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疯狂的谱系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
[法]莫里斯·布朗肖
…
译者:
孔锐才
/
尉光吉
…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
★荷尔德林走入黑夜,奈瓦尔缢死窗栅,尼采抱马痛哭,梵·高刀割左耳,鲁塞尔沉溺药物,阿尔托电击灵魂……这是疯狂的谱系,也是天才的谱系……这刻,思想沦入非思的黑夜,语言沉入沉默的深渊,作品落入无作的废墟……
★他们是哲学、文学、艺术和戏剧的历史上卓越的天才,但他们的天才之光也发于其疯狂的自燃。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陷于不同的病情,但他们经历了被理性世界放逐、被精神病学囚禁的相似命运,并在其精神崩溃的边缘,在其肉体苦痛的尽头,继续着他们追求作品之完成的共同冒险。
★在福柯之前、之后,对疯狂的谱系的探索终将决定我们所谓文明的正常目光对一切界域之外的存在的态度,而每一位亟需世界认同和肯定的幽暗天才也总以暴烈扭曲的姿势表明了其真正异于常人之处,其创造的无穷力量,恰恰是他的苦难、他的疯狂。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巴塔耶、布朗肖、克里斯蒂娃、雅斯贝尔斯和阿尔托等人关于疯狂的重要论述,全面揭示一个疯狂的谱系的构成。
- 内容简介 -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本书即围绕此疯狂的谱系展开,分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聚焦荷尔德林,收入布朗肖、拉普朗什和福柯的三篇文章。布朗肖是战后法国思想界最早关注荷尔德林的人之一,《完美的疯狂》一文对其疯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拉普朗什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荷尔德林与父亲的问题》节选自其同名著作,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父亲的“不”》则是福柯对拉普朗什之研究的评论。
第二单元聚焦奈瓦尔,收入费尔曼、克里斯蒂娃和阿尔托的三篇文章。《钱拉·德·奈瓦尔:书写生存,或作为自传的疯癫》可被视为费尔曼同福柯《疯狂史》的一次对话。克里斯蒂娃的《奈瓦尔,不幸的人》则通过对《幻象集》中一首诗的分析,来展开对其疯狂的研究。乔治·勒·布雷东发表过两篇关于奈瓦尔的评论文章,《奈瓦尔的幻象》则是阿尔托对这些评论的回应。
第三单元聚焦尼采,收入巴塔耶、克罗索夫斯基、布朗肖和吉拉尔的四篇文章。巴塔耶是20世纪法国思想中尼采阐释潮流的开启者之一,《尼采的疯狂》一文便是其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克罗索夫斯基是战后法国尼采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翻译了尼采的多部著作,也做了诸多关于尼采的研究,《病人的最佳发明》便是其中之一。受克罗索夫斯基研究的启发,布朗肖以断片的形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永恒轮回、语言与疯狂》即是对这些讨论的汇整。吉拉尔的《地下室超人:疯狂诸策略——尼采、瓦格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文则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下剖析了尼采之疯狂的诸因。
