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 标记
重构抽象表现主义 豆瓣
作者: 迈克尔·莱杰 译者: 毛秋月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5 - 8
这是近年来最打动我的艺术史研究著作之一……正如书名所示,《重构抽象表现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新型研究框架,以帮助人们理解20世纪的艺术热点,同时,本书也对纽约先锋派的形成与实质提出了新的看法,其重要性不容小觑。
--安德鲁•海明威(Andrew Hemingway),《牛津艺术杂志》
2020年5月31日 想读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2020年5月28日 想读
什么是民粹主义?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2020年5月18日 想读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豆瓣
作者: [德国] 埃德蒙德·胡塞尔 / 编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09 - 9
这里的首要问题是一门感知、想象、时间、事物的现象学的问题。
这个“加工”的结果应当就是1928年在胡塞尔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刊》(第9卷)中由马丁·海德格尔编辑、以《埃德蒙德·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为题发表的东西。这部1928年的著作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905年关于内时间意识的讲座”,“第二部分:1905—1910年对时间意识的分析的附加与增补”。关于这个由十三个附录组成的第二部分,可说的东西不多:一方面是因为,除了唯一的一个附录以外,所有其他附录的底本都无法找到;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这里看起来的确放弃了任何方式的处理:这些文字似乎只是被誊写了下来,并且被不连贯地排列在一起。与此相反,对“第一部分”的内容则可以通过与全面保存下来的。
2020年5月18日 想读
爱欲与文明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黄勇 / 薛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爱欲与文明》由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著。
《爱欲与文明》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2020年5月17日 想读
福柯读本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福柯(1926—1984)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当代学院中的地位无人能及。福柯试图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体是如何在历史过程中逐渐获得今日的形象的。对现代主体所作的谱系学探究,使得西方的历史和文化道路以一种我们不熟悉但又是令人惊异的方式铺展开来。他的著作也由此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这个读本精选了福柯不同时期的代表性论文二十四篇(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翻译成中文出版),可以清晰地看出福柯的思想轨迹。
2020年5月6日 想读
20世纪欧洲经济史 豆瓣
作者: [匈牙利]伊万·拜伦德 译者: 徐昂 格致出版社 2019
※东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策划者之一
※英、美等七国科学院院士、原匈牙利科学院主席的提纲挈领之作
※一本书读懂现代欧洲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
——————————————————
※欧洲是经济体制的实验室:自由放任、管制经济、法西斯统制经济、中央计划经济、经济合作、全球化……几乎所有经济模式都曾在欧洲诞生、实践并得到经验教训。
※理解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绕不开20世纪的经济历史;
※理解20世纪的变迁,绕不开欧洲经济的发展。
——————————————————
《20世纪欧洲经济史》是只有像拜伦德教授这样拥有广泛的学术兴趣、抱负和切身经历的学者才能掌控自如的一部巨作。20世纪是两次全球化进程之间的一段漫长且戏剧化的旅程。其中,欧洲进行了具有戏剧性的社会实验,并在物质进步和福祉层面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准。
——莱安德罗•普拉多斯•德拉埃斯库拉,马德里查理三世大学
这本经典著作的修订版将把读者带到欧洲一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世纪,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欧洲史无前例的财富和空前的野蛮。这是一本关于欧洲历史关键时刻的必读书。
——詹尼•托尼洛,卡利自由国际社会研究大学
——————————————————
