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项狄传(插图珍藏本) 豆瓣
The Life and Opinions of Tristram Shandy, Gentleman
作者: (英) 劳伦斯·斯特恩 (Laurence Sterne) 译者: 蒲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劳伦斯•斯特恩(Laurence Sterne,1713—1768),18世纪英国小说大师。他生活于英语小说刚刚开始成型的时期,但他又打破了小说创作的一切规则和束缚,他上承拉伯雷和塞万提斯的伟大传统,下启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第一批现代主义大师,被誉为意识流乃至整个现代派小说的鼻祖,甚至是生活于18世纪的第一位后现代小说家。
《项狄传》既是英国乃至世界小说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又堪称英国文学史上最离奇的小说,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奇书;《项狄传》既被尊为“世界文学中最典型的小说”,又被誉为现代小说的“伟大泉源和先驱”。
本书翻译的难度不亚于《尤利西斯》,译者蒲隆教授是资深的英语文学翻译家,穷数年之功,终于将这部闻名世界的奇书译为中文,这也是这部奇书唯一的中文译本。本书收入英国著名插画家约翰·奥斯丁(John Austen)为小说创作的全套精美木刻插图,极具收藏价值。
2022年6月10日 想读
佛教與社會 豆瓣
Buddhism and Society:A Great Tradition and its Burmese Vicissitudes
作者: 【美】麥爾福‧史拜羅(Melford Spiro) 译者: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香光書鄉出版社 2006 - 9
本書作者運用社會人類學的方法,從佛教的「意識形態」、「儀式」、「僧伽制度」等角度,切入流通在緬甸的上座部佛教,而在「佛教與世界」篇中作最後的評論。閱讀本書可以對照出原始佛教規範性教理實現於人間時所產生的變遷。不論是佛陀弟子想瞭解自己所信解的是怎樣的佛教,或是一般把佛教當成人類社會中文化之一的人,要瞭解這影響世界很大地區人口的宗教文化,它都提供一個探究的入口。
我們之所以引介此書,就因為它看待佛教的角度、它的研究方法,直到四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歷久彌新。而作者本身對人類學的關懷:佛教教理及信眾間的互動關係,也非常值得參考。閱讀本書並模擬本書的作法,對我們生存的佛教空間,必能更深入體解,也更能掌握。相信對弘揚佛法、延續慧命,助益良多。
2022年6月10日 想读
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 豆瓣
作者: [德] 洛维特 译者: 李秋零 / 田薇 商务印书馆 2016 - 5
本书以回溯的方法探究近代历史哲学的形成。近代西方的社会历史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近代历史学学论述与之相应,则是一个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该书的主题就可以说是解析西方历史思想的世俗化过程。洛维特认为,作为历史思想的世俗化的现代历史主义并不是十八世纪的产物,中世纪后期,对救赎历史的**目的持末世论圣经信仰的历史神学已有近代历史哲学的端倪。近代历史哲学的思想架构取自基督教历史神学,但颠倒了历史神学的历史道义论。洛维特的这种观点是要说明,二十世纪的众多政治事件及时世俗的,又具有神圣的特征,因为近代的世俗化历史观并非是纯此世性的,它寻求的历史中的道义具有超世性。
2022年6月10日 想读
榆林道 豆瓣
作者: 胡成 2022 - 6
十年,陕北重返。再见边关,再见故园。
共赴穿越历史与地理、过去与当下的现地之旅。
一切都是触发记忆的开关,你永远无法预知它们什么时候忽然出现。
“波罗池梁”“马号圪台”两款明信片随机赠送。
🛤编辑推荐
◎穿越历史与文化的现地之旅
“诸县多属榆林,故曰榆林道。”陕北聚集了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在十余年后,作者重返陕北,重走榆林道,遇见旧人,寻访旧迹,历史与现实、空间与时间的纠葛尽在眼前。他以恳切的笔墨,以古籍、碑刻佐证亲闻亲见,诉说米脂旧城的当年模样、统万城上的朔风呜咽、康济寺塔的沧桑过往,为读者呈现一场穿越历史与文化的现地之旅。
◎勾勒路途偶遇之人的生活
途经绥德、米脂、榆林、横山、盐池、同心,纵览安边、定边、靖边之景,在城镇、营堡之间悉心观察,作者又收获了此行的游历见闻。再见边关,再见故园——绥德嘬着烟锅的康老汉、在靖边土地上辛劳耕作的牛家老太太、白城则万荣大叔家的一窑灯火……榆林道上偶遇的旧雨新知的生活,于书中一一浮现。
◎触发记忆的欢喜与悲伤,寄寓深情,寄寓思念
一切都是触发记忆的开关,你永远也无法预知它们什么时候忽然出现,触发伴随记忆的欢喜与悲伤。作者把本书献给爷爷奶奶,笔下也时常闪回与爷爷奶奶相处时的温馨记忆。所写十年间陕北的人与事,实际也涵盖了迄今所经历的所有的人与事——那些已然离去的,那些仍在却无法摆脱“离去的人与事”的人与事。我们注定无法相伴一生,但我们却在彼此的思念与回忆中永不分离。
◎随机附赠彩色明信片,呈现蕴藉,呈现希望
身为摄影师,作者在旅途中曾随时用镜头记录下所见。此次以黑白形式将二十余幅照片插入书中,图文并茂,更加真实立体地呈现榆林道上的风土人情。特别选取“波罗池梁”“马号圪台”两张彩色照片制成明信片,随机附赠书中——波罗池梁上背手漫步的老汉与盛放梨花之下慈祥微笑的红衣老妪的形象,或深沉蕴藉,或充满希望。
🛤内容简介
榆林道,乍听似是榆树成林的通途,实为穿越陕西北部榆林地区的道路。在十余年后,作者再次踏上陕北之旅,重经绥德、米脂、榆林、横山、靖边、白城则、安边、定边、盐池、同心,又收获新鲜的游历见闻。胸怀历史,脚踏土地,笔下呈现榆林道上各座城镇营堡之中,那些路途偶遇之人十年来的现实生活。再见边关,再见故园——深厚的私人情感寄寓其中,这是献给过去的人与事的回忆之书。
2022年6月10日 想读
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中古史卷 豆瓣
