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豆瓣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A Reader’s Guide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M. 怀特 译者: 张晓川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学著作,它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方向,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该书中观点的透彻理解是全面把握维特根斯坦卓越思想的关键环节。本书对这部异常艰涩和难读的文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详尽的导引,希冀给予研读原著的读者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在本书中,作者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讲法,给出了他本人对《逻辑哲学论》整体结构的描绘,回顾了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哲学和历史背景,并就书中的关键段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作者尤其注重梳理的,不只是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还包括他那种格言体说理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论证。
2019年11月7日 想读
正午的黑暗 豆瓣 谷歌图书
Darkness at Noon
作者: 亞瑟·柯斯勒 译者: 董樂山 臉譜出版社 2006 - 3
這部小說名氣很大,在藍燈書屋《現代文庫》評選的「二十世紀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中,名列第八。
《正午的黑暗》是一部以蘇共為背景的時代力作,因其「反共」,1941年一出版便震撼世界,也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遭禁,在世界其他國家卻一版再版,譯成多種文字。
本書主角是1930年代共產國際背景下,於歐洲各資本主義國家從事祕密革命活動的老革命家。革命的崇高目標與採取手段的矛盾,讓這位老布爾什維克的革命良心深感不安,從而被捕入獄,最後在疲勞轟炸式的審訊後精神崩潰而承認罪行,結清與歷史的帳。
全書故事情節的鋪陳、人物的自省和反思,以及獄中三次審訊所進行的論辯,交織描寫緊密而意義深刻,擺脫枯燥的政治理念探討,成為傳世不墜之作。
2019年10月28日 想读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豆瓣
作者: 雷海宗 岳麓书社 2010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主要内容简介:我们看《左传》《国语》中的人物由上到下没有一个不上阵的,没有一个不能上阵的,没有一个不乐意上阵的……当兵不是下贱的事,乃是社会上层阶级的荣誉职务。战术或者仍很幼稚,但军心的盛旺是无问题的。一般地说来,当时的人毫无畏死的心理;在整部的《左传》中,我们找不到一个因胆怯而临阵脱逃的人。当时的人可说没有文武的分别。
2019年10月20日 想读
骂观众 豆瓣
Publikumsbeschimpfung
7.9 (6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彼得·汉德克 译者: 梁锡江 / 付天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 藐视观众 藐视剧场 的经典之作
◎ 如入刑室,如坐针毡,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 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 本书为剧本集,由三部剧作组成,包括《自我控诉》《骂观众》和《卡斯帕》 。
《自我控诉》只有两个自我控诉者,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角色 。两个 站在空空如也的舞台上的人物从头到尾诉说着自己的冒犯行为,没有情景,没有对话,只有声音的交替变化。
《骂观众》全剧没有传统戏剧的故事情节和场次,没有戏剧性的人物、事件和对话,只有四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在没有布景和幕布的舞台上近乎歇斯底里地“谩骂”观众,从头到尾演示着对传统戏剧的否定。读来令人如入刑室,如坐针毡,欲怒不生,欲走不能。
《卡斯帕》对传统戏剧的颠覆性堪比《等待戈多》,它表现的是一个名叫卡斯帕的人如何学习说话。汉德克表达的是人学会了说话后,人如何为语言所折磨,人如何成了语言的奴隶,如何为语言所控制,而这“语言”又常常仅仅表达了传统的意识或统治者的意识而已,如今,正是这种语言已经驯化了人本身。
◎彼得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当代作家中,惟有他的作品,让我感到最亲近,最理解,最爱读。
——维姆•文德斯
◎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
◎ 汉德克曾经是,并且现在仍是战后欧洲最卓越的擅长叙事的作家和剧作家。
——《波士顿环球报》
2019年10月10日 想读
