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清代地方政府 豆瓣
作者: 瞿同祖 译者: 范忠信 / 何鹏 法律出版社 2011 - 5
本书是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中国清代地方政府的实际构成及其实际运作模式的著作,也是第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作品。作者通过各种手本和札记,参考大量官方资料,系统分析了清代州县官的职能及其运作。最重要的是,其重心在于政治或政府体制中的个人及其行为,在于对政治制度体制传统的完整性认识,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关于中国地方行政运作的图解,引导我们去把握近古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和运作的传统。
2022年5月28日 想读
清代宫廷史 豆瓣
作者: 万依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本书的体例,系以清代宫廷通史为纲,有关典章制度等专题内容,分别在各章节中插叙。全书虽跨越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两个时期,宫廷内部也有某些转化,但其基本制度仍未改换,故未按古代、近代分期,而仍以皇帝及年号的更替来划分章节。
为了澄清一些有关清代宫史的无稽之谈,我们在书中较多地注意阐述史实,不空发议论,并引用了一些史料的原文,以增加读者的确凿感。叙述中,为了节省篇幅,对为数众多的荒诞故事则不一一例举,只以正面论述的方式予以匡正。
2022年5月28日 想读
雨林里的消亡 豆瓣
8.9 (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唐·库里克 译者: 沈河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 - 1
20世纪九十年代,年轻的人类学家唐·库里克,只身走入巴布亚新几内亚热带雨林中,位于一片沼泽地中央,人口仅两百的小村庄嘉普恩,记录一门濒临消亡的当地语言——泰雅博语。到达后他就深深领悟到,如果不理解说这种话的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就不可能真正学会这门语言: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如何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如何争吵、八卦和开玩笑。在这段跨越三十年的时光中,他反反复复拜访当地,每次都停留数周到半年多的时间不等,亲眼见证了语言环境日渐稀薄,记录下他所能学习到的一切。与此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已经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嘉普恩村民的生活与世界,与他们的悲欢和命运产生了交融。
本书英文版出版当年,即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推荐当季必读书目和《美国国家地理》当季最佳旅行类图书,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和读者好评。
2022年5月25日 想读
忧患 豆瓣
作者: 林鹄 2022 - 5
澶渊之盟后的百年和平,只是宋辽双方政策制定者有时正确、有时错误的决策导致的偶然结果。西夏叛宋、庆历增币与辽夏战争,惊破了宋人的太平幻梦,使其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心理创伤。被认为赵匡胤之后最具英才的神宗皇帝,内心一角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浓重阴影,不顾元老重臣集体反对,一意支持性格偏激的王安石推行变法。这场大变革,完全改变了北宋历史,从此愈演愈烈的党争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成了宋朝最可怕的内忧,直到女真南下,汴梁陷落,北宋灭亡。党争以外患始,又以外患终……
本书讲述的,是一些彼此勾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没有超越个人的历史必然性,有的只是特定人物在特定历史时刻,对特定问题做出的特定回应,以及相应产生的特定历史后果。
2022年5月25日 想读
麻风 豆瓣
Leprosy In China: a History
9.0 (6 个评分) 作者: 梁其姿 译者: 朱慧颖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本书是对被现代研究者称为“麻风病”的这种令人恐怖、被污名化的疾病所做的细致研究与探讨。首先从包括该疾病最初的描述在内的帝制时代的典型记录入手,进而追踪了该疾病与中国社会、政治领域的关系(传染理论促动地区乃至全国性隔离病人的努力);宗教传统(佛教和道教将病人患病归于救赎),和不断演化的医学话语(中国医生已对麻风病病因争论了数个世纪)。麻风病甚至突然出现于中国民间故事中,将麻风病的传染扩散归咎于同不守妇道女子的性接触。
作者还将麻风病本身的历史置于殖民主义、种族政治学以及“帝国危机”的全球性大背景中来加以考察。19世纪末的全球性瘟疫大流行似乎正验证了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慌,他们认为中国移民严重威胁到了公共健康。因此,控制疫病(如果无法消除的话),就成为了贯穿晚清帝国,国民政府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现代化、建立民族国家目标的一项中心任务。
消灭麻风病的魔咒是实现“卫生的现代性”和祛除与疾病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落后的第一步。该著最后将中国关于麻风病的历史经验和公共卫生的大历史以及西方医学权力体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对待疾病的中西视野中的文化和政治含义。
2022年5月24日 想读
天下得失 豆瓣
作者: 汪朝光 / 王奇生 译者: 2012年5月第1版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 5