作者: 伊沛霞 姚平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收当代西方著名汉学家施坚雅、郝若贝、彭慕兰等有关中国中古史研究论文12篇,多角度展现了中国中世纪史的面貌,对国内学界当有借鉴作用。
2022年6月7日 想读
二十世纪唐研究 豆瓣
作者: 胡戟 / 張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1
本书是对20世纪唐研究的百年回顾,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卷,共32章,四卷并各有概论,作系统的学术史式总结。评介内容以中、日学者的论著为主,兼及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的学术成果。本着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采择,谨慎地对学术环境和学术成果作学术批评,并努力提供前瞻性的意见。以期一册在手,能通览20世纪的唐研究情况,方便掌握国内外学术信息,引为借鉴,避免重复劳动的浪费,扼制拼合抄袭作业,有裨
2022年6月7日 想读
红楼梦研究 豆瓣
作者: 俞平伯 2015 - 2
本书是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红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新红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高鹗续书、《红楼梦》人铁、《红楼梦》风格、后三十回《红楼梦》之原貌进行广泛深入探讨。
2022年6月7日 想读
晚明与晚清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 王德威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5
本书集中讨论“晚明”与“晚清”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折时期,目的是挑战传统的研究格局,既跨越“古代”、“近代”、“现代”的时段划分,又打通“文学”、“史学”、“文化”的边界。
2022年6月6日 想读
西方的没落 豆瓣
作者: (德)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译者: 吴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9
《西方的没落》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作品。在书中,作者以文化形态学为模型,以历史比较的观相学为方法,参照有机体的生命节奏描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在比较视野下揭示了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没落的命运。“西方的没落”不是历史的预言,而是历史的批判,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及其赖以确立的历史理性的批判。
本书译者吴琼老师在翻译全文的同时,还增添了许多注释,使读者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本书。
2022年6月6日 想读
敦煌建筑研究 豆瓣
作者: 萧默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00 - 1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壁画中保存了从十六国至元代大量建筑形象资料,本书据此详尽论述了佛寺、阙、城垣、塔、住宅和其它多种建筑类型、以及建筑部件与装饰、建筑施工、建筑画等课题,并对敦煌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研究。资料丰富翔实、对对象的发展源流多方面联系、考订与论证,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中国建筑艺术填补了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22年6月6日 想读
重释内亚史 豆瓣
作者: 钟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对内亚史研究的心得为主,对世界著名内亚史研究学者波西和傅礼初、丹尼斯.赛诺等的论著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书,并对具体的内亚史问题进行解读。本书从伯希和、丹尼斯?赛诺、傅礼初、乌瑞夫人、王明珂、森部豊六位学者入手,分别评述他们的内亚研究成果、方法及影响,梳理内亚研究的脉络。本书随着评述人物的变化,涉猎的时间、空间范围比较广,既有地理意义上的北亚、阿尔泰,又有方法论层面民族史、历史人类学等分野,还有日本西域研究的新动向等学科前沿。内容丰富、概况性强是本书的优点,本书既可以成为青年学生内亚研究的入门读物,也是学术界内亚史的一次总结。
2022年6月4日 想读
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修订本) 豆瓣
作者: 汪维辉 商务印书馆 2017 - 5
东汉-隋是汉语发展史上变化剧烈的一个时期,许多常用词在此期间发生了新旧更替,汉语词汇正经历着从上古的方言词汇系统向近代白话词汇系统的过渡,为现代汉语词汇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常用词的历史演变恰恰应该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点。作者对41组词汇在东汉-隋时期的新旧更替过程做了详细的描写,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意义、方法做了深入的阐述,对常用词演变的规律做了初步概括。本书可供高校中文系学生和语言学研究者参考。
2022年6月4日 想读
梦醒子 豆瓣 Goodreads
The Man Awakened from Dreams:one man's life in a north China village
