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2011年6月20日 已读
在时评之外 一个感伤的心 对于爱情的深刻探讨 对于生活的点滴回忆 一个别样的梁文道
essay hk love 梁文道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9.3 (56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评的对象有些还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这些话语、这些思想仍是我们的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从王小波的长盛不衰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自由主义理念的传播还任重而道远。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说在世界文学之林中创造出属于他的美,这美就像一束强光,刺穿了时间的阻隔,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刚刚开始识字读书的青年的心灵。
私语书 豆瓣
7.2 (27 个评分) 作者: 黎戈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 - 3
她能够看到事物最细微的部分,可以把情感放在一颗尘埃上。
——张悦然
--------------------------------------------
我不混论坛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语境,我个人写文,是喜欢设想一个自己非常依赖和私密的爱人,坐在我对面,支颐微笑着,听我说贴心话,可以大方地把自己泼出去,这是一个私语境的倾诉习惯,需要那种微弱的光线和一定的暗度,一旦放在众目睽睽的强光之下,凌驾在公语境之上,就像在卧室接待抄水表的人一样,完全不和谐,也没有安全感……我的书应该叫《私语书》。
2011年9月10日 已读
恋物教的一次华丽巡回 文字优美而个性十足 细微到香味的若有若无 大到城市的实感 都写得视野廓然 牵涉广博 虽然铺张了些 但也造就了这细腻的饕餮之宴。也是一份私人生活笔记。似乎 特别适合那些追求精致而不造作的生活的女孩子吧~
cc essay style
那些有伤的年轻人 豆瓣
6.7 (26 个评分) 作者: 庄雅婷 华文出版社 2010 - 10
男女之间到底还能有多少是非可谈?其实不过是那些反反复复亘古不变的痴缠,用庄老师的话说,这里面多数是智商问题。既然如此,那些想要“疗伤”的年轻人们,在爱得死去活来之前,不如先读读这本书,补补脑,这样爱起来或许更给力。——《那些有伤的年轻人》作者:庄雅婷 定价:25.00元 近日强劲登陆!
2011年9月13日 已读
谈感情婚姻等男女问题的书 文笔刻薄 但够机智 而且经历丰富 很生活化。可读性强 可以和连岳《我爱问连岳》同读 各有趣味
cc essay love
花间一壶酒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同心出版社 2005 - 6
《花间一壶酒》收入了作者近年写作的杂文和随感,全部属于“凡人小史”,即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冷眼旁观,对身边的历史、书本上的历史,讲点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也利用了一点专业知识和杂览偶得的读书感想,但作者关心的事在有如工业流水线的专业学术中没有位置,只能用业余的方式,另外找个地方说话。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组文章,只有两篇,是个引子。第二组有六篇,是谈战争或与战争有关的事,属于“武”的话题。第三组有七篇,是讨论与读书人有关的事,则是“文”的话题。第四组有八篇,都是高雅话题,不是琴棋书画,而是酒色财气。
2011年9月17日 已读
以通俗的言辞讲历史 嬉笑之间显见识。民俗的乃至有些避讳的文化现象也娓娓道来 也令人惊奇。而当谈及学术 也不免义气风发 将现代的种种现象 手起刀落 批的利落非常 也许实在是恨铁不成钢吧
essay history popular 李零
哲学的慰藉 豆瓣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7.6 (45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资中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4
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瞧不起、心碎、困顿的哲学心灵良方,六个哲学家的智能解决六种人生问题!
