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 豆瓣
6.3 (7 个评分) 作者: 谈波 2022 - 10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小说家谈波全新作品,收录十二篇极具风格质感的中短篇小说。它们如高度浓缩的矿物晶体,多切面呈现原生态沸腾的市井生活,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的东北炮子和彪子。他们生猛亦柔情、执拗而纯粹,在生活的激流与困顿中不改天真,就是碰,就是磕。诚实火热的人与生活、深藏在心的纯真与爱,不动声色中力拔千钧,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狂放与憨态。同名中篇体量最大,两个来到南方的东北人、一只发情的大黑猫,串联起形形色色边缘人的故事,展演一出质地坚硬的黑色幽默剧。
谈波被称为“当代文学的硬骨头”,风格省俭,平淡凶狠。十二篇小说用平实精悍的语言砌造了河的两岸,容纳下真实生活的流淌奔腾。无论善恶、爱恨、喜悲,都火辣辣热腾腾的,一下一下撞击着人的心坎。生活流逝,而这十二篇小说为那些单纯的人、勇猛的人、喧嚣的人、沉默的人、失意的人作了精深印刻,它们强力穿透现实与时间,抵达人心人性隐微的神秘之域。
◎ 作品看点
★“当代文学的硬骨头”谈波全新小说集,一出东北市井黑色幽默,一场冷硬柔情文学摇滚。书写诚实火热的人与生活,白话汉语写作的功力之作。
谈波是藏在工厂里的文学隐士,远文坛、近市井,隐入日常生活,又以发自肺腑的情感,将其倾注笔端,写活了市井众生。他被称为“当代文学的硬骨头”,小说被读者评价为“每个字都是从熔炉里炼出来的”“又野又硬”“平淡凶狠”。他对文学有着极致纯粹的追求,用多篇技艺精湛、风格冷硬、极耐品味的短篇力作,建构了一个独树一帜、极具质感的小说世界,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接通市井生活,更朴素有力的强劲声音。
★ “就是碰,就是磕。”市井凡人的尊严与信念,于无声处启动命运的机关。
十二篇精心打磨的中短篇小说,用木刻般的笔触铸刻一个个极度真实、令人难忘的东北“炮子和彪子”:长春炮子小礼、大连彪子杨明、不受屈儿的森哥、球迷大张、达明木匠、刘工、彪闺女铃子、鼓王白、保尔……强悍又纯粹的精神质地,生命激荡处的动人时刻,他们生猛亦柔情,粗犷外壳包着的是一颗简单的心。“谈波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挖掘出遗风流披,那种理当如此的真实、阔大和狂放,不免让人惊叹。”
★ 韩东、双雪涛、班宇、郑执、赵志明、魏思孝、郑在欢、导演耿军、“二手玫瑰”梁龙、“惘闻”谢玉岗诚挚推荐,众多小说家、小说读者激赏不已。
谈波以极致追求彰显短篇小说文体的自由与迷人魅力、高度与难度。“完全是经典式的,各个指标上都无可挑剔”(韩东),“中文在谈波这里活了一次”(二赫)。他的叙事语言“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稳稳地扎下去”(班宇),“就像贵金属,压秤”(双雪涛),是“当代文学的硬骨头”“作家中的作家”(魏思孝),是“一个纯粹的小说家”(秦巴子)。他“能用三分钟讲三千里故事”(郑在欢),是短篇写作“不世出的高手”(张敦),他的对话如“下刀子、放黑枪,狙击子弹的准确”(滋啦哇啦哈哈哈)。他的故事“总是真切、炙热又悲凉”(谢玉岗),“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缠绵与憨态”(老晃)。阅读谈波的作品,有的人“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梁龙),有的人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耿军),也有的人“这一刻心软了,下一秒心又硬起来”(赵志明)。
◎ 名人推荐
谈波应该是目前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家,非主流,非著名,但他的存在始终在提醒我写作为何事、为何物。我非常推崇谈波的短篇,完全是经典式的,各个指标上都无可挑剔。有几年没见他的小说,心里不免有些失落,最近他又写了,这真是太好了!这样的人写一个算一个,我们读一篇就少一篇。
《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他唯一的长篇。读这本书让我想起美国大作家多克特罗的不朽之作《雷格泰姆音乐》,谈波的长篇更要单纯、童真和贴切。如果说多克特罗的小说是音乐,那谈波就是写了一首史诗,完全是诗的观察和节奏。这本书如此好看、生动和特别,以至于为主流出版所隔膜,现在总算有了着落,为谈波高兴,也祝“理想国”慧眼识英雄!
