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血腥的盛唐2 豆瓣
所属 作品: 血腥的盛唐2
作者: 王觉仁 凤凰出版社 2012 - 7
《血腥的盛唐2》内容简介: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 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
翻开《血腥的盛唐2》,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说尽这个最辉煌朝代的骄傲、耻辱与秘密。
大唐王朝的兴起与没落,辉煌与黑暗,就像一部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海报:
2016年7月9日 已读
作者对李渊和李治作了一定程度的客观还原,却依然把李建成给路人化了。虽然我个人对唐朝有相当程度好感,但还是受不了王觉仁做作的浮夸字眼,老实说你让我看一个唐三彩图片感受下唐朝文化的魅力,都能比这种“啊,他好伟大、他伟大领袖、他最红最红红太阳”更能提升我的好感。
历史 唐朝
血腥的盛唐 豆瓣
所属 作品: 血腥的盛唐
7.0 (6 个评分) 作者: 王觉仁 凤凰出版社 2012 - 5
《血腥的盛唐》讲述了在最鼎盛时期,唐朝经济GDP高达世界总量的六成,领土面积是当今中国的两倍,300多个国家的人们怀着崇敬之心,涌入长安朝圣,2300多名诗人创造了无法逾越的文化盛世;然而事实上,如此繁荣的景象只持续了不到整个朝代一半的时间,大唐王朝的最后近百年间,连年内战,四处硝烟,黄河流域尸横遍野,千里无鸡鸣,万里无狗吠,落日的余辉下,是一望无际的地狱之国。
翻开《血腥的盛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主角们:李渊、李世民、武则天、杨贵妃、唐明皇、李白、安禄山、黄巢……帝王将相,轮番上阵,诗人草寇,粉墨登场,紧锣密鼓,不容喘息,连演数场好戏:一场比一场令人血脉贲张!一场比一场起伏跌宕!一场比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说尽这个最辉煌朝代的骄傲、耻辱与秘密。
大唐王朝的兴起与没落,辉煌与黑暗,就像一部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
2016年7月5日 已读
网友推荐我看的。感觉只是中规中矩,而且是我最不太喜欢的统治者成败史,不过我看书很少弃坑所以之后会继续看下去。正如我之前反复强调的,我想看的是历史,是整个时代的文化历史,而不只是统治者的那点八卦,这也是我很看不上易中天、袁腾飞、当年明月之流的缘故。
历史 唐朝
罗马人的故事 15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 15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译者: 田建华 / 田建国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罗马人的故事15:罗马世界的终曲》是《罗马人的故事》系列的最后一卷,盛者必衰,诸行无常。这就是历史之理的话,那么我们后人正冠整衣目送历史,正是我们对先人孜孜努力积累起来的历史应有的礼貌。罗马世界,灭亡于地中海不再是“内海”之时,消失于地中海不再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通途,而变为隔离人与人的界海之时。从现在开始,您将阅读的是悲惨时代的罗马人的故事。当您并未放弃而读完故事时,我敢说,您会看懂罗马人之死。盛极必衰,而罗马在众多“盛者”中别具一格,没有“伟大瞬间”的灭亡会更好些,这种“必衰”的方式也与众不同。罗马行省一直与本土命运与共,他的灭亡也许会给您别样的启示。
2016年7月4日 已读
不太出彩的最后一作。本册的主角是三个在传统史书中提到的“最后的罗马人”。不过盐野对三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对斯提利科是无限同情,对艾提乌斯是大加指责、并说他没资格被称为“最后的罗马人”,对贝利萨留则是肯定其军事才能,但痛批查士丁尼和拜占庭对意大利的暴政……
历史 罗马
悠悠南北朝 豆瓣
作者: 陈羡 重庆出版社 2009 - 1
迄今为止最值得购买,最清晰、最全面解读南北朝历史的白话读本。
一对棋逢对手的冤家,一位争议千年的皇帝,一场难分正邪对错的大动荡,一段沧海横流、显英雄本色的大时代。从黑暗走向盛唐,整个中华民族在烈火中涅磐。“悠悠南北朝”之《三国归隋的统一路》带你走进公元六世纪的古中国,品味一部满载恩怨情仇、风急雨骤的历史悲喜剧。
公元六世纪,有三件大事影响深远--头一件,是北方的六镇之乱,第二件,就是南方的侯景之乱,而在南北两大乱之后发生的第三件大事,却是隋文帝统一中国。在大乱之后,中国居然没有像中世纪的罗马四分五裂,反而迎来了大治,以空前强大的大一统形式为这个世纪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2016年6月29日 已读
