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中国近代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近代史
8.3 (24 个评分) 作者: 蒋廷黻 武汉出版社 2012 - 6
《中国近代史(最有分量的近代中国史未删节本)》由蒋廷黻所著,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 《中国近代史(最有分量的近代中国史未删节本)》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从晚清到民国 豆瓣
晚淸七十年 所属 作品: 从晚清到民国
7.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唐德刚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 6
长江三峡的曲折动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史上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二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役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潮流中的长河,尤需历时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书。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天朝的崩溃
9.5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其它标题: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近代中国史纲 豆瓣
所属 作品: 近代中国史纲
作者: 郭廷以 格致出版社 2012 - 1
本书从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与国外的交通谈起,简述闳放昂扬之盛世,如何被历史的大势推至“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而用十九章,六十万言的篇幅,细述偌大一个中国如何在内外交迫的情势下,经历了百余年的震荡、动乱及嬗变。作者悉心描摹了其间中外力量之角力、中央和地方权力之消长,及权势人物和社会精英在政治、外交等领域的种种图存之努力,为读者提供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完整图景。
本书选取的历史事件和叙述结构,看似与市面上通行的近现代史教科书出入不大,但作者没有意识形态偏见,旁征博引,极严谨而客观。作者一切以材料说话,不轻易表明自己的观点,在少数流露个人喜好之处,寥寥数语,又极传神。
历史的镜像系列(套装共10册) 豆瓣
中信出版社
《历史的镜像系列套装(全10册)》“历史的镜像”丛书中多本都横跨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年的人类发展史,将具体的故事放置在大历史背景下梳理、分析,从人性、文明等出发,关注治乱兴衰、人类未来等大局,与现实联系紧密,充满人文关怀,对现实有很强的指引作用。《西方将主宰多久》为国人理解东方的近代沉寂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勾勒东西方融合的未来;《文明的度量》《人类的演变》《战争》,界定了文明与暴力、价值观与进化,观望全人类发展;《梦游者》《未终结的帝国》《欧洲》聚焦欧洲大陆,引导读者反思现在欧洲危机及其带给世界的动荡;《权力的艺术》《谁将主宰世界》揭示了人类对权力、国家利益的追求和推动;《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则另类思考历史整体走向。全套书融合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生物、心理、考古、人类学等学科,内容广博,启发多元思考。
《历史的镜像系列套装(全10册)》以史为镜,对人类过去得失进行总结,掌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汇聚7位世界顶尖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英国皇家钦定历史教授,10部《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泰晤士报》年度荐书、美国亚马逊畅销书。从东西方发展对比到政治理念更迭,从文明程度高低到人类价值观演变,从“一战”爆发源起到战争的合理与否,从大英帝国兴衰到欧洲500余年霸主争夺,从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到脑洞大开的历史假想,展示帝国兴衰、权力争夺、暴力取舍、文明演变、理念沉浮;清醒审视过去和未来,探寻人类生存与命运。
“历史的镜像”系列,每一本书出版后都广受好评,多本被评为《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时代周刊》、《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华尔街日报》、《科克斯书评》、BBC历史频道等媒体的年度图书,登顶亚马逊畅销书榜首,获得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著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著名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等推荐。引进中国后,也获得了各类好书榜的肯定,《西方将主宰多久》更入选首届“解放书单”,《文明的度量》《梦游者》入选“中国好书榜”等,以及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潘维、韩毓海,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人文学院副院长彭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帆等大家学者鼎力推荐。韩毓海、何怀宏、何帆更分别为《西方将主宰多久》、《战争》、《人类的演变》、《梦游者》著序和书评。
活着就为征服世界:蒙古帝国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蒙古帝国史
作者: [法国] 勒内·格鲁塞 译者: 吕维斌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5 - 5
《活着就为征服世界:蒙古帝国史》是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作品。少年丧父的铁木真是怎么率领弱小的游牧民族,力克群雄,统一蒙古?他及他的继承者又是如何不断西征,从而创造历史上最大的陆上帝国?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民族兴替发展为线索,勾勒出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在辽阔的欧亚大陆上南征北战的历史。除贯穿全书的蒙古族征战史以外,书中更有狡诈和无奈、残忍与冷酷、情谊与背叛相互交错的人性,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精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画卷。
编辑推荐:★★★★★
★蒙古帝国的出现,让人类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
★记载成吉思汗及黄金家族征服全世界的疯狂历史。
★关于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三千年历史的经典史著!
