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西北雨 豆瓣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联合报文学大奖得主童伟格代表作
一个关于离开或留下,逝去或复活,失落或寻找,溯想或遗忘……微苦、无伤的“说不完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一个家族的命运难测不可解,四代人逃离流散,死亡却始终存在。这部长篇小说被倾诉出口,却只见童伟格使用诗意轻盈的语言与多重变换的人称,让所有人 回忆、想象、造梦、书写。在种种近似呓语的碎片化叙事中,亡灵复活行走,地景流转于山村、孤岛,静谧的时光迂回周折,字里行间弥漫着恍惚停滞的气息。全书仿佛一幅卷轴,或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故事永不止息;所有的记忆、伤害,甚至连命运与死亡,都在小说中无尽循环。
✨ 编辑推荐
●童伟格是台湾七零后小说家中具代表性的一位,曾获台湾文学金典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认可。我们能从其书写中看见魔幻写实、现代主义、内向世代等诸多风格,却无法用单一特定的词概括他,骆以军便曾言:“童伟格的可怕,在于他可以解释其他全部人,而竟无人能解释他。”
●2004年夏天,童伟格开始创作第二部长篇小说,定名“西北雨”;历经五年书写、删减约五万字后正式出版,并表明:“初次见‘西北雨’这三个字,是在小说家袁哲生的《天顶的父》里。”一种联系由此而生,我们可能在本书窥见两位重要台湾小说家相互对照的隐秘痕迹。
●在2010年“台湾文学金典奖”长篇小说决选会议上,《西北雨》不仅得到所有票数而荣获这项年度大奖,更让在场评审吴达芸盛赞:“读《西北雨》,可以说整个颠覆我原先对小说的训练或是阅读习惯。”
●随着小说家操练出更繁复的时间折叠术,本书形成一个永远说不完的故事,作者长期关注的“死亡”“命运”“对乡土的困惑”等命题也都折叠其中,《西北雨》更因此被视为童伟格总结前两本小说的代表作。
✨ 名人推荐
我读童伟格,视觉上那翻动着空旷的场景如此像年轻时看的塔可夫斯基。但流动的诗意却让我想到以色列小说家奥兹,或较好时的石黑一雄……倒带、透明,那时间与命运的畸人之“我”背着快乐无害的他们在这片梦中荒原跑,从葬礼出逃,拉出这样一幅浩瀚如星河,让我们喟叹、悲不能抑、灵魂被塞满巨大风景的“赎回最初依偎时光”的梦的卷轴。
——台湾小说家 骆以军
童伟格从容谨守他在“小说的边界”的信念,不理会乡土写实,遑论家族史写作。那芜杂不文的山村、浪打菜渣坑的孤绝海港、畸零人寄居的卫星城镇,是诗的存在,抒情的存有,也是灵光的存有。米兰·昆德拉在《相遇》赞誉某书从书写形式到美学都具深刻原创力,是为“原小说”;《西北雨》同样值得如此赞美。
——台湾小说家 林俊颖
你得要够辽阔才能够深邃,《西北雨》就是这样。像大地吸收了泪水,以一种“将死之人”特有的辽阔,穿入地心,抵达文学的心脏:一种复杂无比的善良。
——台湾小说家 胡淑雯
一整座清酽悠长的宇宙:记忆中的事物在此散放着透亮光泽,并因此乾淨与确实存在着。这是一本关于阳光、微风、空气与雨雾的信仰之书,生命的永恆哀痛被安静与饱满的文字所护卫与洗涤。我们因此懂得孤身一人却盈溢各种细致的身体感受,在童伟格所许诺的魔幻乡土中,沉静等待重生,并因生命的这个恩赐而深情地微笑。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杨凯麟
✨ 获奖记录
《西北雨》荣获2010年“台湾文学奖”图书类长篇小说金典奖。
作者荣获“台北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2020年11月14日 想读
一触即发 豆瓣
The Dynamite Club: How a Bombing in Fin-de-Siècle Paris Ignited the Age of Modern Terror
作者: [美] 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 译者: 范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6
欧洲史家约翰•梅里曼追溯现代恐怖主义重要节点,
讲述左拉小说人物原型埃米尔•亨利令人叹惋的一生。
★资料详尽,追索暴力事件的草蛇灰线
权威历史学家约翰•梅里曼遍寻档案与报刊资料,兼顾叙事技巧与史学家的严谨性,错落有致安排章节、裁剪线索,讲述主人公埃米尔•亨利的思想和情感 变化,刻画 这位原本前途无量的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暴力的穷途。
★笔力深厚,重审恐怖主义的前世今生
由小见大,视野宏阔。通过埃米尔•亨利事件,重审现代恐怖主义产生与存续的土壤,检讨西方冷酷国家机器,反思暴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勃兴。
★描摹啸聚巴黎的义士群像,展现妙趣横生的时代画卷
埃米尔•亨利是左拉小说人物原型,正是“美好时代”巴黎的光影与罪恶孕育了这样的悲剧人物。19世纪末欧洲社会的暗潮涌动、激进思想的盛衰、恐怖主义圈子的聚散、阶级矛盾的激化与爆发,在梅里曼笔下悉数展开。
——————————————————————————————————
梅里曼的著作刻画了法国“美好时代”的工人阶级激进主义,是很有启发的研究。那时的阶级冲突并不只是修辞。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真实的犯罪故事,运用陀思妥耶夫斯基般意味深长的笔法,讲述了被崇高理想触发的绝望行动。
——《出版者周刊》
梅里曼重构了这场袭击案,他用法官的视角巡检“美好时代”的巴黎,巧妙地呈现了亨利的个性。本书无疑是在邀请我们将亨利与当代恐怖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做一比较。
——吉尔伯特•泰勒《书单》
——————————————————————————————————
现代恐怖主义源于巴黎的一家小餐馆,始于世纪末“美好时代”的那个阴冷雨夜......
1894年,法国青年埃米尔•亨利在一家餐馆投放炸弹,无辜民众受伤死去,在欧洲史家约翰•梅里曼看来,此前的暴力袭击总是针对特定的“大人物”,而埃米尔事件是“第一起现代意义上的恐怖主义袭击”。
《一触即发:现代恐怖主义的起源》把人们拉回真实的历史现场,通过巡检埃米尔•亨利的成长经历、思想变化、社会交往,刻画这位原本前途无量的知识青年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穷途,也全景展现了“美好时代”的巴黎暗潮涌动的时代画卷。作者梅里曼运用详尽的档案与报刊资料,错落有致安排章节、裁剪线索,兼顾叙事技巧与史学家的严谨性。
复盘埃米尔事件时,梅里曼充分还原人物与事件的复杂性,探索现代恐怖主义的真正根源。埃米尔事件发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恐怖主义的隐患威胁着全球安全。通过重审现代恐怖主义产生与存续的土壤,反思无差别袭击在世界范围内勃兴的来龙去脉,梅里曼进而指出,西方世界冷酷的国家机器也是恐怖主义的帮凶。
2020年11月9日 想读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豆瓣
Civilisation materielle, economie et capitalisme, XVe-XVIIIe siecle: Tome 1: Les structures du quotidien: le possible et l'impossible
10.0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 顾良 / 施康强 商务印书馆 2017 - 7
