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豆瓣
The Age of Extremes: A History of the World, 1914-1991
作者: [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译者: 郑明萱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8
【内容简介】
《极端的年代 : 1914—1991》是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的第四部。
极端的年代,即霍布斯鲍姆所定义的“短20世纪”,仿佛一张三联画,或者说,像一个历史的三明治。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到二次大战结束,是大灾难的时期。紧接着,是一段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社会进行重大变迁的25至30年期;这短短数十年光明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改变,恐怕远胜任何长度相当的历史时期。如今回溯起来,它确可以视为某种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一个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其实对世界的极大部分来说,如非洲、前苏联,以及欧洲前社会主义地区,根本就是又一灾难时期。
站在90年代的制高点,反思过去种种及未来茫茫之余,弥漫的气氛乃是一种世纪末的悲观心情。历史学家也许动辄喜欢以“历史终结”的口吻提醒空谈之人,未来却会依然继续进行。关于历史,只有一项通则可以绝对成立,那就是只要有人类,历史就会继续下去。
--------------------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美]托马斯·斯坎伦
31《起源:万物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最重要的代表作,历30余年而成的心血巨著。
★从1789年到1991年,从法国大革命到冷战结束,全面展现200多年以来现代世界的巨变进程,被赞誉为一套“无与伦比” “史诗般的” “殿堂级的历史杰作”。
★“深入的历史研究和卓越的叙事技巧”完美结合,简洁、生动、优雅并极具洞察力,普通读者了解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
★翻译成40多种语言,累计销量突破500万册,成为全球持续畅销的经典名著。
★入选英国《卫报》“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的非虚构图书”、中国出版集团“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
--------------------
【评论】
“年代四部曲”代表了“二战”后史学写作的高峰。很难想象除了霍布斯鲍姆,还有谁能持续写出如此高水平的著作。别人激动、喧闹,他冷静;别人愤怒、粗心,他讽刺挖苦、不偏不倚;别人求助于陈词滥调或体系时,他明察秋毫。霍布斯鲍姆写出这四本书这一成就最吸引人之处在于他贯穿始终的泰然自若,既非过于单纯,又不太过世故、愤世嫉俗,他恢复了人们对理性探究的信心。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东方学》《知识分子论》作者)
我认为霍布斯鲍姆“年代四部曲”直到今天仍是近现代世界史的最佳入门读物……霍布斯鲍姆的政治立场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位真正伟大的历史学家。他最好的作品都具有非凡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优雅、明晰,同情小人物,喜欢讲述细节。我和他都认为,是经济变化塑造了现代世界。他站在工人和农民一边,我站在资产阶级一边,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友谊。
——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文明》《西方的衰落》作者)
当代英语世界的历史学家中存在着“霍布斯鲍姆一代”。这个群体极具辨识度,他们大约在1959年到1975年进入历史学领域。虽说这些人对历史所下的许多结论与霍布斯鲍姆不再一样,然而正是霍布斯鲍姆的著作影响了他们的学术兴趣……而霍布斯鲍姆对我们的历史认知带来最持久影响的作品就是“年代四部曲”。
——托尼·朱特(Tony Judt,《战后欧洲史》作者)
进步主义政治史界的巨人,影响了整整一代政治和学术领袖。他的史学著作是最高等级的学术作品,但又饱含了深刻的同情和正义感。他孜孜不倦地鼓动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英国前首相)
20世纪最清醒、深睿、无畏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影响,已经流淌进了巴西的血液。
——卢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巴西前总统)
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并对政治充满激情……一位把历史研究带出象牙之塔,带给普罗大众的伟大学者。
——埃德·米利班德(Ed Miliband,英国工党领袖)
当你合上霍布斯鲍姆的某一本书时,感觉就像结束了一场激烈的壁球比赛,筋疲力尽而又备受鼓舞。
——戴维·S·兰德斯(David S. Landes,著名经济史学家、《国富国穷》作者)
霍布斯鲍姆已经阐明了许多题材和论点,从17世纪到20世纪末、从印度到拉丁美洲,其涵盖面之广令人诧异。他拥有极富创意的心灵和罕见的天赋,得以构思出新的概念并加以宣扬,而且这些新概念对之后的历史创作影响深远。就史学方面的才智而言,学界无人可出其右。
——凯斯·托马斯(Keith Thomas,著名学者)
霍布斯鲍姆百科全书般的知识面要归因于他对一切事物的无尽好奇心,以及他在维也纳、柏林和伦敦这样的世界主义大都市的成长经历。
——理查德·J·埃文斯(Richard J. Evans,著名历史学家、《第三帝国三部曲》作者)
与这位瘦削的老者聊上几句,你就会被他带回波澜壮阔的革命与战争年代。再平庸的人,与霍布斯鲍姆相处过一段时间,都会变得睿智而心思缜密……他深谙畅销读物的写作技巧,那些以工业和帝国为主题的系列著作,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人获得了触摸历史的机会,这是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学院学者做不到的。
——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英国新锐历史学家、工党下院议员)
霍布斯鲍姆是现代权威的史学家……他开创了对公众抗议、暴乱和起义的研究,他的著作对社会科学家和对历史学家一样重要。
——《泰晤士报》(The Times)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可以说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史学家,是极少数真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家之一……无论是在对细枝末节的掌握上,还是在非凡的综合能力上,罕有其匹。
