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征服:罗马人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王钻忠 / 吴畋 2015 - 4
以地中海为内海的罗马帝国是由一个小小的城邦发展起来的,在罗马缓慢扩张的进程中,罗马人中的勇士与名将为历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战役。本文采编诸多国内外史料,以通俗的文风为读者们展示了从公元前390年罗马遭遇高卢入侵开始,到凯撒被刺杀,罗马共和国走向帝制前夕的史实,将罗马共和国那段历史上精彩的段落呈现给读者。在描绘历史的同时,我们综合采集诸多先贤的研究果实,探寻罗马得以强大的诸多原因,给读者以深深的思考。
おんな風林火山 (1986) 豆瓣
导演: 山口和彦 演员: 鈴木保奈美 / 松村雄基
人の世の定めとは何であろうか? この物語は、戦国の世に生を受け、骨肉の争いを余儀なくされた武田家五姉妹の、その中にあって敵将との純愛を貫き通した松姫の数奇な運命を描く壮大なロマンである。 (オープニングナレーションより)
永禄四(1561)年、武田信玄と上杉謙信による川中島血戦の日、姫誕生の報せを受けた信玄は、勝利を導いてくれた守り神として松姫と名づけた。やがて松姫は数奇な運命をたどることとなる。野望に燃える武田信玄は娘たちを政略結婚させていく。五女の松姫も織田信長の息子・信忠との許婚の縁を結ぶ。しかし武田と織田の同盟が崩壊、敵味方に別れ戦うことになる。天正十(1582)年三月、武田家は滅亡、松姫は八王子に逃れる。信忠は弟・勝長に自分に代わって信長の後継者になることを望み、松姫と会う約束をする。待ち合わせは六月二日辰の刻……。
2013年1月4日 想看 看过各版《风林火山》,都不是很喜欢,不知道鈴木保奈美这一版怎样。16集的长度个人觉得刚刚好,不必像大河剧那样又臭又长,又不会像几部同名电影那样过于跳跃。
历史
偶然写成的日本野史 豆瓣
作者: 桥本隆则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偶然写成的日本野史》是作者多来在日本工作生活期间的观察、访谈记录,以千字文居多,共三十八篇,八万五千字左右,内容涉及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日本的女儿节、日本的著名冤案、日本的三公消费、日本的春运、日本的劳动保护等等。
人性的证明新编 豆瓣
新・人間の証明 所属 作品: 新人性的证明
作者: 森村诚一 译者: 朱继征 / 杨卫红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85 - 2
根据株式会社角川书店,1982年初版译出。本书以推理小说的形式,以一个女翻译员被谋杀为调查背景。
一位到日本寻找女儿的中国女译员,深夜突然中毒身亡.日本警署侦探栋居从死者的一本小说集中得到线索,查出死者在日本侵华期间曾被日本侵略部队"731"抓去当过"人体实验材料"从而揭露了揭露了日本七三一部队当年犯下的杀人事实。它是《食人魔窟》的姐妹篇。
七三一部队为了研究人的冻伤而作实验时,先在不施行麻醉的情况下让“马鲁他”们的手脚裸露在野外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待肢体麻木失去感觉也就是严重冻伤后,再立即把他们放进沸水,使皮肉直接脱落仅剩白骨以研究冻伤程度等……
2012年3月19日 已读
和人民群众出版社的《新人性的证明》是同一本书,森村诚一以日军731部队事例为主题的历史小说,登场人物多有真实原型,主角依然是栋居。森村还曾写过另一本同题材的史书《恶魔的盛宴》。不知是翻译的缘故还是森村本人很亲共,这两本书都对国民党持批判态度。
历史 小说 文学 森村诚一
毛泽东传 豆瓣
Mao: A Biography 所属 作品: 毛泽东传
7.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斯·特里尔 译者: 胡为雄 / 郑玉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20世纪90年代初,《毛泽东传》前一译本在中国曾畅销120万册,这本书是新的全译本,根据斯坦福大学1999年增订版译出。
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是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把毛泽东丰富的情感与的挑战性的理论创造联为一体,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壮观图景。书中配有大量图片,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2012年3月16日 已读
本书包括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这个红色封面的,就是东厂太监版,大家明白。而1989年的黑色封面版,则有不少尖锐的内容。总的来说,作者是毛爷爷的粉丝,黑版只是不避讳太祖的负面内容而已。
传记 历史
细说两晋南北朝 豆瓣
所属 作品: 细说两晋南北朝
作者: 沈起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3
本书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西晋建立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之间的历史。作者系著名通俗历史读物作家,熟谙史实,文笔优美,全书沿袭了黎东方“讲史“笔法,可读性极强。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评说“细说体”是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已出五种“细说“已受到读者欢迎,如今一次将自秦汉至民国的九册“细说”整套推出,估计影响会更大。
2012年3月12日 已读
南北朝时期混乱、激烈、牛人辈出的程度,远远在三国之上…………………………
历史
世界历史有一套之德意志是铁打的 豆瓣
所属 作品: 世界历史有一套之德意志是铁打的
作者: 杨白劳 / 相月红 2011 - 3
後有2016年1月版,378頁,ISBN:9787514342482,現代出版社版
2012年2月11日 已读
文笔流畅,用词生动,阅读起来很轻松。但只能作为初级入门读物,作者并没有严谨地去考证历史事件的细节,如法国断头王后玛丽并没有说过“如果民众没有饭吃怎么不吃蛋糕”这句话,但作者却将其当作正史载入书中。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想粗略了解德国历史的人士翻看,德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混乱局面和我国的春秋战国有得一比,不乏精彩的故事。
世界历史 历史 德国