——韩东(诗人、作家)
谈波的小说都很短,短得很有道理,就像贵金属,压秤。他的句子很轻快,但也包含哀痛,这是很成熟的风格,也是一种态度。他不是贪慕名声的作家,他用很高的文学标准要求自己,他的骄傲和温柔都在他一篇篇仔细打磨的小说之中,这使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作家。
——双雪涛(小说家)
谈波的短篇非常非常好。这两年跟很多朋友推举过谈波的作品。他写得很少,但是非常好,节俭、克制,没野心,有啥说啥,没有一个字是废话,稳稳地扎下去,节奏特别对。
——班宇(小说家)
我发愣得像个彪子,原本熟悉的身影变了味道,发愣的原因也许是看了这本书。《捉住那只发情的猫》是大红大绿,寒风刺骨,江湖有道,又是轻描淡写的有偿揭示。
——梁龙(“二手玫瑰”主唱)
谈波的小说让我着迷,我在普通人和彪子们里看到了我自己。幽默,伤感,意犹未尽!
——耿军(导演)
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在日益规范的社会中被刻意引导、置入异空间,而谈波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身上挖掘出遗风流披,那种理当如此的真实、阔大和狂放,不免让人惊叹。
——赵志明(小说家)
一个可供期待的当代作品。后记基本能彰显一个作家的个性,朴素,简短,有力。《长春炮子》鲜猛,《大连彪子》凄惶,谈波这薄薄的一本或许可以给读者一个充分的解释:什么叫作惊喜?
——郑在欢(小说家)
谈波老师的《捉住那只发情的猫》,里面收录他打磨多年的同名小长篇(期盼多年),以及一些短篇。他是当代文学的硬骨头。
——魏思孝(小说家)
他的故事总是真切、炙热又悲凉。
——谢玉岗(“惘闻乐队”主创)
十二个故事,主要讲东北那时候的刀枪炮。压轴的中篇,《捉住那只发情的猫》,这篇看得我真的半夜被窝里大爆笑。这篇经得起细琢磨,几十个人物,轮番上场,个个别开生面。前面的短篇,有几个也爱不释手,《四个小混混》《大连彪子》是我本书中的最爱,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一个时代的缠绵与憨态。
——老晃(编剧、作家)
2022年11月8日 已读
生猛干净,难掩对过去江湖秩序的回味感慨,浓烈的文字版老炮儿感。喜欢《两场大雾》和《大连彪子》,同名作戏剧化十足,非常适合影视化。
九故事 豆瓣 Eggplant.place
Nine Stories
9.2 (86 个评分) 作者: [美] J. D. 塞林格 译者: 丁骏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塞林格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绕不过去的名字,也影响了国内国外一大批作家,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纳博科夫、苏童、马原、苗炜都对他赞誉有加,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他的拥趸,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和《弗兰妮与祖伊》日语版的译者。
《九故事》是“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唯一的短篇小说集,被列入《西方正典》,收录其最负盛名的九个短篇故事,其影响不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亦为其巅峰之作,用平静克制却又摄人心魄的语言勾画纯真与美在现实中的困境,述说人生的真相与寻求解脱的重要性,堪称美国文学艺术的典范。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在《纽约客》上发表的九个短篇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体,又互相关照,写出了塞林格眼中战后的一代年轻人之“爱与污秽”。故事中有纯真绝望的青年,有早慧困惑的儿童,有奋力融入孩子内心的母亲……塞林格让笔下的那些年轻人、孩子们还有不成熟的成人们经历或者看到爱、对爱的渴望、死亡、绝望与疯狂,展现爱与美在现实中的闪现与困境,揭示世俗人际关系对人的牵绊与拖累,诉说对于人生领悟的重要性,以探索与追求灵魂的解脱。文学大师塞林格用平淡从容,不动声色,却又蕴含巨大能量的致密文字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2022年11月4日 已读
塞林格的对话延展着无限的可能性,努力理解处于蓝色青春期的少年们的你,可能永远不会意识到中了苹果的毒失去了想象力。自从被骗入坑看了某部基情动画以后看bananafish多了很多奇怪的情愫…
塞林格 美国
如雪如山 豆瓣 Goodreads
8.2 (117 个评分) 作者: 张天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4
○ 没有一个女人,是微不足道的
○ 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
○ 李敬泽、梁永安、张莉、笛安 众多名家诚意推荐
○ 青年实力作家 张天翼 全新女性主题小说集
