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睡不着的那一年 豆瓣 Goodreads
The Shapeless Unease
7.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曼莎·哈维 译者: 王烨炜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 12
♦ 2024年布克奖得主,被誉为“21世纪的伍尔夫”
♦ 失眠版《爱丽丝梦游仙境》
♦ 一切都会过去,失眠也是。
以睡眠的剥落去擦拭那些白天看不见的人生光景。
2016 年,萨曼莎·哈维从不管发生什么都能安然人睡的“睡眠无忧者"成了难以入睡甚至一夜无眠的“失眠者”……
那些清醒的凌晨1点、2点、3点、4点、5点、6点,没有一丝睡意的轻抚。在这一年里,她没有一天是睡着的,也没有一天是清醒的。
顺着那些无眠的夜,她通过写作来做梦,她聊到不安与焦虑、死亡与时间、科学与信仰、写作与小说……她也当自己的考古学家,回溯并试着理解自己的过往,“因为与生活达成和解要比细数人生的损失更容易一些"。
如果说睡得着是一种状态,那么睡不着则是另一种生命状态。她写失眠,也写生命本身,以诗意之笔,写出那些让人恍然又令人感动的存在。
穿越失眠的噩梦,进人一处奇妙的无眠之境。
——《每日邮报》
本关于感觉被剥夺的书怎么能够如此感性和充实?即便是在最富有哲学意味、最深远的意义上都充满具体、重要的细节。我喜欢在每晚入睡之前阅读这本书它似乎让我的睡眠有了共鸣与诗意。真是一本好美的书。
——泰莎·哈德里(英国作家)
2025年4月29日 已读
确实像是失眠中写出来的混沌的东西,但后半明显水了。看了很好睡。
英国
古代日本的战争与阴谋 豆瓣 Goodreads
陰謀の日本中世史
7.6 (5 个评分) 作者: [日] 吴座勇一 译者: 姬晓鹏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 - 10
以阴谋串联起的日本中世史,再现一个阴谋丛生的古代日本
揭开本能寺之变等重大事件背后的真相
◎ 编辑推荐
☆中央公论新社2019年新书大奖第3位
☆《应仁之乱》作者又一力作,构思三年而成,再度火爆日本。出版4日销量突破40,000册,3个月销量突破110,000册。《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周刊朝日》《周刊文春》《周刊现代》《京都新闻朝刊》《日刊工业新闻》《书的旅人》等各大报刊竞相报道
☆人人都爱阴谋论,将阴谋的来龙去脉剖析得异彩纷呈的书,更是被誉为“如同优秀的推理小说一般”。但这些阴谋真的发生过吗?看似合理的阴谋论真的解开了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历史谜题吗?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逐一分析了与日本中世史上的著名事件,包括保元之乱、平治之乱、源平合战、建武新政、观应扰乱、应仁之乱、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相关的阴谋与阴谋论,道出阴谋背后的隐情与真相
☆如何有理有据地反驳阴谋论?本书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归纳出“阴谋论法则”,帮助信息化时代的读者避坑防骗
◎ 内容简介
本能寺之变有幕后黑手?关原合战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划的阴谋?室町幕府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是阴谋家?有“战神”美誉的源义经是阴谋的牺牲者?日本新锐历史学者吴座勇一从史料出发,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史上最精彩、最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战、本能寺之变、关原合战等的来龙去脉,并利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与这些事件相关的种种阴谋论。本书既可以被当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门读物,也可以作为思维训练书,帮助读者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历史思维能力。
◎ 媒体推荐
历史铭刻于过去与现在的复杂运作之中,从不简单。文献作为“胜利者的书写”,虚构之处甚多。不过,借助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增强对阴谋论的抵抗力,便可整理、分析中世的历史,从而戳破种种阴谋论。这对当今的信息社会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日本众议院议员、前国土交通大臣 太田昭宏
阅读此书,能够体会到在法庭上揭开真相过程中的爽快感。—— 社会学家 大泽真幸