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巨著,书写了15至18世纪的资本主义发达史,由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集大成者布罗代尔历时二十余年结撰而成。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其基础只能在长时段的日常物质生活中去寻找。因此他以“总体史”为目标,以长达四百年的时段为整体对 象,从特定角度描述了世界物质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历史。
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日常生活的结构:可能和不可能》好比“为世界过一次磅”,旨在确认前工业化时期世界的潜力限度,当时“物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集大成之作,本书不仅展示出布罗代尔的博学广闻和驾驭浩瀚史料的非凡才能,也充分体现了年鉴学派对长时段发展和经济社会结构两个维度的重视与研究,而它在架构、概念、理论与论证方面所引发的争辩也使其更具长久的魅力。
2020年11月9日 想读
尼尔·盖曼随笔集 豆瓣 Goodreads
The View from the Cheap Seats:Selected Nonfiction
8.4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盖曼 译者: 张雪杉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9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大陆初次引进
八十余篇散文随笔,六百页超大容量,一部文艺佳作鉴赏指南
解锁盖曼私人书单,揭秘大师如何阅读、思考和创作
一部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
“我相信,在枪炮与观点的较量之中,最终胜利的会是观点。”
◎ 编辑推荐
☆ 雨果奖、星云奖等30余项幻想文学大奖得主,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入围2017年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奖。
☆ 精选演讲、随笔、书评、访谈等文章共80余篇,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看法,对各类幻想艺术的鉴赏和评价,少年时代的阅读与写作,以及对艺术创作上的理解和经验。
☆ 尼尔•盖曼罗列了这个时代那些伟大的文艺作品,给出了幽默而充满智慧的解读,这既是一部文学大师的私人书单和影单,也是一部文艺佳作鉴赏指南,正如著名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所言:“尼尔•盖曼是故事宇宙之中的一位神明,对于成百上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圣书。” 翻阅本书,让我们追寻文学大师的脚步,以盖曼式富于想象而锐利的思考方式,展开一场瑰丽的智识之旅。
☆ 全书展现了一位内心纯粹的写作者,以自身燃烧的激情与热爱,毫无保留地倾授创意实践的宝贵经验。通过此书,读者可以了解尼尔•盖曼如何成为尼尔•盖曼:他的阅读谱系,信念和生活,创作的线索,以及他是如何把这一切汇集在一起的。不仅能激发人们的灵感,也以超人的感召力唤醒每一位读者对阅读与写作初心的思考。
◎ 内容简介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首部非虚构作品集,一部对幻想艺术的鉴赏,对创作理念的剖析,涵括观点、激情与希望之书。在这部精选了八十余篇演讲和文章、前言与随笔的巨著中,尼尔•盖曼真诚地探讨了对科幻、音乐、漫画以及电影的诸多看法,揭示了他对幻想写作的理解。他邀请读者进入他的真实世界,分享了他在多个创作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对类型文学的探索,他与斯蒂芬•金、戴安娜•韦恩•琼斯、特里•普拉切特、道格拉斯•亚当斯、哈兰•埃利森等大师们的往来和友谊,创作《美国众神》《睡魔》《星尘》《鬼妈妈》《坟场之书》等畅销书背后的故事。
他谈到了年少时代点燃写作的热情,这种热情时至今日仍在他心中燃烧;谈到了他尊敬与热爱的作家的生活、文学类型与个性、图书馆与书店;谈到了作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写作,读者如何以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所有这些东西至关重要。这既是一位风趣且谦逊的读者对幻想艺术的深度鉴赏,也是属于这个时代伟大的思想家、造词匠、白日梦想家的心灵自白。
◎ 媒体或名人推荐推荐
★ 满是诚挚热爱与渊博学识,这同时也是一封极美的情书,写给阅读、写作与梦想,写给一整个文学类型。——朱诺•迪亚斯,普利策奖得主、《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作者
★ 在这本从头到尾引人注目,读起来津津有味的非虚构作品、报告与演讲选集中,盖曼对写作本身的探讨,与今日在此领域工作的任何人一样优秀。他谈到了幼年、少年和青年时点燃他的那种热情,看得出来,这种热情时至今日仍在他心中燃烧。他才华横溢又令人感动地谈到了他尊敬与热爱的作家的生活、文学类型与个性、图书馆、书店、电影与漫画。他的智慧与粉丝般的狂热清晰可见,他告诉你作者如何以及为什么写作,最重要的是,读者如何以及为什么阅读,为什么所有这些东西至关重要。盖曼是故事宇宙之中的一位神明,对于成百上千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圣书。——斯蒂芬•弗雷,作家、喜剧演员及影视演员
★ 不管是小说光辉灿烂的拜占庭式路线,还是像本书中的非虚构作品这样更加宽阔的公路,尼尔•盖曼的散文与世界观的真诚与美好不可言喻。他是百分之百纯粹的作家。他可以熟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你的思维过程。我并不总是同意他的观点,他也并不认为我理所应当同意,这让他成为如此罕有之人:具有谦逊感觉的艺术大师。——克雷格•弗格森,作家、政治讽刺漫画家
★ 如果在一个绝望的夜晚,这本书来到你的身边,清晨你会再度相信其中的观点、希望与人类。这是一本十分美好的书。——凯特琳•莫兰,记者、《纽约时报》畅销书《如何长成女孩》作者
★ 毫无疑问,盖曼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小说与漫画作家,同样也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散文作家。——《出版人周刊》
★ 盖曼的众多粉丝会喜爱这部文集,这里陈列了作者的风趣与机智,以及对艺术和艺术创作者的深刻评价。——《书目》杂志
★ 盖曼的粉丝知道,这位作家还应该以另一种职业闻名。他的非虚构作品和小说、漫画及剧本一样引人注目。在他三十年职业生涯中,他写过评论、采访、前言、演讲、文章和随笔,几乎包括所有可以预见的话题(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话题)。——《洛杉矶时报》
★ 强烈推荐给盖曼作品的读者,同样也推荐给科幻与奇幻普通读者,以及对文化批评与写作艺术与技巧感兴趣的人。——《图书馆杂志》
2020年11月9日 想读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8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2020年11月9日 想读
辶反田野 豆瓣 博客來
7.6 (5 个评分) 作者: 趙恩潔、蔡晏霖(主編) 左岸 2019 - 2 其它标题: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