有心论 豆瓣
ラリルレ論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田洋次郎 译者: 蒋青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RADWIMPS,为大热动画电影《你的名字》演唱《前前前世》,为陈凯歌电影《妖猫传》创作演唱主题曲。他们的歌词充满独特的世界观,被誉为“崭新的发明”,曲风充满技巧又不失流行性,音乐不被任何风格所拘泥,也因此获得了来自粉丝压倒性的支持。本书是RADWIMPS主唱野田洋次郎所著图书,是为了记录RADWIMPS在二○一四年举办的长达半年时间,也是RADWIMPS有史以来最长时间的巡演而开始写的。在酒店里独自一人度过的那些时间,在即将迎来三十岁的时候,作者打算在记录巡演的同时,也写下记忆中残存的关于自己人生的碎片。
2019年10月5日 想读
20世纪思想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Modern Mind: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20th Century
9.1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沃森 译者: 张凤 / 杨阳 译林出版社 2019 - 10
★ 《思想史》作者全面解读20世纪,又一部拒绝简化的思想全史
★ 独树一帜的著史笔法,梳理现代人类境况的观念脉络
★ 20世纪为何如此与众不同,除了战争和政治我们还有什么
★ 写尽百年非凡的智力冒险,思想才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希望
★ 无删节全译本,理解20世纪的思想,就是 理解今天的人类
一己之力完成的百科全书,涵盖了20世纪所有思想的历史。
——丹尼尔·贝尔,哈佛社会学家,《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意识形态的终结》作者
这是一部关于20世纪思想的鸿篇巨制,展现出作者海量的惊人胃口和百科全书式的博闻广识……沃森有着提纲挈领的本领,又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通识作家。
——弗兰克·麦克林恩,英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著有广受好评的《拿破仑传》和《荣格传》
囊括了无穷无尽的鲜活故事和天才思想,闪耀着20世纪无数发现的激动之情。彼得·沃森以精准、优雅的笔锋记录下几乎所有学科中重要思想家的闪光之处。正式通过他的笔触,考古学、历史和经济学变得如诗歌、音乐和天体理论一般美妙动人。沃森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他穷尽一切的胃口一定会感染读者,促使他们追寻更多的知识。
——《泰晤士报》
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呈现出那些令20世纪翻天覆地的思想家和行动家……本书不仅涉猎广泛,而且沃森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是值得表扬,他总是能够让这个庞大的故事顺畅运行,从不会让其中的精彩和亮点从他的笔尖滑落。。
——《文学评论》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人类自身的关键所在。
2019年9月28日 想读
拉康选集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雅克.拉康 译者: 褚孝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0
《拉康选集》是拉康对其代表作品的选编,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拉康主要的理论学说,也可以感受到其文字的隐晦艰涩。
《拉康选集》出版后被译成英文、德文、日文、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巨大影响。中文版最早由上海三联书店于2001年出版,断版已久,此次重版对译文进行了修订。
本书汇集了拉康一生最主要的学术研究论文,涉及精神分析领域的方方面面,其每一篇论文的发表,不仅在法国,乃至在英美学界都引起极大的震动和反响。
拉康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兰西化,从语言学出发来重新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其提出的诸如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等学说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
拉康在精神分析学史上第一个给予这门学科以哲学根基,他的思想渗入到哲学、文学评论、语言分析等邻近学科。法国作为欧洲精神分析的主战场,拉康的学说,无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欧洲学人。
2019年9月27日 想读
追寻记忆的痕迹 豆瓣 Goodreads
In Search of Memory: The Emergence of a New Science of Mind
8.5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坎德尔 译者: 喻柏雅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8