本书试图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批驳流行的阴谋论。作者强调了用阴谋论解释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的危险。但是,这种危险仍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不管是日本还是美国,都有人在不经查证的情况下相信阴谋论。—— 历史学家 矶田道史
2025年4月26日 已读
以诸多疑案为例猛批民科。终章《阴谋论为什么受欢迎》写得很好,按理说如今查阅资料更便捷,但速食时代反而更让阴谋论大展拳脚。
历史 日本
敌友难辨 豆瓣
作者: 沙青青 中信出版社 2025 - 3
全书围绕英、美、苏联的间谍往来,主要是“剑桥五人组”等历史事件,结合相关人物作品、档案、调查等,描述了二战及之后的冷战时期,这三方的间谍和反间谍交锋全过程。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作者选择了大量英美苏政府的公开档案、公开的采访资料、文献记录,以及当事人自述等,回顾了当年轰动一时且影响至今的几件间谍疑案,这些事件互相缠绕纠葛,影响深远且重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冷战期间的波谪云诡和危机重重。全书只涉及英美苏的已公开的真实案件,不夸大,不扭曲,不妄测,力求呈现那一段真实的历史。
2025年4月20日 已读
阅读草台班子的过程中不断浮现谍海轶闻的声音和《流人》的画面。而留下最深印象的话是勒卡雷对菲尔比的评价“我甚至不会把我的猫托付给他过周末。”英国人,刻薄至此!
历史 沙青青
一场对谈 豆瓣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 [法] 罗斯-玛丽·拉格拉夫 译者: 苏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编辑推荐----
* 一场诺奖女作家和女性社会学家之间的真诚对谈,打破文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
* 一场关于阶级问题、代际问题、老年问题和女性主义问题的对谈
*一场反思个体的亲密关系、情感和人生经历的对谈
----内容简介---
安妮·埃尔诺是著名女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斯-玛丽·拉格拉夫是著名女性社会学家、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自1970年代以来,这两位女性知识分子一直在互相阅读对方的作品,保持交流。她们都出身平民阶层,如今成为社会精英,都曾受到布尔迪厄的影响,都有阶级跨越的共同经历,都是“阶级叛离者”。
本书记录了两位女性之间一场关于阶级问题、代际问题、老年问题和女性主义的对谈。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最终在文学和社会学之间勾勒出个体和社会解放的共同愿景。
2025年4月17日 已读
在看了一堆埃尔诺以后再读这本非常合适,可以了解她的成长历程、创作脉络。
安妮·埃尔诺 法国
正常接触 豆瓣
7.0 (5 个评分) 作者: 王占黑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4 - 9
王占黑全新小说集,写于2020-2022。
当社会失序,我们如何记住那些奋力求生的“浮岛时刻”?
在无法被定义的时间里,人和人的距离可以有多远?又可以有多近?
作者通过书写普通人在社会公共事件中的境遇,往庞然大物身上镌刻个体难以磨灭的生命印迹,以共同的记忆抵抗未知的命运。
2025年4月13日 已读
喜欢《韦驮天》和同名作。故事中夹杂的疫情背景和隔离元素成为几年来难以疏解情绪的落脚点,但部分也显得和故事本身有些脱离,盖住了灵气。
王占黑
外面的生活 豆瓣
La Vie extérieure
6.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马利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记录7年的社会观察,收集群体的日常生活
★ 一把切开现实截面的刀
★ 在一切熟悉以至于显得微不足道且毫无意义的事物中,存在着一个时代的人类真理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以自己为写作出发点的安妮·埃尔诺,为什么将写作视角反转,投向外部世界?答案就在这本时间跨度长达7年(1993—1999)的社会观察记录中。从波斯尼亚的战争到贫困、艾滋病等社会问题,从巴黎地铁的恐怖袭击到与普通店员的细微互动,埃尔诺试图通过捕捉人们日常生活的大量快照,抵达一个时代的真实。
时间流逝的感觉不是来自我们自身。它来自外部,来自成长中的孩子,来自搬离的邻居,来自那些变老和死去的人。
——《外面的生活》
《外面的生活》是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了写作行为存在的理由。
——《世界报》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賴明珠 時報文化 2000 - 8