看完了
历史
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代城邦
作者: 古郎士 译者: 李玄伯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 5
精神生活乃人类不可或缺之生活内容,某种程度上讲,较之物质生活似更为重要。因为物质需要的满足可通过努力从外界获得,且多与寡并非生活幸福的决定因素;而人类精神必寻得寄托之所,方能感到安定、满足与幸福。由此可以说,正是精神寄托之欲望产生了信仰。然信仰从何而来?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物质决定意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其精神生活的需要及空间。古代希腊、罗马社会亦不能例外。远古时代,生产力欠发达,人们对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无从寻找到解答,对生活安宁、幸福的欲望,遂生出许多对自然、对死者、对神灵的崇拜之情感。认为神灵法力无边,不容侵犯。敬祀他,他护桔你;亵渎他,他则危害你。他用无形之手支配着现实世界的生活,并决定着现世生活的范围及质量。由此,家神、居里神、邦神随之产生,宗教随之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进化,宗教观念及类型也业已发生巨变,但追忆人类信仰的历程,仍不失为窥视人类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演变过程的一个独特视角。
信仰固然重要,但人类的生活仍是现实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繁衍后代的能力,使“家”成为必要,父子间的事实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成为可能;而人的社会属性,又使古希腊、罗马的“居里”、“邦”、“城”的制度渐次产生,从而形成与这些制度相适应的宗教礼节、典祀、仪注,以及大主教、教士等不同等级宗教职务与客人、平民、奴隶等相对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由于宗教的绝对的威权,因而“宗教既管理政府、司法、战争,教士亦然同是官员、审判官、大将。”“王的威权亦出自宗教”。政权组织、官员的设置,与外邦的关系,外邦人的地位,战争与媾和,殖民地等等,均与宗教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而“法的制定,即为宗教内容。”因而所有权、继承权、贵族、公民、平民、外人的法律地位,均依宗教规则及秩序而确定,古希腊、罗马的制度,深刻着宗教的烙印。
一切均在变化,宗教观念亦同。变化之原因,有的出自内部,有的源于外部。下等阶级为争夺平等权的反抗,是促使社会制度及法律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公民权的获得,选举制度的产生,男女继承权的革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阶级斗争对历史的推动作用。缓和的内部变革与激烈的阶级冲突的交织进行,渐次推动了古希腊、罗马社会制度向着更高阶段发展。邦制度最终被摧毁,旧式宗教被新的基督教所替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本书共分五卷,依次为“古代信仰”、“家庭”、“邦”、“革命”、“邦制度消灭”。作者以宗教变化为经线,对古希腊、罗马社会发展的各阶段及相关制度作了史实性描述,尤其对各制度产生的社会、信仰基础作了客观的叙述和分析。作者主张,“万不可”以今人之眼光、思想,对待、解释古代希腊、罗马存在的事物及制度,而应设身处地地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条件下观察。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治学态度,尤其值得倡导和重申。
法律制度源于社会生活,源于思想进化。在法制发展史上,古希腊、罗马的法制(其代表者,《十二铜表法》、叟伦立法也)影响后世至今,地位举足轻重,自不待言。然若不清楚古代希腊、罗马社会之基本状况,亦难以说清其法制之产生、发展、变化,我们对古代法制思想的了解,就只会停留在肤浅处、文字上,而不可能把握到深刻处、精神上。因此,本书虽不是一部介绍古希腊、罗马法制的专著,但对研究古希腊、罗马法制的法学同仁必大有助益。
悠悠南北朝 豆瓣
