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年🛏天天躺 - 标记
最后来的是乌鸦 豆瓣
Ultimo viene il corvo
8.0 (11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马小漠 译林出版社 2021 - 11
✨海边开心玩耍的英雄 | 裹着香喷喷皮衣的乞丐
✨牵骡子穿越炮火的失聪者| 路遇黑纱寡妇的回乡步兵
✨动荡世界里,卡尔维诺站在那最柔软明亮的地方
———————————————————
✨三十个故事 伴随卡尔维诺走上最初的文学之路
✨被誉为“通往卡尔维诺小说世界最清晰的一条路径”
✨简体中文版首度面世,收录卡 尔维诺亲笔前言
✨意大利艺术家Riccardo Verde精绘插图,开启沉浸式阅读
【内容简介】
“砰”的一声,枪声响了,但乌鸦并未坠落……
纷乱时代里的小人物,寂寂无名却熠熠生辉,让人心疼也令人意外。背着步枪的孩子和惊恐地目睹了他那百发百中枪法的德国兵,枪决路上幻想重获自由的游击队员,靠每租半小时床垫赚五十里拉的狡猾小摩尔人,专注于舔奶油糕点而互相忘了对方的小偷与警察……三十个故事伴随卡尔维诺走上最初的文学之路,澄清并界定他的诗性世界:这里没有被愤怒感和厌倦感所污染,没有被冲突所激化,你能呼吸到最为纯净的空气。
【名人推荐】
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明亮。
——约翰·厄普代克
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
——艾柯
卡尔维诺教会我独创性与历史本身同等重要。
——帕慕克
当世界末日来临,我想不出有比卡尔维诺更好的作家来陪伴。
——拉什迪
卡尔维诺无疑是最具天赋的意大利叙事文学家之一,《最后来的是乌鸦》正是出自这样一个年轻人之手。书里既有纯粹而魔幻的故事,也有游击队员的故事,在那里,就连战争也变成了童话故事的主题,既鲜活又遥远,就像所有的童话那样。这也是青年卡尔维诺的天赋所在以及他让人生畏的地方。
——詹诺·庞巴洛尼
有一段时间我似乎是理解了,后来一想什么也没有理解,因为他的头脑实在太复杂了。卡尔维诺的书值得反复阅读。
——莫言
我不能强求大家喜欢他的每一本书,但是我觉得必须喜欢他的主意:小说艺术有无限种可能性……我还没有探索无限,比卡尔维诺差得远。
——王小波
批评家们乐于把卡尔维诺与纳博科夫和博尔赫斯相提并论,实际上,卡尔维诺的影响力要更大,也更持久些。……卡尔维诺的故去,意味着纯文学的终结。至少对于西方文学来说是如此。
——陈晓明
2021年10月26日 想读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 豆瓣 谷歌图书
恐怖の作法 ホラー映画の技術
8.0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中千昭 译者: 谢鹰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0
《午夜凶铃》编剧、《咒怨》导演
皆深受影响、一致推崇
《迪迦奥特曼》《玲音》《怪化猫》编剧、日式恐怖灵魂人物小中千昭,首开「午夜讲坛」
恐怖影史×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
怪奇脑洞巡游展,创作秘法大放送
恐怖故事为何让人又爱又怕?满足你的全部好奇!
(*阅读前请确定后果自负,作者概不负责)
..................
📖 编辑推荐
在所有电影类型中,恐怖片是一种奇特的存在,怕者避之不及,爱者欲罢不能。而日本现代恐怖片则是“异色”中的“异色”,它利用人的心理、潜意识和幻想,激发出我们最本能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式恐怖片(J-Horror)一跃成为现象级热潮,这样一股席卷全球的“暗黑力量”是怎样形成的?它吸收了哪些文化养分?风格化的表现方式背后有何奥妙?日式恐怖创作理论的领军人物小中千昭在本书中为你一一揭晓。
◎ 编剧怪杰首开午夜讲坛,魔术揭秘般全盘托出玄妙心路
小中千昭是在恐怖、科幻、动画、特摄领域全面开花的不世出怪才,也是享誉全球的克苏鲁神话写手。处女作《邪愿灵》为日本恐怖片创立框架,而后编剧的《毛骨悚然撞鬼经》《学校怪谈》可谓日本流行恐怖剧集的典范;《迪迦奥特曼》《数码宝贝2》等都可见其克苏鲁私货,“不可名状的未知与恐怖”为剧作注入灵魂;集趣味大成的意识流实验动画《玲音》更凭其先锋诡异的情节成为一代赛博朋克神作,引发众多解析讨论。
◎ 世界恐怖影史+超自然小说漫游,让恐怖迷疯狂颅内高潮
血浆片算真正的恐怖片吗?何物能唤起人类心底的恐惧?恐怖片的黑暗力量有何迷人之处?……串联名家杰作、挖掘冷门怪片,辨析恐怖、惊悚、悬念、血浆等类型特色作用于观众心理的区别,研究日式与欧美恐怖文化的源流关系、理念异同——这场高密度的原教旨主义探索之旅,勾魂摄魄、魅力无边。
◎ 网络怪谈、神秘民俗、都市传说……解密暗黑养分来源
后果自负的连锁物语、废墟探险的试胆游戏、挖眼拔发的怨灵作祟、四谷怪谈的流传演绎……围绕古典与现代的恐怖传说,发起神妙莫测的“祟咒考”,试图解答:诅咒如何通过各类媒介传播?社会事件与虚构故事怎样交缠?人类为何会有恐惧的情绪?可借本书一窥日式恐怖片瘆人表象之下深厚的学养根基。
◎ “小中理论”全公开,看“人类高质量恐怖”如何制造
活跃在创作一线的名编剧,从数十年实践中萃取出“小中理论”,引领了日式恐怖片风潮。恐怖讲究刻意安排、没有逻辑才恐怖、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从内涵到技术,倾力传授让影片细思恐极后劲大的表现方法,更有《午夜凶铃》《咒怨》诞生轶事,以及与编剧高桥洋、导演清水崇的珍贵对谈。
