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拓跋史探 豆瓣
所属 作品: 拓跋史探
8.0 (5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3
结束十六国纷乱局面的拓跋鲜,是怎样从落后的状态乘时崛起,提当了开启北朝,从而孕育隋唐的因史任务?
本书作者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管。它以敏锐深邃的史学眼光,论证了拓跋在与代北乌桓共生的百余年的发育成长,积累了经验和力量。拓跋用野蛮手段建立残残酷悖伦的子贵母制充,暴力离散母族,把拓跋中落联盟带进文明社会,守成这一历史任务。
拓跋的野蛮物段使拓跋部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也留下了后遗症,以致后人不知道把拓跋中诗中充满野性的历史素材如何载剪成皇帝史学 振,根源盖由于此。
本书初次发表“猗卢之碑”残石版资料,亦将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秦汉魏晋史探微
9.0 (12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中华书局 2004 - 2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存的是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近年读史之作。文章一般写在1979-1989的十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都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这两篇与《探微》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了。  以《探微》名书,无新鲜感,不惬人意。我原想把十年时限这一因素放到书名中去。这十年与过去大有不同,读书写作的外部条件有了改善,是非常难得的。有一位文学家以《十年蹒珊》为文章标题,吸引了我。我很想找一个类似的书名。但是琢磨许久,终于放弃了这个打算。因为,历史学毕竟不同于文学,古史又不同于近史。古史内容缺乏现实感,本来就枯燥;而我的文章又比较浓缩,读起来难得有轻松之感。这样的书,要赋予它一个富有哲理。文采而又活泼、简练的书名,反而不伦不类,不如虽平淡却实在一点为好。我的兴趣在钩沉发隐,以《探微》名书,倒也符合实际。  收人《探微》的文章都经过修改,有的改动很大,甚至重写一过。所改动之处,或换题目,或增设文内标题,或补充订正资料,或调整充实论点。但是各文主旨概依旧说,以存其真。有几篇文章新加了简短的跋语,其内容一般是资料和论断有所增益而在修改原作时未能包含者,也有的是对原作的一些说明。由于《探微》所收某些文章原来已有了“附语”、“后记”之类,所以在编次《探微》时附加的这类文字,一律冠以“作者跋语”,以示与原有附加文字相区别。  十年来每有所思所作,总不免晚学之憾。但是自知之明和学有所守的体会却日渐增长。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在自己的一种著作付印后被问及此后写同类作品的设想,他回答说,要想写作而没有可能,那只会有遗恨;有条件写作而写出来的不是东西,那就要后悔了,而后悔味道不好受。所以他强调说:“我宁恨毋悔。”对这几句话,我曾久久凝思。我知道,学科有不同,学识有高下,不能一概而言,强比前人。不过“宁恨毋悔”的论学之语有如当代《世说》,读来浓郁沁心,极堪回味,我愿以为圭臬。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所属 作品: 东晋门阀政治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田余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6
本书讲述的是从公元4世纪初年至5世纪初年的百余年间,江左几家侨姓门阀士族与司马氏皇权结合而运转的政治历史。虽不是全面的东晋政治史,但从东晋门阀士族的兴替和门阀政治的发展以至消亡,偏重于政治史方面的研究,它以江左几家侨姓士族的兴衰为线索进行考察,但也不同于各个士族门户的个案研究。书中亦旁及军事、地理、文化、经济诸问题,却也只限于阐明门阀政治的需要。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陈磊 / 陈引驰 三联书店 2006 - 1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是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
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
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封建社会(上、下卷)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封建社会(上、下卷)
9.7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布洛赫 译者: 张绪山 / 李增洪 商务印书馆 2004 - 10
《封建社会(套装上下册)》是研究封建社会的一部综合性巨著,它包括了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态等诸多结构。他明确地认为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类型(a type of society),并把它和日本的封建社会相比较,所以说他研究的是封建社会形态也是可以的(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那种社会形态学说)。书中大量论述的是西欧的封建君臣关系、封土制、封建贵族等级等政治内容。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闪击英雄
作者: 古德里安 译者: 戴耀先 解放军出版社 2013 - 1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原名《一个军人的回忆》,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954.5)是纳粹德国陆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德国装甲兵的创始人,他的建军思想、作战理论是德国法西斯“闪击战”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曾任德国陆军运输兵监察部和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装甲师师长和快速部队司令。1938年率部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任军长,装甲集团军和装甲集团军群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他提出装甲兵是陆军中的“决定性角色”,其他兵种处于辅助地位,以及成建制地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全新思想,从而构成了“闪击战”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瞄;1948年获释。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虏;1948年获释。在书中,他以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过程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及其经验教训,阐明了他对装甲兵运用的观点,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统率机构进行了评论。本战争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古德里安“闪击战”理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作者在书中顽固坚持纳粹主义立场,诬陷被侵略国家涂炭德国生灵,美化法西斯德军的侵略罪行,竭力为纳粹的罪行开脱和辩解。希望读得在阅读时注意认真鉴别。
罗马革命 豆瓣
The Roman Revolution 所属 作品: 罗马革命
作者: 罗纳德·塞姆 (Ronald Syme) 译者: 吕厚量 商务印书馆 2016 - 5
