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南部新书溯源笺证 豆瓣
作者: [宋]钱易 著 / 梁太济 笺证 中西书局 2013 - 6
《南部新书》是宋人钱易的笔记,主要记述唐时士大夫诸人的轶闻佚事,间及五代。是一部以选录前人现成著述为主写成的笔记,主要有以下来源:国史、《太平广记》所收笔记、唐人文集。《南部新书溯源笺证》即是对《南部新书》内容来源及真实性、文字正误的考证、笺释和辨析,其源渊所自,皆引出原文,或视需要,引出其上下文,以资参考。底本与之若有出入,或明显有误,径予指明,并酌情校改正文。书中所涉及的人物,若正史无传,则征引有关资料,对该人详加疏证。篇末附有《宋史·钱易传》笺证及钱易的籍贯和初举之年、《南部新书》佚文辑证及历代书目所著录的《南部新书》题跋。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豆瓣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所属 作品: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
作者: 柯嘉豪 (John Kieschnick) 译者: 赵悠 / 陈瑞峰 中西书局 2015 - 7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柯嘉豪的一本重要学术著作,在西方中国宗教研究领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此书详细分析了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包括对中国建筑、衣着、家具以及饮食的贡献。在此书之前,西方学者撰写中国通史时,除了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仪式等方面的激荡外,很少强调佛教曾影响中国的物质文化;同时,也很少留意佛教的流传与物质文化间的关系。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从一个较宏观的角度来讨论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促使其思索宗教物品在其信仰与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具有新颖的启发意义。
性别、身体与医疗 豆瓣
所属 作品: 性别、身体与医疗
作者: 李貞德 中华书局 2012 - 7
身体史的研究可以限于生老病死的基本经验,也深具潜力发展出对国家、社会乃至宇宙的各种譬喻。本书主要从性别化的身体观和医疗化两个角度,收录探讨性别、身体与医疗交互作用的九篇论文,其中虽涉及对性与美的欲望,但大多则专注于产育的母体。读者阅毕,或不难察觉,妇科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充斥着母体与欲望之体的斗争。
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
作者: 林富士 中华书局 2012 - 7
《生命医疗史系列:中国中古时期的宗教与医疗》所收录的17篇论文中可以得到解答了:中国的政治由大一统的格局走向分裂与多元。而在宗教方面,新兴的本土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逐渐茁壮长大,传统的巫觋信仰则大力推动厉鬼崇拜,并广设祠庙与神像的现象。
史家陈寅恪传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家陈寅恪传
作者: 汪荣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3
本书作者参以陈氏的文集、诗词,完成这本系统论著,深入研讨了陈氏一生的学术历程与思想,对陈氏的史学成就与地位有持平之论,对陈氏寄托感情的《论再生缘》与《柳如是别传》等力作亦有中肯的评析。本书初版由香港波文书局1976年印行,后由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4、1997年先后两次增订再版;其间,1992年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以《陈寅恪评传》为题出版简体字版。此次再版,据1997年联经版,并经作者重新校订。
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 豆瓣
作者: 卞僧慧 纂 / 卞学洛 整理 中华书局 2010 - 4
陈寅恪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学术大师,其一生经历坎坷,奉守“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之人生宗旨。本《年谱长编》系其任教清华大学时及门弟子卞僧慧先生以二十馀年时间编撰而成,并得到陈寅恪先生弟子与家属的认可。本书卷一叙世谱;卷二至卷七分述陈寅恪先生一生为人为学之行迹,凡涉及各种记载有出入需要考辨者多以按语说明;卷八为后谱,讲述谱主逝世后至骨灰安葬为止。全书有两个附录。附录一,为作者当年在清华大学听陈寅恪先生讲课时的《晋至唐文化史开课笔记》、《晋至唐史开课笔记》、《隋唐史开课笔记》以及《欧阳修课笔记》,这些笔记都没有正式公布过;附录二,为作者撰写的关于陈寅恪先生的文章,包括《陈寅恪先生史学蠡测》、《试述陈寅恪先生治学特点》、《喜读陈寅恪先生唐史手稿和〈魏晋南北朝史讲演録〉》、《重读〈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老师之老师,公子的公子》等六篇。
