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到婚礼去 豆瓣
To the Wedding
8.2 (15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伯格 译者: 郑远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分隔两地多年的父亲和母亲,同时穿越整个欧洲,前往女儿的婚礼。美丽又活泼的妮农,爱上了年轻的意大利人吉诺。她二十三岁,将死于艾滋病。
随着婚期的行近,妮农和吉诺的故事铺陈开来。在婚礼的那天,妮农会脱下鞋与吉诺共舞:他们会一直跳舞,仿佛他们永不会疲惫,仿佛他们的幸福是永恒的 ,仿佛死亡永远无法触碰到他们。《到婚礼去》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它关于巨大的心碎,升腾的希望,而在一切之上,是爱战胜了死亡。
《到婚礼去》是我们时代最伟大和诚实的爱情故事之一。它做了所有伟大文学能做且应做的——我们在那些并非自己的身体、故事、历史、地理中活了过来。我们通过想象,被给予了一份新的生活。如果我哪天必须打包藏书,这本书永远不会被放进箱子里,我会把它塞进外套带在身上,无论我在哪里。
——科伦·麦凯恩(Colum McCann,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一首抒情诗,伟大、悲伤、温柔;一部小说,共同体和同情心以某种方式汇成漩涡,克服了命运与死亡。无论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我知道我都会把这本书带在身边。
——迈克尔·翁达杰(Michael Ondaatje,《英国病人》作者)
他所有小说中……《到婚礼去》最令我动容,这很难仅用批评术语来解释。这是一本关于艾滋病的小说,写于1994年。印象中与和桑塔格的约定有关。伯格与桑塔格曾频繁通信,影响了彼此关于摄影的写作。她于1989年发表了《艾滋病及其隐喻》(AIDS and Its Metaphors),这在当时是尤为紧迫的主题。伯格写作这本书时,家里有一位成员被诊断为HIV阳性,最终由他来照顾,所以他获得了不同的视角。
——汤姆·奥弗顿(Tom Overton,约翰·伯格传记作者、编辑)
书摘
我问她可知道门户乐队?她摇头。吉姆·莫里森呢?不知道,给我讲讲,你就给我讲讲他吧。
我用我蹩脚的英语背了起来:
奇异的时日已经找到了我们,
奇异的时日已经追踪而来。
它们就快要摧毁
我们随意的欢乐了。
我们要继续嬉戏
或者找到一个新的城……
再说给我听听,慢慢地说,妈妈要求道。我照办了。
她坐在那儿定定看着我。沉默片刻之后,她说了一些我马上希望写到日记里的话。她说,你们,你们所有人,永远都不会有我们为之牺牲一切的未来了!那一刻我感到自己和她无比亲近,而且是妹妹永远不及的亲近。过后,在电车上,我们伏在彼此肩膀上哭了一阵子,她碰到我的耳朵,像学校里男孩子试图对我做的那样抚弄着。(P25)
*
一切在于你倾侧的方式。他说,如果一个靠轮子运动的物体要转弯或改变方向,就会产生一股离心力。依据永远要节省能量的惯性定律,这股力试图把我们从拐弯拉回直线。在转弯情况下,直线运动是耗能最少的,所以我们的斗争就开始了。我们把体重向弯位倾斜,从而调整摩托车的重心,这便抵消了离心力和惯性定律的作用!鸟儿在空中也这么做,爸爸说,只是鸟儿在空中不是为了旅行——空中就是它们的家!(P62)
*
两个世纪以来,我们相信历史是一条大路,引领我们去一个前所未知的将来。我们以为我们是例外。当我们走过昔日宫殿的画廊,看见所有那些彩绘的大屠杀、临终仪式、浅盘上的首级,镶在画框里挂在墙上,这时候我们告诉自己,我们走过了漫漫长路——当然,没有长到我们无法同情他们的地步,但是已经长到让我们知道自己超越了那一切。现在人的寿命长多了。有麻醉剂可用。我们已登陆月球。不再有奴隶。我们用理性解释一切,甚至于解释莎乐美的舞蹈。我们不追咎过去的恐怖事件,因为它们发生于黑暗时代。现在,我们忽然发现自己远离着任何大路,像海鹦鹉一样栖立在黑暗中的一块礁石上。(P170)
2019年12月29日 想读
拥抱战败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Embracing Defeat : Japan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2019年12月27日 想读
摩灭之赋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日] 四方田犬彦 译者: 蕾克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1
▼【编辑推荐】
★日本文艺批评大师四方田犬彦之美学随笔代表作,从废墟出发,思考造物的宿命与时间的意义。
继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后,最迷人的日本幽微美学探索。
·
★ 一部重新思考毁坏与消逝的哲思录,并从美学回归人间,直面岁月流逝,体味世间无常。
·
★沧桑是美,凋敝是 美,破灭也是美。
摩灭,就是将时间的残酷化为艺术。
·
★从记忆到触觉,从圣殿到废墟,从普鲁斯特到三岛由纪夫,
跨越文学、艺术与时空存在的迷人书写,献给岁月痕迹的温柔颂歌。
·
★特别收录四方田犬彦写给中国读者的序言,讲述摩灭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源头,回归东方传统美学。
·
★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摩灭途中的人,总站在时间的边缘。
.
