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管子校注 豆瓣
所属 作品: 管子校注
作者: 黎翔凤 中华书局 2009 - 3
《管子》是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相传为春秋齐国相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管子校注(套装全3册)》内容庞大,体系整饬,基本上反映了管仲的治国思想,是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孝经郑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 豆瓣
所属 作品: 孝经郑注疏
作者: 皮锡瑞 中华书局 2016 - 7
孔子自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古代以孝治天下,汉代起就对《孝经》极其重视,唐明皇李隆基还亲自注释,宋代时列入“十三经”,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孔子是万世师表,郑玄是东汉经学大师,但《孝经》是否为孔子所著,郑玄有没有对《孝经》作过注释,历代都存有争议,皮锡瑞的态度是肯定的。他在严可均辑佚《孝经》郑注的基础上,补辑考校,征引群籍及郑玄他经之注,对郑注疏通发明,在还原郑注文本的同时,也抉发了郑注精义和古制古义,同时对《孝经》作了翔实的注释。并且爬梳汉以前征引《孝经》的文献,附于每条注疏之后,以证明《孝经》并非汉儒伪作。本书详于考证典章制度,举凡社稷、宗庙、丧服、祭享、朝聘、巡守、郊祀、明堂、辟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无不原原本本,是清代注释《孝经》的代表之作。
本书20世纪80年即已列入全国古籍整理规划,是“清人十三经注疏”的重要典籍。此次采用全式标点细致整理,以师伏堂初刻本为底本,勘误校异,并附录相关资料以助阅读,是展阅《孝经郑注疏》的绝佳读本。
马宗霍(章太炎入室弟子,经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郑(玄)注湮废已久,严氏(可均)粗加理董,其绪未宏,得(皮)锡瑞疏,而后郑君《孝经》之学于以大阐。又世人兼有疑经不出于孔子者,锡瑞仿丁晏《孝经征文》之例,更采汉以前征引《孝经》者附列于后,以证经非汉儒伪作,是其书不惟有功于注,亦且有功于经矣。——《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孝经郑注疏提要》
伦明(近代藏书家、学者):(皮)锡瑞治经专今文,颇攻郑氏(玄),而是书则笃守郑氏之说,尤详于典礼。——《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孝经郑注疏提要》
2020年12月2日 已读
敦煌一出,这书就废了。五星都给皮锡瑞~
已买
大戴礼记补注 豆瓣
作者: 孔广森补注 王树枏校正 王丰先点校 中华书局 2013 - 1
《大戴礼记》,西汉礼学名家、有“大戴”之称的戴德所编,原85篇,现存39篇。北周卢辩最早为之作注,今存39篇中有24篇保存了卢辩旧注。卢注存在词旨简略、大义虽举而微言仍隐的不足,故清代朴学大师孔广森以补卢注未备为职志,撰成《大戴礼记补注》一书。《补注》博稽群书,参会众说,校补经文、注文,疏通文义,极大推进了对《大戴礼记》的研究,是研究《大戴礼记》的权威读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的作者是清代学者王树枏。王氏广泛吸收张尔岐、顾炎武、戴震、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等四十余位学术大师的校勘成果,对孔氏《大戴礼记补注》详加勘定,查漏补缺,订正讹误,个别地方附带疏解经义。此次整理,《大戴礼记补注》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二十二年《顨轩孔氏所著书》所收本为底本,以咸丰十年《学海堂经解》本及《畿辅丛书》本为校本;《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以光绪九年《陶庐丛刻》本为底本,以《丛书集成初编》本为校本。
穀梁古义疏 豆瓣
廖平 所属 作品: 穀梁古义疏
