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 (增订版)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0 - 3
本书系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订而成,收录了作者关于史学史的重要论著,所涵盖的范围大概是晚清最后十年到1930年代左右,前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偏重的是「变」的部分,即新的历史观的形成过程、对近代中国史学革命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学者学术眼光的差异及其学术研究中的传承与进展等等。
2022年5月20日 想读
末法时代的声与光 豆瓣
作者: 张霖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2
张晖遽然离世后,各方师友自发撰写了一批纪念文章,发表在读书、上海书评、南方周末等各大媒体,以及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很多素不相识的读书界、学术界的人士和网友也自发发表文章、评论,组织纪念活动,引起了整个文化界的关注和不小的震动。《学者张晖别传》由张晖的夫人张霖选编而成,正书名“末法时代的声与光”取自张晖自己的话,代表张晖的理想精神和时代价值。全书第一辑是自传部分,主要由作者回忆童年的文章和日记组成。二、三辑是师友追忆,对张晖理想精神的评述和对时代人文精神和环境的反思,文章多发自真情,能够体现张晖学术或生活或为人的各个侧面,组合起来,一个血肉丰满的、满怀学术理想的青年学者跃然纸上。单从文章而论,亦有不少佳作,可读性强,引人深思。
2022年5月19日 想读
中世纪早期的语言与权力 豆瓣
Language and Power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作者: (美) 帕特里克·J.格里 译者: 刘林海 中西书局 2019 - 7
本书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中世纪史教授帕特里克·J.格里于2010年5月在耶路撒冷进行的“纪念梅内姆·斯特恩”历史讲座上的讲稿结集。书稿从欧洲各国语言(主要是拉丁语以外的“方言”)代表性作品的创作、新兴世俗欧洲的方言与世俗权力的关系等角度入手,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了中世纪早期的欧洲语言历史,以及语言史和民族史、民族认同乃至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彼此争夺的过程。
2022年5月18日 想读
新文化史 豆瓣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作者: 【美】林·亨特 主编 译者: 姜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8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且赏识地检视现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具体例子则是关于当前进行中的新类型研究。
2022年5月16日 想读
文革的政治與困境 豆瓣
作者: [韩]白承旭 译者: 延光錫 交大出版社 2014 - 1
本書特色:
1. 知名大陸文化研究學者錢理群專文推薦。
2. 亞洲學者對文革進行研究和闡釋,相較於中國學者發言(受政治限制)更為深入。
3. 以文革時期核心角色陳伯達為主要焦點,得以看出毛澤東與造反派的微妙關係。
4. 分析文革運動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
文化大革命的展開原是為了解決黨與社會主義體制所產生的矛盾問題,但其結果卻演變為對群眾運動進行敵對性的鎮壓。以「群眾自辦」為革命的方向、「造反有理」、「炮打司令部」為革命的口號,象徵著文化大革命是一個「造反」的時代,但這些造反的潮流卻不盡與毛澤東的意圖相同。
本書將焦點放在文革時期扮演核心角色的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身上,以及他與毛主席和造反派的關係。陳伯達做為毛澤東在理念上最親近的同志,但也被指為是造反派的幕後象徵;以陳伯達為象徵性人物,來探討「造反」運動的出現與消滅間所湧現的文革困境與癥結。
長期以來,關於中國文革的研究和闡釋,中國學者自身的發言,由於受到政治的限制(文革研究在中國大陸至今還是個禁區)是很不充分的,因此,占主導地位,最有影響的還是西方學者的聲音,以至於今天一些中國年輕人主要是依照西方闡釋模式來理解中國文革的。……現在,通過白承旭先生著作的中譯本,我們終於聽到了既在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傳統上不同於中國,但又與中國同屬於發展中國家,並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現實關聯的韓國學者的聲音,這可以說是期待已久。-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
藉由對文化大革命的分析最終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思考:為什麼再怎麼憤怒、不滿、抗議,此時此地的人間不平還是繼續深化?正如同作者想跟南韓知識界說的,也是1867年的卡爾.馬克思要跟德國人說的:這裡說的,正是閣下的事!-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本書以理論性思考的深度及詳細的脈絡疏理,對文革提出了不同的思考角度,而描繪出在不同時空軸線上更為複雜而相互關連的作用因素,並提供進一步理解的重要切入角度。-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2022年5月16日 想读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9 个评分) 作者: 李里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 - 7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一项政治史的考察/青年社科英才文丛》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2022年5月16日 想读
