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豆瓣 Goodreads
VOICES FROM CHERNOBYL
9.1 (105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方祖芳 / 郭成业 花城出版社 2015 - 11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真实记录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事件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作者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切尔诺贝利,采访当地幸存者
人类史上最惨烈的科技悲剧,今天的我们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
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
★《纽约时报》——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就像那些残留在幸存者身上的辐射。
★《伦敦时报》——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每日电讯报》——从受访者的独白中,阿列克谢耶维奇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无论离这些事件有多远,读者都能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海啸不仅是由我们人类所造成的,而且还永无止尽。如果你对未来抱有好奇心,我强烈推荐这本书。书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个充满极端与未知的地方,一个现代科技发展造就的戏剧世界。
★《出版人周刊》——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国家》杂志——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杰出著作,忠实地记录着她那些白俄罗斯同胞的生命与死亡。本书终于将在美国上架……这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书目杂志》——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2022年5月10日 想读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豆瓣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 [美国] 伯纳德·贝林 译者: 涂永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6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初版于1967年,一出版就在史学界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关注,影响巨大。“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2022年5月9日 想读
为濒危的世界写作 豆瓣
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 Literature,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U.S. and Beyond
作者: [美]劳伦斯·布伊尔 译者: 岳友熙 人民出版社 2015 - 6
《为濒危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地区的文学文化和环境》于2001年获得美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最佳图书奖,即“流行文化与美国文化协会”的“Cawelti图书奖”。
生态想象不会停止在树林的边缘。我们对它的理解也不应该如此。就像劳伦斯·布伊尔在他的新书中强烈表明的那样,旨在重塑文学与生态研究领域。他的书强调了物理环境对个人和集体观念的影响,以非常明确和具体的方式为生态批评的充分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书提供了物质环境的概念——无论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它既是发现,同时也是创造。这种富有想象力的陈述,既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发明行为。许多章节通过对自然或城市环境中确定的数字的相应研究,都详细阐述了这种思想:约翰·缪尔和简·亚当斯;奥尔多·利奥波德和威廉·福克纳;罗宾逊·杰弗斯和西奥多·德莱塞;温德尔·贝里和格温德林·布鲁克斯。他的书聚焦于19世纪和20世纪的作家,但达到了跨越国界的自由,将城市和乡村想象成为一个综合的景观。
2022年5月8日 想读
天使时间 豆瓣
Ernst Kantorowicz
作者: 罗伯特·E.勒纳 译者: 宋宁刚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与马克·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米歇尔·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首部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级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最受赞誉的惊世之作——《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者了解了一位伟大的学者,还以更贴近人性之姿展现了20世纪复杂多样的知识分子生活。
2022年5月7日 想读
语言与神话 豆瓣
作者: [德] 恩斯特·卡西尔 译者: 于晓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8 - 6
本书展示了卡西尔著名的“符号形式哲学”的成因和发展,力图把哲学引向语言神话思维,即扩大康德以来的以逻辑为根基的认识论,努力去理解语言、神话、宗教与艺术思维的功能,从而建设一种“系统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也就是“从理性的批判变成文化的批判”。
《语言与神话》预示了20世纪欧陆哲学的一个重要趋势,即语言的转向和对西方自柏拉图以降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乃至文化传统的彻底批判,接踵而至的便是将这种趋势推向彻底和极端的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在20世纪引起巨大震响的哲学与文化思潮。
2022年5月6日 想读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in the German Historical Imagination, 1860-1930 豆瓣
作者: Dr Martin A. Rueh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 11
This innovative study takes a fresh look at a decisive peri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the German engagement with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in the decades from the German unification to the Weimar republic. Examining the writings of Nietzsche, Burckhardt and Mann, alongside a wealth of visual sources, Dr Martin Ruehl traces the way in which the perception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in this period is linked to, and to some extent shapes, the changing political discourse of the German middle class at a crucial moment of its modernisation. He argues that this discourse was tied to questions of religion, Kultur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termined by rival tropes such as medievalism and the cult of the Reformation. The book ultimately reveals the Renaissance as a site of contestation and a concept fraught with the expectations, hopes and fears that defined the German bourgeoisie's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2022年5月6日 想读 马丁·鲁尔《德国历史想象中的意大利文艺复兴,1860-1930》
记忆的艺术 豆瓣
The Art of Memory
作者: [英] 弗朗西斯·叶芝 译者: 钱彦 / 姚了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入选兰登书屋“当代文库”二十世纪百大经典
现代英语世界人类掌握记忆术历史的开山之作
与杳渺的先知对话,
使那些渐渐消逝的智慧
更易于被现代人理解。
记忆术是西方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整理记忆方法的历史影响了宗教、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以及科学的历史。本书探索的“记忆的艺术”不仅开启了观察西方文化的宏大格局,也界定了悠远文明的一些重要而基本的源起。
2022年5月6日 想读 瓦堡传统...
