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门:一位女作家的自白 Goodreads 豆瓣 谷歌图书
Az ajto
9.2 (5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萨博·玛格达 译者: 郭晓晶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6 其它标题:
★ 萨博·玛格达,黑塞力荐的东欧文学宝藏,匈牙利国宝作家。
★ 《门:一位女作家的自白》,萨博代表作,“对人性冲击最大的萨博作品”。
★ 电影《大门》原著。
★ 法国费米娜文学奖获奖小说。
★ 《纽约时报书评》“2015年十大好书”。
★ 当代匈牙利语小说典范,被译介最多的匈牙利语小说。
-----------------------------------------------------------------------------------------------------
《门:一位女作家的自白》探索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人之间的幽微关系。玛格杜什卡是一位作家,生活优渥,地位显赫。艾梅兰兹是一位农妇,勤劳而粗莽,似乎永不显老。她独自住在一间别人永远无法踏入的房里,她的门永远对他人锁着。她成了作家的管家,料理着作家的生活。时间赋予了她们默契,她们以各自的方式爱着对方,乃至于依赖对方,却似乎忘记了亲密关系的危险。在玛格杜什卡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艾梅兰兹的门也被打开了……
-----------------------------------------------------------------------------------------------------
发现了萨博女士,就意味着你发现了文学的宝藏。 ——赫尔曼·黑塞
萨博的这部小说探讨了生存的技巧,探索了如何从沉默中寻找声音,探寻了本真性如何冲破各种虚伪的迷雾——不止是在艺术、文化等领域里,更是在真实生活过、真实离开过的人的生命中。 ——阿莉·史密斯
萨博的《门:一位作家的自白》和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一样,围绕着两个女人的关系展开。其中的一位是叙述者,但她的话未必可信……这部小说仿佛把我们自己的弱点写在了镜子上,在我们顾影自怜时狠狠地戳穿真相……这是一个令人战栗的故事,在爱与信任的危机中,我们也会看到自己的倒影。 ——辛西娅·扎林,《纽约客》
深沉而动人……艾梅兰兹是一位令人难忘的角色,像巴尔扎克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那样复杂而立体。 ——保罗·贝利,《独立报》
如果哪位读者认为自己足够了解世界文学,那请读一读《门:一位女作家的自白》。它不仅能刷新人们的文学视野,更令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 ——《纽约时报书评》
《门:一位女作家的自白》是一部刻画女性形象的杰作。 ——《泰晤士报》
2025年2月15日 已读
如此窒息的爱意和善意,作者一步一步把读者拖进故事,和所有人一起背叛了艾梅兰兹。
匈牙利 萨博·玛格达
六朝遗石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建筑史诗”由建筑学者王南撰写,拟出版四卷二十四册(已出版九册),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每册用几万字、上百幅图片的篇幅,以深入浅出的文风和丰富详实的资料,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及其血脉传承,纵横捭阖,条分缕析,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六朝遗石》是“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第四本,原载于《读库140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建筑最精华之遗存,以北朝石窟与南朝陵墓为代表,二者一北一南,遥相辉映。古都南京的六朝旧迹,以寒烟衰草间的荒陵遗石为最。王南寻访金陵城内外的几十处坟冢,观察、整理、研究、总结,不仅纵论古今,将南朝陵墓置于中国建筑史的背景下,探讨其渊源与流变,而且横述中外,分析其与欧洲、西亚、印度古代建筑及雕刻的关联。通过石兽、石柱、石碑、墓室中最为错综复杂且引人入胜的文化交融现象,展现出南朝陵墓建筑综合集成大地景观、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特殊魅力。
此次单行本出版,除做必要的文字修订外,还增补替换部分图片,令阅读体验更佳。即使是对建筑全无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王南深入浅出的文字与排版得宜的图片感受南朝陵墓的建筑与雕刻风格。书末列出了详细的参考文献,可供延伸阅读。一手可握的大小,方便随身携带、轻松阅读,也便于加入行囊,按图索骥寻访书中的相关建筑。
本书适合与“建筑史诗”系列第一卷中的《汉家陵阙》(介绍汉代陵墓)和《塔窟东来》(涉及北朝云冈石窟)参照阅读,进一步了解陵墓文化的嬗变与同时期北方建筑的特色。
2025年2月9日 已读
这辈子没看过这么多石兽
王南
秦汉史讲义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4 - 11
◉深刻揭示出中国文明的框架如何在秦汉被奠定
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秦汉史”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辑推荐】
◎为什么说中国三千年历史上发生的最深刻变化是“周秦之变”?“周秦之变”何以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框架?
