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The Logic of Social Research 豆瓣
作者: Arthur L Stinchcomb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 6
Arthur L. Stinchcombe has earned a reputation as a leading practitioner of methodology in sociolog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 Throughout his distinguished career he has championed the idea that to be an effective sociologist, one must use many methods. This incisive work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logic of those methods. The Logic of Social Research orients students to a set of logical problems that all methods must address to study social causation. Almost all sociological theory asserts that some social conditions produce other social conditions, but the theoretical links between causes and effects are not easily supported by observation. Observations cannot directly show causation, but they can reject or support causal theori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redibility. As a result, sociologists have created four main types of methods that Stinchcombe terms quantitative, historical, ethnographic, and experimental to support their theories. Each method has value, and each has its uses for different research purposes. Accessible and astute, The Logic of Social Research offers an image of what sociology is, what it's all about, and what the craft of the sociologist consists of.
2022年7月29日 想读
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增订版) 豆瓣
2018年2月第1版
作者: 王汎森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4
【编辑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 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内容介绍】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名家推荐】
关于“近代”、“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最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2022年7月28日 想读
德国的历史观 豆瓣
作者: (美)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译者: 彭刚 / 顾杭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本书围绕对19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当现代历史研究十九世纪首先在德国大学中被职业化的时候,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正在上升的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因此,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其要旨在于拒斥启蒙运动的理性和人道主义的观念。德国历史思想的最根本贡献,亦即对史料的批判性分析的强调,与一种试图将特定政治和社会现状合法化的、远非客观的“历史主义”结合在一起,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豆瓣
作者: [德]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20 - 9
编辑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伊格尔斯关于20世纪历史学的经典阐释。它既是一部史学史名著,又是一部思想史范本,已被译为十余种文字,成为理解二十世纪史学发展脉络的必读指津。
本书卷首新增作者为《伊格尔斯著作集》撰写的总序,由王晴佳教授翻译而成。
内容简介:
本书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19世纪专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的后记,考察了从后现代主义向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进展,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和全球化问题。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欧洲史学新方向 豆瓣
New Directions in European Historiography
作者: [美] 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 译者: 赵世玲 / 赵世瑜 华夏出版社 1989 - 3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豆瓣
Saint François d'Assise
作者: [法]雅克·勒高夫 译者: 栾颖新 2022 - 6
“在他身上既能看见诗意,也能看见真相。”
年鉴学派巨擘雅克·勒高夫“反传记”力作
简体中文首译
知名学者彭小瑜、周莽、李文丹推荐
“我们对于新时代有着种种疑问,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在本书中听到方济各和他的兄弟们的言语和行动所产生的回响。”——雅克·勒高夫
-----------------------------------------------------
方济各(Francesco d’Assisi,1181/1182—1226)是从12世纪转向到13世纪的历史时期中的关键人物。他推动了当时的宗教、文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一个现代的、充满活力的中世纪的诞生。方济各将朴素与威望、谦卑与积极、平凡的身体与非凡的影响力结合起来,满足了同时代大部分人的期望。他在城市中活动,给城市带来了和平,而非内部的纷争。他坚持“以贫为乐”,主张利用金融和市场进行慈善事业。他还呼吁平等,给妇女和儿童以应有的地位。方济各比任何人都更能激发历史学家的研究欲望,也使他在过去和现在都被视为典范人物。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关于方济各的一部力作。虽然书名只涉及方济各,这本书讨论的却不仅仅是方济各,而是从12世纪到13世纪的整个中世纪的状况的缩影。此书并非传统的充满奇闻逸事的人物传记,勒高夫力图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视角上进行创新——把方济各视为整体史的研究对象。