作者: 陈羡 重庆出版社 2007 - 7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讲述了南北朝分裂与融合,从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即代王位开始,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南征灭陈为止,前后绵延两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这个大朝代上承魏晋、下接隋唐,整个中华世界几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也是思想大转折的时代。其中发生的某些变化,甚至在各个方面影响到我们今人的思想。
2016年6月25日 已读
《纵横十六国》的续集,同样中规中矩。
历史
纵横十六国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陈羡 重庆出版社 2006 - 5
《纵横十六国》是一段汉人与胡人对峙的历史,一个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一部号角伴钟声共鸣的诗篇,这一切是如何开始,又是如何收场的呢?迁入塞内的南匈奴各部,如何乘中原皇族大乱,开创胡人皇朝?一名从小受尽压迫的奴隶,如何靠自身奋斗,一步步走上九鼎之尊?辽东鲜卑的慕容家族,如何从一小小部落,崛起为席卷关东的[白虏]铁骑?一位以平定海内为己任的皇帝,如何将天下五分之四收入治下,又在一夜之间全部输掉?……
2016年6月23日 已读
买了很久了,最近才翻看。其实我不太喜欢这种把历史等同于统治者成败录的史书,对我来说历史是一段文化史,统治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就像给后人讲述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你不能光讲习近平怎样吃好穿好,还得介绍下的普通人能上网、体育、衣着、艺术、文学创作、建筑风格之类。
历史
罗马人的故事 14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 14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盐野七生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 6
《罗马人的故事14:基督的胜利》内容简介:君士坦丁大帝逝后,留下他亲手改造的罗马帝国。此时,东方波斯的威胁与蛮族的不时南下入侵已成为常态。这对于庞大的罗马帝国仍非最沉重的打击,更厉害的对手来自内部──急速壮大的基督教。君士坦提乌斯追寻父亲的脚步,一手继续提振基督教会的地位,一手开始排挤罗马传统宗教。传统神祇宙斯、奥古斯都,都成了被禁止的偶像,诸神的神殿也被封闭。罗马即将变天之际,叛教者尤里斯豋场,为众神力挽狂澜。尤里斯的幼年在王位争夺的风暴中渡过,如同幽禁的生活使他可以徜徉在希腊罗马的哲学世界中,然而,他最后还是被推上了政治的最高舞台。对蛮族出乎意料的战功和推动政策大刀阔斧的态度,为他赢得军民爱戴。他做的不仅于此,他下定决心要反抗五十年来强力来袭的基督教潮流。试图扭转乾坤的他,身殉波斯战役,好不容易重启的神殿大门,再度紧闭。
2016年6月19日 已读
这一卷长达60年,主角却是只活跃了7年的叛教者尤里安。第一次看到狄奥多西的大名是在希腊史中,正是丫大搞文革废除了奥运会和摧毁众多希腊雕像(包括恺撒),对丫一直没好感,但在盐野笔下狄奥多西并不是什么扶植基督的大帝,而只是基督教养的一条狗而已,想来也挺可怜的。
历史 罗马
被遗忘的士兵 豆瓣
Le Soldat Oublie 所属 作品: 被遗忘的士兵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盖伊·萨杰 译者: 杨华钢 新华出版社 2009 - 1
《被遗忘的士兵》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
卢比孔河 豆瓣
Rubicone 所属 作品: 卢比孔河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汤姆·霍兰 译者: 杨军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 8
公元前49年,高卢总督恺撒率大军渡过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向罗马进发。这是一场豪赌,恺撒押上的不只是个人的身家性命,还捎带着共和国的命运。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政治态势,促使恺撒作出这一决定?包括恺撒在内的“前三头同盟”是怎么一回事?在那个时代,为什么军方豪强能够左右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元老院的权力和作用如何体现?在共和国的晚期,罗马已经控制了意大利之外的广大地区,变地中海为内湖的前景已日渐清晰,这一事实对共和国有何影响?渡过卢比孔河后,还发生了哪些事?