词与物 Eggplant.place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7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2022年5月6日 想读
孟德斯鸠 豆瓣
Montesquieu:La politiqueetl’histoire
9.2 (8 个评分) 作者: [法]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霍炬 / 陈越 2020 - 5
本书是二十世纪后半叶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生前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的第一部代表作,是他进入理论成熟过程的里程碑。它不仅以精微深刻的阐释成为研究孟德斯鸠和现代政治科学诞生的一部经典,而且也包含着贯穿作者毕生思想的众多主题的开端,尤其是他独特的文本阅读方法和“理论迂回”的战略。
2022年5月6日 想读
永恒与断裂 豆瓣
作者: 王春明 2021 - 7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包含着两个无法彼此兼容的部分,一是力求廓清科学与意识形态之关系的“断裂论”,二是旨在说明意识形态之功能的“永恒论”。“永恒”与“断裂”之间的张力,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带去了化解不开的结构两难,并由此撼动了阿尔都塞主义本身的根基。本书重构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层次,交代了其结构难题的来龙去脉。同时,通过概述和回应它所受到的主流批评,本书也试图表明,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重塑意识形态概念是一项虽则艰难、但极为必要的工作,而为了实质性地推进这项工作,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既重视阿尔都塞理论的积极遗产,又正视由其结构难题所彰显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固有困境。
2022年5月6日 想读
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 豆瓣
作者: 【德】斯特凡·约尔丹 译者: 孟钟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内容简介:历史学并没有像数学、物理学一样的一套专门的术语,历史学的语言首先是日常用语,以及来自于哲学等其他学科的术语,但在历史学中,这些术语又有其特殊的含义。《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精选一百个基本术语,涉及历史研究及史学理论的关键概念和范畴,反映当前学术界的最新见解。辞条撰写者均为国际史学理论界的著名学者,除了吕特克、科塞勒克、阿斯曼夫妇、科卡、吕森等德国学者之外,还有海登•怀特等美、英、法等国学者。
2022年5月6日 想读
Working Knowledge 豆瓣
作者: Joel Isaac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 6
The human science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crisis since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battle between champions of hard-core scientific standards and supporters of a more humanistic, interpretive approach has been fought to a stalemate. Joel Isaac seeks to throw these contemporary disputes into much-needed historical relief. In "Working Knowledge" he explores how influential think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s middle decades understood the relations among science, knowledge, and the empirical study of human affairs. For a number of these thinkers, questions about what kinds of knowledge the human sciences could produce did not rest on grand ideological gestures toward "science" and "objectivity" but were linked to the ways in which knowledge was created and taught in laboratories and seminar rooms. Isaac places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lo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ir complex theoretical ideas. In the case of Percy Williams Bridgman, Talcott Parsons, B. F. Skinner, W. V. O. Quine, and Thomas Kuhn, the institutional milieu in which they constructed their models of scientific practice was Harvard University. Isaac delineates the role the "Harvard complex" played in fostering connections between epistemological discourse and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Operating alongside but apart from traditional departments were special seminars, interfaculty discussion groups, and non-professionalized societies and teaching programs that shaped thinking in sociology, psychology,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science studie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In tracing this culture of inquiry in the human sciences, Isaac offers intellectual history at its most expansive.
2022年5月6日 想读
古代宪法与封建法 豆瓣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
作者: [英国]J.G.A.波考克 译者: 翟小波 / 秋风 译林出版社 2014 - 4
英国是“宪政的母国”,首创了司法陪审制、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文官制;英国的宪政发展是漫长的,它是第一个摧毁专制政体的国家,但也是最后建立民主政体的国家之一;英国是保守的,引用习惯法和古代法律是政治较量中的惯用手段;英国又是灵活的,关键时刻不惜邀请外国君主驾临不列颠,赶走专制国王。可以说,英国是供宪政考古的博物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本书是研究英国宪政史的力作,对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英国宪政体制的形成过程将大有裨益。
2022年5月6日 想读
洛克 豆瓣
Locke: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 【英国】约翰·邓恩 译者: 方尚芩 译林出版社 2020 - 11
【内容简介】
约翰·洛克是17世纪后期、18世纪早期英国伟大的哲学家,他在经典作品《人类理解论》中提出,我们的知识以经验为基础,主要通过感觉为我们所获得;但奇怪的是,知识传递的信息被误解了。在本书中,作者揭示了洛克如何得出他的知识理论,以及洛克对宽容和责任政府等自由价值的阐述如何构成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基石。
【名人评价】
在一本小册子里深入而全面地介绍洛克,显然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约翰·邓恩趋易避难,明智地将洛克的思想生活提炼为两个大问题:“人类的认知何以可能?以及,他们应该如何生活?”显然,这不仅是哲学家的问题,也是所有人——无论生活在哪个时代——的共同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周濂
2022年5月6日 想读 《约翰·洛克的政治思想》这本书没有翻译吗
卡尔·马克思 豆瓣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8.8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李寅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2022年5月6日 想读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89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2年5月4日 想读
靖国问题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高桥哲哉 译者: 黄冬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8
《靖国问题》本书2005年在日本年出版后,立刻成为畅销书,在短短数年内即销售三十多万册,是关于靖国问题影响最大的图书。
本书中译本2007年曾由三联书店出版,获得广泛好评。
本书尽可能从逻辑上对有关靖国神社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从中选出“感情”“历史认识”“宗教”“ 文化”“国立追悼设施”五个视角,分别进行阐述,指出“到底什么是靖国问题”“为什么会有靖国问题”“靖国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并提出解决方案。
本书的分析深入、透彻。读罢此书的日本人的第一个反应大概只有震惊。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无疑也是了解靖国问题的很好读本。
2022年5月4日 想读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豆瓣 Goodreads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邓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1
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争论,是两种对立的国家政体的争论,是争取一个怎么样的抗战结果的争论,因而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对立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本书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政争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2022年5月4日 想读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2022年5月4日 想读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9.3 (23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华文出版社 2010
《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中讲述了国民党政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党治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形态在漫长的王朝帝制崩溃后,开始向一种新的党国体制转型。中国从此步入党治时代。蒋介石多次公开强调,国民党组织内部的“涣散松懈之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这种“涣散松懈”,源于它的“以军统党”的组织形态;源于基层建设的薄弱:城市有党,农村无党;源于党派的纷争离析:西山会议派、CC系、力行社、政学系、三青团等组织不断“火并”。最后,这个弱势独裁的政党无法逃脱尴尬悲凉的历史命运……
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
2022年5月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