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家庭生活 豆瓣
8.4 (60 个评分) 作者: 姚鄂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2
▶实力作家、汪曾祺文学奖获得者姚鄂梅最新小说,以机巧布设家庭新序,平凡中捏塑伦常奇情。
▶《家庭生活》是一本鲜活的描写当代家庭生活的小说,围绕这家庭这个社会里最小的基本单位,探讨人性与命运的流转。家庭是文学书写中的常见母题,姚鄂梅却写出了新意。小说语言朴素,却拥有统摄人心的力量。
▶突然做出过激行为的儿子,买卖婴孩的男人,介入别人家庭的第三者,社交网络时代下的新家庭关系,这些故事源自我们的经验范畴,又延伸出了新的思考,金钱与情感、欲望与责任等,而读者得以在重审家庭的过程中定义自己。
▶从姚鄂梅所写的诸多故事里,读者看到了在社会剧烈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矛盾的尖锐、多样,似乎“无论男女,都被各种各样的焦虑和困苦包围着”,姚鄂梅作为写作者,总是比普通人更敏感、更容易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困惑,她把这种困惑表现出来,给人一些教训,有时是通过很刁的角度进行的。——梁鸿鹰(评论家)
▶作为一位实力派小说家,姚鄂梅的创作特点显而易见:注重讲故事,不搞叙事圈套;顺着人性这根藤蔓,将悲惨命运一捋到底,黑色阴影笼盖四野;把理想主义冲动和悲悯情怀深深埋藏,将现实的严酷呈现到不尽人情的地步;寓历史意识于小故事之中。——师力斌(《北京文学》杂志副主编)
▶姚鄂梅身为女性在如此一种情节设计的背后,我们可以真切感觉到作家对于女性不幸命运的强烈同情与悲悯。与这种同情悲悯相比较,尤其不容忽视的,借助于这种别出心裁的情节设计,姚鄂梅对于当下社会不合理的性质提出了殊为激烈的文学抗议。——王春林(评论家,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2年8月19日 已读
《外婆来了》那种预感一步步浮现的冷汗,《柜中骷髅》冷静克制的叙述到后面紧张战战兢兢的急促,《游刃有余》里貌似游刃有余实则步履维艰的生活。作者抽丝剥茧版揭开秘密的笔触太好了。
姚鄂梅
四叠半时光机布鲁斯 谷歌图书 豆瓣
四畳半タイムマシンブルース
7.7 (18 个评分) 作者: [日]森见登美彦 译者: 冯锦 新星出版社 2022 - 3
森见登美彦x上田诚,奇妙跨界合作,脑洞大开!带来《四叠半神话大系》全新续作《四叠半时光机布鲁斯》!
日本鬼才小说家携手日本知名剧作家,带来一场关于时空穿越的头脑风暴!在宇宙生死存亡的边缘寻找爱的轨迹!
在化作烈焰地狱的盛夏京都,学生公寓中唯一的空调失灵了,事情起因于妖怪损友小津昨晚让遥控器进了水。我该如何熬过余下的酷暑呢?正当我和自己暗恋的冰山美人明石同学商议对策时,一个土气的男学生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还说自己是从二十五年后的未来乘坐时光机穿越过来的。于是,我的脑海中闪现出天才的灵感——为什么不利用时光机回到昨天取回尚未被损坏的遥控器呢?面对肆无忌惮改变昨日世界的小津等人,我预感到了世界即将毁灭的危机。
2022年8月17日 已读
把《夏日时光机》的河童故事重温了一遍,男主这次你怎么不为儿子改姓啦无赖!
日本 森见登美彦
上海胶囊 豆瓣
作者: btr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1
展览可以成为小说,在现实空间创设虚构的情境;小说亦可以成为纸上的展览,将虚构成分织入真实的生活。
如同为一个浩瀚繁杂的博物馆收集物品,btr在他的小说中观看,想象,游荡,又总在那些顿悟的时刻,轻盈狡黠地滑向另一个空间。艺术介入人与世界之间,19篇故事犹如19个虚实映照的镜厅,19段虚实互涉的旅行,为我们时代的都市生活保存下充满迷思的奇妙胶囊。
.
来自2060年的历史学家穿越回2021年的上海,看到头顶几片云正默默变幻成单词,单词聚集成一个句子:“你不会害怕黑夜的惊骇。”那些云很快变成一场小阵雨,降落在安福路寂静的弄堂里。
“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
btr是一个亚洲城市观察者。街道上的一切,从乱七八糟的电线到脏兮兮的垃圾箱,从楼宇间的一道天光到墙角的一张废纸,都被他的沉思所涉及,从而显得诗意盎然而又歧义丛生;他在所有的地方都发现了亚洲,或者他在所有的地方都揭示了一种亚洲式的知觉。一种广大的地方性,一种自我超越的日常性。
——孙甘露(著名作家、华东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思南文学选刊》社长)
.