◎秦汉帝国最基本的制度安排是怎么形成的?包含了哪些主要内容?该制度在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弊病?这些问题的积累又如何导致了秦汉帝国的解体?
◎为什么历史上对秦汉的评价会有巨大的差异?矛盾的关键点在哪里?能带来怎样的启示?
◎“汉魏之变”又该如何理解?为什么它不如“周秦之变”重要?为什么它没能跳出秦汉奠定的格局?
◎唐宋与秦汉相比又如何?盛唐超越了汉代的“古典商品经济”高峰吗?
◎为什么汉代与古罗马在经济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实质含义会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么?
这本书讲透了秦汉,也讲透了中国历史和精神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些东西。
2025年2月4日 已读
走进帝制。周秦之变儒法之辩讲得真清晰明了,科举是一种儒家制度吗?完全没想过是如此反常识的儒表法里。最后一章稍显牵强,另外此书源自讲义,章节编排和文字毕竟没那么严谨,有几处重复内容。
历史 秦晖 秦汉史
新史学(第十四卷)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魏斌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其它标题: 新史学(第十四卷):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地域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组织策划。本书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多年来,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每一卷的主题设计均有所变化,力求迅速追踪和反映史学界最新研究动态。在已出版的各卷中,已广泛涉及“新文化史”“环境史”“新革命史”等方面的前沿内容。本卷主题为“中古时代的知识、信仰与地域”,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魏斌教授组织策划。所收文章均是青年学者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无论是考证内容还是研究思路方法,都价值颇高。
2025年1月21日 已读
仇鹿鸣魏斌好强,很开眼界,但论行文精彩还得是《武后不死》!
历史
班门·地铁 豆瓣
作者: 《班门》编委会 2020 - 11
★★★
“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获奖系列图书
荣获综合性设计奖项“2018站酷奖”评审特别奖
获2019美国纽约TDC设计奖、日本东京TDC设计奖、英国D&AD设计奖
关照生活 关注日常
以设计为灵魂、有温度的深度阅读
……………………
◎ 编辑推荐
★ 特别设计的纸上博物馆,帝都绘大幅海报展现地铁空间;
★ 特别设计“地铁极简史”,用信息图的方式展现地铁发展史;
★ 新增“班门辞典”,极速入门相关主题;
★ 匠心中营造,涉及工艺、材料、技艺、新知,以一种创客精神,用设计打开世界,读懂世界;
★ 班门前弄斧,实现深度阅读和求学新知的理想。
★ 第四辑全新装帧,裸脊锁线
……………………
◎ 名人推荐
《班门》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叙述系统,以建筑的概念建立排版的层次、结构,很好地处理了文字的字体、字号以及文本的灰度和阅读主次的关系;纸张语言的经营、色彩纷呈的设定,都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编辑设计的意识,而不是局部的装饰的概念。书名“班门”慎重考量应用了聚珍仿宋这种字体,它与内容、语境相吻合,并且强化空间的文字语言与全书的构筑主体内容,色彩的理性分析和配置相契合。它没有华丽的设计的缀饰,而诸多细节的设计思考耐人寻味,给予读者很好的阅读感觉。
——吕敬人
……………………
◎ 内容简介
《班门》的结构,一直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学艺;“门”是作品,是“手艺”本身,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与游历。这个结构让我们有了扎实的组稿方法,让《班门》安稳地走到今天。第一辑,“木、砼、铁、石”,以材料构建 “班门”;第二辑,“方、圆、线、角”,以形式勾勒 “班门”;第三辑,“光、声、气、性”,以物性点化 “班门”。第四辑,我们开始新一轮的营造。将日常世界按照经纬两个向度拆分。在经度上,以材料、形式、物性为刻度;将它们汇聚起来,在 “纬度” 上有机生长,形成日常世界的一个个基本单元:家、办公室、商场、车站、广场、公园……
本期《班门》以地铁为主题,我们关注地铁的日常,更希望以人文主义的眼光重新定义地铁。接受我们邀约的,有北京地铁的资深设计师、有锁定巴黎地铁的人类学者、有将情书写在布拉格地铁上的作家…… “门·内” 继续坚持在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科内的探讨,只需要稍稍移动角度,站在设计的侧面,甚至是背后看世界。“门·外” 迈出更大步伐,将文学、音乐、电影和生活本身一个个过堂,把地铁看个通通透透!还有UCD公共艺术平台的一群年轻人,将自由的灵魂和鲜活的灵感映射到地铁的冰冷空间上,打出 “地铁是座艺术馆” 的口号,以 “纸上博物馆” 的形式呈现给亲爱的读者。
2025年1月21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mook。2 号线瞌睡指南很有趣,北京3号线可真是“命途多舛”啊!但是地铁文学、地铁爱情这些part写得也太抽象了。。。