▼【内容简介】
摩灭是——
时间的艺术
万物的宿命
宇宙的永恒命题
·
岁月流淌漫溢的洪水
人伸出的摩挲之手
文字时断时续、最终慢慢溶化
·
从三岛由纪夫到普鲁斯特,从达芬奇到当代艺术,从吴哥窟的废墟,到逐渐脱落的古罗马壁画……作者以“摩灭”这一美学视角来重新观看世界、解读经典、追 溯历史、认识 生命,进而探索“摩灭”和日本美学传统的关联,还原出一种日本独有的审美观与生命观。
他的行走踪迹遍及东西方著名建筑与艺术场域,并以诗性之眼深入微观次元,以哲人之心直面事物的退化与衰亡,进而洞穿万物的宿命与岁月的本质,创造出一种兼跨随笔、游记、美学、文化研究和艺术批评的无界书写,也造就了这一部带有独特东方气质的时间诗学。他提到曾旅经中、韩、泰国的古寺庙,大多会重新上漆,唯独在日本京都、奈良,人们却任由它们褪色,“当宝贵的事象或物体产生阙乏或毁损,反而能发掘出其中的美”,这样带有时间推移、万物无常的美感,反而受到日本人所偏爱。
所以,观照摩灭,就是观照自己和事物之间横亘着的时间,就是包容衰败,接受消亡,理解无常。“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见的巨大石磨,我们的身体,是时间缝隙里的短暂存在。”
·
本书以独特视角探索“摩灭”这一美学关键词与物的角度,重新观看世界,并上溯传统,找到其在东西方古典美学与文化传统中的源头,形成了日本人独有的美学价值观。本书从角度与重要性上都可以比拟日本文学随笔经典之作《阴翳礼赞》,都是从独特角度对美学与文化的重新解读。作者以其兼跨艺术史 、考古学、哲学、宗教、游记、散文、评论的无界书写,以诗性之眼透视时间与空间的痕迹。他的行走踪迹和目光所及囊括吴哥窟的浮雕、意大利的壁画、广岛核爆的遗迹、贝克特的戏剧、志哉直贺及宫泽贤治笔下的孩子、口中慢慢融化的糖……
2019年12月26日 想读
寻找亚洲 豆瓣 Goodreads
8.2 (8 个评分) 作者: 孙歌 一頁folio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编辑推荐】
亚洲是什么?谁的亚洲?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亚洲?
一部中国知识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寻找亚洲,也是寻找中国,更是寻找真正多元的认识论。
寻找亚洲,并不仅仅是在抵抗西方霸权的意义上是必须的,更重要的是突破欧洲中心论的约束,重新解释被单一化的历史。
全面梳理关于“亚洲”“亚洲原理”“亚洲主义”的来龙去脉。
东亚和亚洲未来的历史与思想变迁究竟会呈现怎样的图景?
描摹大批思想家的“亚洲”性格:冈仓天心、福泽谕吉、孙中山、李大钊、和辻哲郎、竹内好、宫崎市定、滨下武志、梅棹忠夫、沟口雄三、丸山真男
【内容简介】
亚洲不仅是政治概念,也是文化概念;不仅是地理空间位置,也是价值判断尺度。亚洲被西方作为他者加以命名的起点、亚洲的多样性与开放性、亚洲在近代以来不得已接受的西方内在于自身的被殖民过程、亚洲无法以自足的逻辑整合为统一体的现实,这一切一直是困扰着人们的理由。
本书为孙歌教授多年研究东亚和亚洲的思想与现实复杂问题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记录了孙歌迄今为止“寻找亚洲”的全部过程。从思索亚洲意味着什么,到从东亚的历史与现实中去寻找认识亚洲的方法,再到对跨文化的新的普遍性的寻求,最后落脚对一种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即亚洲原理的寻找,实实在在是极具原创性的思想锤炼,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创造有别于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观的全新认识论。
2019年12月26日 想读
黑暗中飘香的谎言 豆瓣
し闇に香る嘘
7.8 (2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下村敦史 译者: 李彦桦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9
四十年未曾谋面的哥哥、刻意隐瞒真相的母亲、关系疏离的亲生女儿、藏在家中的陌生人。是谁企图将他推到疾驶中的汽车前?又是谁在风雪萧萧的土地上伸出了援助之手?
疑虑与恐惧、憎恨与误解。在这个感官丧失的黑暗世界,所有的危险都突如其来。
双目失明的村上和久,孤身一人在重重迷雾中寻找。
藏在谎言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2019年12月22日 想读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The Buried: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9.3 (40 个评分) 作者: 何偉(Peter Hessler) 译者: 馮奕達 八旗文化 2020 - 1
非虛構寫作大師──何偉Peter Hessler
繼《甲骨文》、《尋路中國》最新力作!