一卷在手,激荡的古罗马共和国晚期百年风云尽收眼底。
卢比孔河是罗马共和国时代山南高卢与意大利的界河。公元前49年,恺撒冲破不得越出所驻行省的法律,渡河宣告与罗马执政庞培决战。《卢比孔河》描画了罗马共和国鼎盛时期的生动画面。
这是恺撒大帝的世纪,这个征服欲强烈的赌徒渡过了卢比孔河,成就了伟业;这是西塞罗的世纪,他对自由的雄辩让他成为演家的化身;这是斯巴达克斯的世纪,他敢于对抗强权;当然,这也是绝代佳人克里奥佩特拉的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世纪,罗马从一个地区发展为超级大国,曾经为自己叛逆传统而自豪的罗马精英们,甘愿放弃过去的责任和个人自由,向皇帝俯首称臣。政治阴谋、张扬个性、戏剧性突变,全都汇聚在这一个世纪的血河中。
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留下来的资料并不多,要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再现这段历史,并非易事。作者汤姆·霍兰不得不依靠西塞罗留下来的回忆录、书信、演说片断。事实上,霍兰正是通过西塞罗这个“配角”的视角,写活了那些罗马强人:苏拉、庞培,恺撒等等……
罗马人的故事13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13
8.2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麋玲 中信出版社 2013 - 6
一个不朽帝国行将末路,帝政时期即将走向尾声,走出三世纪危机的迷雾,罗马该何去何从?罗马帝国开始东西分治,头政治体系虽然为帝国带来和平,但很快两位皇帝也无法负荷外族的侵扰和盗匪的骚动,双头政治只好再扩大成四头政治。容易倾颓的平衡使罗马再度遭到内战的蹂躏,直到君士坦丁胜出,成为罗马唯一的皇帝。同时基督教此时的成长更是突飞猛进。罗马帝国进入一个关键时刻,复苏罗马,却需要将其转换成另一个帝国,才能继续走下去。延续帝国必须创造权威,权力从人类转向上帝。面对基督教,罗马人该消灭它?忽略它?或是接受它?这是否是罗马帝国延续国运的最后一搏?
2016年6月7日 已读
病治好了,可病人却死了。很多极端的罗马主义者将戴克里先(或叛教者尤里安)视为罗马最后的皇帝,而将基督化的罗马排除出罗马史。其实中国也有相似的经历,以唐朝为分界线,会发现此前、和之后的中国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唐宋变革论。基督罗马是否罗马,终究还是由人的心态去评论。
历史 罗马
希腊化研究 豆瓣
作者: 陈恒 商务印书馆 2006 - 1
见http://www.cp.com.cn/scrp/bookdetail.cfm?iBookNo=6014&sYc=1-1

部分序言:
所谓希腊化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犹太、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时间范围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公元前30年罗马吞并最后一个希腊化国家托勒密王朝为止。
...
希腊化文明 豆瓣
作者: (英) 威廉•塔恩 译者: 陈恒 / 倪华强 2014 - 11
希腊化文明如同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是亚历山大开创的希腊——马其顿人控制与影响之世界的产物,是希腊文化与古埃及、巴比伦甚至古印度以及其他各地的文化相互交流汇合的结晶。我们说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而且这次文化交汇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光、程度之深、成果之巨前所未有。而本书是对希腊化时代文明进行鸟瞰的一次尝试性和开创性的研究,当时的英国学者几乎完全忽略了这一时期的研究,而其研究成果也为后期学者论述这一时期的文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德意志之魂 豆瓣
Die Deutsche Seele 所属 作品: 德意志之魂
作者: [德]特亚·多恩(Thea Dorn) / [德]里夏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 ) 译者: 丁娜 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所有被称之为德意志的 —— 一份爱的宣言。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书。两位作者的身份与经历差异不可能更大,但他们共同探究到底何谓德意志之魂,探究时他们充满爱意,又不乏批评精神;知识渊博并毫无接触恐惧。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一个民族的魂是具体的、生动的和随时可以触摸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时,一个民族的精髓也是抽象和深奥的,它既是相对恒久的,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延续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
一本有趣的、常使人受益匪浅的、令人信服的读物。
——《焦点杂志》(FOCUS)
这部文化历史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德国人和那些开始了解德意志灵魂的读者的家庭读物。
——《苏黎世报》(Neue Zürcher Zeitung)
一部理性的、幽默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书。
——《纽伦堡报》(Nürnberger Nachrichten)
一部信息丰富并且愉快有趣的德意志灵魂的历史。
——《普法尔茨水星报》(Pfälzischer Merkur)
一部轻松的书,带来有趣的阅读享受,通过简短的文章使人的思想随文字漫游。阅读就该如此!