喋血会战 豆瓣
作者: giggs8834************* 第1版 (2005年8月1日) 2005 - 8
《喋血会战》根据凤凰卫视2004年热播的同名节目“喋血会战”改编,主要选编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参加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次大会战,包括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保卫战、常德保卫战、桂南会战、中原会战、滇缅远征军等等,以及有关战时的中国经济、民生、中外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2012年2月9日 已读
根据《一寸河山一寸血》战争部分重编而成(另外两部分是《山河岁月》和《天亮前后》),去除掉了大多原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偏见,节目版曾在凤凰卫视播过。因为讲述是正面战场所以突出国民党战线,另外增加了共产党百团大战的描述。
历史 纪实
指挥家的抉择 (2001) 豆瓣
Taking Sides
8.2 (14 个评分) 导演: 伊斯特凡·萨博 演员: 哈威·凯特尔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其它标题: Taking Sides / 富特文格勒的立场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描写了二战期间,德国大指挥家、柏林爱乐乐团艺术总监富特文格勒因为种种原因向纳粹妥协,担任了纳粹文化部门的职务。战后,美国对富特文格勒在二战中的行为进行了调查,力图在他的身上找到纳粹思想的痕迹。
负责调查工作的是美军少校史蒂文·阿诺德,在战前是个保险调查员,他对富特文格勒一无所知。当他看到纳粹在集中营犯下的罪行的录像后,被眼前凄惨的景象震惊了,因此他怀着惩治罪人的坚决态度展开了他对富特文格勒的调查。在整个调查过程中,阿诺德一直深信富特文格勒和纳粹一样有罪——因为他为纳粹演出,并力图找到确凿的证据。然而,在调查中阿诺德发现自己的两个助手对调查对象均怀有深深的敬意,包括盟友苏军上校在内的很多人都对富特文格勒抱有好感。面对这种情况,阿诺德反复为自己播放集中营处理尸体的录像来加强自己的判断。但是事与愿违,在对乐团的其他人的调查中,阿诺德发现自己找不到富特文格勒协助纳粹的证据,却看到人们对指挥家的的仇恨很多来源于不了解内情。最后他发现,“非黑即白”的理论无法适用在这位在纳粹政权下坚持履行艺术家职责的指挥家的身上。
影片结尾处,阿诺德并没有发现真正有力的证据,当富特文格勒里开时,阿诺德的助手放响了《命运交响曲》……
三国征战史 豆瓣
作者: 罗肇前 2009 - 1
《三国征战史》是历史学学术专著,以征战为主线,全面论述三国时期的中国历史,从董卓进京到孙皓降晋,原原本本地、详尽地论述。提起三国历史,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谋略,《三国征战史》不以“谋”为主,而是“勇”字当头,集中精力探讨战史。
2010年3月13日 已读
2010年3月13日 评论 这才是真正的“三国”史 - 以往的三国类史书和小说,往往写成了“蜀国史”、“蜀国演义”,刘备集团的笔墨总要占去一大半,剩下的才属于其他所有势力的总合,这实在辜负了“三国”一词。有时候曹操幸运点,也会稍稍增加点“出场率”,例如曹操的粉丝易中天在《品三国》中就花了不少文字描写曹操,但这改变不了魏国整体形象模糊、以及吴国一方“戏份”少得可怜的“传统”。 但罗肇前的这本《三国征战史》却是个极为罕见的“例外”,全书一共18章,魏吴蜀三国都有着相当浓厚的“戏份”。 虽然作者的某些观点有待商榷(比如他认为孙策之死是郭嘉的阴谋),但这种突破传统的写法还是很有意义的,这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作者犯了过于强调个人作用的毛病,一场战争将领的机智和勇气固然重要,但战争打的首先是国力,说白点就是谁钱多谁占优势(即便叫军队整天待在原处什么都不干,那钱也有得你烧的),而名将往往只是在强大国力的推动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是国家的实力太差,将领再能干也没有多大用处。当然,你也许可以列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例子,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例外”而已,更多时候还是常见之极的以强胜弱。(就好比伊拉克号称700万大军,但美军几万人进去就将其搞定了,看,几万人打败几百万人,多好听,但这其实也就是综合国力差距的体现。) 三国时代魏吴两国之间的交战次数是最多的,然而几十年打下来,魏国始终无法突破长江,吴国也无法攻下合肥,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北方没有战船,不习水战,南方没有战马,缺乏骑兵。孙权的水军能够在江面上打退曹操的部队,但一上了陆地就只有被曹操虐的份了。可见除了国力,内部环境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除了魏吴蜀,其他势力也应该了解一下,比如历来以反面形象登场的袁绍,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是个宽政爱民的人,黄河北岸的老百姓听到袁绍去世时,都不由得为之哭泣,仿佛丧失了亲人一样。那个被人们评为心无大志的刘表,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为了保持荆州的安稳,不知作出了多少努力。还有“暗弱”的刘璋,又有多少人知道,在他统治的时期,四川本土人民的生活水平可要N倍于刘备时期。至于向来被当作有仁义无才能的刘备,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他才是曹操式的枭雄,而他的许多事迹,在演义中都被其他人“瓜分”了,比如:鞭打督邮、火烧博望坡、斩蔡阳、征汉中…… 不管如何,我还是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的,当然,最好还是以一颗心平心和之心来阅读,避免偏听偏信就是。
历史
中国远征军 豆瓣
作者: 凤凰卫视 2005
通过采访60多年前中国远征军将领的后人和远征军老兵以及抗战史专家,并进行了大量实地拍摄,详实地记录了在抗日战争期间,一支中国军队在缅甸和中国云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极为惨烈的浴血拼博,数万军人为国捐躯的悲壮事迹。
血战(国民党军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豆瓣
作者: 胡兆才 2004 - 6