罐头厂街 豆瓣
Cannery Row
7.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李天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8
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海湾的一条海滨街道上。20世纪40年代初,那里以生产沙丁鱼罐头为主要特色,故称罐头厂街。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位名叫“医生”的海洋生物学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他并没有看不起邻居们——赌徒、商贩、妓女、流浪汉,在他眼里,这些人“很健康,干净得让人诧异”。另一组人物,马克和他的伙伴们是一群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没有理想,没有追求,随遇而安地栖居在罐头厂街,他们的生活简简单单,既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也不被金钱腐蚀心灵,为人真诚、乐于助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美国历史上动荡的十年,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使得社会各个阶层都感受到了压力,并动摇了美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整个社会陷入了精神危机。《罐头厂街》中的这种理想生活状态是斯坦贝克为处在危机中的美国人所建立的价值体系。
《罐头厂街》首版于1945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大萧条时期蒙特利地区底层阶级的精神面貌。
【编辑推荐】
人生必读的不朽经典
一堂关于友谊、希望和梦想的伟大人生课
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作家有义务昭示和颂扬人类心灵和精神所拥有的伟大能力——因为它们顽强面对失败,因为它们勇敢、宽厚、仁爱。在同软弱与绝望的无休无止的战争中,是它们让我们重整旗鼓,拥有再次前进的希望和动力。我坚信,一个作家,如果他不相信人类能够臻于*美,那么他就没有热忱也没有资格投身于文学。
——约翰斯坦贝克获奖感言
对人类的欲望及其追求的徒劳,还有贫瘠的生存状态,斯坦贝克的观照和描绘总带着苦涩和戏谑。那是狂笑与灼痛的混合物。
——《纽约先驱论坛报》
这将是你有幸读到的*有趣和*令人愉快的书之一。
——《芝加哥太阳时报》
不知怎么,一切都充满了笑声,那是一种特殊的笑声和满足感,无论多么卑微,只有约翰斯坦贝克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对笔下的人物,他既怀着深切的同情,又常常开他们的玩笑。
——《芝加哥周日论坛报》
2025年1月15日 已读
好坏一斯坦贝克,让人随时担忧所有走向美好的事都会被毁坏。又好温柔一斯坦贝克,给了大家好快乐的一个party,一切都从医生的“开心!”的叹号中获得了确认。
约翰·斯坦贝克 美国
波兰人 豆瓣
The Pole
8.8 (12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李鹏程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 8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小说《波兰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内容简介】
《波兰人》是库切近半个世纪漫长创作生涯以来的小说新作,以简朴隽永的笔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年老的波兰人在巴塞罗那邂逅了女人,她惊讶于这个时代竟然还存在神圣爱情的信徒。他像是来自过去的幽灵,是一个逝去时代的遗痕。他爱上了她,她只觉得他可怜。
【编辑推荐】
★诺奖得主J.M. 库切最新力作中文世界首次出版。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重要作家之一,首位两度摘得英语文学桂冠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人》作为库切的小说新作,备受全球读者的期待。
★一部21世纪罗曼蒂克消亡实录,一部库切版《爱欲之死》。
《波兰人》用文学的方式,聚焦人类最当下的爱欲困境,精准捕捉爱欲消弭的时代症候:性在泛滥,爱在消亡。在这个时代,爱比性更急迫地需要被解放。
★全球顶尖文学媒体争相报道,好评如潮。
《波兰人》一经出版,便引发《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卫报》《洛杉矶时报》《伦敦书评》等全球顶尖文学媒体的报道和讨论。
★资深外国文学译者李鹏程倾心之作。
李鹏程,1983年出生于山西阳泉,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译有保罗·奥斯特《4321》、王鸥行《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等作品。
★特邀作家、翻译家、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撰写精彩长文导读《垂死的浪漫》。
从世界经典文学中的爱欲叙事出发,勾勒二十一世纪的爱欲困境。