村上春樹千禧年初發表的新作《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主要探討 1995 年日本神戶大地震對人們產生的影響,是作者第一部以「地震」為主題的連作小說。即使事件相隔已有五年之久,地表的裂痕隨時間沖刷刻蝕,或許會漸漸弭平,但災變的陰影卻慢慢在每個人身體裡發酵。全書共收錄「UFO降落在釧路」、「有熨斗的風景」、「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泰國」、「青蛙老弟,救東京」、「蜂蜜派」等六篇作品,文中的角色發展皆圍繞著地震之後的心理變化為核心,重新思索生命與死亡的真義。
喜愛村上的讀者或許不難發現,自《人造衛星情人》一書開始,作者便試圖從另一種角度擴大探討生死相關的主題,並且不再執著於生命中已經失去的東西,而從全然的空虛中,逆推出活著的意義:「所謂從死的方法反過來引導出的活法」。
在「有熨斗的風景」中,三宅先生和順子看著燃燒的火光,準備在柴火燃盡後一起尋死,後來順子不知不覺睡著了,故事到此亦嘎然而止。因為「柴火燒完後,不想醒都會凍醒。」除了身體本能的反應外,也象徵著日復一日的生活,本身就有延續下去的力量。
2025年4月8日 已读
短篇质量都有保证,很喜欢《蜂蜜派》,同名作也相当不错。看完原著觉得剧拍得还蛮好的(至少第一个故事)。
日本 村上春树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 豆瓣
Regarde les lumières mon amour
6.6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田嘉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我再也不会在超市排队结账时,不想起安妮·埃尔诺了。”
★ 观察超市,思考社会阶层、消费主义、女性地位,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妮·埃尔诺一直在突破哪些故事值得讲述、哪些主题值得探讨的约定俗成的界限。在这本书中,她将目光投向了大卖场和超市。这是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特征,但文学作品却鲜有关注。
埃尔诺用一年多的时间记录了她对位于巴黎郊区的大型连锁超市欧尚的访问。在她看来,超市是“一个巨大的人类聚会的场所,一个真正的人文景观”。资本生产、文化生产和阶级分层在这里汇聚,并支配着我们的欲望。埃尔诺用她无情的犀利观察,打量着这个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场所,号召探寻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更深入地凝视平凡的生活。
2025年4月6日 已读
自动收银、孟加拉。人文关怀还是比较多的,想到要是英国人来写刻薄超市观察日记已经开始笑了。
安妮·埃尔诺 法国
相片之用 豆瓣 Eggplant.place
L'Usage de la photo
8.3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 [法]马克·马力 译者: 陆一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11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相片的用途是为了书写,用文学诠释的“向死而生”
★ 用文字写下的相片,记录着昨天的欲望、今天的缺席、明天的死亡预兆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妮·埃尔诺和她的爱人马克·马力,拍摄下14张两人云雨过后的杂物相片,然后分别用文字记录下可见和不可见的东西。
在拍摄这些相片的时间前后,埃尔诺罹患乳腺癌。生长肿瘤的乳房,大量脱落的头发,抗癌药物侵害的病体,这位用自身经历书写生活的作家将残缺的身体转移到相片之中。物质性的东西成为爱、死亡、欲望、缺失的唯一证据。
“我意识到我为相片所着迷,正如自孩提时代起,我总是被污迹所吸引:床单或是扔在走道里的旧床垫上的血迹、精液痕迹、尿渍;嵌入木质冷餐台上的酒渍或食物残迹;旧时信纸上的咖啡渍或油腻腻的指印。最具物质性的有机污渍。我意识到我对写作有着同样的期待。我希望词语就像那些我们无法去除的污迹一样。”
——《相片之用》
2025年4月6日 已读
令人向往的写作方式、情爱记录,照片现场之凌乱带来的动之痕迹。可惜黑白照片削减了一大截阅读趣味。
安妮·埃尔诺 法国
羞耻 豆瓣
La Hont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十二岁的女孩以羞耻为框架开始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 直面生存的不适,成为自己的人类学家
* 一本“让他人的目光无法承受”的书,将自传写作推向极限
----内容简介----
“六月的一个星期日,中午刚过,我的父亲想要杀死我的母亲……”
本书以这个在作者十二岁那年发生的骇人场景开篇。此后,在家庭中这件可怕的事情从未被提及,埃尔诺被迫在余生中独自应对她的恐惧和羞耻。
在本书中,安妮·埃尔诺以文学家的丰富情感和锐利眼光,对生活经验和暴力记忆的力量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思,展示出对生活的洞察如何成为写作的动力。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羞耻》中仔细、不留情面的具体内容为一个共鸣和普遍的真理提供了声音;而埃尔诺的特殊不适,最深刻的是作为人类的不适。——《纽约时报》