◎ 作者亲自挑选、阐释封面画作,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
封面油画为日本著名画家金子国义的“爱丽丝”主题作品,作者小中千昭讲述了与该画“命中注定”的奇缘故事。全书封面五色印刷、内外双封,选用色彩饱和度高的工艺美术级涂布纸印彩凝;腰封选用半透明硫酸纸,用朦胧质感呼应书中“模糊虚焦的幽灵拍摄技法”。圆脊精装、版式舒适,值得珍藏。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从影视创作和民俗文化角度,探索恐怖美学和人类恐惧心理的经典著作。
作者以独具个性的奇诡视角,串联了恐怖影像的历史、日式怪谈风俗和欧美都市传说,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把“恐怖”当作娱乐?恐怖文化经历过怎样的发展演变?何物能唤起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作者亦从数十年的编剧、拍摄经验出发,分析恐怖片的叙事技巧和技术手段,进而归纳出一套极具指导意义的“小中理论”——这份制造“真正恐怖”之影像故事的方法论,曾影响过众多名家,如《午夜凶铃》编剧高桥洋、《咒怨》导演清水崇、《回路》导演黑泽清等,相信也会为同类型文学艺术创作者、喜爱恐怖作品的读者带来启发。
☢ 小中语录 ☢
▷ 恐怖,就是把画面中人物所经历的恐惧传染给观众……也就是通过人物的反应来表现恐怖。
▷ 经常看到有人一脸得意地给恐怖片写下“最恐怖的还是人心”的评价,那我很想问问他们:你遇到过真正恐怖的事情吗?还有,面对过那些极度离奇的事物吗?
▷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尽可能地想回避令他们感到“恐惧”的局面。然而,这样的情况或许无法避免。当碰到生活中的恐怖事件时,大家都不想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我半是认真地想到,恐怖电影说不定起到的就是一种心理预演的作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众想看到恐怖电影的渴望,也许是生理性质的。
▷ 假如恐怖电影所带来的恐惧,多少能给现实中的恐惧增加一点耐受性,并能够使人迅速思考出下一步的行动,那么恐怖电影被大量制作、被大量人群观看的未来将成为理想状态。
☢ 日本读者评论 ☢
▷ 日式恐怖片界的宝贵记录。不愧是在现场工作的人,超具体的实践性很好,是深入思考“恐怖是什么”的极具逻辑的考察。揭示了J-Horror理论秘密的一本书,如果想制作恐怖作品的话,一定要读。
▷ 与支撑日式恐怖运动的清水崇、中田秀夫、高桥洋、黑泽清交往过的作者,仿佛在为那场恐怖电影热潮和他们想看的作品代言一般地讲述着。当然,也提到很多近年来的海外特色佳作,在“恐怖”被消费的现代,这是本多么珍贵又有趣的书啊!
▷ 用文字表示洋式恐怖和日式恐怖的决定性差异,这本书上写的比那些外行的分析更深刻,而且是值得学习的恐怖拆解书。文中有一句话“这本书是魔术师的揭秘书”,确实如此。与此同时,还可以了解到日本恐怖片的横向联系和《咒怨》的诞生秘闻。恐怖爱好者不可错过!
▷ 抓住这本书写的重点,让我有种我也能拍恐怖电影的感觉。在这种意义上,本书也可被称为优质恐怖电影的教科书。读一遍不够,反复读几次才行。
2021年9月30日 想读
田纳西·威廉斯回忆录 豆瓣 Goodreads
Memoirs
作者: [美]田纳西·威廉斯 译者: 冯倩珠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8 其它标题: 田纳西·威廉斯回忆录/上河文化生活译丛
《田纳西·威廉斯回忆录》是二十世纪传奇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weiyi一本亲笔自传,作者在书中坦诚地回顾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不仅披露了许多著名戏剧的缘起与创作过程,还忠实讲述了其不畏艰难永攀艺术高峰的奋斗经历。
2021年9月19日 想读
收割电影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日] 小川绅介 / 山根贞男 编 译者: 冯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是日本电影评论家山根贞男在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小川绅介去世后,根据小川生前在各地的讲演录音整理而来。全书分为春、夏、秋、冬四章,讲述了小川摄制组从拍摄学生和农民的抵抗运动起步,到拍摄稻谷、村庄,拍摄农民的心灵世界这一转变和成长过程。书中还描写了小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对亚洲纪录片现状的忧虑,以及对亚洲导演的期待。这是一部电影大师的心灵史,尤其对亚洲的纪录片工作者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2021年9月16日 想读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8.4 (101 个评分) 作者: [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2021年9月13日 想读
你见过央金的翅膀吗 豆瓣
作者: 柴春芽 武汉大学出版社·鹿书deerbook 2017 - 9
★ 中生代代表作家柴春芽唯一短篇小说集。被台湾文坛称为“青年大师”,与冯唐、阿乙并列中生代文学代表人物的柴春芽,在距其上一步小说作品《寂静玛尼歌》出版六年之后,首度结集西藏主题短篇小说代表作,部分作品发表于《天南》《花城》《新民周刊》《文景》《南方文学》《行走》等杂志。