------------------------------
☆ 内容简介
生活中,“雪”与“山”,都是极其常见却又无法忽视 之物。那如雪般细碎的日常和如山般刻骨的过往,几乎贯穿着每个女性的生命记忆。《如雪如山》正是一个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女性生存故事的隐喻。
作者张天翼以敏感善察的心思和细腻锋利的笔触,通过七位女性主人公的人生断面,梳理出名为“lili”的女性成长史:她可能是春运火车上坐在你对面的恬静女学生立立,也可能是在医院中与你擦肩而过怀抱婴儿、正为产后抑郁症所苦的俪俪,还可能是住你家隔壁已经步入老年的失独母亲丽丽……她们的负累与挣扎,以一种透彻、浓烈的贯穿抵达了生存的真实。
所有女人身上都暗藏一块相同的拼图,她们隐秘的悲喜与爱憎,如此迥异,又彼此相通。在这本书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的答案。
-------------------------
☆ 名家推荐
天翼就是有这个本事,能够让那些灰暗的东西、非常困窘的东西有一种光晕,甚至是迷人的光晕。
——著名文学评论家 李敬泽
《如雪如山》以细腻的细节、场景和氛围,写出了现代女性的负累与挣扎。小说的文字透彻而浓重,不屈不挠地抵达了生存的真实,同时从内心传达出的女性共通的精神困境,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感。
——著名学者 梁永安
在文学世界里,张天翼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什么不可以冲撞,没有什么不可以书写。这真令人惊喜,一个天然没有边界感的作者,不由得不让人抱有期待。
——著名文学评论家 张莉
该如何生活,如何爱,如何面对在夜晚辗转难眠的自己,如何在未来到来时不至丧失勇气。这就是张天翼的答案。
——著名作家 笛安
2022年10月31日 已读
精妙的比喻和细致的情绪变化,让人像窥进各位lily的内心,抽丝剥茧般的满足,和男性身份的羞愧。尤其喜欢《纪念日》《雪山》和《地上的血》。
张天翼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豆瓣 Goodreads
7.4 (114 个评分) 作者: [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译者: 施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9
◆编辑推荐:
★二〇二一年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短名单作品!
★入选二〇二一年度《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十大好书!
★入选奥巴马二〇二一年夏季阅读书单!
★《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出版人周刊》《卫报》等推荐作品!
★ 科学与道德、天才与疯狂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 打破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创造出一种迷幻而冷峻的叙事风格。
◆我很痛苦,又感到很无助,眼睁睁看着我的时间观念、我坚定的决心、我的责任感和分寸感都被一并摧毁! 这美妙的地狱,除了你们,还能归功于谁呢?请您告诉我,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内容简介:
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媒体推荐:
拉巴图特将哥特式小说的光芒投射到了二十世纪的科学上,在五个自由而浮动的小插曲中,讲述了知识与破坏、光辉与疯狂的血缘关系……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这本书与温弗里德·塞巴尔德或奥尔加·托儿卡丘克的作品有着家族关系:一系列叙述歪曲传记,但也冒险进入想象领域。这本书里的故事相互嵌套,它们与现实的联系点几乎不可能完全确定。
——《纽约客》
黑暗而耀眼!拉巴图特展示了恐怖与美丽、拯救生命与毁灭生命之间难以割断的联系。这本书——尽管博学而令人难以忘怀——顽固地坚持将科学进步的奇迹与历史的暴行联系起来。
——《华尔街日报》
拉巴图特提供了一种修饰的、异端的、彻底引人入胜的描述,讲述了引发二十世纪一些最伟大科学发现的个性和疯狂的创造性。作品的主题是人类探索的全部动力和其中的危险。
——《出版人周刊》
拉巴图特写了一部反乌托邦非虚构小说,背景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卫报》
2022年10月24日 已读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游走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交织在科学的理性和文学的浪漫中,在一些非人般的执念和阴错阳差中,努力理解这个世界。
如果不能理解世界,去看看大海吧。
智利
假装在西贡 豆瓣 Goodreads
