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恋爱诏书 豆瓣
作者: 李欣频 2010 - 1
《恋爱诏书:为欲求不满者,量身打造的情人订单》全面收录.精彩结辑:台湾文字精灵、“文案天后”李欣频,继两岸重印超过40次的《14堂人生创意课》后,一本结集4年《联合报》《自由时报》《数位时代》《广告杂志》《ELLE》杂志、《MEN’S UNO》杂志、香港《ZIP》杂志等众多一流都市媒体专栏作品,关于这个城市、这款时尚、这些男女的另类书写。书中全面收录了才女李欣频创作巅峰时期,关于创作生活、心灵修养、写作观影、旅行心得、都市情人等的作品专集,其中还包含了内地从未发表过的爱情文本,全书文字上承袭李欣频一向的魔幻绮丽风格,华美与隽永兼备,殊值品味。
【李欣频,女人30+】一个惊才绝艳的女作家,一个沉浸在文字、电影、旅行的光影声色中不可自拔的生命艺术者,一个会以爱省身,理性而感性的都市女人——李欣频,借着她过人的聪慧;她彷佛全身毛细孔全开的敏锐观察与感受力;她大女人的本质中同时存在的小女人的幽默与戏谑;以及她操控得如此自在写意的文字书写能力,淋漓尽致地写出生活在这个时代,一个三十单身的都会女子的生活、想法和心情:她狂恋旅游,借着向世界出发的行脚,寻找未知或未识的自己; 她在都会里耽欲并且修行,在入世与出世里,随心情自在变换游移;她逆转女人在爱欲世界里的柔弱被动,如女王般颁下恋爱诏书,钦点各种不同功能的情人,同时也对现代男人做一番揶揄与嘲讽……
--------------------------------------------------------------------------------
2014年9月9日 已读
專心致志地說情話給自己聽 無法預言未來 便將此作為對當下的珍視。關於愛的私人情緒 關於愛的影像與書頁 都在這漩渦中 浮現又遙遠
essay
我爱问连岳Ⅱ 豆瓣
8.2 (27 个评分) 作者: 连岳 作家出版社 2008 - 5
《我爱问连岳》是连岳在《上海一周》的专栏的结集,是专门为情感世界里迷途的羔羊指路的八卦文字。他总是能把别人的事儿说成自己的事,把自己的事儿说成别人的事,而且津津有味,侃侃而谈。
2014年9月10日 已读
相較數年之前的第一卷 讀來少了些連珠妙語 尋思來情感專欄的問與答之間 無非是常識的重複 智慧的掠影 獨立 自由 勇敢 并為選擇承擔責任。世道如此 誰也多半只能拯救自己。愿有愛的人繼續聰明 聰明的人繼續有趣
essay letter
走神 豆瓣
作者: 连岳 中华书局 2013 - 10
《走神》是知名作家连岳先生在《城市画报》开设的专栏文字精选集,时间跨度为十年。连岳讨论的话题非常广泛,同性恋法律、阅读、减肥、比基尼、球赛、摩门教徒身份、奈保尔、杰克逊的死亡、曼德拉与监狱、植物的生长细节、美剧、心理学、网络、人性……等等,都是他关注的范围,行文别出心裁,有故事,有观点,引发我们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和体悟,培养开放的心态,与连岳一起成长。
2014年9月10日 已读
連岳城畫專欄精選。雖然很多時事都已經相隔久遠 但文字與風格卻並沒有那麼輕易就隨風消散。雖然相比他的愛情專欄來說 看著是容易走神 不過 畢竟是連嶽嘛。不時就給你一個激靈。
essay
午夜之门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 - 3
北岛的散文集。书中记录了北岛近十几年间在国内国外遭逢的一些人和事。文风淡定,谐谑,妙趣其中。
2014年9月15日 已读
倘若翻過《失敗之書》 那這冊書只有棒球賽和死亡谷兩篇是沒有翻到的 翻《藍房子》的話 只有芥末和如果天空不死兩篇是沒有的(《青燈》裡頭有) 《失敗之書》囊括了前兩冊的文章 還好是這冊先讀 筆記也當作是一次搞定了
essay 北岛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戈壁滩上,只需一棵树,就能把大地稳稳地镇在蓝天之下。
阿尔泰茫茫群山中,只需一片纯真,走夜路也能无所畏惧。
*李娟继《阿勒泰的角落》之后最新散文集。
*她的文字浑然天成,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
*李敬泽、赵长天、孙甘露、叶兆言等联袂推荐。
*随书赠送新疆喀纳斯纯美风光明信片,超值珍藏。
这些文字都与记忆有关,讲“童年”、“成长”、“青春”、“改变”以及种种“瞬间”的事。
李娟用独特的视角写生活中的悲喜,评判心中的情感与得失,了悟人生的悲苦与孤独。对小事件的追索中,有关于时间、等待、生死、爱情、命运的独特思考。她的文字,无法教出也无法模仿。任何一个小情节,总能在她的笔下活泼自然地以原貌展现。在她的世界里,一直有我们久违了的朴素情感和梦想。