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宏大画卷
诺奖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科研历程
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为一流科学、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出版十几年来引领无数学子走进科学殿堂
◎ 编辑推荐
☆ 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展现伟大科学家的研究路径、问题意识与情志襟怀
作者以清晰易读的文笔,从研究者本人的角度 向读者介绍了最好的科学研究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从确定题目,到提出假说,寻找实验对象和方法,结识最合适的合作者,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并使之进入商业领域的整个过程,为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学生提供了行动的指引。
☆ 同时这也是一部二十世纪神经科学发展史
坎德尔的职业生涯,恰逢现代科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一个时期。在他进入医学院后不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给整个生物学界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神经科学——对记忆、情感、判断等心智活动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在此时作为一个全新的学科浮现出来,而坎德尔就全程见证并参与了这个新学科从无到有的整个经过。
☆ 本书面向的读者群体较为多元,值得推荐给那些渴望从名人传记中汲取人生经验的普通读者、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读者、想了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读者,以及对“二战”奥地利犹太难民史感兴趣的读者。此外,本书译者还认为它是一本“赴美留学指南”,它如实地反映了美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文化氛围,能给那些打算赴美留学的学子及其家长提供绝佳的参考。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籍犹太裔神经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的自传,在书中他不仅表达了个人对其生活和历史的感受和思考,也以亲历者的身份叙述了神经科学这个学科从无到有的发展史——人们如何开始用生物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和记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这个领域得到了哪些发展,科学界又对未来怀有哪些愿景和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的动向,更能窥见最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思考路径,以及一个伟大科学家的素质和襟怀。本书已被翻译成德语、法语、俄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波斯语等十多个语种,先后荣获2006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和2007年度美国国家学院知识传播奖。
◎ 名人推荐
☆ 恐怕没人能像坎德尔那样在细胞和分子的层面上推动人类记忆机制的研究。他破译大脑记忆密码的激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伟大科学家如何进行思考,并带动了科学的发展。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 埃里克·坎德尔的这本书别人写不出来。他通过毕生的视角透视科学,跌宕起伏、硕果累累。我们受到了坎德尔持久的激情和坚定的决心指引。我向所有那些正在寻找有关大脑和记忆知识的个人观点,以及那些正在考虑开启科学生涯的读者推荐此书。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科学家
☆ 埃里克·坎德尔写出了一部绝佳作品,从头至尾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了神经科学在令人惊叹的20世纪后半叶的壮丽图卷。坎德尔把个人经历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他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广泛交流,使得科学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共同事业。
——奥利弗·萨克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著名科普畅销书作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动人地讲述了埃里克·坎德尔站在脑科学前沿领域的大胆人生,他以分子生物学方法革新了我们对感受到的信息如何存储的认识。
