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世界帝国史 豆瓣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所属 作品: 世界帝国史
作者: [美] 简·伯班克 / [美] 弗雷德里克·库珀 译者: 柴彬 商务印书馆 2017 - 8
本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统治史,始于公元前3世纪,绵延至20世纪中期。幅员广袤的世界诸帝国在这一时期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影响深远的罗马帝国,勇武虔诚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年寿不永的加洛林帝国,灵活务实的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自成一体的中华帝国以及彻底开启全球化进程的西方诸帝国……它们各不相同的统治策略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作者不仅关注它们如何崛起、竞争并形成其独特制度与统治实践,而且超越对历史细节的泛泛叙述,将帝国作为一种统治形式加以分析考察。同时本书借助对各个帝国统治策略、施政传统的一系列对比,充分展示其内部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帝国统治史的理解。本书曾获2011年世界史学会年度图书奖。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 豆瓣
Contention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1650-2000 所属 作品: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
作者: [美国] 查尔斯·蒂利 译者: 陈周旺 / 李辉 格致出版社 2015 - 11
查尔斯·蒂利尝试对(欧洲的)民主化进程提出一个新的解释,同时把目光投向全球历史的发展趋势。他对促进、阻碍或者终结民主化的进程的不同解释的初步考察对读者而言是最有帮助的。他表明了《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与那些经典著作的不同,比如与他的老师摩尔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的不同:在解释民主为何能够生根时,他更关注对其起源而非结果的考察。
查尔斯·蒂利编著的这本《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对民主化与纷争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这部恢宏的著作引用了大量文献(包括作者本人的研究),对欧洲的民主化提出了一些宏大的、非传统的及引人注目的观点。尽管作者的中心观点贯穿全书,但书中几乎每一页都包含了迷人的分论点、富有洞见的比较、争议性的推测或具有启发性的资料。
1968 豆瓣
1968 : the year that rocked the world 所属 作品: 1968
8.0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科兰斯基 译者: 洪兵 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6 - 4
1968,改变世界的一年。
1968,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淖,数万人丧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学生们走出校园,在街头游行。在巴黎,学生在墙上涂鸦:“越做爱,越想革命。”
1968,“上帝也许撤除了对美国的保佑”,罗伯特·肯尼迪和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饥荒,100万平民死于饥饿。
1968,先锋戏剧与现代女权运动蓬勃兴起。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义破灭。
1968,墨西哥发生了大屠杀。“阿波罗8号”绕月飞行。
1968,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坏的一年。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人激动,令人难忘。
这部里程碑式的杰作,全景式地记录了这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变化,年轻人的选择,由此构筑了当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全世界难以计数的人们都拒绝对世上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别无选择,他们会走上街头,呐喊示威,这给世界带来了一丝难得的希望,即哪里有不公,哪里就回有人揭露它,并试图改变它。
——马克·科兰斯基
SPQR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元老院与人民
8.8 (6 个评分) 作者: Mary Beard Profile Books Ltd 2015 - 10
Ancient Rome matters. Its history of empire, conquest, cruelty and excess is something against which we still judge ourselves. Its myths and stories - from Romulus and Remus to the Rape of Lucretia - still strike a chord with us. And its debates about citizenship, security and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dual still influence our own debates on civil liberty today. SPQR is a new look at Roman history from one of the world's foremost classicists. It explores not only how Rome grew from an insignificant village in central Italy to a power that controlled territory from Spain to Syria, but also how the Romans thought about themselves and their achievements, and why they are still important to us. Covering 1,000 years of history, and casting fresh light on the basics of Roman culture from slavery to running water, as well as exploring democracy, migration, religious controversy, social mobility and exploitation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the empire, this is a definitive history of ancient Rome. SPQR is the Romans' own abbreviation for their state: 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 '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Rome'.