——《卫报》(The Guardian)
他似乎既从容不迫又熟练自在地徜徉于许多地点、主题和世纪之中,时而语带幽默并展现出难得一见的天分。尽管霍布斯鲍姆的特质与布罗代尔颇为不同,但他拥有同样宽阔的视野、深入的观察能力、朝气蓬勃的精神以及(不得不再度强调的)天分。
——《世界报》(Le Monde)
《极端的年代》是杰出的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对20世纪的个人洞见。这本极其值得阅读的好书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激动人心。它回顾了人类灾难不断的20世纪兼具毁灭性和创造性的独特本质,并对未来提出了挑战性的预言。
——《旁观者》(The Spectator)
2020年5月2日 想读
社会学之思(第3版) 豆瓣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3rd Edition)
8.5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 [英] 蒂姆·梅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本书不依时间线性梳理,不按名家逐位清点,而是围绕既渗透日常生活、又塑造学科品格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究构筑我们世界观的潜在假设与默含期待,堪称入门上选。本次修订的第三版,全面回应第二版刊行以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气候变迁、不平等持续恶化、社交媒体的角色日益重要之类趋势,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共同体、消费观念、伦理、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生活世界。
2020年5月1日 想读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陈涛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道德科学”,这一涂尔干社会学的别称,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社会学在建立自身的过程中力求回应的原初问题。然而,在移植模仿和学科分化的过程中,这一基本问题却变得晦暗不明、为人所遗忘。因此,今天要把握这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及其界限,我们就必须把它放到它曾经努力挣脱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传统中,并把它看作是对上述传统的一种回应、乃至评注。从这些回应和争执中,我们将有可能再次激活社会学对于现代社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之上有所推进。这原本是、也应该继续是社会学的目标。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在“道德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这部分中,作者分别从社会法则和社会功能这两个角度考察了社会学对此前的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继承和批判,并借此去逼近它的理论预设。无论是涂尔干试图把握的不同于个体心理法则的社会法则,还是不同于哲学伦理学的人性论规范基础的社会功能,最终都要求他预设一个不同于个体的、自成一类的、有着自己的需要、思维和行动方式的“社会”。
在“道德科学的内在展开:从风俗到道德理想”这部分中,作者试图分析涂尔干社会学的内在发展脉络,他如何因为早期社会形态学和道德统计学在研究道德事实上存在的困难,而在后期逐渐转向宗教人类学和集体表象理论。与此同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也从风俗转向了理想化的道德。最后,作者还梳理和讨论了中国早期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对涂尔干理论的接受情况。
2020年5月1日 想读
寻找《局外人》 豆瓣
Looking for THE STRANGER: Albert Camus and the Life of a Literary Classic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爱丽丝·卡普兰 译者: 琴岗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一部传记作品,主人公是一本书
推理小说一般的文学史
饱含勇气、美德与爱的冒险故事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
为文学史不朽之作《局外人》作传,再现一部伟大文学经典的生命历程
出版七十八年,作者去世六十年,《局外人》仍稳居法语文学累积销量榜首。这本薄薄的小说被翻译成六十多种语言,仅在法国就卖出上千万册。
《局外人》如何写作、出版,又如何撼动世界,影响一代代读者?本书以《局外人》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讲述一个饱含勇气、美德与爱的冒险故事。
寻觅为无数人所倾倒的明星作家——阿尔贝·加缪早年创作踪迹
这部石破天惊的小说发表时,加缪只有二十六岁,一个从阿尔及尔贫民窟中走出的年轻人如何从自身“发现”了这本书?文学的师承、思想的成长、技巧的练习、素材的准备,以及动机的触发,通过详尽书信、笔记和历史资料,呈现“创作”这一神秘活动的有迹可循。
法国出版史上的至暗时刻,文学界的抵抗运动
1942年,巴黎处于纳粹占领之下,法国出版界风雨飘摇,伽利玛如何能在动荡时刻突破重重困难使《局外人》得以出版?哪些富有洞见和行动力的关键人物起了推动作用?
为全面理解《局外人》提供新的线索
七十八年来,对《局外人》的解读、批评、改编、演绎,从未停止,不变的是,它仍令人困惑不解、坐立难安。本书亦是对《局外人》的文学批评的历史,展现对一部文学经典的理解的代际差异与演变。
当代文学对何谓“好文字”的探索和颠覆
《局外人》那简单和冷漠的语言令人着迷。本书通过详述著名作家、日后成为法国文化部长的安德烈·马尔罗对手稿的修改,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让-保罗·萨特对《局外人》的重要评论,以及《局外人》被首次翻译成英语时的逸闻等,再现当代文学对何谓“好文字”的不断叩问和重新界定。
2020年4月30日 想读
事实 豆瓣 Goodreads
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 - 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7.8 (69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汉斯·罗斯林 / [瑞典] 欧拉·罗斯林 译者: 张征 文汇出版社 2019 - 4
◆比尔•盖茨送给全美大学生的毕业礼物:一人一本《事实》
◆避免情绪化决策!
◆颠覆你思维方式的神作,正在席卷全球!畅销近20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典、西班牙、意大利、荷兰……
◆《金融时报》《书单》《自然》等多家媒体赞誉
◆汉斯•罗斯林的TED等演讲视频点击量突破2000万次!
