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天才 第一季 (2017)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Genius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天才
8.3 (35 个评分) 导演: 朗·霍华德 / 明基·斯皮罗 演员: 杰弗里·拉什 / 强尼·弗林
杰弗里·拉什加盟国家地理频道剧集《天才》、饰演老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强尼·弗林饰青年爱因斯坦。 该剧共十集,改编自沃尔特·艾萨克森的畅销书《爱因斯坦传》,讲述天才爱因斯坦如何攻克难关、一举破解原子与宇宙的奥秘。
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 豆瓣
Glimpses of World History 所属 作品: 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
作者: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译者: 梁本彬 等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6 - 8
印度国父尼赫鲁耗时三年为女儿“制作”的礼物
大国领袖眼中的世界上下五千年
全球四代人的世界历史启蒙书
浸染了父爱、责任和博爱之情的心灵读物
长辈送给青少年意义非凡的成长礼
---------------
※内容简介
《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是印度国父尼赫鲁写给自己女儿,更是写给全人类下一代的世界通史。
从文明的起源到20世纪,博学的尼赫鲁跨越8000年的人类历史,讲述了罗马、波斯、印度、中国、阿拉伯、土耳其、西欧、俄国、美国等伟大文明的历史命运。从亚历山大大帝、阿育王到成吉思汗、拿破仑,再到列宁、甘地、凯末尔,众多伟人用思想与行动改变了世界,而尼赫鲁拨开他们身上的光环,中肯地评析了他们的功过得失。
在尼赫鲁为女儿的讲述中,历史不是一连串枯燥的名字与日期,而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跌宕起伏、历历在目的往事。在他的笔下,过去的激情重新复活,每个时代的悲叹与呐喊再次响起,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些伟大的时代与事业之中。你应当感谢这本书的厚重,因为当你翻阅此书,就会希望尼赫鲁把精彩的历史故事一直讲下去。
更难得的是,这也是一部以伟人的政治洞察力和道德情怀书写的世界史。尼赫鲁看到,古往今来,人们反抗着世界的不公,为了更好的社会与生活而奋斗——自由、公正、平等、幸福……崇高的人文理想逐渐被实现了,但人们却始终驱不散战争与奴役的阴霾。我们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书里满载着一位长者对人类下一代的期望、鼓舞与叮咛:过去给予了我们丰厚的馈赠,但是我们从过去继承下来的一切远非完美,历史的创造仍在继续。尼赫鲁希望读到此书的年轻人,能够从人们曾经的成就与遗憾中汲取力量,继续人类伟大的发展历程。
---------------
※编辑推荐
(1)印度国父尼赫鲁历时三年为独生女儿“制作”的礼物,一份比任何物质礼物都更珍贵的精神馈赠。1931年,印度国父尼赫鲁因为参与政治运动入狱。狱中的他想送给挚爱的女儿一件生日礼物,但监狱物质条件极度贫乏。于是,尼赫鲁历时三年,用196封饱含父爱和博爱之情的世界历史长篇家书,为女儿完整讲述了一部世界通史——这就是《爸爸尼赫鲁写给我的世界史》。
(2)“写给自己女儿,更是写给全人类的下一代”的世界历史启蒙书。“事实上,这本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但对全世界的年轻人而言,它是人类历史极好的介绍性读物。”——英迪拉•甘地(尼赫鲁的女儿、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世界史饱含历史博学、政治远见和领袖情怀,是这位创造历史的伟人留给全人类下一代的思想遗产,是陪伴年轻人成长的精神礼物。
(3)一次对人类历史的全景扫描。尼赫鲁给女儿讲述世界历史,并不是为了将她培养成历史学家,而是希望告诉她:这个世界从何而来,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从8000年前人类文明建立之初,到战争阴云密布的20世纪,尼赫鲁悉心讲述了历史上重要的文明、人物、时代与事件,不放过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阅读这本书时,整个世界仿佛在你面前打开了,我们开始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
(4) 一部生动又深刻的世界史。古罗马辉煌的建筑、蒙古骑兵军的铁蹄轰响、印度农奴辛劳的身影……尼赫鲁以对女儿讲述的口吻,将复杂厚重的世界历史娓娓道来,带领我们重温历代的英雄梦想,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人们的荣光与苦难。如果你厌倦了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历史读物,这本书是上佳的阅读选择。
(5)一部饱含父爱、责任和博爱之情的心灵读物。他与女儿探讨了面对跌宕起伏的历史时代、面对并非一帆风顺的生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理想和担当。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残酷世界的真实,但依然希望她对人生保持乐观、善良和行动的勇气。
(6) 一部公正而别致的世界史。没有狭隘的国家私利和民族主义,也没有西方的自命不凡和东方古文明的孤芳自赏……这是一位从古印度文明废墟走出的现代伟人写出的世界史,被公认为“第一部非西方视角的世界史”。
(7)可共读、可陈列、可传家的世纪经典世界史。这本书面世以来,出版有近30种语言版本,经久不衰畅销80年,在欧美、印度甚至日本、韩国很多知识家庭的书架上都能找到它;历经全球四代读者,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经典与传家珍藏。
(8)中文完整版全新问世,由中信新思文化历经两年,以匠人精神精心制作,重磅推出!