大国的兴衰 豆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2000 所属 作品: 大国的兴衰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保罗·肯尼迪 译者: 陈景彪 等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6 - 1
中国人素来有天下主义的抱负,他并不孜孜于追求中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也不反对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但是,当今这个世界上还是现实主义者多过理想主义者。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有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在这种情况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就要准备好有朝一日担当“最后的大国”的历史责任。
如果中国有机会在21世纪成为最后的大国,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崛起”,而且是一种“复兴”。中国与英国和美国不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最近的一次沉沦不过是19世纪的事。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也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
拜占庭史研究入门 豆瓣
作者: 陈志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拜占庭史研究入门》为拜占庭历史与文化的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入门指导,在简述拜占庭历史的基本脉络与主要线索的同时,侧重于提供全面、实用的工具性指南。除了系统介绍文献、文物等可资利用的重要史料外,还对拜占庭研究的发展史、研究现状和当前的重点问题有深入的讲解与分析。附录的学术资源、关键词(中英对照)和推荐阅读文献,则为读者进一步学习拜占庭历史提供了参考。
2017年6月16日 已读
相比另外几本没那么突出。老陈的书基本换汤不换药,所以看他之前写得最出彩的几本就行了。这本基本上只是书单罗列,缺乏可读性,但其实不能完全怪老陈,国内拜占庭题材的书太少了,老陈费劲心思凑书单居然还得把某建筑师的书也搬出来。老陈可贵之处在于他是国内这片荒地的开拓者。
历史 希腊 罗马
德意志帝国 豆瓣
The German Empire : A Short History 所属 作品: 德意志帝国
作者: [德] 米夏埃尔· 施蒂默尔(Michael Stürmer) 译者: 李超 中信出版社 2017 - 10
“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
要靠铁和血来解决!”
——————————————————————————————————————————————————————
【内容简介】
我们所知的“德国”其实是一个年轻的欧洲国家。在漫长的欧洲历史中,存在于这片土地上的是一些松散聚合起来的日耳曼邦国。1848年欧洲大革命过后,普鲁士王国开启了统一德意志的进程,此时著名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几场游刃有余的战争,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俾斯麦的政治艺术,也在1871年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德国”——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在它48年的历史中,缔造了工业化、现代化的奇迹。1902年诺贝尔奖刚刚颁了两届,德国就成为世界首个聚齐了物理、化学、医学和文学四奖的国家,彰显了强大的国力。极速崛起的德意志打破了传统的欧洲均势,成了决定欧洲政局的新力量。可惜的是,它最终没能决定欧洲的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大程度上由德意志帝国挑起,并且导致了帝国本身的覆亡。1919年巴黎和会上,德国领土被分解,并被课以不可能还清的战争赔款。但是,这些疯狂的复仇者们很快发现,欧洲没有德国不行……
【编辑推荐】
1. 著名德国历史学家米夏埃尔•施蒂默尔的德国近代史通俗读物;著名德国史专家、《大国崛起》德国篇的顾问李工真教授作序推荐。
2. 德意志帝国的历史,就是德国的近代史。这是历史影响巨大的国家和时代,诞生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托马斯•曼、伦琴、爱因斯坦,以及奔驰车、西门子公司、通信无线电和齐柏林飞艇。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在1896年访欧期间曾专程向真正的俾斯麦当面讨教,希望在中国复制德国的富强之路。
3. 精简而深刻地介绍了“德意志道路”的历史,非常值得我们了解、反思。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并不是像多数西方国家一样,靠扩张或殖民掠夺发家;相反,自从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德国依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内部拉动,成为了一个欧洲强国。同时,帝国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政策的成功与失败,也在其后的“二战”、冷战和欧洲一体化中产生了深沉的回响。