8.4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沈艾娣 译者: 赵妍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8
本书以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一位山西绅士刘大鹏的日记为核心资料,描绘出其人作为儒者、孝子、商人、议政者、农民的不同身份状态下的人生景况,讨论了中国在从传统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的动荡中下层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活的困难、身份认同的焦虑,以及由此而来精神的折磨与坚守。从一个人的遭遇折射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中国知识群体的转型之痛。
2022年5月31日 想读
These Truths 豆瓣
作者: Jill Lepore W. W. Norton & Company 2018 - 9
In the most ambitious one-volume American history in decades, award-winning historian and New Yorker writer Jill Lepore offers a magisterial account of the origins and rise of a divided nation, an urgently needed reckoning with the beauty and tragedy of American history.
Written in elegiac prose, Lepore’s groundbreaking investigation places truth itself—a devotion to facts, proof, and evidence—at the center of the nation’s history. The American experiment rests on three ideas—"these truths," Jefferson called them—political equality, natural rights, and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 And it rests, too, on a fearless dedication to inquiry, Lepore argues, because self-government depends on it. But has the nation, and democracy itself, delivered on that promise?
These Truths tells this uniquely American story, beginning in 1492, asking whether the course of events over more than five centuries has proven the nation’s truths, or belied them. To answer that question, Lepore traces the intertwined histories of American politics, law, journalism,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colonial town meeting to the nineteenth-century party machine, from talk radio to twenty-first-century Internet polls, from Magna Carta to the Patriot Act, from the printing press to Facebook News.
Along the way, Lepore’s sovereign chronicle is filled with arresting sketches of both well-known and lesser-known Americans, from a parade of presidents and a rogues’ gallery of political mischief makers to the intrepid leaders of protest movements, including Frederick Douglass, the famed abolitionist orator; William Jennings Bryan, the three-tim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ultimately tragic populist; Pauli Murray, the visionary civil rights strategist; and Phyllis Schlafly, the uncredited architect of modern conservatism.
Americans are descended from slaves and slave owners, from conquerors and the conquered, from immigrants and from people who have fought to end immigration. "A nation born in contradiction will fight forever over the meaning of its history," Lepore writes, but engaging in that struggle by studying the past is part of the work of citizenship. "The past is an inheritance, a gift and a burden," These Truths observes. "It can’t be shirked. There’s nothing for it but to get to know it."