他的角度在所有的角度之间,他的世界在整个世界的外面。他是btr,他看到的,他要是不说,你总是看不见。
——黎紫书(著名小说家)
2022年8月15日 已读
把公众号文组织成一个小说迷宫的展览,有趣轻松但容易腻。特别喜欢《奇遇》。
btr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2 (23 个评分) 作者: 鲁西奇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6
喜,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鲁西奇教授凭借众多相关材料,在考证与辨析的基础上,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借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代基层政治,也可以看到仅仅留下姓名的“黔首”,在战场给母亲兄长写信求助的士兵,抽丝剥茧侦破杀人案的基层官吏,承担沉重徭役的男女老少,到官府控告子女并威胁要杀死他们的“慈父”,等等。
2022年8月9日 已读
颇有史料堆砌感,是本通俗和学术两头都没钻好的尴尬作品。
历史 鲁西奇
现代性 豆瓣
8.9 (47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最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小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
-----------------------------------------
★ 汪民安教授阐释“现代性”的经典小册子,“一本书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篇幅,也就是说不取决于在这本书中写出了多少句子,而是写出了怎样的句子”(汪民安)。
★ 一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认识现代性的入门读物,向读者揭开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
★ 多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喜爱,为诸多高校文学、美学等专业推荐阅读图书。
=======================
【内容简介】
“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征,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洛克等的现代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脉络。随后作者结合吉登斯、盖尔纳等人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最后作者综合前几章的论述,分析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的现代性的冲突所在。
汪民安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眼光独到,以清晰的逻辑和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这本《现代性》堪称认识现代性的极佳入门读本。
2022年8月9日 已读
对现代性概念的梳理很清晰,入门好读物。汪民安老师确实爱用排比句…
汪民安 社会学
失败者的春秋 豆瓣 Goodreads
8.2 (65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刘勃继《战国歧途》后的新作,依然关注古老中国的青春时代。
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难以为继,新的集权制度亦未建立。
春秋是承前启后的时代。齐桓晋文称雄称霸,狐偃管仲封侯拜相,孔子老子更是影响深远。乱世丛林,英雄伟人辈出。
一部春秋史,奠定了整部中国史的基础。
面对令人望而生畏的杂多人物和纷繁事件,作者刘勃抽丝剥茧,比勘真假莫辨的史籍记载,吸收新近的考古资料,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杂晦涩为起伏跌宕,勾画出一幅春秋时代诸国兴亡变幻的画卷,也留下贵族时代最后的背影,重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挣扎和奋斗。
与之前出版的《读罢春秋不成歌》截然不同,刘勃试图搭建新架构,再写春秋史。从地缘关系视角分析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是本书写作的一大特色。
内忧外患中,周天子为何突围失败?齐、晋、秦、楚,大国雄主如何博弈?世家贵族,为何在春秋时代渐入黄昏?这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的独有问题,实际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特有挑战。春秋史的激荡,依然能给予我们诸多灵感和想象。
2022年7月29日 已读
要脸总比不要脸好,政治正确总比政治不正确好。一个表面功夫都懒得做的肿脸胖子却热衷于嘲笑政治正确,荒谬如此。
刘勃 历史
四万万顾客 豆瓣
400 Million Customers
8.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克劳 译者: 徐阳 2022 - 4
★“中国通”在民国的逸闻趣事
西方广告大亨传授的老上海生意经
透过民国的市井街巷、柴米油盐
窥见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和与今相通的人性
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午夜北平》作者保罗·法兰奇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外国人看中国,负有盛名的“中国通”经典
《四万万顾客》 是负有盛名的“外国人看中国”著述之一,作者卡尔·克劳在中国生活了25年,是老资格的“中国通”,他以丰富的经历、灵动的文笔,淋漓尽致地书写了东方古国的风土人情。本书自1937年初版后,获得英美报刊各种好评,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被译成法文、德文等多种语言,多次重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来到上海的盟军士兵往往人手一本袖珍版的《四万万顾客》,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这本书。
◎广告大亨的生意经,别有参考价值的商业思维
克劳创办的广告公司是20世纪初上海四大外资广告企业之一,它在多个领域首开先河,如成功使用“摩登女郎”形象,引领民国广告业风潮;推出与商品相关的出版物,促进国人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灵活调整促销方式使赠品适应中国市场等。丰富的案例及对顾客心理的精准研究,不仅在当时向外国人澄清了对中国的种种误解,而且在全民带货的今天,对中国卖家及买家也具有别样的启发和参考。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缩影,普通人的百态生活
用战火宣泄彼此仇恨的军阀,晴天随处可见的方寸地摊,突出身材曲线的时尚旗袍,俱乐部门口候客的黄包车夫……克劳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融入本书,避开了刻板印象书写方式和自以为是的西方优越感,字里行间充满对中国和对中国人的热爱,使我们能直面民国的市井街巷、普通人的百态生活,一窥当时的社会情况和风土文化。
◎数百年来未曾变迁的人性,至今你我仍浸染其间的文化潜流