4. “新思•观察家精选”系列之6。 “观察家精选”汇集具有当代回声的历史话题,旨在帮助我们收整见识的碎片,读懂现代世界的由来,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境况。书的篇幅都在200至300页之间,外形精巧;这些权威作者所讲述的既是各自最擅长的话题,也是同一个大时代的不同投影。希望你通过了解永不止步的时代变迁,增长对未来的远见。
【评论】
施蒂默尔先生撰写的视角独特,可谓是为史学人士撰写史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全书展示了一幅幅德意志由统一走向崩溃的历史图景,读来未免不让人惋惜这段德意志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本书既有史学参考价值,又不乏阅读趣味,既值得专业研究人士一读,也可供普通人士日常品读。
——李工真,著名德国史教授、《大国崛起》德国篇的顾问
这本简洁、紧凑的书讲述的是德国帝制时代的历史。作者清楚地传达了德国没有选择的历史道路——在德国的领导下的欧洲联合、避免“一战”并非不可能。
——《福布斯》(Forbes)
巴尔干五百年 豆瓣
The Balkans: From the End of Byzantium to the Present Day 所属 作品: 巴尔干五百年
作者: [英] 马克·梅佐尔(Mark Mazower) 译者: 刘会梁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7 - 4
著名巴尔干历史专家马克•马佐尔获奖作品。
全面概述巴尔干各国的近现代历史,探寻古老巴尔干的文化传统和动荡往事,
聚焦亚欧之间的强权博弈,叩问文明冲突的根源与出路。
“观察家精选”之4。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简介巴尔干历史的精练小书,由专注巴尔干历史研究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撰写。
由于巴尔干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这里发生过的战争与艰辛,比我们所知的还要多。但是,单单把巴尔干当作“欧洲火药桶”、麻烦的策源地,这是不公平的。在《巴尔干五百年》中,作者马克•马佐尔对巴尔干各民族怀着深刻的同情,介绍了他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讲解了这里的山川河流、宗教信仰以及四面八方野心勃勃的列强,怎样深刻影响了巴尔干历史面貌与社会万象。近代,不甘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的巴尔干民族,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独立斗争。但到了二十世纪,巴尔干地区依然难逃厄运,成为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最前线。
从希腊到前南斯拉夫,由伊斯坦布尔至萨拉热窝,巴尔干这片屡遭战火蹂躏的土地,遍布着多少伤痕?又有多少值得铭记与沉思的往事?巴尔干历史专家马克•马佐尔提供了简洁而精彩的观察——巴尔干的故事,也是一部文明冲突和交融的启示录。
【编辑推荐】
1. 《巴尔干五百年》是巴尔干历史学家、欧洲国际政治专家马克•马佐尔的一部广受欢迎的普及作品。于2000年出版后,本书获得2001年沃尔夫森历史奖(Wolfson Prize for History),以及2001年阿道弗•本廷克奖(Adolph Bentinck Prize)。
2. 这是一部文明冲突、强权政治、民族独立斗争交织而成的启示录。近代这500年以来,巴尔干半岛成了亚欧政治动荡的一个缩影——从16、17世纪土耳其帝国进攻欧洲的几次尝试,历经19、20世纪英国、俄国、奥地利、土耳其之间的帝国主义争夺,再到世界大战和冷战,巴尔干都处于政治和军事风暴的中心。《巴尔干五百年》深挖历史,引领我们反思政治动荡与苦难的根源。
3. 《巴尔干五百年》用全面、细致的历史见识,拉近我们与这片土地的距离。长久以来,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巴尔干:在动荡、落后的刻板印象背后,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本书以巴尔干的人民为主视角,让我了解他们多舛的历史命运,感受他们坚强、乐观的精神特质。
4. “新思•观察家精选”系列之4。“新思•观察家精选”汇集具有当代回声的历史话题,旨在帮助我们收整见识的碎片,读懂现代世界的由来,反思现代人的生活境况。书的篇幅都在200至300页之间,外形精巧;这些权威作者所讲述的既是各自最擅长的话题,也是同一个大时代的不同投影。希望你通过了解永不止步的时代变迁,增长对未来的远见。
【评论】
欧洲这个麻烦不断的角落,人们对侵略的反抗和对自由、身份权利的渴望,令作者深感同情。但是马佐尔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在东西文明冲突的环境下,巴尔干地区调和宗教和文化差异的各种失败尝试。……作者十分审慎地梳理了巴尔干历史地位的由来,同时乐观地认为巴尔干急需的经济、文化复苏终将来临。对于巴尔干感兴趣的读者,将得益于马佐尔发人深省的论述。
——《出版人周刊》
宝石般的一本书,集合了很多发人深省的信息。
——《纽约书评》
对于希望初步了解巴尔干的读者来说,《巴尔干五百年》是珍贵的资料。
——《纽约时报》
1493 豆瓣
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 所属 作品: 1493
作者: 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Mann) 译者: 朱菲 / 王原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9
★独特的全新角度,重新解读五百年来的世界史与全球化《哥伦布大发现》之后又一优秀的史学巨著,为15世纪后的世界,勾勒出非常清楚的轮廓,阐明了欧洲与美洲的生态冲突如何实际上转变人类历史的每个面向,是一本堪称经典的好书!应当成为所有高中和大学世界史课程的必读书目。