(9)希望更快领略尼赫鲁历史思想精粹的读者,欢迎关注中信新思文化同步推出的本书的精简版《尼赫鲁世界史》。
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 豆瓣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History 所属 作品: 法国大革命:一部历史
作者: 托马斯·卡莱尔 译者: 刘毅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 6
这是一部狂野、疯狂、完全依照自身角度写出的法国大革命史,如果天意使然,也许最好为世界所不容。这部书随心灵深处的硝烟而出,酝酿于黑暗、风暴和痛苦之中。苍穹下,还从未有人在孤寂中如此倾诉。——卡莱尔
本书是浪漫主义史学家卡莱尔的代表作,论述了1774—1795年法国大革命发生前后二十余年的动荡历史。全书分三卷,从国王路易十五之死着笔,生动细致地论述了三级会议的过程、无套裤汉的崛起、攻克巴士底狱、长矛节、王室逃亡之路、吉伦特派的上台和覆灭、雅各宾派的恐怖政治和热月党人的胜利等。在众多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著作中,本书以亦史亦文的叙述、用典比喻的结合、绵密精巧的论证著称,出版后轰动一时,多年来已被翻译成各国文字,一直畅销不衰。
本书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并称“英国史学双璧”,卡莱尔以独有的澎湃激情和华美文笔,塑造了平庸憨厚的国王、“国王身边唯一的男人”王后、两面派米拉波、邋遢的马拉、雄狮丹东、海绿脸罗伯斯庇尔、女神罗兰夫人等人物形象,演绎出一部悲情浪漫的史诗,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三卷) 豆瓣
作者: [英国] 爱德华·吉本 译者: 席代岳 2008 - 4
全六卷本简体中文版《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纵横一千三百年。全书涵盖三大特点:一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生活,帝国扩张与防卫、内部元老院和皇帝的权力拔河,二是蛮族入侵与其间之重大战争,三是基督教的发展,政教之争,回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后传颂百年迄今不衰,其文学光彩与史学成就同样为后人称颂。
在对古罗马兴替盛衰的研究中,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其眼界宽阔、功力精深、资料广博、文笔典丽而成为顶峰之作。这部巨著的主要观点,是罗马亡于蛮族与基督教。作者“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家所传播的自然神论的观点,从而掌握了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对基督教传统教义、信条进行批判的武器。” 叙述了兴盛强大的罗马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直至灭亡的进程中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深刻分析了导致其灭亡的内因和外因,发人深思。
2018年2月8日 已读
西罗马至查理曼大帝时期。书是好书,但翻译过于晦涩始终是个问题……原作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才能看懂原文,然后席代岳翻译成这样,就需要进一步脑补了,只是中世纪的内容始终比较混乱,脑补起来格外头疼……
历史 罗马
城邦的世界 豆瓣
The World Of The Polis 所属 作品: 城邦的世界
作者: (美国)埃里克·沃格林 译者: 陈周旺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简介:
沃格林在《城邦的世界》中进行了一种“治疗性分析”。“秩序的历史产生于历史的秩序”,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产生于思想家对其所处时代社会问题的忧患意识。思想最初的冲动,源于要去探析社会问题的来源,寻求秩序之道,城邦的世界之兴衰成败对于存在真理的探究,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在沃格林看来,古希腊的悲剧、哲学和历史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忧愤之作。而当城邦的世界最终走向崩溃的时候,给城邦看病听诊的内科医生是修昔底德,而负责治疗的、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则非柏拉图莫属。用沃格林在本卷最后一句话来说,这样才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政治科学”。
导读:
当代最为重要的政治学家并不是哈贝马斯和罗尔斯,而是沃格林和施特劳斯。
———詹姆斯·罗兹
思想者的真诚首先在于,随时准备推翻自己的定见从头开始!出生于自由思想之家的沃格林的“史稿”,不同样(且首先)在冲击西方学界近两百年来的启蒙传统观念?