★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权威珍藏。
法国著名东方史学家勒内•格鲁塞最巅峰作品,自发表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本书为迄今为止最权威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2016年10月21日 已读
这个版本人名翻译不够约定俗成。原书名带有“第一阶段”字样,侧重元朝之前的蒙古帝国史。作者提到蒙古人的游牧文化,使得他们不懂得用农耕文化的方式来统治中原居民,而忽必烈是少数能突破这一障碍并自我汉化的蒙古人,所以元朝只是又一个中国朝代,并非蒙古帝国史的一部分。
历史
何有此生 豆瓣
所属 作品: 何有此生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中岛幼八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5 - 8
他是一名“老日中”,即日本的日中友好活动家。
他曾与唐家璇同场做过翻译。唐家璇主动介绍他说:“中岛先生长期从事日中友好工作。”
他始终对中国怀抱感恩之心,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中日两国友好做见证。
中岛幼八,曾作为日本遗孤在中国生活十五年。一岁即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牡丹江省宁安县。战后,他没有随亲生母亲返回日本,而是凭着自己的意愿,和中国的养父母一起,度过了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的童年生活。他的养母和养父都是勤劳淳朴的中国农民,这塑造了中岛幼八朴实坚毅的性格。十六岁回到日本后,中岛幼八凭着这种性格成功地适应了日本社会,并始终实践着自己终生为日中友好而努力的人生理想。
2016年10月20日 想读 才16岁就被老师托了这各重任,是不是太沉重了一点………………
历史 日本
日本维新六十年 豆瓣
作者: 樱雪丸 中国友谊出版 2016 - 8
到底是什么,让日本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国家?从黑船来航到明治天皇驾崩,这几乎是完全改变了日本国运的60年。1853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德川幕府宣布开国,1867年,幕府还政于天皇,维新派宣布“王政复古“,倒幕派,佐幕派,攘夷派,开国派陆续登场。1875年,日本宣布进入预备立宪期。1890年,日本召开国会,随后,开始了疯狂扩张,发动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让日本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1912年,明治天皇驾崩,明治时代宣告结束。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疯狂时代的开端。
忽必烈汗 豆瓣
所属 作品: 忽必烈汗
作者: [英国] 约翰·曼 译者: 陈一鸣 2009 - 7
《忽必烈汗》讲述了: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是这部人物传记最吸引人的地方。约翰·曼饱含深情,亲自探访了史上许多事件的发生地,对他所描绘的人与事赋予了真实的血脉,仿若那近800年前所发生的故事不再是传说——我们感同身受,与那些剽悍的蒙古人一起呼吸、战斗,信马由缰,纵横沙场。
作者笔下的忽必烈没有被其祖父成吉思汗的光芒所掩盖,相反,这位大汗让这个骁勇善战的血统更加血脉贲张,他留下的遗产就是一个扩大的和统一的中国。
正是有关忽必烈财富的传说,以及东方的神秘色彩,在他逝世后的两个世纪,引发了哥伦布那次向西方的伟大航行,否则,发现美洲的历史,也许会被改写。
2016年10月13日 已读
翻译不太讲人话,读起来各种伤脑………… 书名叫作《忽必烈时代》更好,内容并不是讲述忽必烈一生的成败史,而是那个时期的世界面貌。总的来说内容并没有太多新颖独到的地方,可读可不读,优点是作者经常能亲自去历史遗址考证,评论视点也往往能从世界大视角出发。
中国 传记 历史
剑桥插图德国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剑桥插图德国史
7.6 (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马丁·基钦 Martin Kitchen 译者: 赵辉 / 徐芳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5