★知名设计师艾藤整体操刀装帧设计,内外封使用激光浮雕起鼓工艺。
32开125*185mm小开本,通勤出游,轻巧便携。内文采用80g顺纹胶版纸,翻阅柔软,手感舒适。
【媒体评价】
过了某个年纪,每一次触及床榻的爱欲尝试,都是在直面人生的赤裸与恐惧。——《纽约时报》
爱意味着什么?库切想让我们思考这个问题。而记忆——当我们知道它不会持续时,它能提供什么慰藉?……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库切提醒我们面对一些我们不愿记得的事情:一切都会消逝。——《洛杉矶时报》
《波兰人》文字简朴但始终深刻。库切描绘人类境况各种变化的能力仍然是大师级的。——《出版人周刊》
《波兰人》表明,83岁的库切才华并无丝毫减退。——《卫报》
《波兰人》句句清晰,字字优美,完全可以靠在壁炉边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伦敦书评》
2025年1月12日 已读
语言既通又不彻底通的两个人,将“想太多”的傲娇心理一览无遗展现出来,可爱有趣又充满激情。 我不是一个heavy的人,也不是一个solid的人,我希望你能看得出来,我是liquid。
J.M.库切 南非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豆瓣
「自傷的自己愛」の精神分析
6.5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斋藤环 译者: 顾小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躺平”“发疯”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自我diss + 不配得感,东亚人被嫌弃的一生——
自责的根源在于“想珍重自己”。
不如将自恋化为前进原动力,
献给脆弱一代、宅一代的解毒剂。
——————————
【内容简介】
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不可或缺的情绪,甚至是健康的标志。承认并培养潜藏在每个人心中的自恋,比浅薄的“自我认同”要好得多。
精神分析学者斋藤环梳理“自恋”概念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演变,分析当代年轻人的“点赞成瘾”“自我否定”“不配得感”“高自尊低自信”等具体现象,引导我们如何寻找“自我伤害”的根源,开创性地呼吁自恋的重要性。
重新审视“没用”的自己,寻找健全的自爱方法。
——————————
【编辑推荐】
🤍 为茧居(“家里蹲”)去除污名,为自恋正名:
爱自己不是坏事,当个废物,也没关系~
献给脆弱一代、宅一代的解毒剂
.
自恋是毒,也是药!与其彻底清除,不如适度共存——
挂在嘴边的自我diss、时时萌生的不配得感,
越来越严重的“家里蹲”问题,
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自我否定、自我伤害,
其实只是我们保护自我的铠甲!
自我伤害式自恋的呈现,大多是“理想中的自己”在批判“不好的自己”。
而健康的自恋,是我们活在世上确认自我、巩固自我的手段,是能使人变得幸福的自恋。
.
🤍 关于自恋的心理自助使用手册:
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坦率地喜欢自己,自我认同出了问题
东亚年轻人得了一种时代情绪病,怎么办?
.
对于当代东亚年轻人来说,
困扰我们的从来不是太自恋怎么办,
而是配得感低怎么办!
从来不是发现自己NPD如何自救,
而是发现自己是不会拒绝的讨好型人格怎么自救!
这本自助手册,与我们切身息息相关,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是一本温柔地指出痛处的书,是带我们安抚珍视负面情绪、更稳定锚定自身的药方。
.
🤍 “死宅”与“宅文化”,“现充”与“阴暗怪”,
“社交障碍”与“不想上班”,“点赞上瘾”与“人设崩塌”……
属于我们当下时代、属于年轻人的精神分析大师层层剖析,答疑解惑
.
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日本精神科医生斋藤环,
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者和大学教授,还是活跃的文化批评家。
他擅长用自身体验去切入理论性话题,为每一个年轻人写书。
他将所有我们最熟悉的定义与设定分析透彻,
共情深陷泥沼的我们那些难以明言的痛苦,
他拉住迷途的年轻人的手,带我们走出迷雾。
.
🤍 坚强向上的社交假面下,是孤独、想要被看见的软弱的我!
“双面人”视觉设计,小开本生活实用书,提供能量,轻便易读。
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双封设计,护封使用有透感特种纸,与内封呼应:
影影绰绰的紫绿色行走的人恰如每个人自恋与自伤的两面,
唯有正视,才能珍惜、拥抱我们身上所有正面和负面情绪。
内文采用顺纹书纸,好翻不发黄;
趁手小开本,如平时随身携带的充电宝、能量棒,
帮助我们在现代的旷野上更健康地跋涉。
——————————
【推荐语】
自伤式自恋,是在容易过度在乎他人认可的价值观社会中,给自己烙上“失败者”的烙印并不断贬低自己,以此来保护真正的“自恋自爱”,这本身并不是病。有这本书的存在,真是太好了。
——日本读者
2025年1月11日 已读
对自恋的形态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认同成瘾”的观察很到位,但没读到什么很新很有启发的东西,对男女自伤自恋模式差异分析上也太老旧了。
心理学 日本
江南困局 豆瓣
作者: 唐元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 - 7
继《熊廷弼之死》后,作者唐元鹏又一部明史非虚构力作!