———列奥·施特劳斯
现在所谓的社会科学中的解释学转向,沃格林从开始学术工作起就已经在践行了。
———尤尔根·戈布哈特
译 后 记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埃里克·沃格林的名字是相当陌生的,远不及列奥·施特劳斯、汉娜·阿伦特、卡尔·施米特这些名字那么如雷贯耳。而一旦接触沃格林的著作,更可能叫苦不迭,觉得难以卒读,遑论理解。犹记得我在美国访问的时候,跟一位精研“德国流”政治哲学的美国教授聊天,讲起我正在翻译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这位美国教授连呼“Amazing”,说中国读者不可能理解沃格林,说这很可能会重蹈 “Lost in Translation”(好莱坞电影《迷失东京》的英文片名)之覆辙。他那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确实,在我接手本卷翻译之时,国内学界对于沃格林的了解即使不算空白,也是寥若晨星。此前我对沃格林的了解,也仅止于知道此君有一部名著曰《政治的新科学》。翻阅资料的结果是大失所望。那时我能拿到的关于沃格林的中文资料,仅有意大利人马斯泰罗内《当代欧洲政治思想》中的一章,以及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约翰·冈纳尔《政治理论:传统与阐释》一章中的三分之一内容(文中将沃格林的名字译为“维吉林”),另外就是西人编纂的《20世纪政治思想家辞典》中的一个条目。这样的翻译工作,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术语名词上,可以说都是白手起家。让人略感欣慰的是,近期国内学界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沃格林的研究性论文,以及他其中一些作品的中文译本。据我了解,也有多位学人已经,或者有意将沃格林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举凡这些,足以佐证沃格林思想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国人所认识。相比之下,国外的沃格林研究要鼎盛得多了。美国有一个规模庞大的沃格林研究学会,定期举办研讨会,其盛况诸位从其网页上可窥见一斑;有E.桑多斯、B.库珀等当代政治哲学名家为其著书立传,编纂全集。我曾经在美国某大学图书馆,看到这套摆在显眼位置的全集,心中敬意油然而生。是的,沃格林也许不属于那种“流行的”、一呼百应的思想家,但绝对是一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师。
埃里克·沃格林,1901年生于德国科隆,但他“完全是在维也纳熏陶成长起来的”,而沃格林的学术生命,严格说来,却是在美国度过和完成的。沃格林大学期间主修的是法律,他的导师是名噪一时的法律实证主义大师凯尔森,但他似乎更关心“法国、德国哲学家以及天主教神学家的著作”(马斯泰罗内语),而在公众眼中,沃格林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政治哲学家。一切地域文化的界限,学科专业的藩篱,在沃格林身上都土崩瓦解。
写作《秩序与历史》的最初动因,乃是因为沃格林本来要写作一部《政治观念史》,无奈受限于教科书的篇幅,只好另寻出路,将这些准备好的素材独立成卷。不过,沃格林在《秩序与历史》中的雄心,远远超出了“观念史”的一般化探究,而要进行一种“治疗性分析”。 “秩序的历史产生于历史的秩序”,一切有价值的思想,都产生于思想家对其所处时代社会危机的忧患意识。正所谓“乱世出真知”,思想最初的冲动,源于要去探析社会危机的来源,寻求重建和恢复秩序之道。生逢乱世,对于个人是大不幸,对于存在真理的探究,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在沃格林看来,古希腊的悲剧、哲学和历史作品,无一不是这样的忧愤之作。而当城邦的世界最终走向崩溃的时候,给城邦看病听诊的内科医生是修昔底德(沃格林还专门论证这位修昔底德与希腊医学家之间的渊源,好像故意要说明他有些像一位医生似的),而负责治疗的、动手术的外科医生,则非柏拉图莫属。用沃格林在本卷最后一句话来说,这样才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政治科学”。
然而,沃格林的《秩序与历史》本身,又何尝不是一部现代性危机之下的忧愤之作呢?国人对于现代性问题已然不陌生,我们所了解的当代西方重要思想家,几乎都可以用批判现代性作为其思想的维度。沃格林当然也不例外。在他有生之年,沃格林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可谓不遗余力。但与其他人不同,或者说更胜一筹的是,很多人是站在另类的立场上去批判现代性,比如诉诸古典,又或是诉诸将来,又或是诉诸超验的力量,到头来,还是各说各的话,你批判得起劲,别人照样活得潇洒。沃格林就不同了,他就像钻进了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请原谅我用这个通俗的比喻),在现代性里面去反现代性,他要将现代性的烂肠烂肚全部翻出来给大家看,看它是怎样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沃格林将现代性的问题统统归结于那个著名的“诺斯替主义”或称“灵知主义”。沃格林是沿着西方思想发展的进程本身,去一路追寻现代性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这个诺斯替主义的源流。从某种意义上,本卷《城邦的世界》在这场追寻中具有一个独特的地位,因为它揭示了从“宇宙论神话”向“哲学”的“存在的飞跃”中,这个后来在现代世界大发神威的诺斯替主义的先决条件,也就是人的灵魂,是如何被发掘出来的:在宇宙论神话的秩序中,人依然仰望苍穹;但是在荷马史诗中,神的拟人化已经登峰造极;这还不算,到了赫西俄德,诗人自己走进了诗中,不再是匿名的了,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凸显出来;最后毕其功于一役的,是赫拉克利特,正是他第一个彻底地将人的灵魂发掘出来,并且让它成为灵感的源泉。可以说,政治思想史在沃格林笔下,就是一场宁静的灵魂与躁动的灵魂之间的恒久之战。
作为译者,关于沃格林我所能说的,只是个人在翻译本卷过程中一些有限的体会而已。如前所述,我对沃格林的了解几乎为零,虽然这样我有借口“悬置”一些“先天判断”,毫无障碍地直接领会沃格林的思想,但这确是一个借口而已。我实在是没有资格去评价沃格林思想的是非功过。这种捉襟见肘的介绍,无助于读者了解沃格林的思想,甚至也无助于加深对本卷的理解,因此我还是建议读者直接去阅读文本,去领会沃格林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古典素材如数家珍的深厚功力。沃格林绝非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所谓“政治哲人”,他不会用花言巧语去博取读者的追随,相反,沃格林的作品因为太“实”,太注重考据,而显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且晦涩费解。这种阅读经验,非中国读者所独有。如果本卷编者莫拉卡斯所言非虚的话,看来美国读者的感觉也好不到哪里去。兴许沃格林要告诉我们的是,政治哲学的探究,绝非逞一时之快,凭奇思妙想就可以达到,而是一次次异常艰辛的搜寻证据之旅。虽说当代政治哲学对政治学领域的科学主义潮流颇多微词,但这并不等于说政治哲学就是天马行空,不要方法,沦为意见的表达。须知在沃格林的“批判性研究”中,是没有“推论式假设”立足之地的。应该说,沃格林的作品,为我们判断政治哲学研究水准的高低优劣,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