★ 魔幻现实主义的西藏,中文语境下的《百年孤独》。本书所选11篇短篇小说均以毛卜拉大草原为背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讲述了一个藏族村庄在时间中的轮回变化。小说的背景设定和文笔常常让人想起《百年孤独》,藏地的故事和中文的魅力却又让它有了独特的文学性。
◎内容简介:
本书是柴春芽最新短篇小说集,共收录短篇小说十一篇,各篇之间相对独立,但都以毛卜拉大草原为背景,通过阿依玛的传说串连,讲述了一个藏族村庄在时间中的轮回变化,十一个故事仿佛十一声寓意各不相同的叹息,共同编织了这奇幻、瑰丽又沉重的梦。本书收录的部分作品曾发表于《天南》《花城》《新民周刊》《文景》《南方文学》《行走》等杂志。
◎评论选摘:
他相信花和路,月亮与人民。这真是令人嫉妒的心性。
——阿乙
我知道在中国大陆,会说故事的人比天上的星星还多,但他最不一样的,是风筝有线,所有的言词都来自终极关怀,他念兹在兹的,是人道与悲悯,在生与死之间反覆辩证、叩求真理。
——郑顺聪(作家,曾任联合文学执行主编)
时时复奏着凯鲁亚克式的反叛与抒情。借由荒凉旅途上的流浪,追寻精神王国的自由。不同于美国“垮掉的一代”的消极与颓废,柴春芽的小说更多地体现人道主义者的悲悯、禁欲主义者的清洁和宗教徒般的救赎。
——台湾《时报》
你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诗人和摄影师陷入疯狂。他们辞掉工作贫穷潦倒双眼深陷昏昏然在路上叼着烟卷挎着相机漂浮过城与镇冥思着存在与虚无。在北和西北之间,他们迷失了道路。也许只有在迷失的道路上,他们才会变成自由天使,抛弃这堕落国度里的恶之花,脊背上长出翅膀,贴着地表飞翔。因为这道路的秘密不便言传,所以亟需一场青春的扑入。
——台湾《文化周报》
2021年9月12日 想读
真实眼泪之可怖 豆瓣
The Fright of Real Tears: Krzystof Kieslowski between Theory and Post-Theory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穆青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8 - 3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以真实眼泪之可怖为始、以虚构眼泪之涌流为终,这样的说法就是非常恰当的了。这些眼泪不是打破保护墙的情不自禁的眼泪,不是个人情感自发性的表现,而是戏剧化的、表演性的眼泪,是重新获得距离的“罐头眼泪”(就像电视演播现场的罐头笑声),或用古罗马诗人的说法,这是“众生皆罪,万物堪怜”(lacrimae rerum),眼泪是公开流给大他者看的,此时我们已不再关心(甚至憎恨)我们正在哀悼的逝者。重新获得的距离关乎陈述和声明之间的裂缝:眼泪是声明,暗含着对立的陈述立场即快乐。"
——齐泽克
为了使电影思想尽快回归智性主流,英国电影协会邀请齐泽克在国家影剧院发表系列讲座,于此汇集成本书。齐泽克的所有著作都雄心勃勃,本书可以看作他通过强化理论雄心来更新电影研究的典范。他运用马克思、弗洛伊德和拉康理论对基耶斯诺夫斯基的电影进行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解读与互证。
像他所有的著作一样,《真实眼泪之可怖》结合了争议和严谨、机智和洞察。它使我们明白,缺乏理论洞见的所谓基础电影分析是不存在的——反之,理论也必须经由对电影的真实热爱,一次次地复活重生。
2021年9月12日 想读
破局者 豆瓣
8.1 (10 个评分) 作者: [英]林德尔•戈登 译者: 胡笑然 / 肖一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玛丽•雪莱、艾米莉•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奥利芙•施赖纳、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们如何克服女性道路上的阻碍而成为作家?
从阴影和沉默中走出的言说者,这是她们各自和共同的成长小说。
面对这些闪亮名字和她们留下的世界名著,林德尔•戈登的笔触重返她们每个人置身“局外”的时刻,抽丝剥茧,将她们生命肌理之中的沉默、黑暗、孤独、危机和困境缓缓铺开。
正是这些让她们随时可能坠入无边深渊的时刻,带给了她们无限的潜能和无穷的创作能量。
传记大师林德尔•戈登用详实的材料为我们打开了这条从默默无闻到将自己书写进历史的通道。
破局者是狭隘的反义词, 而创作是忧郁最好的解药。
2021年9月9日 想读
マツリカ・マトリョシカ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相沢 沙呼 KADOKAWA 2017 - 8
校内の「開かずの扉」の秘密に、高校生の柴山と謎の美少女マツリカが挑む!
柴山祐希、高校2年生。彼には、人に言えない秘密がある。
学校の近くにある廃墟ビルに住み、望遠鏡で学校を観察している美少女・マツリカさんに命じられて、学校の怪談『顔の染み女』を調べていた。連日、女子テニス部部室の天井にある染みを外から観察していると、偶然会った一年生の女子から『開かずの扉の胡蝶さん』の怪談話が持ちかけられる。
以前、生徒が自殺するという事件以降、締め切られていた第一美術室。2年前にも、この部屋の密室で、女の子が襲われるという奇妙な事件があったらしい。そんな中、ついぞ開かずの扉が開くということになり、クラスメイトと一緒に現場へ行くと、制服を着せられたトルソーが転がっていた。
柴山はクラスメイトと共に、過去の密室と現在の密室の謎に挑む!!