陈宝良、谌旭彬、郭建龙、刘勃、王笛、张向荣联袂推荐!
晚明江南,十面埋伏,
从奴仆、士大夫到皇帝,一起走入生死一线的危机时刻。
————————
【编辑推荐】
📣晚明江南,繁华富庶的表面之下,已经暗流潜藏,危机四伏?
📣 六个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为何成了刀俎下的鱼肉?
⭐董范之变——湖州两大缙绅世家遭逢滔天巨祸,董家家财散尽,范家状元自缢,江南社会山雨欲来。
⭐荆熊分袒——宣城一件风化案,秀才兴风作浪,世家相互倾轧,朝野环环紧扣,乡间之火燃烧着京师朝局。
⭐火烧董家楼——一场婢女引起的纠纷,让董其昌家百幢华厦,一夜烧成白地,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郑鄤凌迟—— “惑父杖母”被判凌迟,郑鄤是党争下的牺牲品,还是“坑爹”的忤逆恶人?
⭐夜掘周家坟——当“胥吏均衡”被打破后,没有人是安全的。皇帝、官僚、胥吏、豪奴造好的火盆只差一颗火星。
⭐王氏复仇记——逼死王氏丈夫的是一门四进士的缙绅世家,她定要为夫报仇,坚信飞蛾扑火也能闪出一瞬的光辉。
📣看大时代里的小人物,胥吏、农户、奴仆、雇工、流氓……曾有过怎样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权力斗争、利益分歧、伦理纠纷、嫉妒、怨恨、算计……这六个历史故事背后,是亘古不变的复杂人心?
📣江南社会的动荡,如何波及朝堂,昭示晚明万历、天启、崇祯三朝的危局?
📣情节环环紧扣,写法通俗诙谐,随书附赠高清明代舆图,按图寻踪,俯瞰江南百景!
————————
【内容简介】
江南,一个长期以来繁华富庶、文风昌盛的地区,士大夫,封建王朝里一个尽享荣华、地位超然的社会群体,在晚明政事纷纭、世风日下的时代大势下,都难逃倾颓的命运。
本书聚焦于晚明时期六个围绕江南士大夫发生的故事。他们或因朝堂争端,或因乡间龃龉,而泥潭深陷。轻则地位不再,财势散尽;重则被逼上绝路,家破人亡。被裹挟其中的,除却名臣豪绅、莘莘士子,还有平民、胥吏、奴仆等社会阶层,每一个人都不得不在历史片段中挣扎沉浮。
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这些普通个体的声音极其微弱,但作者深挖时人档案文书,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力求还原真实的人物故事,带领我们于历史细微处,感知大时代之下每个人的生死抉择。
————————
【名家推荐】
若想深入了解明朝历史,江南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区域范例。江南不止是明代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地,更是科举最为发达、士大夫力量极其兴盛的地区。晚明江南士大夫危机的出现,地方秩序的颠倒,固然是士大夫鱼肉乡里所致,却又预示了当时的社会已经陷入困境,以暴力为呈现方式的社会流动随之而来。
——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江南是明帝国的经济命脉所在,是明帝国政治结构、社会结构最为复杂的区域。唐元鹏兄这本《江南困局》通过解剖江南民间社会运作的历史细节,将那个表面斯文风流、内在仍以野蛮为底色的时代再度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理解了江南困局,才能洞悉明帝国暮年陷入了怎样的泥潭。
——谌旭彬(历史作家、资深历史编辑)
一本生动的微观史,晚明社会的百态图。我们会看到,地理大发现对中国并非毫无影响,它促成了世俗力量的兴起,冲击着中国传统的秩序观,在晚明社会留下了一幅幅光怪陆离又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忍俊不禁,又让人深思。
—— 郭建龙(历史作家)
本书行文如同江南的春潮,盛世的余晖仍然铺洒在江面,大水悄悄漫过许多人的口鼻,不想让自己绝望的人们,仍然可以假装那只是无关紧要的微澜。
——刘勃(历史作家、编剧)
明朝真是一个神奇的时代,留下了许多神奇的故事:状元郎在自己的家乡,被草民逼得家破人亡;一门四进士,祖宅被奴仆侵占,却无力讨回……到底后面发生了什么?推荐阅读《江南困局》,在书中去寻找答案。这本书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总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强者可以横行乡里,弱者任人宰割。历史就是这样复杂,其过程和结局经常是出乎意料,并非“常识”就能告诉我们事件的本相。
——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
2025年1月8日 已读
好会讲故事一人。士族斗争尽是舆论引导,大V带风向,暴民一起,墙倒众人推。也不知道写的是晚明江南还是
历史 明朝
知识社会史(上卷) 豆瓣
作者: [英] 彼得· 伯克 译者: 陈志宏 / 王婉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 - 11