——詹姆斯·沃森,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 我向所有对一位重要科学家的人生和工作,或者对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进程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坎德尔优雅地做出的这些研究,会极大地诱惑有天赋的学生将他开启的这些令人难忘的工作向前推进。
——霍华德·加德纳,美国心理学会威廉·詹姆斯奖得主,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追寻记忆的痕迹》融自传、科学史和基础生物学于一炉,是一部无出其右的才华横溢之作。它令人信服地展示了何谓一流科学,以及如何创造一流科学。
——E. O.威尔逊,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社会生物学之父”
2019年9月14日 想读
东方学 豆瓣
Orientalism
8.0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王宇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东方学》这本书与当代历史的动荡和喧腾是完全分不开的。在书中,我相应地强调无论是“东方”这一用语,还是“西方”这一概念都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稳定性,二者都由人为努力所构成,部分地在确认对方,部分地在认同对方。
《东方学》以对1975年黎巴嫩内战的描写为开端,这场战争结束于1990年,但是暴力与丑恶的人类流血事件却延续至今。我们经受了奥斯陆和平进程的失败。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爆发以及遭到再次入侵的西岸与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的可怕苦难,在那里,以色列使用F-16战机与阿帕奇直升机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了例行集体惩罚行动。自杀性炸弹袭击现象充分显现出了它所具有的可怕破坏性,这当然没有什么比“九·一一”事件及其后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更骇人听闻、更具有末日预言的昭示意义了。正当我写作本文时,美英对伊拉克非法的和未经授权的入侵和占领正在进行,随之而来的则是匪夷所思的物质掠夺、政治动荡和变本加厉的侵略。这都被认为是那个被称作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无休无止、无法平息、不可救药。但我认为并非如此。
2019年9月14日 想读
启迪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汉娜·阿伦特 编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Illuminations,纽约,一九六八年)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
本书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2019年9月5日 想读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 豆瓣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9.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陈力卫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是日本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的代表著作之一,收录了作者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约十年间发表的有关政治学及现代政治问题的主要论文。丸山被称为日本战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他对日本现实政治的分析和看法,基本构成了战后日本政治学的走向,也由此诞生出“丸山学派”。
本书初版1957年由日本未来社出版,1964年出版增补版,删去之前的两篇文章,第三卷增加了两章,并在旧版追记上增加了新的注解,更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增补版至今重印160多次,经久不衰。
2019年9月2日 想读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叢書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何孟恆 編著 時報文化 2019 - 7
我的革命決心,固然始終沒有改變;而我對人對事的態度卻不免時有改變。但所以改變的理由,我無不講出來。至於理由的對不對,則我願接受現在和後人的評論。—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系列全六冊叢書匯集從未公諸於世的汪精衛手稿,內容包括自傳、信件、詩詞、政治論述。本系列伴隨汪氏身邊至親的收藏與回憶,描繪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各書更以註釋附上補充史料以及相關人物簡介,又在書末加設人物索引,讓汪氏的話與客觀史料能夠相互印證。