2021年9月6日 想读
伦敦日记 豆瓣
The Diaries of Ivan Maisky: Stalin's Ambassador to London, 1932-1943
作者: [苏联]伊万·迈斯基 著 / [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 译者: 全克林 / 赵文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内容简介
苏联驻英大使伊万·迈斯基于1932—1943年在伦敦写下一批珍贵日记,经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谨严选编、作注而成书。日记中记述苏联在英的外交活动,见证了众多二战重大历史事件,由此可窥见苏联外交政策之制定、英国对参战态度之转变、战时诸人之心态等等,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日记里讲述了迈斯基与丘吉尔、劳合·乔治、韦伯夫妇等多位英国政要的交往,更以生动笔法,带人们重临议事厅的演讲现场、海军部深夜密谈的房间、空袭阴云下的伦敦街道……日记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揭示了苏联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中国所起的作用。
*媒体推荐
这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日记。
——保罗·肯尼迪(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
希特勒的战争催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政治日记,这些日记现在成了历史学家的重要证据……如今我们要在这份名单上添加迈斯基的名字……(迈斯基的)日记几乎让他付出生命代价。但现在,感谢一位熟练和敏感的编辑,让迈斯基获得永生。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无论对专业历史学家还是大众读者来说,迈斯基的日记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为那些对苏联外交政策,苏联领导层的思想,英国政策、社会、二战前夕的外交政策感兴趣的人提供独特的视角。
——《俄罗斯评论》
未来所有关于二战的新叙事都要征引这部日记中的史料。
——《伦敦标准晚报》
迈斯基给人的印象是出奇的人道、幽默,有自知之明。他和丘吉尔的谈话绝对扣人心弦。对这一时期感兴趣的人,不会想错过他们。
——《星期日泰晤士报》
在苏联档案中,不曾有一份为二战及其起源提供新见解的私人文献,具有如此的广度、价值和体量。翻阅过程中,我惊叹于日记的直观和坦率,还有迈斯基敏锐、入木三分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行文。
——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
*编辑推荐
1.获2016年普希金之家俄罗斯图书奖(the Pushkin House Russian Book Prize),被《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彭博商业周刊》等英国多家主流媒体评为年度“最佳历史图书”。
2.苏联外交官罕见私人日记,以“外交天才”(丘吉尔语)的第一人称微观视角亲历二战,提供二战起源新见解。
3.聚焦戏剧性且重要的二战时代,体悟伦敦城内云谲波诡的外交、政治风云,直击国际关系的瞬息变化和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观风起云涌的世界局势。
4.描摹左右世界命运的盟国政要群像,深刻遍察英国上流社会。
5.全球已出版十一种译本,引发历史、外交、国际关系等多领域的热烈讨论和对二战的新思考。首度推出中文版,特别收录中国相关内容,编者添加特别按语,以揭示中国在苏联等国制定对外政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6.史学大家E.H.卡尔弟子、牛津大学万灵学院教授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十二年精心编注,用翔实史料和严谨考证完整迈斯基日记的背景链条。
7.图文并茂,内含115幅珍贵的私人图片。风云变幻的二战故事因日记体迸发鲜活的现场感。
2021年9月6日 想读
红运 豆瓣
Số Đỏ
7.2 (9 个评分) 作者: [越南]武重奉 译者: 夏露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8
🎾 二十世纪越南著名作家、“越南的巴尔扎克”武重奉代表作
🎾 来自街头的逆袭记,跨越烽火的世态图
🎾 越南讽刺小说的王冠,矛盾、搞笑、无厘头
🎾 “很快你就会名扬四海,好日子马上就要来了”
——————————
《红运》是二十世纪越南最为著名的作家武重奉代表作,于 1936 年在越南首次出版,讲述一个街头流浪者在殖民社会中荒谬的经历。小说以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二十世纪初的河内之所见,从旧商业区肮脏的人行街道,到新兴的上层阶级华而不实的豪宅,全景式再现了时代潮流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充满对殖民时代晚期越南西化的愤怒和讽刺。
——————————
武重奉之于他的时代,正如巴尔扎克之于他的时代。—— 刘重庐(越南诗人、作家)
你们以为小说仅只是小说。我却与我志同道合的作家们认为,小说实在生活......你们想要顺意时势,只写社会最喜闻乐见的东西,实则虚伪。而我们凡讲,必属事实。—— 武重奉
2021年9月1日 想读
性、謊言、吹哨者 豆瓣
She Said: Breaking the Sexual Harassment Story That Helped Ignite a Movement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译者: 游淑峰 麥田 2021 - 3
一則語帶保留的twitter貼文,
兩個窮追不捨的紐約時報記者,
三位女性主要組成的新聞調查團隊,
在這個充滿性醜聞與潛規則的世界裡,幫助無數遭噤聲的性犯罪受害者說出她們的故事,
帶來對#MeToo運動最誠實的反思與告白。
