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say
习惯重于方法 豆瓣
作者: 胡适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 3
《习惯重于方法:胡适谈读书治学》为了更加切合书稿主题,重新拟定了个别文章的题目,以使论题更加突出。为了增加读者阅读兴趣,每篇文章选取一段精彩文字,置于该文篇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在不影响语意的前提下,对文章中的异体字,按照现今通行规范予以统一。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书稿,增加了注释。出注的范围是:文章背景介绍,明显与现今通行译法有差异的外国人名,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方言俗语。由于现代互联网非常发达,对于一些在互联网上很容易查到的人物,不一一注出。
2014年2月9日 已读
胡先生關於讀書治學的演講論文彙編集 東拼西湊 但渾然一體 他的方法論有自己的思考實踐的支撐 而個人的閱讀 最重要的還是保持虛心和好奇 努力探索和嘗試 哪怕有時模仿好方法 也是可行的。年代雖遠 教益不淺。
essay selfeducation study
黄河之旅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译者: 曾少立 2012 - 4
《黄河之旅》是比尔•波特继《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之后再次为广大读者带来的充满文化底蕴的行走笔记。书中记录了比尔于1991年春进行的一次追寻中国母亲河——黄河源头的旅行,在这次旅行中,他探访了黄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凭借着对中国文化的执著与热情和对黄河之源的强烈好奇,比尔从黄河入海口出发,战胜重重困难,最终到达了约古宗列盆地的黄河源头。
2014年2月12日 已读
沿著黃河的脈動由終點往源頭去回溯 作一次跋涉 把漫漫五千里奔流的旅程漸次抵達 將五千年歲月所銘刻的痕跡一一目睹 真是一次偉大的壯游。而更讓人稀奇的是 帶著如此的熱望 完成這樣一件事的 還是一個美國人 又不免一陣唏噓。
essay history travel
永远和三秒半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从童年到大学,从电影到文字,从上海到香港……毛尖在回忆自己的青年时代时说:“没有人看见草生长”,也没有人看到她如何从一个青涩的新锐作家成长为通行于两岸三地华文世界的学者兼专栏作家。
此次十年专栏精选结集,或许能提供一个角度够全、距离够近的了解毛尖的可能。
知名作家 毛尖的影评结集,包括作者的代表作和原创新作。作品对世界著名电影和经典文艺片的评论,其见解独特、笔调别致的影评本身就给读者带来一种艺术享受。本书由知名学者陈子善作序并倾力推荐。
2014年2月14日 已读
毛尖隨筆集 關於電影 閱讀與人物的點滴記憶 家長裡短間 除了犀利的文字 清澈的思維和恰如其分的精妙表達 還有那蘊藏在綿長的念叨中扯不斷的掛念。鮮活而有趣的是關於上海香港這兩座城市 尤其是所遇的老一輩人物的印象 一如琥珀般溫柔。
essay movie
密涅瓦火柴盒 豆瓣
8.2 (19 个评分) 作者: 翁贝托·艾柯 译者: 李婧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0
翁贝托·埃科在《快报》周刊上开设了专栏,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本书收录了他跨度十年的专栏文字。标题“密涅瓦火柴盒”是指一种装有密涅瓦牌火柴的纸制小盒。埃科常常利用火柴盒背面记下他在火车上、酒吧中、餐厅里的见闻,或是欣赏商场橱窗、逛书店时闪过的一丝灵感。
本书共分为八个部分:银河的阴暗面、我深爱的河岸、映照肺腑之言的绝顶好镜、飘散在宇宙间的万物、纵使是白费口舌、油煎猪蹄的酱汁、就让我自娱自乐吧、不断前行的伟大命运,内容涉及政治、法律、媒体、科技、艺术和宗教等各领域。
全书一共收录了作者135篇文章,每篇文章的篇幅为2000字左右,短小精悍。作者在针砭时弊的同时,采用的是一种轻松调侃的笔调,天马行空,信手拈来,见解精辟,融合了幽默和思考,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在捧腹之余掩卷深思。
2014年3月9日 已读
兩個最為主要的印象一直揮之不去 1、信息炸彈 ;2、艾柯你可真…神煩……
essay umbertoeco
台湾念真情 豆瓣 Eggplant.place
7.1 (16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作家介绍】
吴念真是台湾全方位的文化人、创意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件》系列等。
吴念真出身底层,关注平民日常生活,极善于用最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微笑说出让人流泪的故事,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所著《这些人,那些事》在大陆和台湾市场均为2011年超级畅销书。
【本书特色】
“台湾念真情”是吴念真的第一个电视节目,重播十余年。在这本细述人间邂逅的“台湾笔记”中,吴念真以独有的朴质语言记录人间群像。这些都是他电影和小说的现实来源,书中部分篇章更被选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材。