本系列出版目的並非在於另闢蹊徑,開創「新」汪精衛研究,而是立足於原始資料,由歷史人物「自己的聲音」,再現民國時代的複雜與多樣性,以供讀者撇開歷史偏見,自行判斷是非對錯。
我覺得拿生平的演講和論說,當做自傳是最真實的
—汪精衛
《汪精衛與現代中國》套書全六冊‧分冊簡介
01《汪精衛生平與理念》(560頁)
本書為汪精衛女婿何孟恆根據未完成的「自傳草稿」所編撰。該稿始於清末截至1927年底,是汪精衛自述的親身經歷及其所見所聞的獨有見解。本書順序記述汪精衛的一生,並列舉其已發表的政治寫作、演說,也同時把從未刊登的55封私人書信穿插其中。書中更請與汪精衛有着密切接觸的後輩寫出他們與汪氏的回憶,並介紹汪精衛鮮見於其他史料的親人、密友與同僚,藉此顯示汪氏的人際關係。
02《汪精衛政治論述》(480頁)
本書120篇為《汪精衛生平與理念》內所提及的汪氏寫作,當中包括已發表過的政治文章、演講、書信及電報。從辛亥革命前的〈民族的國民〉,企圖行刺攝政王被捕後的〈供詞〉、〈革命之決心〉,以至關於中日和平建議的〈舉一個例〉,陳述和平建議的原則與態度的〈艷電〉,逝世前十年寫的〈自述〉,這書由何孟恆挑選,收錄了最能代表汪精衛一生政治理想及懷抱的作品,並於書末附上搜集到的手跡複本,讓讀者更易了解一九○五至一九四四年間汪精衛的抉擇。
03《汪精衛詩詞新編》(272頁)
內有《雙照樓詩詞藁》全部詩作、從未面世的134張詩詞手稿,並增補了13首未收入「雙照樓」的作品。更是汪氏詩詞出版以來,首度於目錄羅列出每首詩詞題目,又把「雙照樓」作品與何孟恆編撰的讀後記上下併陳展示,讓讀者在同一頁下,既可細閱作品,同時能取得字彙的註釋、汪詩創作背景,是迄今為止,最接近汪氏內心和本意之集大成者。
04《汪精衛南社詩話》(184頁)
首次公開汪精衛以「曼昭」署名的《南社詩話》手稿,共計132頁掃描,與謄錄文字併陳展示,讓備受猜測的「曼昭」身份,隨鋼筆手稿面世而塵埃落定。《南社詩話》收集了汪精衛的舊有詩作,以及他對當時文壇風格變化的看法,也詳細記錄了社員之間的互動、軼事及革命經驗等,是研究民國時期文學社團、知識分子網絡及革命文學不可或缺的史料。
05《獅口虎橋獄中作品》(392頁)
本書彙集了抗戰後與汪精衛政權有關連,而被囚於南京老虎橋和蘇州獅口監獄中的眾人所撰寫的文學作品,由何孟恆所收藏,包括詞學大家龍榆生與陳璧君的詩詞創作、私人通信原稿、《雙照樓詩詞藁》手抄本;龍氏於獄中寫成的《倚聲學》,即後來出版的《詞學十講》之最初稿本;江亢虎、韋乃綸、高齊賢等數十人的獄中之作;最末更附上汪精衛與龍榆生批註的陶淵明詩集。
06《何孟恆雲煙散憶》(280頁)
汪精衛女婿回憶錄。生於民國初年,何孟恆在一個世紀的漫長人生中,所見所憶,不啻是整個當代歷史的一角。從民國初年廣州風景,到求學北京的童年趣事;從汪精衛遭遇黨部暗殺、河內暗殺,到名古屋汪氏去世,他都一直跟隨在側,細記見聞;從汪氏去世後他移居香港,到晚年的生活點滴,這些場景歷歷如繪,如同親見。
2019年9月1日 想读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
2019年8月28日 想读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豆瓣
8.2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简·雅各布斯 译者: 金衡山 译林出版社 2005 - 5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019年8月27日 想读
連續殺人鬼青蛙男 豆瓣
連続殺人鬼 カエル男
7.7 (13 个评分) 作者: 中山七里 译者: 林美琪 瑞昇文化 2015 - 5
★第八屆『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令評審激辯的候選之作。
★島田莊司盛讚,重重的惡意如莫比烏斯環……
★節奏緊湊,敘事手法細膩,劇情逆轉再逆轉!
★大膽挑戰日本刑法第三十九條!
★名人推薦:杜鵑窩人|寵物先生|李柏青|天地無限|舟動|
今天,我抓到了一隻青蛙喔。
我把牠放進盒子裡一直玩一直玩,
然後就玩膩了。後來想到,
乾脆把牠弄成布袋蟲的樣子吧。
就在牠的嘴巴裝上鉤子,吊在高高的地方吧。
上顎被勾子勾住,懸掛於大廈十三樓的一具全裸女屍。旁邊留著一張筆跡如小孩般稚拙的犯罪聲明。這是殺人鬼「青蛙男」讓市民陷入恐怖與混亂漩渦中的第一起凶殺案。
就在警察的搜查工作遲遲無進展時,接二連三的獵奇命案發生,造成整個飯能市陷入一片恐慌絕望,進而引起暴動……。搜查本部一邊參考精神醫學界權威的意見,一邊雄心壯志地展開調查,然而,「青蛙男」好似故意嘲笑警察地一再犯下無秩序的慘絕人寰惡行。
把人命當兒戲的青蛙男到底是誰?他的目的是什麼?
滿腔熱血的菜鳥縣警古手川有辦法將他繩之以法嗎?!
繩之以法,然後呢?
令人戰慄而不忍卒讀的真相!
乍看本書,會以為是典型的精神系懸疑小說吧!
但是,評審委員茶木則雄認定本書作者的企圖絕不止於此:
「一再翻轉的情節大逆轉也好,隱藏於殘虐事件中的深遠主題性也好,富可讀性的劇情鋪陳也好,品質之優,皆足以與海外優秀的精神驚悚作品相抗衡。」
作者中山七里,右手優雅彈奏著勵志療癒的鋼琴曲,左手卻猛然一推,讓讀者反應不及而墜入戰慄的深淵。
這本《連續殺人鬼青蛙男》,承載著本書譯者對受難主角的心疼悲憫,讓編輯L籠罩在不敢落單行走的恐懼感,讓編輯K對結局以怒濤洶湧般的氣勢逆轉大表驚嘆,讓編輯E對群眾暴力的正當性抱持質疑,讓編輯S對人性的難以捉摸重新思索,讓編輯T闔書之後「眼淚自己跑出來」……
總之,多重觀察面向、各種複雜情緒,等著與您分享。
2019年8月26日 想读
红色资本 豆瓣 谷歌图书
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8.9 (15 个评分) 作者: 卡尔•沃尔特 CARL E. WALTER / 弗雷泽•豪伊 FRASER J. HOWIE 译者: 祝捷 / 劉駿 东方出版中心 2013 - 8
揭示中国非凡崛起与金融改革的真相!