本书真实地记述了八年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军在正面主战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所经历的重大战役、战斗、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长篇纪实文学,全面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始末和艰难曲折,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史诗般的壮丽画卷。
2010年2月19日 已读
很久以前看过,马马虎虎吧,一些观点很幼稚,倒是那个“后记”比正文更有价值
二战 历史 抗战史
孙权新传 豆瓣
作者: 方北辰
三国君主孙权的传记,通俗易懂,只是内容稍嫌简略,尤其孙权的父兄的生平介绍过短,比如孙坚斩华雄、败吕布的事迹就没有提及
2010年2月5日 已读
2010年2月5日 评论 评方北辰版的《孙权新传》,兼谈孙权 -     现在我已经不那么狂热于三国了,主要是不想让自己的视野被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事实上春秋战国、五代十国、两晋南北朝这类乱世故事也丝毫不逊色于三国时代。     不过我毕竟曾经是一个“标准”的三国迷,也就收集过不少三国类书籍,人物传记方面,曹操、刘备、诸葛亮就不必多说了,孙权则不是一般的冷门,别说孙权了,整个东吴都很冷,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实在太少了,只有曹魏的一半左右,比起蜀汉更是连一个零头都达不到。     然而,我总喜欢把目光瞄准那些被世人所忽略的事物,还是那句话:想放宽自己的视线。从上面的话你就可以看出,我也许会很喜欢某个派系或某个人物(比如曹操),但不会因此而拒绝观看其他内容的书籍。     在连续的几年里,我发挥了自己的淘书精神,居然也A到了好几本吴系三国书,后来孙权的故乡富阳还给我寄来了好几本民间传说一类的书,又没把我给乐死,有意思的是,当中有一本居然还是写孙权的爱情故事。     我目前收集的关于孙权的传记,有①尹韵公的《孙权传》、②张作耀的《孙权传》、③章映阁的《孙权新传》、④方北辰的《孙权新传》、⑤丁红的《三国人物孙权》、⑥施建伟的《虎踞江东的孙权》、⑦周思源的《吴大帝孙权》、⑧花城出版社的《孙权别传》、⑨黄忠晶的《人生例案丛书-孙权》、⑩富阳出版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之类的就不多说了(这类书籍个人推荐《吴大帝传说》,里边有一些很有趣的故事)。     以上列出的书籍中,①尹、②张、③章,这几本书是专业的历史研究,各有优劣。尹版写得相当不错,但对赤壁之战的看法令人无法恭维(尹老就是那个提出曹操兵力只有5000人的学者);张版个人觉得总体是三本中最好的,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章版则有点作者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读者的意味,写的也不是很客观。 ⑤丁、⑥施,是小故事丛书,篇幅较短,只适合让初心者看。 ⑦周、⑧花,也是历史小说,篇幅较长,有一定的虚构。 ⑨黄,是属于品读类,这本书还有另一个版本《孙权以弱克强的九九个方略》,书名很俗,但内容更详细些。虽然不是专业的史书,但作者的一些观点还是可以作参考的,只是作者似乎不太喜欢刘备,对曹操和孙权的评价明显更高一些。 ⑩富,是一本珍贵的论文集,当中包括的内容并不止孙权的人物生平,还有不少颇有见的的观点。     至于第④方北辰的《孙权新传》,堪称以上书籍中最有可读性的一本,其文笔极佳,可与林汉达比美,而且内容高度地遵从史实,当然,作者为了把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免不了会作一些合理的想像。     笔者认为一本好的史书,首先必须:客观、公正,可以有主观看法,但不能强迫读者非得按照自己的观点那样去思考问题。在这几点上,方版《孙权新传》基本可以拿满分。     方北辰给很多三国人物立过传记,也许正是因为如此,他往往能够跳出狭窄的视野,不去简单地说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谁“对”谁“错”,而是用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去分析、理解。 比如最为敏感的荆州话题,有人指责孙权一方“不对”,认为孙权背叛盟友,从背后下手不够光明正大;也有人批判刘备一方“不对”,认为刘备纯属一个小人,从赤壁之战后到曹操去世为止这十来年间,只和曹军有过那么一两次交手,而孙权和曹操之间却年年交战,光是大规模的战役就超过八次之多,刘备始终只顾着发展自己去对同宗兄弟刘璋下毒手,从没有派过一兵一卒协助抗击他口中“势不两立”的“曹贼”,所以像刘备这样的无赖盟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在这个问题上,方北辰的看法要更为宏观一些,他没有去偏袒或贬低哪一方,你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以“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标准来写三国历史的,也就是所谓“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谁都可以和最痛恨的敌人拥抱,也可以和最“亲密”的友人反目。 这可谓也是“大历史”的一种表现形式。     要说方北辰版的《孙权新传》有什么不好的话,那就是有点简略,很多事件在书中根本没有提及,比如孙坚斩华雄、战吕布,孙权与吕范的故事,孙权草船“接”箭(也就是“草船借箭”的原型),还有凌统和甘宁的恩怨也有头无尾。 此外,笔者还发现书中至少有两处地方出现错别字,主要是把人物名字拼错了。 但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相当好的,值得给出一个“推荐”。     下边来谈谈孙权本人。     如果人只要长得帅就可以统治天下的话,那么魏蜀两国的人士都可以去撞墙了,因为两国的帅哥加起来,竟还不如区区一个东吴。     江东帅哥太多了,而且多为短命鬼,太完美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滕胤,这位DD才12岁就被捧为当红的偶像,看来江东臣民们也有够BT的,当然,在江东人长得太帅是很付出代价的,所以滕胤DD也早早地死掉了。不过在这些帅哥当中,孙权却是个例外,他长寿得很,活了七十多岁才挂掉,而且老当益壮、春心未灭,凭借他个人不可阻挡的刑男魅力继续迷倒了无数个MM,而且每天都还要OOXX几次,让更多的MM享受他施与的雨露之恩……这可是很伤身的,真让人怀疑如果没有整天XO的话,他是不是还会更长寿。 