永远在你眼前忙碌的家庭苦力,总是能找到漏洞来加价的轿夫,无论产自何地必须从汉堡发货才能被认可的马掌,将每一处包装材料都能利用到的店员……克劳以记者独有的敏锐眼光,洞悉了纷纭商品交易背后折射出的林林总总。国人的心理模式、生活理念、处事文化,在经历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仍未过时,读者回望过去,审视自己,将会感同身受。
◎轻松诙谐的描述+惟妙惟肖的漫画,走进你所未知的民国
全书行文轻松诙谐,语言幽默风趣,读来常让人捧腹。特别收录俄国画家萨巴乔为本书英文初版所绘的42幅插图,采用奥地利漫画家许福关于老上海的画作为封面图,惟妙惟肖,与内文相映成趣。文后附有《“临城大劫案”中的克劳》一文、克劳小传等,为正文未尽的背景做了补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克劳和他所讲述的那个时代。
★内容介绍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街头,克劳公司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公司创办人卡尔·克劳是上海滩较早开始从事广告和商品推销业务的外国商人,他将四万万中国人全都看作潜在的顾客,研究了与他们相关的方方面面。
本书中,克劳以记者独有的敏锐眼光和诙谐精准的文字,描绘了他所经历的一系列逸闻趣事:“汉堡马掌”并不都来自德国汉堡,一包十二枚规格不同的缝衣针就算作为赠品在中国也没有市场,买钱塘江的鱼付的钱可能并不包括拴鱼绳的费用,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国菜”炒杂碎在中国却并不存在……背后折射出的一些中国文化和在中国做生意的思维方式,至今仍未过时。
★媒体推荐
任何一个想在中国做生意的人都不能抱着侥幸心理绕开它。
——《泰晤士报》(The Times)
对中国人生活最具有说服力、最生动的描述之一。
——《每月之书俱乐部新闻》(Book of the Month Club News)
几乎适合各类读者享用的人性盛宴。
——《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
这本书充满轻松的逸闻趣事,通俗易懂,令人愉快且大长见识。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名人推荐
◎《四万万顾客》中呈现的洞见来自一位对自己第二故乡有着深刻了解和理解的中国通,也避开了(那个时代)极为常见的刻板印象书写方式以及自以为是的西方优越感。20世纪30年代晚期,它在讨论中国的众多出版物中跻身为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并迅速成为我们喜欢的滥用表达——“经典”,如今它依然还是。
——《午夜北平》与克劳传记的作者 保罗·法兰奇(Paul French)
◎在该书中,没有一页是枯燥无味的……该书以令人愉快的饭后闲聊的语气,轻松地叙述日常经商事实的表象。读者决不会丧失对现实或生活的感觉。
——作家、学者 林语堂
★获奖记录
1937年 美国国家图书奖(非小说类最佳原创书籍)
2022年7月28日 已读
从赚中国人钱的角度看确实观察甚微,鲜活真实。一百年了,中国人的消费喜好还是没怎么变……
美国
生之静物 豆瓣
作者: 王聪威 2022 - 6
◆ 是“孤独活”,也是“无缘死”,
一位妻子的出走心事和私密独白。
《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王聪威长篇小说。
书写孤独的复杂、生存的意志,和无法逆转的苦难。
◆ 编辑推荐
☆ 台湾知名杂志人王聪威的创作风格深受法国新小说派、日本村上春树影响,但承袭之外,又不断求新,每回出版作品都展现多变的技巧与题材。丰沛的冒险能量,让学者范铭如称他为武艺高超、过动的小说家。
☆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所面临最辛苦的事,不是死的本身,而是活着。”2013 年,一对日本母子在公寓死亡数月才被发现;然而,当事者年轻、有工作,一反常见的“无缘死”案例。王聪威以此为起点,呈现当代人缓步走向死亡终点之前的生存痕迹。
☆ 一部用 Twitter 速写的长篇小说。王聪威在每则贴文 140 字的限制下创作,并穿梭于走路、开会、搭地铁等任何时刻;同时,全书角色轮流独白,让每回下笔都成一次重启。他以即时、断裂的形式,呈现人际之间的隔阂与支离破碎的当代氛围。
◆ 内容简介
丈夫突然暴力相向,对婚姻不安的美君决意带女儿离家出走,暂时栖身在大学时最亲密的友人阿南提供的公寓。无法回公司任职、憎恶投靠故乡父母,又不愿对丈夫低头……当现实人生遽然崩溃,孤独的她只能将自己禁闭于公寓,一再地唠叨充满断片、破洞、裂口的往日回忆,如不舍与他人的微弱联系。在最终一刻来临,“原本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现在变成了一天之长,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一天已经结束,而我居然还在这里。”她身旁所有的日常景物皆深具美好与痛苦的双重意涵,触目寂静,宛如生之静物。
◆ 媒体推荐
王聪威的《生之静物》只用了独白,有点类似法国新小说。然而他毕竟是个放不下读者的作家,还是很愿意告诉我们一个爱到崩坏的故事。串通了形式与内容的实验,句子与剧情都共同在传达人的孤独、关系的片断。常有一种闹中取静的况味。令人想起浮世绘的作品,更带有直往艺术僻境的执着与沉稳气势。 ——台湾书评媒体“Openbook阅读志”
◆ 名人推荐
☆ 《生之静物》采取符合不同角色年龄与身份的独白,用断裂的段落结构和直观的叙述修辞,类比当代社会中个人化倾向和人际的疏离暌隔。在每个人物只能各说各话却无能有效对话的黻隙,渗透一种干涩、孤寂的荒凉感。王聪威展现了小说技巧与形式的高超实验与修炼。 ——范铭如(政治大学教授)
☆ 王聪威的小说《生之静物》以第一人称独白轮唱,编织出一个主妇的出走心事。小说拼贴画似的,让主妇、丈夫、女儿、周遭亲友轮流对着彼此说话,却没有一人能把心思传达给对方,每个人都关在玻璃帷幕诉说,倒映着自己。所有人都在探问着:究竟在哪一时刻,想象的幸福人生就开始偏移、倾斜,直到无可挽回? ——黄崇凯(台湾小说家)
☆ 我依旧相信,在小说的写作技艺层次里,内含着人的意志。王聪威是与我同辈的小说家中,已经充分展现其小说创造力的佼佼者之一。我想逾越说:我们心底还有一块角落,时时叩问着自己,关于小说,还有哪些尚未触及的可能领域,值得我们在书写小说的技艺上,以意志进行对抗。我想,《生之静物》展现了王聪威作为小说家的技艺意志,充满了声音的喧嚣,但直抵孤独的深处。为此小说生之意志,献上无比的敬意。 ——高翊峰(台湾小说家)
2022年7月22日 已读
那些不抱期望得到回应的深夜叙述,被生活碾压但努力活着的辛苦、为自己无力开脱的丑陋、童真的懵懂……像拼图似得交织成不断滑落的孤独,如一把冷峻的手术刀,一刀一刀划开你窒息的胸膛。
“在这个时代,许多人所面临最辛苦的事,不是死的本身,而是活着。”
台湾 王聪威
昭和风,平成雨 豆瓣 谷歌图书
7.2 (17 个评分) 作者: 沙青青 漓江出版社 2021 - 1
《昭和风,平成雨》试图通过那些看似琐碎的历史细节,来串联日本当代重要的人、事、物,呈现近百年来日本风貌人情的微妙变化。其中,既有对日本经济起伏与社会演进的梳理,也会从国民消遣中管窥日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此外,还有对文化更新、历史传统的观察与解析。
2022年7月17日 已读
从耳熟能详的事物切入,有趣轻松,熟悉的承接词仿佛在听一期长播客。
日本 沙青青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豆瓣 Goodreads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7.1 (6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6
小说家艾丽丝独自搬到陌生滨海小镇,在交友软件结识蓝领工人费利克斯,邀请他陪自己去罗马宣传新书。在都柏林,她最好的女友艾琳刚走出失恋的阴影,开始与从小就相识的西蒙约会。
艾丽丝,费利克斯,艾琳,西蒙,四个人都过了三十岁,他们仍然年轻,但生活正在渐渐追上他们。他们相互渴慕,相互隐瞒,分分合合。他们为爱与性,为友谊和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烦恼。他们是否站在天黑以前最后一个有光的房间里,见证什么?他们能否相信,还存在一个美丽的世界?