《天下得失:蒋介石的生命史》内容简介:蒋介石的“天下”既从“马上”得之,也从“马上”失之;既顺民心而得之,又逆民心而失之。这样惊天动地的一得一失,竟在蒋介石一身一生中“实践”,在中国历史上也称得上绝无仅有。这是何等的生命体验?什么样的人能承受这样巨大的人生起伏?经历了如此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竟还能“寿终正寝”。这样的“淡定”,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即使不承认蒋介石是“伟人”的人,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蒋介石是一个“非凡”之人吧。
《天下得失:蒋介石的生命史》是几位作者合作撰写的有关蒋介石研究若干篇章的结集,利用蒋介石日记,也利用其他的历史档案文献资料,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对蒋介石的一生做了一个初步的描画,也许可以称为几位作者的尝试。至于对蒋介石复杂一生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对蒋介石客观而求实的历史评价,远非几位作者初步的研究所可担当,或许还有待于学界将来的不断努力吧。
2022年5月24日 想读
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朱鸿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7
本书选择日常生活的角度,用知识考古学的方式,就延安时期的某些历史关键问题或趣味敏感话题,作溯流探源与疏浚河道的工作,描述延安生活中的历史真实,借以考察改造塑造我们几代人精神人格的革命集体生活规则,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革命精神。作者用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在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资料,多方采访延安革命老人,深入延安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展开对延安历史生活的研究。题材新颖,资料丰富,文情并茂,既是大众话题,又是学术研究,堪称近年来该学科领域的翘楚之作。
2022年5月24日 想读
革命中的中国 豆瓣
作者: (美)马克・赛尔登 译者: 魏晓明 / 冯崇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 3
该书为阅读中国丛书的一种,作者是美国学者马克・赛尔登,原作写于1960年代,1990年代做了修订,1995年出版修订本。它重申了初版最初研究的核心命题和观点,特别是它把革命和抗战放在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中来考虑,它发现了"延安道路"对中国在革命变革和社会进步的理论和实践中所做出的土生土长的贡献,它确定了1941~1942年具有分水岭般的重要性,战争和革命事业都在此找到了新的综合点,它还重申了"延安道路"在日本敌后根据地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修订本后记中的总结是耐人寻味的,他说:
当我在1990年代反思"延安道路"时,我所得出的结论是:
其一,作为对抗战时期中共革命实践的总结,"延安道路"所体现的是世界边缘地带所发生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和革命变革的重要契机。与此同时,它对关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也有重要意义,其贡献包括使占人口大多数的自耕农获取更大权力的那些政策,如由减租减息和税制改革所构成的"静悄悄的革命"和互组合作及民主政治的初步发展。原著的中心点依然是正确的。
其二,然而,由于我在早期研究工作中的疏忽,在我总结出来的"延安道路"道路中又掩盖了专横与倒退的倾向。当这些倾向在人民共和国时期,特别是1957年、1979年、1989年等年头被发展到极端时,其结果是令人悲痛的,同时也有违中国革命那些最美妙的诺言,包括实现民主、平等和是农村摆脱贫困。
从我所总结的"延安道路"中,我们可以追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的那些矛盾的起源。为了使"延安道路"中最富有人道的那些因素得到发扬光大,也为了辨清那些阻碍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人类解放的那些专横势力,用复杂的眼光去认识"延安道路"将大有裨益。
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马克o赛尔登的说法,但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能够如此深刻认识中国革命中的"延安道路",还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应该说,该书中文版出版对于中国广大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2年5月24日 想读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上海·爱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叶凯蒂 译者: 杨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叶凯蒂以深入而独到的论述,对视觉文本的精彩解读,和大量文字材料的细密梳理,探寻了上海妓女、文人及城市现代性之间的相互影响,细描了中国近代娱乐业的兴起以及它在巨大的时代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一切说明,是人与环境的无心组合而非长官意志或行动,创造出了中国第一个多文化的现代都市。
2022年5月23日 想读
改良与革命 豆瓣 谷歌图书
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1911 Revolution in Hunan and Hubei