歷時三年的追蹤調查全紀錄,紐約時報記者揭露對川普、美國著名製片人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
美國大法官卡瓦諾(Brett Michael Kavanaugh),以及隱瞞在各行各業許多角落中的性騷擾與指控。
【聯合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方念萱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數位女力聯盟」成員│方綺 「女性主義有事嗎」主編 │朱家安 沃草烙哲學主編│沈秀華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
周芷瑄 女性主義者│周曉涵 藝人/演員 │林志潔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特聘教授│柯貞年 電影導演 │ 張子午 《報導者》主編│張婉昀 女人迷內容負責人
陳昭如 作家│陳昭如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 劉柏君 2019國際奧會女性與運動世界獎得主│蔡宜文 專欄作家
賴芳玉 律師│羅珮嘉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
【台灣在地深度推薦 】───────
長年以來,女人控訴性騷擾與性侵害的困境是墜入he said, she said雙方各說其話的迷霧,結果經常是在佔據性別權力關係優勢的男性勝出,因為女人欠缺可信度。反性騷擾法的開創者Catharine A. MacKinnon曾說,#MeToo運動讓女人從「說謊的婊子」成為具有可信度的人。美國#MeToo運動之所以能夠展開,不只是因為名女人站出來控訴,也不只是因為性騷擾已在法律上被承認為性別歧視,更因為調查報導使得這些女人的指控「所言成真」。
藉由兩位關鍵記者在本書的敘事,我們得以窺見女人建立可信度的艱難,深度調查報導又如何幫助建立女人的可信度。本書也呈現#MeToo運動扳倒有權男人的成功與挫敗:好萊塢製片巨人倒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在爭議中上任,已婚白人女教授Christine Blasey Ford挺身作證仍未能阻止保守派呵護養成的白人男性菁英就位掌握司法大權。這說明了法律的雙面性:既是受害者的武器,也是有權者的保護傘。請閱讀此書,讓我們一起思考媒體、法律與社會運動共行創造改變的可能。
──陳昭如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黑猩猩在社會演化過程,合力消除了雄性對雌性施加性威迫的行為。母猩猩遭受雄性威脅時,會發出特殊吼聲,舉凡聽到叫喊的雌性,會放下一切趕到現場,合力擊退侵略者。然而人類社會,仍在「打破孤立」的第一步,齟齬前行。
關於哈維溫斯坦的新聞報導鋪天蓋地,人們常讀到溫斯坦作為一個「惡魔」。愈把他視為單一惡魔,愈沒法對惡魔形成的場景體系,有具體認識:是什麼社會互動,讓倖存者被孤立分化、被法律噤聲,讓犯罪者能輕鬆煙滅證據,甚至鼓勵犯罪?這本書,鉅細靡遺記載了兩位紐約時報調查員、記者與編輯,與龐大犯罪體系交手互動的艱險過程。你也會驚詫發覺,犯罪體系與社會正義,如何在某些人的運作下,扭曲地交纏連線:反企業壟斷的著名正義大律師,在溫斯坦的推促中,現身阻礙調查;佯裝女性主義組織的私人情治單位,收費操縱網路輿論;曾是性侵倖存者的著名大律師,阻擋其他倖存者發聲,支持以私人和解淹滅證據,阻礙「禁止和解滅證」的立法進入議程。
紐時調查員不斷與時間賽跑,在各種艱險鬥智中,緊盯最細微線索,冷靜觀察權力分佈,出手翻轉互動關係,重新擺放自己在議程中的位置,一次次掙脫被動設定,奪回主導,去回應與拆解情勢,使最終一切漸漸導向對調查有利的方向。讀完這本書,我們要帶走的不是犬儒精神,不是對平權信念本身的嘲諷。若是這樣,那麼我們對這些信念的支持,或仍停留在幼兒園式的幻想,對覺醒概念的自戀式崇拜。這本書送給我們的禮物很多,其一即是提供「扳倒巨人體系的現實認識」。是的,這一路會遇上失望的事,但有信念、毅力與努力,透過合力,改變仍能發生,我們要往這路上去行 。真的非常值得一看,翻開就停不下。
──張婉昀 女人迷內容負責人
【本書特色】──────
‧引爆#MeToo運動的那則新聞!
‧詳實記錄史上第一則揭露溫斯坦惡行的新聞,見證記者過招拆招的過程
‧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總統的人馬》(揭露水門案的震撼報導)
‧即將由《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及《自由之心》製片公司 Plan B 改編為電影
‧大量首次曝光的第一手證據,中文版特別收錄作者新增《後記》
‧呈現#MeToo運動的複雜性,來自新聞記者內心深處、最直白的反思
【外國媒體推薦】─────
‧本書是新聞調查報導的當代經典。如果您還不願意因為報紙上對狼性電影大亨的最初指控而跌破眼鏡,請準備好讓它破吧。──華盛頓郵報
‧本書在某些時候是驚悚片,而在另一些時刻則是對一個腐爛系統的控訴。但這最終是關於那些陷入痛苦之中的女性,她們拒絕再保持沉默了。──大西洋週刊
‧#MeToo時代的編年史,揭示了女性的無窮力量。──新共和國
‧一個改變世界的故事……一部最殘酷的多人生命傳記電影。──CNN
‧兩位作者將在史書中留名,世世代代。──每日電訊報
‧令人難以置信的報導,這種報導需要時間、勤奮以及許多媒體無法負擔的資源支持。對於新聞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個觀摩專家的機會。對於非新聞工作者而言,這本書對調查報導的嚴謹處理是一種難得的展現。比起揭發水 門案的《總統的人馬》有過之而無不及。──NPR
【內文重點】──────
剖析性騷擾何以被容忍,對#MeToo運動最切身的觀察,最深入靈魂的質問:
‧歷史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
為什麼哈維•溫斯坦的性侵行為得以在數十年內累積形成一個模式(Pattern),可以數十年如一日,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哈維•溫斯坦難道只是個案?
‧「過了二十年,為什麼大家還不說出來?」
是哪些模式、法律、企業組織文化,以及社會中的慣習,讓你我成為助長性不當行為的最大幫兇?
‧#MeToo運動走得太遠,還是遠遠不夠?
溫斯坦事件後,女性受到性騷/性侵經驗真的就受到重視與平反了嗎?無端指控與真實的距離有多遠?當舊的權力模式被打破,性不當行為被指認出來,與性相關的新共識與合理制度會出現嗎?