  「田野」不只是一種研究工具。
  「田野」更是不確定年代的處世技藝!

  田野是什麼?「田野」一直在改變。

  今日,在許多意想不到的空間,越來越多人在「做田野」。不論是在紐約華爾街、西方與非西方的科學實驗室、世界各地的電子工廠、醫院診所、瀕臨絕種的紅毛猩猩棲地、「第二人生」的線上虛擬遊戲,甚至是殘酷的戰場邊緣。有越來越多領域伸臂擁抱「田野」,期待「田野」能帶來更正確的市場評估、更精準的受眾認識,協助解決更多社會問題。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不只強調演算法的大數據夯;與大數據精神完全相反,強調「純手工、親體驗」的田野工作,也正夯。

  反觀已經強調「田野工作」一百年的人類學者,卻丟出了一個個對「田野」的疑惑。什麼是田野的典範?傳統田野強調的長期浸淫,在今日高度破碎化的社會中還有什麼意義?對田野又愛又恨的人類學者,在田野裡沮喪受傷,卻依然痴心不悔,只因為田野帶她/他們在最不可能的地方遇見愛。

  《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是一本非典型卻讓人大開眼界、回味無窮的田野故事集。書裡不會給你「什麼是田野」的定義,或「如何做田野」的SOP,但會娓娓道來田野工作者如何與國家機器、綠能、小農、原運、社運、移工、科學家,乃至動物植物真心地相遇。

  田野如何與國家、體制「對話」?旁聽立法院開會、參與發展計畫,甚至介入決策機構與當地居民的風電爭議,這些「非典型田野」獲得了什麼?人類學者回饋了什麼?

  怎麼拿捏與「報導人」的關係?用臉書做田野是不得不為,但也因而見到報導人更真實的一面?進入工廠也要畫親屬圖?人類學者在香港菲傭的選美大賽中扮演什麼角色?都蘭阿美族跟峇里島華人社群,人類學者在哪裡才是局內人?部落長老說,外來者更適合記錄傳統儀式禁忌,為什麼?

  宗教、科學、人類學可以產生怎樣的互動?於是,人類學者與穆斯林科學家,一起探詢伊斯蘭清真戒律如何進入自然科學實驗室。人類學一定得研究「人」嗎?可不可以賦予「他者」更寬廣的定義?

  「辶反」是反對、反思,也是奔赴與回返。多義的書名,層層翻轉的世界觀。

  「反田野」,是對人類學古典田野工作範式與大眾想像的「反對」及「反思」,同時也帶出田野這門技藝之於當代的回應。「返田野」,是人類學者們關於「返回」田野的思考,並透過不同田野的對比與反差、不同田野的斷裂與承接,探問田野工作的本質。「辶」有忽走忽停與奔走的流動意涵,「辶反田野」因而帶入更多時間性的思考:田野可以如何回應人生不同階段的困惑與陰影;田野中的互動醞釀了什麼?生成了什麼?

  書中的思考承接了過往人類學反省的基本精神,但更強調從空間的反思進入時間的反思,並迎向非生產性導向的另類時間觀,裡面有學習、醞釀,與等待,更有驚喜、頓悟與啟發。這一切看似缺乏「效率」與浪費「時間」,卻正有助於捕捉複雜繽紛的動態真實。

  原來,田野不只是研究工具,更會改變生命,甚至是面對當代生活種種危機、災難、創傷,與不確定性的人生必備技藝。
  10位人類學家、10個田野故事,讓你對田野的想像更上層樓。
  歡迎光臨,田野異托邦。