阅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金融改革2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有一个全新的了解。作者通过对中国的银行及货币政策,股票及债券市场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历史总结,包括对中国金融高层决策的一些重要背景及金融交易内幕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很多独特而深刻的洞见。
2019年8月25日 想读
在切瑟尔海滩上 豆瓣
8.3 (5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黄昱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8
他们年纪轻,有教养,在这个属于他们的新婚夜,都是处子身,而且,他们生活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对性事困扰说长道短的年代。话说回来,这个坎儿向来都不好过。
他不知道,或者说他不想知道,当她从他身边跑开时,在即将失去他的痛楚中,她对他的爱一定比以往更强烈,或者更难以自拔,此时如果能听到他的嗓音,她会得到某种解脱,她会回过头来。然而,夏日黄昏中,他只是冷冰冰地站着,理直气壮,一言不发,看着她沿着海滩匆匆离去,她举步维艰的声音淹没在飞溅的细浪中,一直看到宽阔而笔直的、在黯淡的灯光下隐隐闪烁的砂石道上,她成了一个模糊的、渐行渐远的点。
2019年8月23日 想读
情熱東京 豆瓣 Eggplant.place
A Tokyo Romance: A Memoir
作者: 伊恩・布魯瑪 译者: 白舜羽 / 鄭明宜 紅桌文化 2019 - 6
水氣氤氳的混浴澡堂、暗地騷動的昏暈戲院、
宛如都會遊牧民族的巡迴劇團……
最浪漫的日本,或許就在七〇年代
外人與日本人的界線、徒弟與師父的分際、年長者與年少者的位階,高貴優雅與低俗粗暴……布魯瑪在日本的生活完全體會了日本社會中種種二元張力的箇中滋味。或許再無一人如同他一樣,在短短六年間,濃縮密集地逡巡於日本的地下陰流。在混浴澡堂中被日本年長男女活像見識馬戲團一般地窺探身軀;地下小劇場表演中,開放隨機男子觀眾上台享受廉價性愛,上演活春宮秀;隨側刺青大師身旁,看形形色色人等前來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被日本社會排拒的刺青,對他們而言卻是我族驕傲的勳章。
他不滿足於在怪奇世界邊緣旁觀,而是投身闖入日本前衛文化的核心地帶,在電影、攝影、劇團社群之間穿梭,他被舞踏創始大師土方巽戲稱為一台電視機,揶揄其只知模仿而毫無個人創造力;在知名攝影師立木義浩之下擔任第二助理,勉強學習日本人尤為專精的察言觀色,卻被第一助理痛罵笨拙駑鈍;在陰暗黏臭的電影院裡,情色電影螢幕之下,觀眾席傳出不間斷的喘息聲;被電影巨匠黑澤明折騰了整個下午,卻還是沒能得到一個即使只是一瞥而過的小角色。
伊恩與唐十郎的「狀況劇場」團隊一同在河岸邊搭起劇場帳篷,像個家庭與手足般相濡以沫、搭乘小巴士在日本巡迴,親眼見識了這群前衛藝術分子狂亂不羈的生活方式:一言不合便是酒瓶橫飛,劇團頭子朝自己妻子砸去菸灰缸,對來訪客人拳打相向更是家常便飯……舞台上的衝突與激烈延伸至舞台之外,表演與生活之間對他們而言並沒有明確界線,他們是貨真價實的世界邊緣棲息者。布魯瑪全然開放,全心全靈體會,對自己的外人身分時而享受、時而沮喪……來自西方的年輕人以為自己已經是團體內的一分子,最終卻帶著外人永遠是外人的遺憾而離開……