2021年8月26日 想读
东课楼经变 豆瓣
7.3 (12 个评分) 作者: 费滢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
《东课楼经变》是曾悠游于那最好的时光才可能有的作品,它天才洋溢、自在挥洒,却又再正经八百不过的讲着“人不中二枉少年”的天真之事,那巨大的反差所撑饱欲炸的张力好看极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种“现实与虚构奇想成分比例恰当”的小说配方。
——朱天心
台湾台积电中篇小说奖首奖
联合文学报短篇小说奖大奖
“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
阿城、毕飞宇、格非、金宇澄、李敬泽、唐诺、朱天心 惊喜推荐
《东课楼经变》是费滢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入《东课楼经变》《佛说Naga救疾》《朝天宫》《鸟》。
•东课楼经变
我自诩为隐身侠,我玩时间的捉迷藏游戏,我自以为别人瞧不见我,我便可以偷窃时间,自由自在浪费它。
东课楼:金陵中学老建筑之一,已经拆毁。
经变:汉传佛教中,以绘画形式通俗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为“经变”。
•佛说naga救疾
话说山高水长时,在江边有个二馕神,面对莽莽波涛无法渡过,遂解下随身的包袱,从中掏出两个馕饼,先后抛将入水,接着,提气纵身一跃……
naga:小费的好基友,好病友。也在巴黎学习生活。流传在外的小费照片里大多有这家伙的身影。
•朝天宫
不过是过手如云烟,过眼即拥有。
致敬汪曾祺先生
朝天宫:没错,就是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内的朝天宫。
•鸟
像梦境一般,空中传来尖锐的哨声,夜晚正式的、沉沉的降落,他处理一段未知之友谊,如正在消失中的一段生命气息。
2021年8月25日 想读
不安之夜 豆瓣
De avond is ongemak
7.2 (13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玛丽克·卢卡斯·莱纳菲尔德 译者: 于是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 2020年国际布克奖获奖作品
★ 国际布克奖评委会认为本书“超越反乌托邦并拥有永恒历史意义”
★ 90后作家莱纳菲尔德凭本书成为国际布克奖最年轻得主、首位获得该奖的荷兰作家,奠定其在青年作家中不容置疑的崇高地位
★ 荣登荷兰年度小说畅销榜首
★ 荣获ANV首作奖
★ 2020年布克奖得主道格拉斯·斯图尔特、《悲伤长了翅膀》作者麦克斯·波特、爱尔兰图书奖得主艾德娜·奥布莱恩感动推荐
★ 入选《观察者报》《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卫报》年度十佳引进版作品、《VOGUE》年度五佳处女作、《Dazed》年度爆款图书
★ 《萌芽》《外国文艺》《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几十家国内外重要媒体联合力荐
★ 著名小说家、青年翻译家于是(《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作者、《云游》《证言》译者)逐字逐句精心打磨译文
★ 以未成年人的的视角,呈现原生态的人性,纯粹地理解人间禁忌
★ 笔力凶狠,狂野,情绪化,真诚直接,精准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 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佳句不断,压迫感十足
★ 别具一格的动物意象和隐喻,展现不可多得的文学天赋
雅斯问上帝:非要带走我的兔子吗?不可以我哥哥马蒂斯去换吗?
十岁的雅斯拥有独特的体验宇宙的方式:在皮肤上涂乳膏来抵御严冬;迁徙的蟾蜍身上绿色的疣状物是斗篷……
然而,马蒂斯真的死了。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她的好奇心开始扭曲,形成越来越不安的幻想漩涡,一家人或许就此偏离人生轨道,堕入黑暗……信仰的禁忌被突破,欲望的尺度被超越,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了。雅斯对黑暗充满恐惧,不断诘问自己:爸爸妈妈是不断蚕食我们的害虫吗……
2021年8月20日 想读
无规则游戏 豆瓣 Goodreads
Games without Rules: The Often-Interrupted History of Afghanistan
8.4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塔米姆·安萨利 译者: 钟鹰翔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 - 11
塔米姆·安萨利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人,他出生和成长在喀布尔,于1964年移居美国,兼有阿富汗和美国两国血统。他讲述的阿富汗故事饱含对故国家园的深切关怀,从局内人的视角为我们解读阿富汗动荡不安的内在原因。他坦言,在阿富汗,西方式的民主没有植根的土壤;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阿富汗人将无法生存。
阿富汗是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邻国,然而,我们对这个深陷战争漩涡的国家知之甚少。干旱、贫瘠的土地,培育出阿富汗人独特的群体意识;永无休止的争夺、频繁的政权更迭,造就了阿富汗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它提醒每一个潜在的入侵者:你们能留下的只有坟墓,而且什么也带不走。
阿富汗的先民在史前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这里自古就是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结之处,不断处于外族的征服和统治之下。过去的200多年,阿富汗每隔40年就会有强权侵入,干预其发展,破坏已取得的进步。阿富汗深陷古典文明和现代文明断裂的洼地,对于阿富汗人来说,辉煌的往昔是模糊的,历史必须重新开始。
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荒唐、惊悚和悲伤。两个多世纪以来,几乎每隔40年,就会有一个大国强行阻断阿富汗的发展,破坏其取得的进步。待强权退出,阿富汗历史才能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被自己的恶魔破坏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反复争夺和统治的国家。塔米姆·安萨利通过阿富汗人的视角来解读祖国的历史,他驳斥了“帝国坟场”的论断,讲述了长期以来外部世界从未完全了解的阿富汗内部斗争,剖析了现代入侵者屡战屡败的致命原因。在这里,外国的干涉和入侵不是主旋律,它们只是扰乱了阿富汗的发展,阿富汗人有自己的故事,这是与所有入侵完全不同的:高高在上的私权力、根深蒂固的部落文化、走火入魔的极端思想、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塔米姆·安萨利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的阿富汗”。本书叙事流畅,为我们了解阿富汗这个长期处于国际话语权之外的国家提供了启示性的见解。
