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幽默 豆瓣
Humour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吴文权 2022 - 6
从弗洛伊德、叔本华、伍迪·艾伦
到优越论、宣泄论、失谐论
当代文化评论大家伊格尔顿条分缕析
以诙谐的笔法,探究幽默的原理与含义
刷新人们对于这一重要主题的认知
🌟 编辑推荐
◎ 当代评论大家特里·伊格尔顿写给普通读者,以广博又活泼的妙笔解读“幽默”,旁征博引,抽丝剥茧,穷究这一主题的方方面面。
◎ 本书包含广阔,从弗洛伊德、叔本华、伍迪·艾伦到柏格森、巴赫金、狄更斯,从优越论、宣泄论、失谐论到社会、政治、历史背景,伊格尔顿取精用宏,行文中更辅以令人捧腹的笑话例证,极具可读性。
◎ 批评视野宽广,创作活力巨大,笔耕五十余年的伊格尔顿,跨出艰深的学术领域,聚焦经久不衰的话题,为大众撰写风趣的入门读物。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伊格尔顿就“幽默”这个主题,所做的一个简明的专论。他从社会文化等方面切入,带读者深入了解前人丰富但并不广为人知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幽默的本质以及所起的作用。为什么我们会笑,会发出各种各样的笑声,比如轻笑、大笑、哂笑、讥笑、嘲笑、傻笑等等?幽默有何作用?作者对这几个根本方面都有精到又有趣的分析和论述。书中不乏极富启发的观点和令人捧腹的笑话,作者详细检视了通常关于笑的各种理论,比如宣泄论、优越论等,广泛征引了哲学、文学和历史等领域的相关论述,论述对象包括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霍布斯、弗洛伊德、巴赫金等名人,尤其关注幽默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几世纪以来幽默的社会和政治含义的演化过程。
🌟 媒体推荐
特里·伊格尔顿在《幽默》中提供了一项简明而有趣的入门知识……对幽默在政治中的矛盾作用进行了敏锐的评价:既能拉平等级,又能削弱同情心和消除异议……伊格尔顿证明了他是一个机智的、有主见的向导。
——《哈珀斯杂志》
我认为,《幽默》中最吸引人的不是故事的结构或妙语,不是开头或结尾,而是中间探讨幽默理论的那部分; 即便在那里,最吸引人的还是:幽默应该是什么样的理论。
——《洛杉矶书评》
🌟 名人推荐
每个句子都很短很好懂,同时每个句子似乎又指向另一重涵义另一个观点。本书可以快读,因为行文相当有趣,也可以慢读,审视每个新例子背后隐藏的深意……《幽默》是对此主题所做的绝佳介绍。
—— 梅根·沃尔佩特,传播与流行文化研究者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豆瓣
作者: 钱乘旦 / 陈晓律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内容简介:在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平、渐进、改革为主要特色,其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就在这平稳的现象之下,英国经历了最深刻、最惊涛骇浪的社会变化:它率先闯进现代文明的大门,第一个走进现代社会,它开创了现代经济与政治制度,其科学与文化发展给人类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是现代化的开拓者,它的开拓永久地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这种剧烈的变动与沉稳的路径。如何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即追溯这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机制。从中寻找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启示。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最后之人 豆瓣 Goodreads
Le dernier homme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最后之人》是布朗肖在文学版图上设置的又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宫,是他思想的转折点。向“零度写作”的转变是通过对“最后之人”的叙述实现的。“最后之人”是尼采意义上的末人,他以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面对着黑格尔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与大循环封闭之后的历史境况。在上帝死去之后,对死亡和终结本身的描述是对残剩之物的肯定,不再有否定,在那里,一个人在场却已没有任何人了;在那里,甚至死都是不可能的,知识已是对不可能性的经验,是非知识了!