德国历史中包含了种种极端化的矛盾:一个孕育了路德、古滕贝格、巴赫、歌德等科学和文化巨人的国度,为什么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特质如此困惑和忧虑?这样一个拥有高度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民族,怎么会委身于纳粹党人统治下,对欧洲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一个曾委身于纳粹主义的国度,如今怎么会变成欧洲迈向后民族主义之路的主发动机?著名德国史专家马丁·基钦在本书中运用富于洞察力的笔触,深入而透彻地探讨了德意志历史的复杂性,为解读上述难题开启了一扇门户。正是从历史的高度,作者揭示了一个民主而繁荣的德国,对于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影响。  《剑桥插图德国史》是一部格局恢宏、旁征博引的著作,几乎每一页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其中包括多幅首次与读者见面的珍贵照片。对于重要的人物、地点、事件和问题辟出专页矛以介绍。本书在德国史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构建后民族主义时代的欧洲发挥一定的作用。  充盈于这一恢弘卷帙中的精彩著述定能引起从年轻不家务事到专家学者对德国跌宕起伏的历史的关注。基钦为藏书者奉献了一部从深度到广度都堪称一流的学术精品。——美国最具权威性的书评杂志《书单》  马丁·基钦提供的鞭辟入里的概观都插入大量的照片和图片加以说明,这是剑桥插图世纪历史系列丛书又一可喜成果。——多伦多《环球邮报》
2016年9月29日 已读
作为德国史的入门书级还是挺不错的,但建议配合其他入门通史一起看,因为作者的侧重点不同于很多通史。部分观点过于主观有待商榷。不过本书也纠正了很多传统的错误看法,如拿三并非单纯被俾斯麦忽悠,他本人也有挑起战争的意愿。翻译不够出彩,但忠实地译出了不少敏感字句……
历史 德国
古典传统 豆瓣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 Greek and Roman Influences on Western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古典传统
9.7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吉尔伯特·海厄特(Gilbert Highet) 译者: 王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0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联合推荐
比较文学领域、古典文化接受史领域里程碑式著作
一部紧扣主脉、细节饱满、层次丰富的西方文学史
【推荐】
海厄特的大著是一部地道的欧洲文学史,它当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欧洲文明,但在我看来,这部出色的著作其实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明。
——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
我希望海厄特的中国读者通过这本著作,让“我们”的文化也“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思想生活的重要性……和唯一不朽的财富:灵魂”。
——雷立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海厄特不太可能把我看做他的天命读者,但在《古典传统》出版六十年后重读本书时,书中在记录古典作品对西方文学之影响时的出色编排和细节仍让我像当年一样钦佩。我与海厄特只有一面之缘,但暮年的我仍然对他的学识和热情心存感激。他的书仍然活着,并将继续活下去。
——哈罗德·布鲁姆,耶鲁大学斯特林人文学讲座教授
重读海厄特的《古典传统》,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它的魔力。与库尔提乌斯的《欧洲文学与拉丁语中世纪》一样,本书是古典学在20世纪中叶那个特定时代的一座丰碑,它饱含人文精神,立足保守态度,致力于复原遭遇纳粹暴行后显得分崩离析的西方文明。广博的内容和宏大的概览赋予了其力量。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哈佛大学约翰·科根校级特聘人文学讲座教授
自六十多年前海厄特的著作第一次出版后,它仍是希腊罗马文学在后世的全部故事的最佳单卷本指南。《古典传统》充分展现了这段千年历史的复杂性:海厄特不仅描绘了古典著作如何塑造了后世的读者,还告诉了我们中世纪及现代的作者如何利用古典元素创作出自己的独特作品。博学、妙语频出、恪守人文主义,海厄特的著作既全面又好读。
——安东尼·格拉夫敦,普林斯顿大学亨利·普特南校级特聘历史学讲座教授
【编辑推荐】
⊙ 本书出版以来60多年间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与日语,早已奠定了学术经典的地位。
⊙ 本书勾勒了古典传统影响西欧和美国文学的主要途径,范围宽广;重要作家和作品被放在与古典文化的关系下进行检视,具有其他文学史难以企及的深度。
⊙ 全书语言博雅晓畅,没有当代文学评论的学术黑话,稍具文学史常识即可顺利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自1949年出版以来,陆续被翻译为多种欧洲语言及日语,是比较文学领域赫拉克勒斯式的壮举,也是古典文化接受史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
本书的主旨是勾勒希腊语和拉丁语传统影响西欧与美国文学的主要途径。以此为线索,作者带领读者对西方文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全书自古希腊罗马文明的衰亡和日耳曼蛮族文学在“黑暗时代”破土而生写起,描绘了直到20世纪初西方文学的发展脉络,涉及众多的人物与主题。书中谈到了奥维德对法国中世纪文学的影响、乔叟对维吉尔和西塞罗的借鉴、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文学与“异教”文学对抗、巴洛克时期对塞内卡的模仿及讽刺作品的重生,经过革命时代灿若星河的天才,最终落脚在现代主义的诞生和成型。