长寿对个人是好事,对国家可就未必了,事实证明,孙权是又一个唐玄宗,如果他早几年挂了的话,那么他将会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完人。     史家一般认为孙权前期英明,后期昏聩。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这样。孙权早年求贤若渴、礼待下士的程度,简直和李世民、齐桓公有得一拼,完全没有半点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臣下的相处几乎可以说是“哥们”。可自从孙权称帝后就不是这样了,他开始变得脾气暴躁、多疑猜忌,极力地打压群臣,与早年判若两人。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么简单吗?     我们首先要看到一点,那就是江东政权,是由多个派系组成的,基本可以划为“江北”和“江南”两个集团。     江北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孙权、周瑜、鲁肃、吕蒙等。 这一集团的人士多来自长江北部地区,其成员政治策略也许有所不同(比如周、吕和鲁肃之间),但都是以整个中国为基础来布置他们的政略,所以特别热衷于开疆拓土。     江南集团的代表人物是:四大家族——陆、顾、朱、张。(相信这四个姓氏,各位能够想出一些代表人物,比如:陆逊、顾雍、朱据、张昭) 这一集团是南方当地的豪强,他们考虑问题总是先从自身的利益开始,故对进军北方的兴趣相对没有江北人士来得大,这倒不是说他们没有远大志向,而是人之常情,总要从关照老家开始嘛~     了解了以上这两大势力后,你可能脑海里会闪过很多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并且开始查阅一下整个历史事件里的登场人物,你也许注意到了,没错,赤壁之战!     我们看看赤壁之战里的主战派与主和派吧。     主战一方的有:孙权、周瑜、鲁肃、吕蒙、程普。     主和一方的有:张昭、顾雍。     看清楚了没有,主战的多为江北人士,主和的则多为江南一方!     对江南集团而言,能否统一全国是次要的,毕竟这些人的根基就在这里,即便打下再多的土地,也不能给自己捞得更多的好处。所以江南人士相对不在乎自己的主人是谁,只要能够保全自身就行了,说不定哪怕曹操来了也没关系(后来晋灭吴时就是这样)。 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在这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里,南方地区的统领者换了一个又一个(包括:东吴、东晋、南宋、南齐、南梁、南陈,史称“六朝”,全部定都南京,故南京被称作“六朝古都”),但当地的豪强始终牢牢地掌控着政局,他们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南方政权的决策方向。     赤壁之战时,孙权虽然有意和曹操决一高下,但主和派的势力太大,孙权显然孤立无援,只好寻求江北集团的支持,在这个紧要的时刻,正是周瑜和鲁肃拉了他一把。 纵观孙权的一生,他对江北人士的亲近是显而易见的,至于对江南一方则是有时亲近,有时打压。     因此可以看出,阻碍孙权向外扩展自己的实力的最大因素,既不是曹魏的强大,也不是蜀汉的所谓“正统”,而是来自内部的压力。孙权与豪强的冲突,首先就产生在这里。     其实这种特殊的君臣关系,并不只在东吴出现,魏蜀两国也有。     三国君主对地方豪强既需依靠,却又大加提防,说白了就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故豪强与皇权之间总是矛盾重重。在对待这些豪强势力上,三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魏国的方法是“纵容”,更准确地说,这种“纵容”是建立在“拉拢”的基础上,也就是间接式的。这种不计后果的方式,其好处就是聚集了大量的人才(三国时期魏国人才之济济不用多说了),但缺点就是养虎为患,最终魏国是三国中被灭得最干脆的国家,被司马氏直接从内部取代。更夸张的是,由于大量人口被豪强侵占,并被编织成私人军队,魏国后期甚至出现了政府“无兵可调”的尴尬局面,于是政府常常得向豪强“求援”,如此看来,司马代魏并非偶然,不过是在“情理之中”。     蜀国的方法是“打压”,无论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极为猜忌四川本土的人才,许多人士终身得不到重用,有人就借此批评诸葛亮等人“任人唯亲”,其实客观地说,这是无奈之举,因为对于巴蜀之地来说,刘备集团是一个“外来政权”,彼此之间无论政治还是情感,都没有过合作基础。事实证明,“打压”只能实效一时,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一旦政府的能力衰落,豪强就又猖獗起来,这给蜀国后期留下了隐患。对此诸葛亮不是没有料到,而是难以解决。     吴国的方法是“剪除”,以暴力强行削弱豪强的实力。其实看问题得全面些,孙权早年对豪强的信任是不留余力的,这是因为江东君臣上下都有着一致的奋斗目标,然而到了孙权称帝后,吴国内部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就全面暴发了。人们向来说孙权晚年错误地宠信了奸臣吕壹,以致听信谗言迫害群臣,然而吕壹充其量不过是孙权用来对付世家大族的一枚棋子罢,说吕壹能够“迷惑”孙权那实在太抬举他了,这些血腥的政治斗争的真正主谋无疑是孙权本人,他可是清醒明白得很。对此,《中国通史》对孙权有着一段冷静客观的评论:“治史者常常指摘孙权晚年对大臣的猜忌和残杀,说与其早年的礼贤下士不同。孙权早年和晚年的变化固然可能与其脾气的变坏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他对于日益强大难制的世家大族的恐惧和忧虑。许多重大事件,在本质上都是皇权与豪强的斗争。” 孙权极力打压的对象,正是江东的四大家族。事实上,孙权是这场斗争的输家,最后不得不把吕壹抬出来当替死鬼,从而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其实孙氏政权与地方势力的冲突,早在孙策时代就有了,这一若隐若现的争斗贯穿了整个吴王朝。孙策被人暗杀,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这种矛盾,郭嘉评判“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这句话透露出了地方势力在当地根深蒂固的程度,孙权晚年不过是在重复孙策的悲剧而已。     三国的君主,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豪强地主,但都没能搞好皇权与豪强的矛盾——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调和的。在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晋国。