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母乳主义 豆瓣
Lactivism: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Hippies and Yuppies,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
8.0 (15 个评分) 作者: [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 张英杰 2022 - 6
【编辑推荐】
★回顾育儿方式的变化潮流,探究母乳喂养如何从个体选择演变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
“自1995年以来,没有哪项大众哺乳倡议对女性的偏好和选择表示过支持。”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透过十数位哺乳期母亲的真实经历,深入反思母乳喂养文化中的社会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不过,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
世上约有15%的女性患有泌乳衰竭或乳房发育不全,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泌乳,也并非所有女性都能分泌出足够喂饱孩子的乳汁。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生理事实,不论对母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残忍。
★职场歧视、道德绑架、公共设施不足、社会福利缺失、疾病与疼痛……直面哺乳期母亲被忽视的困境
“基本上每一位和我谈过上班吸奶问题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快或尴尬;她们都说自己经常遭到同事的批评或嘲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种批评和嘲笑装作是玩笑话。”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正视这些付出与遭遇才更能真正地为母亲和孩子们带来福祉。
★以医学研究成果和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分析母乳优劣,破除“母乳神话”
“新生儿父母希望找到一种‘万灵丹’来保护他们娇贵的宝宝,但母乳喂养并不是这种‘万灵丹’。”
在利益驱使下,母乳被各方利用巧妙的话术,吹捧成了包治百病的“液体黄金”。然而以平均概率计算,母亲们花费几千上万个小时给婴儿哺乳,才能预防一例耳部感染或肺炎,预防各种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作用更是无稽之谈。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媒体推荐】
“琼格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反对将(母乳喂养)视为母亲们最或唯一可接受的选择。”
——《出版人周刊》
“她向读者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新流行母乳喂养的现代世界……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简单的哺乳如何通过使用吸奶器变成机械过程,并提供可销售的商品:母乳……这是对许多‘当代母乳喂养文化陷阱’冷静而深入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
“(琼格)揭露的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但也许最有趣的是琼格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如此热情地宣传的并不是真正的母乳喂养——即用母乳喂养婴儿——而是将母乳作为一种产品。这给各种收入水平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了压力,她们不得不在不具备理想条件的环境下吸奶。然而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最有利的,实际上是带薪产假(或者仅使用配方奶)……琼格敏锐的分析和幽默让读者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
“一部高度可读的作品……琼格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如果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殖活动有‘选择权’,那为什么她们不能选择如何哺育自己的孩子?”
——《旗帜周刊》
“(琼格)的研究非常广泛……本书阐述了妇女的选择如何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在美国,一些政策巩固了落后的科学,损害了妇女的权利。”
——《货架意识》
“琼格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乳房是最好的’的口号,以反映他们自己的议题。”
——《华盛顿邮报》
2022年8月13日 想读
世纪末的维也纳 豆瓣
Fin-De-Siècle Vienna: Politics and Culture
作者: [美] 卡尔· 休斯克 译者: 李锋 2022 - 7
● 编辑推荐
1981年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
欧洲思想史领域经典著作。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不仅在有关政治环境下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几个方面做了出众的探讨,还展现了极有能力和抱负的匠人们是如何开展思想史研究的。面对有关历史已过时的现代主义挑战性观点,这本书对历史研究本身做出了令人动容的辩护。
——戴维·A. 霍林格《史书俱乐部评论》