第四单元聚焦梵·高,收入雅斯贝尔斯、巴塔耶、拉波尔特和阿尔托的四篇文章。《梵·高的作品与他对自身疾病的态度》是雅斯贝尔斯早年从事精神病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巴塔耶的名篇《献祭的残损与梵·高的断耳》则从“献祭”这一概念出发探讨梵·高的病理和行为。拉波尔特在《文森特和梵·高》一文里提出,“正是疯癫本身使清醒的文森特和疯子梵·高分离”。阿尔托的名篇《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写于他1947年2月参观橘园美术馆的梵·高展览之后,这篇充满愤怒的文章既是阿尔托对梵·高的理解,也是阿尔托对自己的理解。
第五单元聚焦鲁塞尔,收入布勒东、雅内、莱里斯、福柯和德勒兹的五篇文章。布勒东是鲁塞尔作品的最早赏识者之一,《雷蒙·鲁塞尔》是布勒东对鲁塞尔其人其作的简述。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雅内是对鲁塞尔进行精神治疗的医生,其对鲁塞尔病情的诊断就记录于《迷狂的心理特征》一文。莱里斯不仅是鲁塞尔生前的好友,更是鲁塞尔的重要研究者,《雷蒙·鲁塞尔作品中的构想与现实》即是这方面的成果。福柯也痴迷于鲁塞尔的写作,他曾出版鲁塞尔研究专著《雷蒙·鲁塞尔》,《封闭的太阳》即摘选自此书。德勒兹的文章《雷蒙·鲁塞尔或真空之惧》则是对福柯《雷蒙·鲁塞尔》一书的评论和回应。
第六单元聚焦阿尔托,收入普雷奈、布朗肖、拉波尔特的三篇文章,以及批评家洛特兰热对精神病医生费尔迪埃尔的一篇访谈。普雷奈的《阿尔托,被社会自杀的人》是对阿尔托的《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的深入思考,剖析了疾病本身的社会背景。布朗肖的《阿尔托》一文分析了阿尔托来到巴黎后就其诗歌创作和精神病苦的关系同拒绝发表诗作的杂志编辑雅克·里维埃尔进行通信的著名事件。拉波尔特的《阿尔托或受刑的思想》则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分析阿尔托的病因。在阿尔托被监禁并接受电击治疗的岁月里,费尔迪埃尔正是罗德兹精神病院的主管,他同阿尔托有过大量的通信交流,访谈文章《罗德兹的善人》便是对此事件的一份记录,在此访谈中,费尔迪埃尔的证词虽有自辩之嫌,但仍披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
★荷尔德林走入黑夜,奈瓦尔缢死窗栅,尼采抱马痛哭,梵·高刀割左耳,鲁塞尔沉溺药物,阿尔托电击灵魂……这是疯狂的谱系,也是天才的谱系……这刻,思想沦入非思的黑夜,语言沉入沉默的深渊,作品落入无作的废墟……
★他们是哲学、文学、艺术和戏剧的历史上卓越的天才,但他们的天才之光也发于其疯狂的自燃。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陷于不同的病情,但他们经历了被理性世界放逐、被精神病学囚禁的相似命运,并在其精神崩溃的边缘,在其肉体苦痛的尽头,继续着他们追求作品之完成的共同冒险。
★在福柯之前、之后,对疯狂的谱系的探索终将决定我们所谓文明的正常目光对一切界域之外的存在的态度,而每一位亟需世界认同和肯定的幽暗天才也总以暴烈扭曲的姿势表明了其真正异于常人之处,其创造的无穷力量,恰恰是他的苦难、他的疯狂。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巴塔耶、布朗肖、克里斯蒂娃、雅斯贝尔斯和阿尔托等人关于疯狂的重要论述,全面揭示一个疯狂的谱系的构成。
- 内容简介 -
米歇尔·福柯在《古典时代疯狂史》里写道:“在荷尔德林之后,奈瓦尔、尼采、梵·高、雷蒙·鲁塞尔、阿尔托都进行了这项冒险尝试,直到以悲剧收场,也就是说,直到非理性体验在疯狂的弃绝之中遭到异化为止。”本书即围绕此疯狂的谱系展开,分六个单元:
第一单元聚焦荷尔德林,收入布朗肖、拉普朗什和福柯的三篇文章。布朗肖是战后法国思想界最早关注荷尔德林的人之一,《完美的疯狂》一文对其疯狂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拉普朗什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家,《荷尔德林与父亲的问题》节选自其同名著作,他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父亲的“不”》则是福柯对拉普朗什之研究的评论。