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或是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或是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台湾人的奋斗史与平常日子,他们的泪水、欢笑与不变的温情,都在书中点滴烙印。
本书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台湾最质朴的平民百姓。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对美德的理解,体现了台湾最本初的生命力所在,也能让大陆读者更加真切地看到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理解台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2014年3月11日 已读
吳念真一個電視節目的文字筆記 隔了一個海峽 隔了歲月的人物 卻依然充滿了生氣 那些日漸老去的人們的溫和 癡迷 勇敢和執拗 那些故事所蘊涵著的隨性 離奇與安詳 都成了那個叫台灣的小島上 抹不掉的記憶 我們去傾聽 感受 去理解 記得 只不過是 莫名其妙地覺得 這些故事 也是屬於自己的 一份情意。
essay tw
爱因斯坦谈人生 豆瓣
Albert Einstein,the Human Side:New Glimpses from His Archives
作者: (美) 杜卡斯 (H.Dukas) / 霍夫曼 (B.Hoffmann) 译者: 高志凯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4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已经把学术性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文集》纳入出版计划,总共有二十卷之多。这项浩大的工程将耗时数年,目前才刚刚起步。在工作中我们有缘见识了海伦·杜卡斯(Helen Dukas)女士的收藏。这位女士从1928年开始担任爱因斯坦的秘书,直到他1955年逝世;此后她一直是爱因斯坦档案的保管者。她出于个人兴趣收集的大量书信及其他只言片语,堪称爱因斯坦性格气质的结晶。我们被藏品打动了,于是在征得杜卡斯女士及奥托·纳坦(Otto Nathan)博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遗产托管人——的慷慨同意后,我们决定印出这样一本小册子。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的巴纳希·霍夫曼(Banesh Hoffmann)教授应邀在这个项目中协助杜卡斯女士。霍夫曼博士曾经是爱因斯坦的合作者,已经同杜卡斯女士合写过一部爱因斯坦的权威传记《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1973年美国物理学会及美国钢铁基金会为这部作品颁发了优秀科学作品奖。他和杜卡斯女士乐得再次合作,本书就是合作成果。
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这本小书给了我们特别的快乐。说起来,爱因斯坦作品在美国的首次面世就是通过我们,那是1922年出版的《相对论的含义》;我们也是他最后的出版者,因为第五版《相对论的含义》包含了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最终论述。而本书提供的视角为我们补完了伟人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也是伟大的人。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名气也*。而且他常写回信。所以就有了眼前这本小书。
和上一本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造者和叛逆者》不同,本书并非传记,也不阐释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我们没有编排章节,不加目录也不附索引;乍一眼看去全无体例结构可言。本书引用的内容,大部分是爱因斯坦迄今从未发表过的书信,以及他不为发表、信笔写下的只言片语。对此我们无须置喙过多,让它们自己说话便是。
有些文稿本身即由地道的英文写成,我们就逐字照搬。有些文稿的英文略嫌生硬,我们便稍作调整,同时尽量保留那富于魅力的德文风味。至于其余部分,我们都给出英语译文。有很多稿件寄出的是英文,但德文底稿还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直接上现成的英文版,不作重译了。
在科学方面,爱因斯坦堪称卓越的艺术家,理论的美感摄人心魄;在文字功力上,爱因斯坦也相当不俗。因此,本书最后部分将附上现有的德语文稿与底稿,以便熟悉德文的读者诸君能够亲口品尝爱因斯坦的文章风味。(中文版略——译者)
爱因斯坦一生追求和平。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有一整本书了,那便是《爱因斯坦论和平》(纽约舍肯书局)。书的覆盖面足够详尽,我们若想就此话题找出一星半点未曾发表的材料那是难上加难。所以,想对爱因斯坦这方面的观点刨根问底的读者请去阅读那本书。不过,我们从那本书中选取了一篇长文,这么做的道理有两层:首先,它本身是一篇有力的檄文,特别值得发表;同时,我们在此发表它也是为了向《爱因斯坦论和平》整本书致敬,因为重新刊行这些内容是我们由衷的愿望。
文稿的编排次序并非随心所欲。当记忆的阀门被打开,一个个断片从丰富的人生中奔涌而出,联缀成系列。不期而遇的转折,是记忆自身的逻辑,引领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回溯或前行。本书便是由一串串系列构成,每个系列自成一体,在编排格式上彼此区分。当然,把每一篇文稿单独抽出来欣赏也未尝不可;但本书的宗旨一以贯之:读者诸君走完这段处处留情的旅程之后,想必会对爱因斯坦整个人有了更深更亲切的了解。