*****************************
★汉斯阐释的四个收入等级的框架,正是我致力于全球事业这几十年来也在思考的,但我从来没有像汉斯这样清晰准确地表述过。我今后会用《事实》的模型来推进工作。——比尔•盖茨
★汉斯为我们讲述了人类悄然无声进步的奇迹,只有他能做到。但是,《事实》做的远不止于此,它还解释了为什么进步往往是不为人知的,并教导读者如何清楚发现它。——梅琳达•盖茨
★《事实》包含了丰富的数据,读起来却相当轻松。它矫正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并解释了思考方式如何导致我们对世界产生误解。——史蒂芬•平克(畅销书《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事实》为这个复杂世界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导航工具,是消除消极和绝望的真正解药。——《自然》
★在汉斯的手中,数据会唱歌。全球卫生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变得十分生动。全球发展的大局展现在我们眼前,传递出一些令人惊讶的好消息。——TED
★精彩……书中的内容凝聚了汉斯毕生心血,充满热情和学识……每一页都体现了他的演讲技巧和对数据的喜爱。还有谁会选择“人均拥有吉他数量”的图表来作为人类进步的代表呢?——《金融时报》
★在这个全球都充满焦虑的时代,竟出现了一本如此振奋人心的书。——克里斯蒂娜•哈德曼,《泰晤士报》
*****************************
【内容简介】
避免情绪化决策!
认识情绪化本能,作出相应改变,摆脱非理性的困扰,重新把能量投入建设性的行为中!
--------------------------------
◆避免一分为二:如今不应再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都是中等收入国家,而这种传统分类方式很容易让你在现代社会痛失潜在市场;
◆避免以偏概全:在一些城市街头,你会看到很多盖到一半的房子。很容易认为这是因为盖房子的人失去了资金支持,或是做事毫无计划。其实这是房子主人储存财富的聪明办法;
◆避免单一视角:美国人均卫生支出名列世界第一。然而美国并非全球最长寿的国家。美国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排在第40位;
◆避免情急生乱:“你必须现在就行动,否则就来不及了!”这句话只会带来压力和焦虑。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以后仍然会有机会。
--------------------------------
一旦你拥有了《事实》提供的思维方式,你就能:远离焦虑、变得乐观、充满希望、变得理性、发现潜在的商机、作出有效决策。
2020年4月24日 想读
致命尖端 豆瓣
Bleeding Edge
作者: [美] 托马斯·品钦 译者: 蒋怡 译林出版社 2020 - 11
【品钦全新作品,并“钦定”序言】
品钦新作,也是品钦首度以家乡纽约为背景,献给“大苹果城”的礼物。
对于这位83岁的老作家而言,此书很有可能是他写作生涯的zui后一本。
成名后深居简出的他,这次破例审读了简体中文版的序言,可见他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
【前沿美好,却致命滴血。品钦反思技术的政治与人的处境】
与《万有引力之虹》把V-2火箭技术放在二战的历史语境下描述一样,《致命尖端》凸显了技术主题,将互联网、虚拟实境置于9•11事件、后现代消费社会等宏大的历史背景中。
它以互联网发生转折的2001年为背景,讲述“.com”经济泡沫破灭后的影响、互联网模式的换代。
这是品钦崭新的文学尝试,也是他对当代前沿科技的反思。他探索了“深网”和极客的生活,呈现了互联网中的许多前沿科技即将洪水般涌来的趋势。
【互联网∣虚拟空间∣黑色侦探∣赛博朋克】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赛博朋克小说家常说受到品钦早期小说影响很大,《致命尖端》是品钦小说特别接近赛博朋克的一本,它用了贴近赛博朋克的主题,却又超越了当年那个科幻亚文类。
黑色侦探、互联网、虚拟空间、赛博朋克,四大元素熔于一炉,相当值得期待。
【日本进口镭射纸,呈现极佳的高科技感】
封面主体视觉以颗粒等大的方块象征数位的像素,通过位移、组合、移动构成纸上的科技,也通过文字藏着读者待解的密码。以日本进口镭射纸印制,呈现极佳的高科技感。
【名人评价及推荐】
没有人,没有任何人,比得上品钦语言的广度,他灵活的句式,他签名式的黄段子与恐怖而耀眼的尊严感的混合……《致命尖端》是一部P大调的室内交响乐,它的创意丰富得时而蔓延开去,但却那么尖锐,最终直刺人心。
——《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次万众期待的回归,而且也是一部极富品钦特色的小说:混合了存在主义式的焦虑、疯癫的幽默感,以及无处不在的不详气氛。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互联网泡沫破灭的2001年,一位纽约私家财务侦探玛克欣,在纪录片拍摄者雷吉、纽约警察、CIA前特工交织的情报网中,调查亿万富翁艾斯的一桩阴谋,以及纽约和其虚拟的地下网络如何成为“帝国”的角力场。其间,她面对UFO相关的时间旅行者,相识俄国KGB、各色徘徊在边缘的极客怪咖、代码小子与企业家,遭遇神秘死亡,艳遇南美CIA硬汉,步入逐渐溢出现实的“深网”的虚拟世界……
终末,行凶者会被揭露,而不会被绳之以法吗? 而那个让纽约出现“归零地”的敌人是否再度归来?
2020年4月21日 想读
七个疯子 豆瓣
Los siete locos
7.9 (2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罗伯特·阿尔特 译者: 欧阳石晓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4
◎ “是我想太多,还是这世界太疯狂?”