2022年7月14日 已读
哪怕世界正在崩塌,依然有人在书写,在谈论性和友谊。
这很好,萨莉鲁尼的观察也更贴近当代年轻人的生活困境。但信件箱表达的和几个年轻人的生活十分不搭,或者说是一种强烈的失重感。至于大家盛赞的性描写,充斥着对话的性爱确实比较有意思。
还是不太喜欢她的叙述方式……
爱尔兰 萨莉·鲁尼
海中白象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凌岚 2022 - 1
“新移民文学”作家凌岚 最新中短篇小说集
流动于大洋两岸的爱情、亲情与别情
闪烁于青春生命间的想望、绝望与希望
《海中白象》共收入九个中短篇小说,主人公均为移民美国的华人,写的是他们在美国生活的日常。
其中,《海中白象》从女儿的视角讲述父母情感破裂的故事,父亲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母亲红杏出墙造成夫妻裂痕;《潮来》描绘一对闺蜜不同的命运轨迹,以双线形式讲述老病和毒品导致的复调悲剧; 《陀飞轮》写出少男少女青春期的悸动,对异性的好奇和对性的探索,背后隐藏的是女主角对于存在状态的不满和反抗;《消失》与《陀飞轮》是姊妹篇,采取不同的视角,《消失》是以女孩的第一人称来讲述一个钢琴天才少女在父母离异后,决定不再忍受被安排的人生道路,以消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反叛;《烟花冷》中,女主人公百合的“合伙丈夫”心脏病突发去世,她走出短暂消沉,在回忆和对现实的关切中,重拾人间的美好;《豹》通过一对小夫妻因流产而产生嫌隙又努力弥合的心路,揭示了生命的魅力;《时差》写了一个丧偶式育儿的主妇突然昏迷,丈夫在照护妻儿及深度自省的过程中,产生对正常家庭生活的渴求;《萍聚》通过一次疫情期间的老友聚会,回顾了由一桩技术间谍案引发的官司,展现了华人间的互助与亲情;《四分之一英里》经由一位站街女的惨死,书写了华人女性间的惺惺相惜。
小说集《海中白象》里描写的美国,是一个普通人的美国,一个更真实的美国;这些中短篇小说共同组成一幅移民浮世绘,个人的奋斗在生活的偶然性面前显得如此脆弱,人们求生的热忱又如此强烈,营造出一种命运的神秘感和悲壮感。
2022年7月12日 已读
还蛮厉害的,平稳叙述,即使是取材于社会大新闻的几个故事也写得非常细腻内敛。所有的生活都是琐碎复杂的,移民的美好面纱遮不住生活磨砺的沧桑。同名作的比喻妙极,很喜欢《陀飞轮》和《四分之一英里》。
凌岚
山魈考残编 豆瓣 Goodreads
6.2 (18 个评分) 作者: 黎幺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12
“他们像一堆行走的灰烬,消散在漫天的尘土中。而时至今日,他们的心脏还在大地之下跳动。”

据闻《山魈考》的最后一章以类似古人或巫人的口径,就鬾阴人的命运作出了如此预言。对于今人而言,这个古老的部族仍然是一个谜团。在命运的捉弄下,关于鬾阴族的历史资料几乎散轶,连带关系到整个部族的典籍——《山魈考》亦残缺失传。物换星移,一群后来学者决定重拾时代与记忆的碎片,苦奔各地、掀翻群书,从茫然大海捞觅任何一丝线索,试图重新拼揍出这段鲜为人知的部族历史……究竟他们觅寻到的是弥足珍贵的史料,抑或难以违抗的时代宿命?

既然如此,身为读者的我们,所读到的究竟是一则消失部族的故事,抑或一群穷追时代影子的后人挣扎,还是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古老诅咒?