2022年5月31日 想读
理论的危机 豆瓣
The Crisis of Theory: EP Thompson, the new left and postwar British politics
8.4 (5 个评分) 作者: [新西兰]斯科特·汉密尔顿 (Scott Hamilton) 译者: 程祥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是新西兰年轻学者斯科特·汉密尔顿的专著,以英国战后著名的左派学者E.P.汤普森的生平和学术经历为切入点,介绍了他的主要著作,他对于英国工人阶级的经典研究,也阐述了他学术思想形成的背景,以及对于现代世界的意义。同时,在书中作者由此学术个案为发端,梳理了左翼思想与战后英国的理论。详细梳理了以汤普森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左派在后来与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左派之间的合作与决裂,对以汤普森为代表的英国左翼知识分子在战后英国乃至世界政治和学术界的发展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2022年5月30日 想读
必有人重写爱情 豆瓣
8.1 (40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2022 - 4
◆中国当代诗歌界最响亮的名字之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
◆作者亲定选本、权威“北岛读本”;读北岛的作品,这一本就够了。
◆46篇经典诗歌与散文作品,“一诗一文”,相互映照。
◆北岛20余幅摄影作品、画作、珍贵诗歌手稿首次曝光和收录,首次立体呈现北岛全方位的创作面貌。
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选集,46篇诗歌与散文作品,呈现诗人、散文家、画者、摄影者北岛的创作全貌,亦有“一诗一文”的鲜明特色,如同中国诗话传统之传续。
“我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北岛的诗歌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镜像。历史与现实,自我与时代,他乡与故乡,在种种悖论与断裂中,在出发与抵达之间,北岛把词语垒进历史,恢复汉语的丰富、敏锐、新鲜。北岛的散文则简净有妙趣,他在漂泊的世界行旅中与身份各异的诗人、学者相遇交游,所见所闻鲜活亦惊心,也忆少年往事、挚交亲友,浓烈乡愁与尖锐疼痛常不期而至,经时间沉淀后的情思尤为深厚动人。书中亦有多张北岛的绘画与摄影作品,这是他找寻到的文字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2022年5月30日 想读
纵乐的困惑 豆瓣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8.3 (25 个评分) 作者: 【加】卜正民 译者: 方骏 / 王秀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纵乐的困惑》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也是海外汉学的经典之作,曾获得2000年的列文森奖。
明中晚期的中国经历了一次经济变革,商业的蓬勃发展,促使社会、文化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明初朱元璋为小国寡民之乡一手打造的通讯网络,成了商业世界赖以成长的奠基石。人们追逐着时尚,享 受物质的愉悦。富商巨贾把手中真金白银,换作上流阶级的通行证。在明末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金钱似乎成了唯一的筹码,旧有的社会身份乃至道德的界线,都模糊得让人困惑。
卜正民凭借他那高超的叙事技巧,把官员、游人、外交使者、砖瓦匠、商人、纺织工人、妓女等各种人物及其故事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社会世相,同时保有学术写作的严谨与深刻,对明代文化、社会的洞见仍令人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
★ 美国汉学最高奖项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经典之作——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 史家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 重估明代商业的历史角色,商品经济该为明朝的灭亡“埋单”吗?——阶级界线模糊,物质欲望膨胀,在晚明清初的士大夫看来,社会的种种道德堕落是商业发展造成的恶果。三百多年后再回望,我们或许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
——史景迁
卜正民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特别是他所熟悉的明清地方志、商人手册、路程指南,还从古籍里挑选出丰富的插图(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穿插在自己的平铺直叙中,把我们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们确切体会到当时的日常劳作、旅游、消费,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遭逢重大变化之际,那些财富新贵怎样惺惺作态,而上流阶层又处于怎样的焦虑状态中。
——司徒琳
2022年5月28日 想读
社会变迁 豆瓣
作者: 邢羲田 / 林丽月 2005
中国社会经济史或中国社会政治史曾是台湾过去五十年史学研究比较热衷的课题之一。社会变迁是其中的一个子题。要说明这个子题,不能不先说说社会经济史或政治社会史研究的大脈络。大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点特色:
第一,不以马克思理论为框架,也比较不再关心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期间所争议的生产方式、阶级竞争、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性质等议题。这一方面是从大陆来到台湾的老一辈学者,在立场上绝大多数反对马克思或倾向于从史材料入手,不套用现成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实环境不允许学者自由接触和发表与马克思理论同调的著作和意见,总有的论战议题几乎不可能在台延续。
第二,由此形成的理论空白,六七十年代以从,在相当大程度上由西方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人类学理论以及若干日本学者的学说来填补,研究方向比较集中到所谓的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功能、阶层化现象、社会流动和变迁等等问题上。
第三,在材料上,文献与出土材料结合,不再偏重传统文献。1987年解除戒严以前,台湾学者一般少有机会接触到1949年以后中国新出土的文物和相同的研究。探讨社会史多继续在传统文献中打转。
第四、像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等那样从理论出发,综论中国古代社会的通贯性著作不再出现,而偏向于较细致地分析和讨论不同时代、地域、阶层里的社会现象,也推展出较多和社会相同新领域的研究。探索这些新领域的概念和方法,多源自近年流行的文化史、与过去社会史种类似问题的讨论已大不相同。
本册前半部前辈学者较多,后半部青壮辈学者较多,也展现出较多新的议题和多亲的风貌。
2022年5月2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