◎ 毒丽场域疯子们的“蛮荒故事”,纳粹等现代性之殇的神奇预言
◎ “阿根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拉美现代小说之父,罗伯特·阿尔特代表作
◎ 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之先驱,胡里奥·科塔萨尔、罗伯特·波拉尼奥、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盛赞的伟大作家
——————————
本书是阿根廷著名作家罗伯特·阿尔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描述男主人公在社会底层挣扎并逐渐走向崩溃的过程。故事集中在三天时间,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从一件绑架案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阿根廷乃至拉美的社会现实生活。作家以精湛的文笔对主人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摹,并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变形地透视了身边的现实和种种人物,充满混乱怪诞之感。
有续集《喷火器》。
——————————
阿尔特无疑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是拉美第一位真正的都市小说家……这就是激发文学创作的力量。——《卫报》
他的视野与布宜诺斯艾利斯那一帮家伙昏暗而偏缘的视野从不可同日而语。——胡里奥·科塔萨尔
阿尔特是阿根廷现代小说之父,他是最重要、最伟大的阿根廷小说家。——里卡多·皮格利亚
如果这些海岸上有人能被称为文学天才的话,那一定是罗伯特·阿尔特……我在谈论一个将在时间长河中留下名字的小说家……难以置信,他还不为当今大众所熟知。——胡安·卡洛斯·奥内蒂
美洲西班牙语文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是它永恒的见证:暴力与不公平的见证,集体与个体的见证,现实与虚构的见证,往昔与现今的见证。在美洲,写作总是兼有诗意与政治的功能,写作从来不是一种无谓的游戏,即便在表面看来最形式化的表达中,它也从不逃遁于幻觉中。——《理想藏书》
2020年4月9日 想读
去依附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董筱丹 / 温铁军 东方出版社 2019 - 9
本书为温铁军团队继《八次危机》后推出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记录了我国应对第1次通胀危机的真实经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既要应对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高通胀,又要处置经济发展所内生的新矛盾,正如作者所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中国共产党靠土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靠增量农产品稳定供给压低城市物价,成功吸纳了过量增发的货币,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中国靠乡村土改缓解了通胀危机,而大多数没有开展土地革命的发展中国家至今仍难以从“发展陷阱” 中自拔。这些国家虽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在经济上却又陷入了困境。对比中国经验,探寻如何应对此前半殖民地经济遗留下来的高通胀,归纳其经验和机制,对深化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指导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甚至指导世界各国应对通胀危机,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3月29日 想读
中国历史通论 豆瓣
作者: 王家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中国历史通论》是王家范先生的经典之作,以他执教“中国通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写就,讨论范围覆盖直到今天为止的全部中国历史,既勾勒轮廓、阐释整体,也包含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王家范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呈现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
全书分前编、后编、续编三部分。前编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进行纵横交错的专题探讨;后编意在回顾和反思“通史”撰写的百年经历;续编收入初版后十年所写相关文章,如《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
2020年3月23日 想读
异国绮谈 豆瓣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陈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内容简介
日本近代小说家谷崎润一郎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尤其向往与喜爱中国文化。他曾于1918年与1926年两次拜访中国,并与郭沫若、田汉等重要中国作家结交。回国后,他感怀于中国风土人情,深深为之所着迷,创作了一批相关的游记、小说和随笔作品。本书精选了其中最重要的几篇,另收录了三篇谷崎关于印度和西洋人的小说。阅读书中的六篇短文,读者能轻易而明显地感受到一种与别不同的“异国情调”。
☀名人推荐
谷崎润一郎擅长在对于真实事物的描写中融入细腻的自我感观,构建出一种凌驾于一般想法之上的独特魅力。
——三岛由纪夫
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文坛,是谷崎润一郎成功地开拓了没有任何人敢动手的艺术的一个方面。换句话说,谷崎润一郎作为作家,完全具备现代日本作家中谁也没有的独特素质和技能。
——永井荷风(日本近现代唯美主义文学代表作家)
2020年3月21日 想读
人类学与认知挑战 豆瓣
Anthropology and the cognitive challenge
9.0 (8 个评分) 作者: [英] 莫里斯·布洛克 译者: 周雨霏 商务印书馆 2018 - 1
认知人类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建立在人类学与认知科学合作基础上的学科分支。与传统文化人类学的特殊主义(particularism)主张不同,它强调人类学应该回归创建之初对于人性普遍性(generalization)的追求,重拾对自身作为一项科学的身份认同。而Maurice Bloch正是如今的人类学学界中,这一分支和理论主张的领军人物。他与费孝通一样早年师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马林诺斯基,其后他一直在LSE任教,1983年任正教授,如今已退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学界复兴的时期,他也曾是英法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领军人物。九十年代后他的关注重点转移到认知领域,也是在他的带领下,认知人类学成为了如今LSE新的重要脉络及其与众不同的标记。 社会文化人类学倾向于将社会视作不可化约到个体的超越性存在,将文化视为不可化约到思维与个体心理的公共现象,然而如今这一传统正在受到来自认知科学的挑战。Bloch出版于2012年的这本书批判性地梳理人类学在研究文化与心智(mind)关系时的理论立场,尤其是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ism)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他引入认知科学对相同议题截然不同的解释脉络(尤其是进化论心理学)——关注先天的、不受文化影响的个体心理,以及它如何是一种被自然选择的适应机制(selected adaptation)。Bloch指出,认知科学基于大量实验的诸多发现,尤其是对人脑的先天性模块型功能构造(innate modularity)的发现,可能会冲击人类学对于“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来自后天社会和文化形塑”的假设。
2020年3月16日 想读
中国的地方财政体制与治理 豆瓣
作者: 游宇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0 - 9
本书主要研究的是我国的省及省以下财政分配体制如何影响地⽅治理,即就省际⽽⾔,财政资源在向的财政⽀出⽐重,究竟会给地⽅治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是什么。本书采⽤了⼀种地⽅治理进⾏⼤样本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再选取相应案例进⾏深⼊研究。
2020年3月11日 想读
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陳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1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的市場經濟改革,徹底改變了中國的勞動關係,同時也再造了中國的工人階級。這個過程充滿衝突和爭議,無論是國企工人下崗,還是私營、外資企業農民工對資方的不滿,都引發了各種形式的抗爭。國家如何應對勞工問題挑戰?工人運動為何一直脆弱、無序、無組織?