这部“西方近代知识与社会交融史”(从1450年古登堡发明活字版印刷术到1750年狄德罗陆续出版《百科全书》)的作品,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撰写,他应用知识社会学和跨学科的方法,考察了欧洲三百来年的大学、学院和教会所创造的多样化的、独特的知识,政府、学院和市场所作的信息收集、分类、传播工作,还有读者接受知识的多元过程。全书写作细致、质朴,富有条理,生动呈现了欧洲知识在互动交流与传播中的文化样态。
在彼得·伯克的妙笔下,知识的社会史摆脱了哲学上的争端,变得审慎、深思熟虑且充满历史感。这是一部文字精美、易于理解,且具有整合性的佳作。
——史蒂芬·夏平(哈佛大学科学史研究教授)
2025年1月1日 已读
脉络清晰,但毕竟是综述概要,浅浅一点。翻译得有点……emm
(17世纪的西方文人界还很欣赏中国文人的地位和科举呢。
献灯使 豆瓣
献灯使
作者: 多和田葉子 译者: 曾秋桂 瑞蘭國際 2017 - 3
持續著鎖國狀態到了某一日的「日本」。
在這裡的老人即使超過了一百歲,還是很健康,但是孩子們卻連步行到學校的力氣也沒有……。
寄託於新一世代的希望究竟是什麼呢?!
遭受大災難的摧殘之後,處於外來語、汽車、網路都消失的鎖國狀態下的日本,對於被剝奪死亡權利世代的老人義郎而言,無時無刻不擔心體弱、俊美的曾孫無名。
而長大成年的無名,終於要面對肩負「獻燈使」的重任、前往海外的命運……。
2024年12月28日 已读
以多和田叶子的想象力来写后311时代的小说确实非常合适,但《献灯使》却总给我一种既无聊又有趣的矛盾感。《韦驮天踏破一切》太强了,也只有她能用汉字的魔法来写情欲戏,形象又震撼。
多和田叶子 日本
束草的冬天 豆瓣 Goodreads
Hiver à Sokcho
6.3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埃莉萨·秀雅·迪萨潘 译者: 狄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10
现在是束草的冬天,这里是韩国与朝鲜边境的一座旅游小镇,一个年轻的法韩混血女孩在一家破旧的招待所做前台。一天晚上,来了一位罕见的客人:决心在这片荒凉的景象中寻找灵感的法国漫画家。

女孩不断违抗社会的期望,与她的异地男友分手,抵抗母亲对整容的催促,她与漫画家之间形成一种微妙又流动的关系。她同意陪他去寻找“真实”的束草,两人前往雪山和壮观的瀑布,甚至到达边境。可他对她熟悉的束草毫无兴趣——花哨的霓虹灯,战争的伤痕,母亲工作的鱼市。她有了一个隐秘的愿望,想要成为他画中的人。
2024年12月22日 已读
氛围塑造很到位,既疏冷有些些许潮热,但故事却写得想抓又抓不住。
法国
乔瓦尼的房间 豆瓣
Giovanni’s Room
8.0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鲍德温 译者: 李佳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4 - 10
入选《大西洋月刊》“过去100年伟大的美国小说”
BBC“100部塑造世界的英语小说”
附 科尔姆·托宾 精彩导读
——————————————————————————
年轻的美国人大卫在巴黎寻找自我,他的未婚妻赫拉独自在西班牙漫游。大卫在纪尧姆开的酒吧里遇到一个名叫乔瓦尼的意大利酒保。乔瓦尼唤醒了大卫心底的欲望,大卫进入乔瓦尼的房间,房间狭窄、失序,远离市区。
从小说的开头我们就知道大卫抛弃了乔瓦尼,知道赫拉回到了美国,还知道乔瓦尼因 杀害酒吧老板被判了死刑。鲍德温在时间轴上自由移动,大卫在男人和女人中间来回摇摆。
詹姆斯·鲍德温以敏锐而深刻的想象力,探索了爱的深渊,创造了一个关于死亡和激情的动人故事,揭示了人类内心无从言说的复杂性。
——————————————————————————
“我几乎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个房间。某种程度上,它变成我曾经住过的每一个房间,而往后我住的每一个房间都会让我想起乔瓦尼的房间。其实我并没有在那里住很久——我们在春天之前相遇,我在夏天的时候离开他——但还是让我觉得自己已在那里住了一辈子。”
2024年12月21日 已读
如此浓烈却脆弱的爱,如此纠葛的状态。逃避本心、逃避失序、逃避爱,逃避自己。
美国
营造天书 豆瓣
7.9 (17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6
本书为“建筑史诗”系列之一,“建筑史诗”系列由建筑学者王南在《读库》连载,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沿革、渊源及其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营造法式》由北宋哲宗、徽宗两朝将作监的官员李诫编纂,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重要的建筑设计与施工专著,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总结了北宋徽宗时期的营造知识与经验,同时也对此前历代的营造原则有所继承和概括,影响过一代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初见此书时惊呼“天书”,后立志精研。1930年起,以梁思成、刘敦桢为首的近代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中国营造学社精研《营造法式》,并与北宋及辽代建筑相互印证,终使《营造法式》重放光彩。