不难想见,本卷的翻译绝对是一件苦差事。而另一个让我犯难的事情就是,我对古希腊政治社会和哲学的了解,连皮毛都谈不上,每每动笔,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毫不为过。由于沃格林的作品十分诘屈聱牙,为了不败坏读者阅读的胃口,我在翻译过程中尽量采用比较通顺和容易理解的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遮掩原作者的文风,在一些术语的表述上显得不够“专业化”,故恳请读者诸君理解我的苦心。翻译中的错误在所难免,也恳盼方家不吝批评指教,以便于本卷的修缮。
在本卷翻译过程中,我前往北京大学,与《秩序与历史》第一卷译者李强教授及其弟子叶颖博士、孔新峰博士、段保良博士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就一些术语的翻译方面达成了共识,同时也有幸直接向沃格林研究的专家尤尔根·戈布哈特教授当面请教,可谓受益匪浅。我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黄颖女士,正是在她的一再催促下我才勉力按时完成了译稿,同时她还一力承担了烦难的译稿审校工作。另外,翻译工作还得到复旦大学“金苗”项目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此刻,我不免又想起了那位美国教授的提醒。但愿《城邦的世界》的译介,不会是又一次“迷失”的开始。
陈周旺
于复旦园
何为封建主义 豆瓣
Qu'est-ce que la féodalité 所属 作品: 何为封建主义
9.7 (6 个评分) 作者: [比] 弗朗索瓦·冈绍夫 译者: 张绪山 / 卢兆瑜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封建主义”这一概念有三种理解:狭义封建主义、广义封建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
狭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16世纪法学家对西欧中世纪“封建法”的研究,专指封臣制和封土制。现代史学家以比利时学者冈绍夫为主要代表。
广义封建主义概念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形成于启蒙思想家对中世纪社会的批判。广义封建主义的代表是马克•布洛赫,他将封建主义视为一种社会类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其研究是对这种“社会组织结构以及把它联为一体的各项原则进行剖析并做出解释”。
马克思主义封建主义概念源于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封建主义具有生产方式的含义,代表社会形态演进的一个阶段,其根本特征,是将封建主义首先理解为一种所有制形式、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社会形态。
《何为封建主义》(Qu'est-ce que la féodalité)是研讨狭义封建制度的名作。集中探讨西欧封建主义的起源、加洛林王朝时期的封建主义和10 —13 世纪的封建主义。冈绍夫认为,构成这种封建主义基本内容的是两大要素,一是人身方面的,即封臣制,二是财产方面的,即封土制或称采邑制。所以他认为封建主义“意味着封土制和封臣制的体系”。
无敌舰队 豆瓣
The Armada 所属 作品: 无敌舰队
8.3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加勒特·马丁利 译者: 杨盛翔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7
普利策奖获奖历史著作
非虚构历史写作典范
………………
普利策奖颁奖辞——本书是一流的历史作品,同时也是高超的文学作品。
………………
※编辑推荐※
☆史料运用手法纯熟,与叙事主线完美融合。
☆人物刻画深刻立体,篇章安排张弛有度。
………………
※内容简介※
本书在16 世纪整个欧洲天主教与新教势力进行激烈斗争的大背景下,对1588年发生在英国与西班牙之间的著名海战进行了精彩描写,作者将丰富学识、清湛文笔以及精致的谋篇布局完美地融为了一体,使本书至今仍是关于这个主题的经典著作。
全书以苏格兰玛丽女王受刑开篇,精彩记述了英格兰、西班牙、法国、尼德兰、教皇国等多方势力相继做出的回应,清楚交代了各国盘根错节的外交关系以及复杂微妙的政治局势,最终聚焦在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在英吉利海峡内展开的一系列海战,刻画了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法国国王亨利三世、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海盗德雷克、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等性格鲜明的人物。
作者将丰富的一手史料和大量二手著作冶于一炉,不着痕迹地加以巧妙运用,使历史细节、学术成果和叙事主线紧紧贴合,做到了雅俗共赏,堪称基于严谨研究的历史叙事作品中的典范。
……………………
※学者&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罕见而绝妙的书,精彩易读,像小说一样。在处理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上,马丁利的研究方法无比新颖、令人兴奋,所涉及的宽广范围和学识的权威性令人印象深刻。──J. E. 尼尔,英国历史学家
本书由最优秀的精研16世纪历史的专家写就,剪裁得当、构思精巧,处处栩栩如生,既真实又充满生气。──《星期日泰晤士报》
清晰易懂、引人入胜、文笔出众。──《观察家报》
研究这个时段的历史学家,无论是海军史专家还是政治史专家,都无法忽视这本书,它一定会跻身这个主题的著作的经典之列。──《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别出机枢,在学术性和可读性之间达到了可敬的平衡,是关于伊丽莎白时期最著名的历史插曲的全新记述。──《历史》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德意志的另一行泪
9.2 (8 个评分) 作者: 朱维毅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 - 11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领域,其中包括德军的新兵生活、德国战俘经历、战地家信和家属寻亲、女性在战争中的命运、国际法对德军战时行为的影响、德军对游击战争的质疑和对策、战争难民的逃亡境遇、德国老兵的反思和反战立场。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对德国历史罪责的思考,也揭示了英、美空军屠杀平民的“面积轰炸”、美军的有计划的大面积虐俘、苏军在反攻时的群体掠夺和强奸行为。作者以40万字大手笔的真实访谈录,300幅视角独特、极具冲击力的战争图片构筑出一部罕见的全面反思“二战”的反战类纪实文学作品。
2017年12月6日 已读
视角很全面,采访对象有多种立场,甚至还有几个右翼倾向的老兵和一个苏联红军。感谢作者多年的努力填补了二战的这段空白,很多德军老兵在成书的过程中就去世了。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采访老兵的时候一直保持中性,很少将自己的立场强加在对方身上,这是一个采访者应有的道德。
历史 德国
历史(上下)(新译详注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希罗多德历史(上下)
作者: [古希腊] 希罗多德 译者: 徐松岩 中信出版社 2013 - 11
编辑推荐: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传世巨著,堪称欧洲《史记》;
★徐松岩教授倾力译注十余载,汇聚国际史学百年研究精华;
★编撰注释3100余条,订正译文2600余处,新译详注本震撼面世!