想要在旅程中带上地图的话,请翻到本书最后,那儿有一份简短的爱因斯坦生平简表。
2014年3月12日 已读
愛因斯坦多年的秘書杜卡斯小姐整理的到他辭世的三十多年間的書信文稿 簡短而深邃的文字 多數是未經發表的。初版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他的友人貝克在他75歲生日致信“在那些道德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只能得到‘否’的回答的歲月裡 當人們對人性這個概念深表懷疑的時候 我有幸想起了你 頓時就感到內心恢復了平靜和力量。多少個日日夜夜 你總是站在我的心中 對我說話。”誠然如此
essay leave
小心轻放的光阴 豆瓣
作者: 陆苏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5
每个时段,每个角落,都有故事在发生。这些故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可能明天还会发生,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一个人拥有一颗聆听阳光的心,就总能听到温暖——
祖传的象牙梳,印证着爷爷、奶奶阴阳无法割断的深厚感情;
寂静的戏台,承载着一个少女的成长与梦想;
妈妈的桂花糖,除了香甜,还有她对儿女最遥远的牵挂;
路边的你我和他她,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动人剧目……
2014年7月16日 已读
足够柔情细润 欠些温婉与内敛。一个集子塞了过多的往日与心思 翻得快了 什么情绪都混在一块 青蓝红白 却不能说多么斑斓好看吧
essay
比我老的老头 豆瓣
8.5 (19 个评分) 作者: 黄永玉 作家出版社 2003 - 7
“文革”过了,我们下了三年乡又回到北京城了,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我和一些人被调到北京饭店去参加十八层新楼的美术工作。我没有画画的任务,只做了一些计划书的书面构想,比如哪一层会议室画些什么,摆什么,什么格式,请谁搞谁画最合适之类设想。也不一定按时上班。做具体工作的都是海内高手,我分内的工作也不怎么操心。
2014年7月20日 已读
一個叫黃永玉的老頭 回憶一群老頭。“一夢醒來 我竟然也七十多了。他媽的 誰把我的時光偷了?讓我們辜負許多沒來得及做完的工作 辜負許多感情。”讀現代大家的回憶錄 除卻各自共有的赤誠溫雅 懇切儻蕩的性情之外 最大的感歎就是 世道如此不公 讓那麼多的好人蒙難。
essay leave
禅的行囊 豆瓣
7.9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波特 译者: 叶南 南海出版公司 2010 - 10
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生命的起点一路跋涉而来,途中难免患得患失,背上的行囊也一日重似一日,令我们无法看清前面的方向。在这场漫长的旅行之中,有些包袱一念之间便可放下,有些则或许背负经年,更有些竟至令人终其一生无法割舍。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幻象罢了。
2014年7月20日 已读
所謂的探訪 更多是一個背包客興之所至的遊走 浮光掠影 看著精彩有趣 也的確精彩有趣 但離禪似也遠了。讓人依舊懷有好感的是 這是現代中國熱鬧折騰的改革背景下 一個旁觀者所截取的斷面 一個足夠清晰有趣的文化標本。於此而言 翻閱此書 也是一個蠻愉快的事。
essay zen
冷浪漫 豆瓣 Goodreads
7.6 (57 个评分) 作者: 科学松鼠会 中国书店 2011 - 3
X射线分析发现兵马俑上的蓝色颜料并非埃及蓝的“后代”,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决定了一个女人会不会爱上一个男人,非主流的自平衡地球控制理论点出了和谐二字的精髓,计算机和进化论比化妆品更能决定一张脸美不美,宅男遇见媳妇的几率大小取决于是否身处德西特时空,有人会因为拥有灵敏的味 觉而不喜欢喝酒,宇宙中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恒星核反应为新生命到来提供了可能,放弃种种玄学信仰之后用逻辑来研究艺术就是一种顺理成章的尝试。科学松鼠会那些充满文艺情怀的理工博士们,在一年里用八个关键词写就了一本作业,为你呈现这个既有理性之冷酷又有感性之浪漫的世界。
这本书精选科学松鼠会多位作者的作品,包括色、爱、和、美、宅、酒说、新生、艺术8个主题。在每一章中,各位松鼠们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音乐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用专业化的知识、通俗化的语言对主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诠释,从颜色的味道到基因与爱情的关系,从护肤品、保健品中隐藏的秘密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呈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剥去了严肃外壳之后的异彩纷呈的浪漫科学世界。
2014年7月21日 已读
中規中矩之外有驚喜。大學時候借過一次 還是那會兒讀到的片段最好 許是對於往日的懷戀麼?最喜歡的那篇 是沒有顏色的奇妙世界 講黑白色盲的 其次 是愛人進化論的。封面有趣 希臘字母中的Σ(sigma) 西格瑪 意思是 “求和” 略冷的浪漫。
essay science 果壳
人生需要揭穿 豆瓣
6.8 (24 个评分) 作者: 丁丁张 中信出版社 2012 - 8
蔡康永、张亚东、姚谦、庄雅婷 鼓掌推荐!