2020年11月5日 想读
卡特制造:安吉拉·卡特传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Angela Carter:A Biography
9.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埃德蒙·戈登 译者: 晓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安吉拉•卡特首部经过授权的完整传记,中文版重磅推出
★经典作家的经典传记,感受巅峰水平的文学传记带来的深刻愉悦
★原著好评如潮,获毛姆文学奖;石黑一雄、科尔姆•托宾等著名作家热情推荐
★获《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金融时报》《旁观者报》《观察者报》年度好书
★她的作品时而滑稽,时而性感,忽而恐怖,忽而残忍,但始终具有锋利而颠覆性的智慧和华美的文风。她的人生一如她的作品。
★将安吉拉•卡特任性而精彩的人生旅程与她的日记、书信、感情纠葛、创作历程及其亲友回忆、时代背景、文学史事件等完美融合,处处闪耀着迷人的细节和敏锐的评述,引人入胜,堪称当代文学传记的写作典范。
————
————
英国著名女作家安吉拉•卡特(1940—1992),凭借《染血之室》《马戏团之夜》《焚舟纪》《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明智的孩子》等新颖无畏、独树一帜的作品,成为一代人的偶像和百年来最富盛名的英语作家之一,被萨尔曼•鲁西迪、伊恩•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大作家拥戴为一代文学教母;时至今日,她也是女性主义的象征。
安吉拉•卡特的人生也跟她的作品一样不落俗套。从害羞、内向的童年,到胆大妄为、活跃叛逆的青年,再到快乐、自信的中年;从在窄小的出租屋里努力写作的年轻女子,到整个时代最重要、最大胆的作家之一,她充满冒险的人生旅程启发了瑰丽、炫目而诱人的作品,乃至永久地改变了英国文学,为之注入新的能量。
这部迷人的传记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如何构建自我的故事,她从不困于自己的角色和身上的标签,致力于对现有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的拆解、修补、重塑。她的人生任性而精彩,她的性格复杂而多变。作者埃德蒙•戈登通过安吉拉•卡特的日记、书信、作品,以及她亲朋好友的回忆和讲述,串起了这位“神秘女巫”生命中一个个事件和点点滴滴的悲欢与渴望,不仅勾勒了她的人生旅程和写作旅程,也回答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构建自我,成为独一无二的安吉拉•卡特的。
——————
——————
——————
媒体推荐:
一段奇妙的旅程……成功地让我们走近一个任性而精彩的人,过去五十年来最杰出、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石黑一雄, 《卫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出色的调查研究,敏锐而迷人。
——科尔姆•托宾
有人情味,覆盖内容广,充满处理巧妙的细节,和它探讨的对象一样对身份的本质有敏锐的感知……对一位饱受喜爱的作家及其作品内容丰富而一丝不苟的记录。
——克莱尔•洛登,《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出色的书——有见地、热情、自信,还有不经意的诙谐……让人不能自拔!
——《纽约时报》
一本聪明、丰富而予人启迪的书。
——理查德•达文波特-海因斯,《旁观者报》年度好书推荐语
一部典范作品……每个人都应该读。
——《旁观者报》
处处闪现安置恰当的细节和诙谐的趣谈……最有价值的那类文学传记。
——露西•休斯-哈利特,《文学评论》
戈登的书让我感受到读巅峰水平的文学传记带来的深刻愉悦。它会让卡特的仰慕者们着迷,在新一代人中激发起对她作品的兴趣,也许还能让诋毁她的人重新思考一下。
——《独立报》
每个自然段中都有闪光的细致调查……这本让人读得津津有味的传记会很难被超越。
——《星期日泰晤士报》
《卡特制造》成功地传播了这位先锋、具有讽刺意味而酷爱冒险的人物那动人心魄的技艺……了不起的成就。
——《爱尔兰时报》
判断精准,文字优美……其中有我们的记忆中仍然温暖的生命那不可替代的印记。
——罗斯玛丽•希尔,《卫报》
2016年最出色的书之一。
——《苏格兰人》
2020年11月5日 想读
再见杨德昌 豆瓣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昀燕 商务印书馆 2014 - 9
本书深度专访十六位曾与杨德昌共事的电影人——小野、吴念真、柯一正、余为彦、舒国治、杜笃之、廖庆松、陈博文、张惠恭、鸿鸿、陈以文、王维明、陈骏霖、金燕玲、张震、柯宇纶。他们涵盖了制片、导演、编剧、录音师、剪辑师、摄影师、演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或是以友人的立场发声,或是从师徒的关系出发,抑或循着个人的专业提出见解,情理交织,全面回顾了杨德昌的创作生涯,多侧面、立体式地还原了这位电影哲人及其作品。藉由这些所网罗的珍贵的第一手史料,藉由这些走过台湾新电影的资深电影人对那段相濡以沫的美好时光的追忆、缅怀与思索,揭开了台湾电影史上异常动人的一页,为热爱台湾电影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录,也为读者亲近杨德昌电影作品独辟了一条非凡的蹊径。
书中附有“杨式电影”台北场景地图、大量私人珍贵照片、杨导原创手绘手稿及杨德昌作品年表,都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杨德昌电影乃至台湾电影的重要参考资料。
2020年11月5日 想读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
9.1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津巴多 / [美] 迈克尔·利佩 译者: 邓羽 / 肖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 11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是本书第一作者津巴多教授继畅销书《心理学与生活》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心理学在态度形成和改变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实践,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你是如何影响他人,反过来又是如何被他人和其他系统性力量所影响的。本书包括了社会影响的所有内容:说服,依从,从众,认知不协调和自我归因,条件反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卷入,偏见,非言语交流,甚至阈下影响。