内容简介: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以希波战争为主体,插叙大量史事及资料,实际上成为对当时希腊人所知的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报告”。
全书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随后集中记述了古代“世界大战”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搭配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媒体评价:
希罗多德的不朽之作《历史》,是西方第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也是人类史学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
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
——H. 巴恩斯(《历史编纂史》)
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
——J. T. 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
希罗多德把严肃的科学内容跟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述方法结合到一起:他的《历史》也正是用散文写成的史诗。
——C. Я. 卢里叶(《希罗多德论》)
希罗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
——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十字军的故事(全四册) 豆瓣
十字軍物語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盐野七生 译者: 万翔 / 杨思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10
【内容简介】
中世纪的晚钟,文艺复兴的黎明。
当人们试图一举解决各种难题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发动一场战争。
很久以前,一支基督徒组成的军队从欧洲出发前往亚洲。他们的目标是心中的圣地耶路撒冷,同时以上帝的名义讨伐伊斯兰世界。这支以十字为标志聚集的军队一路向东,沿途攻城略地,屠杀异教徒,一将功成万骨枯。另一方面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诸国面对战火奋起反抗,捍卫家园。近200年的血与火浇灌了文明之花,抹不去的痛苦记忆留在历史中。
当人心中唯一的正义只有上帝的期望时,发动一场战争便成为正义的了。而当上帝的意志退居其后,便只有“正义战争” 留存下来。如果人心里只希望留下“正义”,那么最后留存下来的,也就只有“正义”。而这最后一点,大概就是20 世纪以来风起云涌,到如今的21世纪依然横行于世的战争中,不论发起的一方也好,被动应战的一方也好,正义一方也好,非正义一方也好,给人类带来痛苦的根源吧。
-------------------------
盐野七生系列作品
罗马人的故事
《罗马人的故事》(15册)
------------
文艺复兴的故事
01《文艺复兴是什么》
02《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佛罗伦萨的兴亡》
03《海都物语:威尼斯一千年》(上下册)
04《文艺复兴的女人们》
05《优雅的冷酷:切萨雷•波吉亚的一生》
06《神的代理人》
------------
中世纪的故事
01《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上下册)
02《十字军的故事》(4册)
03《皇帝腓特烈二世》
-------------------------------------------------------------
【编辑推荐】
一、中世纪的晚钟,文艺复兴的黎明,引领下一个时代的生机和繁荣
十字军东征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伤痛,但200年的战火引起人们对自身的反思,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枷锁开始松动;伊斯兰世界为抗击外敌逐渐统一而强大。另一方面,伴随着战争,东西方的商品和文化也开始交融互通,文艺复兴即将到来。
二、深入浅出,既是历史著作,也是通俗读物。
俞敏洪曾说,盐野七生的历史作品不带有意识形态性,让故事与评价结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经过论证考察,因此不具备虚构性,但是还保留了可读性。阅读此书将是一种令人非常满足的体验。
三、套装附赠超值《十字军的故事》多雷插图干货版。
《十字军的故事》套装特别定制的图文干货版,法国插画家多雷100幅震撼插图大幅印刷,配以《十字军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写作的干货精华文字,阅读轻松,既可以欣赏精美的图片,又可以快速了解十字军的故事。
四、两款设计精美的函套随机发售。
外包精美函套。采用圣约翰骑士团版(红)和圣殿骑士团版(白)双色函套双版本设计,赋予书封更多的内涵和选择。
-------------------------------------------------------------
【相关推荐】
日本只有历史研究和历史小说。但盐野七生却走了两者中间的一条路。
——日本历史小说巨匠 司马辽太郎
盐野七生写得时候特别有意思,她越往后走越自如,像聊天一样。
——原央视《经济半小时》主持人 曲向东
一个女性在写《罗马人的故事》的时候,写出了男人写不出的气魄和壮烈来。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俞敏洪
历史在她笔下如同缓缓展开的色彩斑斓的巨幅油画,栩栩如生又冷静透彻。盐野七生的这些分析让我非常受启发。
──万科集团董事长 王石
这是一本历史,也是一本游记,还是一本政论,更是一本优美的散文集。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就这样让我铭记在心。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
现代欧洲史(全6卷) 豆瓣
作者: [美]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 [美] 尤金•赖斯(Eugene F. Rice)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 纸间悦动 2016
从文艺复兴到欧盟,全面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发展历程。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主编,近10位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史学大家写给普通读者的6卷本欧洲通史。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不论是学生党、考研族,还是历史爱好者,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全在这里。
———————————————————————————————————
【01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 】
新与旧的碰撞,初现欧洲文明雏形
【02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 】
宗教纷争,打开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
【03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1715—1789 】
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最有活力的地区
【04 革命的年代1789—1850】
双元革命,开启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05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1850—1890 】
全球扩张与欧洲辉煌