英伦才子艾伦・德波顿了解现实人生的苦难,深深体会到这些苦难引起的伤痛;他认为哲学不应只是躲在象牙塔中的文字游戏,而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灵伤痛的良方。因此,他回到伟大哲学家身上,探索这些哲学家的智能,为我们提供舒缓现实生活郁闷的慰藉。
针对六个不同的人生问题──不受欢迎、缺钱、遭遇挫折、被认为有缺陷、心碎、困顿──德波顿分别向苏格拉底、伊比鸠鲁、塞内卡、蒙田、叔本华、尼采这六位哲学家取经,希望这些哲学家的个人体验与思想学说能够在我们饱受痛苦时,舒缓我们的症状,甚至根治我们的问题。
2011年9月17日 已读
阿兰・德波顿的作品似乎界定起来很麻烦。但是可读性很强 余味也足。本书通过古往今来的六位哲学家的生平故事 他们的体悟及升华而来的思想 为我们因为财富 痛苦 不被理解 身体缺陷等导致的烦忧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道路 求得智慧 也获得自由和幸福 哪怕 依然只是一种可能
cbl essay philosophy 阿兰・德波顿
生活的智慧 豆瓣
作者: [法国] 莫洛亚 西苑出版社 2004 - 5
《生活的智慧》内容简介:一位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一位艺术家说:“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思”和“诗”原本就是人类最基本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两种最为基本的精神存在的方式。头脑健全的人不可能没有思考,而一个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也不可能不懂得一点艺术,能用诗般的语言记下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完美地将“思”与“诗”统一于一体的人,是一个思想活跃,精神丰富、情感丰富的人,就像《生活的智慧》的作者安德烈·莫洛亚,他就是用诗意的话语记载对人生伟大而深刻的思考,用语言解释生活智慧和艺术的思考者和艺术家。
2011年9月25日 已读
一个老爷子的生活经验谈。围绕着生活 谈爱情 教育 领导的艺术还有如何面对衰老之类。 也许这个年龄真不该读这种 该留着先自己发酵。另外 不知道那些读过这书脑残为什么把这书贴上成功学标签 莫非读傻了 ==;
cf essay france
殡葬人手记 豆瓣
THE UNDERTAKING: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
7.1 (9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林奇 译者: 张宗子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
诗人林奇在这样的句子中开始了他的个人见证。像所有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懂得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这是对已故的父母,对活着的子女的敬礼。
这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则催人泪下。这是一本充满罕见的优雅和机智的书,充满强烈的对比,处处是幽默和同情,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2011年10月31日 已读
一个职业殡葬师眼中 一个小镇之上覆盖的生死画卷。奇特的是 作者还有另一个身份 诗人。在他 死亡除了是生活的常态 估计也还是有诗意的事情。当然 更多的 还是面对 那些与死者近距离的接触 那些护送 那最后的陪伴。在生活冗杂的背景音里 保留对那些逝者的敬畏之情。
culture death essay ma
爱的地下教育 豆瓣 Goodreads
7.5 (57 个评分) 作者: 彭浩翔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是2009年9月在彭浩翔博客开设的《爱的地下教育》答信专栏,专门解答读者各种奇难杂症。内容涉及爱情辅导、性教育、心理治疗等范围。
由于文字恶搞辛辣,推出后迅即于网络火热。每周数十万网民追捧转发,更被各大报刊杂志邀请开设《爱》的专栏,在《外滩画报》、《城市画报》、《男人装》等总发行量超过一百六十多万份的报刊杂志上连载。同时,该书已被网络媒体及电影公司洽购改编版权,计划以其内容改编成同名单元式网络感情节目及电影,足见此栏在答问界中风头的一时无两。
2011年12月9日 已读
关于爱情的几堂问答课。毒舌有毒舌的魅力 那就是让人把现实认清。所以即使明知刻薄 也有人专门就冲着这个去 那些执迷 是需要一些尖刻的刺激 才能转醒。即使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相同 即使每个人的遭遇也各有悲欢 但在那些不知所措的时刻 能有一点退守的余地 能有一点真诚 又有些恶作剧的声音告诉自己 醒一醒 你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开心 你没必要那么傻气 而你也不能太自我中心……对啊 这也只不过是些透彻又能贴心的小小建议 可听不听到底由你
essay hk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 豆瓣
作者: 张晓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3
《星星都已经到齐了》分五个部分,怀人、抒情、咏物、写景、鉴赏,无一不是大块文章。张晓风的散文出入古今,富艳难踪,其剔透处,既可因把玩而成佳趣;清寂处亦可因细绎而启人天机。至于绝美处则不免令人五内惊动,鹰扬处又令人奋然思飞。
2011年12月22日 已读
蛮喜欢张晓风的文字 细腻而富诗意。读得最贴心的还是她回忆自己父亲和朋友的几篇 不由又拨撩起对于那个逝去年代的怀想 即使我没有经历过。也许当人老了 懂得了和苍茫岁月及深沉文字共处 生活又毫无冻饿之虞 总有些如此的情绪。真好