自从这个词得以受我运用,我即表达出一直以来我心中对于他的想法:他是那最后之人。事实上,他与其他人几无任何差异。他是比较隐淡,但并不谦逊,不说话便显得专横。或许应该默默地将某些想法套用到他身上,再由他自己将之轻轻地甩弃……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冷记忆:1987-1990 豆瓣
Cool memories II. 1987-1990
8.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新木 / 王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冷记忆(1987-1990)》中充满了冥想与诗意的沉思,其凝练的光芒来自以下话题沉默的智慧,客观进程的智慧,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充盈于世界中的神秘,政治、艺术与科学等各界的虚无;欧洲、东欧阵营、澳大利亚与纽约;生命、宇宙,以及一切事物顽固的无意义。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政治学 豆瓣 Goodreads
Politics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安德鲁·海伍德 Andrew Heywood 译者: 张立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政治学》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学的理论及其发展脉络,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民族与全球化、政治互动、政府机构、政策与绩效。作者将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有机地勾连起来,梳理了针对同一政治现象的不同理论和思想,并详尽分析了每种理论的优点、缺点以及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论。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政治学(第3版)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过时的人(第一、二卷) 豆瓣
作者: (德)安德斯 译者: 范捷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本书是20世纪最为经典的哲学和社会批判著作之一。作为20世纪著名的犹太哲学家,京特·安德斯与别的学院派哲学家不同,他把哲学的视角转入对社会现象的慎思和批判。他的主要思辨领域是“否定的人类学”、“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其表述方式是从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主要技术现象出发来进行反思,如“电视”、“航天”、“化妆品”、“核武器”、“计算机”等等。哲学界也因此将他称为现代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的奠基人。本书就是他的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否定的人类学”:主要讨论人的历史结构衍变,人和世界的本体论关系,“自由”阻止人的自我认同。提出人的自我认同是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前提是人无法摆脱对自由的追求,对创造世界、科学、艺术、技术和历史必然性的定式。“批判技术哲学”:人的“普洛米修斯的羞愧”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它蕴涵了作为人的自我成为机器的羞愧。这种羞愧是技术发展和人的本质之间产生的落差所引起的。这种落差产生“过时的人”。人的存在、生活在技术革命中开始以一种过时的存在方式显现,人生产的产品逐步废除人的价值。问题的实质是技术如何替代人成为历史的主体。人类不再具备控制机器所内含的结构性权力,在失控的技术面前,人类在劳动方式上、精神上和心灵上都将失去其本质意义。人类由于个体性、生命性在机器面前显得无能,个体和生命无法与完美的机器相媲美。“媒体批判哲学”:电视观众失去判断力,电视的力量在于使人获得主观的客观性,在非现场中经历现场,从部分中获得虚幻整体。影视本体论的双重性语义:图像和事件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产生幻象。电视的实质是:依赖性地消费已被他人决定了的判断。电视作为“大众隐居机”制造了这个时代人类的特征。京特·安德斯还在《过时的人》中反思批判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学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信息革命”和“生物遗传”革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衍变,但其本质并没有产生变化,因此,京特·安德斯的现象学批判仍然有着它深邃的思想内涵。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豆瓣
作者: [英]R·H·托尼 译者: 赵月瑟 / 夏镇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4
《大学译丛: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阐述了宗教与社会和经济实践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通过一种历史的回溯和分析,托尼向我们展示了自中世纪起,宗教思想是如何影响并作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及其意识形态的,以此表明,基督教在其中扮演的是怎样一种独特的角色。更为突出的是,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原则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各种历史“契机”的讨论,托尼讲出了自己对现代伦理和规范的意见和批评,从而为理解现代性之源泉及其当代原动力提供了一条独辟之径。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变局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张素华 China Youth Press 2009 - 11 其它标题: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1962.1.11-2.7)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内容简介: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有县委书记以上二七干多干部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七千人大会”。与会人数如此之多,空前绝后。更令人发生兴趣的,还在它本身蕴涵的丰富信息,以及对之后历史的深远影响。
大会的起因,是党想通过总结经验和反对分散主义一举改变1959-1961年的国民经济困难局面。但后来会议日程和主题发生一个接一个出人意料的改变。“白天出气,晚上看戏”,宽松的民主氛围,使人们…一时触及到了应该由谁来承担“大跃进”的后果和责任,如何评价“三面红旗”等重_犬话题。受大会鼓舞,1962年春夏,全国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但不久,局势再变,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七千人人会及会后产生的认识上的分歧,成为后来“文革”发生的一个远因。
《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作者集多年采访、材料收集和研究心得,第一次全面、深入、详细地披露了七千人大会的缘由、经过和曲折的全过程,对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林彪、邓小平,以及对各省委、县负责人的情况,都有详细分析。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填补了党史研究上的一段空白。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革命的那一天 豆瓣
Adjustment Day
作者: 恰克.帕拉尼克 译者: 黃鴻硯 麥田 2021 - 7
「我們必定要允許每個個體堅持己見,或讓他們在選擇中消亡。」
「我們必定要殺死使我們互相殘殺之人。」
「文化群體應彼此抽離,才不會有單一文化永遠居於支配地位。」
「想像世界上沒有神,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只有你的子嗣和子嗣的子嗣,以及其子嗣,還有你留給他們的世界。」
新的社會學理論興起,人們相信年輕男性對社會有害,政府計畫將全國年輕男性送上戰場,一鼓作氣將他們全都炸死。於此同時,神祕小書煽動著革命的號角也終於響起──那一天,原先的掌權者、菁英,以及媒體記者都遭到殘忍殺害,所有權力關係重新洗牌,人們建立起三大完美王國:高加索邦、黑托邦、同志亞,不再有父權社會的壓迫、被白人欺凌的有色人種,以及遭異性戀排擠的同志族群。然而,在這個美好新世界裡,為什麼還是有人想要逃走?