书本开首,为上述问题引出迷思——你从未阅读想象中的事物,你的阅读本身即是想象。
2022年7月11日 已读
无疑有一些大家的影子,但能将中西“故弄玄虚”成这么漂亮的文本,实属不赖。文本的展开还是略有虚浮,过于追求形式上的诡谲。对最后一篇以“是”开头却没有以“否”结尾有些残念。
黎幺
老年实用手册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宗泽亚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7
专为老年群体设计
将老人挂心之事悉数制成表格
一部可以赠予家中老人的贴心之作
双色印刷;附赠密码本、自书遗嘱套装
◎ 编辑推荐
您可曾注意到家中老人或许有隐隐的焦虑?
您可曾在老人试图安排后事时,
打断对方的讲话并转移其注意力?
但如果这些正是老人所关心和记挂的呢?
本书专为老年群体设计, 将老人挂心之事悉数制成表格,
是一部可以赠予家中老人的贴心之作
老人在此可以回忆过往 ,记录重要人生信息,
提前安排晚年生活、财产管理、医疗照护、遗嘱、葬礼等事务——
1、我的一生和家庭
我有怎样的生平和品性?亲属和婚姻状况如何?
2、我的金融账户
我有哪些财产和投资项目?生活费用状况如何?
3、我的生前预嘱
我有何重病、希望何人照护?遗留物品如何处理?
4、我的葬事安排
我希望选择何种形式的葬礼?通知何人参加葬礼?
5、我的速查表
出门要随身携带哪些物品?是否有紧急联络电话?
◎ 内容简介
《老年实用手册》是一部帮助老年人归纳自己人生的指南。全书采用简单易懂的表格形式,引导老人完成整理人生的功课。依照各章节,老人能畅快地记录个人各方面的信息,回顾一生的经历,同时对晚年生活、财产管理、医疗照护、遗嘱、葬礼等大事提前做好安排。本手册另配备《我的密码本》和《自书遗嘱套装》两个附件,方便老人记录重要的财产和遗嘱信息。这部形式新颖的实用手册将带给老人对生命的全新思考。
2022年7月11日 已读
没想到真的是本手册!最实用的可能还是附赠的遗嘱哈哈哈
日本
我要活下去 豆瓣 Goodreads
살아야겠다
8.1 (17 个评分) 作者: 金琸桓 김탁환 译者: 胡椒筒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22 - 4
我只是想活下去而已,和你一样,回到熟悉的日常中而已。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还原冰冷数字背后,
一个个真实而有尊严的生命的容貌。
2015年5月20日上午11点,首尔京畿道W医院,三名流行病学调查员抵达八楼。他们戴着内外双层手套,仔细检查病床、窗框、天花板,连一根毛发也不放 过,试图找到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踪迹。
那时,整个首尔都还在熙熙攘攘中运行,在MERS席卷的前夜,这座城市没有任何防备。
淋巴癌初愈回诊的牙医金石柱、刚刚在病床前见癌症晚期的父亲最后一面的实习记者李一花、身为一家人经济支柱的图书仓库管理员吉冬华,他们在同一间急诊室擦肩而过,却不知日后将迈向同样的命运。他们中有人肺功能永久受损,短短半个月内失去20公斤体重,失去自己热爱的工作,却无人向她道歉。有人失去了自己挚爱的父亲,却也因此又失去了来见父亲最后一面的亲人,被孤零零地留在这个世界。有人在隔离病房备受病痛折磨,却始终温柔地对待每一个人,被称为“微笑男孩”。
他们不只是被编码的患者,疾病风暴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爱,也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说出不会遗忘、会永远记住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应该记住什么,必须找回“人”,而非“数字”。——金琸桓
2022年7月8日 已读
作为小说,它拥有太强的纪实感了,尤其是和当下的防疫现状有着极高的重合度。一切都为了疫情结束or清零的一纸公文,一旦感染就不配做人,变成一个数字的存在,哪怕已治愈,也被视为肮脏而受尽歧视。
没有尊严地活着,也没有尊严地死去,金石柱先生的一切,将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韩国
德勒兹归来 豆瓣
Neue Abenteuer des unglaublichen Orpheus. Die Rückkehr von Deleuze
6.6 (5 个评分) 作者: [德]马丁·汤姆·迪克 / [德]延斯·巴尔策 译者: 陈美洁 / 张晓媛 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 编辑推荐 -
★德勒兹说:“死亡与差异并不同行……”尼采说:“哪里有坟墓,哪里就有复活。”
★什么?德勒兹又归来了!一场新的哲学历险开始了!这次,我们搭乘德勒兹亲自发明的时间机器!
★《你好,德勒兹!》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后结构主义异世界重聚首,古希腊神话后现代新演绎。
★一部哲学闹剧?一种德勒兹式的机器?为什么不呢?无意识像机器一样运转,而意义和无意义之间并无严格区分。
★本书出场人物:风狂的德勒兹(Krazy Deleuze)、鲁布·巴斯特·卡戎(Rube Buster Charon)、布伯·麦克·巴特(Boob MC Barthes)、福柯警管(Offissa Foucault)、幸运的拉康(Lucky Lacan)、好姑娘欧律狄刻(Eurydike the Good Girl)、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Incredible Orpheus)。
- 内容简介 -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他和他的思想的漫画项目。马丁邀请来作家朋友延斯·巴尔策担纲编剧。二人一拍即合,将德勒兹思想中诗意的力量转化为动人的漫画,创作出《你好,德勒兹!》及其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
接续前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再次带我们回到德勒兹的死后世界。这次我们将经历五个故事:在第一个故事里,德勒兹跟巴特、拉康和福柯在彼岸重逢,引出机器制造的话题;在第二个故事里,德勒兹与机器制造师见面,就《反俄狄浦斯》中的“欲望机器”展开讨论,最后德勒兹亲自发明了一台时间机器;在第三个故事里,德勒兹与机器制造师驾驶这台机器逆时间返回此岸,同时,这则故事引入了两个新角色,俄耳甫斯和欧律狄刻;在第四个故事里,德勒兹与机器制造师在此岸遭逢被迈那得斯追逐的俄耳甫斯,他们载着他返回彼岸,在那里重逢欧律狄刻;第五个故事则是第四个故事的镜像,俄耳甫斯驾驶时间机器带欧律狄刻返回此岸,这次被迈那得斯追逐的对象换成了德勒兹和机器制造师。这部续作依然在形式和实质上对《差异与重复》进行着新的诠释,但讨论也更为丰富,为我们进入德勒兹思想打开了一扇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门。
你好,德勒兹! 豆瓣 Goodreads
Salut, Deleuze!