Empire to Nation 豆瓣
作者: Joseph W. Esherick / Eric Van Young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6 - 5
2022年5月16日 想读
求索真文明 豆瓣
作者: 朱维铮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 4
学术与政治似乎是一对孪生子,政治的没落必然带来学术的没落,这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常识”。独具只眼的黑格尔却说:常识虽然令人尊敬,对于历史研究却未必适用。著名学者朱维铮教授通过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研究,同样为人们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腐朽清王朝的覆灭,并没有使学术走向没落。晚清的学术,属于明末清初中西文化发生近代意义交往以后的过程延续,它的资源,固然时时取自先秦至明清不断变异的传统,但更多的是取自异域。
2022年5月15日 想读
古列尔莫•马可尼传 豆瓣
Marconi:The Man Who Networked the World
作者: 【加拿大】马克•拉伯伊 译者: 蔡留琴 / 殷倩 2022 - 1
一个多世纪以前,世界开始无线化。通过无线电波,船只之间可以随时保持联系;不同的金融市场之间可以协同确定商品价格、固定汇率;军事指挥官能与前沿阵地保持联系,指挥部队调动。忽然之间,时间和空间超出预想又不可逆转地缩小了。设想并实现这个网络化世界的人就是古列尔莫•马可尼。
马可尼是现代通信领域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名人。集智慧、毅力、运气、远见和大时代机遇于一身的马可尼,不仅普及了无线电波的应用,还获得了无线电的专利。他成立了自己的无线电报和信号公司,被俄国沙皇授予勋章,被任命为意大利参议员,被英国国王乔治五世授予爵士,并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有这些都在他40岁之前完成。
拉伯伊的这本传记以来自四个国家、多种语言的未公开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为基础,探讨了马可尼与他的妻子、情人和孩子的关系,并毫无隐晦地审视了这位发明家生命的最后10年。本传记将成为相关主题的权威著作,它向我们证明,我们仍然生活在马可尼创造的世界里。
2022年5月15日 想读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
2022年5月14日 想读
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 (合刊) 豆瓣
作者: 钱穆 九州出版社 2011 - 7
《钱穆先生全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新校本)》主要收录了五世同堂、先祖父鞠如公、先父之幼年苦学及科名、怀海义庄、先父对余之幼年教诲、先父之病及卒、先母来归、先母寡居、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先兄之卒及先母之晚年等内容。
2022年5月14日 想读
龙榆生先生年谱(增订本) 豆瓣
作者: 张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 3
本书系张晖年少成名之作,曾赢得学界的普遍好评和广泛赞誉。其后,作者又不断积累文献资料,加以完善,并在原书中留下大量批注文字,现由倪春军根据作者所拟定的目次略作调整,一方面改正了原谱中存在的明显讹误,同时尽可能吸收了学界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正文共六卷;附录五种,包括龙榆生先生著述年表、评论资料、追悼忍寒词人龙榆生挽联诗词集、龙榆生先生研究文献目录、《龙榆生先生年谱》第一版序。书后附有征引文献、主要人名索引等。
2022年5月13日 想读 子道能长久
致后代 豆瓣 Goodreads
8.9 (72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完整呈现出布莱希特诗歌创作全历程,为国内首次全面译介。
布莱希特是“史诗剧”的创立者。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作为剧作家的地位低。奥登就非常推崇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就把他列为影响自己的十多位诗人之一。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生动的反应,创造了全新的政治诗歌。
在他的诗中,抒情完全消匿于诗的宗旨背后,这种现代诗,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的伟大革新,已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
甄选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早期诗和早期城市诗(1913—1925),城市诗(1925—1929),危机时期(1929—1933),流亡初期(1934—1938),最黑暗的年代(1938—1941),美国时期(1941—1947),以及后期诗(1947—1956)。