從尋路中國到埃及考古,何偉跨越埃及獨有的兩種時間概念
——「循環」和「永恆」,
以中國的歷史和政治反襯,理解埃及的政治和歷史。
一邊書寫重現天日的考古巡禮,同時目擊嚮往民主而革命的新生埃及!
細膩描繪「阿拉伯之春」的開羅回憶,以及尋常人物在革命時期的心路轉折
====================
從二○一一到二○一六年,何偉以《紐約客》特派記者身分,舉家遷往開羅,報導自二○一○年末「阿拉伯之春」後,埃及所受的影響以及局勢變化。在這五年內,埃及經歷了兩次總統更換以及軍事政變,在他筆下,就像是在為最古老文明記錄一段劇烈動盪的片段現代史。
作者採用了三條線索交叉進行的敘述方式,一條線索是因「阿拉伯之春」而起的埃及革命。這是現代埃及經歷穆巴拉克下台、穆斯林兄弟上台再下台的故事。但這不能簡單理解為一個表面上民主的故事,在作者筆下,它似乎是理解古老埃及和現代埃及之間不斷革命和政治變化的循環。在這條線索中,何偉抓住了埃及議會法老廳裡一個擦鞋人的故事――他打從一九六四年開始就在法老廳擦鞋了。「納瑟的時候我就在這裡,沙達特的時候我也在這裡。」而這個擦鞋人也見證了穆巴拉克的失勢和穆斯林兄弟會的崛起。他身高約五呎,瘦得像根竹竿,雙手已經染成紅褐色。他的右眼已經永遠睜不開了。
第二條線索是上埃及的考古。搖擺於古文明與新世紀之間的埃及有兩種時間:「循環」,指的是尋常人世的歲月遞嬗、河水漲退;「永恆」,則代表不變不動、完美圓滿的諸神時間;在上述的革命背景之下,他的寫作手法以考古巡禮、革命記錄為交錯穿插。這兩種寫作內容都以時間的演進為記錄刻度,從中帶出埃及獨有的時間觀。
透過埃及獨有的兩種時間概念,藉此理解埃及古王國時代形成的價值體系如何影響今日埃及人的世界。這樣的切入點落實在作者對埃及人的觀察:「不知何故,埃及人就是能在自豪的同時感到羞愧,在樂觀的同時表現犬儒,在嚴肅的同時開起玩笑。即便他們正在抱怨強人領袖對這個國家所作的一切,他們還是熱愛強人領袖。等到其中一堂以古埃及歷史榮光為主題的阿語課結束後,我的筆記本上出現了新的一句話:『埃及已經被人搶了七千年,但她依舊富有。』」
第三條線索是生活在開羅的埃及人的故事。包括在富人區收垃圾的薩伊德和同性戀翻譯員馬努。薩伊德也總是在考古,他從垃圾中找到主人的隱私、秘聞和有價值的物品,從中了解其他國家的人和新世界;而馬努的故事折射了伊斯蘭社會對性、婚姻、生活的獨特看法。他最後逃離了令他窒息的伊斯蘭世界,以中東難民身分來到德國,展開了作為同志的新生活。
本書最讓中文讀者感到會心一笑的地方是,因為何偉曾駐中國多年,並寫下被奉為非虛構寫作經典的《甲骨文》等「中國三部曲」,故他的埃及觀察時時以中國為參照。埃及與中國的共同點不僅僅是在人名上的:人這麼多,名字這麼少。我的電話簿裡塞滿了一個個的穆罕默德和馬哈茂德,一個個的曉梅和秀英。有多少不同的穆罕默德.馬哈茂德曾經端茶給我?以前那些王偉都上哪去了?穆斯林兄弟會的指導局有十八名成員,其中八人的名字不是穆罕默德就是馬哈茂德。總統大選的那個月,我隨隨便便就遇到三個穆罕默德.穆爾西,其中兩人是開計程車的。有一次在阿拜多斯,我訪問了某個名叫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因的人,這名字意思是「兩個穆罕默德」。
也在歷史。何偉觀察到,「仰賴外人」的傳統難免讓外來觀點在埃及歷史上持續下去。所有古埃及的年表與歷史都反映出西方的思維:王族興衰,編了號的王朝來了又去,王國根據古、中、新的順序前進。但這種直線式的歷史卻隱含了「發展」、「改善」、「進步」等對古埃及人來說恐怕不甚重要的其他價值觀。這遮掩了古人真正的想像力──他們更可能想像一種不變不動的永恆國度,而非某種往上發展的軌跡。
何偉的書寫就像一枝挖掘埃及精神的筆。憑藉這些尋常人物在這段悲劇與心痛時刻的生活,憑藉當代埃及與古代埃及之間的關聯,揮灑出對斯土斯民的驚人描繪,讓埃及在「阿拉伯之春」時期不為人知的歷史活了過來,並將他對開羅歲月的回憶與埃及人私密的生活交織在一起。他細膩描繪出一個恐有垮台之虞的國家,最值得關注的內在價值。脆弱的或許只是表面上的政治異動,其內部的人民依舊以剛毅的精神、以宗教的信仰苦撐著;而這股堅強而充滿智慧的人性,便是埃及留存的內在價值,比永恆不變的考古遺跡更加雋永、比動盪激情的革命更顯珍貴。
各界推薦
「何偉讓阿拉伯之春不為人知的歷史活了過來,以別具匠心的方式,將他對開羅歲月的回憶與埃及百姓私密的生活交織在一起。語見機鋒、富有同情,同時也是該國輝煌歷史與人類奮力追求自由的非凡證言。」──阿南德.戈帕爾,《好人不長命:阿富汗人眼中的美國、塔利班與戰爭》作者
「何偉是同輩人中最會講故事的人。他的寫作美就美在細節與堆疊,在不經意間以親密的方式形成深刻的連結。透過他們,你就能經歷埃及近年來動盪不安的歷史,彷彿身歷其境,彷彿生活其中。」──拉麗莎.麥法克,《溺水的陌生人:不可能的理想主義、極端選擇與助人衝動》作者
「本書是那種你捨不得讀完,也無法忘懷的書。憑藉偉大故事家的眼光,何偉將歷史、報導、回憶錄與尋常百姓的生活百態,為埃及與埃及革命交織出一幅美麗而懾人的肖像。」──本.羅德斯,《世界如其所是:在歐巴馬白宮的回憶錄》作者