第二单元聚焦奈瓦尔,收入费尔曼、克里斯蒂娃和阿尔托的三篇文章。《钱拉·德·奈瓦尔:书写生存,或作为自传的疯癫》可被视为费尔曼同福柯《疯狂史》的一次对话。克里斯蒂娃的《奈瓦尔,不幸的人》则通过对《幻象集》中一首诗的分析,来展开对其疯狂的研究。乔治·勒·布雷东发表过两篇关于奈瓦尔的评论文章,《奈瓦尔的幻象》则是阿尔托对这些评论的回应。
第三单元聚焦尼采,收入巴塔耶、克罗索夫斯基、布朗肖和吉拉尔的四篇文章。巴塔耶是20世纪法国思想中尼采阐释潮流的开启者之一,《尼采的疯狂》一文便是其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克罗索夫斯基是战后法国尼采研究的重要学者,他翻译了尼采的多部著作,也做了诸多关于尼采的研究,《病人的最佳发明》便是其中之一。受克罗索夫斯基研究的启发,布朗肖以断片的形式对尼采的思想进行了反复的讨论,《永恒轮回、语言与疯狂》即是对这些讨论的汇整。吉拉尔的《地下室超人:疯狂诸策略——尼采、瓦格纳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文则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下剖析了尼采之疯狂的诸因。
第四单元聚焦梵·高,收入雅斯贝尔斯、巴塔耶、拉波尔特和阿尔托的四篇文章。《梵·高的作品与他对自身疾病的态度》是雅斯贝尔斯早年从事精神病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巴塔耶的名篇《献祭的残损与梵·高的断耳》则从“献祭”这一概念出发探讨梵·高的病理和行为。拉波尔特在《文森特和梵·高》一文里提出,“正是疯癫本身使清醒的文森特和疯子梵·高分离”。阿尔托的名篇《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写于他1947年2月参观橘园美术馆的梵·高展览之后,这篇充满愤怒的文章既是阿尔托对梵·高的理解,也是阿尔托对自己的理解。
第五单元聚焦鲁塞尔,收入布勒东、雅内、莱里斯、福柯和德勒兹的五篇文章。布勒东是鲁塞尔作品的最早赏识者之一,《雷蒙·鲁塞尔》是布勒东对鲁塞尔其人其作的简述。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雅内是对鲁塞尔进行精神治疗的医生,其对鲁塞尔病情的诊断就记录于《迷狂的心理特征》一文。莱里斯不仅是鲁塞尔生前的好友,更是鲁塞尔的重要研究者,《雷蒙·鲁塞尔作品中的构想与现实》即是这方面的成果。福柯也痴迷于鲁塞尔的写作,他曾出版鲁塞尔研究专著《雷蒙·鲁塞尔》,《封闭的太阳》即摘选自此书。德勒兹的文章《雷蒙·鲁塞尔或真空之惧》则是对福柯《雷蒙·鲁塞尔》一书的评论和回应。
第六单元聚焦阿尔托,收入普雷奈、布朗肖、拉波尔特的三篇文章,以及批评家洛特兰热对精神病医生费尔迪埃尔的一篇访谈。普雷奈的《阿尔托,被社会自杀的人》是对阿尔托的《梵·高,被社会自杀的人》的深入思考,剖析了疾病本身的社会背景。布朗肖的《阿尔托》一文分析了阿尔托来到巴黎后就其诗歌创作和精神病苦的关系同拒绝发表诗作的杂志编辑雅克·里维埃尔进行通信的著名事件。拉波尔特的《阿尔托或受刑的思想》则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来分析阿尔托的病因。在阿尔托被监禁并接受电击治疗的岁月里,费尔迪埃尔正是罗德兹精神病院的主管,他同阿尔托有过大量的通信交流,访谈文章《罗德兹的善人》便是对此事件的一份记录,在此访谈中,费尔迪埃尔的证词虽有自辩之嫌,但仍披露了一些重要的信息。
文字即垃圾:危机之后的文学 豆瓣 Goodreads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米歇尔·福柯
/
德勒兹
…
译者:
赵子龙
/
聂世昌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8
- 编辑推荐 -
•人文出版品牌“拜德雅”联手青年学术团体“泼先生”,创生栩栩如生之思与诗
•在lituraterre而非littérature的题铭下,在“把文字化作垃圾”的时刻,尝试开启一场美妙的文学旅程