2014年9月16日 已读
“夜行的人 再唱大聲吧!唱愛情吧 唱故鄉吧……像喝醉酒的人一樣無所顧忌。大聲地唱啊 讓遠方的大棕熊也聽到了 也靜靜地起身 為你在遙遠的地方讓路” 她的文字 的確從最初時就那樣 如 暖春夜裡的涼風 冷不到心上 卻足以讓人懷想遠方。
essay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殳俏 新星出版社 2006 - 3
当人看待食物就像看待人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不需要老学究般地对它追根溯源查家谱,也不需要神经质地将它们一会儿奉若神明一会儿打入地狱,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苦恼和快乐,它们与人的相处共存,它们与人碰撞出的火花。
作者用写人的方法写食物,《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很像一本来自食物王国的哲学书的名字。希望这本书不是菜谱,也不是觅食指南,而是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食物越来越丰富,人类对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对食物的描述已不再是“它能否充饥耐饿”,而是“它是否好吃新奇 ”。食物在人挑剔的味蕾的判断下,有了三六九等区别,渐渐地失去了主宰的地位,而被人类所挑选和奴役。
2014年9月26日 已读
整個世界 都是吃貨的。所謂有多少菜可以從來 人心向肉者說 開篇生猛 而後尋常 但菜是家常的美味 文無妨尋常的有趣 插科打諢中 悠哉些許片刻——雖然 總不如大快朵頤來得痛快。
essay food
十七个远方 豆瓣
作者: 远子 九州出版社 2013
卡夫卡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阅读那些伤害我们和捅我们一刀的书。” 《十七个远方》或许就是这样的书,它以“十七个远方”为题目,好像是在讲述远方的故事,事实上却只是一再提醒我们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去远方,却日复一日地在原地挣扎徘徊;而且即使我们真的去了远方,那些 挣扎和徘徊也会一如既往地跟随着我们,改变着远方的模样。
如果你毁掉了你的生活,在这个小小的角落,
你便毁掉了它,在整个世界。
——卡瓦菲斯
2014年9月26日 已读
就這樣漂來漂去 在光與影的世界裡 在生活與時間的縫隙中 回望往昔時光 底色鮮亮 一如昨日 描摹了誰的面影
essay
木片集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2002 - 1
说起《语丝》,于今已经隔了三十多年的光阴,在中年的人听来,已有生疏之感,更不要说少年的朋友了。但是提及鲁迅与“正人君子”的斗争,却以这为根据地,所以一说它的历史,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吧。
“五四”原是学生的爱国政治运动,由大学生开始,渐及中小学,末了影响及于工商界,要罢市罢工表示援助,这才算顺利成功,没有什么牺牲。这件事表面上是结束了,影响却是很广大,浸渗得很深,接着兴起了所谓新文化运动,这名称不算怎么不恰当,因为它在文化上表现出来,也得到不小的结果。这以前有《新青年》和《每周评论》,差不多是孤军奋斗,到了五四以后才成为“接力战”的状态,气势便雄厚起来了。《语丝》乃是其中的一支队伍,可是要说它成立的缘因,却非得从《晨报副刊》讲起不可。
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的前后,有好些讲《语丝》的文章发表,就我所见到的来说,写得最好的要算章川岛、孙伏园,他们都是参与这刊物发刊的事的。《晨报》本来是研究系的政党机关报,但是五四时期也相当援助这个运动;孙伏园因罗家伦关系进了《国民公报》,后转入晨报社,主管第五版,登载些随感杂文,鲁迅也时常投稿,很有点新气象。孙伏园后来主编新增的副刊,益得发挥他的编辑手段,声价日增,鲁迅有名的《阿Q正传》,就是在那上边上发表的。可是后来孙伏园被排斥去职,由陈源的友人徐志摩继任,于是《晨报副刊》全然改换了一副面目,差不多成为《现代评论》的日刊了。