《人生需要揭穿》已陪伴过100000人。它出现在你的枕边、马桶、背包、书桌等角落,它和你一起经历复合与分手,它教会你勇敢地爱,也让你直面伤害。它平缓地诉说着他们的65个隐秘故事,揭穿了那65个非典型文艺青年,却让你哭过后,知道了心之向往。
丁丁张不是情感专家,不是人生导师,他开始被更多人认识,却还是那个和你一起长大的真实可感的同行者,那个视角犀利却态度温和的好朋友。
他之所以揭穿人生,只是因为心疼你:
*当别人耍小聪明的时候我们就装傻,直到他们吐露真相。
*在我需要被爱的时候,人好就行;在我需要去爱的时候,人好不好都行。
*不失去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别碰他,但大多时候我们先手贱,最后落得人贱。
*有时候我们会爱上远方,仅仅因为我们没有到达;有时候我们厌恶故土,仅仅是因为待得太久。
*他若没爱过你,怎么会跟你在一起?他若还爱你,怎么会和你分开?这两个问题足够解决你任何的疑问。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用让对方高兴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爱;后来的后来,我们都用让对方难过的方式证明自己正在被爱。
“我的才华就是发现那些好看的人,然后弄得大家都很难看。”
——丁丁张
《人生需要揭穿》中65个故事里的崴脚文艺青年,分别是旧爱、小三、败犬、极品和怪咖们,但你可以尝试去想象,他们就是一个个在你身边的普通朋友们。他们都为爱情或职场所伤,又都伤过别人,他们的故事真实可感,几乎没有相同,却有相同遗憾。
《人生需要揭穿》不是解决人生问题的书,也不是苦口良药、逆耳忠言,它更像是发生了一些故事之后的自然表达。它并不像名字那样冷酷,它不指导谁,谁也不用指导。其实,你会发现长大,是最难揭穿的,独属于个人的体验。
2014年8月1日 已读
透徹地拆穿 卻實在是真切地談心 雖有刻薄與執念 可誰能得免。大多數人沒法如情感專家一般明晰處境 身在其中 不得自由。至少 聽得下一席話 能自在能灑脫 能繼續有所相信有所領悟 已是難得。拆穿的終點 愛在轉角
essay love
我和阅读谈恋爱 豆瓣
6.4 (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闲话日本文坛众生相,用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
沈昌文 查建英 陈冠中 李欧梵 联合推荐!