这本书可以算是历史学专著,也可以算是大众读物,它介于两者之间。勒高夫的引导式写法有助于读者在读罢此书之后真正地收获关于中世纪历史的知识,也如勒高夫所言,贫困是人类社会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方济各的精神和言行或许对我们仍有启发。
2022年7月27日 想读
为历史而战 豆瓣
Combats pour l'histoire
作者: (法) 吕西安·费弗尔 译者: 高煜 译林出版社 2022 - 6
本书是由吕西安·费弗尔从1906到1952年间写的部分文章和演讲稿汇编而成的文集,阐述了他关于历史学研究的整体观点和杰出洞见。在前33篇文章中,他对史学性质、历史认识论、方法论、跨学科研究等都提出了新的想法,颇具创新意义;后11篇文章则忆述了30年间,11位不同领域的杰出知识分子的生平,借此强调了对历史进行跨学科研究(地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等)的重要性。
2022年7月25日 想读
繁花 豆瓣 Goodreads
8.7 (282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3
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繁花》让人为之一震,小说的好处自有高人评说----程永新
优雅之野心,当今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文体----张辛欣
近年来最有看头的小说---吴亮
2022年7月15日 想读
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豆瓣
作者: 叶炜 2022 - 7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叶炜教授在华文慕课讲授的中国古代史,于201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本书以该课程为基础,经过悉心整理、润色而成。
全书以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叙述了史前至明清的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史实、不同历史阶段的突出特点等。全书分为14个章节,各章节有的以朝代为主题、介绍基本事实;也关注较长时段的发展趋势、特征,使读者能够更深入、成体系地掌握中国古代史的整体面貌。
在整理成书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深入学习,作者根据学界研究成果,提供了延展阅读的论著和相关书评目录;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着力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历史的了解与热爱,拓展了思政内容。
2022年7月14日 想读
福柯的界线 豆瓣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2
福柯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目前学术界最热门的人物、国内译介了不少福柯的著作,但研究性的专著尚不多。本书对福柯的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尤其对福柯的权力理论、主体思想和生活美学作了清晰的梳理和精辟的述译,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难得的研究福柯的力作。全书语言流畅、富于激情,适合对福柯感兴趣的学生、学者,亦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2022年7月14日 想读
花衣魔笛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ハーメルンの笛吹き男:伝説とその世界
8.6 (51 个评分) 作者: [日] 阿部谨也 译者: 夏川 一頁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花衣魔笛手:传说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传说的出现,往往会掩饰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真相,既然说不出口,唯一的表达方式,就是把传说变成故事,隐晦地流传下去。
※ 日本“西方社会史”研究第一人阿部谨也代表作品
※ 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以东方视角观西方社会,以理解之同情深入人类的共有经验,带来不同的智识体验
※ 好看好读,五十余幅图片直观感受遥远的中世纪
“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在欧洲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
故事发生在德国小镇哈默尔恩。据说这个地方鼠患严重,一天,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来到这里,说自己可以解决鼠患,村人许诺若解决后就酬以重金。男子便吹起笛子,这个城镇的老鼠都跟着,一个个走到海里淹死了。村人看到老鼠已经死了,就耍赖不给钱。男子无奈地走了。第二年,男子又来,在城外吹起笛子,城镇的小孩便都跟着出来,和他一起走到一座山洞,随后山洞消失,小孩和男子都消失了。
阿部谨也以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切入点,如侦探一般,追踪文献与史料,层层推理,步步逼近,揭示传说背后的残酷真相,呈现中世纪庶民的狂欢与哀愁。
不管1284年发生的这件事情究竟是什么,哈默尔恩庶民的悲伤与痛苦都跨越了时空,直抵我们的内心。当接近产生这种悲伤、痛苦的庶民生活时,我们就超越了单纯解密似的兴趣或好奇心,直接触摸到欧洲社会史的一角。 ——阿部谨也
2022年7月14日 想读
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 豆瓣
作者: 塔尔蒙 (Talman J.F.) 译者: 孙传钊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 1
我国学术界对塔尔蒙的这部著作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见仁见智。就译者视野所及,许多言及这部著作的中国学者似乎都没有细读过它,所以,把它介绍给我国的读者,还是一件必要的有益的工作,让更多的中国读者可以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
塔尔蒙的这部著作是他著述中最出名的一部,如他在前言所述,把此书作为第一卷,以后又写了它的续集——第二、第三卷。在第二卷,他围绕1848年革命,通过社会经济现实与政治现实的对比,追述了19世纪社会主义的救世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救世主义的冲突,对那个时代欧洲浪漫主义哲学对政治的影响也有所涉及;第三卷中,他的视线转移到了20世纪的现代,准备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何纳粹会登上政治舞台?为何20世纪会挣扎在残害、强权、仇恨的毒海中?他的答案:除了国家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19世纪的后叶对理性主义、个人自由主义抵抗的精神力量的强大而又迅速。不知道是否有同好对把第二、第三卷介绍给中国读者的工作感兴趣?另外,塔尔蒙的这部著作中,导师拉斯基对他的影响,也随处可以读到,希望国内有研究条件的学人也能对拉斯基学说多做介绍。
因为失业日久,可以说是在贫病交迫、心力俱瘁的状态和孤寂的心境中,勉力最后完成这译稿的。其间,还曾在连续40度的盛夏,因为没有空调,电脑的故障,已经译成汉语的12万个字码的消失殆尽,几乎失去重头开始、继续伏案下去的勇气。最后校正的阶段,正值萧疏的深秋,面临的是通货膨胀的到来,心底里难免对未来的人生更添几分惆怅。
2022年7月11日 想读
帖木兒之後 豆瓣
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
作者: 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 译者: 黃中憲 野人文化 2010
榮獲2007年Wolfson史學獎,
唯一貫穿中西的帝國通史!