孙伏园失了职业,于他固然很是困难,但不久由邵飘萍请去,担任《京报副刊》的编辑。可是以前在《晨报副刊》写文章的人终有点不平,计划自己来办一个小刊物,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查日记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四日项下云:“下午至东安市场开成北号楼上,同玄同、伏园、川岛、绍原、颉刚诸人,议出小周刊事,定名曰《语丝》,大约十七日出版,晚八时散。”十一月十六日项下云:“下午至市场赴语丝社茶会,至晚饭后始散。”那一天是星期,可见后来《语丝》是改在星期出版了。同人中本来还有刘半农、林语堂、俞平伯等人,那一天不知何以不见。记得刊物的名字的来源,是从一本什么人的诗集中得来,这并是原就有那一名话,乃随便用手指一个字,分两次指出,恰巧似懂非懂的还可以用。这一个故事,大概那天与会的人都还能记得。至于第一期上的发刊词,系大家叫我代拟,因为本来说不出一个什么一定的宗旨,所以只好说得那么笼统,但大体上也还是适合的。到后来和《现代评论》打架的时候,《语丝》举出两名口号来:“用自己的钱,说自己的话”,也还是同样的意思,不过针对《现代评论》的接受官方津贴,话里有刺罢了。
《语丝》的文章古今并谈,庄谐杂出,大旨总是反封建的,但是等到陈源等以“正人君子”的资格出现,在《现代评论》上大说其“闲话”,引起鲁迅的反击,《语丝》上这才真正生了气,所以回忆《语丝》这与“女师大事件”是有点分不开的,虽然后来在国民党所谓清党时期也很用了一点气力。陈源的文章说俏皮话的确有点工夫,就只可惜使用在斜路上,为了替代表封建势力的女校长说话,由俏皮而进于刻薄卑劣,实在够得上“叭儿狗”的称呼,但是如果不是鲁迅的这枝刚强有力的笔,实在也不容易打倒他。我自己就曾经吃过一个小亏。有一次陈源对有些人说,现今女学生都可以叫局。这句话由在场的张定璜传给了我们,在《语丝》上揭露了出来,陈源急了,在《现代评论》上逼我声明这话来源,本来是要据实声明,可是张定璜竭力央求,不得不中止了,答复说出自传闻,等于认错,给陈源逃过关了。张定璜与“正人君子”本来有交情,有一个时期我也由他的中介与“东吉祥”诸君打过交道,他又两面拉拢,鲁迅曾有一时和他合编过《国民新报》的副刊,也不免受了利用。上边所说的声明事件,川岛前后与闻,在张定璜不肯负责证明陈源的话的时候,川岛很是愤慨,那时语丝社在什刹海会贤堂聚会,他就要当场揭穿,经我劝止,为了顾全同事的面子,结果还是自己吃了亏。女师大事件也是一个大事情,多少有些记忆,但是参与的人现在健在,比我更知道得多,也更可信,所以我还是以藏拙为佳了。
2014年10月14日 已读
本集所選篇章都頗短 以五六至五八年間發表文章輯錄為主 此集還是知堂先生晚年唯一自行編訂并出版的隨筆。內容不外是談往事 玩具 吃食 動物 諸如此類。文字中徘徊不去的是傳統的風雅 將久已遠走的往昔 微薄尋常的生活 娓娓道出一點感情 品出些許味道的那份平和安詳 著實不易。而世事流轉 拂及當下 卻連那點怡然忘機的情懷 也遠了。
essay
高迪 豆瓣
作者: 蒂博 2005 - 7
《高迪:富于幻想的建筑师》作者安东尼·高迪(AntonioGaudi)-科尔内特1852年6月25日诞生于离巴塞罗那不远的加泰罗尼亚小城雷乌斯。高迪的建筑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有原创精神、最重要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自然主义等诸多元素都被他“高迪化”后,统一在了他的建筑中。高迪崇尚大自然,自然是他灵感的泉眼,他从不挖空心思地去“发明”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想着仿效大自然,像自然那样去建筑,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因此,在高迪的建筑中,绝少运用死板的直线,因为高迪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高迪是个疯狂的建筑师,他把巴塞罗那当作自己挥洒的舞台,尽情地放纵他一个个天才的设想,为巴塞罗那,更是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圣家堂等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
2014年10月19日 已读
據高迪創作階段很詳細地介紹了他的代表作及風格變化 印象深刻的還是那斑斕色彩與優美線條所融匯而成的空間和形態。一個人與一座城 巴塞羅那因高迪而更有奇美的夢境和那神秘的氣息。
c cal cc cjl essay
味道·味觉现象 豆瓣
7.8 (2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2013 - 1