2020年11月5日 想读
Jの神話 豆瓣
5.8 (20 个评分) 作者: 乾 くるみ 文藝春秋 2008 - 11
全寮制の名門女子高「純和福音女学院」を次々と怪事件が襲う。一年生の由紀は塔から墜死し、生徒会長を務める美少女・真里亜は「胎児なき流産」で失血死をとげる。背後に暗躍する謎の男「ジャック」とは何者か?その正体を追う女探偵「黒猫」と新入生の優子にも魔手が迫る。女に潜む“闇”を妖しく描く衝撃作。第四回メフィスト賞受賞。
2020年11月3日 想读
一念:蔡明亮谈电影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蔡明亮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 - 4
蔡明亮是台湾极具争议的个性导演。他别具风格的长镜头与匠心独运的画面构图令人为之着迷。他以真实而直白的手法,丰富而强烈的意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寂寞与疏离。从《爱情万岁》到《河流》,从《洞》到《你那边几点》,他用一部部电影不断向人们不断传达出他独特的人生观察。
本书甄选了蔡明亮电影讲座中的精华。他谈及自己的从影经历,分享对电影艺术的经验与感受,讲述与李康生跨越数十载的合作,更涉及广阔而宏大的人生话题。
2020年11月3日 想读
想看 在看 看过 豆瓣 Eggplant.place
watchlist
6.7 (6 个评分) 作者: 游朝凯 / 张冉 译者: 宋琦 中信出版·大方 2021 - 1
《想看 在看 看过》是一本优秀的幻想小说合集(科幻小说为最多),由32篇中、短篇小说构成。全书有着浓厚的先锋气息,包括各种“新类型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实验小说,还有以剧本形式展开的叙述等。
本书内容围绕“监视”这一主题展开,故事由各国(主要为美国)新锐 作家写就 ,从不同侧面讲述了当今暴露在他人观察下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理认知。除美国作家的小说外,还收入了尼日利亚,巴勒斯坦作家作品,中国作家张冉斩获星云奖和银河奖的处女作《以太》也被收入其中——是一本世界性的小说集。
————————————————————————
编辑推荐
★ “监视”时代,一本无限接近于现实的短篇幻想小说集。
★ 处处皆是视线。——又或者人人都是楚门?
★ 32个关于“监视”的故事!——来自世界新锐作家们的先锋性幻想小说集: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游朝凯,以色列文学代表人物埃特加·凯雷特,中国科幻大咖张冉……
★ 收录张冉获星云奖、银河奖处女作的《以太》。
★ 32个故事:冷战时期倒塌的得克萨斯4号塔;谷歌搜索记录和大数据算法推荐;重回美妙旧时光的“人生观影机器”;致命的GPS型运动健身APP;博物馆缄默不语和人对视的画作——无处不在的视线,关注和个人渺小的试图反击……“监视”时代,我们究竟能否摆脱观看的诱惑,又是否能逃离“被看”的宿命?
★ “监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是故事?是现实?是当下——或者不久的未来?
★ 谁在看你?——你是否也在看着谁?
————————————————————————
媒体和名人推荐
(这本书)完全建立了一种“监控小说”的类型。幸运的是,当你合上书页,故事便看不见你了——也许。
——《国家邮报》
来自世界各地同僚们的一部风格各异的小说,由32个以“监视”为主题的故事构成,充满了大胆的想象。这些变化多端的,“跨界的”物料被每位作家以各自独特的语言和视野捕捉到,各有其风味。
——《出版人周刊》
对于圆形监狱勇敢而必要的文学想象,恰如星星之火;而圆形监狱,近年来我们都发现自己其实正生活于其中。
——乔纳森·勒瑟姆,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
————————————————————————
“看”是密切的关注。
密切关注是爱的方式。
所以,快点儿适应吧,小伙子。“被看”是生活的一部分。
——布莱恩·赫特(编者)
2020年10月30日 想读
无声的角落 豆瓣
6.2 (8 个评分) 作者: [日]池谷孝司 译者: 于航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编辑推荐】
●从没有人告诉我,可以对拥有绝对权力的成年人说“不”。
●日本共同通信社记者10年追踪,揭露让日本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园性侵事件。
●一手纪实,独家采访的真人纪实作品。震动日本社会的真实记录,现实版《熔炉》。
●读过才知道应该在意什么,不读就永远不知道自己错得 多离谱。
●儿童性侵新闻频发,成为全民关注的刷屏级议题。主流媒体频频发声,三联生活周刊、她刊、丁香妈妈、做书、夜读都曾发相关深度好文,阅读量累计达千万次。本书意在呼吁全社会对于该问题的关注,没有永远的旁观者,可能下一刻我们就会角色互换。
●恶魔总会出现,而比恶魔更令人绝望的是大环境的沉默。池谷孝司在揭露日本校园性侵事件的同时,进一步透彻分析了此类事件的深层原因。
社会方:隐形规则·深层隐患·监控死角
教师方:绝对权力·精神暴力·角色混淆
家长方:性教育缺失·监护缺位·沟通屏障
学生方:成长隐痛·心理危机·二次伤害
●一本值得收藏的成长教育手册。有些伤害本可以避免,却极容易被忽视,告诫每个孩子与恶的距离。给天下父母的完全准备,给每个孩子的安全防备。打破沉默,揭发隐匿,光有爱远远不够,还要给孩子无处不在的保护。
——————————————————————————————————
【内容简介 】
性暴力扼杀的是人的灵魂,它能改变人的一生。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我们总以为老师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在学校这个封闭的空间中,教师又拥有绝对权力。小学生心智不成熟,只能乖乖听话;中学生担心对未来升学不利,只能服从老师。校园里的隐秘暴力就在光天化日之下不断发生着……