★严谨的治学精神与独立辩证思维的结晶研究资料十分透彻、紧跟前沿,涵盖了世界史、免疫学和经济学等学术领域,作者在研究、旅行和访谈之上,慎重地归纳整理、辩证论述,他在向读者提供大量信息且引发大家的兴趣时,改变了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生态学VS世界史以及哥伦布VS郑成功这两个对应主题,巧妙地交织于曼恩生动诉说的大交换故事之中。
★警示中国道路,探索中国未来烟草的种植、森林的砍伐、玉米番薯对环境的破坏,并由此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重视生态环境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1493》是一部全新解读五百多年以来的全球化和世界史的经典之作。作者查尔斯·曼恩走访了亚欧美各洲,旁征博引生态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继续挑战欧洲中心论历史,针对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化贡献出了自己振聋发聩的论点。《1493》不仅展现出欧洲和美洲的生态碰撞是如何在实质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方面,也发现了今日最激烈的政治争端(移民、贸易政策与文化战争)的根源。《1493》用亲民的语言融合众多专业研究成果,向每一个普通读者生动描述全球化,是最优秀的史学著作,也是曼恩博学到令人惊异的非凡之作。
战时笔记(1914-1917) 豆瓣
所属 作品: 战时笔记
9.6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译者: 韩林合 商务印书馆 2013 - 6
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学奠基人。本书是根据维特根斯坦遗著中的101、102、103号所编译,主要是他一战参战中的个人笔记。笔记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是所谓的私人部分,记录了维氏参展期间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特别是其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另一部分是所谓的哲学部分,纪录了他参战期间的纯哲学思考。本书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维特根斯坦文集”的支持。
明治维新亲历记 豆瓣
作者: [英] 萨道义 译者: 谭媛媛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 2017 - 7
1862年,萨道义作为英国外交使团翻译来到日本,直到1869年归国,他经历了开放通商、尊王攘夷、下关之战到内战爆发、天皇亲政等一系列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他以第一手资料,忠实记录了日本各阶层在大变革中寻找出路的艰难历程,以及他眼中的日本人、日本精神和日本文化的本质。萨 道义以他日常所见,揭示了在这场事关日本国运的抉择中,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和成长,以及一种新秩序的构造。
《明治维新亲历记》对西方社会了解日本起到很大的作用,被誉为西方“知日”第一书、最出色的历史见证。作者本人也被誉为最优秀的日本学家、最懂日本的西方人。
启蒙运动 豆瓣
所属 作品: 启蒙运动
作者: 安东尼·帕戈登 译者: 王丽慧 / 郑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论述了在现代西方世界观的产生过程中,启蒙运动所蕴含的普遍的、世界主义的社会理想,如何演变成西方世界的核心,并与传统的封闭世界观相抗衡。作者指出,启蒙运动所延伸出的“人的科学”倡导了一种人文的、自律的、脱离传统和偏见的理念,是推动人类走向普遍的世界主义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启蒙运动在现代依然重要的原因。
西方世界的兴起 豆瓣
所属 作品: 西方世界的兴起
作者: [美] 罗伯特·托马斯 / [美国] 道格拉斯·诺斯 译者: 厉以平 / 蔡磊 华夏出版社 2009 - 6
本书稿是1992年诺贝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早期作品,也是新经济史学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本书中对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兴起这一课题进行探讨时采取了不同于过去的论述方法,而运用了交易成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以及所有权理论,从而被认为实现了“经济史和经济理论的统一”。本书中所得出的结论,就是试图改变从某一偶然的技术革新中去寻找发生产业革命的原因的偏见,而引导人们从现代所有权体系和社会制度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去寻找经济增长的原因。本书的观点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很大的兴趣,在新经济史学研究领域不断有追随者和仿效者出现。成就了诺斯成为诺奖得主的主因。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的反响,是经济学指定的必读书。
牛津拜占庭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牛津拜占庭史