[七项研究中的]每一项都可以单独拿出来阅读……然而它们被设计、组合得极其巧妙,如果你按顺序阅读,就会惊叹于这本书的完整性及其论述的力量。
——戈登·A. 克雷格《新共和》
关于现代思想史上重要一章的深刻著作。
——H. R. 特雷弗-罗珀《纽约时报书评》
不仅对关注艺术的人来说,对社会和政治历史学家来说,这本书也是极其珍贵的。
——约翰·威利特《纽约书评》
一部原创的综合与学术著作,引人入胜。
——《新闻周刊》
● 内容简介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在政治和社会解体的危机中,诞生了诸多现代艺术和思想成果。创新者们在音乐和哲学、经济和建筑、精神分析等方面,斩断了同某种历史观的维系;这种历史观是他们成长其中的19世纪自由主义文化的核心。本书即探索这一文化转型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肇始。
本书出版后在欧美等地的评论界及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并荣获1981年普利策奖非虚构作品奖,至今仍受到欧洲思想史领域的重视。
2022年8月13日 想读
拉丁美洲的精神 豆瓣
The Soul of Latin America: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radition
作者: [美]霍华德 ·J.威亚尔达 译者: 郭存海 / 邓与评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在这本富有睿见的著作中,霍华德•J.威亚尔达既探讨了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几大主题,又探讨了拉丁美洲诸民主模式及其迥异于美国民主模式的原因。此外,本书还聚焦于伊比利亚和拉丁美洲的政治理论,考察了这种理论对于民主发展和美国外交政策的意义。威亚尔达跳出拉美政治史的思维范式,分析了从古代到21世纪的社会、经济、制度、文化和宗教因素对伊比利亚和拉美文明的影响。
************************************************************
作者极易引发争议的综合分析法,将加剧当前关于拉丁美洲民主前景和局外人推动民主的局限性等方面的争论。
——《外交事务杂志》 (Foreign Affairs)
对任何一个有兴趣了解拉丁美洲或该地区国家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一本极富睿见的入门读物。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拉丁美洲的精神:文化与政治传统》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工作,那就是对拉丁美洲的政治传统给予了通识性介绍。
——《历史新书评论》(History:Reviews of New Books)
2022年8月13日 想读
麒麟 豆瓣 Goodreads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周游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2 - 7
清乾隆年间,江南名城苏州,大案奇案接连发生——苏州城外的藏鼎山上,巨额官银被抢,凶手还残忍地将官兵尸体肢解,摆出奇怪的图案;苏州城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一只凶猛无比的麒麟,这种传说中的“瑞兽”不仅没有带来祥瑞,反而大肆展开杀戮,血洗苏州城;祗园寺维修佛堂时,意外从地底下挖出一个大瓮,里面有一个打坐了四百年的老和尚,被挖出后气息尚存……

隐姓埋名于乡野的陶铭心,暗地里却背负着一段死而复生的惊天秘密。但家道中落、身犯死罪只是他厄运的开始。在命运的裹挟下,他无意识地卷入各派势力的阴谋、秘密与争斗之中,明面上的杀戮与危机,交织着暗地里的操纵与诡计。真相每揭开一层,都不断刷新着一个正人君子对于恶的认知底线。当真相揭穿后,只剩半条命的陶铭心方才醒悟,自己的一生,不过是别人写好的剧本,自己穷尽一生地抗争,但始终无法冲破那量身定制的牢笼!

苏州,这个乾隆南巡必到之处,汇聚了改名换姓避难的传统儒生、舌灿莲花的说书人、法兰西基督教会传教士、不知是否要留辫子的混血儿、胆小怕事却又叛逆的青年、守旧却刚正的妇道女子、心怀正义又回归习俗的女侠、珠胎暗结的官员们、民间反清势力的领头人……在那样辉煌的时代下,总有太阳照不到的角落。为了更好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见人的手段,都陷入自己身份认同的泥淖中。时代的繁荣昌盛反射进每个人的生命,照出的都是一幕幕荒诞不经的悲剧。
2022年8月12日 想读
恋地情结 豆瓣 谷歌图书
Topophilia: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 and Values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段义孚 译者: 志丞 / 刘苏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国家与权力 豆瓣
作者: [美]理查德·拉克曼 著 译者: 郦菁、张昕 2021 - 1
在这本研究国家的理论专著中,知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拉克曼将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变量,对国家形成和转变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的综述。本书回顾了诸多社会学者,如马克斯·韦伯、迈克尔·曼等人有关国家起源,以及有关多种国家形式与政体的相关论述,并且探索了税收、公共事业和社会福利等国家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本书从国家的历史源头开始,以对国家和国家体系的合理展望结束。在展望未来时,拉赫曼对全球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了分析。这些挑战包括全球化、金融危机和环境问题等。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哈德良回憶錄 豆瓣
Mémoires d’Hadrien