7.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7
----------------------------------------------
新世代海外华语文学代表作家、英国国家写作中心2022才华扶梯计划唯一非母语入选者王梆首部小说集,讲述不同时空中女性的孤独、爱与倔强。
伦敦邂逅故事、伤心小辞典、黑童话、网络世代社交观察、冷酷的平行宇宙……
她们不论脚踩南方故土、英伦他乡还是未来废墟,都敢赤脚蹚入生活的泥塘,活出自己的生机。
在女性话题日渐被关注的当下,这部作品愿做午夜的半导铁盒,不呐喊、不哀吟,只声声倾吐被规训掩埋的欲望。
不论你步入生活,还是尚未起步,请做我做不到的女人。
--------------------------------------------
这是一本关于不同时空中女性的孤独、爱与倔强的故事。
王梆是当代女性的执笔者,写尽她们爱莫能助的向上的冲动,以及低头踟蹰间猛一昂首的振奋。每个人、尤其常被审视的女性的价值,是他者眼光无权判定的。
她是混迹都市的观察家,小说与当下毫无时差,和盘托出网络世代的精神流浪、颅内风暴与悲欢故事。
她是汉语新风范的贡献者,兼采汉语与英文的语感优势,叙事圆熟、出手漂亮。
不可思议的脑洞,世道人心的重组,她用文字,挑动暗黑人生的全副绚烂。
读她的小说,即使最虚无的心也会爱上活着。
2022年10月21日 已读
很有冲击感的文字,粘稠的泥泞感和满身的刺,但多聚焦在文字本身,故事本身却多了些刻意,尤其是最后一篇“画龙点睛”的巧合,反而一下子败坏了整个长线拉起的弦。
比较喜欢《假装在西贡》和《谁偷了罗马尼亚人的钱包》。
王梆
月球 豆瓣
7.2 (16 个评分) 作者: 郭爽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月球》里的六部短篇小说,时间胶囊般储存了当下鲜活、微妙的气息。调查西南小城少女溺亡案的记者、带父亲去俄罗斯旅行的美术老师、天真的哲学家般的重病少年、要重塑记忆的年轻母亲与她儿时的伙伴、在娱乐业与国境线穿梭的新一代、练习梦境控制术的神经外科医生……他们的痛苦夹杂幸福、私密隐于公共,正是这个高速流动、价值失焦的年代里的你我他。小说以轻盈的力织补记忆、梦境与现实,重构出澄明、闪光、焕发生机的新世界,让人获得跨越边界的自由,属于你我的月球缓缓升起。
2022年10月6日 已读
居然在这里看了篇守望先锋题材小说,完全没想到《月球》居然是月球基地…
《挪威槭》不错。能看出对关系的细致观察和生活的细节,但编织故事的掌控力稍微差了些,总觉得差了点力抓不住。
郭爽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3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2022年9月29日 已读
私密性和公开性并存的书信集使得表达更加细腻且温和,中和了上野激烈的观点,也因为对象的确定性让对话更加具有针对性,也有更好的切入点,好读真挚。
上野千鹤子 日本
离别的声音 豆瓣
お別れの音
7.3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青山七惠 译者: [中国] 竺家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9
《离别的声音》是青山七惠小说集,她是芥川奖与川端康成奖得主,曾以《一个人的好天气》扰动无数寂寞心灵,又以《离别的声音》温暖每个心有牵系的人。
这是六段寻常生活中的遇见与别离:欢送会上的百合香,地下街英俊的修鞋匠投来的一瞥,陌生人不知所谓地发来的电邮,多年前路过的苏黎世的点点灯火……六个故事,六种道别,每一次都能击中心弦。
《离别的声音》描绘了生命中那些难以忘却的擦身而过留下的痕迹。在淡漠疏离的世间,每一次相遇都值得珍惜。青山七惠的文笔如淡水彩,描绘日常小事,却赋予它们花瓣般的颜色,将我们带进平凡却充满温情的世界。如同一杯色泽温和的红茶,一尝始知是后劲强劲的长岛冰茶,余韵悠长,令人难忘。
本次出版的《离别的声音》是精装典藏版,由翻译家竺家荣所译,字字珠玑,清丽淡雅。赠和风明信片2张。
2022年9月25日 已读
极为轻巧的笔触勾连起现代人之间的微妙联结,尤其是那些流水版抓不住的关系。
日本 青山七惠
不平靜的江河 谷歌图书 豆瓣
8.8 (9 个评分) 作者: 楊猛 eCrowd Media Inc. 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6
獨一無二的報導
當敏感封閉的北韓遇上經濟開放的共產中國——
世界上最神祕、最奇幻的邊境線
中國和北韓間的異次元隱祕世界
這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邊境,兩條用滿語命名的河流——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及其發源地長白山,曖昧地切割開兩個專制共產國家,又神祕地把它們的人民連在一起。
在這條邊境線上,你無法避開歷史。古高麗王國的遺跡散佈在鴨綠江畔。滿洲皇帝出身並祭拜的神山——長白山,也是北韓金氏家族三代人塑造的血統之源——白頭山。而生活在中國境內的百萬名朝鮮族人尷尬地承載、映照了此段曖昧的歷史。