2021年8月17日 想读
道德与市场 豆瓣
Morals and Markets :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维维安娜·泽利泽 译者: 姚泽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道德与市场》是杰出社会学家维维安娜·泽利泽的首部专著,此次也是在国内第一次出版中文译本。本书自1979年首版后在近四十年间长盛不衰,最新修订版2017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研究以人寿保险为例:曾在美国被斥为亵渎人类生命的赌博的人寿保险,最终是怎样被人们接受,成为一种对家庭未来的可靠保障的?书中,泽利泽将经济史、社会史和社会学视角结合起来,提出了对人寿保险行业的新颖阐释,开创了对于经济行动的道德以及新的经济行动的正常化和制度化这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她为我们展示了与美国的工业革命同时进行的美国社会对于死亡、金钱、家庭关系、财产和个人遗产的观念的演进,提供了解答此类问题全新的分析手段。
-----------------------------------------------------------------------------------------------
专家推荐:
人寿保险看起来是如此简单明了的一种产品,直到泽利泽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购买人寿保险现在被当作一种道德义务,但当我们得知这曾经竟是一种可耻的做法时,消费所蕴含的社会和符号意义的巨大转变让人望而生叹。这是一部突破性的著作,每一章都会给人丰厚的启示。
——马克·格兰诺维特,全球最知名的社会学家之一,新经济社会学奠基人,嵌入理论和弱连接优势理论提出者
维维安娜·泽利泽革新了我们对于现代经济的思考。此前,波兰尼详细描述了英国精英怎样放弃了对农民的道义责任转而接受自由劳动市场,为历史提供全新注脚;泽利泽则展示了为什么所有新型市场的创造者都必须为其打下道德基础。《道德与市场》永远不会过时。
——弗兰克·多宾,哈佛大学教授,组织、经济行为和公共政策研究方面著名学者
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开创了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对经济行动道德性的研究(亚当·斯密将其作为核心议题,但被他的追随者抛弃);以及新的经济规范的正常化和制度化;现在,美国正在道德层面就健康保险展开争论,全世界也忙于应对比特币以及其他私人货币的崛起。这项研究层面无可挑剔并且拥有惊人的洞察力的作品,在此时无疑极具现实意义。
——保罗·迪马乔,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新制度主义理论著名学者
在今天,这本书中的论点及其极富创造力的研究路径,同它1979年初版之时一样鲜活。同泽利泽所有作品一样,书中论点兼具社会学学理意义与现实意义。
她的研究路径是一种巧妙而独特的经济社会学理论方法,兼顾了价值观和社会关系。这本《道德与市场》是一部难能可贵的经典。
——理查德·斯威德伯格,康奈尔大学教授,新经济社会学代表人物
2021年8月16日 想读
知青变形记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韩东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8
1970年代中国,一位普通青年的看似平淡却离奇的遭遇。
以荒诞的手法重述历史,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一代诗人的文学偶像,当代华语写作的标杆性作家韩东
“年代三部曲”首次集结出版
北岛、贾樟柯、苏童、左小祖咒、老狼等倾情推荐
编辑推荐
“诗人的文学偶像”“作家中的作家”韩东讲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三部小说《扎根》《知青变形记》《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首次集结为“年代三部曲”出版。
被誉为“一部伟大的小说”“一本有魔力的书”“重写历史的小说佳作”,中文世界二十年来ZUI好的长篇小说之一,带给读者震撼、思考与阅读享受。
著名插画师老二为本书创作插图,风格怀旧幽默亲切,带着读者来到上世纪70年代的苏北乡村。
内容简介
知青罗晓飞为争取回城,积极表现,却遭到诬陷入狱。阴差阳错之下,罗晓飞变身为村民范为国,开始了他看似普普通通实则危机四伏的冒名顶替生涯。
故事跨越数十年时间,以平实克制的语言,写出一个带有荒诞色彩的不平凡故事。在艰苦的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人的坚韧的生命力却蓬勃绽放,令人动容。
名人推荐
作为小说家的韩东和作为诗人的韩东是一脉相承的,他以特有的方式改变中国当代小说的景观。
——北岛(诗人、作家)
韩东的小说告诉我们,生活里的平庸比我们知道的还平庸,生活里的诗意比我们能感受到的还诗意。韩东洞悉那些显而易见却不被我们发现的事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不动声色却最惊心动魄的讲述者。
——贾樟柯(导演)
韩东也许就是中国版的雷蒙·卡佛,以其敏感掌控文字触觉,温和与锐利交集,直抵世态人心。
——苏童(作家)
《知青变形记》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我以一个曾经的知青作证——它写出了许许多多知青深埋在心底里的感受。我以一个曾经的小说家起誓——它是部杰作;这样一本小书将与它所记述的历史一道,被人们长久铭记。
——马原(作家)
很神奇,怪异的小说,看着看着就觉得也许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年轻朋友看这本书比《鬼吹灯》好,更惊竦,就怕看不懂。
——洪晃(作家,出版人)
这简直不是人写出来的!因为你读着读着突然发现自己已成为故事的一部分,已无法脱身。
——棉棉(作家)
我那么喜欢《知青变形记》,这是一本非常有魔力的书,各方面写得都非常棒,作者自己想必是知道这一点的。
——Nicky Harman(汉学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翻译学教师)
这是一本重写历史的小说佳作,一本激荡心神的好书。——陈寅(《深圳特区报》总编)
韩东以他惯有的惊人耐心叙述了一个罕见的故事,用冷峻而温情的双重笔调讲述了一个知青无可选择的离奇遭遇。
——吴亮(评论家、《上海文化》主编)
以前我只读王小波,王小波死了以后只读韩东,《知青变形记》尤其令我满足。
——何多苓(艺术家)
2021年8月10日 想读
午夜降临前抵达 豆瓣
7.6 (54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1 - 8
不能出门的日子,你需要一本旅行文学。
·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
“刘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许知远
·
☆ 年度旅行文学《失落的卫星》作者刘子超出发之作,重塑旅行文学的意 义,在路上确认自我
☆ 重返昨日世界,寻回 逝去的灵魂,聆听普通人的故事,记录欧洲大陆的荣光和苦难