司马氏吸取了历史教训,便将亲族派往各地,妄图用以牵制众豪强。这下可好,结果问题非但没有得到缓解,亲族们倒是和地方势力勾结起来了,于是有了震惊朝野的“八王之乱”。     三国灭亡后,这类情况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演愈烈。东晋时期这种现象特别严重,正如百度百科上所说的,东晋时“整个世家大族都不忠心于司马氏,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这是政治上特点”,到了南北朝时期,对官员的出身之要求简直苛刻到了极点,很多治国之才、善战之将,只因不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就终身难以得到提拔的机会(比如南梁名将陈庆之就是如此),直到隋唐时代建立了科举制度,这种现象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也是隋唐之所以是划时代的伟大王朝的原因之一。从这点来看,似乎不能太过于苛求三国时代的君主们,而三国的昙花一现,似乎又是无法改变的。     阻碍孙权壮大自己的另一个重要元素,还是内部原因,这就是军队问题。     东吴的军队主要由水军组成,在江面上横行无阻,和曹操一方交起手来绰绰有余,可一旦上了陆地,那就不行了,战斗力简直下降了不止一个档次,就拿周瑜来说,赤壁之战一举击溃了曹军,看似好不威风,然而在随后攻打江凌时,却打了整整一年才打下来,这还算是够快的了,有些城池那是反复打了又打,始终就是攻不破(至于合肥这种拥有先天优势的易守难攻之城,那就更不用多说了,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不知有多少名将折戟于此)。     孙权的军队不利于陆战,这当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东吴没有骑兵。     南方河流很多,造船产业很兴旺,然而缺少良马,不利于培训骑兵部队,所以你别看孙权每次出征几万人,但那些都是步兵,真的和强大的曹魏骑兵打起来,那恐怕7:1也没得拼。     想要征服北方,就得有骑兵,如何获取战马,一直是令孙权头疼不已的重大问题,于是,他想到了与曹魏貌合神离的辽东。     很多史学家一味地批评孙权在辽东问题上很刚愎自用,却很少去认真地分析其中的深层原因,这一点上,方北辰的《孙权新传》倒有着比较客观实际的说法,那就是孙权对辽东的经略,既是想拉拢这一势力,也是想与其建立贸易来往,从中购买马匹运往南方。     然而孙权过于急躁和盲目乐观,最后被辽东耍了一回,落了个人财两空。     这次失败,对孙权的打击很大。事实证明,孙权雄心未灭,也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导致的结果就是,尽管他发动了比诸葛亮多上十倍的北伐次数,却收获极小。     在孙权对待辽东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个更为全面的视野,而不是仅仅去说黑道白。     孙权在这场风波中唯一该被批评的,只是他太急于求成,而不是企图和辽东打交道。     战马和骑兵已与东吴无缘,但不甘偏安一隅的孙权,又把眼光瞄准了未知的大海,在那个时代,没人知道海洋有多大,尽头在哪里,再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孙权企图开创一个大航海时代,由战船来振兴整个东吴,但他失败了。     他的战船到达了南海,到达了台湾,到达了东南亚,到达了每个中国人过去不曾到达的地点,但这些地方对东吴而言,却无济于事。孙权并没有从这些航海壮举中获得实际的利益,但他或许并不知道,正是他首次将汉人的统治范围,延伸到了南海地区,汉朝时的版图名义上很大,然而实际上统治范围只局限于中原地带。汉人政权第一次染指偏远的南海,还是从孙权开始。     孙权不懈地努力着,但东吴的势力,却从此定格在了那一带,直到灭亡的那一刻。     吴国的灭亡,依然还是“内因”。固然孙权晚年对地方豪强的打压损伤了国家的元气,但实际上东吴也没有因此走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在魏蜀两国灭亡后,面对比昔日的曹魏更强大的晋军,东吴与其交起手来依然显得很沉稳,这其中陆抗和陆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等到二陆死亡后,吴国就可以说兵败如山倒了,究其缘由,后主孙皓得为这种结果负上最大的责任。     其实东吴本来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第三代吴主孙休上任时,可谓很努力地平息国内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尤其政治矛盾之类,在这种情况下,东吴也许无法统一全国,但再偏安上几十年应该不成问题。然而孙休太短命了,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王位还没坐稳几年就挂掉了,这样一来,“品学兼优”的末代皇帝孙皓才闪亮登场,而当时谁也没有料到,正是此君,为东吴实力的急转直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孙权可谓中国史上最勤俭的帝王之一,他连自己的住所都舍不得多花钱,他的吃苦耐劳,不知给国库省了多少钱。然而孙权恐怕不会想到,他的后代孙皓竟然是史上最荒淫奢侈的君主!     要知道,著名的暴君纣王,他的很多罪行都是后世人添上去的,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并没有提及,有些暴行甚至是等到晋朝之后才突然“冒”出来的。但孙皓的残暴,却是在当时的多部正史中就有明文记载,许多野蛮的手段简直就像传说中的纣王那样令人发指,以致让我有点怀疑,是不是后人把孙皓的行为安在了纣王头上?     你若把孙皓的一生了解一下,就会觉得孙权时代最黑暗的时刻,也简直是人间天堂了。这位老兄才能不如他爷爷,在经济方面也无所建树,对国家造成的破坏程度,却堪称三国第一,可以使孙策和孙权两人所有的负面内容加起来也相形见拙。     依靠孙权的勤俭而节省下来的大量钱财,在孙皓上任后没几年就被挥霍光了,他建造了当时最富丽堂皇的宫殿不说,还很搞笑玩起了“没事就迁都”的闹剧,直把首都当作自己的旅行车。孙权虽然也迁过好几次首都,但每一次都有着重大的政治考虑,而不是像孙皓那样只是为了“好玩”而已。     东吴是历史上第一个南方国家,基础不稳,很多建设都只是在起步之中,还有待发展,哪里经受得起孙皓这般折腾。孙皓此君,莫非是上天派下来灭掉东吴的?     都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孙权死了,东吴灭亡了,但这个南朝之首所发挥的作用,却没有因此而中止。     孙权刚继位时,只有18岁,是一个年青有为的少年君主。