2022年5月12日 想读
中国与维多利亚想象 豆瓣
China and the Victorian Imagination: Empires Entwined
作者: [美]罗斯·福曼(Ross Forman) 译者: 张涛 2022 - 5
[本书]令人信服地揭示了中国在英国帝国自我塑造中的关键作用……福曼作品的亮点在于,他对愈加过时且不正确的东方主义概念做出了谨慎而强有力的修正。——《英国研究杂志》
————————————————————
当我们关注19世纪英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聚焦于印度、非洲或加勒比地区时,我们对“东方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理解会发生什么变化?本书探讨了中国在英国帝国抱负与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了英国正式及非正式帝国内部的异质性与关联性。本书纵观不同等级的文化中关于中国的英语文学作品,涉及不同时间、空间及类型,并由此展现出特定地点(如通商口岸)对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既定观念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重要性。福曼挑战了我们对英国帝国主义的先入之见,在全球和地方的背景下重新定义了英语文学创作,并挖掘了中国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之间这段紧密缠绕的历史。
2022年5月12日 想读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 豆瓣
作者: 陆键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
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
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
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
详尽描绘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
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八手
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
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
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陈寅恪的最后20年(修订本)》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
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
在“时代与入”的一些节骨眼上,
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
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2022年5月12日 想读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豆瓣
作者: 邓小南 中华书局 2021 - 5
本书探讨了宋代任官制度的主要特点,例如有关选任的部门与条例,考课法在宋代的施行,铨选中“资”与“资序”系统的并立,铨选中占特殊重要地位的荐举制度,以课绩、资考为依据的磨勘制度,宋代文官差遣除授制度,以及宋代铨选中的诸多矛盾及应对方 式等。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追踪当年的选任逻辑,厘清错综表象背后的因由。
本书自1993年首次出版后即成为宋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此次修订,在保持原有结构布局的基础上,重新校核了史料,并对部分论述做了补充与修正,同时还增补了三篇近年的相关研究文章作为附录。
2022年5月11日 想读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典藏版)》荣获1997年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东亚历史学奖、荣获1997年新英格兰历史学会图书奖。书中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本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述义和团的历史,而在于探讨与历史撰述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义和团只是这项工作的‘配角’。”因此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法。
2022年5月10日 想读
走过两遍的路 豆瓣
作者: [美]柯文(Paul A. Cohen) 译者: 刘楠楠 2022 - 5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师从汉学泰斗费正清、史华慈的史学名家
★《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作者柯文的又一力作
★堪称西方汉学界划时代作品
★以一种西方式的分析想象力点亮中国史思维
★为中国历史研究者们提供新方法
