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 豆瓣
所属 作品: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
作者: 埃里克·沃尔夫 译者: 赵丙祥 / 刘玉珠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8
本书选取1400年这个时间作为究的参照点在那结点上,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欧洲作为一种新变化趋势的心力量迅速崛起,欧洲大陆以外的其他不同来源的社会组和族群逐被卷入到这个全球性联结的整体中。作者秉承了马克思关于生产方式和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观念,以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在各大洲之间扩展为核心,考察了不同文化、政治和社会环境的人群对这一巨大变化所做出的回应。
欧洲文明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欧洲文明史
作者: [法] 基佐 译者: 程洪逵 商务印书馆 2005 - 9
《欧洲文明史》作者弗朗索瓦·皮埃尔·纪尧姆·基佐(1787-1874)系法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出生于尼姆的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于1794年被雅各宾政府处死。他随母流亡国外。1805年回到巴黎学习法律。1812年任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他曾参加第一次波旁复辟(1814),成为君主立宪制的鼓吹者和“空论派”团体的成员,并在《论代议制政府及法国现状》(1816)一文中解释该团体的政纲。1820-1830年,他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著有《英国革命史》(1826-1827)、《欧洲文明史》(1828)和《法国文明史》(1829-1832)等书。在七月王朝期间(1830-1848),他是君主立宪派领袖,在法国政治生活中颇有影响。他曾先后担任内政大臣、教育大臣、驻英大使、外交大臣和政府首相,掌管七月王朝的内政外交。1848年法国革命爆发后,他只身逃往英国,从此结束政治生涯。后来回到法国,专事学术活动。
基佐在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他吸取了圣西门的阶级斗争的思想,建立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历史学说。在他早期的历史著作中试图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解释法国革命、英国革命及其他历史事件,目的是要论证资产阶级有权管理国家。在《欧洲文明史》和《法国文明史》等书中,他发展了第三等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乃是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的论点。但1848年法国革命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危机。当他看到在这场革命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起来反对中产阶级时惊恐万状,从而攻击阶级斗争学说“是与我们时代不相容的祸害和耻辱”。1848年的法国革命不但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也使他彻底放弃了阶级斗争的理论。
《欧洲文明史》系作者根据1828年在巴黎大学授课时的讲义加工而成,全书共14讲。作者认为,文明由两大事实组成: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发展。而《欧洲文明史》只限于社会历史,从社会的角度来展示文明。作者以简练、压缩的手法成功地概述了欧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从公元5世纪写到法国革命前夕。书中主要论述:欧洲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它的特性;罗马帝国覆亡时欧洲文明的诸不同因素;10世纪蛮族入侵结束,封建制度开始;封建制度的性质及其对近代文明的影响;5至12世纪基督教教会的状况及其历史作用;自治市镇的兴起、其内部管理及对文明进程的影响;十字军运动的起因、性质、后果;君主制的发展过程;欧洲建立政治体制的各种尝试;15世纪的特征;16世纪宗教改革的真实性质及其结果;英国革命的意义及其对文明进程的贡献;英国与大陆国家文明进程之异同;17、18世纪法国处于欧洲文明的领先地位。《欧洲文明史》是研究欧洲历史和文明史的重要书籍。
一战帝国 豆瓣
Empires at War 1911-1923 所属 作品: 一战帝国
作者: [德] 罗伯特·格沃特,[美] 埃雷兹·曼尼拉 编 译者: 梁占军 / 王燕平 人民出版社 2015 - 8