本書透過理論和案例分析,從制度安排、爭議處理和工人行動三個方面,探討國家體制如何決定了勞資關係格局、互動方式和力量對比,以及工人訴求的表達方式。基於歷史比較下的「國家因素」視角,本書強調了工人階級的形成與公民權利密切相關,提供了理解中國工人運動困境的一個解釋。
2020年2月24日 想读
三樓書記室的暗號 豆瓣
3층 서기실의 암호
7.1 (7 个评分) 作者: 太永浩 译者: 張琪惠 商周出版公司 2019 - 3
撼動北韓政權,使兩韓會談幾近破局的超級大書
度揭開近30年北韓權力結構的演變祕辛,直擊金氏家族統治內幕
★ 席捲韓國書店暢銷榜,銷售破二十萬冊
★ BBC、CNN、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半島電視台專訪,國際媒體追蹤注目
三樓書記室,輔佐北韓最高領導人的神祕單位。而由於太多事荒唐不堪,來自三樓書記室的指示,均以暗號形式發布,以防情資洩漏……
二○一五年三月,我接到一通來電,「太同志,外務省四樓面對廣場的辦公室,有位女員工的父親有事拜託你。收到電子郵件時,想一想你的名字和出國必備文件。」
我一一拼圖。首先,「外務省四樓面對廣場」,是黨委員會。而「女員工的父親」,則是三樓書記室的重要成員。因此這個「拜託」,正是從三樓書記室下達的,金正恩的指示。而要打開郵件中附件,得以「名字」和「出國必備文件」做為密碼。我輸入名字拼音和護照號碼,順利開啟了。文件中交代我回信。寄出時,必須再次設定密碼。來回數次後,那位女員工的父親親自來電,並指定了更複雜的密碼。
一連串隱密又複雜的過程後,我收到的指示是,「預購六張艾瑞克·克萊普頓演唱會門票,要是最好的座位」
就這樣,金正恩的祕書室——也就是三樓書記室——和我展開了聯繫……
——摘自《三樓書記室的暗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樓書記室的暗號》作者太永浩外交生涯歷經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三代領導者,集結多年所見所聞,道出北韓問題專家也無從知曉的諸多內情。
→ 國家經濟崩潰的時期,金日成為何執著於發展核武的大夢?
→ 國內為飢荒問題所苦,高官幹部出國沒有尋求奧援,一心只為了採購丹麥啤酒?
→ 北韓高舉社會主義旗幟,卻執著世襲體制,從封建社會退化為奴隸社會?
→ 金正恩執政初期形象溫和親切,因何凶殘肅清家族成員、前朝高官?
→ 當前北韓對外宣稱同意棄核,竟是重演多年前的外交騙局?
→ 菁英階層的動搖,又如何預言著金正恩政權的未來?
→ 「三樓書記室」扮演著何種角色、掌握著何種權力,以鞏固金氏王朝政權?
全書詳實記載了作者任職於政府機關的第一手觀察,一幕幕事件現場,讀來如同歷史紀錄片般,令人意想不到、大呼過癮。
2020年2月12日 想读
敬愛的領袖 豆瓣
Dear Leader: North Korea's Senior Propagandist Exposes Shocking Truths Behind the Regime
作者: 張振成(Jang Jin-sung) 译者: 雪莉‧李(Shirley Lee)英譯 / 廖世德 臉譜 2015 - 4
'「如果北韓有的是謊言和核彈,我有的就是真相和文字。」
北韓揚言要「在這個宇宙除掉他」,南韓領事館曾拒絕他「我們這裡幫不了你」
從封閉國度的權力中心揭露北韓內部驚人運作實況的權威之作
近距離接觸金正日的第一手記述,北韓人民對世界發聲最不可忽視的聲音
★《經濟學人》、《衛報》、《明鏡週刊》、《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觀察家報》……各大媒體一致讚譽,認識北韓必讀大作
★從「北韓的南韓專家」到「南韓的北韓專家」,金正日欽點的桂冠詩人,透視北韓未來的關鍵權威
★獨一無二的北韓記述,一位兼具詩人和間諜身分的逃亡者寫下他在金正日身邊的所見所感,以生命的代價告訴我們三個北韓的真相――真實的北韓、北韓政權捏造的北韓、外界建造的理論的北韓
★深度揭露神祕北韓的幕後之謎,前所未見的「金朝實錄」:北韓建國神話、金日成和金正日的父子權力鬥爭、金正日戰略、北韓綁架外國公民的結種戰略、南北韓的兩手策略、北韓對中國的愛恨交織、金正恩的未來……
◎詩人、間諜、逃亡者
「我看到槍管,聽到扣扳機的聲音。我頭頂又熱又痛,知道子彈會從那裡打進去……」
身為北韓的反情報官員,張振成原本過著舒適的生活。
他在北韓宣傳機器中位居最高階職級,專事協助該政權掌握人民。
他的任務包括創造北韓建國神話,對外假裝為南韓知識分子,撰寫抒情詩歌頌北韓獨裁者金正日。
年輕而雄懷壯志,張振成的愛國任務使他擁有一名古怪的讀者――金正日本人。
他可以與聞國家機密,接觸北韓權力核心眾多神祕人物。
由於深獲「敬愛的領袖」本人讚揚,他有種種理由滿意自己的生活和命運。
但返鄉之旅喚醒了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偷偷寫下故鄉街上人民的痛苦。
一份機密文件的遺失,讓他的生活破碎了。
他和一名友人被迫拋棄家人、朋友,以及他們所有的一切,逃離這個「隱士王國」。
本書是張振成動人的真實故事,訴說一個謎樣國家菁英圈子的一分子為何會變成該國最率直、最勇敢的批判者。
本書使世人對駭人的北韓內部實況有了新的認識;唯有在該政權高層工作的人,才得以揭發那些外人永遠無從得知的事。
◎國家敵人的自由之路