* 埃尔诺的写作没有开头或结尾。她的故事没有“弧线”。但它们往往在通勤地铁上坐在你身边,无论你如何礼貌地要求它们,它们都不会离开。——《洛杉矶时报周日书评》
* 埃尔诺以毫不留情的清醒态度,将她自己和她的记忆从任何令人欣慰的神话中剥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她迫使我们面对做人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出版人周刊》
* 埃尔诺的这本炙手可热的小说有一种忏悔的、真实的生活气息,她常常模糊了经历和想象之间的界限。她完全袒露自己的灵魂,写出了一本简洁有力的回忆录,讲述了她十二岁时在六月的一个星期日受到的冲击的深刻影响,当时她的父亲试图杀死她的母亲。这个可怕的事件从未被提及,埃尔诺是一个听话的独生女,她被迫在余生中孤独地应对她的恐惧和羞耻。羞耻感是埃尔诺的支柱,她以科学家的精确性追踪了羞耻感对她心理的影响,把对她所居住的法国小镇看似直率的描述变成了对其僵化的社会等级制度、流言蜚语的倾向和坚持一致性的严酷揭露。埃尔诺精美而令人不安的叙述提供了对法国战后重建时期的一瞥,以及对写作生活的动力的洞察力。——《书单》
* 安妮·埃尔诺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她的作品新颖而真实。读完她的书后,我总是在她的世界里走动几个月。——希拉·海蒂(Sheila Heti),《母性》的作者
* 我觉得她的作品很特别。
——艾米尔·麦克布赖德(Eimear McBride),《女孩是半成品》的作者
2025年4月5日 已读
《回归故里》映照之作,虽直白,但更坦诚地揭露一切。
安妮·埃尔诺 法国
占据 豆瓣
L'Occupation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米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简体中文首版
* 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剖析自身的欲望
* 以手术刀的笔触,犀利刻画嫉妒占据生活所有面向的过程
* 写作成为哀悼感情的最后的救赎
--内容简介--
出于倦怠感,也因为才从十几年的婚姻中脱身,无法放弃重获的自由,作者主动结束了与W的六年恋情。一晚,W来电告知要搬出去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从此这个未知的女人侵占她的脑海,左右她的情绪,进入她的身体。她被彻底占据。
作者以第一人称,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欲望,呈现一种毫不矫饰造作的女性叙事声音。
2025年3月31日 已读
看《年轻男人》再看这本,埃尔诺对于细节的怀疑真的太真实了,无论是马桶盖还是那句“还没告诉过你吗”以及种种,这一定是她近乎变态的嫉妒内心剖析。
安妮·埃尔诺 法国
年轻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Le Jeune homm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栾颖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最新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打破最后的禁忌,讲述一段丑闻般的恋情,战胜困扰一生的羞耻
* 一位中年女性面对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的宣言
* 简短有力,后劲十足,如手术刀般锋利
--内容简介--
她五十多 岁,开始和一个比她年轻三十岁的男人约会。他离开了同龄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爱着她。但这段亲密的爱情插曲同时也是政治性的,在街头、餐馆和沙滩,他们总是遭受恶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时代的“丑闻女孩”,不过现在已完全不感到羞耻,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经的美丽,而她只是在重复她的过去。尽管“他是她的天使,唤起了过去,让过去永远存在”,但这对未来有何意义?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年轻男人》是安妮·埃尔诺的杰作,是一个完美的缩影。她用一种令人眩晕的美丽的普鲁斯特式的姿态浓缩了她以前所有的书。——《左派文艺杂志》
* 世界文学中的“恋母情结”可能从未被如此无畏地还原到其真正的核心。——《南德意志报》
* 寥寥数语,影响巨大……这本薄薄的书彻底改变了法国!——《南德意志报》