8.7 (19 个评分) 作者: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陳太乙 衛城 2014 - 2
她的筆,縮短十八個世紀的距離,直達哈德良時代。
一九二七年,二十四歲的尤瑟娜在福婁拜書信集中讀到:「從西塞羅到馬爾庫斯.奧里略這段時期,曾出現一個獨特的時刻:彼時,眾神已滅,基督未顯,唯人獨存。」從此尤瑟娜念念不忘,展開二十多年的追尋,一心想寫出西元二世紀,這個她認為是自由人的最後一個世紀,而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羅馬皇帝哈德良。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西元一一七至一三八年在位。除了秦始皇,史上另一位也築過長城的皇帝就是哈德良,他曾經到過不列顛行省,築起北方邊境。哈德良熱愛出巡,中東、北非等地都曾留下足跡,在位二十年有十二年居無定所。然而他最為後人不斷傳說的,是與希臘美少年安提諾烏斯的戀情,安提諾烏斯於尼羅河溺水而死後,哈德良在尼羅河畔蓋了一座名為安提諾的城市。總結哈德良一生,文化與感情上的歸宿都是希臘。
尤瑟娜書寫時,不僅在史料之間搔頭,更實際去過許多地方,她在後記寫道:「多少個早晨在哈德良莊園流連;無數夜晚在奧林帕斯主神宙斯神廟旁那一排小咖啡館裡度過。不斷往返希臘各海;小亞細亞條條大路。」二十四年當中,她幾度停擺,甚至焚毀書稿,但終至淬鍊出這本經典之作。
小說以書信體展開,透過老邁的哈德良對十七歲後繼者奧里略的書信,哈德良娓娓道來一個尊貴崇隆的帝王,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如何思索權力、生命、愛情等命題,他也描述自己如何從軍人一步步成為王者,以及他對和平與戰爭的看法。書中對羅馬時代還原了大量細節,是一本寫人生的小說,也是一本寫歷史的小說。
2022年8月11日 想读
铁壁之围 豆瓣
Ring of Steel: Germany And Austria- Hungary At War,1914-1918
作者: [英] 亚历山大·沃森 译者: 宋昊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沃尔夫森历史奖、古根海姆-莱尔曼奖军事史奖、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2015年英国陆军年度军事图书、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2014年《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以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视角看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 编辑推荐
☆以一战战败国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角度呈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普通民众在这场战争中的体验
☆将可靠的资料与生动的描述相互结合,将政治、外交、军事历史与社会历史融为一体
☆在字里行间展现中欧社会经历的变迁,引人思考一战的有害遗产
◎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同盟国认为己方有望轻松获胜。但是,随着德国对法作战计划战败,奥匈帝国的军队蒙受沉重损失,速胜的希望很快落空了。对于同盟国来说,这场战争现在成了一个规模空前的包围战。英国实施了无情的封锁包围。德国和奥匈帝国无法获得军需物资和食品,他们的士兵面对着武备更好的敌军,两国平民面临着饥馑。征服和劫掠、陆上攻势、潜艇战都无法对抗或打破封锁包围。同盟国陷入了协约国构筑的不断收紧的铁壁之围当中。
◎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盎格鲁-撒克逊学生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原创性视角。
——马克斯·黑斯廷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亚历山大·沃森这部非凡的一战史前所未有地清楚展现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是如何影响和改变了中欧的各个社会的,特别是德国和奥匈帝国。
——P. D. 史密斯,《卫报》
英国历史学家通常倾向于主要从协约国的角度来看待这场世界大战。沃森从同盟国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熟悉的事件,从而为我们的认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沃森的视角转变提供了启发性的侧面信息……在关于德国发起潜艇战这个灾难性决定的精彩章节中,沃森的平衡作用是最有效的。但是,是流离失所的东欧难民群体,在这本杰出著作的巨幅画布上留下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图景。
——米兰达·西摩,《每日电讯报》
一份真正不可或缺的贡献……选取熟悉的题材并对其进行新的解释,这是历史学家的才华的一个标志。沃森的书就是这项技能的绝佳例证……《铁壁之围》既是一部政治史或外交史,也是一部关于由苦难和战争引发的情绪的历史……沃森成功地将他密集的自下而上的描述与战争关键决策时刻的宏大叙事结合在一起。
——亚当·图兹,《华尔街日报》
2022年8月10日 想读
生死有时 豆瓣
...and a time to die
作者: [美]莎伦·考夫曼 译者: 初丽岩, 王清伟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0 - 10
美国医学人类学会新千年图书奖
★这是一本关于时间和死亡的书籍。由官僚制度、言语辞令、机械设备及程序步骤定义了的美国医院,组织安排了医院围墙里的时间和死亡,创造出一种新的现实——被带进生命的死亡。这也是一本关于医院文化的书籍。这种文化在医院关于死亡的深刻内在矛盾中居主导地位,迫使患者、家庭、医护人员不得不做出似乎不可能的选择, 并引发一场全美上下轰轰烈烈的关于“死亡问题”的讨论。本书描绘了患者走进和穿越生死之间,被称之为灰色地带的旅程,以及围绕着这一旅程的文化现象。本书通过还原医护人员、入住医院的重症患者以及必须决定治疗方案的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探索美国医院如何形塑其围墙里所发生的死亡,也探索这种格局得以建立的社会根源。