本书对20世纪初以来的欧洲经济体制与经济活动作了卓越的回顾,其中包括了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等近期事件。作者完整地描述了欧洲从自由主义经济体系演进到法西斯主义统制经济、东欧中央计划经济的兴起和崩溃,直至欧洲福利国家及一体化的出现,还有全球化新形势下的欧洲经济问题。本书审视了在充满危机又富有成就的历史进程中,欧洲经济发展的主要背景和不同经济体制的兴衰与历史教训;同时也展现了欧洲各地区间曾经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一体化进程中逐渐缩小的结果。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策展人手册 豆瓣
The Curator’s handbook
作者: [英]阿德里安•乔治 译者: ESTRAN 艺术理论翻译小组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7 - 4
《策展人手册》是一本对策展人、策展系学生以及诸多艺术爱好者而言必不可缺的指南性手册,书中详细展现了策展之步骤,即如何从最初的想法落实到最后的场地,其中涵盖了策展的相关知识——何为策展、何为策展人、策展人分为哪些类型以及如何策划一个展览等问题。
作者阿德里安•乔治(Adrian George)从17世纪开始,述说策展人这一角色的来源及演变,直至今日呈现为一个集托管人、解释者、教育者、引导者和组织者于一身的形象——从观念至联络、筹资、展览画册、诠释媒材,再至展览空间设计、与艺术家和债权人合作、组织私人观展,甚或是展览的存档和评估,这些复杂多元的工作环节都将在书中被提及。
同时,也有来自各种致力改变策展实践、视觉艺术面貌和博物馆画廊面貌的相关教育者、研究者、学者、画廊经营者、策展人以及博物馆馆长提供的多元信息、专门知识与建议。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自由主义的重生与政治德性 豆瓣 Goodreads
7.6 (5 个评分) 作者: 陈纯 世界华语出版社 2020 - 4 其它标题: 自由主义的重生与政治德性:陈纯政治哲学文选
本书之所以 值得一读,原因在好几方面:他对自由主义论述的内部分歧,提出了 相当全面的介绍与评论;对于自由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的短缺不足, 他直言无讳;对于中国施特劳斯学派以及文化保守主义的思路与歧 途,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亲访年轻一代的各类左派,介绍他们的 思想状况。这些,相信会引起许多读者的兴趣。
2020年4月25日 想读
共同的底线 豆瓣 Goodreads
9.2 (42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3
《共同的底线》的宗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我们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
“共同的底线”并不是调和折中。虽然我并不反对调和折中,正如我既不反对自由主义也不反对社会民主主义一样。也许将来在自由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之争成为真问题时,我会持某种有原则合逻辑的折中态度,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持守底线。
2020年4月11日 想读
快乐的死 豆瓣
7.4 (31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梁若瑜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2
《快乐的死》为加缪的小说处女作,完成于他二十四岁那年,但直至他去世后才出版。
在一桩精心设计的谋杀案之后,梅尔索获得了人人羡慕的财富,过着财富与时间都有充分余裕的生活。然而,梅尔索仍然不幸福。
一个人如何才能快乐?为什么有了金钱,孤独却并不离开?
梅尔索的抉择和省思,也预告了加缪日后的其他小说和论述。
2020年4月9日 想读
论电影 豆瓣
Cinéma
8.4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李洋 / 许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2020年4月7日 想读
散文的理念 豆瓣
Idea della prosa
7.8 (5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王立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6
♠♦哲学与诗的关系问题的复活♦♠
♣◐真正人类语言之圆舞◐♥
♣♥面向海德格尔与本雅明的隐秘对话♥♣
♠♦「思想只有承担“诗的遗产”,才能朝向“散文的理念”」♦♠
♠♦阿甘本美学三部曲(《语言与死亡》《诗节》《散文的理念》)之终章♦♠
♣♥几十个碎片式的分析,寓言、格言、谜语、短故事,以及各种人们如今不再使用的“简单形式”,阿甘本的批评实践就在这些“离题”的作品中展演,而这种离题乃是本雅明式批评必不可少的部分。♥♣
================================
本书是阿甘本的美学专著。通过对诗歌、散文、语言、政治、正义、爱与羞耻等主题的一系列碎片式分析,他进入了哲学与诗歌的区别这一主题。这些碎片式的论述没有形成贯穿全文的一致说法,但逻各斯的限制在此被打破,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区别不再明显。
阿甘本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包括寓言、格言、谜语、短故事,以及各种我们如今不再使用的“简单形式”,在实践中演示出一种批评方式——它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经验、一种觉醒,在这里,思想的问题成为诗的问题。
2020年4月5日 想读
余下只有噪音 豆瓣