•并非写作宝鉴、阅读指南,只是一次充满洞见的文学历险,沿着法国理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留下的痕迹,追溯一系列关乎文学本身的问题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拉康、布朗肖、巴特、巴塔耶、巴迪欧、南希等16位著名思想家关于文学的经典论述
- 内容简介 -
萨特的经典之作《文学是什么?》或许已用一种最为激烈而又醒目的方式,把文学之存在引入了理论反思和争论的中心,由此产生的文学之意识不容忽视,即便他的声音已在今日的语境里变得微弱了许多。这是本书的隐秘源头,也是这涂抹地上被掩盖乃至模糊不清的话语之一。
但另一方面,话语的缺失也暗示了“介入”的概念并非踏入此意识领域的唯一路径。遗留的线索是众多甚至纷杂的。而本书无力也无意呈现一段哪怕短暂的思想演变的历史,更不用说某一阶段的理论之全貌了。在法国理论逐渐为人熟知的今天,对各流派和学说门下可能存在的文学之思做一番整理和补充,并非本书的首要任务,何况它不得不避开对文本的重复性选择,与一些或许重要的人物失之交臂了。相反,它所标记的每一个瞬间,是为了让读者在复燃的阅读之欲望中,寻找对文学说话的另类可能。那样的可能,首先源于德国浪漫派以来哲学与文学的无比亲密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本书选录的绝大部分作者本身即是著名的哲学家,尤其是从战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涌现出来的哲学家。他们口中的文学,总已经和别的思想资源(符号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紧密地交织起来,文学不再仅仅围绕写作和阅读展开,文学也是语言的喃呢、逃逸的路线和疯癫的舞台,它面对的不是墨笔或白纸,而是牛角、裸体,它既是重复和生产,也是责任和判断,它既诗意地虚构想象,也科学地论证推理,它关乎恐怖、关乎幸福、关乎真理……它关乎一切。而这一切的碎片,作为文字,作为垃圾,紧随着超现实主义的狂飙,就在无可救药的危机之后。
•人文出版品牌“拜德雅”联手青年学术团体“泼先生”,创生栩栩如生之思与诗
•在lituraterre而非littérature的题铭下,在“把文字化作垃圾”的时刻,尝试开启一场美妙的文学旅程
•并非写作宝鉴、阅读指南,只是一次充满洞见的文学历险,沿着法国理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留下的痕迹,追溯一系列关乎文学本身的问题
•本书收录福柯、德勒兹、拉康、布朗肖、巴特、巴塔耶、巴迪欧、南希等16位著名思想家关于文学的经典论述
- 内容简介 -
萨特的经典之作《文学是什么?》或许已用一种最为激烈而又醒目的方式,把文学之存在引入了理论反思和争论的中心,由此产生的文学之意识不容忽视,即便他的声音已在今日的语境里变得微弱了许多。这是本书的隐秘源头,也是这涂抹地上被掩盖乃至模糊不清的话语之一。
但另一方面,话语的缺失也暗示了“介入”的概念并非踏入此意识领域的唯一路径。遗留的线索是众多甚至纷杂的。而本书无力也无意呈现一段哪怕短暂的思想演变的历史,更不用说某一阶段的理论之全貌了。在法国理论逐渐为人熟知的今天,对各流派和学说门下可能存在的文学之思做一番整理和补充,并非本书的首要任务,何况它不得不避开对文本的重复性选择,与一些或许重要的人物失之交臂了。相反,它所标记的每一个瞬间,是为了让读者在复燃的阅读之欲望中,寻找对文学说话的另类可能。那样的可能,首先源于德国浪漫派以来哲学与文学的无比亲密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本书选录的绝大部分作者本身即是著名的哲学家,尤其是从战后结构主义的思潮中涌现出来的哲学家。他们口中的文学,总已经和别的思想资源(符号学、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紧密地交织起来,文学不再仅仅围绕写作和阅读展开,文学也是语言的喃呢、逃逸的路线和疯癫的舞台,它面对的不是墨笔或白纸,而是牛角、裸体,它既是重复和生产,也是责任和判断,它既诗意地虚构想象,也科学地论证推理,它关乎恐怖、关乎幸福、关乎真理……它关乎一切。而这一切的碎片,作为文字,作为垃圾,紧随着超现实主义的狂飙,就在无可救药的危机之后。