★这是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旧金山纪事报》
★通过27段叙述,(考夫曼)以惊人的准确性和细节描述了死亡临近时患者、家属、医生、护士和医院所共同参与的、一支复杂且经常是麻烦重重的舞蹈……
作为一个花大量时间参与重症监护室临终讨论的人,我发现这些叙述真实,而且非常熟悉……对于愿意审视自己在患者临终时进行的医疗护理行为的医生来说,这些故事将会证明是很有启发性的。
——保罗·巴斯克姆 医学博士 《美国医学协会杂志》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倾听美国医生在照顾濒危患者及其家属时进行的对话,以及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像是面临着那些没有人——即使是有生前嘱托的人——能够真正计划好的、悲伤的选择。莎伦·考夫曼生动地描述了那些悲伤的场景。或者更现实的是,待我们当中那些必须死在医院里的人,等到的是开启被现代技术改造和拉伸的“死亡过程”,这些无人能掌控。
——霍华德·斯皮罗 医学博士 耶鲁大学医学院
★这是一段引人入胜的陈述,讲述了人们如何结束他们的生命,以及我们能够并且必须做些什么来缓解他们最后这段行程的痛苦……我高度推荐这本书。对于美国医院对如何形塑死亡一事,这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经过缜密调研的、出色的、很接地气的作品……我感谢考夫曼博士,为她的勇气和对患者、患者家属及我们这些医护人员的敏感性。
——琼·赫曼 《肿瘤学时报 》
★考夫曼本可以通过更加晦涩的叙述让写这本书少一些痛苦……。她本可以通过提取热点问题并过度简化使它们更加耸人听闻……。但是她没有。她的语句清晰直接……。这使得《生死有时》一书成为了一种彰显勇气和服务公众的行为。现在,政策制定者们,医疗机构,和个体读者将无处躲藏。
——威廉·S.·考文斯基 《旧金山纪事报》
★本书出色地,及时地解释了美国社会人们为什么死亡或者被维持活着状态……读完本书,你会感到,尽管未来尚未可知,你至少对不可避免的未来有了更多的了解,或许也更有能力应对它。
——《今日美国》
考夫曼在医学和人性之间,在‘坚持’和‘放手’之间,在疾病和终止生命之间划定了艰难的界限……。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见证,见证了我们如何管理死亡及其意义。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必读书。
★——托马斯·林奇 《殡葬人手记》 和《动与静的身体》作者
2022年8月10日 想读
巴黎烧了吗? 豆瓣
Is Paris Burning?
8.6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拉莱·科林斯 / [法]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译者: 董乐山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巴黎烧了吗?”这是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那天,阿道夫·希特勒在东普鲁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发出的责问。 本书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
译者董乐山先生在“译序”中说:《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 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八百多人,采用了其中五百三十六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2022年8月8日 想读
沉沦 豆瓣
7.7 (66 个评分) 作者: 郁达夫 作家出版社 2000 - 7
《沉沦》于1921年10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是郁达夫的第一部小说集,在《沉沦》里作者完全无视社会道德观念,大胆地写出被情欲折磨的青年的心灵,短篇小说《沉沦》是这部小集中最可注意的一篇。写的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人爱上了一位日本的少女,却因为积弱的民族造成的自卑而不敢表白,最后只有自杀。集中作品还大胆地描写了偷窥、手淫等个人隐秘行为,在一个道德至上的社会里,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所以这部小集出版之后,立刻遭到上海文艺界最猛烈的攻击,同时也显示了人本的意义。
2022年8月7日 想读
暴力与社会秩序 豆瓣
作者: 道格拉斯·C.诺思 格致出版社 2017 - 4
《暴力与社会秩序》在一个较为广阔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框架中研究暴力问题,揭示经济行为与政治行为是怎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在大多数我们称之为自然国家(natural states)的社会里,暴力的限制是通过对经济的政治操控而产生的特权利益(privileged interests)来达成的。特权使暴力不至于被强势的个人滥用,但这么做无疑又会阻碍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反之,现代社会则是通过开放经济与政治组织的权利,培育政治与经济的竞争,来限制暴力的。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以及为何开放的社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较为发达、何以有25个国家由一种社会秩序转型为了另一种,提供了一个框架。
2022年8月6日 想读
武则天研究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孟宪实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武则天为何只获得了唐太宗的才人称号?