九品官人法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九品官人法研究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韩昇 / 刘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九品官人法研究》是日本的中国学和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史、制度史的必读书。在《九品官人法研究》中,作者从制度的层面,精彩地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历程,以及在汉族社会发育成熟的贵族制度如何成功地移植于北方民族统治的北方社会,胡汉合流,出现南北朝的士族门阀政治局面。实际上,这是一部通过“九品中正制度”揭示魏晋南北朝的政治进程与社会形态演变的鸿篇巨制,强有力地支持了内藤湖南的时代划分理论,当之无愧地成为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本书是日本京都学派代表人物宫崎市定教授的名作,代表宫崎市定乃至日本学术界的最高学术水平。
艺文类聚 豆瓣
所属 作品: 艺文类聚
作者: [唐]欧阳询 / 汪绍楹 校 译者: 汪绍楹 注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 4
《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资料图书——古类书之一,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宋代以后学人们在校理古籍、探索文献轨迹的过程中,得到广泛重视和利用。本书辑存文献方法独特,门类分编事与文兼。1965年出版的汪绍楹先生校本,以宋本参校诸明本,改订原刻错误千余处,1982年重版时增编了引书人名和书名篇名索引,极便读者检索,深受好评。今据以再次重版,以飨读者。
第一卷 天部上
第二卷 天部下
第三卷 岁时部上
第四卷 岁时部中
第五卷 岁时部下
第六卷 地部 州部 郡部
第七卷 山部上
第八卷 山部下 水部上
第九卷 水部下
第十卷 符命部
第十一卷 卷帝王部一
算经十书 豆瓣
所属 作品: 算经十书(全二册)
作者: 钱宝琮 中华书局 2021 - 1
《算经十书》系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十部数学典籍,这十部典籍分别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数》《辑古算经》《数术记遗》《夏侯阳算经》。这十部算经包含汉初到唐末一千年中的数学名著,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必不可少的文献。上世纪六十年代,书局出版了由钱宝琮先生点校整理的《算经十书》,整理质量极高,长久以来被视作科技类古籍整理的典范。
这次重版《算经十书》,得到了钱宝琮先生后人钱永红老师的大力支持。钱老师慷慨提供了钱先生的手校本,以供此次再版时修订之用。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不仅吸取了钱先生对于旧版的校订,补正旧版错误十多处,还将钱宝琮先生在《算经十书》出版后所作的《辑古算术第二题第三题术文疏证》一文作为附录,借以充实旧著,满足读者所需。
登真隐诀辑校 豆瓣
作者: [梁]陶弘景撰 译者: 王家葵辑校 中华书局 2011 - 8
《登真隐诀》是一部关于修仙法诀的著名道书。本辑校本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道藏三卷本《登真隐诀》的校点本;第二部分为“佚文汇综”,共得佚文一百七十三则,根据内容大致归类编排;第三部分为“疑似道经”,共收入九篇文献,因为没有一篇能够确定无疑地指认为《登真隐诀》遗篇,故名为“疑似道经”。
从胡地到戎墟 豆瓣
作者: 王炳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解析这一事件的维度主要有二,一个是政治史维度,一个是民族史维度,二者又有所交集。本书试图打通这两个维度,进行深度的讨论。著者细致地揭示了安史之乱前河北地区胡化问题,注意到安史之乱前幽营地区胡人的多元互动,把安史之乱之后的河北胡化,分成北部的幽营与南部的恒魏两个不同阶段,阐释其中意涵的差异。对于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借兵回纥,以及叛乱平定之际作为唐军统帅的仆固怀恩之叛,本书作了更为深入的梳理,尤其注意多种势力之间的角逐,呈现了更加繁复的历史风貌。
《日书》图像研究 豆瓣
作者: 黄儒宣 中西书局 2013
《日书》的性质类似于今日的农民历,举凡饮食、裁衣、建筑、出行等日常生活,及婚姻、丧葬等择日宜忌,都有详尽的说明。由于考古事业的发展,埋没二千余年的《日书》重现于世。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日益增多,以往不被关注的《日书》开始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域,一些系统研究《日书》的论著也开始出现,提供了人们认识战国秦汉民众文化的契机。
本书以《日书》“图像” 为研究中心,通过系统梳理、归纳迄今发掘出土的《日书》“图像”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对图式、图画进行分类、排列,首次较为完整地整理出了一个有关《日书》图像发展演变的序列。
全书共分五章,除导论、结语外,分别讨论了《日书》表示时空的图式、《日书》表示时空的图画、楚帛书表示时空的图式等问题。通过本论著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对《日书》各种图像内涵与源流的认识,为今后进一步通过《日书》图像这一崭新视角来研究战国秦汉时代的历史文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书籍的秩序 豆瓣
L'ordre des livres: Lecteurs, auteurs, bibliotheques en Europe entre XIVe et XVIIIe siecle 所属 作品: 书籍的秩序
8.1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杰·夏蒂埃 译者: 吴泓缈 / 张璐 商务印书馆 2013 - 7
《书籍的秩序》所收录的七篇文章目标不同,辖域有别,风格迥异,却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左右书写之条件,决定传播之形式,给文本的意义建构强加上了种种限制,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限制?