本书以梁思成及其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破译”《营造法式》为线索,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法式,解读宋、辽、金木构建筑遗存。此外书中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及图纸,使读者了解美轮美奂的古建筑如何从模数制及斗栱中演化生成,带我们领略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法门与艺术造诣之卓绝。
2024年12月15日 已读
细节处还是记不住理不清,但总归能适当打开一扇门了。
记住了!“斗拱铺作越是大而疏朗则建筑年代越古老,反之斗拱铺作越是小而密集则年代越晚近。”
王南
记者加缪 豆瓣
作者: [法] 玛丽亚·桑托斯-赛恩斯 译者: 张冬锐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阿尔贝·加缪从阿尔及利亚的贫民区走向巴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享誉世界的一生,其中着重讲述了加缪在《阿尔及利亚共和报》《巴黎晚报》《战斗报》这几家报纸工作的记者生涯。作者分析了加缪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文字,指出加缪的记者经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极深厚的养分,尤其是奥登案——堪称加缪版本的《我控诉》——与《局外人》的故事极为相似。
《记者加缪》也是第一本分析加缪的新闻作品的专著,加缪在评论分析时事时体现出的对弱者的关注和对公平的追求,对现如今的新闻报道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2024年12月8日 已读
对加缪来说,文学和新闻一直是互相介入的,生活与工作共生。记者是一个日复一日的历史学家。
“言论自由以思考的权利为前提,谵妄是自由的反面。”
加缪 法国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8.4 (133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 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2024年12月7日 已读
肆无忌惮地书写那些在爱欲里见不得人的情感、行为,然后无情地碾过你。
格雷厄姆·格林 英国
才女之累 豆瓣 Goodreads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9.3 (49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朗诺 译者: 夏丽丽 / 赵惠俊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一部关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研究专著。作者在古今浩繁的相关资料中爬梳抉择,经过严密的分析论证,认为后人对李清照一代才女形象的认知和看待她的立场经历了层累性的改变,几乎所有关于李清照的惯常言论都是经过精心阐释的产物,只有经过传统这一棱镜的折射后,李清照才为正统文化所接受。后人为了强化她的传统形象,在明代结集的李清照的作品中,甚至混杂了后起的拟伪之作。作者将数世纪以来外加于李清照的累赘层层剥离,以重构一个接近本来面貌的李清照的形象,揭橥数世纪以来颇富趣味的李清照接受史。
2024年12月1日 已读
在破除自传式解读的预设后,几乎重新打开了李清照。作品辨伪的分析也很到位,作为天才一般的女性,伪作的动机独增一份复杂。最后,对于李清照是否二婚能吵成这样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李清照
華人壯陽史 豆瓣
作者: 皮國立 / 皮国立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24 - 1
第一本以華人為主體的感覺史專書
★ 強精固本,滋補升級 ★
新版增加:戰後臺灣的壯陽藥發展史
西方妙藥大舉入侵,枯幹逢春,不可能這麼有效吧!
鱸鰻、蛇肉、鹿茸、雞佛,全都給我來一點!
阿公80老風流,就靠一針賀爾蒙?
為性事所苦的人們,何時才願意求診醫生?