——德国书评网(Buecher-magazin.de)
这部百科全书不是单纯的轶事搜集,而是一部综合的充满文化和文学知识的作品。
——德国世界在线网站(Germanworldonline.com)
伯罗奔尼撒战争 豆瓣 Goodreads
The Peloponnesian War 所属 作品: 伯罗奔尼撒战争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卡根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剧性、决定性和毁灭性可以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西方政治思想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西方政治思想史
作者: 唐士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9
《西方政治思想史(修订版)》围绕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各种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并且就一些重要理论家在不同理论问题上的贡献及其思想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同时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这个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解读希特勒 豆瓣
Anmerkungen zu Hitler 所属 作品: 解读希特勒
作者: (德)塞巴斯蒂安·哈夫讷 译者: 景德详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 - 9
“本书力求客观、公正地解剖并评价希特勒,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决定翻译出版这本书的初衷。但基于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哈夫讷或多或少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立场来解读希特勒的,因此书中某些论述也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比如他的霸权观、他的战争观、他对“纽伦堡”国际法庭以“战争罪”起诉纳粹德国提出的质疑等等。这些论述存在某些主观的假设与推论,它有修于国际社会早已认同的主流看法,我们也是不赞同的。但为了保持其学术探索与研究的完整性,使读者能够全面地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与鉴别作者的观点,我们未做删节。”
2016年5月29日 已读
主观色彩较强,但视角很独到。作者认为魏玛共和国并非被纳粹党直接推翻,它从一开始就摇摇欲坠,纳粹和其他政党只是踩了最后一脚。绥靖政策起源于魏玛时代,终结于希特勒时代。有些正确概念,只因为“希特勒曾同意过”而被否定了,但问题是:希特勒也同意2+2=4。
历史 德国
罗马人的故事12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12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朱悦玮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内容简介:《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介绍了三世纪的罗马皇帝,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雅但文弱,草莽出身的皇帝却又满脸暴戾之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透露出三世纪的变局与危机。日耳曼民族势力强大,已不是当年偶尔南下劫掠的蛮族;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波斯更是虎视眈眈,不断窥伺刺探,甚至公然挑战。三世纪的皇帝无法留恋舒适繁荣的罗马皇宫,他们的责任在边界,在遥远的外族面前,他们在解决国内的社会问题和国外的外患侵扰中疲于奔命。
这是个不再需要全人的时代,只要有军队、只要有功勋,人人都可能成为罗马的主人。军队凌驾元老院,决定了皇帝的人选,而三世纪皇帝就在军队拥立、不满、谋杀、再立新皇帝的恶性循环中不断更替,军事强人成为皇帝的唯一标准。在社会动乱不断、人心惶惶的不安气氛之下,基督教成为一盏明灯,照亮人心,提供心灵的抚慰。虽遭到官方的压迫,但同时也成为一股新兴的社会力量。面对逐渐步入衰老的罗马帝国,基督教是否能成为一剂强心针?或是加速罗马的瓦解?巨大的变动考验罗马的韧性。
2016年5月21日 已读
历史的大转折时代,同一时期欧亚大陆的三大强国,西方罗马陷入三世纪危机,东方中国暴发三国混战,中东帕提亚(安息)亡国。
历史 罗马
天国之秋 豆瓣 Goodreads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所属 作品: 天国之秋
8.3 (60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锋 译者: 黄中宪、谭伯牛 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1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罗马人的故事11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11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陈涤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告别了贤君的世纪,帝国的光环褪色了吗? 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实现了柏拉图的理想。沉醉哲学的他肩负起庞大帝国的重担,责任感的鞭策,使他为罗马帝国鞠躬尽瘁。然而高尚的品德和绝佳的能力却无法力挽狂澜,心灵细腻真挚的皇帝不好杀戮,却因蛮族侵扰而陷入长期战事,心中的无奈可想而知。奥勒留燃烧心力延续了帝国的生命,虽赢得后世称道,夕阳的余晖却渐笼罩帝国。
相较于贤能的父亲,其子似乎符合一切昏君的形象:不体下情、近视短利、猜疑心重、重用私人,甚至多部电影着墨于其继承的正当性,不相信贤明如奥勒留者,会将带领罗马帝国的重任交付给能力不足的亲生儿子。随着儿子被暗杀,罗马帝国更陷入危机,长期的军事紧张使军人掌握强大的力量,严守边境的军事领袖成为皇位角逐者,同胞相残彷佛一世纪末的重演。最后军人柏提那克斯夺得最后的胜利,军人皇帝异于以往的强硬手腕,也代表着罗马帝国将走上不同的道路,帝国内外势必面临更严酷的考验,罗马似乎已在道路的尽头。
2016年4月30日 已读
一直觉得《沉思录》得配合马可·奥勒留本人的经历来看会更好些,看过此卷后更加深了这种想法。最厌恶战争的哲学家皇帝,在位期间却一直在被迫打仗,所谓囚徒皇位莫过如此吧。在一些资料中提到马可奥勒留曾派使者出访中国,不过本书并没有提到。
历史 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