作者: 周锡瑞 译者: 杨慎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作者系20世纪6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美国历史学者的新的一代,在撰写本书之前,作者用了两年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在英国和日本查阅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外交档案,并摈弃了以往美国某些权威性中国近代史著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念,对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进行了比较客观和深入的探讨, 从经济利益得失的角度 ,分析了社会各个集团政治情绪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作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并广为学界熟知。本书的一些学术观点自然未必尽能为国内学者所同意,但至少可以起参考和启发的作用。 责任编辑审读了原稿,按编辑规范做了必要的加工。将书中的一些港台语言改为大陆通用的语言,并仔细核对了注释,重新编排译注的序号。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病夫、黃禍與睡獅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楊瑞松 政大出版社 2010 - 9
本書以「病夫」、「黃禍」和「睡獅」三項當代所熟知的西方視野之中國形象,研究其在近代中國思想論述的豐富意涵,系統性地了解這些符號對於近代中國思想論述中有關國族建構的影響。本書藉由釐清分梳百年來東西跨文化和跨語境互動過程的錯綜複雜關係,深入理解與分析中西文化百年來交會過程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價值,其愛憎交雜的糾纏心情;並剖析在公共集體記憶中,國族符號背後的複雜形成歷史,因而得以重新反思百年來「病夫」、「黃禍」和「睡獅」,持續作為近代國國族認同符號的深遠意涵。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豆瓣
9.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收入日本著名史家石川祯浩近十余年的重要论文,集中反映他对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的新思考,在广泛调查史料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历史现象和具体细节进行缜密分析与考证,以期揭示和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
石川祯浩一贯主张采纳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充分考虑日本和西方(包括苏联及第三国际)的影响,从与世界性的思想流通、影响及运动之相互关系的角度着眼,回归历史发生现场,加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红星”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1943 豆瓣
作者: 李皓天(Matthew T. Combs)编 / 周錫瑞(Joseph W. Esherick)编 译者: 陳驍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在宏大的中國歷史敍述裏,1943這一年通常都被忽略,注意力都在一些關鍵時刻上,如1911年滿清皇朝結束、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或1949年共產黨革命成功。但如果我們聚焦在一個沒那麼戲劇性的年份,將會有甚麼得着?1943年,二戰正如火如荼、同盟國宣布退出不平等條約、蔣介石寫下中國的命運,在開羅與羅斯福和邱吉爾會面、宋美齡到美國作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訪問。從西北省份新彊到南方走私貨物集散地廣州灣,他們─詭詐的政客、可疑的間諜、饑餓的農民、受壓迫的知識分子、不聽話的傳教士、倒霉的藝人─的故事闡明了這一年對中國的重要性。本書十三個主題篇章探索了中國在1943年的成就與錯折,試圖捕捉她站在戰爭迷霧中十字路口的時刻。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豆瓣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周锡瑞 译者: 史金金 / 孟繁之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4 - 7
(当今美国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获得者周锡瑞代表作)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 柯文 罗威廉 裴宜理联合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倾情作序并推荐)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代洪流中的家族命运沉浮)
《叶》主要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一个家庭的变迁,从晚清到“文革”结束,把整个国家史诗般的记述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叶家人的生活显示了决定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的人性化的一面:19世纪大规模的破坏性叛乱,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浩劫。
安庆叶家的缘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末年的钱塘教谕叶盛二,这就决定其后代多数走的是“学而优而仕”的传统道路。第四世叶华高中进士,此乃安庆叶氏成为显赫世家的起点。早期的文字记载很少,作者主要是借助于后世的追忆与传说,着重介绍了谱牒的纂辑与祠堂的修建,从总体上描述了古老宗法社会的根基。
安庆叶家比较完整的历史,似乎是从1802 年县衙以西叶家老宅一个婴儿的诞生开始,他的名字是坤厚。他和他的儿子伯英在道、咸年间的国内战乱中,如同曾国藩、李鸿章一样组织地方团练,为扶持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虽然未能擢升为封疆大吏,但毕竟已从道台攀登到省一级政府中的藩臬要职。父子二人都在大清河的水利工程中有所建树,并且顺应同光新政的潮流在政府部门工作中有所革新。他们不仅为安徽叶家奠定了更为辉煌而又坚实的基础,而且还成为以后北迁天津的后世子孙心目中的创业先驱。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豆瓣
作者: [美]周锡瑞 译者: 张俊义 / 王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历史的概念向量 豆瓣
