛盾,探讨宗教式欲望对象所唤起的世俗情色欲念:从凝视、交谈、抚触、亲吻到最终的迷醉,中世纪的爱,在许多方面显得那样直接、热烈,超乎我们的想像。本书为读者了解中世纪情爱史提供了一幅生动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