*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复杂性在于,作者的人生主题——从底层的社会地位上升——再次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出现……《年轻男人》的特殊文学性在于,作者将其与她的另一部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西德广播电台
* 《年轻男人》浓缩了对埃尔诺来说所有重要的主题:对社会起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对作为一个女人的思考,以及再一次对堕胎的思考,这是她的《事件》一书的核心。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 埃尔诺继承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一代人记录者的角色。——《新政治家》
真正的归宿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黄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编辑推荐--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安妮·埃尔诺访谈录
🌞与拍摄过伍尔夫、杜拉斯的女性纪录片导演的真诚对谈
🌞解释生活、写作、地点与文学之间的关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谁都不会替你生活。但你不能把它写成仅仅是你自己的经历。那些经历必须是跨人称的,超越个体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探索自我,用不同的方式生活。”——安妮·埃尔诺
--内容简介--
2011年,在其日常写作的地点——塞尔吉的家中,安妮·埃尔诺接受了纪录片女导演米歇尔·波尔特的采访。没有哪个作家比埃尔诺更符合这样的访谈前提:我们长大和生活的地方是写作扎根的现实背景。
在这本访谈录中,埃尔诺谈论了自己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联系,谈到了其写作欲望的诞生,以及她赋予写作的社会、政治和神话的意义。
如何以作家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为什么会有这样风格的作品?为什么必须书写生活?文学意味着什么?通过书中作家本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读者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她的作品。
2025年3月25日 已读
字字句句都体现了:写作,才是埃尔诺真正的归宿。
安妮·埃尔诺 法国
小说是什么 豆瓣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陆求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 3
★独家首译!三岛由纪夫关于文学与创作的经典名篇,写给立志成为作家的人们的写作指南!
◎编辑推荐:
1.独家首译!三岛由纪夫关于创作的《小说是什么》《关于小说的技巧》《自我改造的尝试》等众多名篇集于一册!
2.三岛由纪夫写给立志成为作家的人们的写作指南,也是三岛对自己人生与写作的阐释与解构之书。本书并非提出抽象理论的写作指导书,而是结合自身写作经验相当具体地给小说创作者们提出了建议。
3.从小说、戏剧、法律到写作道德与文体,从稻垣足穗到巴塔耶,从古典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本书完整呈现了三岛由纪夫创作巅峰时期文艺思想的核心与结晶。
4.三岛以犀利而幽默的笔触对自己作品进行了剖析,也不乏一些对诸多作家以及另类名篇的阐释。
◎内容简介:
“小说家并不是想当就能当的。”
“假使想要验证一下,自己为什么非要当一名作家不可,最好的方法就是,尝试写作之外的东西,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一下,如果发现任何一个尝试过的领域都不适合自己,那么等结果了然可见,再下定决心当一名作家也不迟。”
“多亏了文学,我才能够轻蔑所有学究式的智性,才能多少拯救了肉体上的无常。仅就此而言的话,我认为文学对于精神来说(严格来讲是只对我个人的精神来说)是有效用的,况且我还多少练就了一点取悦人的街头艺人的招数。”
本书是三岛由纪夫关于文学与创作的文章合集,以阐明小说创作原理的评论文章《小说是什么》为中心,囊括了三岛由纪夫式的创作技巧、创作观点和思考方法等,也探讨了他如何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之间不懈思考,追寻属于他自身的那一独特的美学境界,以及他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之中与个人才能的局限做斗争,与时代相纠葛。
2025年3月24日 已读
三岛的非虚构都挺真诚的,对非创作者来说,还是《小说是什么》这一篇有趣多了,小说读者分类笑死。
三岛由纪夫 日本
ぼくは化け物 きみは怪物 豆瓣
ぼくは化け物 きみは怪物
作者: 白井智之 光文社 2024 - 8
「本格ミステリ・ベスト10」2年連続1位!
ランキングを席巻する鬼才の最新短編集!