艺术与错觉 豆瓣 Goodreads
Art & Illusion
9.5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
校注 邵宏
译者:
杨成凯
/
李本正
…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2
- 6
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最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艺术与错觉》第六版包括最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讨论了图像与符号的关键差别。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最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艺术与错觉》第六版包括最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讨论了图像与符号的关键差别。
重访新批评 豆瓣
作者:
赵毅衡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 4
对我,对每个文学学生,研究新批评是一个必要的阶段性工作。我们面对的知识集合,就是历史投射在今曰的影子:我们无法跳过历史的演变而直接掌握今日,就像不可能不读弗洛伊德直接读拉康。要了解现代文论,无法不读形式论,而要想了解现代形式论,就绕不开新批评。正因如此,《重访新批评》也就有不得不出的理由。
在这一层理由上,新批评派与其他派别相同、然而,还有别的几个理由。让我们更加必须重新拜访新批评派。第一个理由是,这个理论派别与中国现代文论特别有缘。我的学术领域之一是中西文学关系史,当年我选中新批评做研究课题,是由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论史的诸多关联。
在这一层理由上,新批评派与其他派别相同、然而,还有别的几个理由。让我们更加必须重新拜访新批评派。第一个理由是,这个理论派别与中国现代文论特别有缘。我的学术领域之一是中西文学关系史,当年我选中新批评做研究课题,是由于新批评与中国现代文论史的诸多关联。
图像理论 豆瓣
作者:
W.J.T Mitchell
译者:
陈永国
/
陈永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9
何为形象?形象与词语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如何?何为图像理论?图像理论在关于文化、意识和再现的批评理论中位置如何?美国最重要的视觉艺术批评家和图像理沦家之一W.J.T.米歇尔以生动的理论阐述和具体的文本分析回答了所有这些问题。《图像理论》与其姊妹篇《肖像学》一起宣告了批评理论中“语言学转向”的结束,指明了“图像学转向”的新方向,为刚刚兴起的视觉文化研究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这部书的编写方法倒有些类似于相册。它是再现固有的具体问题的快照集锦,针对特殊场合和特定的历史时刻,作者把这一历史时刻称为后现代主义末期,即“图像转向”时期。如果说本书有一个整体性的话,那就是坚决主张对几个简单问题做出多种回答。这几个问题是: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上述问题为何具有理论意义或者实际意义?
这部书的编写方法倒有些类似于相册。它是再现固有的具体问题的快照集锦,针对特殊场合和特定的历史时刻,作者把这一历史时刻称为后现代主义末期,即“图像转向”时期。如果说本书有一个整体性的话,那就是坚决主张对几个简单问题做出多种回答。这几个问题是:图像是什么?图像和语言有什么关系?上述问题为何具有理论意义或者实际意义?