這一筆歷史帳,你不能不知道!
首創「歐亞革命」帝國史觀,顛覆了歷史課本的西歐視角,
全方位俯瞰六世紀(1405~2000年)的世界舞台:
江南和英國條件相仿,為什麼工業革命只發生在後者?
清朝平定新疆,其意義相當於歐洲征服美洲?
日本鎖國時,江戶繁榮無比,一城人口數就超越當時歐洲各國?
俄國1812年擊退拿破崙,二戰還成為打倒希特勒的主力?
帝國究竟是個人的野心霸業,還是歷史的常態?
為什麼1405年帖木兒死後,世界上再無全球帝國?!
一改傳統西歐觀點,放大時空格局,
深入追索在政經文化的交互影響下,
東、西方勢力如何展演出今日世界的全貌!
《帖木兒之後》將世界視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用真正的全球視野、全方位視角,為人類現代史提供了嶄新(但平衡可靠)的觀點。歷來史學名著與此鉅作相比,都顯得有所侷限;日後我們也很難期待再有超越之作。
帖木兒是史上最後一位「世界征服者」。他的部隊燒殺劫掠,征討範圍西達地中海濱,東抵中國邊境,似乎再過不久,就能恢復其祖先成吉思汗時期的帝國版圖。然而,當他於一四○五年去世,一統天下的帝國也從此告終,至今再不復見。
接下來的歷史書寫,傳統上都以歐洲帝國的擴張作為世界舞台的焦點,卻忽視了伊斯蘭世界和東亞偉大文明的並存,在當時形成三足鼎立的均勢形勢。直到歐亞世界發生一場革命,才使這均勢發生改變,但也從未徹底翻轉過。
從帖木兒去世到二十世紀結束,這六百年之間,亞洲的幾大帝國並未受到歐洲入侵者的深刻撼動。中華帝國歷經種種內憂外患,至今屹立不搖,反倒是曾經「日不落」的大英帝國走向了滅亡,而納粹帝國更在竄起後不旋踵間,就遭擊潰。
帝國的興衰或屹立,其背後的原因仍是世界史領域極耐人尋味的謎題。
《帖木兒之後》以嶄新的觀點看待全球歷史:
在「視角」上,摒除以西歐為中心的偏見,採360度全舞台的視野,將遠東、中東、中亞乃至西伯利亞一併納入觀看鏡頭中;
在「面向」上,從經濟、文化、地緣政治到常民生活,進行全面而深化的探討;在「論述」上,廣納各方學者門派,從布勞岱爾到霍布斯邦,從亞當斯密、馬克思、韋伯到薩依德……等等,詳述各家論點,再一一檢視討論;在「方法」上,以時間為切片,跨越空間來綜覽全局,追索各方勢力彼此間的交互作用。
作者透過由此得出的歷史視野,探討過去六百年間歐亞歷史上最著名、最撼動人心的事件,使那些事件再度鮮活呈現於今日,讓我們不僅再度感到驚奇,也更清楚認識今日「全球化」世界最顯著的特色--亞洲的偉大復興。我們如欲掌握未來走向,就必須深刻梳理這段至為關鍵的歐亞世界史。
本書特色
1. 探討的時間長達六世紀,空間橫跨三大洲,以帝國的興衰,來說明後世權力版圖如何分配。
2. 獨創「歐亞革命」(The Eurasian Revolution)觀點:認為亞洲帝國主義對世界的影響,無論就空間上還是影響的深遠度上,比歐洲帝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主張這段期間歐洲的重要性有被過度誇大之嫌。
3. 難得一見的全面性世界通史,不只是記述流水帳:作者吸收法國年鑑學派學說,消化大量經濟史、文化史資料,融會貫通古今六百年歷史,近距離檢視歷史細節,寫出觀點最全面客觀、時空縱深最廣袤的世界通史。推翻歷史歷本上歐洲中心論的版本,還原客觀史實。
4. 解釋了許多棘手的歷史疑點:自帖木兒死後,中央帝國消失,人類歷史從陸地轉移到海洋的演變,不是「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這等簡化觀點就能解釋的;同時期中國、印度與日本的成就,用這套觀點也無法解釋;那麼,歐洲的優勢又是如何產生的?作者抽絲剝繭,細緻地從客觀的地緣政治、文化、經濟的交互影響下,演繹出當時各國錯綜複雜的消長變化。
5. 帖木兒之後,歷史又翻新了一頁,回不去以前的大一統帝國,出現東西分流的現象,最後至今日又回到帖木兒死時的均勢、合流狀態。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人類不願接受單一制度、單一統治者或單單一套規範。由此來看,我們仍活在帖木兒的陰影裡,或者更貼切地說,仍活在他失敗的陰影裡。
2022年7月10日 想读
千面英雄 豆瓣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朱侃如 金城出版社 2012 - 2
《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 的神话学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坎贝尔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与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开辟出更多想象的空间《千面英雄》自1949年问世以来,已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并以多种语言在各地出版,行销数百万册。