「美妙得令人印象深刻,完全不像老派的旅遊著作,而是一家人在革命期間──瘋狂地方的動亂歲月──生活於埃及的歷史紀錄。」──保羅.索魯,《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作者
2019年12月19日 想读
金瓶梅 豆瓣
8.8 (16 个评分) 作者: 孙述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是对《金瓶梅》的写作艺术与人物的赏析,涉及对小说的写实与讽刺艺术、西门庆及他的一众妻妾的个性与人物所代表的意涵的解读,以及《金瓶梅》作者在这种日常生活的绘写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生命力和小说在活色生香的俗世繁华之上所笼罩的浓重的宗教悲悯与劝世意味等。由于作者少年时期熟读旧小说,后又长期淫浸于西方文学,对《金瓶梅》的分析视角独特,既点出了《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后继小说对于《金瓶梅》写作艺术的继承与发扬,又常以外国名著的手法与人物形象与《金瓶梅》相比照,在在显示出这部小说的杰出艺术价值。
2019年12月16日 想读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2nd edition)
9.7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单向度的人 豆瓣
One-Dimensional Man
8.4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 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老威尔的行星 豆瓣
老ヴォールの惑星
8.2 (15 个评分) 作者: [日]小川一水 译者: 丁丁虫 等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10
《老威尔的行星》是小川一水的首部科幻中短篇集,收录了四篇质量上乘的作品,讲述不同的智慧生命在极端环境下如何生存。
与世隔绝、末日危机、真假人生、无边孤独……从个体、团队到种族,故事主人公将在危机中寻找生机,以及生命的意义。如果你感受过生与死、聚与离,拥有过伙伴又失去,那 么一定能与之共鸣,生出继续成长的勇气。
篇目:
《加尔纳夫卡迷宫》我们的成就越大,我们的悲哀就越浓。自然和世界本应奖励我们、赐予我们无上的荣耀,但在这个地下迷宫里,荣耀却无从寻觅,我们有的只是无可奈何的空虚。
《老威尔的行星》“威尔。我们是威尔。”
《幸福之匣》若一个人对人生已有足够的了解,便不会再热衷那样的世界。
《漂流者》(日本星云赏获奖作)对我来说,孤独不是过程,而是结局。不是说讨厌孤独就可以不孤独的。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无尽的玩笑 豆瓣 Goodreads
Infinite Jest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译者: 俞冰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4
★ 入选《时代》周刊评选的1923年以来世界百部最佳英语长篇小说
★ 入选2021年《纽约时报》“125年以来伟大之书” 短名单
★ 原版1079页,创下上市当月加印6次的奇迹
★ 作者凭借此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 沉迷视频,沉迷游戏,沉迷电子产品,沉迷社交网络,沉迷成功,人生是一场你与自己的无尽战争
★ 中文版100万字,1138页,包含388个尾注,地狱级文本难度,黑洞般吸引力的高智商神作
★ 翻译难度极高。全球售出25种语言版权,至今仅有10种语言译本,中译本是亚洲唯一
——————————
这是一个物质高度发达的年代,人们的娱乐需求不断产生又不断得到满足。一部名为《无尽的玩笑》的神秘电影在地下流传,所有看过它的人都沉迷其中无法自拔,它的致命吸引力将一所网球学校、一家戒瘾康复机构、加拿大分离组织以及美国情报部门都卷入其中,灾难一触即发……
《无尽的玩笑》的出版堪称一个事件,一座无法被超越的高峰。全书100万字,没有章节,没有目录,片段之间被神秘符号隔开。这是一部有着自己的大脑和心脏的小说,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挥洒他天才的语言,巧妙构建挑战读者智商的故事结构,于无限放大的细节中,制造出席卷现实与人物内心的连绵不绝的风暴。书中描写的对各种事物沉迷又陷入无尽孤独的群体病症,指向了这个成瘾时代,也将给这个时代的读者带来思考和慰藉。
———————————