6.4 (5 个评分) 作者: [德]马丁·汤姆·迪克 / [德]延斯·巴尔策 译者: 陈美洁 拜德雅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4
- 编辑推荐 -
★差异,还是重复?这是一个问题。准备好了吗?让我们搭乘这台德勒兹式的时间机器漫游德勒兹的死后世界,五次,或无限次!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此刻正在彼岸等候。
★致敬德勒兹之作:对德勒兹哲学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和艺术感的诠释,为检视生死问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充满智性地重新解读了吉尔·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的议题。——菲利普·索埃,《叙事图像》作者
★在把德勒兹塑造为一个漫画角色的同时,马丁·汤姆·迪克和延斯·巴尔策也把他塑造成了其哲学的一个化身。——约瑟夫·福格尔,《差异与重复》德译者
★……既从形式上、又从实质上对德勒兹的《差异与重复》提出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批评。……作者们对特定的概念编排进行了细致的反思,这种反思能够而且也确实为从事创造性工作、触发点点灵光、在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之间制造联系与相遇发挥了灵感之源的作用。——查尔斯·J. 斯蒂瓦尔,《德勒兹: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编者
- 内容简介 -
1995年,法国当代至为重要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辞世。他的读者、艺术家马丁·汤姆·迪克想知道他死后去了哪里,于是决意开启一个关于他和他的思想的漫画项目。马丁邀请来作家朋友延斯·巴尔策担纲编剧。二人一拍即合,将德勒兹思想中诗意的力量转化为动人的漫画,创作出《你好,德勒兹!》及其续作《德勒兹归来:不可思议的俄耳甫斯之新历险》。
《你好,德勒兹!》一书邀请我们跟随德勒兹一起去探索他的死后世界:他来到冥间,由卡戎划船载他过勒忒河去往彼岸,而巴特、拉康和福柯正在岸边等候他。受德勒兹代表作《差异与重复》的启发,这个故事在本书中重复了五次,但每一次都有所差异,这体现于德勒兹与卡戎在船上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恰恰又是对《差异与重复》的全新理解。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是一部开放的作品,实际上,只要你阅读它,这个故事就会无限重复,“永恒回归”,而且不断重复化和差异化。
2022年6月21日 已读
试着将"同样"理解成差异,将同一性理解成生成? 试图用几页漫画来解释差异与重复以及其他也太…抽象了吧。
哲学 漫画
厭女的資格 豆瓣
Entitled: How Male Privilege Hurts Women
作者: 凱特.曼恩(Kate Manne) 译者: 巫靜文 麥田 2021 - 5
最難解的父權模式從不在檯面上進行,
它是一套關於男性特權的潛規則,叫「我有資格」。

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家務勞動裡的性別不正義
政治場域中的性別不正義|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

被譽為「21世紀的西蒙‧波娃」、康乃爾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凱特‧曼恩
繼近年最具突破性的女性主義經典論著《不只是厭女》後,又一重磅新作
犀利剖析「男性資格」如何作為社會潛規則,全面打壓女性的應有權利!
陸品妃(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審訂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
尤美女(前立委、人權律師)、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律系特聘教授)、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康庭瑜(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楊婉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在《不只是厭女》中,道德哲學家凱特‧曼恩大刀闊斧地為厭女情結給出了一個前人未曾明確定義過的分析框架。而在新作《厭女的資格》裡,她則延續前書的論述骨幹,將觸角探入女人日常,不僅深入前作尚未提及的多重面向,並更進一步清晰描繪出厭女情結與其他壓迫體系交織運作的內在邏輯。透過不同領域的案例分析,曼恩犀利地指出在家務勞動、男人說教、性暴力與身體自主權等議題上,父權機制如何暗中運作,並造成實際壓迫。
關於醫療研究內的性別不正義▶▶▶醫藥實驗與醫學教育往往以男性生理為「基準」或「預設值」,女性病況則被歸類於「非典型」或「不正常」,導致女人更易錯過治療黃金期。
關於照護體系內的性別不正義▶▶▶早在社會化過程有可能讓男孩考慮到男性氣概、不願充分表達自身疼痛之前,人們就已經比較認真地看待男性喊痛,遠勝過女性疼痛。人們也預設男人過少使用照護資源、暗示女人使用過多,在假設男人更能忍耐疼痛之餘,他們又比女人容易獲得止痛藥物。
關於家務勞動內的性別不正義▶▶▶據統計,在二○○○年,全職母親承擔家中三分之二的育兒責任,男性伴侶則負責餘下三分之一,而過去二十年間,這些數字毫無改變。此外多項研究發現,工時長的父親擁有負責更多育兒照護工作的妻子,但工時長的母親則擁有睡眠時間較長且花很多時間看電視的丈夫。
關於政治場域內的性別不正義▶▶▶人們往往假設,女性政治人物勢必缺少合群性格,亦即體貼、滋養關懷,與支持社會的品質。但是這類條件只會拿來要求女性政治人物,男性則可豁免。
關於知識資格感的性別不正義▶▶▶即使在女人自身精通的領域,她也無法免於被男人說教;即使她身為該領域權威,仍無法完全掌握該主題的正當話語權,而且時常可能遭到外行人再三確認、質疑,甚至反駁。
關於身體自主權的性別不正義▶▶▶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的真實邏輯,都是對女人身體的管制。性,與生殖勞動,皆是女人應該付出的商品;與此相反,跨性別女人因為無法提供真正的商品或服務,所以並無資格將自己的身體呈現成女人樣貌。另外,透過「同理他心」這類想像投射,強暴犯罪往往被視為意外,或因女方酒精攝取過多所導致,有時甚至扭轉成男方才是受害者的情境。
在前作中,凱特‧曼恩把厭女情結看作父權社會裡的執法部門,用來規範、監督女性行為,並懲罰不符合規範的女性。曼恩指出,這個執法機制建立在一個父權社會的基本原則上:男性作為取用者,女性則是付出者。父權社會裡的男性被認定為有「取用」的權利,理所當然可獲得來自女性的情感、注意力、性,以及打從內心發出的愛。
在《厭女的資格》中,凱特‧曼恩則延伸其論點,把這種理所當然的心態稱為一種「資格」,並進一步討論這份資格/理所當然的權利會具體表現在哪些層面上:
■ 相對於女性,男性有哪些優先資格?