武则天真的杀死了小公主吗?
武则天为何要为李君羡平反?
如何正确评价永徽政治?
※武则天称帝有哪些舆论准备?
武则天的“内宠”,代表了女皇生活的荒淫?
武周政权为何短命?其症结在哪里?
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了绝唱?
--------------------------------------------
【内容简介】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个案研究无疑蕴藏着丰富的政治与文化的解释空间。然而,梳理武则天的研究史我们会发现,这个聚讼不休的话题,在相当大程度上透视出我们史学的一种基本状况:对武则天的评价,专业史学内部纷争不止,而在“公共史学”领域内几乎一面倒,武则天的形象似乎从来就没有脱离过《新唐书》《资治通鉴》。
◎然而,《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关于武则天的某些表述,似乎会受到某种政治正确的影响,对于武则天的形象,会根据某一说法、一点影子进行放大,直到事实的性质完全发生改变。而本书以新史学的研究路径,突破了传统史学的藩篱,从另一种视角展示了不一样的武则天。
◎本书不是武则天的传记,每一章的讨论皆是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从武则天出生地与故乡的考证,到武则天归葬乾陵,一代女皇的出生到落幕,中间有着哪些精彩纷呈的故事?女皇的故事,为什么武则天成为了绝唱?在本书中,作者用最详实的史料,与古今学者展开对话,抽丝剥茧,力图向读者还原最真实的武则天。
2022年8月4日 想读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豆瓣
GREAT BOOKS
9.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丹比 2022 - 4
人到中年的作家丹比,带着“解决危机”的隐秘期待,在毕业30年后选择回到了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之上,重读那些伟大的人文经典。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黑格尔、尼采、波伏瓦、伍尔夫……近30位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在他的讲述中次第出现,勾勒出一幅概览西方文学与思想、通读西方文明史的清晰地图。
在重读经典的过程中,丹比逐渐体会到,“回到纯粹的阅读”这件事本身,正在帮助他冲破二手信息织成的迷雾,带来身心的平静,也引导着他去不断寻找和“试穿”不同的自我;而在课堂上参与师生之间的论辩,则让他意识到经典正在反复的重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既包含着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映照出当下年轻一代的思考和判断。这场重回校园、重读经典的生活实验,也是一场重新认识自我的伟大冒险。
2022年8月3日 想读
寂寞的游戏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3 (368 个评分) 作者: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9
☆ 新京报·腾讯2017年度十大好书
☆ 豆瓣2017年度读书榜单 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一届做書奖 年度原创小说
用纯真的双眼捕捉孤独的角落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
台湾吴浊流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得主
………………
※编辑推荐※
☆ 袁哲生以冷静节制的短篇小说风格和骆以军并列为台湾1960年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也是 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 ”的两位作家之一,还影响童伟格、甘耀明、高翊峰、王聪威等一批台湾年轻作者,如果,袁哲生继续写下去,或许他会是当今台湾最杰出的小说家……
☆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写作者在书写上只留下八分之一给读者,另外八分之七则隐匿其踪。向来崇拜海明威冰山理论的袁哲生,也在这本《寂寞的游戏》展现出一种专属于他自己的冰山书写。通过一贯冷静的文字、简约的结构,他留下十分之一的部分;字里行间的处处留白,则隐藏十分之九的深邃意涵让读者自行摸索。当读者感受到那十分之九时,袁哲生的文字意义才真正展现出来。
………………
※内容简介※
在这一本由七篇短篇小说组成的《寂寞的游戏》中,袁哲生通过各种不同的人际情感,例如父母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年少时同学之间的友情,或是两人结婚多年的夫妻之情,一再地去捕捉寂寞这种“生而为人必定面临的困境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孤独的感觉。寂寞、孤独一直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调,也是许多作家竭力描述的情感,但是,当我们在《寂寞的游戏》中仔细品味袁哲生冷静节制的文字后,终将会发现一种袁哲生独有的寂寞书写。
………………
※名人推荐※
在袁哲生最好的作品里,他显然不满足于白描人生片段而已,而要借叙述的形式,表达更复杂的看法。这使他得以超越写实模拟的限制,曾获大奖的《送行》正是如此。故事中的父亲带著小儿子坐火车,为落网逃兵的大儿子送行;之后小儿子再到海港送别父亲。如是辗转,人物关系渐行渐远,叙事力量也越来越淡。一篇讲亲情的小说,竟反衬出天地不仁,何以为寄的孤绝感。亲如骨肉,又能如何?