作者: 西里尔·曼戈 译者: 陈志强 / 武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牛津大学出版社是世界大学出版社中规模最大的社,出版物种类众多,尤以辞典工具书、普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教材、高端学术期刊与著述的出版闻名于世。近10年来,该社组织著名历史学家编写的一套牛津历史丛书,冠以“Oxford History”标记,如The Oxford History of Greece and the Hellenistic World(《牛津古希腊与希腊化世界史》),集中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走与剑桥历史丛书不同的路线,面向普通读者。由于各书编著者均为欧美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功力深厚,史料扎实严谨,观点相对客观,叙述深入浅出,具有经典、扎实、权威的史书色彩。自出版以来,先后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在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与征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7年5月11日 已读
原则上是部非常好的拜占庭历史入门书,但部分名称翻译不够约定俗成(如《沉思录》译成《雅辩书》……)。本书优点是采用大量新观点,内容不局限于统治者的成败,也涉及到文化生活之类,纠正盐野等人对拜占庭的偏见。对历史进程介绍太简略,可看特里高德的《拜占庭简史》辅助。
历史 拜占庭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卷)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
作者: [英国] 爱德华·吉本 译者: 席代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4
那是在罗马,1764年10月15日,我坐在卡庇多神殿山的废墟上沉思,忽然传来神殿里赤脚僧的晚祷声,我的心中首度浮现出写作这座城市衰亡的想法。
——吉本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纵横一千三百年,洋洋洒洒六大册,在吉本的心里,他想做的一个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去建构历史系统的人,“运用修辞的力量,只为了把历史事件间的关系环节讲清楚”。
全书涵盖三大重点:一是罗马帝国的政经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内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权力拔河;二是蛮族入侵与其间之重大战争;三是基督教的发展,政教之争,回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本书最重要主题之一:文治武功盛且又疆域广袤的罗马帝国究竟因何由盛而衰亡?从吉本的眼中看来,至少有以下诸因:
罗马帝国拥有纪律严明的庞大军团,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军人干政,军人不仅介入帝位继承,造成动乱,“几乎每个朝代的替换,都起于篡夺者之叛逆与谋害”。
经济和人口也是衰亡的主要原因。战争和瘟疫使得人力不足,蛮族于是大量迁入。罗马帝国既无法同化日耳曼等蛮族,当这些蛮族构成罗马帝国官兵,进而成为皇帝时,帝国已名存实亡。
经济衰退来自于水土流失和奴隶制度致使农业破产,奢侈的生活方式造成贵重金属流向东方,货币贬值。资本因重税而公有,生产力下降,无法负担帝国生活时,罗马也就随之崩溃。
《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诵两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学光采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
2017年5月11日 已读
网上有很多傻X装逼给新人推荐这本书作罗马史的入门,但没有一定的基础的话,书中很多内容是看不懂的,吉本不会在书中交待那些历史背景。本书也不是写罗马全期历史的,而是侧重拜占庭时期。想看此书至少要对古罗马、拜占庭、中世纪有一定的了解,最好还要懂点古希腊和中东史。
(注意,请挑选2014年的修订版,这个黑色封面的初版有不少语句很生涩。商务版是删减版,原书除了写罗马帝王的生平,还写外族、中东、基督的历史,而商务版只保留了帝王传记并作简化。)
历史 罗马
美国内战 (1990) 豆瓣
The Civil War
导演: 肯·伯恩斯 演员: 萨姆·沃特森 / 杰森·罗巴兹
汉语简介
19世纪工业革命传到美国,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美国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急需劳动力,南方奴隶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1860年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当选总统,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南方蓄奴州纷纷独立,1861年2月组成邦联政府,戴维斯当选总统。同年4月南方邦联军先发制人攻占萨姆特要塞,内战爆发。
南军准备充分,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海军基地诺福克,5月6日占领铁路枢纽马纳萨斯,进逼华盛顿,北军仓促应战,24日进入福吉尼亚。7月21日,北军被击溃,逃回华盛顿,林肯紧急动员50万志愿军。1862年,北军发动进攻,西线由格兰特指挥,进展顺利,2月攻克亨利堡和多纳尔森堡,4月在夏洛战役中击败南军,5月攻克科林斯和孟菲斯,解放了肯塔基和田那西。东线北军则进展迟缓,7月被罗伯特.李指挥的南军击溃,李乘胜北进,8月在布尔河再次击败北军,兵临华盛顿,9月两军进行安提塔姆会战,李被击退。12月北军在弗雷德里斯克堡战役中再次被李击败。