肯定生命:尼采论克服虚无主义 豆瓣
作者:
【美】伯纳德•雷金斯特(Bernard Reginster)
译者:
汪希达
/
施玉刚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在过去两百年出现的所有伟大思想家中,尼采始终占有特殊地位,这不仅由于他的作品涉及众多学术领域,还因广大读者在他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有关自己最在意的那些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围绕着不可避免的痛苦所塑造的生命意义展开,而此时基督教给出的传统回应已逐渐失去其说服力。当近期大部分关于尼采著作的讨论已失去这一视角的时候,伯纳德•雷金斯特的研究将其猛然地再一次带回公众的视线。
本书对尼采哲学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与以往的哲学家从尼采的一个中心的学说来阐释尼采不同,美国学者伯纳德•雷金斯特是从尼采面临的特定问题或者危机来进行阐释的。在他看来,尼采的全部哲学是对晚期欧洲文化危机即虚无主义的回应。同时,作者也对尼采的一些包括叔本华在内的直接先驱进行了新的解读,这些对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书对尼采哲学从新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与以往的哲学家从尼采的一个中心的学说来阐释尼采不同,美国学者伯纳德•雷金斯特是从尼采面临的特定问题或者危机来进行阐释的。在他看来,尼采的全部哲学是对晚期欧洲文化危机即虚无主义的回应。同时,作者也对尼采的一些包括叔本华在内的直接先驱进行了新的解读,这些对于国内相关领域研究而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哲学与艺术之间(全新修订版)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Gilles Deleuze)
译者:
刘汉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为什么要收录这些几乎长达二十年的访谈文字?有时候,一些发声持续了如此长的时间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否仍然是斗争的一部分,或是已经和解。诚然,哲学与对时代的愤怒不可分离,但它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安宁。
哲学不是一种强权。宗教、国家、资本主义、科学、法律、舆论、电视这些都是强权,但哲学不是。哲学内部会有大的斗争(观念论与实在论,等等),但这些都是欢笑之争。因为不是强权,哲学不能对那些强权发动战役,而只能对它们发动一场没有战役的战争,一场游击战。哲学不同强权讲话,哲学没有什么要说的,也没有什么要与之沟通的,它只是在发声。那些强权不满足于只是外在的,它们同样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断的发声和与自己的游击战之中——这就是哲学的用处。
哲学不是一种强权。宗教、国家、资本主义、科学、法律、舆论、电视这些都是强权,但哲学不是。哲学内部会有大的斗争(观念论与实在论,等等),但这些都是欢笑之争。因为不是强权,哲学不能对那些强权发动战役,而只能对它们发动一场没有战役的战争,一场游击战。哲学不同强权讲话,哲学没有什么要说的,也没有什么要与之沟通的,它只是在发声。那些强权不满足于只是外在的,它们同样贯穿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处于不断的发声和与自己的游击战之中——这就是哲学的用处。
建构艺术社会学 豆瓣
Constructing a Sociology of the Arts
作者:
[美]维拉·佐尔伯格 (Vera Zolberg)
译者:
原百玲
译林出版社
2018
- 8
当莫奈遇到涂尔干,当杜尚遇到布尔迪厄时,严谨的社会学家将如何观照天马行空的艺术作品?精确的实证科学与舞动的激情灵感又会起到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薇拉•佐尔伯格看来,无论艺术家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他们的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结构,因此她建立了一套评估制度、经济、政治是如何影响艺术创造的社会学方法。本书考察了艺术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他们所面对的支持和压力,他们需要取悦的公众以及他们必须抗争的社会力量,对高雅与低俗艺术的区分、艺术流派演变的原因以及艺术品价值波动的历史过程等问题做出了细致分析。作者以社会学的独到视角,理性地解答了那些关于艺术的问题。
在薇拉•佐尔伯格看来,无论艺术家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他们的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社会结构,因此她建立了一套评估制度、经济、政治是如何影响艺术创造的社会学方法。本书考察了艺术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他们所面对的支持和压力,他们需要取悦的公众以及他们必须抗争的社会力量,对高雅与低俗艺术的区分、艺术流派演变的原因以及艺术品价值波动的历史过程等问题做出了细致分析。作者以社会学的独到视角,理性地解答了那些关于艺术的问题。
先锋派的转型 豆瓣
Transformation of the Avant-garde: The New York Art World, 1940-85
作者:
[美]戴安娜·克兰
译者:
常培杰
/
卢文超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20世纪40年代,随着抽象表现主义的兴起,纽约成为世界先锋艺术的中心。什么是先锋派?为什么是纽约?