本书整理自共同通信社于2013年发往日本全国各地报社的系列报道《无声的悲鸣——学校里特有的事件》,成书时经过大幅增减修改。书中记录了记者池谷孝司经过10多年的深度考察,与日本专门处理校园性侵事件的非营利组织“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SSHP)携手,协助被害人勇于说出真相的过程。
●我们不断地采访,不是为了去了解那些加害者,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大家不要成为旁观者。——池谷孝司
●有人肯倾听,我们才有勇气倾诉。我想让我身边的大人们知道,有必要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一位受害学生
●社会上或许有很多人在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后,放弃了为自己争取公正待遇的机会。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只是一味屈从权势、一辈子唯唯诺诺地活着。——一位受害者的母亲
2020年10月28日 想读
恶魔之城 豆瓣
City of Devils : A Shanghai Noir
7.1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法兰奇 译者: 兰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 《午夜北平》姊妹篇
★ 爱伦•坡奖得主保罗•法兰奇新著
★ 真实历史罪案带你回顾1930年代颓废、疯狂、美丽的上海
★ 再现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 甲骨文X企鹅联合出版
【内容简介】
日本侵华时期的上海,罪恶深渊中的两个男人在围城之中,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在耽于享乐的上海,维也纳人乔•法伦得以积累资本并逐渐获得赫赫声名。他是歌舞表演之王,他的名字在臭名昭著的“歹土”夜总会“法伦之家”的霓虹灯招牌上不断闪耀。美国逃犯杰克•拉莱带着被酸液腐蚀的指尖,以“老虎机之王”的身份,在上海闯出一片天。“衣冠楚楚的乔”与“幸运的杰克”犹如两颗殒石在空中轰然相撞,随后又在狂乱的挣扎中携手合作,抱团熬过这座城市彻底沦陷前的最后一段日子。
保罗•法兰奇还原了旧日上海“歹土”外侨的生活,还原了那里的种种罪恶,生动再现了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本书获誉】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1934)
毒品、堕落和风月场等主题总是很受欢迎……法兰奇以充沛的精力和热情讲述了这一切。——加里•克瑞斯特(Gary Krist),《纽约时报》
老实说,我已不记得上次遇到如此引人入胜且读起来津津有味的非虚构作品是什么时候了。我一头扎到水下,读完半本书后才想起浮出来透口气。——“罪案元素”网站(Criminal Element)献给A.V.W
2020年10月21日 想读
时间的仆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蒯乐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十部中短篇小说,十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疲倦中年人危如累卵的家庭生活;垂暮者向死而生的求爱故事;令人哭笑不得总是败下阵来的偷情男女;一群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也要生下孩子的女人;一次家庭内部的小型地震;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以及一场平凡的葬礼……这其中正是疲惫、残缺、衰老、卑微和不完美的我们。日常即是史诗,普通人的生活里危机四伏,但他们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有盲目的深情。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寻得片刻的自由和最后的尊严。
2020年10月19日 想读
一个德国人的故事 豆瓣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9.1 (1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译林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是德国著名政论家与历史专论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夫纳青年时代的回忆录。全书始于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结束于1933年底,即哈夫纳在“候补文官营区”通过“世界观教育”之际,而那一年正是第三帝国元年。在本书中,哈夫纳着力展现了两个实力悬殊对手之间的决斗:一方是强而有力且肆无忌惮的国家,另一方则是一个既渺小又名不见经传的平民青年。作为一个成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普通德国青年,作者生动描述了那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心理状态以及他们所亲历的国家和社会的变迁。
这部大师之作……娓娓道出希特勒帝国难解的重重谜团,几乎令现代探讨同一主题的长篇大论均瞠乎其后。
——美国《评论月刊》
哈夫纳通过卓越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以生动逼真和令人信服的方式,呈现出德国普通平民的心理状态……其深刻的见解说明了希特勒如何得以大权在握。
——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这本青年时代的回忆录,以难得一见的方式,精确而深刻地描绘出纳粹主义崛起的时代氛围。
——德国中部广播电视台
2020年10月16日 想读
小丑的流浪 豆瓣
I, Fellini
10.0 (11 个评分) 作者: [意]费德里科·费里尼 / [美]夏洛特·钱德勒 译者: 黄翠华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
◆唯一获得过1座戛纳金棕榈大奖、2座威尼斯银狮奖、5座奥斯卡金像奖的导演
◆与伯格曼、塔可夫斯基,并称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
◆意大利殿堂级电影大师费里尼,一生及电影创作的珍贵总结
——————