那时的东吴,由于孙策的突然暴亡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几乎陷于崩溃,李术等人叛吴,群臣欲离,再加上令人头痛的山越问题,以及江东地区复杂的派系斗争、北方新移民的政治要求与南方原住民的利益冲突等等,对少年的孙权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所面对的压力,远远地超过后来诸葛亮接领蜀国。     然而,孙权办到了,他成功地平定了这些难题,但也因此延缓了进军荆州的时机,可以说孙策之死,使得东吴的起步比别人晚了许多。     没有孙权的力挽狂澜,也许东吴早在200年就灭亡了,可是,孙权在历经千辛万苦烧制了一个美丽的花瓶后,却又亲手将其摔坏……     孙权虽然不常被人关注,然而他对建设江南所作出的贡献,却影响至今。     尽管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关注江南一带,但真正意义上,在南方正式建立的有组织、有建设性的国家政权,东吴还是第一个。别看当今南方发展得很稳妥,但在三国以前,那里象征着落后、愚昧、野蛮……     改变这一切的,是从孙权开始,正是他迈出了转折性的第一步。     也许,孙权并没有预料到,由于他的努力,振兴了江南地区,中华文明不再由黄河独有,从此出现了能与黄河文明抗衡的长江文明,从此中原士大夫眼中“蛮荒”的江南成了“昌盛”的代名词。     也许,孙权并没有意识到,他就是长江流域的“黄帝”,他对江南的开拓,使得江南一带正式崛起,甚至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此后不断地南移,给东晋、南朝、以至后代都提供了定位江南的基础。     宋朝时,正当人们都在为民间故事中的刘备把曹操打得落荒而逃直喝彩的时候,却有一位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
历史
拿破仑全传 豆瓣
作者: 刘乐土 2001 - 1
本书主要讲的是在一个盛大无比的典礼中,拿破仑·波拿巴为自己加冕,成为法国的皇帝。他的法语带着浓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来好像不大适宜做法国的领导人。可是他却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等。
1804年,在一个盛大无比的典礼中,拿破仑·波拿巴为自己加冕,成为法国的皇帝。他的法语带着浓厚的科西嘉口音,看起来好像不大适宜做法国的领导人。可是他却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 他是一个军事天才,铁蹄踏遍了整个欧洲大陆和埃及……1815年,英国和普鲁士联军在滑铁卢战役里使他一败涂地。拿破仑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一个英国的小岛上,6年之后与世长辞。 拿破仑还是一位既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大丈夫。其一生风流情债无数……他猎取美女芳心的招法,与他天才的军事才干一样出类拔萃……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公正、最生动、最细腻展示拿破仑军旅生涯和情感世界的著作!
2010年2月2日 已读
一般,很乏味,可读性差
传记 历史
前后汉故事新编 豆瓣
所属 作品: 前后汉故事新编
作者: 林汉达 中華書局 1979
2010年1月25日 已读
2010年1月25日 评论 很通俗易懂的一本历史读物 -     本书适合那些不想钻研史料、但同时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史的人士。     除了这本《前后汉故事》,林汉达还写过《东周列国故事》和《三国故事》,这三本书都有完整版和删节版。     《东周》的删节版是《春秋故事》和《战国故事》;《前后汉》的删节版是《西汉故事》和《东汉故事》;《三国故事》的删节版还是这个名字,区别在于完整版为上下册,删节版为单册。     这三本书要数《东周列国》的水准最高,如果给它10分的话,那么《前后汉》就是9分,《三国》最差,与前两作相差不止一个档次,能给个6分左右就已经很不错了。     导致《三国》写得很差的原因其实还是由于作者去世,前两作是在作者反复修改文稿无数次后,才决定出版的,而《三国》只是作者未完成的草稿,在去世后由其他人稍稍修补一下就定稿了。     而在客观的程度上,《三国》也远远不如前两作,《东周》和《前后汉》当然也不是百分百的客观,但“尽量客观”还是有的,在很多地方作者只是简单地表述一下自己的看法,并没有强迫读者必须按照他的观点那样去思考问题不可,相比之下,《三国故事》更像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去除掉了一些迷信色彩和明显篡改历史的内容,其他的基本不变。至于立场依然是老一套的尊蜀汉抑魏吴,蜀方的戏份占了超过七成,这书名真可以改作《蜀国故事》了。     更搞笑的是,《三国》里居然还有一些明显的虚构内容,比如“周仓”这等虚构人物居然堂皇地登场了,还有吕蒙之死,《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拿吕蒙出气,不惜把吕蒙写成被关羽附身而死,《三国故事》是正史书,当然不能这么写,但却写成是“人们怀疑吕蒙被关羽附身而死了”,虽然去除掉了迷信色彩是没错,但问题是,《三国志》上有这回事吗?这些内容只是暴露了编书者的迂腐罢了。     《东周》和《前后汉》作为通俗读物,当然免不了有些内容是一面之辞的,但这些都不算过分,至少没有过多《三国》里的那些“诱导”性质的内容。     林汉达不愧为一流的讲史学家,他的文笔很不错,有种让人想一口气看下去的感觉,这本《前后汉故事》要说有什么不好的话,就是东汉部分过于简短了。     作为“特殊年代”写成的书籍,书中也免不了有些“左派思想”,然而林汉达把尺度把握得很好,没有让这些“特殊”的内容占据太多篇幅,不像之前陈徲常的那本《中国上古史演义》,很多地方看得让人哭笑不得,动不动就把“进步的”、“反动的”一大堆“左派”字眼套在古人头上,还时不时加上一句“虽然某某人做了XXX怎样的好事,但始终代表了大地主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是真正的为人民着想”,然后就是一大堆上纲上线。      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千万不要把这几本书当作史料进行参考,就像开头所说到的,这些书首先是故事,然后才是历史。很多历史事件的记载存在几种截然不同的版本,但作者为了让故事说起来流畅,只采取了其中一种他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而作者多少也会偏袒一些他喜欢的历史人物,比如作者崇拜汉文帝,就少讲他的负面内容,书中并没有提及汉文帝逼死前少帝的事儿。     总之这些书是普及第一,钻研其次,主要作用在于让你了解历史上大概有过那么一回事就行了。
历史
东周列国志(上下册) 豆瓣
作者: 蔡元放 / 冯梦龙 译者: 刘国辉 1995 - 6