《零年》作者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少年時期亟欲逃離家鄉海牙,遠離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氛圍,在那個西方青年一批一批前往印度尋求性靈昇華的嬉皮年代,一場於阿姆斯特丹密克里劇院的寺山修司劇團天井棧敷演出,在他心中早早便埋下了日後前往日本的種子。求學階段他行經加州、再輾轉來到了東方的日本,恰好遇上了一群苦惱於國家日趨西化的日本人前衛分子,他們掙扎脫下模仿西化的外衣,藉此擺脫由此而來的自卑。布魯瑪和這些日本人,對自己身處環境與國家的「優雅」背景,深感不耐。他們是導演、劇團人、攝影師、刺青師等藝術家,將脫亞入歐下日本被隱藏的陰暗、怪奇、泥臭、戲鬧精神底蘊,翻箱倒櫃粉墨登場,精心安排甚或誇張地呈上檯面。戲劇即行動藝術、藝術就是要造成衝擊與不快,在戰後邁向經濟發展高峰期的日本,這些前衛分子猶如牛蠅,刺激騷動日本這頭安然成長中的巨牛。
大正末期到昭和初期,「情色、怪誕、荒謬」(エロ、グロ、ナンセンス)在東京的殘留,幻化為布魯瑪這樣的西方人的「底層懷舊」(nostalgie de la boue)。這是關於生性受到怪奇事物吸引的西方青年──布魯瑪,對日本投射出期待、隻身一人來到遠東追求生猛與真實的藝術場景、而一流的日本藝術家們如何看待與回應這位西方後輩的故事。在這些藝術家身上,浮現出川端康成與三島由紀夫的遺產痕跡,將離奇與細膩交揉於作品中。
在日外國人如何定義自身?親也不是、疏離也不是,日本可能的確是他們夢寐以求的「蝴蝶夫人」──只是更為陰晴不定、難以捉摸。可能唯有如書中唐諾德.里奇對布魯瑪所言,「你得是個浪漫派」,這意味著你必須習慣疏離,盡量不要抱持著成為日本人的希望,享受特權和禮貌性的對待,但從中伺機而動發展出親密關係。
這不只是作者的親身經驗談與怪奇錄,更是述說一段與今日我們欣賞與熟悉的日本、那親切有趣又明亮的日本,頗為生疏、充滿危險感,甚而令人不安的另一面──但就是這樣的七〇年代,扮演了承先啟後、餵養孕育了其後世界所熟知的日式文化輸出。
浪漫的前提是保持距離,然而情熱會要求你奮不顧身浸淫其中──這是布魯瑪與日本以及東京的相處之道,也是他想要告訴我們的東京情熱。
本書特色
◤日本1970年代的地下文化,不同於1960年代激蕩不安,也不若1980以後的日盛繁榮,夾雜於兩個色彩性格鮮明的十年,1970年代的日本可能是東西交匯最激盪、也最有魅力的時刻。
◤東京都會中如夢似幻的霓虹燈、在廢棄場館與破敗寺廟搭起的劇團帳篷、小眾的獨立電影院、脫衣性愛劇場,以及夜晚祭典中各種新奇怪異的表演……漫遊者布魯瑪投身日本現代文化中最具原生性與野性的一面。
◤黑澤明、土方巽、磨赤兒、唐十郎……作者實際與日本藝術大師交流合作的過程,一窺日本前衛藝術殿堂之樣貌。
◤西方人所認識的日本,猶如七〇年代關於前衛群體的、都會論版本的《陰翳禮讚》,述說東京的「暗之美感」。
2019年8月23日 想读
無法送達的遺書 Goodreads 豆瓣 博客來
作者: 呂蒼一 / 林易澄 衛城 2015 - 2
爸爸媽媽養育兒長大,兒非但沒有報養育之恩,反留給爸爸媽媽悲傷,死前就是此點使兒流淚不已。爸爸媽媽生兒並非沒有可安慰的地方。兒從小自知努力,家雖窮,卻因此更求上進,長大更立志,希求人們都能快樂過著日子。
──江炳興寫給父母的遺書
生死已定,唯有恐怖年代遺失的歌還要再唱。
作家用文學的筆、歷史的眼,重現白色恐怖受難者的遺書
一九五○年代與一九七○年代,在臺灣,有兩群年輕人,為了希求一個更好的社會,成為抗爭者。前者是「省工委」(全稱是「中國共產黨台灣工作委員會」)的參與者,後者則是泰源事件的當事者。他們遭到政府祕密逮捕,祕密偵訊,祕密審判,祕密槍決。槍決前,他們寫下遺書,對家人做最後告別。但遺書被扣押,告別不被允許,直到二○一一年後,遺書才送達家屬手中,但許多受難者的父母、妻子、兄弟早已不在人世。