费德里科·费里尼是意大利电影大师,他的艺术电影成就是1960年以来欧洲难以逾越的高峰。他影响了库布里克、伍迪·艾伦、马丁·斯科塞斯、大卫·林奇、蒂姆·伯顿……被认为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导演之一。

费里尼对镜头的纯熟运用,以及他“意识流”的剪辑方式,将回忆、想象、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窥浮华朽败,析恐惧灵魂,让镜头外的观众宛如被包裹在一场荒诞却又真切的梦里。

本书是费里尼的一生及电影创作的珍贵总结,他说:“我把我仅有的一生都说给你听了。”
——————

媒体评论:
◆在电影院里,你永远认得出哪部是费里尼的电影,他有他的个人风格。有些东西是你学不来的、是与生俱来的。他是个一流的小丑,有伟大、独特的想法。
——比利·怀尔德
◆年轻时在戏院看的《大路》令我感动。欣赏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电影,就不能错过《阿玛柯德》与《八部半》这两部代表作。
——侯孝贤
◆费里尼从《浪荡儿》开始持续到今天从未间断的自传,一直令我有所触动。我认出了那借着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来自我评估,不断与另一个世界——电影——作比较的乡村,以及电影观众抑郁的青春。
——卡尔维诺
2020年10月15日 想读
躁動的亡魂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
8.2 (5 个评分) 作者: Tobie Meyer-fong 梅爾清 译者: 蕭琪 / 蔡松穎 衛城 2020 - 6
日常中斷,死難兩千萬,熟悉世界毀於一旦
生而為人,如何面對史上最慘烈內戰?
掙脫教科書與民族主義的太平天國
■■■ ■■
挑戰官方的歷史詮釋,第一本從民間視角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歷史著作
十九世紀中葉,大清帝國歷經長達十五年的太平天國戰爭,超過兩千萬人喪生、更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堪稱世界近代史上最慘烈內戰。
師承最會說故事的漢學家史景遷,本書作者梅爾清大膽跳脫傳統教科書裡的成王敗寇與民族主義,不再將焦點放在洪秀全、曾國藩和帝王將相背後的政軍角力,反而關注那些受到戰爭直接影響、其心聲卻被官方紀念與國家記憶所遺忘之人。
對地方上失去愛人、生計與生命的幾百萬老百姓來說,太平天國戰爭到底意味著什麼?
■■ ■■■
挖掘被遺忘的聲音,捕捉地方老百姓眼中的動盪時代
「世人做錯什麼,才得遭受天譴?」
當太平軍攻陷南京城,家鄉就在附近的一位慈善家發出了天問。他將眼前的殘酷戰爭,描寫成老天爺勸人為善的象徵。他振筆疾書、積極向鄉民佈道,為了替地方團練籌措經費,也為了導正世間的道德秩序。
除了這位以道德解釋災難的慈善家,本書還記載著一段段備受劫難的人生故事,包括用日記描述戰爭慘況的揚州詩人、被太平軍俘虜與剃頭的讀書人,以及透過書寫喪母之痛,學著與悲傷共處的孝順兒子。藉由從未揭露過的民間視角,讀者得以窺見長期被官方所遺忘或扭曲的故事,認識太平天國戰爭的實際影響。
■ ■■■■
透過躁動的亡魂,看見太平天國戰爭在人心中的刻痕
戰爭如何中斷日常?人們如何面對失序與動盪?如何處理遍地屍骨與紀念逝去親人?如何重拾內心的確定感,重建被戰爭粉碎的世界?
躁動的亡魂,反映出躁動的人心。太平天國戰爭讓成千上萬人成為亡魂,並在無數生者心中烙下刻痕。
本書透過方志、傳記、詩集、外交文獻與傳教士報告,帶領讀者看見這些刻痕,看見當時人們最切身的經歷:失親之痛、對官府失能的憤怒,以及摻雜腐臭氣息與夢魘畫面的可怖回憶。
2020年10月13日 想读
销声匿迹 豆瓣
Ghost Work: How to Stop Silicon Valley from Building a New Global Underclass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 L.格雷 (Mary L. Gray) / (美) 西达尔特·苏里 (Siddharth Suri) 译者: 左安浦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好消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自动化永远存在最后一英里悖论。
坏消息!所有人都将被隐藏起来,成为信息机器上默默运转 的齿轮。
高度警觉视为“灵活”,孤立无援称为“自主”,克扣工资只是“技术错误”……
朝九晚五的全职就业逐步瓦解,在家工作得到的却不是自由。
——————————————————————————————————
5年跨界研究,200余次实地访谈,10000余份问卷调查,
揭开即将波及全球数亿人,却鲜少见诸报端的新世界。
荣获——
★《金融时报》2019年评论家精选图书奖
★福特汉姆大学麦格农中心图书奖
——————————————————————————————————
系统出现的一个小故障导致琼的MTurk账户突然被冻结——这是按需工人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一封电子邮件通知我软件出了问题;我只知道自己不能再登陆了,”她说,“我给客服打电话,他们告诉我必须等网站修复这个问题。账户冻结让我损失了近200美元。我失去了高薪工作,原因是平台自己出了问题,而不是我的工作质量有问题。”当事情出错的时候,琼这样的幽灵劳工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别提追索补偿了。“我等了40个小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工作,能不能维持收入,也完全不知道原因。”
人类学家玛丽和计算机科学家西达尔特联手,揭露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背后隐藏的人类劳动力。这支看不见的线上就业大军正不断扩张,它既不存在于现有的法律中,也未得到固有文化的承认,而算法无意识的残酷又带来了诸多未知。
——————————————————————————————————
《销声匿迹》是一部即时的经典之作。它与那些阐明了制造业车间的伟大民族志形成共鸣。然而过去的产业依赖于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其中人们一起工作、玩乐、生活。新的数字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彼此并不相识,对我们而言也是陌生的。他们的不可见性使他们成了幽灵。格雷和苏里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们,与他们共情,并认识到我们对于其处境的共谋。通过强调人工智能如何依赖于人类劳动,以及对于提供这些劳动的生命的丰富描述,作者们提出一个有着牢靠基础的面向改善和行动的策略工具包,从而为我们带来了希望。