大多数一战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假设:一战始于1914年“八月的枪声”,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的停战协议;战争源于民族国家,最后演变成整个欧洲的事件。这两个假设数十年占据着历史学关于一战研究的统治地位,基于这两个假设的成果导致了一个明显的结论,而且影响了对战争起因、欧洲文明及随后一系列其他问题的认识。本书从有别于前面两个假设展开。一是在更宽广(包括欧亚非美各洲)和更长久(1911—1923年)的框架中检视一战;二是指出战争不仅是民族国家间的战争,而且是各个帝国之间的战争。这场以各帝国为主的战争动员了数百万士兵,从德意志到土耳其、哈布斯堡、罗马尼亚帝国,同时包括所有协约国,印度、非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士兵都受雇于西部前线,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劳工,他们的参与使得1914-1918年欧洲的冲突变成了世界战争。从中国到中东,从南太平洋到北非,带来了征兵、占领、通货膨胀和经济混乱,当然复杂的多重因素也导致了新机会、新理念、新规划和新希望,这是对战争看法的不同视角。全书对一战时期欧洲主要帝国进行了考察,对欧洲各帝国战时不同的社会动员以及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与冲突进行了分析。每一章以问题为导向,同时又是相对独立的案例研究。
冰雪王国 豆瓣
In the Kingdom of Ice: The Grand and Terrible Polar Voyage of the USS Jeannette 所属 作品: 冰雪王国
9.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普顿·塞兹 译者: 马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1879年7月8日,德隆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带领美国军舰珍妮特号从旧金山启航了,时逢“北极热 ”,前来送行的人群欢呼雀跃。德隆领导着33人的团队——带着一个年轻国家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远大抱负——深入那些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海域。
船刚到白令海峡以北,便陷入一块大浮冰中动弹不得。经过两年的困顿航行,船体受损严重,珍妮特号最终葬身北冰洋底。探险队员们彼时身在西伯利亚以北近1000英里的冰盖上,孤立无援,只有三条敞篷船和勉强维持的补给。
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决定命运的冰海远征——历尽艰险,被视为有史以来人类为生存而战的最伟大战斗之一。面对从雪盲症和冻疮到肆虐的寒风暴雪和神秘的冰上迷宫,探险队与疯狂和饥饿搏斗着,孤注一掷地朝西伯利亚海岸行进。
迦太基必须毁灭 豆瓣
Carthage Must Be Destroyed: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所属 作品: 迦太基必须毁灭
3.9 (1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迈尔斯 译者: 孟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8
雇佣兵之乱
三次布匿战争
西西里和塞浦路斯的殖民地
至死方休的史诗级血战
汉尼拔的“复仇”
……
首部有关迦太基文明的完整历史
重现一个古老民族的兴衰存亡!
·
·
【内容简介】
·
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记录了迦太基文明的完整历史。从它在黎巴嫩腓尼基人聚居点的起源,到作为一个地中海帝国被神化和一代传奇英雄汉尼拔的横空出世,以及与罗马之间至死方休的血战——地中海争霸的战火将迦太基的都城夷为平地,其全部属民被屠杀或者变卖为奴……文明的兴衰和绝不妥协的斗争,其背后是西方逻辑下的历史进程。
·
·
【编辑推荐】
·
理查德•迈尔斯是世界上古史专业学者,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幸运的是,他还有着文学家的妙笔,文史在这里高度融合,成就了这部关于两个神圣帝国争夺地中海霸主地位历史的巨著。作者巧妙融合了波利比乌斯和李维等古代历史学家的著作、广泛的现代学术研究及近来考古研究成果,娓娓道来,向读者呈现了迦太基这一古老城邦文明的兴起和衰落过程。
·
【媒体推荐】
·
数十年来,第一本关于汉尼拔的迦太基的完整历史,一个“令人信服且引人入胜的故事”。
——《经济学人》
·
《迦太基必须毁灭》是一部优秀且基于广泛调查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帝国的兴盛与衰落,也能让读者一瞥古代世界的复杂与多样性。
——《华尔街日报》
·
极富思想性,考证严谨……令人着迷。
——《卫报》
·
你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故事,因为你明知它的结局却依然深深为之吸引。迈尔斯写就了一部引人入胜且旁征博引的学术作品,它的故事性和学术价值一样经得起推敲。这是一个优秀的故事。
——《费城询问报》
·
迦太基人最终自食其果……文章节奏分明,吸引人心……《迦太基必须毁灭》将真正的迦太基呈现在读者眼前,对相关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融时报》
·
笔法生动,吸引人心。
——《文学评论》
2017年10月10日 想读 和《罗马帝国的崛起》是同一个故事的不同视角。
历史 罗马
秦汉帝国 豆瓣
秦漢帝国:中国古代帝国の興亡 所属 作品: 秦汉帝国
9.0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西嶋定生 译者: 顾姗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将秦汉史置于整个东亚视角内审视是怎样一种体验?