只有在這裡,你才會發現金氏極權神話的崛起秘密。你才會發現中國北韓偉大友誼的幕後真相和畸形的外交關係。只有在這裡,無言的江河折射出歷史,中國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狂熱的領袖崇拜、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人民無所不在的精神控制,巨大的貧窮;而北韓人似乎從中看到未來。
走私犯、脫北者、傳教士、謀殺案、主體思想、金氏家族的特許貿易、中國朝鮮族人說不出的『恨』——
你中有我,我中有我,只有共構共生的共產國家,才會出現中韓邊界特有的奇幻世界。
這是帶有奇幻色彩的旅程。掌控中國、南韓、北韓三國敏感海域的走私大老、潛藏在一百萬名中國朝鮮族人中的五萬名脫北者、遊走於共產黨和勞動黨之間創辦大學的美籍韓國人牧師、依靠金氏政權而大發其財的中共元老後代、在大河兩岸輾轉遷徒的朝鮮人家族的無言之『恨』……行走在中國和北韓邊境的大江大河邊,好似穿梭在一條時光隧道。如今那些有形、無形的界限似乎正在被衝垮,但河水冷寂,動蕩無聲,似乎並不平靜。
本書記錄了作者2010年到2015年這五年間,三次沿著中國和北韓的邊境旅行的故事。這個帶有奇幻色彩的旅行,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北韓情結。只有中國人最能夠理解北韓,因為中國的過去就是北韓的現在。中國人審視北韓,就像回望自己昨天的身影。
2022年9月23日 已读
作者几次进入北韩旅游的经历受限太多,乏善可陈,但对于边境的两面叙述非常精彩,尤其是贸易走私方面是一些脱北者自述极少提到的,赵教授的支支吾吾和那个梦令人印象深刻,而金校长的经历堪称传奇。惊喜的是作者还拜访了张律,以此得知《庆州》的灵感居然来自他在李沧东哥哥家借住期间的故事;以及和李安类似的经历:在家带了十年孩子不工作;以及他是因为一次影展评审上的黑名单,而这次评审他们把奖颁给了娄烨。 自大和自卑是这个国家的秘密吗?只是难以启齿、不愿承认罢了。
朝鲜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 豆瓣
Surveiller et punir
9.6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9
《规训与惩罚(修订译本)》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一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2022年9月22日 已读
福柯对权力运作的发展有着极为敏锐的嗅觉,分析得透彻又激情,惩罚由肉体到心灵,统治也如是。
《全景敞视主义》一章读得十分痛苦,22世纪的中国竞比17末世纪的防疫措施更加严厉决绝。“瘟疫是人们在理想地确定规训权力运作的过程中的一个考验。”毫无疑问,政治凌驾于科学与人民至上的制度完美运行了强大的规训和监视测试。
法国 米歇尔·福柯
“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 豆瓣 谷歌图书
「文系学部廃止」の衝撃
6.2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见俊哉 译者: 王京 / 史歌 Shanghai yi wen chu ban she 2022 - 8
2015年,日本国内传出文部科学省要“废除大学文科学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从学界到产业界的震荡。尽管最终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这一波巨大恐慌也让不少有识之士重新审视了日本社会长期以来重理轻文的问题,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前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这部著作。
理科能创造经济价值因而“有用”,而文科只是“教养”的点缀,真是如此吗?
人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只是用来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地方吗?
18岁的高中毕业生、35岁的职场人、60岁的退休者分别能在大学中获得什么?
在日新月异的未来社会中,什么样的人才不会落伍?
……
本书将围绕上述问题逐一回答,彻底颠覆“文科无用”的社会“常识”。
2022年9月18日 已读
破除文科无用论首先就得撇开深植于心的文理学科偏见吧,而书里引用韦伯对“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不也是一种粗暴的二元对立么…大学生入学的按脚投票其实就是民生意见的最好体现,面对东亚剧增的经济压力,理论层面上的美好愿景终究只是理想。
只喊口号不管面包,不如看看北欧?
日本
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 豆瓣
在宅ひとり死のススメ
7.0 (29 个评分) 作者: [日]上野千鹤子 译者: 廖荣发 2022 - 5
东京大学硬核教授、《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最新畅销书
直面老龄化社会难题,击退 “孤独死”恐慌
独居者老后只能去养老院或者医院吗?安乐死、尊严死是一种正义吗?患上认知障碍症的老人能居家养老吗?