《鬥陣俱樂部》出版後二十二年,帕拉尼克訪談許多極端分子寫就《革命的那一天》,彷彿延續了未竟的「破壞計畫」。帕拉尼克自言,這本書將讓所有人備受冒犯:從偏見、歧視到陰謀論與分裂主義,他刻畫出只顧個人利益的政客,以及民粹、假新聞、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荒腔走板的革命就像打在讀者臉上的一記重拳,實現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預言:「民主撐不久的,它很快就會耗損、累垮、謀害自身。」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无法扼杀的愉悦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德]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陈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雅明是一位情理并重的“读者”。在从文字里探索世界、解读文明的过程中,他既是一位冷静的智者,本着辩证理性的思维将历史、现在与未来纵观眼中,更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用细致入微的目光丈量着文字、文明世界里种种人、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他对文字中世界的蛛丝马迹兴趣盎然,对文学折射的世界尤为情有独钟。循着他的目光,钟爱文字的读者们总能在文学作品中发现惊喜,体会乐趣,斩获独特的美学享受。本书的思考思接千载,文字有着深切的痛感,让人无法释然。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四大圣哲 豆瓣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傅佩荣 2022 - 5
四大圣哲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限制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缔造者?
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
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给我的,比整部哲学史所教给我的还要深刻。傅教授以其在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深厚修养,历时七年译成此书,增加了两万多字的译者注释,对文中众多专有名词详加注解,特别对于“孔子”一章中雅斯贝尔斯所引转译文献的偏差之处辨明厘清,堪为珠联璧合。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黑暗托马 豆瓣
Thomas l'Obscur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2022年7月21日 想读
过程社会学 豆瓣
作者: [美]安德鲁·阿伯特 译者: 周忆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5
讨论当代社会学就不能不提到安德鲁·阿伯特的工作。好的社会科学著作必须足够有想象力。
阿伯特从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料来源和实例中汲取了大量养分,并将其融合到令人惊叹的原创性、破坏性和丰富的分析中。对行动者和结果等基本概念的拷问,对序列和生态如何挫败因果论断的洞察力,在微观社会学的基础上重建宏观社会学的努力,以及对道德层面的开垦只是本卷的几个重要主题。本书既是一本好书,也是一项对社会科学家理解和开展其工作的方式的雄心勃勃和令人信服的挑战,足以改变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方式。
2022年7月20日 想读
纣王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康赫 2022 - 6
暴力之王的自我毁灭。
“我的血管里流荡着不安的野兽,只要我活着我就不能平静。这是我从商人先祖那里继承的秘密,需要有一天我们自甘灭亡。”
.