假如食物注定要被人吃掉,假如食物真是一种艺术,那么我们欣赏这种艺术的唯一方式便是毁灭它。
想象一下烟花,特别是蔡国强那些爆炸艺术。当你目瞪口呆地看着它们在半空绽放的同时,可曾意会得到那是一个消失中的艺术?我们总是把毁灭与创造视为相反的过桯,又总是把艺术和创造联系起来,觉得艺术绝对不是毁掉什么,而是在创造一些东西。可爆炸难道不是一种终极的毁坏吗?烟花难道不就是一连串的破坏与消亡吗?我们欣赏烟花,其实就是在欣赏损毁的壮美。
同样的,饮食也是如此。我们有时候会用“干掉”去形容进食,比如说“干掉一碗面”,“把整桌菜干掉”;那个“干”字正正是最粗暴的破坏。形容一顿吃完的饭,我们会说那场面真是“狼藉”;这岂不是一桩惨案的遗留现场?
只有透过吃的动作,我们才能完整体验食物之美,才能领会食物作为一种艺术的精髓。可是吃的动作同时也就是一种破坏、吞没与消化。食物一生的高潮在于它的死亡,不消灭食物,我们就无从欣赏食物。饮食艺术乃是一种关于毁灭和败亡的残酷的黑色艺术;最美的刹那,就是崩解朽坏的一刻。
2014年11月2日 已读
這廝談了這麼多食物之後的現象 與現象底下所粘附著的社會因由 人之心思 真不知有沒有好好品嘗美食啊。當然 知味 也要知為何 這多半就是一個執拗的吃貨 想來也是 一個寫《我執》 寫《常識》的吃貨 到底談起吃來 聽的人多半也是癡了 蠻有意思。
essay
画梦录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何其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1
《画梦录》收入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何其芳先生的散文作品《墓》、《秋海棠》、《雨前》、《黄昏》、《独语》、《梦后》、《炉边夜话》、《伐木》、《画梦录》、《哀歌》、《货郎》、《魔术草》、《静静的日午》等23篇。
2014年11月18日 已读
詩人抒寫散文最有情味的範本之一。書名頗美 文字自佳 只是言語之中 喃喃之間 多有蕭索悲歡 不免一番青春不朽 終成沙漏之感。
essay
左手的掌纹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余光中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3 - 10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无论篇幅与文体都不拘一格。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编选者从余光中散文创作的整体性和多样性出发,整体勾勒出这位活跃在当代世界华文之林中的文学巨擘,从浪迹天涯到誉满中外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程,集中展示了余光中散文创作的多方面的艺术才华。这些散文随笔,叙事抒情议论自成一家,激情奔放,叙事精当,思路开阔,人情练达,知识渊博,读来美不胜收
2015年4月3日 已读
倘若本書作為熟悉余光中作品的入門書 倒是比他的詩歌 更容易給人好的印象。雖則 就風格與個性來說 與從文先生一輩 無法比肩 也足以橫行當代了。
essay
一百个人的十年 豆瓣 Goodreads
9.4 (85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7 - 10
二十世纪的历史将以最浓重的笔墨,记载着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的暴行和文革浩劫,凡这两大灾难的经历者,都在努力忘它,却又无法忘记它……
2016年2月16日 已读
我凝視着深淵 深淵凝視着我。殘酷的不單是施加到億萬人之上的苦難與隨之而來的傷痛或死亡 更是那毫無底線的野蠻 扭曲朽爛的人心。
essay history
阅读的故事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8
童年的阅读,阅读的记忆与困惑,阅读的方法与知识,乃至于阅读的梦境,勾勒出面对书籍与文字的百般心情,即使书本丰饶的世界有所限制,但仍叫唤出我们共同的心事与希望。以扎实的阅读经验,佐以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文字,用一种极其独特的文体与思绪,书写下与各类书籍的美丽邂逅,以及对书的奇想与期待。犹如作者前半生的阅读传记。
2016年1月31日 已读