作者: 方维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2
本书是方维规教授关于概念史的文集,是《什么是概念史》的配套文本。当今研究知识形态和知识变化,概念史已经不可或缺;同样确定无疑的是,单凭概念史亦无法让知识的历史动力一览无遗。本书取名《历史的概念向量》,意在昭示概念的认识论之维和可能潜力,这也是借用数学名词“向量”的缘由;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很能在隐喻的意义上表示概念的视域、走向及其变化。概念的这种动态特性和能量,亦可用物理学中的“向量”(“矢量”)来形容:力,位移,速度,加速度,让人看到概念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力,或经验世界的加速发展和时代化,也是语言加速变迁的时期。此外还有概念对历史经验的阐释力,以及表现事实、改变事实的能量。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中国古代史读本 豆瓣
作者: 陈苏镇 / 张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论文的精选,共收录国内外学者的文章四十余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诸领域。选文标准是尽可能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在选题、资料搜集和考订、史实分析、理论概括、文字表达、文章结构安排等方面,能为初学历史的读者提供借鉴。
2022年5月22日 想读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上、下) 豆瓣
作者: 王健朗 / 黄克武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6
晚近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时段,包含着多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更因其与现实密切关联,而引起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代史研究一向是中国史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自1930年代初期中国学者明确提出“中国近代史”的概念及开展相关研究,至今已近百年,其间有关研究成果数量丰硕,涉及的主题包括了中国近代史的方方面面,成绩斐然。1980年代以来,随着大量过去深藏不露的档案文献的开放,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及学术潮流的衍变,随着学术交流的广泛进行和研究的深入及认知的变化,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尤其是促进海峡两岸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共同研究,2010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起“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研究计划,约请大陆及海峡对岸的台湾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同仁共同参与,并得到他们的积极回应。其后,该项计划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其研究宗旨为:
1、以专题研究的框架,展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尤其着重展现19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史料运用、研究方法、个案解读、历史诠释等方面的新进展与新趋向,注重其学术性与前沿性。
2、面向学界同行,具有国际视野,体现全球化时代学术研究的新特点。同时,亦考虑到大学本科以上学生及社会大众读者的学习需要和阅读兴趣,力求有更广大的读者面。
3、在注重学界过往比较重视的政治、经济、外交史研究的同时,也注重体现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趋向,在思想、文化、社会史研究等方面,亦有充分的写作与讨论空间。
4、各章节以专题和专论为中心,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感而发,内容详略得当,文字通畅可读,书后附参考文献和人名索引。
考虑到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特性,以及本研究计划的参加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机构,具有或同或异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历,我们不要求以同一视角和话语系统从事研究与写作,而是充分尊重作者个人的研究兴趣、学术见解与表述方式,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在自由讨论切磋的基础上,以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为本,既凸显学术共识,又保留表述差异,最终形成在中国近代史各个不同论述主题之下的异彩纷呈的学术研究精品。
参加本研究计划的学者共有57位,其中大陆学者34位、台湾学者21位、香港学者2位,每位学者就其所擅长之研究主题各撰写一章。北京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研究员统筹主持研究计划,台北近代史研究所时任所长黄克武研究员在联络台湾学者参与研究并提出撰写意见方面贡献良多。王建朗、黄克武研究员慨允共同主编本书并为序。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完成出版,是两岸学者合作共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良好开端,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未来两岸合作研究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我们期待两岸学者有更多的合作,在全球化的时代,建立我们对中国历史的主体性诠释,留下我们这一代学者的学术印迹!
2022年5月2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