——玛格丽特·莱维(Margaret Levi,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
2020年10月10日 想读
不能贏的辯護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efense
作者: 史蒂夫.卡瓦納 译者: 蔡旻臻 馬可孛羅 2020 - 4
英國犯罪作家學會金匕首獎得主 史蒂夫.卡瓦納
打破格局燒腦神作!
────史上最囂張的騙子律師 艾迪.弗林系列首部曲────
他身上的炸彈將在31小時後引爆。
他只能打贏這場官司,或從黑手黨中救出女兒!
英、美亞馬遜超過4.5星評價
英國驚悚小說天王李.查德X美國頂級暢銷作家麥可.康納利 指名推薦
【博客來獨家版書衣特色】
馬可孛羅X博客來共同企劃製作 全新閱讀體驗──
多層次的獨家設計,帶領讀者一同進入艾迪弗林的限時高壓解謎世界!
step.1 大膽採用定時炸彈作為書衣的裝幀設計概念,給予讀者【拆彈解謎】的驚悚刺激感。
step.2 拆開書衣後,將進入【讀秒時刻】封面設計,採用凝雪映畫美術紙,極具手感。
step.3 翻開內頁【故事開始】!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鐵匕首獎入圍X北愛爾蘭藝術委員會ACES文學獎X亞馬遜2015年最優秀處女作
★《紐約時報》夏季必讀書單首選
★《出版者週刊》2019夏日必讀選書
★《明星論壇報》選為「夏季最佳作品之一」
★獲《書目雜誌》、《出版者週刊》等主流媒體星級書評
★英國主流媒體《電訊報》評選2018最佳28部犯罪驚悚小說
★已售出美、保、荷、法、義、塞爾維亞、西、泰等多國版權
艾迪.弗林,曾是紐約街頭混混──扒手、流氓,和一名成功的騙子;
十年後,他華麗轉身,成為炙手可熱的名牌律師。
但他發現這兩個職業並沒有太大差異……
一年前,艾迪因一場辯護徹底斷送自己的律師生涯。
那場官司讓他名譽掃地、失去家人,遭判停職的他誓言不再踏入法庭,鎮日酗酒,沒有半點收入,甚至連房租都繳不出來。
此刻,他卻穿著一件炸彈外套,試圖強闖法院的安全檢查。
他沒有任何籌碼,此行一旦失敗,他身上的炸彈便會立刻引爆,小女兒的性命也會不保。
他只能替俄羅斯黑手黨首腦打贏這場謀殺官司,並在關鍵時刻轟掉重要證人的腦袋。
倒數31小時,他必須善用曾經的詐騙技巧布下陷阱,誘騙出黑手黨的真正目的,好在辯護中反將凶手一軍。
還要在嚴密的監控下,從黑道手中救回女兒。
他拋給負責安檢的熟識警衛一個眼神,一如往常,泰然自若地擠開等候隊伍,穿過金屬探測門。
瞬間,巨大的嗶嗶聲震耳欲聾……
【艾迪.弗林系列】
如果你喜歡驚悚大師李.查德懾人心魄的《神隱任務》
法庭小說天王約翰.葛里遜的法庭經典劇《殺戮時刻》
又或是法律驚悚小說第一人史考特.杜羅的《無罪的罪人》
那麼艾迪.弗林也將征服你!
這是一場高智商法庭淘汰賽,艾迪.弗林是史上最墮落的律師,他窮困潦倒、酗酒、道德堪慮,但他有顆絕頂聰明的腦袋。他不同於一般律師,不按牌理出牌,以敏銳的機智遊走法律灰色地帶,是全法院最狡猾的人。史蒂夫.卡瓦納將以法庭劇陰謀,融合大格局的驚險動作場面,層層堆疊出緊張情緒,帶領讀者迎向爆炸性的曲折劇情。
【台灣名家推薦】
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作家|文善
推理評論人|冬陽
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指導老師|余小芳
律師、推理作家|李柏青
故事革命創辦人|李洛克
資深推理迷|杜鵑窩人
作家|陳浩基
推理作家|寵物先生
──重度沉癮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名)
▶非常精采,一流的娛樂小說!能在法庭小說加進如此高明的懸疑、動作和推理元素,實在了不起。
──知名作家 陳浩基
▶各路人馬心思各異,騙子律師時限內必須替俄羅斯黑幫完成完美辯護,否則他將一無所有!本作氣氛緊湊,情節翻轉如影視畫面般快捷,是技驚四座的法庭推理傑作。
──暨南大學推理研究社指導老師 余小芳
▶非典型律師的主角很有魅力,動作類的劇情也有別於一般法庭故事,主角正為解決一件事鬆口氣時,又會有下個猝不及防的狀況出現,跌宕起伏頗為精彩,讀來相當愉快。
──推理作家 寵物先生
▶在這本法律驚悚小說中,男主角是騙子也是律師並不衝突,最棘手的是他還有顆能憐憫別人的同理心,促使這趟英雄之旅充斥著喪鐘的威嚇與燒腦的轉折!
──推理讀書人 黃羅
【國際讚譽】
十三個你必須讀這個系列的理由
「流暢、刺激、獨樹一格。」莎拉.平柏羅(Sarah Pinborough)
「傑出。」李.查德(Lee Child)
「精明原創。」克萊爾.麥金托(Clare Mackintosh)
「令人沉醉。」艾瑪.卡瓦納(Emma Kavanagh)
「扣人心弦。」安潔拉.克拉克(Angela Clarke)
「野心之作。」蘇西.郝樂戴(Susi Holliday)
「實至名歸的大作。」馬克.畢林漢(Michael Connelly)
「愛不釋手。」賽門.柯尼克(Simon Kernick)
「高明。」露絲.魏爾(Ruth Ware)
「心思縝密。」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
「燒腦費解。」麗茲.紐金特(Liz Nugent)
「雲霄飛車般的閱讀體驗。」凱斯.格林(Cass Green)
「充滿動力的小說。」克雷格.西斯特森(Craig Sisterson)
令人震驚的淘汰賽法律驚悚小說。
──《書目雜誌》星級書評
緊張加劇,無法預測結論。這是一部由愛爾蘭小說家執筆的真正一流美國法庭劇。
──《紐約時報》夏季閱讀首選
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法庭小說……本書已帶起一波熱潮,原因顯而易見。
──《愛爾蘭星期日獨立報》夏季選書
卡瓦納出色的處女作提供讀者驚悚小說中需要的一切元素──焦慮到讓人不自覺咬指甲的懸念,俄羅斯套娃般的情節,絕對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原創作品。
──《出版者週刊》,星級書評
一種嶄新的方法……一波又一波的轉折……還有精明的律師。卡瓦納不斷跳來跳去,並寫出了精彩的動作場面。
──《達拉斯晨報》
讀起來就像是李.查德可能寫的法庭劇,《神隱任務》的年輕版,作者是個頭腦清醒的傢伙。
──《愛爾蘭時報》
這是一部約翰.葛里遜的經典法庭劇橋段,搭配《終極警探》系列中布魯斯.威利斯所飾的動作英雄,一部令人難以置信的動作片,並且非常有趣。
──《愛爾蘭獨立報》
令人眼花撩亂……今年讀過的最出色的法庭劇之一,讓我想起了史考特.杜羅驚人的《無罪的罪人》。
──《每日郵報》
一個激動人心的巧妙驚悚小說,一個令人生畏的殺手。
──英國《人民報》
這種突破格局的小說作品……讓讀者踏上一場扣人心弦的法庭之旅。
──《愛爾蘭郵報》
我如饑似渴地閱讀了一本曲折而巧妙的讀物。
──《Woman’s Way》雜誌
非常獨特的轉折。
──《RTÉ Guide》雜誌
2020年10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