戴安娜·克兰以社会学研究视角,再现了1940—1985年美国先锋派的重要转型,条分缕析了这一时期先后兴起的七种艺术风格及其社会背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具象 绘画、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和新表现主义。从杰克逊·波洛克到安迪·沃霍尔,从高雅文化到大众文化;艺术家、策展人、经销商、收藏家、评论家,博物馆、画廊、拍卖行、艺术学院、公司藏家,形形色色的群体和机构共同构成了复杂又迷人的纽约艺术界。艺术的演变,映照着社会的变革。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在光怪陆离的先锋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着社会阶层的震荡、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影响。
|编辑推荐|
如果你热爱艺术,欢迎来到纽约。
如果你痛恨艺术,欢迎来到纽约。
☆ 异彩纷呈,重磅先锋艺术家悉数登场,解构纽约艺术界
杰克逊•波洛克丢掉了画架,罗伯特•劳申伯格把颜料泼向自己的棉被,安迪•沃霍尔画下32个罐头……400多位先锋艺术家作为“有特权的局外人”,投身可爱又迷人的纽约艺术界,探索作为社会批评者或审美革新者的可能性。他们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莫名其妙、灵魂震颤的艺术作品,同时又拍着你的肩膀说:嘿!别太把艺术当回事,也别太把艺术家当回事。
☆ 双线并行,以社会学视角观照先锋艺术,以艺术演变反照社会变迁
先锋派概念是艺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先锋艺术连接了抵抗性亚文化和通俗文化,将美学革新传递给文化产业。同时,伴随着大众媒介和消费社会的形成,由工业化引起的不断加剧的社会碎片化亦推动着先锋艺术的发展。现代主义美学传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世界观,艺术家以此制造反映日常生活困境的视觉隐喻。他们将身份认同的焦虑投射到艺术创作中,建构现实,试图解决与自我、真实及世界的关系。认识先锋派,就是认识当下社会。
☆ 图文并茂,探寻未来艺术新的可能性
精选16幅精美彩插,来自马克•罗斯科、弗兰克•斯特拉等先锋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涵盖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具象绘画、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新表现主义等七种风格,生动呈现风格演变趋势。从反主流文化到熟人圈子,从离群索居的天才到炙手可热的社交名流,先锋派是否像某些评论家所言已经消失了,还是说继续以不同的面目存在?流行音乐、时尚、地下电影、装置艺术、赛博朋克……艺术的未来在哪里?
戴安娜·克兰以社会学研究视角,再现了1940—1985年美国先锋派的重要转型,条分缕析了这一时期先后兴起的七种艺术风格及其社会背景: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具象 绘画、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和新表现主义。从杰克逊·波洛克到安迪·沃霍尔,从高雅文化到大众文化;艺术家、策展人、经销商、收藏家、评论家,博物馆、画廊、拍卖行、艺术学院、公司藏家,形形色色的群体和机构共同构成了复杂又迷人的纽约艺术界。艺术的演变,映照着社会的变革。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在光怪陆离的先锋艺术风格背后,隐藏着社会阶层的震荡、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文化的影响。
|编辑推荐|
如果你热爱艺术,欢迎来到纽约。
如果你痛恨艺术,欢迎来到纽约。
☆ 异彩纷呈,重磅先锋艺术家悉数登场,解构纽约艺术界
杰克逊•波洛克丢掉了画架,罗伯特•劳申伯格把颜料泼向自己的棉被,安迪•沃霍尔画下32个罐头……400多位先锋艺术家作为“有特权的局外人”,投身可爱又迷人的纽约艺术界,探索作为社会批评者或审美革新者的可能性。他们创造出令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莫名其妙、灵魂震颤的艺术作品,同时又拍着你的肩膀说:嘿!别太把艺术当回事,也别太把艺术家当回事。
☆ 双线并行,以社会学视角观照先锋艺术,以艺术演变反照社会变迁
先锋派概念是艺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先锋艺术连接了抵抗性亚文化和通俗文化,将美学革新传递给文化产业。同时,伴随着大众媒介和消费社会的形成,由工业化引起的不断加剧的社会碎片化亦推动着先锋艺术的发展。现代主义美学传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世界观,艺术家以此制造反映日常生活困境的视觉隐喻。他们将身份认同的焦虑投射到艺术创作中,建构现实,试图解决与自我、真实及世界的关系。认识先锋派,就是认识当下社会。
☆ 图文并茂,探寻未来艺术新的可能性