The Rest Is Noise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历克斯·罗斯 译者: 郭建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关于现代音乐的是非从未消失。在毕加索和波洛克的画作售价过亿的时候,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祭》以降,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仍在向听众传递不安的涟漪。现代音乐无处不在。先锋之声在好莱坞的惊悚电影配乐中大行其道,从地下丝绒乐队开始,极简主义对摇滚、流行和舞蹈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纽约客》的杰出音乐评论家亚历克斯·罗斯照亮了这个秘密的世界,并展示了它如何弥漫于20世纪生活的每个角落。
《余下只有噪音》讲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格,他们抵制对古典主义的过去的崇拜,与广大民众的冷漠作斗争,并违抗独裁者的意志。无论是用最纯净的美来吸引听众,还是用最纯粹的噪声来打击听众,作曲家们一直都洋溢着当下的热情,拒绝古典音乐作为一种式微艺术的刻板印象。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维也纳到20世纪的巴黎,从希特勒的德国、斯大林的俄罗斯到六七十年代的纽约市中心,罗斯将20世纪的历史及音乐编织在一起,在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与更广泛的文化之间建立了启示性的关联。通过他所讲述的音乐,《余下只有噪音》重述了20世纪的历史。
2020年4月3日 想读
爱神之泪 豆瓣
Les Larmes d'Eros
7.3 (23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2020 - 3
【编辑推荐】
奥瑞纳雕像、拉斯科壁画、希腊瓶绘、丢勒、提香、马奈、雷诺阿、毕加索、安德烈•马松……延续《色情》《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的主题,重现艺术进程中色情观念的变迁与兴衰。
-----------------------------------------
★ “爱欲与死亡的大师”乔治•巴塔耶临终之作,继《色情》《色情史》后乔治•巴塔耶关于色情的又一力作,一部另类“色情史”。
★在诗性的沉醉和神圣的迷狂中,探索欲望的真谛;借艺术之光,揭露爱欲背后隐藏的死神面容。
-----------------------------------------
★ 配200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异趣纷呈。
★装帧由屡获“最美的书”殊荣的知名设计师周伟伟精心打造,极具收藏价值;内文正文双色印刷(象征爱欲的红色+象征死亡的黑色),辅文精选柔情粉色纸,给人绝妙的阅读体验。
=======================
【内容简介】
作为“爱欲与死亡的大师”(苏珊•桑塔格语),欲望与死亡是乔治•巴塔耶一生探寻和追问的两大母题。除了《眼睛的故事》《爱德华妲夫人》《我的母亲》等色情小说外,巴塔耶先后出版了三部探讨色情的专著:《色情史》《色情》《爱神之泪》。这本《爱神之泪》是巴塔耶的最后一部作品,可以算是一部另类“色情史”。
本书延续了巴塔耶《色情》《艺术的诞生:拉斯科奇迹》的主题,试图重现艺术进程中色情观念的变迁与兴衰。本书共配有200余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像:从史前的拉斯科壁画到现代的超现实主义绘画,从原始部落的献祭到封建社会的酷刑,爱欲的乐园与死亡的炼狱构成了人类激情的两极。作者在诗性的沉醉和神圣的迷狂中探索欲望的真谛,并借艺术之光,揭露出爱欲背后隐藏的死神面容。
巴塔耶一生都在不懈地追寻爱神,同时又不断地迈向泪水并迷失于泪水。正如书名“爱神之泪”暗示的,象征欢愉的爱神也会陷入悲伤,对于巴塔耶来说,爱与死、色与苦、笑与泪,原本就是一体。这本《爱神之泪》是巴塔耶的最后之书,亦是他的最后之泪。
2020年3月31日 想读
福柯:关键概念 豆瓣
Michel Foucault: Key Concepts
9.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狄安娜·泰勒 编 译者: 庞弘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0 - 1
- 编辑推荐 -
★米歇尔·福柯:“我认为自己更像是一位实验者,而不是一名理论家。”
★这一事实愈发为时间所证明:福柯非体系、非传统的思想实验是对我们时代卓有成效的检验,如果未能理解福柯,我们甚至不能理解自己的生死爱欲。
★权力(power)、自由(freedom)、主体性(subjectivity),十二位福柯研究专家经由这三大关键概念涉入福柯思想的腹地,全面解析福柯留下的丰富思想遗产,为我们勾勒出理解福柯——理解我们自己的线索。在思想地图的意义上,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给出了深刻而明晰的指引。
★米歇尔·福柯:“据我所信,人类存在的意义之一——人类的自由之源——是绝不接受任何确定无疑、不可触碰、显而易见、稳固不变的东西。现实的任何方面都不应成为束缚我们的权威和非人道的律令。”
- 内容简介 -
权力(power)、自由(freedom)、主体性(subjectivity),十二位福柯研究专家经由这三大关键概念涉入福柯思想的腹地,全面解析福柯留下的丰富思想遗产,为我们勾勒出理解福柯——理解我们自己的线索。在思想地图的意义上,本书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给出了深刻而明晰的指引。
本书由一篇《导论》和三个部分(共计十二章)组成,辅之以精练的生平年表和详尽的参考文献。