クラスメイト襲撃事件を捜査する小学校の名探偵。
滅亡に瀕した人類に命運を託された“怪物”。
郭町の連続毒殺事件に巻き込まれた遊女。
異星生物のバラバラ死体を掘り起こした三人組。
見世物小屋(フリークショー)の怪事件を予言した“天使の子”。
凶暴な奇想に潜む、無垢な衝動があなたを突き刺す。
白井智之は容赦しない。
2025年3月24日 已读
《天使和怪物》的收束真好,白井还有这么温柔的时候啊!《奈奈子》也不错,其他的多少有点凑数。
推理 日本 白井智之
事件 豆瓣
L’événement
9.1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甘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4 - 9
🌞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影片《正发生》原著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记录一个永远无法回到前世的“事件”。
🌞“我要写下女性所遭遇的恶,写它是为了记住针对数百万女孩和妇女的暴力,不惜以冒犯读者的情感为代价。”
- --内容简介----
1963年,23岁未婚的安妮·埃尔诺发现自己怀孕了。羞耻感袭来,她明白自己的意外怀孕将使她和她的家庭成为社会的失败者,她知道自己不能留下这个孩子。四十年后,埃尔诺写下这个故事,讲述她从未克服的创伤。在当时堕胎属于犯罪的法国,她试图用毛衣针自行解决,但徒劳无功。在恐惧与绝望中,她终于找到一名地下医生,结果最后却被送进了医院的急诊室,差点丧命。
在《事件》一书中,埃尔诺梳理了她的记忆,清晰准确地挖掘出身为女性的这段特殊经历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媒体赞誉----
《事件》具有普遍性、原始性和勇气,是一部激烈错位、意义深远的作品;既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一部人类经验的作品。它应该成为必读书。
——《金融时报》
《事件》读起来扣人心弦、痛苦难免,就像一部惊悚片。在安妮·埃尔诺的孤独中,我感到自己与她很亲近,这种亲近感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感受到的。女人会感谢埃尔诺的智慧、简洁和对死亡与生命的执着。
——黛西·希尔德亚德
埃尔诺的作品是对真实的探寻。不是对真相的叙述,而是“努力重新审视每一个画面”。埃尔诺的作品非常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她的主题,还因为她处理主题的方式:微妙的矛盾;她冷静的委曲求全,夹杂着暴力;她详细的讲述,夹杂着零碎的文字。
——《爱尔兰时报》
埃尔诺的作品细致入微地记录了欲望、羞耻、阶级焦虑和情感苦恼,在细节上毫无保留,在语气上毫不留情。她的震撼手段让人感到有原则,与其说是出于自恋或自我辩解的需要,不如说是出于某种更崇高的冲动:她渴望捕捉过去的真实面貌,不受错误记忆、道德判断或装饰性文学粉饰的干扰。
——《纽约时报书评》
一部重要的、引起共鸣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简单的激情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Passion simple
8.3 (52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袁筱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一部分析普遍激情的反情感作品
* 以主观彻底客观化的视角,写出饱受离别和孤独无益之苦的人的内心
----媒体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埃尔诺的成功之处在于珍视平凡的情感,同时提升情感的平凡表达......这是一座无法简单解释的激情纪念碑。——《纽约时报》
一部抒情精确,如钻石般清晰的作品。——《纽约客》
等待的痛苦和焦虑、做爱后短暂的灵魂接触、随之而来的昏昏欲睡和疲惫、欲望的重燃、迷恋和抛弃的微不足道的侮辱和蔑视,所有这一切埃尔诺都以平静的、冷酷的态度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坚定的、真实的自我。——《华盛顿邮报》
在这本书中,安妮·埃尔诺描述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男主角并不自由。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都让读者更接近一种最纯粹的渴望......——《观察家》
与埃尔诺的其他作品一样,《简单的激情》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生活材料的个体自我性与纪实性、无功利性、几乎无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政治家》
----内容简介-----