【06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上下) 】
巨变,从辉煌走向终结
———————————————————————————————————
【套装简介】
《现代欧洲史》是诺顿出版公司的经典权威欧洲史系列,全书共6卷7册,基本涵盖从文艺复兴到21世纪欧洲历史的各个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出版以来,便成为欧洲史领域的典范之作,是读懂现代欧洲的必备入门读物,欧美高校沿用近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
《现代欧洲史》(全6卷)最初是由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所发起的欧洲史研究项目,由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担任主编,汇集了三代欧洲史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进行分册创作和修订。从第一卷开始创作至今,这套丛书共再版十余次,在传统的观点过时或不恰当的时候,便会吸纳新的史料和研究成果,提供一些新颖的解读。该系列涵盖历史时期广泛,被奉为现代欧洲史的经典奠基之作。
【分卷简介】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1卷,主要讲述欧洲从中世纪向近现代世界过渡的历程。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欧洲进入了多事之秋。在长达100年的时间里,欧洲面临着从中世纪向现代世界的过渡。在这个新与旧激烈碰撞的时代,欧洲经历了技术、军事、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文明的雏形。
15至16世纪中叶,印刷术的发展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对知识和启蒙教育的需求,文艺复兴在欧洲艺术和文化领域掀起高潮,航海技术的突破推动着地理大发现与海外冒险。在军事领域,欧洲迎来了火药时代,新型战争要求统治者垄断军事权力,这影响了早期现代国家的形成。与此同时,商人阶层和资本企业的急速成长不断冲击着封建社会的内部结构,而宗教改革则带来了遍布欧洲大陆的信仰危机。
《早期现代欧洲的建立1460—1559》生动刻画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全景,以及早期现代欧洲所经历的种种变革。这些变革对欧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们改变了欧洲同其自身过去的关系,也影响了即将到来的现代世界。
----------------------------------------------------
《宗教战争的年代1559—1715》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2卷,描绘了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全景图,宗教纷争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
与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相比,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的欧洲显得与众不同。从马丁•路德改革以来,基督教世界陷入动乱,到了1618年,这场动乱引发了“三十年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被卷入其中。欧洲被推向权力纷争的顶峰,在此后一个世纪里,先后经历了新教革命、九年战争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宗教战争成为欧洲社会的常态,而在“常态”背后,欧洲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取得了破旧立新的成就。这一时期世俗权力发生变革,西班牙老牌帝国衰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独立的主权国家正孕育其中。在北欧和东欧,瑞典和俄国努力加入欧洲体系,成为影响欧洲格局的重要力量。
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域,重商主义、价格革命将资本主义推上风口,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为欧洲带来了科学革命,文化艺术也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些变革最终为欧洲打开了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我们今天看到的欧洲世界,基本也在这段时期形成了。
----------------------------------------------------
《18世纪的欧洲:传统与进步 1715—1789》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3卷,主要讲述18世纪的欧洲如何成为当时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地区。
18世纪是欧洲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7世纪晚期,欧洲完成了全面转型,到了18世纪,欧洲逐渐发展为当时世界最有活力,同时也最有影响力的文明地区。
18世纪,欧洲人已经开始在世界各地投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建立了连接大西洋和各个大陆的贸易网络,亚洲、非洲和美洲成为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地。发达的海外贸易反哺了国内经济,欧洲国家有足够的实力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人口也得到快速增长。18世纪虽然有时农业歉收,但是饥荒带来的高死亡率明显下降,贫困、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得到有效控制。
启蒙运动与政治文化也是这一时期格外引人关注的主题。启蒙运动为欧洲带去理性精神,改变了城市精英的知识体系与公共生活方式。它还对政治领域造成深远的冲击,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的政治理论使欧洲人第一次开始思考,政治对普通人和精英阶层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从启蒙时代开始,欧洲逐渐由早期现代向现代过渡。
----------------------------------------------------
《革命的年代 1789—1850》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4卷,主要讲述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19世纪欧洲。
19世纪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现代欧洲的面貌。工业经济显现出农业经济无法比及的活力,拥有土地的传统贵族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工业资本家,他们成了现代欧洲的精英阶层。新型社区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居住环境虽然改观,但是自然环境却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总之,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意味着生活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工业体系之中,触目可见的是最雄厚的资本、最丰富的产量还有最庞大的野心。
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的,还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场革命给欧洲几乎所有地区带来了现代民主制度,个人权利、代议制政府、对新型国家的忠诚等理念赋予欧洲人新的精神内涵,其影响深远甚至波及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正因为如此,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也被称为“双元革命”,它们共同开启了欧洲主导世界的新里程。