——文学评论学者 王德威
《送行》的作者对文字有极其精到的控制力,使读者一直处于某种“距离”之外的冷静状态。刻意压低抹淡的腔调反而令港式小镇里浮来游去的小人物因面目模糊而益显卑微、落寞。作者大量使用的白描笔触非但不会由于“没有刻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而流于空疏,反倒经由人物错身而逝的际遇、彼此不相连缀的动作、遭遇来交叠衬显出作者尤深的关切——人类存在的断片性和疏离性。
——当代华文作家 张大春
他用强烈的表达意愿,代替节制和省略。他想把个人的感受和社会的现状融合在一起,成为文学的一体。但是,他并未忘却隐藏的工夫。他想在表露和隐含之间,求取平衡。他用丰富而正确的现实描述,来建立他的作品的架构。他也了解,要进入社会的深处,才能追求到他的目标。
——台湾小说家 郑清文
2022年7月31日 想读
剑桥福柯研究指南 豆瓣
作者: (美) 盖瑞·古廷编 译者: 辛智慧 / 林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福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深刻与多面的思想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与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凝聚了世界著名福柯研究专家,针对福柯思想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福柯研究具有很深入的引导作用。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西南中国行纪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日]鸟居龙藏 译者: 杨志强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鸟居龙藏,近代东亚人类学、考古学的开拓者,其足迹曾踏遍大半个东亚地区。
本书是他百余年前的西南中国行纪,记述了他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收录了他拍摄的一些影像资料,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西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弥足珍贵。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历史的逻辑(修订译本) 豆瓣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小威廉·休厄尔 译者: 朱联璧 / 费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美国社会学会杰出职业生涯奖得主经典之作,博采众学科之长,揭示社会转型的本质!
— 内容简介 —
小威廉·休厄尔以兼顾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著称。《历史的逻辑》认为,只有把历史学家对时间性的复杂理解与社会学家深刻的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催生出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本书中,他透露了这种结合可能是怎样的形态,也展现了如此结合能为哪些议题提供指引,以及此举将如何影响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本书于2008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分会杰出理论图书奖。
— 编辑推荐 —
作为美国社会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位杰出职业生涯奖得主,作者小威廉·休厄尔在职业生涯中亲身经历了新社会史运动、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等学界重大事件,亦在诸多社会科学学科之间深耕、立著,试图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对话,以对学术界及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现实有所反思。本书就是休厄尔的这种跨学科身份和关怀的最佳体现。本书不仅开启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间的前沿理论对话,更以众多研究实例展示了这种学科“破壁”的可能性。休厄尔在本书中提出的“三种时间性”,更是成为今天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历史社会学的理论指引。
— 学者评论 —
《历史的逻辑》发起了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理论的讨论,展现了历史学家对于当前的理论讨论所能发挥的重要贡献。由当下最具影响力、最广受尊敬的历史学家著成的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们时代的思想史的一部分。
——米谢勒·拉蒙,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社会学学会前任主席
根据小威廉·休厄尔的说法,如果“事件”是“关键性地转变了结构的日常发生的、数量相对稀少的子集”,那么《历史的逻辑》的问世无疑是一个事件。他对不同社会科学专业的知识和文化的惊人涉猎,使他能建立新颖而卓越的连接。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关系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谢里·奥特纳,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
这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历史的逻辑》将为未来讨论社会转型的本质、历史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关系设定新的理论讨论议程。
——基思·贝克,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需要在历史的深度内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理论的对话中构筑出一个好故事。 史学出身的小威廉·休厄尔,生长于结构功能论与历史社会学并生的浪潮下,他对事件与结构的独到解析,亦能促使我们反思中国本土语境中的个人、关系与社会。《历史的逻辑》一书告诉我们,只有历史学家们打破缄默,彻底审视并且重整从社会科学借鉴的理论,我们才能发展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洞悉这个时刻变动的世界的学说。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对这本书的最佳肯定,也许来自作者休厄尔荣获的美国社会学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次颁发的杰出职业生涯奖(2020年)。休厄尔对社会、结构、文化、事件和时间性等基础概念的解答,为社会学家带来了基于历史学的不同思考。读者既能看到休厄尔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解读理论名著,又能看到他以哲学人类学的方式将理论难题一步步展开为日用实践,还能读到他从历史经验作品中归纳与反思理论。这本书是多面的、综合的,也是多彩的,值得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议题有兴趣的读者品读。
——孙宇凡,公众号“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创办人
2022年7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