安妮·埃尔诺以其简洁、质朴的风格,记录了一颗完全被激情吞噬的人心的欲望和卑微。她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试图描绘她与一个已婚男人之间两年的情感和身体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要么都与她的爱人产生关联,要么她都漠不关心。埃尔诺以勇气和精确性,寻求一个完全为他人而存在的时代背后的真相。
血与蜜之地 豆瓣
8.5 (10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4 - 10
继《失落的卫星》后,刘子超最新硬核游记,跃入东西文明的过渡地带。
从北到南,由冬入春 ,穿越流着血与蜜的巴尔干半岛。8个国家,23个城镇,再度见证地球另一面的细碎和广阔。
游荡在旧梦与新愁之间,徘徊在过去与未来,刘子超沿着现代历史开始的道路,穿越火线,经历那些最浓烈的爱恨,自我的挣扎。酷儿与诗人,难民和毒贩,凶手和受害者,信徒与商人,悉数登场。一本四处漫游的旅行文学,却讲了一个个寻找家园的故事。
在斯洛文尼亚,闯入一场诗歌沙龙,在这个小到容易错过的国度里,看见诗人用语言重建家园的努力。在克罗地亚的边城,看见昔日帝国的余晖,在一个老侍者身上找到过去的优雅。在黑山,碰到为美国比萨店当接线员的女生,她惊讶于美国人的胃口,却无法亲口尝尝比萨的味道。遇到塞尔维亚的电商教父,他感受着全球化的浪潮,眼里的世界平滑且没有任何阻力。碰见希腊经济危机下成长的一代,他们喊着左翼口号,大声地说:“我们也是巴尔干国家。”
巴尔干变得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像一个形容词,充满伤痛、挣扎、求索和希冀的复杂含义。穿越历史漫长的阴影,抵达布满弹孔的时间现场,一路收集飘零人的血色故事,去探索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一个始于巴尔干却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问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我们何处为家?
.
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他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
——单向街文学奖颁奖词
2025年3月16日 已读
“穆斯林望着伊斯坦布尔,塞尔维亚人望着莫斯科,而克罗地亚人望着梵蒂冈。他们的爱寄托在远方,而他们的恨却横亘在眼前。爱那么远,恨却那么近。” 不同的民族叙事对人的影响还是太大了,在信息如此全球化的当下,大部分人依然无法跳出信息枷锁,可能更多是无法挣脱思想钢印。希腊部分还挺出乎意料的。
刘子超
中世纪的身体 豆瓣
Medieval Bodies: Life, Death and Art in the Middle Ages
作者: [英]杰克·哈特内尔 译者: 徐仕美 2022 - 11
本书是一部关于身体的中世纪文化史,从身体的角度逐一审视了中世纪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依次从头部、五感、皮肤、骨头、心脏、血液、手、腹部、生殖器、脚各主要部位,展现了中世纪人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解读了其感受和思考身体性自我的方式,并由此反映出中世纪的社会观念和历史文化。
在中世纪生活的各方各面,身体都是重要议题。一方面,它被视为体内各元素相互平衡、与体外环境相互协调而运作的整体,也是实践医学观念的场所;另一方面,它具有复杂而奇妙的象征含义,人们既有可能凭借身体获得某种共通的内在体验和身份认同,也有可能因其差异而产生恐惧进而相互仇恨。透过本书,我们得以一窥当时的人们如何探索、理解、幻想科学主义盛行前的世界。
2025年3月9日 已读
有趣、猎奇。
英国
母与子 豆瓣
Mothers and Sons
作者: [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4
《母与子》是科尔姆•托宾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所收九个短篇小说均围绕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捕捉一个转折性时刻。在那一刻,母与子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或者他们对彼此的认识发生改变。一个男子埋葬了母亲,用一夜放纵冲刷内心的悲伤;一位著名歌手征服了满场观众,但无法取悦在场那个多年未见的儿子。而在本书最后也是最出色的故事《长冬》中,一个年轻人在大雪覆盖的群山中,搜寻离家出走的母亲。 托宾细致、优雅、流畅地刻画了各色男女,他们受制于习俗,受制于难以言说的情感,走不出过去的阴影。许多人无可奈何地陷入生活的泥淖,别无选择。托宾透过这些故事,准确展现了人的脆弱和渴望,震撼人心,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