《无尽的玩笑》表明了华莱士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天才的一位,他似乎有能做一切事情的艺术天分。——《纽约时报》
潜入《无尽的玩笑》深处是一次令人振奋、激动人心的经历。书中有如此多的生活与死亡,如此多的狂欢和伤痛,面对绝望时又有如此多的热情,为我们文学的未来欢呼。很少有人会读到如此放肆的有创造力的文体,一场华丽高能的语言冲击。——《每日新闻》
这部小说是如此光彩夺目,您需要戴太阳镜才能读它,它还有心脏和大脑。——《当代小说评论》
华莱士拥有所有在世作家中最有掌控力、最激动人心和最具创造性的修辞技巧。——《自由》作者 乔纳森·弗兰岑
《无尽的玩笑》就像是一艘没有可识别的特征、没有铆钉和螺栓、没有入口、没有方法拆解的宇宙飞船。它光芒耀眼,白璧无瑕。——《什么是什么》作者 戴夫·艾格斯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操!有条目了!一年复一年,画了三年饼,希望不是三年又三年。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 I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Passerelles : philosophie terminales L.ES.S
9.4 (16 个评分) 作者: 侯貝(Blanche Robert)等 译者: 廖健苡 大家 2016 - 5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最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2019年12月10日 想读
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 豆瓣
作者: [美] 黄卫总 译者: 张蕴爽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在这第一本以明清时期欲文化为研究重点的学术书中,作者认为只有全面探索那个时期有关欲望的种种新观念的情况下,才能就明清小说作出深入的探讨。《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将这一重要文体的成熟和发展与那一时期有关欲望日益复杂的话语紧密联系在一起加以研究。书的前三章是有关欲望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背景性历史和理论的勾略。后七章则是一系列明清小说具体作品的细读,试图描绘出“欲”到“情”这一在明清小说中极其复杂的发展轨迹。《中华帝国晚期的欲望与小说叙述》不仅从全新的角度对诸如《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加以重读,而且还详细讨论了许多至今尚未引起学界注意的“二、三流”作品(如《痴婆子传》、《姑妄言》、《灯草和尚》等)。
2019年12月7日 想读
偉大的接班人 豆瓣
The Great Successor: The Divinely Perfect Destiny of Brilliant Comrade Kim Jong Un
作者: 安娜.費菲爾德 (Anna Fifield) 译者: 葉織茵 寶鼎出版社 2019
洛杉磯時報、衛報、金融時報、NPR報導
亞馬遜網路書店4.5顆星讀者好評
全球售出11國版權
七十年永垂不朽的金氏王朝祕辛
謎樣暴君金正恩的崛起和統治內幕
橫跨八國、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
《華盛頓郵報》駐外記者第一手獨家報導
招牌誇張油頭與過時黑色中山裝、時不時就祭出飛彈恫嚇他國的「火箭人」⋯⋯一般人對於金正恩的印象,常止於他富有特色的外表、是網路迷因與諷刺漫畫的常客,但對於其人格養成與處事思維卻只能仰賴流言蜚語,更因資訊備受箝制而難以一窺其貌。究竟這個受過西方教育、血統並不純正的么子,是如何走向金氏王朝的寶座?沒有祖父金日成的英勇抗日事蹟,更沒有父親金正日的白頭山神話加持,他如何快速掌控搖墜不安的政權,鏟除異己、創造個人崇拜?
熟諳韓語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安娜.費菲爾德在專職報導這個神祕國度期間,決心追查相關情報並挖掘出這個接班人與該政權背後的真實面貌。她多次往返朝中邊境,訪問數十位脫北者及往返兩國的商人;獨家採訪金正恩在瑞士求學期間的監護人——阿姨高容淑和姨丈李康——和同班同學、金家壽司師傅暨金正恩兒時「玩伴」藤本健二、與哥哥金正男親如姐弟的表姐李南玉、彼此有著奇特友誼的NBA球星丹尼斯.羅德曼,並多次會見曾權傾一時的平壤權貴,如前北韓駐英大使太永浩與大財主李正浩一家。
本書將解答:
★在與世隔絕、環伺獻媚之人的生長環境,扭曲自戀人格如何從小養成?