享誉世界的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的经典作品带你了解“他者”眼中的秦汉帝国
《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为讲谈社学术文库•中国史系列的一种,由著名历史学家西嶋定生先生撰写,主要是对秦汉帝国的历史事实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和简要评论,作者在秦汉史领域功力深厚,著述等身,这部著作因此而成为一部“大家小书”,也是“深入浅出”式的经典。西嶋定生以其“东亚册封体制”理论受到东亚史学界的极高尊敬,而这部《秦汉帝国》则让读者看到他另外一种史学境界。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二卷) 豆瓣
作者: [英国] 爱德华·吉本 译者: 席代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 - 4
这部书从奥古斯都立为皇帝,将罗马共和国变为罗马帝国写起,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还写了罗马的政变,到教皇重新控制罗马。延续近乎1500年,包括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如何兴起,以及罗马帝国周边国家对罗马的影响,有波斯、阿拉伯、匈牙利、保加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简短历史,甚至还提到了长城和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以及北匈奴的西迁,忽必烈的舰队对日本不成功的入侵。整部著作气势恢弘,是一部堪称巨著的作品。 全书被分成好几卷,本书为其中的第二卷。
全六卷本简体中文版《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纵横一千三百年。全书涵盖三大特点:一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帝国扩张与防卫、内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权力拔河,二是蛮族入侵与其间之重大战争,三是基督教的发展,政教之争,回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颂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学光彩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
2017年10月1日 已读
忘了来标记第二卷。内容主要从君士坦丁发家到瓦伦斯被烧死。吉本虽然对基督教没什么好感,但对作为基督教绝对象征的两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和狄奥多西,却有相当正面的评价(个人反感狄奥多西)。吉本在史料考证方面非常认真,没有因为自己反基督教就采用无脑黑基督教的史料。把匈人当匈奴是史家通病。
历史 罗马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豆瓣
The Mongol Conquests in World History 所属 作品: 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
7.7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梅天穆 译者: 马晓林 / 求芝蓉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 - 10
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的重量级新作
在全球史的视野下,描绘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
荣获2017年经济观察报书评周刊年度十大好书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近年来蒙古帝国史研究领域中的重量级新作,作者在世界史与全球史的视野下,重点描绘了由成吉思汗推动的欧亚文化交流,以及蒙古各汗国陆续崩解后,一个新的欧亚世界 的产生过程。在蒙古统治者的强制推动下,东西方之间开始了互相交流的过程,在“蒙古治世”之下孕育出了崭新的欧亚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过去被视为毁灭文明世界的蛮族形象得到了修正。
………………
※媒体推荐※
蒙元帝国部分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带来了欧亚的整体性和世界的新秩序。从“前全球化”和世界史的视野,去观察和审视蒙元帝国及蒙古征服,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段令人震撼的文明演进历程。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 李治安
本书探讨成吉思汗带给世界历史的遗产,涵盖了元朝、四大汗国乃至之后数百年,时空宏大,行之于文,举重若轻,在国内外的书籍中实不多见。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 张帆
本书不仅条理清晰,而且饱含热情,并广泛参考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必将作为对世界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而广受欢迎。
——英国基尔大学中世纪史荣休教授 彼得·杰克逊
这部文笔生动的著作体现了作者对这一课题的痴迷,并将成为关于世界史和蒙古帝国的课堂上极为有用的参考书。
——《亚洲研究期刊》
这是一部可以催生新想法的杰出著作,是探索蒙古人参与创造的世界历史的首选之作……作者将我们带到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全球史期刊》
百年战争简史 豆瓣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所属 作品: 百年战争简史
7.9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德斯蒙德·苏厄德 译者: 文俊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刀剑与火药,财富与荣耀,民族与国家
一段延续百年的历史,一场影响至今的战争
………………
※内容简介※
在超过100年的时间里,英国以它的国王有权继承法国王位为借口多次入侵法国领土。此时的法国是一个庞大但难以控制的王国,英国则又小又贫穷。然而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主宰着战争的进程,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其中包括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金库尔的伟大胜利。然而战争的天平却在贞德出现后的短短20多年中迅速向法国倾斜,最终以法国收回除加莱以外的所有大陆领土结束。
这场战争的主角们都是欧洲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亨利五世、约翰二世、查理五世、贞德与查理七世。他们用自己的贪婪或美德、勇敢或智计共同谱写了一篇铁 与血的史诗。政治、军事与农业变革在这个时期层出不穷,英国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也在此时兴起。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为读者梳理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复杂而牵涉广泛的历史事件,他追寻着战争过程中最终使法国获得胜利的那些变化,并将中世纪欧洲史诗中的阴谋与趣味生动地再现出来,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纪战争画卷。