----------------------------------------------------
《民族主义与改革的年代 1850—1890》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5卷,主要讲述19世纪下半叶欧洲开始帝国主义扩张的进程。
1848年的革命清除了欧洲保守主义的极端支持者,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新的政治家,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拿破仑三世。他作为民族革命初期的主要发起者,希望重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但是却被俾斯麦操控下的德意志帝国击败了。德意志于1871年取得政治统一,之后开始了军事扩张。在首相俾斯麦的纵横捭阖之下,德国与俄国、奥匈帝国建立同盟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揭开了19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缔结秘密条约的历史,而且主导了“一战”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
民族革命也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帝国主义扩张。新兴的民族国家刚一独立,就被卷入帝国扩张或者反抗帝国扩张的浪潮。德国、意大利与英法俄在非洲、亚洲和美洲争夺殖民势力范围,在不到半个世纪里,他们几乎控制了这些地区所有未开发的土地,最终建立起称霸全球的欧洲辉煌。
----------------------------------------------------
《欧洲时代的终结,1890年至今》是“现代欧洲史”系列的第6卷,主要讲述1890年以来,欧洲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最终建立欧盟的全部历程。本卷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1890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下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讲到21世纪全球化进程中的欧洲。
【上册简介】
19世纪末,欧洲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率先成为富有、强势的现代文明地区。它建立了横跨亚非的铁路系统,推动着现代政治理念的变革。欧洲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希望将资本势力和欧洲精神传播到世界各地。从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爆发前的数十年间,欧洲辉煌达到了顶峰。
尽管欧洲在全球确立了前所未有的主导地位,但是凝聚欧洲社会的力量却逐渐衰弱。欧洲内部出现了新的矛盾,国内工人运动高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难以调和。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军事竞赛不断,这些因素导致20世纪的欧洲动荡不安。
在国际关系方面,欧洲接连陷入一系列外交危机。一方面,德国冲向“阳光照耀之地”的扩张政策迫使英法俄重新调整外交战略。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日渐衰微,七大国都想瓜分它的帝国遗产;而巴尔干的权力真空局面构成了国际冲突的又一支催化剂。从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到波斯尼亚危机,再到巴尔干战争,欧洲不可避免地滑向了世界大战的边缘,欧洲的辉煌时代从这里走向了终结,而欧洲人将在“一战”的惊悚与伤痛中迎来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下册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元气大伤,各国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欧洲的国际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世界中心”。冷战开始后,欧洲在美苏对抗中分裂为东西两个阵营,几百年来第一次,欧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变成了夹在美苏之间的一块摇摆地带。
20世纪50~60年代,欧洲出现短暂的繁荣热潮。195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标志着西欧走上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同一时期的东欧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各国都在努力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控制。从匈牙利“十月事件”到布拉格之春,政治巨变已经悄然到来,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欧洲最终结束了分裂对立的局面。
新时代的欧洲扩大了政治与经济合作基础,“欧洲共同体”开始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拥有更强的凝聚力。进入21世纪以后,人口迁移、难民、气候变化和恐怖主义成为新欧洲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中,欧洲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欧洲应该成为谁的欧洲?”
———————————————————————————————————
【编辑推荐】
1、 6卷本欧洲通史,完整讲述欧洲500年文明兴衰历程。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欧盟……你想要了解的欧洲历史全在这里。
2、 读懂欧洲的必备入门,欧美高校沿用50年的殿堂级教科书。自初版以来距今约50年,新老两代美国人通过这套书读懂欧洲。
3、 美国历史学会首位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主编,3代学术领袖再版修订,强大学者阵容保障权威经典品质。
4、 再版修订,全新问题,全新解读。针对半个世纪里欧洲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以及读者感兴趣的新的话题,《现代欧洲史》系列进行了全新修订,例如印刷术与出版审查,城市精英与中产阶级,18世纪欧洲人的政治生活方式,冷战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等。
5、 既适合考研族、学生党、教师,也适合更广大普通读者的欧洲史入门读物。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豆瓣
清代中国の物価と経済変動 所属 作品: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
作者: 岸本美绪 译者: 刘迪瑞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4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以各种奏折、随笔、地方志、账簿、贸易关系统计资料以及整理出的数值资料等为基础,论述了清朝经济环境的长期性变化;就不同的经济情况,对当时的经济环境、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思想进行了综合考察,通过物价与经济格局之间的波动,论证了不同时期人们选择不同经济观的历史必然性,在对物价的分析中以冀接近当时的经济模型。此外,有关小农经济的构造及市场的性质问题,书中也展开了讨论。从不可逆的发展阶段论的视角来探讨构成清人经济行为背景外部情况的变化形成《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的一大特色。