■ 這些資格導致他們向女性索取什麼?
上述的資格,也解釋了以下現象:
■ 反墮胎和反跨性別運動有何共通之處?
■ 為何在家庭裡很大程度上仍舊是女人負責「第二輪班」(second shift)?
■ 為何某些特定男人總能在性侵女人之後逍遙法外,彷彿例行公事?
■ 為什麼男人說教(mansplaining) 如此屢見不爽 ?
繼《不只是厭女》一書後,凱特‧曼恩輔以更多的例子,更細緻地說明了男性特權和厭女情結如何在當代社會運作,尤其在看似男女平權的西方社會裡,為什麼這些不平等的性別規範和懲罰機制反而更積極穩定地運行。和《不只是厭女》相較,本書更專注於具體而豐富的實例之上,對前作做了更詳細的補充。曼恩援引事例來自於當代社會文化、新聞與政治事件,是女性主義者對於這個時代最立即也最強而有力的回應。
╱╱╱
「當我寫下這些話語時,我無法想像自己可以成功地教導女兒這每一件事。
我們的文化中有這麼多的反向訊息,我有這麼多的事情要教導她,但我自己卻從未學習過它們──沒有適當、充分地學習過。
我還是很難想像一個世界,在那其中,女孩和女人可以確實主張自己有資格獲得什麼,更別提去想像她們確實能夠在這個世界裡獲得這些事物。
這是一場漫長而可能永無止盡的戰役,但是為了她,我能夠說:
我加入。」──凱特‧曼恩
|名家推薦|
《厭女的資格》精采地分析了男人如何僅僅因為身為男人就享受到系統性的優勢和特權。本書中對現實案例的深刻討論、優雅文字,與具有說服力的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修正鏡頭,使我們得以藉此檢視世界,並讓我們可以擺脫自己未能察覺的模糊與扭曲。這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而儘管清晰可能使人痛苦,曼恩也為我們帶來保持希望的理由。
──麻省理工學院,哲學與女性和性別研究教授,莎莉.哈斯藍爾(Sally Haslanger)
我希望本書沒有必要存在。我希望我們不需要目光如此清晰、如刀片般銳利地解構男性資格感的概念,還有這種被賦予的資格感是如何殺害我們。但這本書是必要的,凱特.曼恩正是那位我希望可以來書寫這個主題的知識庫。
──《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Her Body and Other Parties)作者,卡門・瑪麗亞・馬查多(Carmen Maria Machado)
富挑戰性、充滿爭議、主題廣泛,且論證有力,凱特.曼恩這位出色的年輕哲學家以一連串當代議題來說明,她針對父權體制與厭女情結所提出的知名理論強而有力地證明了父權體制和厭女情結無所不在,從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醫療體制,再到選舉過程,皆遍地可見。
──How Fascism Works作者,傑森.史丹利(Jason Stanley)
凱特.曼恩是二十一世紀的西蒙.波娃。她在《厭女的資格》一書裡,極具說服力地展示了如今仍帶有性主義的文化規範背後,有哪些僵化的社會假設。曼恩的文字銳利而堅定,但與此同時又輕鬆好讀,本書將為每一個對抗父權體制的人提供繼續奮鬥時所需要的彈藥。
──Troll Nation作者,亞曼達.馬寇特(Amanda Marcotte)
若我們想要理解這個世界,曼恩對男性資格感的精采分析不可或缺。針對這個關鍵又複雜的主題,她的思考一如往常鋒利、敏銳、深刻。此刻更甚以往,《厭女的資格》絕對是必讀之作。
──Rage Becomes Her作者,索拉雅.切梅利(Soraya Chemaly)
在《厭女的資格》一書中,曼恩直擊性別、權力和不平等的中心:男人認為他們應該獲得什麼,女人又學習到自己應該給予什麼。最後的成果是,她對當代生活中幾乎每一塊面向裡的男性資格感提出堅定的控訴。《厭女的資格》正是我們在理解當代並想像更好的未來時所需要的作品。
──The H-Spot作者,吉兒.菲力波維奇(Jill Filipovic)
儘管本書主題令人沮喪,曼恩卻帶著振奮程度毫不遜色的洞見,著手分析男性資格感千變萬化的表現形式。她的思路如此優雅,她指出,在某種道德經濟裡,女人永遠都虧欠了男人,而男性被賦予的資格感正是症狀之一。這套理論具有突破性,本書勢必能夠鼓勵並啟發其他女性主義作者。《厭女的資格》是這個世代難得一見的智慧之作,且一如以往,曼恩成功地為女性主義留下更豐富並堅實的果實。
──《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莫拉.多尼根(Moira Donegan)
《厭女的資格》是一本令人痛苦,卻讓事情回歸正軌的書籍。曼恩引領我們穿過某些我們的文化所帶給女人的、最暴力的創傷;從#MeToo運動揭發的小人,到行兇的「非自願性守貞者」,曼恩由此出發,帶我們走過女性地獄的每一層。然而,曼恩在面對這些不可思議的問題時驚人地清晰和冷靜,她習慣用幾句簡單卻讓你經年難忘的句子,清楚呈現一些難以言說的問題,這讓她成為探索這間鬼屋時最值得信賴的嚮導。她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不可或缺的聲音之一。
──Dead Blondes and Bad Mothers作者,莎蒂.多爾(Sady Doyle)