美国学者柯文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声名卓著,其专著《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等受到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这部柯文先生治学中国历史六十载的回忆录,生动讲述了这位近90岁高龄学者的学术生涯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之径,其间还穿插了他与导师费正清、史华慈及美国和中国学界同行的交流,以及出版专著时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这正是柯文先生“走过两遍的路”的意义所在。
2022年5月10日 想读
近代中国研究入门 豆瓣
作者: (日) 冈本隆司 / (日) 吉泽诚一郎 译者: 袁广泉 / 袁广伟 2022 - 5
中华文明的特征是重史,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光彩夺目。
而由辉煌步入一蹶不振且日益沉沦,中国就到了“近代”。冈本隆司、吉泽诚一郎主编的这本书,即为研究近代中国这段历史的入门。
我相信,本书对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大有补益。
——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狭间直树
※ 接近中国本质的指南
由冈本隆司、石川祯浩、吉泽诚一郎、西英昭、村上卫、斋藤希史和村田雄二郎共7位日本新一代顶尖学者集体巨献,有机覆盖各个主要领域,堪称接近中国本质的指南。
※ 近代中国入门读物
不仅让我们了解近代中国研究各领域的现状和最新动向,更示范了将学术作为志业追求应有的风骨,尤其适合有志于了解近代中国的读者阅读。
※ 翻译名家袁广泉先生的最后译作
袁广泉先生为“才华绝代的翻译家”。
—— 狭间直树(日本京都大学名誉教授)
如果史学界的译者可以称家,广泉当之无愧地应居其一。
——桑兵(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日文著作中常见的暧昧、兜圈子的写法,经由袁广泉的译笔而消失无形,可使中国读者毫无滞碍地顺利读进去。
——石川祯浩(《“红星”是怎样升起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史》的作者)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特征是重史,中华帝国的悠久历史光彩夺目。而由辉煌步入一蹶不振且日益沉沦,中国就到了“近代”。
本书是对1974年由坂野正高等编《近代中国研究入门》这一典范之作的与时俱进的更新,所述为研究“近代”中国的基本要领,故称“入门”。本书的目标是“打破封闭意识,追求跨学科中国研究”。执笔者都是日本新一代的代表性学者,以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为出身背景,包括冈本隆司、石川祯浩、吉泽诚一郎、西英昭、村上卫、斋藤希史和村田雄二郎。
本书共分“社会史”“法制史”“经济史”“外交史”“政治史”“文学史”七章,书后还附录有全体执笔者的座谈会纪要,就研究中的切身体会和实际困惑展开讨论。
2022年5月10日 想读
飞行家 豆瓣
7.8 (229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 2017年最值得期待的国内原创小说——这里有村上春树的奇巧构思、王小波的幽默腔调、双雪涛的北方故事。用锋刃般的语言勾勒丰富的画面,给每个故事设计奇异精巧的结构,拿戏谑幽默的腔调直面沉重与苦痛,双雪涛的作品之中有村上春树、王小波,以及许多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子。除此之外,《飞行家》将写实与传奇、童话、寓言交织起来,生存的困顿、人性的困境、命运的困厄,尽现其中;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张力,被编织进故事的纹理里。
2. 为被侮辱被损害的人,为人性中珍贵的瞬间,留下虚构的记录——酷寒里有温情,黑暗里有光明,绝望里有希冀,卑微里有崇高。《飞行家》里依旧有双雪涛擅长的主题:血腥的暴力、衰落的北方、渺小的边缘人,这里有失败的小说家,枉死的工厂主,沉溺幻想的小职工,落魄潦倒的写手,被遗弃的孩子、女人或丈夫……但它更承载着爱、梦想、道德、尊严,以及人性中的光明,它们在北方铁幕般的大雪中,迸发出微小而珍贵的火光。“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故乡人留下虚构的记录”,这是一切的起点,作者充满浪漫与魔幻色彩的笔调中,蕴藏着丰饶的隐喻、象征,和对现实的关照。
3. 当代中国最具大师潜质的青年小说家,创造“新的美学原则”——为故事而生的人,最纯粹的小说家。作为“在西方小说和先锋小说的光辉底下长大”的青年作家,双雪涛开辟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美学原则。在故事的王国里,他不做文学舶来品的传声筒,走出对宏大历史主题的沉溺,打破对空洞生活场景的呈现。他赋予平凡生命以意义,让爱、梦想、尊严和自由在卑微和绝境里重生。作者极具现代感的表达格调、所关注主题的深度和硬度,决定了他在现今中国小说界的独特地位,彰显出他绝对的大师潜质。
《飞行家》共收录了双雪涛的九篇短篇小说。
缘起——为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故乡人留下虚构的记录;
沉淀——将历史与人性的复杂张力编织进故事的纹理里;
扎根——让爱、梦想、尊严和自由在卑微和绝境里重生。
故事发生的地点大多是没落的北方城市。艳粉街、影子湖、光明堂、红旗广场、春风歌舞厅、红星台球社……这里布满破败的街道、废弃的工厂,流窜着形形色色的人。
故事里的角色大多是被遗忘的边缘群体。久藏、小橘子、疯子廖澄湖、“少年犯”柳丁、姑鸟儿、驯养师阮灵、“疯马”马峰、“飞行家”李明奇……他们是被历史的大潮拍在岸边的鱼。
在《飞行家》里,就是由这样一群人,在这样一些地方,让凡人的热血、尊严和自由绽放出火光。
2022年5月1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