《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结束(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内容相当丰富复杂。《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历史,正是这样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展开的。其中叙写的事实,取材于《战国策》、《左传》、《国语》、《史记》四部史书,将分散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穿插编排,冶为一炉,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秦汉前的一些史家为了某种原则立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有时会隐而不言,把意思深藏在记述的文字中,没有一定见地的人,很难发觉,更谈不上理解了。这部书的通俗之处,正是将那暗礁一样的文字弄得水落石出,大家一看便心知眼明,种种是非善恶,忠好智愚,毕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是作者编写此书的用意,也是他们对后人的贡献。
《东周列国志》与其他史书一样,以国家的兴亡成败为主题,致力探讨气运盛衰、人事成败之间转化变迁的因果关系。作者通过人物命运的沉浮,形象地告诉人们,能否注重道义,任用贤能是判断一个国家前途命运的最根本的依据。得民心者得天下。道义是对无意的阐发,天意就是民心。民心存,其政举,民心亡,其政息。这种人本主义的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
《东周列国志》所叙述的五百多年之间,英雄辈出,群星灿烂,千百年后,虽不乏其人,但这一时期的人和事,在历史上最突出,最典型,它几乎是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更是后人行事为人的标准和榜样。小说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赞扬了从善人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 与这些正面人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也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和贪婪、奸诈。阴险的佞臣小人。作者对他们揭露与鞭挞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融入情节的进展之中。
2009年12月17日 已读
这部是白话版的,非常好看,个人觉得比《三国演义》更出色,况且本书比较尊重史实,而不像《三国》那样有太多黑白颠倒、移花接木的内容。本书要说有什么地方不好,就是战国部分太简略了,只占全书四分之一。
2009年12月19日 评论 白话版《东周列国志》 -     《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完全不让《三国演义》,而且高度尊重史实,只有部分情节是合理虚构的,没有像《三国》那样有太多黑白颠倒、篡改历史的现象。可见精彩的故事,不一定就得胡编乱造,按照史实来写未必不能把故事讲得很生动。     不过作者喜欢在字句上喜欢咬文嚼字,相比起《三国》而言生涩了很多,虽然只要学历在高中以上、对文言文略知一二的人士,都可以很好地把《东周》给阅完,但毕竟还是使得受众范围缩小了不少。     也许正因为如此,《东周》经常被人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笔者就谈一谈自己看过的几个版本的感受。     1:《白话东周列国志》(文联出版社,单册)     这个版本给我的印象非常差!错别字一大堆,语句也白得可以,没有什么韵味,有些地方简直像是在翻译英语,即便译成现代白话,也不用白到这种程度吧!要水平没水平,要文笔没文笔,总之堪称最差的一个版本。(封面详见: 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04996/ )     2:《东周列国志(现代语文版)》(时事出版社,二册)     不用多说,最好的一个版本!作者不是简单地将古语译成现代文,而是对其进行加工,使之阅读起来很舒畅。不过本书也有一些小小的缺点,主要是部分地方有误译、漏译的现象,比如楚庄王的那段“三年不飞……”就漏译了一句,但没关系,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整部书的高水准。(封面详见: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039864/ )     3:《春秋战国演义》(延边人民出版社,三册)     其实这一版与上边的时事版差不多,同一班人翻译的,语句基本一样,区别就是本版加进了很多译者的观点和相关的补充内容,这些新加进去的东西,笔者的感觉是:半好半坏。有些地方有如画蛇添足,显得很罗嗦,但也有一些地方确实不错,比如对李牧生平的介绍,原著说的太简略了,而本书则补充了他对战匈奴军队的事迹。另外本书还有漏译现象,比如燕太子丹逃出秦国的那段,居然被漏掉了,好在这类情况还不是特别严重。(封面详见: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551247/ )     4:文白对照版《东周列国志》(沈阳出版社,四册)     这个版本我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是四册的,价格超贵,不太值。(封面详见: http://www.douban.com/subject/3341033/ )     5:《东周列国故事》(林汉达)     其实林汉达的《东周列国故事》就是在《东周列国志》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的,文笔通俗易懂,但相比起原著来说简略了一点(原著80万字,林汉达的书则有50万字)。中华书局的版本是最好的,但已绝版,只能在淘宝和孔夫子这些网上书店买到;文汇版最流行,但字体太小,不推荐;中国少年儿童版分为《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有删改,大约20万字左右。     《东周列国志》是公认的经典,不过书中的战国部分(84-108回)写得很简略,不如春秋部分(前83回)来得细腻。如果你觉得有遗憾的话,可以买延边版的《春秋战国演义》,若觉得还是追求原汁原味的好,就买时事版的《东周列国志(现代语文版)》吧。
历史 小说
三国史研究 豆瓣
作者: 张大可 2003 - 1