本书重申福柯的现实意义:促使人们去质疑貌似“必然如此”的当下境况,由此而敞开主体存在的丰富可能。在此基础上,本书强调,对“权力”、“自由”和“主体性”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概念加以深入思考和再度阐释,将成为建构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进而对种种“支配”与“压抑”加以抵抗的最重要路径。
2020年3月31日 想读
传统的发明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 [英] 特伦斯·兰杰 译者: 顾杭 / 庞冠群 译林出版社 2020 - 2
我对所谓的传统的发明很感兴趣。曲解历史是成为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朱利安•巴恩斯(英国作家)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有益的方式来看待过去——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不是过去?这一点值得存疑。如果我们接受书中的观点,就会发现,我们天真地认作过去的那些东西,很有可能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彼得•斯坦斯基(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
本书引发了赞许、反感、支持和驳斥,这说明它有着持久的吸引力,不断刺激着读者。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旁征博引、有趣且令人意想不到的论文集。
——《纽约客》
许多我们认为由来已久的传统,实际上都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本书探索分析了这一发明过程的诸多案例,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民族文化”的形成、19和20世纪英国皇家仪式的演进、殖民时期印度和非洲参与帝国仪式的起源,以及欧洲大陆试图发展人民自己的反传统的努力。本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深入研究仪式和符号,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复杂互动。
2020年3月31日 想读
剩余的时间 豆瓣
The Time That Remains: A Commentary on the Letter to the Romans
作者: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钱立卿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1
首部国内正式出版的阿甘本著作
当代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
对最有影响力的圣经书卷的独特解读
搞清楚一个词在历史上每个时期的语义并不简单,特别是像保罗书信这类文本中的词语,它们本身的语义史与整个西方文化的历史完全交融在了一起,与西方文化决定性的中断和延续交融在了一起。
——阿甘本
《罗马书》对教会影响至钜:奥古斯丁、加尔文、马丁•路德等人都深受它的启示。“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阿甘本——当今欧美学术界的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在对《罗马书》首句的逐字解读中,试图谨慎地辨明那些经由历代神学探讨、翻译、注释后被强加到原初文本中的东西,将文本重置于早期的犹太弥赛亚主义背景(即“犹太—基督教”背景)下,指出它们是“西方传统中具有奠基性质的弥赛亚主义文本”。
这一对弥赛亚主义的哲学性探究还联系到了另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通过仔细解读、对比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论纲》与保罗书信,阿甘本洞悉到两者间有许多未曾发现的惊人相似之处。
2020年3月31日 想读
人的境况 豆瓣
Human condition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汉娜·阿伦特 译者: 王寅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通过对劳动、工作和行动;权力、暴力和体力;地球和世界,以及财产和财富等诸概念的区分,强调了人在面临现代社会高度科技化、自动化和经济现代化情境下,仍然具有的“复数性”和开端启新的行动能力,从而重树人们对于人类事务的信念和希望。这本曾被欢呼为“参与式民主的教科书”,将批判的目光投向我们当前认为理所当然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时隔50年,这《人的境况》的原创性仍然像当时一样令人瞩目,并能激发起新的思想和讨论。
2020年3月31日 想读
危机的病理 豆瓣
作者: 毛亚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德语世界在1900年前后的“世纪末”时期经历着变革与转型,也体验着危机与焦虑。各文学流派中兴起表现疾病的热潮。本书以“世纪末”疾病文学的代表托马斯•曼早期作品中的疾病书写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德语文学研究中的文化学模式,在重构疾病文化语境的基础上,对《布登勃洛克一家》《海因里希殿下》《死于威尼斯》等文本进行分析与阐释,探讨其中折射出的时代印记及话语互动。
2020年3月3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