1863 年元旦林肯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后又颁布「宅地法」,允许所有美国人得到西部的土地。同年5月,北军再次进攻里士满,在切斯罗维尔被李击退。6月李再次北进,7月1日两军在葛底斯堡展开决战,3日南军被击败。在李北进的同时,格兰特在西线包围了南军防守密西西比河的要塞维克斯堡,5月22日北军发动总攻,进行了长达47天的炮击,7月4日南军投降。7月8日北军占领哈得逊港,南军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9月北军攻克查塔努加,11月击退南军的反击。
1864年北方发动全面进攻,5~6月格兰特率军同李进行一系列会战,李虽然每次都能取胜,但北军的援军不断到达,李军团陷于绝望。6月15日,北军进攻彼得斯堡,双方相持不下,拖住了南军主力达9个月。7月厄尔利率南军一部再次奔袭华盛顿,被北军谢里登部击退,谢里登在进军途中实施焦土战略,厄尔利军瓦解。5月谢尔曼在西线发起进攻,9月2日攻占亚特兰大,并破坏了该城。之后谢尔曼以宽正面向佐治亚海岸进军,沿途实施焦土战略破坏了一切南方可资利用的资源,12月21日谢尔曼攻占萨凡纳,将南方邦联东部分割成南北两半。1865年1月,谢尔曼北上,2月相继攻克哥伦比亚和查尔斯顿,3月和格兰特会师,4月3日攻占彼得斯堡,9日李率残部投降。4月14日,南方派人刺杀了林肯。26日南方投降,内战结束。
南北战争摧毁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这次战争中工业革命带来了军事上的巨大进步,双方使用了金属弹壳和后装填步枪作战,使用铁路和蒸汽船实现快速的兵力机动和集结,使用蒸汽铁甲战舰进行海战,机械连发枪第一次投入实战,特别是北方发展了制造标准化零件组装武器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
蓝与灰 (1982) 豆瓣
The Blue and the Gray
导演: 安德鲁 V. 麦克拉格伦 (Andrew V. McLaglen) 演员: 斯泰西·基齐 / John Hammond
时值美国内战爆发前夕,约翰和家人生活在平静的南方农场里,但是喜欢画画的约翰按奈不住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一心想出去闯荡一番事业,征得父母的同意后,他投奔了远在北方开报社的姨父,一年后,内战即将爆发,南北的冲突日益剧烈,两边都在招兵买马,约翰的两个哥哥已经加入了南方联军,此时的约翰选择了北方,但是他也不想为北方而战,他所要做的是将历史记载在画板上,让南北的人民都认识到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这就是他没有硝烟的战场。 此片拥有强大的演员阵容,绝对堪称"经典"的一部电影!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所属 作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9.1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 谢延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 8
远古时候,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杨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
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这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粮食生产从这些最早的中心向外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这与气候和地理方面的其他特点――如各大陆不同的面积、位置、甚至形状 ――有很大关系。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理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
正是这样的一些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扩张。人们最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读者不太熟悉的类似的人口更替,在更早的时候便已在东南亚、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以及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主展开了。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是理解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这是一部富于惊人新发现的著作,即使是在向传统的观点提出挑战时,也会强烈地吸引着读者。
项羽与刘邦 第一部 豆瓣
所属 作品: 项羽与刘邦
作者: [日] 司马辽太郎 译者: 王学东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11
日本对中国的解读,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够超越《项羽与刘邦》!
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如此精准解读项羽与刘邦胜败兴亡的真正原因!
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如此惊心动魄地解读这对中国历史上最悲壮又最伟大的对手!
两千多年来,关于楚亡汉兴的历史玄机,尚无一部作品能够达到司马氏《项羽与刘邦》的高度、广度与深度!
首次全新解读天下大乱的谋篇布局、群雄并起的雌伏出击、逐鹿中原的运筹帷幄、开创伟业的帝王心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