故事始於1999年5月,張振成接到神祕電話奉召去見金正日,轉車換船懷抱莫大希望的他看到出場的是抱著瑪爾濟斯小狗的糟老頭,這人計較的是頌揚領袖的標語是手繡還是印刷,接著領袖賜宴,菜色配燈光的荒謬景象,喜怒無常的領袖腳痛脫了高跟鞋的幻滅,加上最後領袖落淚全場趕緊痛哭的馬屁場景,勾勒出奇幻的序幕。
父親是大學院長、母親是醫生,出身菁英的張振成受到拜倫的詩啟蒙,並憑著詩作受到金正日賞識,被賦予撰寫史詩的任務,一路順遂。他曾與金正日用餐,收到一只價值七千英鎊的勞力士錶禮物。
張振成收到的另一份禮物是獲准返鄉。十年未回,位於平壤南方六十公里的故鄉沙里院已不再是記憶中的樂土,貧窮饑荒改變了一切。與數米過日子的老同學相聚,心酸大於歡喜;到市場上碰到人民法庭,軍方在大庭廣眾下槍決輕罪犯。家鄉見聞讓他難以執筆書寫上級交代歌頌領袖的詩作。詩人的良心驅使他寫下人民的真實生活。
一場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工作職位之故,張振成得以接觸被視為違禁品的南韓書刊,而他借給朋友的一本書卻弄丟了。此罪如同叛國,於是兩人決定逃往南韓。
亡命之路如電影般驚險刺激。藉由延邊農民之助坐車逃到延吉,但北韓方面誣陷他們是殺人犯。數次搜捕僥倖逃脫。原本覺得中國是天堂,他鄉遇故知才得悉相互的悲慘故事。找不到門路,危機重重。
輾轉經長春到瀋陽,南韓教會和領事館卻拒絕協助。在街頭用韓語試探,尋找同胞,一名朝鮮族女子成為貴人。被密告後公安上門盤查,帶了詩稿逃命。
尋求韓國餐廳老闆資助,獲往北京車資。致電南韓報社,在情報單位協助下獲得庇護,終獲自由。
現在,張振成是世人洞見北韓真相最有力的評論者,以堅定的聲音對世人揭示看待北韓體制和北韓人民的方式。
◎對本書的讚譽
「張振成極具洞見地論述了北韓高階菁英的生活方式和權力結構。這則故事描述張振成如何從全然的遵奉者一步一步轉變為深刻思考的懷疑者,乃至那個國家的敵人,最終經歷了驚心動魄的逃亡……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蘇珊•克爾博(Susanne Koelbl),《明鏡週刊》
「作為金正日造神機器內部的一名御用詩人,他〔張振成〕讓人們對金氏王朝的意識形態下層結構和他所謂的『失敗者的胡作非為』有了新的認識。」――《經濟學人》
「感動人心。」――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金融時報》亞洲版主編
「在本書中,張振成揭開幕後之謎,揭示一個逢迎諂媚、滿腹恐懼的固有世界。」――布萊恩•哈登(Blaine Harden),《華盛頓郵報》
「一則掙扎求存的非凡故事。」――賴瑞•蓋蘭(Larry Getlen),《紐約郵報》
「一個不可思議又具震撼力的故事,其特別之處不只在於它描繪了平壤菁英圈的内部運作,還因為有一位真正的作家――在北韓幾乎前所未聞――身處其中觀察它和述說它。」――亞當‧強森(Adam Johnson),《沒有名字的人》(The Orphan Master's Son)作者
「金正日晚期的前御用詩人透視神祕的北韓。任何讀過亞當‧強森的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品《沒有名字的人》的讀者,都將為之著迷。」――喬瑟琳•麥克魯格(Jocelyn McClurg),《今日美國》
「一則蘊藏強烈情感的真實故事……極其引人入勝……情感真切……」――《泰晤士報》
「〔相較於此前的北韓相關著作〕張振成的著作甚而更彌足珍貴。」――《衛報》
「卓越非凡……激動人心……北韓生與死的傑出描繪……」――《週日泰晤士報》
「撕心裂肺……權威且令人信服……」――《觀察家報》
「張振成近乎不可能的戲劇化故事,是迄今北韓夢魘的最佳描寫之一。」――《出版人週刊》
「一段激動人心的逃亡,完成這部緊湊又描寫精采的著作,戮力洞悉北韓輕蔑且應受譴責的權力策略。」――《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
「作為在南韓最著名的北韓流亡人士之一,張振成提供解讀北韓的傑出論點……」――瑞默克•布魯克(Remco Breuker),萊登大學韓國研究教授
2020年2月12日 想读
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 豆瓣
作者: 李伯重 译者: 王湘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6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国内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0年2月1日 想读
自然的弃儿 豆瓣
Cosmos. Une ontologie matérialiste
作者: [法]米歇尔·翁弗雷 译者: 缪羽龙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
-编辑推荐-
2009年降临节之夜,一位父亲在儿子的臂弯中安然离世。儿子说,这是父亲留给他“最好的礼物”。三年后,儿子结发37年的爱妻溘然长逝,留下这个世界让丈夫独自面对。
这“500多页”的文字记录了这位“儿子和丈夫”将“灾难化为坚贞”的时刻——为他自己,也为赞美死亡 这份遗产。
“进行哲思就是练习死亡。”至亲至爱之人的死检验着我们对“死亡”的所思所想,但哲学在这个主题上似乎缺乏真正有效的安慰。我们要如何自处?