☆ 一场逃脱重负、寻找意义的心灵漫游: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 荣获单向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
☆ 受李健、梁文道、罗新、许知远、俞敏洪推崇: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旅行作家
☆ 书店文学奖·年度旅行写作奖作品,新增后记,在后疫情时代反思旅行的意义
·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作家刘子超的出发之作。
他独自踏上旅途,深入欧洲腹地,展开一场逃脱和寻找的漫游。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带着三罐啤酒出发,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酒馆逃逸现实。在漫长的冬夜,迷茫的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最后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不安与刺痛,亲切与安慰,光明与阴影——遥远的中欧如同镜像,依然保持着永恒不变的特质,吸引着同样迷惘的年轻心灵。当现实过于沉重,当时代过于轻浮,去见识风景和人间,去见证希望和苦难,为了明白“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在一次次出发和抵达中确认自我。
·
在现代人习惯了坐享网络的信息便利之时,刘子超坚持以肉身进入现场,用文学再现旅途。他所见证和书写的人的境遇,刷新了我们观看今日世界的坐标和视域。而那些处在世界的边缘与夹缝中的陌生地名,也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在场,与我们有了联系。——单向街授奖词
中国人从1840年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有刘子超这样的作家在,加快了我们了解世界的步伐。他一次又一次困难地抵达,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再通过精致且贴切的写作,揭开世界神秘的面纱,勾起我们想了解世界的欲望。读完子超的书,总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一趟,总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么一本本书。——俞敏洪,新东方创始人
在中文世界刚刚兴起的旅行写作中,刘子超是个难以忽视的名字。他的好奇心、洞察力、迟疑、与习惯性的自我沉溺,都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魅力。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旅行和普通游客的旅行不同,他具有真正的旅行者视角,深入街巷,与人接触,继承了旅行文学非常优秀的传统。——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从《失落的卫星》开始,我重新关注旅行文学,或者说是刘子超打破了我对游记的偏见。新书《午夜降临前抵达》依旧精彩,他所记录的所见所闻是朴实而生动的,但不止于此,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的所思所想,因为作者本人的视野、思想乃至心灵决定了旅行的深度和意义。书中的许多地方都是我没有去过的,可我并不感觉陌生,相反,是亲切,如同在描述自己熟悉的地方和生活,过去、现在甚至是未来。好的游记真正可以做到引人入胜,我相信,即使没有去过书中那些地方的读者在阅读这些文字后,会比大多亲临过现场的人更感同身受,因为作者非凡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视角更能还原生活本身的真相。——李健,歌手
我曾有一个偏见,以为旅行文学是英语作家独享的一种文体,像《大海与撒丁岛》或《前往阿姆河之乡》,他们更像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刘子超的这本书纠正了我的偏见。他在中欧漫游,穿越清晨的薄雾,带来这本优秀的作品——我们都是过客,但我们也拥有这个世界。——苗炜,作家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2021年8月8日 想读
鱼米之乡 豆瓣
Land of Fish and Rice:Recipes from the Culinary Heart of China
6.7 (12 个评分) 作者: [英]扶霞·邓洛普 译者: 何雨珈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7
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 在江南的餐桌上,追溯中国传统风度。
10余年前,英国美食作家扶霞爱上了江南和这里卓绝的美食文化,和她对四川的热恋一样炽热。接下来的多年中,她常常回到这里,寻访专业厨师、民间高手、路边摊的美食“扫地僧”和乡野农人,记录故事、学习菜肴、品尝人间至味。
在这片北至扬州、南至杭州、东至上海、西至南京的区域里,扶霞将多年来对江南饮食文化的观察与探索集结一册:从江南菜小史到当地人文风貌,从饮食习惯、烹饪特点到美食掌故,狮子头、桂花糖藕、四喜烤麸、西湖醋鱼、水晶肴肉、素响油鳝丝、腌笃鲜……150余道经典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精巧雅致、包容平和,传统精髓被不动声色地安放于饮食文化和历史之中。
江南忆,最忆是此味。这是一次重新了解中国物产和人文的美食之旅,是对那些古老故事与传统菜肴的回望,也将成为通向未来的探索。
★在江南餐桌上,追溯中国人的雅致饮食文化。在世界的视角下,再发现中国江南味道。英国美食作家扶霞探访中国江南地区饮食重镇,讲述广义上的“江南菜”,包括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南部和上海的传统菜肴,寻觅饮食背后的城市历史与人文风貌,找回来自中国美食中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不仅有精 致的烹调方法,更是中国饮食美学的浓缩呈现。
★收录150道经典江南菜食谱,108种常备配料,24种烹饪技法,汇集来自乡野民间的珍贵内容。扶霞历时数年,出江河湖海,下村野田间,寻访江南专业厨师、民间高手与乡野农人,记录下具有特色的菜肴与秘谱。有常见的红烧肉、盐水鸭、叫花鸡、龙井虾仁、响油鳝丝,有地道的绍兴醉鸡、镇江水晶肴肉、冰糖元蹄、素蟹粉,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八宝葫芦鸭、松鼠鱼、三丝卷……还原淡雅温和的江南本味。
★兼具实操性与可读性的美食读本。食谱经过扶霞本人亲自验证与实践,将调料的计量精确化,摒弃多数菜谱中“少量”“适量”的说法,且内文进行中国化处理,将英文版中的部分食材替换为中国更常见的种类,更具实操性。
★斩获多项国际奖项,备受赞誉。获得英国美食作家协会年度食谱奖,安德烈·西蒙食品图书奖(Andre Simon),入围詹姆斯·比尔德基金会国际奖,2017年IACP国际奖等多项大奖。
★多方联合推荐。特邀中国烹饪大师胡忠英审定,纪录片《风味人间》总顾问陈立教授作序推荐,陈晓卿等10余位国内美食类意见领袖、作家联合推荐。
2021年8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