essay taiwan 张晓风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0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11年12月30日 已读
昆德拉说 人注定是扎根于前半生的 吴念真这个名字似乎也成了这句话一行温柔细致的注脚 为铭记爱恋过的那个叫真的女子而想她念她到以名志之。而本书展现出又是对他所经历过的平和岁月骚动年代的个人回忆 生动的是人物 清晰的是故事 至于时代的烙印 也深深刻划在一个个人的身上。阅读的你我 是在感受他人的生活
cc essay leave
青灯 豆瓣
8.4 (81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 1
《青灯》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新近完成的十一篇作品。第一部分是忆念,主角是熊秉明、蔡其矫、魏斐德、冯亦代等故人,青灯素帐,烛影惶惶;第二部分则是游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作者在漂泊中怀揣着家园。
《青灯》:“故国残月/沉入深潭中/重如那些石头你把词语垒进历史/让河道转弯//花开几度/ 催动朝代盛衰/乌鸦即鼓声/帝王们如蚕吐丝/为你织成长卷//美女如云/护送内心航程/靑灯掀开梦的一角/你顺手挽住火焰/化作漫天大雪//把酒临风/你和中国一起老去/长廊贯穿春秋/大门口的陌生人正砸响门环”这是北岛献给汉学家魏斐德(Fred Wakeman)的诗,为纪念其退休而作。
2013年7月11日 已读
北島散文。翻得很開心 大概是書寫的往事很引發自己興趣 而北島的文字又很清爽 伴著大大小小的開始融入蒼茫的故事與有意思的人物 讀著不容易浮躁起來。欣喜 是重逢時致意的哨音。打算收一下整套北島散文讀讀……
essay 北岛
纽约不怀旧 豆瓣
作者: 侯毅凌 译者: 侯毅凌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3
到伦敦、巴黎、纽约等世界名城游历,体验城市的魅力;去寻常英国人家敞客,感受温暖的家庭气息;泛舟瑞士日内瓦湖,体验阿尔卑斯山的雄伟壮丽;巡游泰国桂河,感悟战争年代人的坚忍不拔。罗马的沧桑历史、巴拿马的热带风情,让我们慢慢体验;莎翁、拜伦、普希金、凡·高的足迹,让我们一一寻觅。本书撷取《英语学习》“蝶翼文丛·地理人文”栏目的精华文章,展示了一幅幅异域图景。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名人故迹,领略人文风貌,品味历...
2012年3月31日 已读
《英语学习》杂志的旅行 游历类主题散文精粹本。不管去哪里 也不管在何处 都是一路的经行游走 或者在其中短暂停留。感怀是走出来的 至少得有对比 不同地方 或者同一地方的过往与方下。这个系列的书装祯都不错 部分有中英文双语 难词有注释 最重要的是 感觉得到那些作者的感情。
china essay
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 豆瓣
作者: 狄马 花城出版社 2008 - 2
《我们热爱什么样的生活》收录的是作者狄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写下的随笔和散文作品。其中大部分在国内的公开刊物上发表过,一小部分未曾面世,属于“抽屉文学”。狄马的全部写作都是围绕着他的两个发现展开的。第一个发现:我们是人盲。第二个发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真正难度在于,对手也必须是一个讲究基本游戏规则的人。
2012年7月29日 已读
热爱的另一端是厌恶乃至仇视 当然 那种强人所难 以我们最幸福为念的方式 还是省省 因而 对于需要的 值得去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成为一个足够分量的问题摆在眼前。站在人群之中 尤其是农民的身份 做思考 去批评 以耳熟能详的方式来讲述实在的道理和浅近的真知 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essay
上学记 豆瓣 Goodreads
9.2 (99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 文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2012年11月1日 已读
一部个人版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从废科举立新学 到民国教育体系 到抗战时期亲历西南联大 再到内战时在两岸的漂泊 那些口述的生活与过往里 闪现又隐没了太多我们所能触及的文字里所抽象的人物 但在作者的眼中 那不是符号 而是他的老师 朋友与同学 是他的经历 他的岁月 他的人生。
essay
诺阿诺阿 豆瓣
Noa Noa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高更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9
高更是法国后印象派大师级的画家、雕塑家、陶艺家及版画家,与塞尚、凡•高合称后印象派三杰。他先是毅然放弃收入丰厚的股票经纪人工作,专心画画,最后更是弃绝整个文明社会,只身隐遁到塔希提岛,铸就了彻底脱去文明的外衣,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自然的高更传说。塔希提岛就是他的精神家园,他的灵魂归宿。《诺阿诺阿》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书写的散记,被认为是高更晚年的艺术文化宣言。
《诺阿诺阿》好像是高更唯一不用绘画来表达的一段幸福时光。阴影与阳光,地狱与天堂,高更总是更接近前者,也许因此,本书写的既明快又粗糙,使我们深深感动。然而,长久流传的版本却是画家的朋友诗人夏尔•莫里斯大肆修改过的。直到一九八七年,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和卢浮宫博物馆图画室收藏的高更原始插图,法国出版了《诺阿诺阿》手稿影印本,才恢复了本来面目——这时距离高更逝世已八十四年。