★保密防諜、弒親又殺老臣,權貴為何甘願賣命,用血與汗建成平哈頓?
★從滑稽外表、鬆綁私有企業到誇耀核武實力,步步皆經縝密算計?
從平壤的摩天大樓到馬來西亞的太平間,從泰國的小旅館到美國的乾洗店,費菲爾德遠赴八國、累積超過數百小時的訪談內容,按圖索驥一步步揭開金正恩的神秘面紗,帶領讀者了解這個獨裁政權如何保持其完整性,對新一代造成何種影響,以及北韓和世界未來將會是何種模樣。
本書特色
1. 第一手詳實採訪報導與實地調查,彙整許多首次公開的獨家專訪內容以及和眾多長期關注北韓動向的專家學者意見,增加本書可看性與真實度。
2. 幫助讀者了解北韓社經狀況、對國際情勢的關係與影響、金氏家族的歷史以及金正恩為鞏固政權而使用的暴虐手段與決策內幕。
3. 人物觀察細膩、描寫生動,詳實描繪出身處北韓極權統治之下的困苦、金家與權貴極盡奢華的享受,以及鎮日惴惴不安於隨時可能入獄勞改的恐懼,讓讀者對於北韓政權的高壓統治有更深一層的感受。
國內推薦
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董思齊/臺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臺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楊智強/記者
蔡東杰/中興大學法政學院院長
劉德海/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前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理事長
──聯合讚譽
(依照姓氏筆劃排序)
各界好評
「『偉大的接班人』金正恩是如何煉成的?一窺神秘北韓全景的絕妙好書!」——陳慶德/雲科大應外系韓語與文化科目講師、「現象.韓國」專欄作家
「簡單來說,沒有哪個語系的記者能夠比安娜.費菲爾德在發掘及講述金正恩驚人事蹟這方面更厲害。偉大的接班人創造出自己的神話,進而催生出這本其時代下不可或缺的生動傳記。」——歐逸文(Evan Osnos)/《野心時代:在新中國追求財富、真相和信仰》(Age of Ambition: Chasing Fortune, Truth, and Faith in the New China)作者
「很少有記者(包括我本人)能夠如此完美地掌握這個最難以捉摸的主題——也就是關於北韓的各種見聞。如今安娜.費菲爾德做到了。」——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暢銷書《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作者
「聰慧、有見地,時而令人發笑,時而令人擔憂,安娜.費菲爾德針對這個全世界最神祕的國度,以生動且吸睛的方式描繪統治該國的流氓家族。」——大衛.裴卓斯(David Petraeus)/美國陸軍四星上將、金正恩就任時的中央情報局局長
「安娜.費菲爾德擁有記者追查細節的敏銳目光以及講故事的天賦,寫出了一本經典的金正恩聖經。任何試圖解開北韓謎團的人都不該任由此書在書架上蒙塵,這是本必讀之作。」——溫蒂.謝爾曼(Wendy R. Sherman)/前美國國務院政務次卿、《膽小勿試:關於勇氣、力量與毅力的一堂課》(Not for the Faint of Heart: Lessons in Courage, Power, and Persistence)作者
「安娜.費菲爾不僅是個無畏的記者,更是妙筆生花的作家,詳實且引人入勝地描寫了金正恩這個『偉大的接班人』如何崛起、開創新局的重要記事。她搜羅各方資料——包含脫北者的證詞——描繪出一個令人惴惴不安的國家面貌:仰賴躁進且充滿妄想的軍事力量、霸道且怪異可笑的意識形態,不僅傾盡所有資源發展核武,還藉著國民對冰毒成癮的力量而得以成長。以下劇透:書裡充斥著各種血腥畫面,請做好心理準備。」——埃文斯.李維亞(Evans J.R. Revere)/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資深顧問、前國務院亞太首席副助卿
「安娜.費菲爾德仍在為《華盛頓郵報》撰寫韓國議題報導時,我便已十分欣賞她的文章,如今她自我突破,針對這位世上最高深莫測的領導人,完成了第一本英文書寫的傳記。她從過往報導中精心揀選出精華,進行額外研究、實地考察,以及獨家專訪與金氏家族有密切關係的人,《偉大的接班人》揭露了金正恩的心理以及北韓不太樂觀的未來。無論你是一般讀者或專家學者,這都是非讀不可的佳作!」——車維德(Victor Cha)/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韓國研究主任、《不可能的國家:北韓的過去與未來》(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揭示了年輕矮胖的王位繼承者如何利用弒親、核武恐攻、裙帶資本主義與策略性曲意逢迎美國總統等手段鎮住江山,扎穩根基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馬基維利。在描繪這位現任金氏獨裁者的過程中,安娜.費菲爾德專業剖析了北韓專制政體下的第一家庭。」——布萊因.哈登(Blaine Harden)/《逃出14號勞改營:從人間煉獄到自由世界的脫北者傳奇》(Escape from Camp 14: One Man's Remarkable Odyssey from North Korea to Freedom in the West)作者
「《偉大的接班人》是報導文學的傑作。安娜.費菲爾德深入了解環繞在金正恩周圍的祕密和神話,從不同層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側寫這位年輕且令人難以捉摸的北韓領袖。書中所展現出來的統治者樣貌,是費菲爾德根據訪談內容——包含曾與金正恩接觸或曾在其體制內的眾多人物,以及自身在北韓實地訪查的所見所聞撰寫而成,並不是那個人們時常拿來取笑或諷刺、動不動就發射飛彈的『火箭人』形象,反而更像是一個聰明又無情、外交手段高明、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生存的人。若想了解這個可能將一統北韓數十載的男人,此書便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 」——邁克.齊諾伊(Mike Chinoy)/前美國有線電視網(CNN)亞洲區資深記者、《熔毀:北韓核武危機內幕》(Meltdown: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Crisis)作者
「生動地描繪出這位野心勃勃又偏執的年輕獨裁者。」——AXIOS
「混合傳記、文化歷史與政治陰謀的引人入勝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2019年12月6日 想读
看不见的爱 豆瓣
Les Deux Messieurs de Bruxelles
8.0 (45 个评分) 作者: [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 译者: 徐晓雁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你是否也曾躲在阴影里,仍热烈地爱着?