● 水流千川归大海。这是——
作者最私密的“第一本书”:一种过哲思生活的示范,一种真正的哲学的慰藉。
○ 始于将生命切成两半的父亲之死,完成于让生命飘摇不定的爱妻之死。这是——
向天地万物寻求安慰的哀悼之书:让苦难变得有意义,正是哀悼创造了我们。
● 自然无需拯救,文明只是过客。这是——
回应现代“文明人”生存困境和焦虑的启示之书:文明不是对自然的破坏,而是对自然的升华、对自然之力量的雕琢。
○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需要大自然。这是——
击碎人类的自大与傲慢,重返自然之书:我们不在自然中,我们就是自然。
品评美食、分享游记攻略、窥视哲学家的肚子、数落弗洛伊德……这位法国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写作者米歇尔•翁弗雷践行着他的享乐主义宣言。这一次,他开启了雄心勃勃的“世界百科全书”计划,呈现在此的首部力作展开了他对自然、文明、生命的哲思,带领我们重新发现世界的意义、重新定位我们在天地万物中的位置。
你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淹死在难以理解的哲学黑话和文字游戏之中,相反书中那些朴实易懂、感性诗意、最具法兰西风格的文字会让你领略到翁弗雷的箴言:思考生命、践行哲学的最佳方式就是去生活。
-内容简介-
◇ 一瓶葡萄酒中蕴藏了多少值得我们去追忆的时光?
◆ “明天之后,明天将成昨天”——什么样的时间值得去经历?来看看流浪的茨冈民族的生存之道。
◇ 斗牛士桃花心木,这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藤本杀手,给了我们对生命善恶的理解哪些启示?
◆ 在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循环中,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 素食主义者、纯素食主义者和素行主义者,他们在对待动物的立场上都说了什么?
◆ 斗牛术展现了文明的强壮还是文明的虚弱?
◇ 教堂的设计和建造与原始的太阳崇拜有哪些对应关系?
◆ 以拉斯科洞穴壁画为代表的史前绘画,它们散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却展现出相似的表现形式。这隐藏了哪些人类起源的秘密?
◇ “三句十七音”的日本俳句蕴含着哪些东方智慧?
……
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展示了一种自然和生命的哲学。作者哀叹“哲学的堕落”,因为人类开始摆脱恐惧,不再将生命理解为一个循环:出生、活着、死亡——一切都将终结。他认为我们已经丧失了对天地万物的感觉。因此,在本书中,他试图通过对世界的沉思,重新恢复我们对时间、对生命、对天地万物的直觉,以此理解它的神秘性以及它给予我们的教诲。作者讲述了诸多亲身经历和观察,进而探讨了自称“文明人”的人类在当下如何处理自身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并与之和谐相处。作者将哲学沉思与天地万物和谐一致地重新连接起来,以此回应有关“天人合一”的人类理想。
本书采用五个部分每部分五章的形式。第1部分是对时间的拷问,讲述了作者父亲的时间,一种平静安详的时间,一种遵从大自然节律的时间。作者以一种有别于“科学”对时间的探讨,来描述一种时间的诗学;
第2部分反思了作为力量的生命,这种力量超越善恶,我们服从这种力量,直到死亡。作者把尼采的强力意志、超人学说用于描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现象,给予我们很多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第3部分思考了达尔文理论的后果,达尔文认为人和动物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只有程度的差异。作者着重讨论了素食主义、动物权利保护的议题;
第4部分把目光转向了我们身处的宇宙苍穹,作者反思了西方宗教传统对天空的“污染”:没有所谓的天堂,也没有所谓的天使。为了让自我与自我,并因此与他者能够相遇,为了让智慧能够显现,必须还宇宙苍穹以本来的面貌;
第5部分邀请读者进入崇高之境,去体验崇高感的降临。在这一部分,作者讨论了诸多当代艺术实践。
2020年1月27日 想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豆瓣
Mиросозерцaние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9.0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译者: 耿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别尔嘉耶夫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陀氏的“世界观”。别尔嘉耶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认为,“思想”在陀氏创作中起着巨大的核心作用。
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 ”。正是由于精神上的同源,这一带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哲学阐释令人惊异地充满了诗学激情。火焰般的热情、旋风般的思考,别尔嘉耶夫带领读者饱尝“思想的盛宴”。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他比任何一位作家和思想家更震撼我的心灵。我总是把人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和与之精神相异的人……每一次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都为我从更新的层面揭示一切。
——别尔嘉耶夫
如果说巴赫金从诗学角度成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那么,别尔嘉耶夫则从宗教哲学角度成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果将这几乎是前后问世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看,则相得益彰,近乎完美互补,算是俄罗斯本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双峰齐立。
——耿海英
2020年1月17日 想读
我的隐藏人生 豆瓣
A Vida Invisível de Eurídice Gusmão
9.1 (7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玛莎·巴塔莉娅 译者: 龚沁伊 文汇出版社 2019 - 11
我的内心有一场激烈的挣扎,逼迫我去做真实的自己。
一对姐妹花一生追寻自我的故事, 真正呈现身为女性在自我实现之路上的挣扎与永不妥协。
————————
故事发生在绮丽的里约热内卢。一对姐妹花,一个美丽叛逆,一个聪慧过人。 这个 世界却对她们的天赋、自我和挣扎视而不见。 当她们一个身心破碎,无家可归, 一个被迫藏起自己的光芒,黯然失色, 她们会找到彼此,讲述被隐藏的人生和永恒的信念。 然后,用双手创造机会,为自己挺身而出。
小说讲述她们从少女时代步入婚姻、家庭的那几年,但那几年足以呈现她们的一生:身处传统的社会,但依然怀抱很多很多梦想和憧憬,叛逆地渴望实现自己。
————————
全球二十余国媒体隆重推荐!