全书以博雅晓畅的语言写成,没有现代文学批评中充斥着的学术黑话,作者以轻柔而富有魅力的语调,将贯穿在西方文学传统中的核心主线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也许不是面面俱到的文学史,却是一部紧扣主脉、细节饱满、层次丰富的立体的文学史。
殊方未远 豆瓣
7.2 (6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等 中华书局 2016 - 8
何为“中国”?元朝、清朝不是中国的王朝吗?清帝国通过怎样的统治政策获得了奠定今日中国版图的疆域?“新清史”、内亚史研究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这么火?……
近年来,在新的理论视角与新的理论框架的冲击下,中国史研究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葛兆光、徐文堪、汪荣祖、姚大力、张帆、罗新、沈卫荣、钟焓、狄宇宙、欧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学者,在本书中展开了精彩的论述与对话,对上述种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具有鲜明的学术史意义。
本书可以使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史研究的前沿论题,启发我们对传统的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国史研究范式进行检讨与反思,进而丰富对中国历史的宏观思考。
封面图片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清人明福绘《西域图册》。
法国―中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国―中国(两个世界的碰撞)
作者: Muriel Detrie / 余磊 译者: 余磊 / 朱志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7
北京,1687年:路易十四派出的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了康熙皇帝的皇宫。此后的一系列交往使双方彼此间产生了好奇感,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交流。19世纪的帝国主义法国改变了对华政策:当法租界在中国的中心城市尤其是在上海建立起来的时候,诸如1860年洗劫圆明园之类的暴行彻底破坏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在中国,伴着20世纪初的改良运动,法国作为革命之母的形象随之形成。“权利与正义之国”欢迎工人与学生,引导他们展开政治斗争。这又反过来影响了法国的毛泽东主义者加入到“文化大革命”之中。今天,借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两国间形成了合作、交融、互补的崭新的关系形式,彰显出彼此间相互而持久的吸引力。
140余张图片向您展现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和法国人心目中的中国。
缪里尔·德特里,曾就读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获现代文学教师学衔,且是索邦大学博士(其论文关于谢阁兰)。她也曾学中文和日语,并在中国和日本执教多年。她现为新索邦大学普通文学和比较文学讲师。作为西文和远东文学关系专家,她的主要成就是出版了《中国旅行,关于人中世纪到中华帝国衰弱的西文旅行家文选》[罗贝尔·拉丰出版社(Robert Laffont],“老书”丛书(Bouquin),1992年版,与尼奈特·布思罗伊德(Ninette Boothroyd)合作]以及她组织的多次研讨会的会议记录[《文学和远东》,奥诺雷·尚皮翁1999年版,《法国—亚洲:文学交流一百年》(France-Asie:Unsiècle d'échanges littéraires),友丰书店2001年版]。
希腊的诞生――灿烂的古典文明 豆瓣
所属 作品: 希腊的诞生――灿烂的古典文明
作者: (法)Pierre Leveaue 译者: 王鹏 / 陈祚敏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 11
公元2000年左右,希腊人的祖先首次踏上希腊这片土地。经过几个世纪的动乱,破 坏与灾难,壁垒庄严的宫殿和富丽堂皇的陵墓,相继拔地而起。此后数百年,百业凋敝,田 园荒芜……。无论是民主,还是专制,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无论是数学,还是史学,这 一切都来自希腊人。大诗人荷马、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政治家伯里克利 、哲学家苏格拉底,以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赫克力士、尤里西斯和雅典娜――众多的英雄豪 杰,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希腊历史画卷。