這些受難者留給家人的遺書中,有歉意,有期許,有思念,有祝福。他們想透過隻字片語安慰倖存的家人,但家人沒有收到,唯一收到的卻是領屍通知單以及不知如何面對的漫長未來。在親人被槍決後,失去丈夫、兒子或父親的破碎家庭要如何繼續下去?在備受盤查與監視的日子裡,倖存的家屬能有什麼樣的人生?在白色恐怖之中,失落的不只是當事者,也包括當事者的家人與朋友。
這本書裡收錄的書信及所呈現的受難者生平與家屬經驗,只是白色恐怖記憶的少許片段。寫下遺書的受難者,有些人懷抱社會主義統一中國的理想,有些人渴望臺灣獨立建國;他們不但背景各異,理想不同,受難時間也相隔二十年。但都是瞭解那段年代歷史的重要線索。
為了理解受難者與家屬,重現個人在其中的情緒、感受、體驗、價值、認同、記憶,與那些烙印在身心上的斑斑痕跡,五位作家首度跨界合作,藉由閱讀遺書、訪談家屬、研讀歷史文獻,以「說故事」的方法呈現了人們在國家暴力的槍口與鐵欄前,生與死、愛與恨、執念與超脫、果敢與背叛的反覆徘徊與懸念。
本書特色
本書除有寫作者的專文,更收錄了遺書與家書的原件檔案,以及每一個傳主珍貴的照片。
丘延亮、季季、陳列、唐香燕、張則周 站在歷史推薦
我向讀者們推介此書,不是希望讀者們在半個多世紀後,背負或痛心於前人家屬都不得以見的最後心聲;但求我們這些後人能夠體會臨刑前這些人明知其「遺書」很可能不為家屬所見,更可能永無得見世人之一日;卻仍不能不發聲明志的實存景況——有感於我景美獄中對摯愛親人書函從未被收到的經驗,贅言如上!!
──丘延亮
丘延亮、季季、陳列、唐香燕、張則周 站在歷史推薦
我向讀者們推介此書,不是希望讀者們在半個多世紀後,背負或痛心於前人家屬都不得以見的最後心聲;但求我們這些後人能夠體會臨刑前這些人明知其「遺書」很可能不為家屬所見,更可能永無得見世人之一日;卻仍不能不發聲明志的實存景況——有感於我景美獄中對摯愛親人書函從未被收到的經驗,贅言如上!!
──丘延亮
2019年8月16日 想读
西藏现代史 1951-1955 豆瓣 谷歌图书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51-1955: 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9.3 (9 个评分) 作者: 梅.戈尔斯坦 译者: 吴继业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4 - 7
如果不详细阐述1950年代所发生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则无法全面地了解中国与达赖喇嘛之间的政治纠葛。戈尔斯坦在本书中对1951年后的西藏历史进行探讨,让我们重新思考这段历史,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该段历史的解读。本书的研究材料包括一些新近公开的史料,以及对包括达赖喇嘛和一些中国官员在内的历史亲历者的深入访谈。戈尔斯坦以朝鲜战争、中苏关系紧张、美国冷战政策等一系列事件为背景,来解读宿命性的中藏政治纠葛,其对关键人物的刻画往往出其不意,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尖锐精辟……戈尔斯坦所讲述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亚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一段不容置疑的历史……令人难以置信的完整、细致、具有说服力。”
──《中国政治学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关于1950年代中藏关系的最佳回顾……强力推荐。”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2019年8月14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