◆《卫报》出版人年度之选 ·《纽约时报》 编辑之选 ·《芝加哥书评》必读推荐 ·《科克斯书评》编辑之选·Bookriot 年度推荐 ·美国图书馆协会编辑之选 ·《赫芬顿邮报》必读推荐
◆巴西主流大奖”圣保罗文学奖“决选名单作品
◆风行英、美、德、法、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挪威等二十余国。
◆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隐形的女人》获2019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代表巴西,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实力译者译自葡语,原汁原味呈现原作细腻非凡、幽默机敏的文笔。
※封面插画来自《纽约客》御用封面设计师之一Malika Favre。
————————
◆作者的话:
“尤莉迪丝向来聪慧。给她一堆精确的数据,她能设计大桥。 给她一间实验室,她能发明疫苗。 给她一沓白纸,她能写出文学名著。 但如果给她一盆脏内裤呢? 她当然能洗得又快又干净,随后坐回沙发, 再次思考人生。“
·
“像尤莉迪丝这样的人要去担当,去创造,去感受有用的感觉。我在写作的过程中,想到了很多尤莉迪丝们,她们曾经或现在,无法实现自己。这是对天赋和自己的巨大浪费。”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字字珠玑,幽默的文笔足够尖锐,旗帜鲜明地撑出这个轻盈的故事中严肃的一面:女性的自我牺牲。书中流淌着深刻而开阔的人性。
by 英国书评人 A LIFE IN BOOKS
·
◆一切都改观了吗?我们似乎能听到作者在这部令人爱不释手的、寓言般的女性史诗里叹息……巴塔莉娅诙谐地用安德诺尔、安东尼奥、阿方索、阿尔瓦罗这些犹如回音的名字,暗示这些男性角色落入了沙文主义的窠臼。
by《纽约时报》
·
◆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机敏的笔调创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天赋异禀的女主,她们一直在追求人生与自我的亮点。她们的个性照亮了我们的生活世界。
by《序言书评》Foreword Review
·
◆巴塔莉娅触碰到了我们的神经,提醒了我们女性主义的重要性。女性的声音被忽略了,不仅仅是在公共场所,也在家庭的私人空间里。……通过电影改编,我想将那些隐匿于幕后、默默奋斗的女性角色的真实生活呈现给观众。
by改编电影《隐形的女人》导演 卡里姆•埃诺兹
·
◆这本书把我们试图隐藏的叛逆、没有实现的自己,都坦率地呈现出来了,女主旁若无人地一直、一直找寻生活与自我的亮点。梦想,失败,再梦想。一气呵成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
by Goodreads 读者
·
◆一个想做模范妻子和妈妈的女人,但同时又觉得人生有远比清洁、烹饪和购物更重要、更有惊喜的事情。这本书写的就是我们身为女性的生活。
by Goodreads 读者
·
◆很享受这次阅读。巴塔莉娅很聪明,笔法高超,用生动的故事带着读者穿梭于里约旧城街道,也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by《里约大冒险》导演 卡洛斯•沙尔丹哈
·
◆生动描绘了1940年代一对有反抗精神的姐妹,她们拒绝在厌女文化中被丢弃一旁。幽默、丰富,这本书是一场罕见的文学盛宴。
by《芝加哥书评》“今年必读书单”
·
◆尤莉迪丝说好了要做完美的女儿和模范妻子、母亲,但问题是,尤莉迪丝禁不住她的事业心,她自信,是个行动派,是个创造者,是个不断寻找更多、更多、更多人生的人。她斗志昂扬、自我赋权。玛莎在这本魅力无穷的书中完全展现了令人向往的勇气之举。by Bookriot年度图书
·
◆巴塔莉娅刻画了无望苍凉会在婚姻里滋长——不仅因为爱的缺席,还因为忽视对方的需求,或者说,牺牲自己。准备好喜欢上隐藏的尤莉迪丝吧,她有太多太多可以鼓励我们的地方,远远多于她在那个时代的里约所受到的限制。
by《科克斯书评》
·
◆玛莎•巴塔拉娅用幽默和一针见血的文字,笑对她国家里的父权宰制。
by《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20年1月4日 想读
无身体的器官 豆瓣
Organs Without Bodies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吴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这一回,知名段子王、炫酷哲学家齐泽克诞生出了德勒兹的孩子。
☆☆齐泽克与德勒兹之间的“相遇,而非对话”。
☆☆对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的颠覆,对一些“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的抨击。
☆☆“本书献给那些假想的自由的神奇时刻,也献给那些被回到‘正常’现实所困扰的希望。”
☆☆关键词:齐泽克☆德勒兹☆黑格尔☆俄狄浦斯☆精神分析☆希区柯克
==============
在这部极具争议的作品中,一位文化理论巨人沉浸在一位法国思想巨人的思想中。
在他的尖锐的风格中,齐泽克将德勒兹的作品与俄狄浦斯和黑格尔连接在一起。这二者,正是这位法国哲学家试图远离的。
齐泽克颠覆了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其目的是探索电影《搏击俱乐部》和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的“无身体的器官”。
最后,他抨击了他所认为的“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把德勒兹变为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家。
齐泽克用他超凡的能力和无所畏惧的论证,致力于重建一个比我们所知所想的更为真实,也更激进的德勒兹。
2020年1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