全面展现日本养老、护理情况,详细分析不同养老方式利弊
日本版上市一年,加印14次,发行24万册
毛丹青、淡豹 联合推荐
不想在养老院、也不想在医院,而是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以自己的方式迎来最后的时光——这恐怕是很多人对自己晚年的期许了。
在《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上野千鹤子通过对医疗、看护、护理等最新情况的全面调研,分享自己为晚年生活所做的准备,带给读者 “一个人在家带着尊严离世可以实现”的信心。在老龄化社会日益临近、独居人口逐渐增多的当下,上野千鹤子的观察和心得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2022年9月6日 已读
比较立场先行的书写,不同地域阶层差距也很大。
上野千鹤子 日本
暮色将尽 豆瓣
Somewhere Towards the End
7.7 (71 个评分) 作者: [英] 戴安娜·阿西尔(Diana Athill) 译者: 曾嵘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 7
20世纪英国传奇女编辑,89岁漫谈独身老年生活,
写下一份酷对“凋零”的诚挚手记:
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ⅹ老年生活的全新收获;
妥协与自由反复掣肘的女性一生
——为生存与世界周旋,为自我守精神世界。

编辑推荐:
◎科斯塔传记奖得主、发掘了V.S.奈保尔的杰出女编辑——戴安娜·阿西尔,76岁退休后开创写作事业,年近90回首传奇一生,写下一份诙谐坦荡的老年手记。
她是作家们心中无比信赖的编辑:
◆在那些早年的岁月里,我有时会一边写作一边在内心对弗朗西斯·温德汉和戴安娜·阿西尔说话。——V.S.奈保尔
◆戴安娜是我的第一位英国编辑……所有认识她以及读过她回忆录的人,都会对她产生钦佩,因为她诚实、朴素而优雅的风格,她从不伪饰的个性,以及在面对生活不断缩小的可能性时的坚忍态度。她是如何变老的典范,虽然变老并非我们自愿。我很幸运在我的生活中遇见她。——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却也常忍不住对作家辛辣吐槽:
◆有时她(简·里斯,《藻海无边》作者)会很挑衅地宣称要把自己几近灰白的头发染成鲜红,但从未实施,而没这么做的原因,我想倒不是因为她没有精力去做,而应该归功于她依然还有那么点理性。
◆生于保加利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蒂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反面教材,他挑战死亡的方式与简的惶恐不安相比显得更加愚蠢。……他宣称自己“拒绝死亡”,终于让我忍无可忍。
◎“不被看见”的老年生活,却是我们终会抵达的未来;
长寿老人阿西尔写下这份真挚记录,将衰老中的自己“剥”给你看:
◆从化妆到服装,“老女人”更注重外表 ◆想看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好难 ◆开车代步是“最后的倔强”
但人生暮色中仍有繁星闪烁,老年人依然还在生活,还在成长——
“我在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荷尔蒙退潮让思考更清晰 ◆恋爱依旧“正在发生中” ◆害羞窘迫的社恐症消失了 ◆真幸运,我居然能写作
◎89岁“不婚族”女前辈坦率开麦,击碎传统婚恋观念中的女性枷锁:
◆潇洒享受每一段恋爱——
这些关系令人兴致勃勃,但没有一次足以伤害我;
女人也能不谈爱,仅仅因性就可以燃烧。
◆将“自我感受”置于首位的生育观念——
(流产后苏醒的第一反应)我还活着!我感受到完整的自己;
(最终没成为母亲的坦然态度)没能做母亲,我真的不介意。

◎精装小开本设计,方便手持随身携带;
封面黑+金配色,厚重而不失明媚:书名烫金,封面印水墨画风作者侧影——暮色虽已至,光景仍壮美。

媒体推荐:
★一部堪称完美的老年回忆录——坦率,细腻,迷人,毫不自怜或多愁善感,最重要的是,文笔相当优美。
——科斯塔奖评委
★戴安娜·阿西尔已经90岁了,尽管以她身处时代和阶级对女性的标准来看,她的人生应该充满遗憾,但她却觉得,人生无憾。
——《卫报》
★尽管《暮色将尽》的主题(老年生活)原本不怎么令人愉快,但戴安娜·阿西尔拒绝粉饰、承诺坦诚以及迷人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趣味盎然,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
★她的视角既冷酷又温柔,她谈到自己性欲的衰退、无神论信仰的决心、对非虚构作品的日益偏爱,还有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她已经年纪很大了,但她的大部分时间都还要花在照顾比她更年长的人上面。阿西尔作品的成就在于,她没有将自己迷人的生活细节简化为关于人生智慧的说教。
——《纽约客》
★读来有一种坦率而真诚的乐趣。
——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获奖记录:
获2008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传记奖、2008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22年9月5日 已读
喜欢“自私”的坦诚表达。人生值得大胆,值得尝试诸多可能,而不是被自己的“可是”绊住。
真是好喜欢看英法人的互损!