==========================================
《我和阅读谈恋爱》是日本著名专栏作家新井一二三的阅读私记录,描写了日本文坛众生相。《我和阅读谈恋爱》讲述了30多位日本作者及他们的书写故事,涉及各类书籍70多本书。国际上名气最大的两位(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树)在国内文坛却被排挤,“国民作者”夏目漱石的作品折射出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溺于酒色并引以为荣的女性“无赖派”飞扬跋扈,以奔放私生活闻名的濑户内寂听五十一岁剃发出家轰动文坛……无论这些作者你熟悉或不熟悉,这些作品你读过或没读过,你都可以跟着新井一二三进入日本文化生活,推开阅读世界的门,与阅读谈一场恋爱。
每当有人问我喜欢看什么样的书,
我都觉得稍微尴尬,因为对我来说阅读如恋爱。
跟一个作家打得火热的时候,
好像全世界只有他(她)能理解我似的。
然而,过些日子总会遇到别的、更新鲜的对象,
这个时候前任情人非受冷落不可。
好在对方并不知道我曾经热爱过他(她),
也不知道如今我变了心……
——新井一二三
2014年8月8日 已读
新井的私房書話。一個用中文創作的東京人 這種偏差還是很有意思的 當然 內容太過隨意 淺白 聊以解乏。 相比《獨立 從一個人旅行開始》 是差很多吧
essay
湖上闲思录 豆瓣
7.2 (9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三联书店 2005 - 2
本书为作者1948年徜佯于湖光胜景中闲思遐想的结晶,分别就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诸多或具体或抽象的相对命题。如情与欲、理与气、善与恶等作了灵动,细腻而深刻的分析与阐发,从二元对立的视角思索了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全书言浅意深,语重心长,既见出史家的沈潜与细密,又见出哲人的深邃和文学家的灵透与光彩、显示了作者多样的才华。
2014年8月8日 已读
錢穆先生真是博學有才之人 閒思也如此深刻和給人以啟發
essay thinking
朝花夕拾 豆瓣
9.2 (382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2 - 4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2014年8月8日 已读
經典之中有可讀可不讀者 此為須讀。
essay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豆瓣
6.8 (86 个评分) 作者: 蒋方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蒋方舟二十岁后,首度杂文结集。
反思成长道路上的得与失,描画身旁被绑架的一代群像,重寻写作的意义。
2008年秋天,作者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12年毕业,受聘为《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回首过往五年,课业之外,作者亦经常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及多种社会活动,生活不可谓不丰富不精彩。然而在忙碌与喧腾背后,作者却渐感迷失与困惑:参与的讨论越多,离真相仿佛越远;战斗檄文式的文章越写越多,却越来越不喜欢自己剑拔弩张的嘴脸。
《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本书由作者过去五年发表的各类文章精选而成。在书中,作者选择暂时回避各种大而化之的议论,退而反思自己的写作与成长历程,观察被时代绑架的一代年轻人——他们的童年早早消逝,青春期过早觉醒,他们过早地发现了成人世界的虚伪,更过早地被抛入一个充满竞争与争斗的世界——试着描摹群像,剖析标本。同时,在十七年的写作之后,重寻写作的意义,思考作家与时代的关系,袒露内心的文学地图。
本书特别收录获得“人民文学奖”的长文《审判童年》。在四万余字的篇幅中,作者博采众议,纵横捭阖,重新审视与阐发涉及童年的若干命题,将戏谑的口吻与犀利的质问、游戏的精神与坦诚的剖析熔于一炉,读之或忍俊不禁,或瞠目结舌,令人耳目一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谈论的内容不再是当下,而更多的是拼凑各种道听途说的消息,传递对风雨欲来的预测与恐惧;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用宏大的词汇说话,而不只关心文学及与之相关的;俗世的乐趣,不再是常态,而是暂时逃避的去处。
而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真相是复杂而多面的。因此,当我写下“中国”、“社会”、“时代”、“人民”之类的词时,变得越来越心虚。
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都成标本。做标本的制作者也是很有意思的,虽然这没有浮夸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的争论来得吸引人,可不讨巧的笨功夫,也得有人来下。
——蒋方舟
2014年8月14日 已读
其實能有此番思索 已經是很難能可貴的事情 至於說更深的領悟 也終究能在一步一個腳印的前行中 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聽聽不同的聲音 而又應該高興 那是人家的自己願意說的 倘若那又是幾分心裡話 更好。對於時代的痕跡 又有多少迷蒙我們的眼睛 走遠一點 希望會看得清晰。
essay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冬 / 张劲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 3