作者、文本、书籍、读者——罗杰·夏蒂埃在书籍史和阅读史框架内的研究工作正是在这四极之间展开,他试图将自己的著述与文化史和社会史联系起来。
宋人别集叙录(增订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宋人别集叙录(上下)
作者: 祝尚书 中华书局 2020 - 5
本书考察五百余种宋人别集的版本源流,重点清理各集全秩之版本体系,尤其重视祖本及重要传本的研究,并尽量对各本优劣有所评骘。在前次出版的基础上,本次修订,吸收了学界有关宋人生平事迹考索的新成果,各别集选其常用版本,增述卷目编次情况,以明其结构内容,完善了《全宋诗》《全宋文》中有关底本及辑佚情况介绍,并增补了几种新见书叙录。
从风格到画意 豆瓣
所属 作品: 从风格到画意
作者: 石守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本书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关於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於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蒙元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於「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
作者就不同研究个案的题材与性质,选择切入视角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艺术史微观的深入与宏观的渊博。本书不仅可提供中国绘画爱好者一窥中国绘画精髓的管径,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一组多元、开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佳著。"
移动的桃花源 豆瓣
所属 作品: 移动的桃花源
作者: 石守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石守谦教授从2007年开始主持中研院“东亚文化意象之形塑”课题项目,在之后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撰写了六篇有关东亚山水画交流方面的论文,陆续发表在台湾大学艺术研究所的《美术史研究集刊》和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术期刊上,本书即为这六篇专论的结集。由于国内向来对日、韩美术史较少深入了解,更不用说从整体上来考察它们的互动关系,因此石守谦教授在此方面的研究具有学术上的开拓意义。
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后逐渐为韩国、日本所接受,在拥有共同理念和传统的基础上,又延展出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比如“净土”、“桃花源”等理想之境,在将理念付诸笔端,加以形象描绘的过程中,都与各国当地文化传统相结合,不断被再创作与辗转流传,生发出各种变种,塑造出既可相通但又面貌各异的文化意象,其间故事,颇值玩味。这种具有高度共享性的传统文化意象,正可以增进现代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寻求一个更大的东亚文化的视野。
书名“移动的桃花源”——意指10至16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传播与发展。在这几个世纪当中,山水画发展成为东亚文化世界中有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类型。作者以此为切入点,将之视为研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的考察对象。
---------------------------------------------------------------------------------------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东亚”之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概念,固然与欧洲势力试图掌控世界版图有关,但在那之前,中国、日本、韩国所在的这个区域之中,却也确实存在过一些文化共相。这些文化共相在某些有利之情境下,得以形塑出一些清晰可感的“意象”,而为不同地区之人士所共享,甚至在他们之间促生出某种“同体感”。
这种心中可感的形象,即本文所称之“文化意象”,虽然并非全部具体可触,但仍然提供了一种大致的轮廓,足以在各地流动之过程中扮演一种指导性的角色;而此种大致之轮廓却也同时因其并不完全具体,不至于束缚人的反应,因而亦保留了各种在地诠释所需的必要空间。
——石守谦
历代笑话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历代笑话集
作者: 王利器 辑录 中华书局 2020 - 6
《历代笑话集》由王利器先生辑录,材料主要取自中国古代产生的70多种笑话集,包括《笑林》《启颜录》《笑林广记》等,另外还从古文献中新辑了若干个笑话。这些笑话反映的内容,上起秦汉,下到明清,编排上一般以时代先后为序。每部笑话专集下均撰有简短的导读,介绍了版本情况。这些笑话用浅近文言写成,以诙谐手法嘲讽各种社会现象,篇幅简短,意蕴精深,读之令人莞尔,同时又能引人思考,具有可读性强、寓意深刻的特点。
颜氏家训集解 豆瓣
所属 作品: 颜氏家训集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王利器 中华书局 1993
《颜氏家训》是北齐文学家颜之推作的著名家训,文字生动优美,思想内涵深邃。在这里是著名学者颜之推为一本著名家训编订的注解,收集历代对《颜氏家训》所作的可信注释,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有相当权威的意义。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作者: 葛兆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尽管今天禅宗历史和思想的研究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这领域中有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有从内在体验出发的探讨禅思想,有立足于后现在理论阐发禅思想,有从文献考据学研究禅宗,有对禅宗历史进行艺术演绎和意义发挥,但是作者与这些都不一样,而且也没有像通常那样把禅宗依照时间、宗派详细解释,而是首先依据各种文献梳理禅学发展脉络,把禅宗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总结出每一个阶段的特征。这样让人对于禅宗理解不再是几个宗派的简单认识,而是不同时期的禅宗究竟是怎么发展的,它具有何等的特征与形态。
韩非子集解 豆瓣
韩非子 所属 作品: 韩非子
作者: 王先慎 译者: 锺哲 点校 中华书局 1998 - 7
《韩非子集解》讲述了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的整个社会中,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校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建国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决定重新编辑出版一套新编诸子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