英国
西游补 豆瓣
8.4 (11 个评分) 作者: 董说 2022 - 5
*
过完火焰山,继续取经路上,唐僧却忽然不见。孙悟空,于是便起身,寻找师父。却惊骇地发现自己到了未来,未来的新唐朝。师父不见,转而寻找秦始皇,寻找驱山铎,无端闯入神奇的万镜楼台,在过去与未来世界跳荡往返,与楚霸王,虞姬,秦桧在不同空间里发生或古怪或啼笑皆非的故事。最终,孙悟空找到师父,却已不是昔日的那个唐僧。他在另一个女王的花园里沉醉。整个取经队伍解散后,却又在最后一场噩梦里陷入绝天灭地的修罗场中。在这个万劫不复的空前厮杀中,在悟空的极焦虑与极迷茫中,虚空尊者现身点化。原来一切不过是鲭鱼精这个幻梦师的陷阱。师徒醒来,重新踏上西行的漫漫长路。
* 《金瓶梅》《海上花》之外,《西游补》,成为另一座古典小说的奇峰。
其造事遣辞,则丰瞻多姿,恍忽善幻,音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似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鲁迅
这是一部最怪的怪书!他思想之精刻,文章之富丽而微妙,魄力之雄厚,寄托之深沉,是中国任何旧小说都比不上的。
——刘半农
孙悟空在《西游补》中的困境是最天才的构思......《西游补》至少关照到了有关意识的文艺当中那种无名的压抑和焦虑,这存在之迷宫超越了心理学的意义,而这,在现代文学之前,人们对之几无认识。在这个意义上,董说,这位17世纪的作家,是中国文学中极大的例外,同时请勿忘记,西方文学中对存在之迷宫的兴趣发生也是非常晚近的事。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
——夏济安
* 一部明朝的小说,一部奇特的汉语神作,疯癫荒唐的狂想曲。
惊才绝艳,让鲁迅、钱玄同等大师五体投地。
影响过曹雪芹,周星驰,刘镇伟等人的创作。
先行诺兰,今敏,博尔赫斯近乎五百年。
* “纸上造物”新制作,邀请马伯庸长文导读,书末另隐附惊喜。
2022年9月4日 已读
好一个春秋大梦。最好玩的还是行者化为虞姬时的娇嗔挑逗又拒绝项羽的卧榻之邀。
明朝 科幻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Bluets
6.8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玛吉·尼尔森 译者: 翁海贞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5
◎240段关于蓝的诗意哲思 镌刻爱与失落的异色经典
◎21世纪的《恋人絮语》
◎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书评奖得主 玛吉·尼尔森 首部中文作品
◎被翻译为10种语言 《卫报》《观察者报》《纽约时报》好评推荐
◎入选Bookforum“过去20年最好的10本书”
—— ————
【编辑推荐】
※玛吉·尼尔森是美国著名散文家、评论家、诗人,被誉为“美国当代最令人振奋的作家之一”。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美国国家书评奖等多个大奖。卡尔·奥韦·克瑙斯高、阮清越、奥利维娅·莱恩等诸多当代名家都十分推崇她。
※玛吉·尼尔森被认为是当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她的写作颠覆了常见的文学分类,融合了学术、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风格。《蓝》是她最为畅销和最被广泛阅读的作品,被视为“21世纪的《恋人絮语》”,曾被入选Bookforum“过去20年最好的10本书”。
※《蓝》是玛吉·尼尔森的作品首次译介到国内,由资深文学译者翁海贞担纲翻译,译文流畅、充满诗意,完美还原玛吉·尼尔森独特的语言风格。
——————
【内容简介】
《蓝》是一部哲思性的散文作品,由240段关于蓝色的随笔组成。玛吉·尼尔森通过诗一样的语言,以及对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的旁征博引,对蓝色,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多人喜爱的颜色进行了思考。她不仅仅将蓝色与文学、艺术相连,更将其与自身的个人磨难、爱与欲望进行勾连,完成了一部奇妙又无法定义的蓝色之书。
本书是玛吉·尼尔森最为畅销和最被广泛阅读的作品。凭借这部作品,她跻身当代最杰出的抒情散文家的行列。
——————
【名人推荐】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玛吉·尼尔森比我读到的任何东西都要好。”——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玛吉·尼尔森是美国当代最令人振奋的作家之一。”——奥利维娅·莱恩
2022年9月2日 已读
一些妙语,抒情>哲思,相比起来还是作者自己提到的《色》比较精彩。
成为蓝色(blau sein,德语,指喝醉了酒)!
美国
贫穷的质感 豆瓣
8.4 (66 个评分) 作者: 王梆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王梆第一部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她旅居英国十二年,住廉租房,逛二手店,后院种菜、下地劳作,走进乡村社交俱乐部,打入工党内部,采访异乡的普通人……以“英国观察”为切入点,从自身的真实处境及经验出发,讨论贫穷与制度、家庭与养老、乡村与城市、脱欧与留欧、文化与历史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她的生活,就是她的思想资源,也是她的写作原点。不同于一般旅行文学中“观光客式”的观察与纪录,她长期扎根当地,作为一位“生活中的人”,观察食物、衣着、住房、市集、邻居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与物,不断延展视野,将目光触及家庭、养老、医疗、制度等一系列社会议题,反思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揭示全球垄断资本主义背后的复杂真相。长期媒体工作的经验和写作训练,使她的叙述不仅有独特的视角,还有很强的感染力。
2022年8月31日 已读
不错的文笔,全球化的影响下无论哪里总能找到一些可带入的点,对新自由主义的细致观察和批判比较到位,也有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尤其喜欢同名作和《英国民间观察》,后面的文字情绪太满了,未免过于立场先行。
王梆
漫长的余生 豆瓣 Goodreads
8.2 (10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7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入平城皇宫成了一名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她,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2022年8月29日 已读
挂名王钟儿漫长的(见证历史的)余生。尽管罗新老师在关注宏大时代脉络之余驻足体味了远离历史舞台中心的普通人的人生,但受限于历史学古来以往对普通人无视乃知遮蔽的系统性缺陷,史料所及,对王钟儿的展开相当有限,大幕始终围绕因子贵母死制度激发的本就处处危机的皇家关系。在权力和活命的主旨下,似乎人人都被逼着走入猜忌和先下手为强的老路中,这一点上,无论重于泰山泰山轻于沙粒,都被时代裹挟着,也更需要敬佩每一代拼劲一切自救和改变的人。
罗新老师治史的着眼点还是蛮有趣的,写到汝南郡悬瓠城时引《水经注》,提到郦道元对于悬瓠的特产板栗非常的不屑一顾,个小,他老家范阳郡固安县的板栗才是天下第一!