古代希腊考古发现之旅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代希腊考古发现之旅
作者: Roland Etienne 译者: 徐晓旭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4 - 8
在若干个世纪当中,希腊都是人类想象力的一个标志。有教养的罗马人把希腊人视为他们在哲学、科学和美术上的导师。15世纪,伴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也在增加,希腊终于恢复其影响及全部尊严。里亚切的青铜雕像、芭苔侬神庙和艾吉那的三角楣、米洛的维纳斯、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证明了所有大国都有将希腊搬到西方的愿望。这个文明为什么令人着迷呢? 学问和政治是怎样交织在一起,构成希腊考古学非同寻常的发展的因素的呢?罗朗·艾蒂安和弗朗索瓦兹·艾蒂安不仅仅叙述了一个学科的历史,他们还邀请我们在我们的文化内部做一次旅行。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
作者: (法)Claue Moatti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8 - 11
毁坏,重建;再毁坏,再重建。罗马从来没有完全消失过。寻宝的人、考古学家、文人 、教皇、政客,前来猎奇,研究,体会,统治,侵略。历经劫难和掠夺,这座永恒之城仍然 保持了她的标记:大竞技场、图拉真圆柱、万神庙。罗马古城,经历了中世纪的劫掠,终于 保存下来。在它的废墟之上,传说的面纱逐渐褪下……。精彩的描绘,让我们从废墟的古城 之中走进人文主义年代,拿破仑的年代,理性的年代……�
拜占廷 豆瓣
作者: (法)卡普兰(Kaplan,M.)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 1
《拜占廷》以画册形式展现这一建立于330年的罗马帝国新都城。《拜占廷》展示了作为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的数个世纪的辉煌,直至在1453年被外族推翻。
2016年9月15日 已读
虽然被很多人说成是入门级,但最好还是事先了解下大概历史进程,不然有些内容会看晕(可配合特里高德的《拜占庭简史》一起看)。书价较高,内容较少,不过彩色插图丰富,书尾有部分文献(那个啥……反犹情绪很浓……)。翻译很流畅,就是部分名称不够约定成俗 ,但这是中文翻译外国人名的通病,多多注意外语原名就行。
历史 希腊 罗马
希姆莱兄弟 豆瓣
The Himmler Brothers 所属 作品: 希姆莱兄弟
作者: [德] 卡特琳 ·希姆莱 译者: 吴林昊 / 裴婷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6 - 8
希姆莱家族的后人透过重重史料,以抽丝剥茧般的耐心和无与伦比的勇气还原了纳粹魔头海因里希·希姆莱及其兄弟的生平。书中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都包含了家庭、阶层、社会以及世界局势的影响。从家族成员的视角写出的希姆莱,是对后人观察和认识此人的重要补充。
这是一本极其睿智的书。
——德国《斯图加特报》
官方的说法和家族中流传下来的故事之间往往有着巨大的鸿沟……坚信“过去有好日子”的老一辈人和那些不愿直面历史事实的后代,这些人的态度助长了新纳粹势力的抬头。是时候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英国《卫报》
这本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在把“党卫军全国领袖”这个万恶的形象还原到了他所出身的那个极其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之中。
——英国《每日镜报》
人们应当向卡特琳•希姆莱的勇气致敬。她的书不仅讲述了过去发生的那些事情,也是对当下社会的侧写。全书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是她对自己的种种发问。
——英国《每日电讯报》
独特的拜占廷文明 豆瓣
作者: 陈志强 1999 - 1
本书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统治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近千年的拜占廷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本书综合阐述了拜占廷帝国史;介绍了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军事、宗教等;论述了拜占廷文化的魅力及其对世界各国的深远影响,使读者对拜占廷文明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2016年9月13日 已读
老陈虽然写过很多本拜占庭史书,但内容大同小异,新书只是作些观点修正。这本不用看了,真正值得读的只有两本:《拜占“庭”帝国通史》和《拜占“廷”学研究》。前者是本书历史进程部分的扩展,内容是对《拜占“廷”帝国史》作了一些修改;后者是本书历史研究部分的扩展,观点虽旧但内容丰富。
历史 希腊 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