------------
内容简介:
两位优雅的绅士,为什么在死后将遗产赠送给一位陌生的底层妇女?
德高望重的医生,为什么在他的狗被车撞死的五天后选择开枪自杀?
情深义重的先生,为什么总对妻子已离世的第一任丈夫寻根究底?
暴躁易怒的妈妈,为什么在儿子意外死亡后疯狂仇视自己的外甥?
死里逃生的夫妻,为什么面对救命恩人却跌入另一个绝望的深渊?
《看不见的爱》共收录五个短篇,它们被一个相似的主题“隐秘的情感”维系——两位先生之间依靠的是热纳维耶芙和埃迪特这对祭坛下的夫妻;埃曼医生在一条忠诚的狗身上找回了人性和内心的平静;康斯坦丝与尼森的婚姻实际上是无形的三人行,莫扎特是无形的水银线;阿尔巴则是从威尔玛身上看到了那个不可理喻的自己;塞芙莱娜和本雅曼想要幸福的生活,却永远错失了生命中的挚爱。即使身处暗影之中,他们依然爱得热烈。
------------
编辑推荐:
★ 你是否也曾躲在阴影里,仍热烈地爱着?
★ 我们都曾因爱人而受苦,也因爱人而获得巨大的幸福
★ 决定我们生活的,究竟是理性的选择,还是隐秘的情感?
★ 法国国民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挖掘我们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
★ 龚古尔奖得主兼评委,巴黎高师哲学博士,大学哲学老师,斩获三项莫里哀戏剧大奖
★ 获奖无数,横扫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多国大奖,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六年蝉联法国畅销榜
★ 在法国读者心中,他的作品与《圣经》《小王子》有相同的地位
★ 他“对人道主义的重构正好符合我们这个有些无助的时代的需求”
★ 施米特的救赎与和解故事有着令人惊讶的甜蜜。回味悠长,余韵悠长。
——《波士顿环球报》
★道德寓言,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故事极其有浓度。施米特是一个惊人的讲故事的人,他的风格优雅而自信。
——法国《回声报》
------------
媒体/名人推荐
施米特的故事捕捉到了一种古怪、聪明、女权主义的法国情感。
——《出版人周刊》
施米特的故事如同水晶般清澈明亮。
——《比利时晚报》
尽管是纳粹的主题,作者也能让人们在欢笑与泪水中与彼此心连心。
——法国《电讯报》
施米特被称为“与上帝对话的孩子”,总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试图回答“我们怎么活得更好,我们怎么用好自己所拥有的”。
——徐晓雁,译者
宛若重访莫泊桑。随处可见辛辣的幽默和敏锐的心理描写,文风简约,结局出人意料。
——《科克斯书评》
结构紧凑、行文简洁,却不失对人类黑暗时刻的深切悲悯和对救赎的颂扬。
——《出版观察》杂志
施米特不愧是天生的故事家,他能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讲透人生哲学。
——《自由比利时报》
2019年11月30日 想读
學術人 豆瓣 谷歌图书
Homo Academicvs
8.3 (7 个评分) 作者: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 译者: 李沅洳 譯 / 林錚 審閱 時報文化 2019 - 12 其它标题: 學術人
一本「要燒掉的書」?
一本震驚法國學界的書!