《纣王》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戏剧,以周人灭商为历史背景,颠覆了史书中脸谱化的纣王形象。剧里还塑造了西伯、武王、姜太公、比干、大巫师、恶来等人物群像,这些是史籍中不曾看见的中国人的形象。
纣王暴虐、狂傲、挥霍、骄纵,但他并非昏聩无能;对应剧中隐忍且处心积虑的西伯姬昌,这个 纣王不玩阴谋、不敬鬼神,他以亵渎者骇人的蛮力,逼迫道德世界说出它最为骇人的秘密,他如此直接快速地超越了仅仅作为个体施展其恶行的悖谬和可笑,并在不可克服的扭合了万物冲突的生命整体的困厄中自毁生路。由此这黑暗天使散发出不容侵犯的光辉,他的毁坏行为之深刻足以缔造一个全新的世界,生命本来可与之在这里签下一份欢快的契约。
然而,一切却突然结束了。在他的毁灭发出刺眼的光芒,照亮如此丰富的生命奥秘的地方,人们掉过头去,去拥抱一片甜腻的阴影,以抚慰他们的恐惧。在本该出现崭新世界的地方,一种高明的储蓄艺术诞生了,并通过反复循回,成为传统。
2022年7月20日 想读
批评与临床 豆瓣
Critique et clinique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译者: 刘云虹 / 曹丹红 2022 - 6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唯一一部主要论及文学的作品。书中收录了德勒兹当时已发表或未面世的文章,总计十七篇。这些文章围绕着“写作”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以刘易斯•卡罗尔、贝克特、梅尔维尔、劳伦斯、斯宾诺莎等多位作家与哲学家作品为例,论述了通过写作:
——语言中是如何创生另一种新的语言,致使整个言语活动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
——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
——言语活动的外在是如何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
——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都成为一位着色专家、一位音乐家。
2022年7月18日 想读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豆瓣 Goodread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9.4 (18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 张国辰 / 王培沛 重庆出版社 2018 - 9
在《柏拉图对话集》中,斐德洛是一个爱好哲学的普通雅典青年。而在本书中,斐德洛重返人间。他曾经是学哲学的学生,同时也是教修辞学的教师,但是由于哲学理念与文化的世界观冲突,他终于因精神崩溃而住院。出院后,他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于是开始了一场骑着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静。
这一回归自己的过程,是通过不断寻求“良质”,即东方哲学里的禅思,并用摩托车维修之道对其进行阐释而实现的。这便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名的由来。
与此同时,书中还批评了西方世界的二分法或二元论,如人文与科技、精神与物质、神秘主义与机械论、艺术与工业、心灵与机械、东方与西方等相对意识。
************************************
一百二十一次拒稿之后终获出版
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万册
时代周刊评选“二十世纪十本*有影响力的书”
全新增补校译本
附赠六十页精美别册
照片、地图、书信、手记等珍贵资料首次披露
1928年,罗伯特.波西格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双子城。15岁,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后又学习哲学,之后在该校攻读传播学硕士;他曾前往印度伯纳雷斯印度大学学习东方哲学,并担任修辞学教授。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他因为西方倡导的二元对立与二分法带来的分裂而困扰不已,因而一直试图寻找对支离破碎的文化的整合之道,并试图建立自己“良质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quality)”的理论架构。不停地思考这些问题使他长期饱受折磨和束缚。1961年,他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和临床忧郁症,被多次送进医院。1963年起,医院对他进行了多达28次的电休克疗法,在此期间妻子与他离婚。后来,他终于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论并且出了院,转而开始潜心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1968年,他与长子克里斯一起骑着摩托车从双子城出发,在中西部旷野、落基山区和西海岸从事心灵探险。他之所以开始这场横跨美国大陆的万里长旅,是希望从狭窄而受限的自我解脱。一路经过复杂经验与反省思考,他终于暂时恢复了灵性的完整与清净。《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即为追记这次旅行之作。
1974年,《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在被121家出版社拒绝之后终于出版,并立即成为超级畅销书,*一年即销售达百余万册,而且在之后十余年中一直位居畅销排行榜。它被列为美国大学“禅与现代美国文学”课程的必读参考书,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作者罗伯特.波西格也因其出版被视为20世纪70年代的梭罗。
其后,《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被全世界数十个国家引进出版,至今累积销量已超过一千万册。
我社在2006年和2011年先后出版了本书的简体中文平装版和精装版,均取得不俗反响。2017年4月,耄耋之年的波西格辞世而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就此成为他的毕生绝唱。