………………
※媒体推荐※
苏厄德先生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喧嚣的时代所有著名的事件,并用丰富的细节与清晰的脉络将它们描绘出来。
——《纽约客》
这是一本精彩的叙事史,书中利用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一读。
——理查德·科布,《新政治家》
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在英国接受教育,上帝还赐予他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史实的天赋。他看起来是重述这一段复杂历史的理想作者。他将重大政治与军事事件的细节融合在这本精确又简短的书中,同时又没有使这本书太过学究气或体现出太过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
——《安提克评论》
对百年战争生动鲜活的叙述……本书语言优美、插图丰富,并配上了大量的战场示意图、世系表与地图,在普通读者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选择》
普鲁塔克全集(全七卷) 豆瓣
所属 作品: 希腊罗马名人传
作者: 普鲁塔克 译者: 席代岳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7 - 4
《普鲁塔克全集》涵盖普鲁塔克重要的两部作品,为西方文明史中的文化地标之作。其中,《希腊罗马名人传》被誉为普鲁塔克的传世之作,堪比司马迁的《史记》;《道德论丛》是普鲁塔克一生讲学要义的精粹,可谓西方的《论语》。普鲁塔克平生著作极其丰硕,其简约优雅不受拘泥的文风,对后世的西方文化、尤其对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时期的西方文化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并为许多蒙田、莎士比亚等后世名哲所追慕。
文明的进程 豆瓣
Über den Prozeß der Zivilisation 所属 作品: 文明的进程
8.2 (8 个评分) 作者: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译者: 王佩莉 /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埃利亚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
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和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满洲事变 豆瓣
所属 作品: 满洲事变
作者: 绪方贞子 / 胡连成/校 译者: 李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8
作者挖掘了关东军高级参谋片仓衷保留下来的第一手史料,通过对日本外交政策的一系列极其重要细节的厘清,阐明了关东军和军部以及日本政府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三方博弈的具体情景,展现了满洲事变这段历史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拷问法国大革命 豆瓣
La Révolution en questions 所属 作品: 拷问法国大革命
作者: [法] 雅克·索雷 译者: 王晨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5 - 3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
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他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理查德•伯恩斯坦在《纽约时报书评》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版封面文章上说的:“索雷的拷问,问对了方向。”
借由一种开门见山的问答形式,本书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人们于此所做的激烈争论,提供了一个概览。革命为何会发生?是否受法国民众支持?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它是否遵循着一个可预见的进程?它如何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是如何?雅克•索雷教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
从未有过比法国大革命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法国大革命既使20 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革命的欧洲,又使其成为一个无休无止的反革命的欧洲……大革命几乎像圣经似的瞩望着20 世纪。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本书包含了关于法国大革命所有你想知道和所有你想问的事。索雷知道有一个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另一个法国则只是从中幸存下来。他的论证方式绝无偏袒。阅读其文字实属一种享受。
——尤金•韦伯(Eugen Weber)
一本卓绝的作品。对大革命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人手一本。
——《历史》(L’Histoire )
文明史 豆瓣
histoire et civilizations 所属 作品: 文明史
作者: [法] 布罗代尔 译者: 常绍民 / 冯棠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文明史》是当代世界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布罗代尔独力撰写的一部通史,初版于1963年,初衷是为法国16到18岁的中学生提供一部用全新的史学方法编写的教材,帮助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同时,直面他们即将在其中生活的世界”。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堪称经典的史学著作。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二十五章。第一部分“文明史”着重叙述了有关文明与文化的问题;第二部分“欧洲以外的文明”分为三个小部分,分别介绍了“伊斯兰与穆斯林世界”“非洲”“远东”的文明;第三部分“欧洲文明”同样分为三个小部分:欧洲、美洲以及另一个欧洲(叙述东欧和俄国的历史)。它在大量汲取各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按照布罗代尔自己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及总体史学观念写成,“给了人们一部名副其实的世界史”。
窃听 豆瓣