曼恩以清晰易懂的文章說明了男性資格感──包括獲得性、權力、知識,以及女人的關懷、醫師的注意力和被假定無辜的資格──如何強化了厭女情結。曼恩檢視了敵意行為如何促使所有女人和非二元性別者「安分守己」,以及厭黑女情結和厭跨女情結造成的特殊效應,並完整(甚至詳盡)說明,我們如何以世界上另一半的人口為代價,優先對待順性別男人的需求和欲望。
──Asking for It作者,凱特.哈汀(Kate Harding)
凱特.曼恩利用優雅的文字和令人無法反駁的證據,表達出二十一世紀的憤怒。《厭女的資格》以曼恩過往的著作為基礎,討論父權體制的力量,以及世世代代的女人年復一年為了最基礎層面上的平權奮鬥之後所感受到的永恆挫折感。曼恩是當代最像預言家、最有才華的女性主義之聲,她的作品就如同陽光一般不可或缺。你的憤怒可能不會因為本書的結尾而減輕,但至少你不會覺得如此孤單。
──No Visible Bruises作者,瑞秋.路易絲.史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2022年6月20日 已读
案例为主,从事件入手更好切入话题,但也比较泛泛。致谢的最后一句让人内心复杂……据说简体版无删减,不知真假。
女性主义 美国
跨國灰姑娘 豆瓣 博客來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5 (17 个评分) 作者: 藍佩嘉 行人文化實驗室 2008 - 12
◎聯合推薦
作家/吳音寧
台大社會系主任/林鶴玲
作家/胡淑雯
作家/柯裕棻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張茂桂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謝國雄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
2022年6月19日 已读
相比之下比项飙老师的全球猎身强好多…屋檐下的全球化不就是低端全球化的另一种叙述吗,物理上的近距离,心理上的远距离。只要种族化的阶级主义还在,所谓的全球化都只是一种美好愿景罢了。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雇主和移工间因权力的不对等很难克制剥削关系的形成(你看和婆媳关系多像)。 女性作者的性别共情让“灰姑娘”视角的叙述显得更加细腻,但也要承认缺失了男性雇主的视角(采访不易)。 想到对于各路对菲佣专业性的肯定和当前一二线城市对本国保姆的诸多抱怨,但若真的打通这条雇佣渠道,可能又是另一种怨言了。
人类学 台湾 蓝佩嘉
电影书写札记 豆瓣
8.2 (26 个评分) 作者: 罗贝尔·布列松 译者: 张新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日前,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法国著名导演罗贝尔•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此书是布列松的工作日记,在此他写下他的发现,寥寥数语却形成一个人的一切:他的情趣,他的好恶,它引导布列松进入电影创作的天国。在其朴素的语言和持重的风格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真理的向往,对完美的执著,我们能理解他那永不止息的战斗,反对妥协和庸俗,对抗金钱的权势。这些文字见证了布列松的希望与失望、向往与抗拒。它们既深刻又真实,犹如鲁宾逊•克鲁索日历上的印迹。这些笔记,梦想和激情,向我们展示了肉体与精神的互补性,展示了形体的语言,声音的语言。
这些文字不仅仅是这位资深导演的日记,而且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它们是伤痕,是痛苦印记,是稀世珍宝。在我们这个夜晚(为点亮银幕之光而必须到来的创作之夜),这些文字宛如灿烂的群星,为我们照亮了通向完美的简朴而又崎岖的小路。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豆瓣 Goodreads
6.0 (5 个评分) 作者: 周恺 译林出版社 2020 - 12
《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是新锐小说家周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十个故事,书写“肉身的堕落”与“诗意的纯粹”。
“那阵子,我的处境很是糟糕,白天去电台上班,稿子念得磕磕巴巴,总是被投诉,晚上又在家写着这么一帮无望的人”——推演自己未来的侦探小说家、聚会前夜突然失踪的杂志社主编、在公墓旁搭棚而居的流浪汉、以七个名字经历七段人生的伪装者……
这是一部在写作之初不考虑发表的作品,写给每一个困境中的你。“真正的自由必定是对自我的要求,与他者无关。孤独是困境,而自由不是,我们随常陷入自以为是的孤独困境中。”
2022年6月18日 已读
第一篇和同名作不错。里面的人物和行为充斥着与逻辑相悖的文学性,令人烦躁。
周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