《清代中国的物价与经济波动》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
历史学十二讲 豆瓣
Douze lecons sur l'histoire 所属 作品: 历史学十二讲
作者: [法] 安托万•普罗斯特 译者: 王春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5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历史学在法国极为发达,尤其是20世纪以来年鉴学派引领了世界史学的潮流。作者多年在索邦大学给历史系的本科生讲授“历史学研究入门”,本书即其讲义的结晶。作者从在法国如何做历史谈起,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历史学的关键问题。这是一本有法国特色的历史学教科书,是法国史家的治史经验谈,凝聚了法国史学的丰厚积累,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而言,是极难得的便携手册,有助于我们澄清自己的历史观念。
阿莱克修斯传 豆瓣
The Alexiad 所属 作品: 阿莱克修斯传
作者: (拜占庭帝国) 安娜·科穆宁娜( Anna Komnene) 译者: 谭天宇 / 秦艺芯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安娜·科穆宁娜(1083—1153年)是东罗马帝国皇帝阿莱克修斯一世·科穆宁(1081-1118年在位)的女儿,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女性历史学家之一,她根据父亲阿莱克修斯一世的一生著有《阿莱克修斯传》,这是研究拜占廷帝国历史的重要史料之一。南斯拉夫的拜占廷历史研究者奥斯特洛格尔斯基评价这本书是“拜占廷人文主义的杰出见证”,并且为后世研究拜占廷帝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 豆瓣 Goodread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所属 作品: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中下)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 - 4
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黯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在第三帝国短促的生命的前半期,作者曾在那里生活过,亲眼看到希特勒是怎样巩固他作为这一伟大而茫然不知所从的民族的独裁者的权力,后来又怎样引导这一民族走向战争和进行征服的。
2017年11月11日 已读
兴的部分比亡的部分更出彩,前半部有大量作者的亲眼见闻,后半部就更多的是普通史家的各种推论了。现在批评德国人投票给纳粹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但这个事实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纳粹是一个合法的、可以被选举的政党。要么定好法规约束人性,要么要求所有人都当圣母高道德理客中,而我,更相信前一种方法。
历史 德国
吴三桂与甲申之变 豆瓣
作者: 林奎成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 9
甲申之变的三方代表人物, 朱由检为大明朝的崇祯帝, 时年34 岁; 李自成为大顺朝的永昌帝, 时年38 岁; 多尔衮为大清朝的摄政王, 时年32岁。论长幼齿序, 三人大致同龄, 而以李自成居长。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30 龄代的人属于“中青年冶。然而就是这三个中青年, “虎掷龙拏不两存, 当年曾此赌乾坤冶。这一场乾坤大赌博, 角逐的三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人事、民心向背等各个方面的盛衰消长, 互为纠葛, 其间的关系极其复杂, 而百端归一, 结局成了满清一统天下的原因却极其简单: 若非吴三桂借兵则山海关不失; 山海关不失则清兵不入, 即使有范文程和洪承畴的谋划, 多尔衮也只能施皇太极的故伎, 毁边墙, 扰京畿, 饱掠一番, 哪里来再回哪里去, 要想一举夺得天下, 其可能性基本为零。如此看来, 实在是吴三桂成就了多尔衮!
谈甲申之变, 吴三桂是个回避不开的人物, 其人其事, 足资谈助。中国历史上, 若论声名狼藉的败类, 吴三桂必在前三名之列。他与陈圆圆的故事, 流布里巷, 家喻户晓, 江山美人的抉择时刻, 宁愿毁弃江山而不肯割舍美人, 是人们鄙视其人的长久不衰话题; 至如其国变之际, 君难不淤救, 父死不顾, 首鼠两端地在明、清、顺三方之间窥伺机宜, 趋避渔利,为达一己之私, 不惜开门揖盗, 断送大明天下等等丑闻, 亦为人们所耳熟能详。近四百年来, 三人成虎, 千夫所指, 传说的荒诞早已掩盖了史实的严肃。此人真的就如此令人憎恶, 如此声名不堪么?
中國學習蘇聯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中國學習蘇聯
作者: 白思鼎 编 / 李華鈺 編 译者: 李華鈺 編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1949年後的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全盤蘇聯化運動。本書由全球研究中蘇關係史的最頂級學者合力完成,也是迄今為止對中國學習蘇聯運動最重要、最全面的研究,幾乎覆蓋該題材的所有方面。
大清帝国 豆瓣
大清帝国 所属 作品: 大清帝国
作者: [日] 增井经夫 译者: 程文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6
清王朝乃四千多年的中华传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集大成者,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前期,一个小小的女真部族入主北京,建立帝国;
中期,清朝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新疆、西藏地区,可谓鼎盛时期;
后期,大清帝国屈服于欧洲势力,走上崩溃之路。
增井经夫为我们详细描绘了最后的中华王朝在二百七十多年间的繁荣与没落,解析了近代中国的起点,其中对清代的社会经济、学术、文艺三个方面的论述尤为精彩。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所属 作品: 邻人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断头王后 豆瓣 谷歌图书
Marie Antoinette: Bildnis eines mittleren Charakters 所属 作品: Marie Antoinette
8.8 (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李芳 希望出版社 2009 - 9
本书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出版后曾轰动欧洲。
玛丽·安托瓦内特天生丽质,却成了母亲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15岁远嫁法国,与当时还是王储的路易十六结为夫妇。
路易十六性格软弱,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她不能履行丈夫的责任,并由此放任安托瓦内特的任性胡为以作为补偿。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安托瓦内特为了排解不幸婚姻带来的苦闷,终日沉迷于打扮、跳舞、赌博中,并耗费巨资修建行宫,左右国王、干预朝政,被讥讽为“赤字皇后”。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危机四伏之中,安托瓦内特的轻率和政治上的幼稚使她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置于狂飙的巅峰,最终难逃厄运。
茨威格对这位薄命红颜跌宕起伏的人生给予深深同情,力图把她作为一个“普通的女人”来描写,使她的悲剧性更具有感染力,更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