作者: [德] 菲利克斯·略莫尔 译者: 强朝晖 / 俞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1942至1945年间,美国情报机构在华盛顿附近的亨特堡秘密营地对数千名德国战俘施行监听,并留下了厚达几十万页的记录。这些记录不就前才被公诸于世。历史学家菲利克斯·略莫尔是第一个对这份档案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人,他的阐析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全新视角。在战友间的谈话中,士兵们讲述各自的前线经历,吹嘘自己的种种“英雄事迹”与“恶行”,袒露其内心的恐惧以及对希特勒的看法。档案中记录的每个士兵的生平经历,也让我们对这些人的生存状态、行为自由度以及思想和行为获得了真实的了解。这份特殊资料的公开,使军服下的德国国防军第一次露出了个人化的面目。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豆瓣
所属 作品: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克·威泽弗德 译者: 温海清 / 姚建根 重庆出版社 2017 - 9
在全球视野中探寻古老部落首领与现代世界的历史关联
【编辑推荐】
☆ 世界秩序因他而改变,人类的世界观因他而升华。
☆ 以人类学的眼光和说故事的独特方式重新诠释蒙元时代
☆《纽约时报》畅销书 连续13年稳居亚洲历史人物传记第1名《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是著名蒙元史专家杰克·威泽弗德历经18年打磨的力作,从全球视野和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展示了一种不同于纯粹历史学者或一般传记作家笔下的成吉思汗形象和蒙元帝国时代。
瑞典人多桑的《蒙古史》、英国人霍渥斯的五卷本《蒙古人史》、法国人格鲁塞的《蒙古帝国史》是许多人了解蒙古史的必备案头书。本书与多桑、格鲁塞等人的著述不同,作者从自己特定的专业视角对蒙元帝国兴亡的历史进程做出了带有人类学性质的阐释。作者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吃透史料,在现有史料的基础上,为了还原真实的历史而进行的广泛的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俄罗斯、中国、中亚以及马六甲、波斯湾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为写作本书,作者用了18年时间游历蒙古,并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科学而大胆的还原。例如,在阔亦田击败“古儿汗”札木合纠结的十一部联盟后,成吉思汗的军队却在追击溃部的战斗过程中被打散,他颈脉受创,流血不止,昏迷了半夜才醒过来。这时他觉得全身血已流尽,口里干渴难耐。于是陪在其身旁的勇士者勒蔑赤身裸体去到敌营为成吉思汗寻找蒙古人爱喝的马奶子。这样的历史记载对于一般人甚至很多历史学者而言仅仅是“故事”而不会刨根问底,但是杰克·威泽弗德认为,者勒蔑之所以赤身裸体闯入泰亦赤兀惕人的军营,是因为“对蒙古人而言,当众赤身裸体是非常失身份的,但要是有一位泰亦赤兀惕人看到有人夜间裸体穿越营地,他们或许会以为是自己人起床解手。出于礼貌,担心羞辱到自己的勇士,他们或许会把脸转过去。”像这样还原历史细节的论述书中还有很多,正是这样一些细节在阅读的过程中激发你的想象,仿佛与成吉思汗一起经历他非凡的人生,也让我们能更加贴近历史。
在这本公认的经典中,作者尤其要揭示这样一个问题,即蒙古人对欧亚旧大陆的征服,给紧接着就跨入近现代门槛的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些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1219年花拉子模帝国的算端,杀害了成吉思汗派去商议贸易协议的特使,以此为导火索,蒙古人开始了征服世界之旅。成吉思汗用武力和意志征服了欧亚旧大陆,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队,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1242年至1293年,蒙古的扩张达到极限,帝国的边界从西伯利亚直达印度,从越南直达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建立了“日出至没,尽收诸国,各依风俗”的超级帝国。
成吉思汗对世界的征服是血腥的,但同时征服也是一种促进转化的力量。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国打破了此疆彼界的阻隔,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文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是一位富于创新的领导者,也是第一个在自己征服过的许多国家里将法律的力量置于自身权力之上、鼓励宗教自由、创办公立学校、准予外交豁免权、废除酷刑以及开通自由贸易的统治者。他所创建的贸易路线不仅是促进商业发展的通道,而且也促进了思想、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并由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吉思汗和他建立的帝国将历史上已经存在的东西方之间直接或间接、断续的联系,变成了持续不断的直接交往。这样东西畅通无阻的时代,蒙元帝国之前从未出现过。本书描绘了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包括科技、战争、衣着、商业、饮食、艺术、文学和音乐等在内的“欧洲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如何“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的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由此揭开了现代世界的大幕。
2006年、2009年、2014年《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一书由我社在国内三次出版,不但引起了读者的购买、阅读及评论热情,且由此掀起了其后近十年的蒙元史相关著作出版潮流。有李学勤、葛剑雄、姚大力等诸多专家学者为本书撰评作序,也有诸多普通读者借不同媒介传达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本书已成为学者和读者公认的蒙元史研究领域里的经典,因此我社决定隆重推出装帧精美的精装版。书的内外封用了汤黑工艺,特别是内封通过黑上汤黑的工艺将元代数十幅珍贵的兵器图立体的呈现出来。文字版式也经过精心设计,还添加了精美的彩插,书口还用了刷边工艺,使得全书由里而外让人享受阅读之乐。
本次出版之际,杰克·威泽弗德先生为本书写了自序“致中国读者”,自序中作者指出了蒙元史对于认识当下中国和世界的意义。译者姚建根先生也对译文做了一些修订。期望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既具有学术作品的严谨,同时又非常具有可读性的蒙元史精良译著。
【媒体/名人评论】
威泽弗德是一位天才演说家……他从自己领悟的深度,成功塑造了成吉思汗的形象。威泽弗德的记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和耳目一新的观点。
——《出版家周刊》我为作者写这本书所付出的异常努力所感动,惊叹一位人类学者居然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复原出已经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