藉由马尔克斯《迷宮中的上校》千絲萬縷情節的數端 一番解讀與引申 帶領我們進入一個書籍與閱讀者的世界。談從何開始讀書 回憶旅程開始之處 談好書 談閱讀的意義與讀二流書的必要 設想倘若讀不懂該如何是好 也說如何去閱讀 如何在忙碌的時代里爲自己爭取時間 或毋寧說是期許。這樣一本書啊 是一個真正的讀者 獻給閱讀者的禮物。
essay reading taiwan
尋找家園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5 (17 个评分) 作者: 高爾泰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 2009 - 11
風物依舊,新世界不新,好像舊世界的延伸,只是沒有了家。——高爾泰
一個理想主義者對尊嚴、美學與自由的追求
美學名家高爾泰生死歌哭之作
2007年獲北京當代漢語研究所「當代漢語貢獻獎」
被譽為當代散文最美的收穫之一
你很久沒有看見這樣一部作品了。文字可以如此簡單又無比優雅,情感可以如此清簡又無比飽滿。原來故事可以這樣講,原來歷史可以這樣看,不用吶喊,不用悲泣,卻讓你懂得!從內心裡真正懂得。
本書共三卷。
第一卷【夢裡家山】,從一個孩子的眼睛,看一個角落裡的一段歷史。江南小城,抗戰逃難,深山小村,戰後還鄉,政權易手,「土地改革」、「鎮反運動」……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安排他外出上學。孩子在外想家,故園家破人亡。
第二卷【流沙墜簡】,寫一個大學生在「肅反運動」中,因「思想問題」被審查,畢業後分配西北,被打成右派,送往戈壁灘上一個關押著三千多人的右派集中營「勞動教養」。不到三年,已有兩千多人死亡。他偶然倖存,得以回到社會,成家立業。文革中又被揪舉,再次家破人亡。
第三卷【天蒼地茫】,寫「新時期」一個獨立知識分子的命運。「平反」、「歸隊」以後,因違反「四項基本原則」,被「清除清神污染」,禁止教書和出書。後來又被國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稱號。再後來又以「反革命宣傳」被捕入獄,出獄後逃出中國。
高爾泰說:「除了活著,還有更多。更多之一,是意義的追尋。」又說「在這資訊滔滔,文字滾滾,每天的印刷品像潮水一樣漫過市場貨架爆滿的日子裡,我一再囑咐自己,要寫得慢些,再慢些。少些,再少些。」他的文字清麗,飽滿而沉重,書中有控訴、有寬容,也有對現實的詰問與超越歷史的思考,使人看見潔白底下的黑暗,以及黑暗底下真正的潔白。面對歷史與過往,高爾泰選擇了寬恕,但對於現世,他卻以剛直的秉性,發出了「絕不妥協」的強音!
2016年2月13日 已读
「此心安處 便是吾鄉」在顛沛流離的美學家身份之外 一個畫家 更是一位獨立思想的戰士的半生憶往。面對這些用畢生怒火所鑄成的文字 展卷之中 屢次三番地疲憊 卻又值得 許多道理知曉與否尚且不論 而那些故事 那些冰冷刺骨的歷史 爲人見證 爲人講述並得以流傳。在野蠻與蒙昧的時代 閱讀與銘記 則是敬意。
essay history
巨流河 豆瓣 Goodreads
8.2 (168 个评分) 作者: 齐邦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巨流河,在清代被称为巨流河;哑口海位于台湾南端,是鹅銮鼻灯塔下的一泓湾流。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并未远去的时代,关于两代人从巨流河到哑口海的故事。那立志将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父亲,在牧草中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学子,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那暮色山风里、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六十年来,作者读书、教书,写评论文章,却一直念念不忘当年事——郭松龄在东北家乡为厚植国力反抗军阀的兵谏;抗战初起,二十九军浴血守卫华北,牺牲之壮烈;南京大屠杀,国都化为鬼蜮的悲痛;保卫大武汉,民心觉醒,誓做决不投降的中国人之慷慨激昂;夺回台儿庄的激励;一步步攀登跋涉湘桂路、川黔路奔往重庆,绝处逢生的盼望;在四川、在滇缅公路上誓死守土的英勇战士的容颜,坚毅如在眼前;那一张张呼喊同胞、凝聚人心的战报、文告、号外,在作者心中仍墨迹未干……作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着巨大悲伤的时代,同时也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真正存在过的,最有骨气的中国!