本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本三国史研究个人专集,初版于1988年,收文24篇,受到社会好评,故再次推出,增文两篇,共26篇。每篇一个专题,评人论事,理据充分,新意迭出,处处闪耀作者论史的思想光芒,26篇专论,分为六组,从不同的侧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问题,着重探讨了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突出魏吴对峙的主线,评述了三国时期主要历史人物的贡献,形成一家之言。本书还对建国以来学术界研究三国史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如何突破三国史研究的意见。本书行文流畅,雅俗共赏 ,不仅可供史学界和广大读者阅读,而且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历史本科教学参考书。
2009年12月3日 已读
观点独特,公正客观地对待魏吴蜀三国的人才,本书要比张大可的另一本著作《三国史》来得出色
三国 历史
太平天国(上中下) 豆瓣
作者: 张笑天 1999
这是中央电视台超《三国演义》《水浒》,投资达1.5亿元的同名电视连续巨片的长篇原著(该剧由作家本人编剧改写)。作家吸收了大量太平天国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客观真实,绝不戏说。经创作十年而成此气壮山河史诗般的历史长卷。小说气势恢弘,文武兼备,生动全面地再现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情景最为壮烈、教训也最为深刻惨痛的农民战争,详细展示了那场震惊中外、波澜壮阔的起义由盛至
2009年10月20日 已读
非常好看的一部书,当时我是一口气看到完的,没有间断过。只是该书自称“坚持客观真实,绝不戏说”,个人觉得“客观”还算得上,没有像课本上那样丑化曾国藩,但“绝不戏说”这个纯属扯淡,虚构的地方多着去。
历史 小说
中国上古史演义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上古史演义
作者: 陈穉常 上海社会 2006 - 4
本书是“一代才女”陈穗常的力作,曾被列入全国学生必读书目。全书生动有趣地再现了自地球上有了生物起,经过古猿的进化、人类的出现,进入了传说的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的时期,再发展到有史的夏、商、周三代,直至西周灭亡为止的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
本书采用神话传说、天文生物、考古、文献等多方面的史料,用轻松通俗的文笔与章回小说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再现了自地球上有了生物起,经过古猿的进化、人类的出现,进入了传说的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的时期,再发展到有史的夏、商、周三代,直至西周灭亡为止的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本书初版于一九五四年,在当时就受到热烈欢迎,好评如云,至今仍是上古历史通俗读物最佳之作。
2009年10月19日 已读
通俗易懂,但文笔一般,尤其前半部很乏味。故事时间从远古及三皇五帝时期起始,经历夏商,直至西周灭亡为止,似乎作者有意把末尾控制在《东周列国志》之前。(PS:书中西周部分比较长,占了全书一大半)
历史 小说
拉贝在中国 豆瓣
作者: 哈璐特博士 译者: 郑寿康 2008 - 4
导语: 本书分为下述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是简述日本人入侵中国的历史背景,进而简要叙述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附有对几位大屠杀幸存者的采访谈话摘要。其次是拉贝在离开中国前的生活经历。继而是探讨拉贝的政治作用及对南京难民所作的贡献。在中方对《拉贝日记》的评价部分,本书对“日记”中的错误说明作了更正,并对《拉贝日记》的中译本和日译本进行了比较。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拉贝本人以及拉贝纳粹党成员的质疑及其与纳粹党、希特勒的关系。继而是拉贝于1938年返回德国后的生活及其受到盖世太保迫害的情况;在他生活困难时获得了中方的帮助,许多中国人建议把拉贝的墓碑安放在南京,作为永久的纪念,以及中国知识界、翻译界以及大屠杀幸存者对拉贝的看法。最后是拉贝与奥斯卡·辛德勒的比较和本书的归纳与结束语。
本书的所有阐述均以中国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学家、作家、记者和翻译家采访谈话与资料为依据。作者对有些内容作了必要的补充与评论。
[目录]
代序罗兰·盖尔克(博世和西门子家电集团中国首席
执行官兼总裁)
作者序言与感谢
前言
第一章 历史背景
1.日本人侵中国
2.日本军队占领南京
第二章 南京大屠杀暴行
1.南京居民的悲惨遭遇
2.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口述
采访一李秀英女士
采访二伍正禧先生
采访三潘开明先生
第三章 约翰·拉贝
1.约翰·拉贝的简历及其在中国和南京的活动
2.安全区和国际委员会的建立及其目的
3.约翰·拉贝当选国际委员会主席和安全区领导的原因
4.拉贝致日本的抗议信和他写给希特勒的信函
5.拉贝的实物救助
6.拉贝个人的贡献
第四章 《拉贝日记》
1.《拉贝日记》为什么到1996年才公开
2.分析发表《拉贝日记》的目的及作用
3.对《拉贝日记》中几个错误数字的更正
4.《拉贝日记》中文译本与日文译本的比较
第五章 拉贝的纳粹党员身份
1.拉贝是德国纳粹党党员
2.约翰·拉贝对阿道夫·希特勒及其政策的看法
3.拉贝对纳粹欧洲暴行的了解及当时获得信息的困难条件
第六章 约翰·拉贝1938年回国后的遭遇
1.约翰·拉贝遭盖世太保逮捕与审讯
2.中国对拉贝所作贡献十分感激并邀请他到南京定居
第七章 人性的约翰·拉贝
1.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对拉贝的看法
2.一些中国作家对拉贝的看法
3.约翰·拉贝与奥斯卡·辛德勒的比较
第八章 总结与结束语
本书引文出处
本书材料出处
附录:
附录一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德国)哈璐特博士
附录二约翰·拉贝其人——(德国)埃尔温·维克特
附录三盟国肃清纳粹法庭复议庭认定拉贝为非纳粹分子的判决
……
2009年6月30日 已读
一个犹太人写的,内容比较中立。_x000d_
_x000d_
(不过我总觉得作者似乎偏袒辛德勒……是我的错觉?)
南京大屠杀 历史 德国 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