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权威之作,20世纪英语世界最出色的古罗马史家所著。《罗马革命》的最大价值在于对所谓“革命”的领导人奥古斯都及其追随者的细致入微且生动形象的叙述,在于对他们彼此之间通过婚姻、血缘和共同利益编制成的家族关系网,在“革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的深入分析,从而为罗马史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对20世纪后期的罗马政治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罗马 豆瓣
作者: [美] M.罗斯托夫采夫 译者: 邹芝 2014 - 1
《罗马》是一部研究罗马社会发展的通史性著作。它起自旧石器时代,止于公元五世纪中叶。作者力图在古人留下的第一手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罗马社会、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古典文明的没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编辑推荐:
M.罗斯托夫采夫在西方古代社会经济史学界享有很高的评价。他的《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迄今为止一直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权威性的著作。《罗马》一书是一部古罗马通史型著作,作者从旧石器时代落笔,对古罗马从部落、城邦一直发展到到帝国做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该书的思路明晰,结构缜密,对很多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尽管成书较早,但其并未被新研究淘汰,因为该书文风大气,扼要易懂,史料丰富,论点也客观公正,材料和评述的结合得当。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
作者: 赵林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是由武汉大学著名教授赵林的同名课程录音整理而成,本课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发展演进的基本情况,以及它对于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事实上,自从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希腊罗马世界中传播的时候开始,特别是公元4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性以后,基督教就与西方文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基督教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成为西方人唯一奉行的宗教信仰,在西方近代社会中虽然也曾经历了启蒙运动的冲击,但是它却成功地进行了应战。通过协调宗教与科学、信仰与理性的关系,基督教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转型,因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是大多数西方人自觉奉行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从基督教的角度来讲解罗马帝国以后的西方文化发展历程,是一种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基督教这个纲,把纷纭复杂、包罗万象的西方文化有机地连缀起来,将它系统地呈现在中国大学生和所有希望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国人面前,这就是本书的目的。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9.7 (6 个评分) 作者: 谷川道雄 译者: 李济沧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是以一个较为完整而系统的形式,将我从1958年到1969年发表的有关五胡北朝史的一系列论文加以编修而成的。在整个编修过程中,论文题目以及内容较之原文都作了一些修订,其中几篇还进行了大幅度缩减。此外,为了使各编各章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又重新增加了一些章节。不过这些修改工作尽量限定在技术上,而不致使其影响全书的主旨。 通过一定的排列来看这十年间写成的文章,就会发现内容涉及五部北朝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关注的问题大都集中于政治史,书名或许叫五胡北朝政治史更为妥帖。但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推动上述研究的我自己的学问志趣与隋唐帝国的形成问题密切相连接之故。
历史研究 豆瓣 Goodreads
A study of history. Abridgement. Vols I-IV 所属 作品: 历史研究
8.3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 刘北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已为读者所熟悉,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已出版的《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撑作者论点的大量历史例证,保留了更多细节。同时,作为第一部插图本,配合文字说明的各个插图(共计90幅彩图,400多幅黑白串文图)赋予了本书新的内容。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汤因比在本书中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诸多文明的成长、碰撞、融合的历程,在这一令人着迷的历史画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和哲学睿智为读者带来了吸收知识和进行思考的快乐。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豆瓣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Middle Ages: 300-1300 所属 作品: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作者: 汤普逊 译者: 耿淡如 商务印书馆 1961 - 9
《中世纪经济社会史》(300-1300年上)作者汤普逊,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作者: 詹姆斯•W.汤普逊 译者: 徐家玲 商务印书馆 1992 - 9
本书记述了14-16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经济和社会状况。而在此时期,特别是16世纪的前半期,恰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壮大的时期。
全书共有22章。重点记述了在欧洲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英法百年战争,德国城市同盟,意大利羊毛工业,教廷及其君主国的财经政策, 以及行会、银行、商业、外贸及萌芽中的无产阶级的早期斗争。
全书内容丰富,史料充实,是研究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和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清代通史(全5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清代通史(全5册)
作者: 萧一山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3
《清代通史》由我国著名学者萧一山所著。
萧一山(1902-1978),名桂森,号非宇,江苏铜山(今徐州市)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2年赴欧洲考察。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到台湾,长期从事历史研究,有多部著作行世。