历史 罗新
奇妙的工作 豆瓣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刘德有 / 李硕 2022 - 4
本书为大江健三郎短篇小说集,一共包含其创作最早期的六部短篇小说,分别为《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他人之足》《饲养》《人羊》《突然变成的哑巴》。其中《饲养》获得第三十九届芥川文学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芥川奖得主。小说以战争期间山谷中的村民俘获美国黑人军人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反对不义战争的初期的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其他几篇,既有反映战后日本年轻人生活的故事,也有描写驻日美军劣迹的精悍之作。这六部短篇小说,是大江健三郎的创作起点,是其文学才华的初步展露。作者之后的创作主题、创作思想以及创作手法已经初现端倪,是研究大江创作生涯一系列作品的原点。
2022年8月26日 已读
大江的比喻实在准确到令人生理不适,阅读他的文字很容易感受到极强的屈辱感,和书里的主人公一起被粘稠感包裹,被耻辱地注视着。
大江健三郎 日本
置身事内 豆瓣 谷歌图书
8.6 (291 个评分) 作者: 兰小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 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 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2022年8月25日 已读
对专业外人士非常友好,切合时事深入浅出,清晰真诚,对了解中国政府的经济运行模式很有裨益。
最后,在这么近的写作时间能对未来局势如此乐观吗,要不要来点寒气……
“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宏伟更宏伟。”
兰小欢 经济学
濒临狂野的心 豆瓣
8.2 (15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孙山 2022 - 6
本书经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译者、研究者闵雪飞校译,并撰写导读《如何礼赞不幸福》。
"婚姻是终点,结婚后就不会再有什么事了。试想:总有一个人在你身边,你永远不会孤独了。——天哪!——永远也无法独处,永远。成为一个已婚女人,意味着,她的命运被安排好了。从那一刻起,就只能等待死亡。我觉得:连不幸福的自由都没有了……"
一九四四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克拉丽丝•李 斯佩克朵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写下自己的第一部小说,并借用詹姆斯•乔伊斯的一句话为书题名。
小说讲述了约安娜从童年到不幸福的婚姻、再到婚姻的解体、最后获得超脱的人生故事;叙事顿悟和内心独白构筑了她的一生。
这部作品成为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创作的原点:成长、孤独、幸福、自我之识、自我表达之艰难,这些主题在其一生的创作中不断重复、强调与深化。
*****
名家推荐
二十世纪最神秘的作家之一,她的写作充满了鲜明的色彩。
——奥尔罕•帕慕克
二十世纪被隐藏的天才之一……源自一个最原始和最大胆的灵魂。李斯佩克朵在故事里将一些非常古怪的因素完全直观化,仿佛它们陷入梦境里即将苏醒过来,迫切地需要一个具体的实体。
——科尔姆•托宾
一位真正了不起的作家。
——乔纳森•弗兰岑
李斯佩克朵让语言成为监禁的媒介,也成为解放的媒介……她通过令人惊讶的想法和戏谑的感动做到这一点。
——《纽约时报》
如果卡夫卡是个女人。如果里尔克是出生在乌克兰的犹太巴西女人。如果兰波当了母亲,如果他活过了五十岁。如果海德格尔不再是德国人,如果他曾书写过尘世的小说。为什么我会提及这诸多的名字?为了定位她。这是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写作之域。
——埃莱娜•西苏(法国批评家)
2022年8月21日 已读
喜欢李斯佩克朵的人应该接受了生命中非理性的一面,执拗、随心所欲地“作恶”,拒绝生活中的理所当然,词句如星辰时刻般肆意舞动,你怎么能害怕转瞬即逝的流星?二十二岁的李斯佩克朵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预言般地书写了一遍。

“ 婚姻是终点,结婚后就不会再有什么事了。试想:总有一个人在你身边,你永远不会孤独了。——天哪!——永远也无法独处,永远。”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