本书是国内首次根据高更原始手稿影印本翻译的,更是收入了高更所有的原始插图以及高更本人全部的文稿手迹,全彩印刷,以期为读者原汁原味地呈现伟大的艺术家高更绘画与创作的真相。
2012年6月17日 已读
高更 塔希提 野蛮人的生活。那颗渴望自由的心 无疑在那个小岛 在丛林与天空之间 在那股芬芳散发的时刻 被点燃了。才华?对于那些奇怪的人体绘画 真的看不出所以然来 而在他那些色彩浓郁的风景画 却也多少感受到了那种极强的生命力 如同他本人一般 粗粝的 又不乏温柔的生命质感。
essay france mfl
机场里的小旅行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 Week At The Airport: A Heathrow Diary
7.0 (30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信宏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
2009年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他可以结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客,访谈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安检人员、飞行员、首席执行官,乃至机场牧师;他还可以在出境大厅、入境大厅、机场限制区和机场酒店随意进出,德波顿以他独特的视角探索着机场这个熟悉又神秘的“非场所”,观察着其中的奇妙与庸俗之处,以及旅客与员工的互动。一周后,根据他的所见所闻,以他融合了风趣和智慧的一贯笔触,写出了这部非凡的跨界文化创意之作,探讨旅行、工作、人际关系以及日常生活的本质。让我们知道,待在机场里,可能比我们以为的更具启发性。
2012年6月24日 已读
德波顿的希思罗机场七日游 一部有趣的行为艺术般的作品 不过 如同以往 启发依然。
essay uk 阿兰・德波顿
方丈记 徒然草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鸭长明 / [日本] 吉田兼好 译者: 李均洋 法律出版社 2012 - 5
《方丈记》篇幅不长,日语约八千字左右,一卷四章;《徒然草》上下两卷,共243节。前者以冷峻的笔锋,客观深邃地记述了天灾人祸及修心养性的经历,给读者震聩般的警悟和言犹在耳般的启示;后者夹叙夹议,谈哲理,谈人生,录掌故,记逸闻,妙趣横生,义理深长。两部作品既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影响,又具有鲜明的日本文化的个性。《方丈记》《徒然草》与《枕草子》一起并称日本古典散文三圣。
2012年9月21日 已读
毫无疑问 装帧比内容好看。两本书两个和尚的絮絮叨叨 毫无好感。隐遁本无碍 但非要以自己的自在逍遥来低看世人 实非境界。面对草木凋敝 人世倏忽的感伤也真是徒然。文笔古朴 有些意味但并无深究的价值。岛国的散文果然是比不得中国。
essay japan
神了 豆瓣
8.0 (13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6 - 8
这本书是作家连岳有关圣经的专栏随笔。连岳借《圣经》为支点,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的“自然宗教情结”(像爱因斯坦说的,是一种对星空及自然之美的赞叹与感激)作为梳理工具,切入人文、社会、心灵等议题。
2012年9月23日 已读
以《圣经》阅读中所遇到的故事 文字为支点 来探讨生活之中的种种现象 无疑又是口感不错的麻辣烫。其实 不说别的 也想再翻翻桌边落定尘埃的圣典了。
bible cc essay 连岳
一个一个人 豆瓣 Goodreads
8.2 (14 个评分) 作者: 申赋渔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7
■最具个人特色的纪传体断代史;1979-2012的中国微叙事
《一个一个人》是一部纪实散文集,时间跨度三十年,从七十年代末到今天,记录了作者一路走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属年代的烙印。他们出现在作者的各个人生阶段:乡村生活、求学经历、打工生活、记者生涯。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农民、工人、电视台记者、商人、诗人。小人物的生活正是大时代的碎片,一幅幅肖像构成了一个长卷——中国社会的画卷。
■装帧设计
本书由著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装帧设计。书名及腰封文字由古琴演奏家成公亮题写。他的琴声曾被德国《法兰克福评论》称赞为,“从大自然中偷听来的音响和动静”。
设计灵感源于“破损斑驳的旧书”,喻指光阴的流逝。这本书的内容、外观皆为时间所打磨。时间碾过微渺的凡人,只留下一些终会被遗忘的故事。书中小人物被遗弃、被损害的命运,与封面设计的破旧感互为衬托。尽管如此,书和人都保留着自己的性格,以及在岁月之中,对善良和真挚的一些坚持。
在这本书里,你还会看见过去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时代气息的物品,比如小人书、“大前门”烟盒、磁带的歌纸、照相馆简陋布景的黑白照,作者的相片也从黑白逐渐过渡到彩色,伴随着服饰的变化,最终是人的变化。整本书最初是泛黄的纸张,最后是明亮的纸页,暗示着岁月的积淀。朱赢椿通过设计,将时间感、书籍之美、哀而不伤的尊严融合在一起。
2013年12月4日 已读
陳舊的紙頁 隨著指尖滑動到亮白 故事也由往日蒼茫撥到了目下。一座南京城 由出走到歸來 歲月悄悄地將一個時代偷換。而在此間 所有的相遇與揮手 都成回憶。一個一個人 如同一顆一顆星 閃亮或黯淡 都掛在心的空處 久久不忘。我們只是 傾聽時間的低語 沉默在煙與塵與光的朦朧裡。此刻 不看自己的表情。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