《一百种尾巴或一千张叶子》可说是《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之中“花世界”和“动物志”两部分的放大,汇集了四位擅长解读动物和植物知识的年轻作者的精选文章,约10万字,以妙趣横生而不失专业精准的行文展开,由浅入深,娓娓道来,旨在已经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的都市人群中引领一种博物学精神的回归。在科学史上,博物学传统是与数理传统同样重要的两大研究范式,只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没落,而在今日,提倡一种不功利、仅仅从热爱角度出发去学习了解世界的博物学态度,或许是纠正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几代人精神误区的良方妙药,值得一试。
四位作者中,刘旸笔名桔子帮小帮主,本科毕业于北大生技系,现就读于芝加哥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候选人。2008年2月加入松鼠会,一直担任songshuhui.net网站编辑,负责版面文章审核和小红猪翻译项目,也是网站上人气最高的作者之一,每次出手均有不凡表现,这本书中收入的《桔子史》《情人节葡萄》《鸟类天生花腔》等文章充分反映出其诙谐俏皮的写作趋向。王冬,笔名瘦驼,现居烟台,是一名酷爱动物酷爱写动物的大学生物老师,爱好广泛,玩摄影、玩天文、玩自行车,在新京报开设有《动物行星》专栏,并为《新发现》、《新探索》等时尚科学杂志撰写多种文章,本书中《网络神兽的现实生活》《御风而行》《半夜鸡不叫》均出自其手笔。张劲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现主要研究方向为蝙蝠。少年时代即以科普写作为重要志向,20岁开始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现在已成了颇受关注的新锐科普作家,并不时亮相于电视屏幕,严谨独特的风格见诸于《弘扬动物集体主义》《有一百种动物,就可能有一百种尾巴》《狼分析报告》等篇目。史军,现居北京,是《科学世界》杂志编辑,曾先后就读于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植物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兰科植物繁殖和保护,业余爱好是摄影和旅行,还是《Lonely Planet》旅行丛书的译者之一,他以此次入选的《绿色顽主和超级杂草》《无花之果天上来?》《端午狂想》等话题与读者分享植物的激情和智慧。
2014年8月18日 已读
小友处偶得 翻之随意 尽兴而已
essay pos 果壳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豆瓣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杜小真 上海三联书店 1997
二战后法国有两位号称“精神领袖”的人物,一是萨特,一是加缪。加缪还被称为“法国的良心”,他的散文素以散淡、朴素又寓意深长著称。本书选录了《反与正》和《反叛者》的部分章节,都是人们研究加缪时必会提到的篇章。在《反与正》中,加缪以凝重的笔调回忆了自己的艰苦童年,他的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在此已有清楚的表现。《反叛者》展开对人生更深入的探索,“光活着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为什么活着”,他对人生提出的问题和思考,震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2016年1月20日 已读
「為了改變自然的冷漠 我置身於苦難與陽光之間 苦難阻止我把陽光下的歷史中的一切都想象為美好的 而陽光使我懂得歷史並非一切。改變生活 是的 但並不改變我視為神明的世界。」讀來 還是過於沉重
essay philosophy
原来你非不快乐 豆瓣
6.7 (89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这本书是林夕在2007年至2008年间写作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生活的作品专集,围绕“快乐/不快乐”的主题,内容涉及心境、工作、时事、社会民生、生命等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直面“不快乐”,将苦痛解剖,从而找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以安稳人生,改塑生活的面貌和品质。文字上承袭林夕词作一向的精致风格,蕴涵与晓畅兼备,殊值品味。
2014年8月23日 已读 只是當時未發覺。快樂本無非如此 安然自若反而難得。至於那麽多牽扯 何必呢
essay
噪音太多 豆瓣
7.4 (51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花城出版社 2009 - 3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的文化艺术随笔集,显现的却是一个私家知识分子的轨迹。纯粹音乐怎么听、电光幻影怎么迷、电视末日到了吗,都是私家偏好。随口道破,妙论横生,个人性情跃然纸上。但是,其公共关怀又无处不在,比如,娱乐到底是什么。梁文道一向被称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典型的杂家。
2014年9月2日 已读 文化隨筆集 主要組成部分為圍繞音樂 電影和娛樂文化主題的千字文 道長的精神生活還是蠻豐富的 當然嘛 咱們的審美差異還不是一丁點 點點點
essay
目送 Goodreads 豆瓣
目送
8.0 (490 个评分) 作者: 龙应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2014年9月7日 已读
猶記得很久以前某次聊天 表弟忽然提到龍媽 後知後覺的我的確會詫異於這樣的稱謂。在以前與以後的書中 藉由她的文字 也不由在腦海中浮現一個可敬可愛的媽媽 一個有氣概和民主意識的時評家的形象 而在本書中呢 難得的是作為女兒角色出現的龍應台 是不曾熟知 卻也並非陌生的。關於主題 目送兒女去 心念至親回 都是放手與牽掛 是為羈絆。
es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