——著名学者 葛剑雄威泽弗德的《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之形成》是我的最爱。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它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刻画了成吉思汗。
——印度前总理 曼莫汉·辛格欧洲人称其为“世界之鞭”……其实他是名副其实的“人类之王”。世界秩序因他而变。人类的世界观因他而升华。
——《华盛顿邮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通道,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总主教。
——法国东方史学家 格鲁塞成吉思汗把东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扫除了,吧阻碍经济文化交流的堡垒削平了,于是东西方的交往开始频繁,距离开始缩短了。
——著名元史专家 韩儒林由于有了蒙古人,人类才第一次拥有了世界史,而蒙古人倔强不拔、勇猛无敌的精神和机智敏捷的性格塑造出了伟大的成吉思汗……网络还未出现的七百年以前的蒙古人打通了世界各国的联系,建立了国际关系新秩序。
——韩国前总统 金大中
【内容简介】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一书从边境、政治、科技、战争、商业、服饰、艺术、文学、语言、音乐等方面展现了成吉思汗和他所创立的帝国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成吉思汗用武力和意志扫平了东亚,征服了伊斯兰世界的许多国家,摧毁了欧洲陈腐的骑士方阵。在他的指挥调度下,蒙古帝国从未一次派出超过10万人的大规模军团,却在25年的时间里征服了比罗马帝国400年征战还要广阔的土地。
他建立的帝国边界从西伯利亚到印度,从越南到匈牙利,从朝鲜半岛直到巴尔干半岛。蒙古帝国打破了此疆彼界的阻隔,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把原来相互隔绝的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新时代的到来划定了新的秩序。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所呈现的成吉思汗形象并不像从前西方人认为的那样是一个冷酷嗜杀的暴君。事实上,他是一个高瞻远瞩、富于创新的领导者。他将法律的力量置于自身权力之上、鼓励宗教自由、创办公立学校、准予外交豁免权,并开通自由贸易。他所创建的贸易路线不仅促进了商业发展,也促进了思想、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
历史以游牧人与农夫之间的残酷战争为开端,以蒙古人融合各种文化为结局。《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核心观点认为,正是在成吉思汗和他的帝国的刺激下,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和思想革命,由此揭开了现代世界的大幕。
中国革命 豆瓣
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 所属 作品: 中国革命
作者: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译者: 强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
1925年5月30日将成为远东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犹如欧洲的巴士底狱事件一般。
五卅事件开启了从1925年至1927年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中国史学界称之为“大革命”:在逐渐倒向共产主义的激进派学生的领导下,群众性示威活动在城市中展开。其激情澎湃的程度,唯有40年后的“ 文化大革命”堪与之相比。在1925年5月30日这一天,中国革命从无序的泄愤转入了有目标、有组织之行动的阶段。
全球化简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全球化简史
作者: 尤根·奥斯特哈默 / 尼斯·P·彼得生 译者: 魏育青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14 - 4
全球化的影响力无远弗届,本书以最简短的语言,解释了全球化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书中透过不同时期的划分,将政治、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范畴的转变过程联系起来:由远古至1750年世界网络建立,1750-1880年帝国主义、工业化及自由贸易兴起,1880-1945年的环球资本主义崛起及世界危机,及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化一分为二的现象,为“全球化”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提供一个清晰的景深。
亚洲的去魔化 豆瓣
Die Entzauberung Asiens: 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 Jahrhundert 所属 作品: 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作者: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译者: 刘兴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许倬云、杨照撰文推荐。
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
《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
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亚洲的去魔化》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到18世纪欧洲知识世界里。……可以回头借此对亚洲自我历史认知与欧洲的想象建构,对这段西方逐步凌驾东方的过程,有更深入更细腻的把握。
——杨照
《亚洲的去魔化》一书概念清晰、风格典雅。……这部作品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亚洲文化与一个已经变得陌生的18世纪欧洲。
——斯特凡•布拉肯西克(Stefan Brakensiek)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所属 作品: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ld
9.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奥斯特哈默尔 译者: 强朝晖 / 刘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其它标题: 世界的演变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 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本书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称此书是“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 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