《清代通史》自20世纪20年代出版以后,即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此后的数十年间,“新史料发现甚多,如军机处及内阁大库档案之整理……太平天国遗书文物之研究,各国秘档私藏之公开展览,凡足以证往谍传说之谬误者,皆一一加以删正。原缺篇章,亦为补充,又增数十万言”,即为今日所见之书。
本书是最大的特点,是资料丰富,叙事明晰,使阅读此书的人,对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民生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为从事历史研究,特别是从事清史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海洋与文明 豆瓣 Goodreads
The Sea and Civilization: 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所属 作品: 海洋与文明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肯·佩恩 译者: 陈建军 / 罗燚英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4
一部海洋视角的世界史,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本书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
※媒体推荐※
尽管地球表面的70%都被水覆盖,但历史叙述却一直是陆地中心论的。作者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将重心从陆地转向水域,带领读者通过海洋来纵观历史。无论对于资深的水手还是航海的门外汉来说,作者提供的资料都是十分宝贵的。
——《出版人周刊》星级推荐
有感于海洋世界的重要性在大众认知层面日益衰减,作者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宏大的全球海洋史。这样一部内容全面而丰富的著作,必将构成海洋史研究领域的坚实基础。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
该书引人入胜,文采斐然,作者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海洋如何构成了一条通向现代世界的路径。
——美国《外交》杂志
该书包括丰富的史实与细节,从我们与海洋、湖泊、河流、运河之间关系的角度,讲述了人类历史的故事。
——《亚洲书评》
该书展现了出色的问题意识、优雅的文笔和百科全书式的视野。作者有力地提醒了我们,人类“乘船走向海洋”的冲动塑造了一切世代的全部文明。
——《华尔街日报》
毫无疑问,该书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部海洋史。作者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海洋的故事,在当今的历史著作中,这种激情是十分少见的。
——《泰晤士报》
这是一部壮丽而全面的世界史,将我们从大洋洲的原始居民带入了集装箱时代。
——英国《每日电讯报》
这是一部最可读、最新鲜、最刺激、最全面、最敏锐、最富洞见而且最新的——简而言之是最好的——世界海洋史。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历史学教授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该书对全球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借助关于船只、风帆、风向、海流、航海技术及海洋法的大量知识,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部从吃水线视角观察的生动的世界史。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卡伦·魏根
这是一个视角崭新且严谨有据的故事,阅读该书仿佛亲历一段令人欣喜的旅程。
——《达拉斯晨报》
………………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阿拉伯通史(第十版)(上下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阿拉伯通史(第十版)(上下册)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浦·希提 译者: 马坚 新世界出版社 2008 - 7
《阿拉伯通史(第10版)(上下册)》以其洋洋洒洒达700页之多的文字篇幅,完成了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性知识工程,这对了解阿拉伯世界其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部通史的主要内容结构中,包括了讲述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的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现和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早期的哈里发制度。然后,通史追溯了伊斯兰教势力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扩张的过程:他们穿过北非,进入伊比利亚半岛,跨越比利牛斯山脉,再北上至西部法兰西的普瓦蒂埃,北部到达拜占廷帝国的安纳托利亚,向东则进入中国的西部地区。通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公元661-750年)和阿巴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这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二者曾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后者直到被蒙古的旭烈兀所率领的铁骑攻陷后而遭到毁坏。通史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作的巨大贡献。统一的阿拉伯帝国被割据势力搞得四分五裂,继之而来的就是分别在埃及、西班牙和其他地方出现的一些阿拉伯小王朝;非阿拉伯的穆斯林人物渗透到阿拉伯都市社会的精英阶层之中,他们当中有波斯人、突厥人、柏柏尔人和麦木鲁克人,这种状况所造成的后果就是阿拉伯历史的支离破碎。
2017年4月27日 已读
作者希提是基督徒。本书常被当作反对西方中心论、歌颂中东文明的代表作,有些内容甚至可以用吹捧来形容,以致让读者观看时经常误会希提是穆斯林。但国内的穆斯林史家纳忠却非常讨厌这书,写过文章痛批希提,认为他充满西方立场的偏见、恶意抹黑伊斯兰。所以,基督徒与穆斯林在历史恶行上谁更渣渣很难说,但希提的心胸是要远远大于纳忠的。
历史
德国统一史(全四册) 豆瓣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Einheit (Band 1): Deutschlandpolitik in Helmut Kohls Kanzlerschaft: Regierungsstil Und Entscheidungen 1982-1989
作者: 卡尔-鲁道夫•科尔特 / 迪特尔•格鲁瑟尔 等 译者: 刘宏宇 / 邓文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1989~1990年间东西德的统一是当代欧洲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最具关键性的转折点和重大事件。
《德国统一史》即为全面阐述这一历史进程的代表性著作,由几位德国政治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分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四卷。该项目团队于1998年获得德国联邦政府特别许可,利用至今仍保密的有关德国统一的档案材料开展研究,全面梳理和分析统一的进程。此外,研究人员还采访了许多当事人,使得这部著作得到充实。
如果政治是正在形成的历史,而历史是已经流逝的政治,那么本书可以说是关于德国统一这一世界历史事件的独一无二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