2022年7月5日 想读
九人 豆瓣 Goodreads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8.5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何帆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4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2007年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17年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07年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2022年7月4日 想读
中国社会史 豆瓣
作者: 梁庚尧 东方出版中心 2016 - 5
本书是中国社会史研究与撰述的重要创获。
作者以数十年专治中国史的功夫,于上古至近代各类文献、考古发现和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均有相当全面的掌握。其运思于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存续和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社会组织、阶层群体、典章制度乃至文化宗教的生成演变和相互作用,所见既深且切,所析既通且正,论断自出机杼,检讨折中均衡而精密,从中不仅可了解传统中国数千年的基本状貌与内部律动,且能体察作者洞幽发微、鉴古开新的人文情怀。
2022年7月3日 想读
刚果战争 豆瓣
Dancing in the Glory of Monsters:The Collapse of the Congo and the Great War of Africa
作者: [美]贾森·斯特恩斯 译者: 郭丹杰 / 吕赛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5
20世纪60年代,刚果民主共和国从比利时的殖民压迫下获得解放,开启了民族独立的纪元。然而,这个面积与西欧相当的矿业大国并未就此走向繁荣。自1996年起,刚果接连爆发两场战争,九个非洲国家卷入其中,数百万生灵死于非命,无数人流离失所;在延绵数千里的战火中,灭绝人性的屠杀频频发生,孕妇被活活剖腹,平民被成批活埋,五六岁的孩童惨遭性侵……
但是,这场被称为“非洲世界大战”的浩劫,却鲜见外界关注。它的源头常被简单归结于野蛮落后、道德堕落或西方列强的无耻贪婪,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贾森·斯特恩斯倾尽十年心血,深入非洲腹地,采访刚果之乱背后的权力人物与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从千头万绪中提炼大量细节,还原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打破世界对刚果与中非地区的刻板印象。在这里,一个人可能既是在战乱中四处逃命的难民,也是散播暴行的罪犯,可能一边心怀救国济民的诚挚理想,一边纵容军队烧杀抢掠。这里没有正与邪的清晰界限,只有复杂叵测、难以逆料的人性。
2022年7月3日 想读
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 豆瓣
Structuralism and Since:From Lévi-Strauss to Derrida
作者: [英]约翰・斯特罗克 译者: 渠东 / 李康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 - 3
这是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的五位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拉康和雅克・德里达的学术思想评论集。
这五位思想家堪称当今的人类学、文学批评、社会学、历史学、精神分析以及语言学和哲学诸领域较有影响的人物。书中收入由丹・斯皮尔伯等研究人士撰写的论文,分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这五位思想家各自的基本概念,梳理了概念之间的基本联系,揭示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与关联。不失为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代法国思想乃至西方社会科学思想整体发展及其流变的基本著作。
2022年7月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