为了致敬波西格先生,我们耗费长达一年的时间筹备了这套《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珍藏版)。珍藏版采取了精装套盒的装帧方式,除对原书进行了重新校译、补译,增加了近三万字内容外,还额外附赠一本近六十页的别册,其中包含全新绘制的旅程地图、作者访谈、书信、手记,以及当年旅途中作者亲自拍摄的数十张照片,这些照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首次出版。
2022年7月18日 想读
镜中的忧郁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让·斯塔罗宾斯基 译者: 郭宏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镜中的忧郁:关于波德莱尔的三篇阐释》讲述在西方文化中,忧郁可能是最具特色的东西。著名的瑞士文艺批评家、理论家斯塔罗宾斯基以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波德莱尔为例,通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如忧郁者如何说话,诗人和剧作家如何让他们说话,人们如何向忧郁者说话等,循序渐进地考察了“镜中的忧郁”这个主题以及文学领域内“低垂的头”这一形象。《镜中的忧郁:关于波德莱尔的三篇阐释》表明,在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和萨克斯之后,斯塔罗宾斯基比任何人都更加注意将忧郁置于艺术史家和文学史家关注的中心地位。
2022年7月16日 想读
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 豆瓣
作者: 让·斯塔罗宾斯基 译者: 张亘 / 夏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4 - 9
在《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中,读者将会读到瑞士著名观念史家斯塔罗宾斯基对弗拉戈纳尔、戈雅、路易•大卫等著名画家及其画作的精彩阐释与分析,配以130多幅插图,对于我们理解18世纪欧洲的绘画、建筑、雕刻等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于法国大革命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斯塔罗宾斯基亦有精到的分析,因此《自由的创造与理想的象征》不仅是一部欧洲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深刻的思想史。
本书由斯塔罗宾斯基的两部著作《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组成。作者致力于在艺术与欧洲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潮之间建立关联,试图分析和展现18世纪以及大革命风暴中成形的美学与思想体验之独特性。
在《自由的创造》中,作者力图说明拒绝神学所提倡的原罪意识、重建对人性的信任的启蒙思想是如何首先关注感性生活与情感世界,同时引入启蒙的光芒以作为奥援的。法语标题中的“创造”(invention)来自该词的两个主要语义——找回与创造——从而指代启蒙思想的双重意旨:一方面,重建原初的自由,这种自由已经被现代国家的民众主体所遗忘或丢失;另一方面,为一个重生的时代奠基,这个时代将会是公民幸福的保证。
《理性的象征》在欧洲新古典主义的背景下,审视法国大革命文化的几个典型画面,研究这些画面得以被理解和传播的形式。革命宗旨往往被表现为一束曙光,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来,这种试图驱除阴影的艺术,仅仅是在这样的一些艺术家那里才能达到它的巅峰:这些艺术家在内心和身外,为阴影复来的威胁而感到担忧。
2022年7月16日 想读
读我的欲望!拉康与历史主义者的对抗 豆瓣 Goodreads
Read My Desire: Lacan Against the Historicists
作者: [美] 琼·柯普洁 译者: 王若千 拜德雅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3
★★ 对弥散在人文领域中普遍的“福柯幽灵”的雄辩声讨 ★★
★★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精神继承者 ★★
★★ 读懂欲望,读出文化叙述中无法发声之物 ★★
-编辑推荐-
★ 一场在雅克•拉康(精神分析)和米歇尔•福柯(历史主义)之间的理论碰撞,一次对历史主义的深 刻批判。在“如何处理欲望?”这一问题上,精神分析和历史主义分道扬镳。
★ 犹如亲临拉康的讲课现场,柯普洁娴熟地使用拉康的诸多关键概念去讨论一系列议题:亨利•柏格森、功利主义、吸血鬼、侦探小说和黑色电影、朱迪斯•巴特勒……她提出充分的理由向我们证明,在对历史过程以及生成原理的解释上,拉康的思考模式具有一种优越性。
★ 通过促使文化分析者读懂欲望,读出文化叙述中无法发声之物,一种新型的文化批评呼之欲出。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重要的文化理论家、拉康派批评家琼•柯普洁第一本专著,她运用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从电影、哲学、文学、摄影等多个角度,对弥散在人文领域中普遍的“福柯幽灵”发起了雄辩的声讨。拉康和福柯虽同被视为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涌现出的关键人物,但他们思想中的隐含分歧却将我们导向对诸多文化现象截然不同的理解与反思。
在书中,作者不仅尝试为精神分析重新夺回对“性”“凝视”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解释权,澄清语言和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还将展示精神分析对历史的独特见解:“主体是没有满足历史需求的历史产物。”作者主张,文化批评的使命在于读懂欲望,即文化表述中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
-专家推荐-
在本书之后,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切都无法维持原样了:电影理论、女性主义、哲学和精神分析将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彼此联系。头一回,一位美国学者严肃地对待拉康,并使文化研究对拉康理论的普遍挪用降格为一个理所应当的枝节问题。本书远远超越了政治正确,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正确:如果此书尚不存在,那么则有必要把它写出来!
——斯拉沃热•齐泽克
2022年7月1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