威而鋼問世前的中西藥百花齊放期
❤ 虛弱年代的強身之道、充血之愛 ❤
從華人最害羞的軟肋切入,以醫療史的人文視野,
上承明清時期的補養觀,下探民國至戰後的性與身體,
翻新詮釋近代華人社會的壓抑情慾、藥品文化。
◆ 本書採用文化史與日常生活史的研究視角,作者利用從醫學典籍至醫藥廣告圖像等性質不一的材料,細緻地勾勒出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對國族想像改變的歷程。
◆ 迄今有關神經衰弱、遺精與情慾的歷史與文學研究數量不少,本書的貢獻與特色在於,這是學界首次對相關現象進行系統性探討,是一部能結合日常生活史、中醫社會文化史及醫學思想史的研究。
◆ 新版內容大幅拓展時間與空間,增補近百頁篇幅,延續論述戰後臺灣的藥品史及日常生活史,以荷爾蒙藥品為主,兼論提神飲料和民間的各種壯陽法,來補充過去我們所不知道的一頁歷史,並囊括更多地域與人群的共通感受。
「我因久患手淫,每星期至少二、三次,無法戒止,心思女人必洩精」;「初中之時誤犯手淫,以致腦神經衰弱,頭暈多雜念,易感冒、心驚、記憶力減退、容易疲勞,況且小便要結束前身體都會抖一下」;手淫多年,生殖器還會「垂頭喪氣,進不了玉門關」、「小弟弟不中用」,徒然有人的形體而如同廢物,真是「嗚呼痛哉」!────您,也有這樣的煩惱嗎?
華人特別重視「補養」,簡言之就是怕「虛」,因為虛弱會導致相當多的疾病,也跟「禁慾/縱慾」的論述流動有密切關係。這種身體觀伴隨二十世紀以降西方醫學的傳入,有了新的轉型,過去的補養概念在中西醫學之間激盪出更多火花。本書關注醫療、身體觀和藥品的歷史對話,分析民國至戰後民眾對身體內在虛弱的恐懼,與外在行為之間的連結。
以虛弱、慾望、疾病和藥品為核心,作者皮國立教授爬梳醫學典籍至廣告圖像等各式材料,探討性與身體的關係;此外更點出近代社會、文化之時代特性與風尚,細緻地勾勒出一段新式情感成形、知識系統變遷,乃至國族、社會、文化想像改變的歷程。
2024年11月24日 已读
其实是男人滋补医学史,多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新鲜,但壮阳这领域做正经研究的确实少,也算难能可贵。(不如边角聊和历史学人聊得好笑
台湾
〇〇年代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ゼロ年代の想像力
7.4 (15 个评分) 作者: 宇野常宽 译者: 余梦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0
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日本,人们普遍对社会性自我实现失去了信心,追求自我形象认可的“自闭家里蹲/心理主义”想象力风潮应运而生,《新世纪福音战士》便是其中最成功的标志性作品。进入千禧年后,这种想象力逐渐转变为“决断主义/幸存系”模式,即人们不得不在缺乏根基的情况下选择核心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博弈,互相厮杀。 当代日本最为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宇野常宽从流行文化入手,以《死亡笔记》《大逃杀》《野猪大改造》等“〇〇年代”经典影视、动画和漫画作品作为切入点,梳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十年日本社会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深层变迁,重点探讨了这一时期想象力和亚文化的演变轨迹。宇野常宽指出,虽然一些作品已意识到“决断主义”的局限性,但要彻底超越还需要新的想象力路径。
2024年11月18日 已读
品味比宅度爆表的东浩纪好太多。作品论方面写得真挺好,只是过于追求文本上升精神,不少观点和文本的联系论证不是很让人信服,决断主义的转变和形成仿佛一句话就给盖章了。
日本
梦回唐朝 豆瓣
8.4 (9 个评分)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18 - 9
本书与《营造天书》《万神殿堂》《木骨禅心》等同为“建筑史诗”系列,首发于《读库1504》,现推出单行本,便于读者阅读与收藏。“建筑史诗”由建筑学者王南撰写,拟出版四卷二十四本,内容涉及汉、唐、宋、元、明、清、东西罗马、中世 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旨在用几万字的篇幅写透一座建筑或一组典型建筑,以及它的血脉传承,进而向读者勾勒一幅恢弘的建筑史画卷。
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王南在《梦回唐朝》中为建筑爱好者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古建入门课。他带我们徜徉于一代名城长安坊间,欣赏融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身的唐代佛寺,遥想以中国古代最巨大的木结构建筑武则天明堂为首的帝王宫殿,最后畅游被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小殿南禅寺。通过对仅存实例的仔细体察,结合考古发掘所得、复原图、壁画、图纸、照片等,感受唐代“豪劲”的建筑风格,认识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基因和血脉。
2024年11月11日 已读
预习。大唐盛世只剩三座半。
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