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嚴謹而銳利的自我審視,
具體分析出身背景與人脈資源對於學術地位的影響。
《學術人》(Homo Academicvs)是已故法國知名社會學者--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暢銷著作,震動當時的法國學界,在他寫作這本書之前,並沒有人勇於自我挑戰,具體檢視學界,也就是學者自身所處場域。
布赫迪厄透過分析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學術領域,其組成成員的社會背景及他們在人脈網絡中的角色,他們的實際活動情況與所能取得的權力地位,進而直剖法國高等教育長久以來的問題。藉由檢視法國數十年來的高等教育問題,看出一九六八年五月的高等教育危機如何發生,及其後學界如何變化。
布赫迪厄在書中所談的問題,雖然時空背景與今不同,但其中人的出身與隱形資源造就將來社會位置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於醫學院、法學院、文學院以及自然科學學院四大領域所能帶來的身份地位象徵,這類的問題直到今日仍非常相似,也使《學術人》於今仍具有高度參考性,不僅是一本重要的社會學研究著作,更是理解當代社會階級問題與高等教育僵化情況不能錯過的重要著作。
2019年11月25日 想读
威权式法治 豆瓣 Goodreads
Authoritarian Rule of Law: Legislation, Discourse and Legitimacy in Singapore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约西·拉贾 译者: 陈林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指出,新加坡缔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威权式法治。作者展示了作为法治以及自由民主之基石的制度和程序,是通过何种方式成为了制约异己、保护当政者的工具,但同时又无损于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当性。本书颠覆了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的一些传统见解,它所展示的法律、权力、正当性的配置形式,可能对全球治理理论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2019年11月25日 想读
本雅明论媒介 豆瓣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Media: The Spectacle of Modernity
作者: [韩]康在鎬(Jaeho Kang) 译者: 孙一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都市空间和政治。有四个关键主题构成了主要章节:传播的危机、媒介化的讲故事;技术上的可复制性;媒介城市。每一章都试图阐明本雅明对特定传播媒介(书籍、报纸、广播、摄影和电影)与相应形式的经验之间关系的描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从资产阶级文学文化的消亡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危机。我探讨了本雅明如何将讲故事的衰落与十九世纪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章侧重于本雅明的媒体实践,涉及他对无线电广播的参与。这将展示他在自己的儿童和其他节目中如何试验当代理论问题(例如教育、娱乐和一种电子大众媒介化讲故事的新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雅明最著名的文章《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密切关注影像体验的关键主题,比如光晕的消亡、摄影图像的光学无意识以及震惊、分心和触觉。本雅明对艺术和政治的分析将阐明政治景观的复杂维度以及现代媒介时代新公众的形成。
第五章追溯了本雅明的巨著《拱廊街计划》的理论意义,以便我们理解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相关的现代媒介。本章还圈定了一些本雅明为媒介研究而分析通信技术和都市空间的方法论含义。
在结论中,本书希望通过与最近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进行简要比较来评价本雅明的媒介批判。借此,作者希望澄清本雅明之于当代媒介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帮助读者进一步提出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探究。
2019年11月18日 想读
影响的焦虑 豆瓣
作者: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徐文博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2
本书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研究诗人对诗人的影响。作者认为经典树立起了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诗的历史形成乃是一代代诗人误读各自前驱的结果。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理论、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和保罗·德·曼的文本误读说,作者阐发了传统影响的焦虑感,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诗的误读”理论——“逆反批评”。本书1973年在美国出版以后,引起欧美文学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有西方学者评价认为,布鲁姆用“一本薄薄的书震动了所有人的神经”。
2019年11月17日 想读
逃避统治的艺术(修订译本)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作者通过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指出,国家总是试图将山地的居民集中到平地,从事水稻种植,而山民则通过各种方式来逃避国家的控制。传统的观点将山地的居民看做是落后和野蛮的,国家政权延伸到这些地区被看做是推动了这些地方的进步。但是斯科特通过对这个地区历史的研究发现,看起来似乎是落后的 山地少数民族可能并不落后,他们居住在山上,选择了不同于谷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因为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国家的统治。
作者指出,他讨论的对手是法国学者布罗代尔,因为在布罗代尔那里,文明与国家经常是被混在一起的,而作者则强调,在国家统治范围之外,有着同样的文明。
作者詹姆士•斯科特是美国人类学界研究农民问题的领军人物,其《农民的道义经济》一书出版以后,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其《弱者的武器》和《国家的视角》都对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其主持的“农业研究”是一个跨国的高水平博士后研修项目,至今已经延续了近20年。
【推荐】
这部著作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士·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它具有深入的洞察力、创造性和同情心。很少有学者具有更敏锐的能力可以洞察那些没有历史、居于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并采用完全不同的实践和形式的人群的能动性。事实上,这已经使他非常接近于无政府主义的理想,也就是人们不仅可以逃避国家 ,而且可以避免国家形式本身。
—杜赞奇 (Prasenjit Duara)
这是一个出色的研究,富有人文和文化的洞察力,这部著作将改变读者对人类历史,以及对他们自身的思考方式。这是我所阅读过的社会历史和政治理论中最具吸引力和激动人心的著作。
—罗伯特·郝夫纳 (Robert Hefner)
2019年11月10日 想读 原来已经出新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