2016年2月23日 已读
甲子記憶 千里夢迴 人如浮塵 半身漂泊 家國之愛 戰火硝煙 人命危淺 往事流水 感慨係之。
essay leave taiwan
读书毁了我 豆瓣
作者: 王强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编辑推荐:
一个让沈昌文追求、让郝明义开始藏书的恋书狂
总在寻书、购书、读书、藏书的人生
将书当作情人的他,从常人难以想象的角度
带你领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
我确实追求过王强,朝思暮想,穷追不舍,因为他读书多,见识广;
我表面上是王强的“长者”,实际上只是他的“粉丝”,他谈论书的文字,我篇篇精研。
——沈昌文(《读书》杂志前主编)
内容简介:
《读书毁了我》,一个恋书狂关于书世界的漫游奇境记。
“我坚信文字只可能呈现出两种存在——‘有力量的’存在和‘没有力量的’存在。”“书房就是我的王国,风景收束于此。”王强说。
作为著名的爱书之人,《读书毁了我》记录了知名“书痴”王强寻书、看书、买书、藏书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其对图书的喜爱入痴的状态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读书毁了我》写了王强与书的很多故事,你不妨把书看成是王强的“红颜祸水”。因为很多时候,他已经把书当成了他的情人……
从历史上的宠物,到厨烟里的大仲马,到莎士比亚的博物学,到伊甸园的黑暗,到曼哈顿的书店,王国的主人陪你展开书世界的瑰丽奇航。
2016年4月17日 已读
一些掌故一些书的故事读来蛮有劲的 一鳞半爪的闪光点不少 也能读得出作者的欣喜与快乐 作为一个读者的幸福 都在此间
book essay
我的阿勒泰 Goodreads 豆瓣
My Altay
8.8 (188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0 - 7
本书是作者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分为阿勒泰文字、阿勒泰角落和九篇雪三辑。这是一部描写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和风情的原生态散文集。充满生机活泼、新鲜动人的元素。记录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作者在十年前以天才的触觉和笔调初现文坛并引起震惊。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带着非常活泼的生机。
2016年5月9日 已读
本书是汇编了 阿勒泰的角落 与 九篇雪 诸多篇章 加上一部分其它文字的合集。风格一如曾经所读到过的那样 依旧是率真 鲜活 清亮 晴朗。难能可贵 无论文字 还是气质。
essay
月亮的光是借来的 豆瓣
Buchbilderbuch
6.3 (6 个评分) 作者: [德] 昆特·布霍茨 /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喻之晓 新星出版社 2015 - 10
★ 米兰·昆德拉、奥尔罕·帕慕克、苏珊·桑塔格、乔斯坦·贾德 等撰文
★ 46位世界文学大师看图写作范本
★ 放一本书在脚下,飞起来才不会孤单害怕
★ 简洁而浓郁的笔触,还原文学与画的真谛
布霍茨的画充满了灵光,让想象都飞了起来。美丽精当的文字带着想象,飞向了更远的远方。——《世界报》
——————————————————————————————
有一天,世界各地的46位文学大师分别收到一幅独一无二的画作。
它们出自同一个画家——昆特·布霍茨
这是一份考卷:不限主题,不限字数,不限题材,
写一篇文章,说出藏在画中的故事。
大师们纷纷看图作文,纷纷交回“作业”,于是,一部罕见而伟大的书诞生了。
2016年5月24日 已读
插画真美好。创意自然佳美 由插画家向作者们约稿的形式也是少有 何况一次如此之多 群星闪耀啊。文字多半简短 也多半与阅读有关 有趣味 动人处。
essay
活着活着就老了 豆瓣
7.1 (30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3
《活着活着就老了》收录的随笔,全部是冯唐近年来的代表作。这些随感而发的文字,表达了作者自由、时尚、前卫的思想、文笔犀利幽默,既调侃又老道深髓,极富哲理,常有惊人之语,既能让读者忍俊不禁,又能给读者的新的启迪。
2016年6月16日 已读
刻板印象不必要 好歹算是惊奇地发现 冯唐还是读过不少书文的 字里行间 也算是有才情之人 只是随笔有闪光或也皆在戏谑刻薄的言辞...在当代也不容易了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