精选16幅精美彩插,来自马克•罗斯科、弗兰克•斯特拉等先锋艺术大师的代表作,涵盖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波普艺术、具象绘画、照相写实主义、模式绘画、新表现主义等七种风格,生动呈现风格演变趋势。从反主流文化到熟人圈子,从离群索居的天才到炙手可热的社交名流,先锋派是否像某些评论家所言已经消失了,还是说继续以不同的面目存在?流行音乐、时尚、地下电影、装置艺术、赛博朋克……艺术的未来在哪里?
聆听音乐 豆瓣
Listening to Music
9.6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
译者:
余志刚
/
李秀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聆听音乐(第5版)》主要结构分三部分,音乐元素、音乐史和美国通俗音乐。在讨论任何音乐概念的同时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有一目了然的图表作必要辅助。存在于每一章节中的“聆听指南”和“聆听训练”两个部分是本书最具特色的精华。分成41个短小的章节,便于学生阅读、学习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爵士乐现在占了两章,摇滚和叮盘巷各占一章。此外,开始的新部分预习每个历史时期,并把各时期的音乐和历史事件为学生做成了插图丰富的年表。在每个部分的结尾,你可以看到一个“音乐风格列表”,回顾每个时期的风格内部的音乐要素,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主要体裁。《聆听音乐(第5版)》所有的列表都在第七章的结尾给予预告,在那里风格的概念被引入了。
沉默 豆瓣
作者:
约翰·凯奇 (John Cage)
译者:
李静滢
漓江出版社
2013
- 10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也是《沉默》的首个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既艰深又通俗,既严肃又好玩的奇书。如果你想明白在勋伯格之后西方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最好的向导。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基于他对生活、声音以世界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附在每篇文章末尾的小故事所提醒的那样,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他的书像他的音乐一样,向专家和门外汉平等地敞开。
本书由杰出的美国音乐评论家凯尔•甘恩作序。作为制作精美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为一本了解现当代音乐的必读书,收藏价值毋庸置疑。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既艰深又通俗,既严肃又好玩的奇书。如果你想明白在勋伯格之后西方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最好的向导。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基于他对生活、声音以世界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附在每篇文章末尾的小故事所提醒的那样,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他的书像他的音乐一样,向专家和门外汉平等地敞开。
本书由杰出的美国音乐评论家凯尔•甘恩作序。作为制作精美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为一本了解现当代音乐的必读书,收藏价值毋庸置疑。
论崇高 豆瓣
On the Sublime
作者:
朗吉努斯
译者:
王洁 导读 注释
2020
- 7
《论崇高》是一篇重要的文艺理论论文,亦是美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齐名。该书开篇就阐释了“崇高”的概念,认为“一个崇高的思想,在恰到好处时体现,便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进而讨论了“崇高”的“掌控伟人思想”、“慷慨激昂的热情”、“修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生动的布局”五种来源。在作者看来,天赋是产生“崇高”的基础,技巧是实现天赋的条件。只有伟大的思想和强烈的激情,辅之以完美的技巧,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朗吉努斯的《论崇高》为古典主义播下美学种子,首次将“崇高”引入美学殿堂,不仅为古典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开一代社会风气,也为后世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读本。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