作者: 廖平 / 郜积意 中华书局 2011 - 6
《穀梁》于汉代宣元时期曾置博士立于学官,其学大行。至于清代乾嘉汉学大盛,学者勾稽各经古义以阐明古学,唯独《穀梁》则或阙如,大概《穀梁》师说湮灭已久,其事尤难。廖平秉承清代汉学治学轨范,于《穀梁》用力尤深,所撰成《穀梁古义疏》屡经修订,体大思精,缀集汉人旧说,排比传例以发明汉学,以《王制》释《穀梁》礼制,论《春秋》封建、地里、官制、礼乐等悉本诸《王制》。其所发明,荦荦大者如《春秋》素王改制、托齐晋为二伯、八州方伯、伯子非爵称、十九国礼仪尊卑异同、九州分中外诸大义,以《王制》穿穴《穀梁》,诚所谓密合无间。虽会通三传而不逾家法,博通而精审,堪称晚清经学中突出的精深之作。
尚书今古文注疏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尚书今古文注疏
作者: (清)孙星衍 / 陈沆 中华书局 1986 - 11 其它标题: Notes of Shang Shu (The First and Second Volumes)
《尚书今古文注疏》内容简介:书有孔氏颖连正义,复又作疏者,以孔氏用梅啧书杂于廿九篇,析乱书序,以冠各篇之首,又作伪传而舍古说。钦奉高宗纯皇帝鉴定四库书,采梅惊、阎若璩之议,以梅氏害为非真古文,则书疏之不能已于复作也。兼疏今古文者,放诗疏之例,毛、郑异义,各如其说以疏之。
2020年12月2日 已读
这本评价这么高不科学啊,和皮锡瑞倒个个差不多~
已买
今文尚书考证 豆瓣
作者: 皮锡瑞 中华书局 2004 - 2
尚书传自伏生,其徒歐阳、夏侯,西京立学宗,习徧天下。溯龙门著记,虎观讲经,迄於熹平所刊,一以今文为主。雖其间有史公杂采之说,有三家歧出之说,要皆截然不紊,考迹可知。古文肇出鲁壁,不列学官,盛於新莽,微於中兴。厥后杜、卫、贾、马赓续倡和,若故为今文树之敌者,而其从来亦远矣。夫经义不窮,引而日新,学涂众趋,则材高者激而返古,理势固然,无足怪者。汉书稱今文徒众,或善修章句,或增多师法,未嘗不各自为说。
若古文当日之不泯,亦非獨文字古也。史迁从孔安国问故,明孔氏嘗为故矣。迁书载尧典诸篇,多古文说,是古文有说矣。桑君长名传古文,其言散见地志、水经,与今文不同者,皆可决其为古文说。刘歆又从而推演之。如莽立六宗、建三公,及三统曆言文王受命、武王克殷之年,显背今文,由歆创说,此可以意定者。而必谓古文义说尽出於歆,或不其然。自郑君以汉末儒宗,杂糅今古,为书学一大变。东晋伪经传出,茫昧千年。本朝硕学朋兴,今古文界域始明,而亦因之。曲阿高密,强仞今文,蔽一。尊尚古文,故抑伏传,蔽二。不信史记,摈斥旧闻,蔽三。皮君鹿门治尚书最精,嘗为大传疏证、古文冤词平议二书行世矣。近复以今文尚书考证视余,其条理今文,详密精審,兼诸大儒之长,而去其蔽。后之治今文者,得是编为前导,可不迷於所往。余读君撰箸,每有鍼芥之合。惟於論古文义说,反求於心而未能释然,序君书,因併出所见相质,窃附於诤友之义云。光绪二十三年岁次丁酉月正元日长沙愚弟王先谦谨撰。
周易集解纂疏 豆瓣
所属 作品: 周易集解纂疏
作者: 李道平 中华书局 1994 - 3
《十三经清人注疏:周易集解纂疏(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简介:周易集解纂疏十卷,清李道平着。道平字遵王,一字远山,号蒲眠居士,湖北安陆人。嘉庆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举人。二十余年,始终与修安陆县志。
诗三家义集疏 豆瓣
所属 作品: 诗三家义集疏
作者: 王先谦 / 吴格 译者: 吴格(点校) 中华书局 1987 - 2
《诗三家义集疏》收辑西汉以来齐、鲁、韩三家诗说,兼取后人疏解,折衷异同,加以考核说明。辑录三家遗说,自宋代王应麟发其端,清代三百年间,范家相、冯登府、陈寿祺、陈乔枞、魏源等,都有考辑专著,此书出而集其大成。
毛詩傳箋通釋(全三冊) 豆瓣
所属 作品: 毛詩傳箋通釋(全三冊)
作者: 马瑞辰 中华书局 2012 - 8
《毛诗传笺通释(套装共3册)》主要优点首先是发挥了清代学者擅长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和名物考证的优势,特别是运用了依声求义的方法来校勘、解释文字。诗经是羣经中产生时代较早的一部,文字多古音古义。而且毛诗依据的文本是古文经,其中假借字比较多。作者能广征博引,触类旁通,“以以音古义证其为互,以双声曐韵别其通借“有时一个字能处古书中找出十个以上通假的例证,并求出本字本义,从而纠正了清以前许多学者望文生义、产强附会的解释,比较准确地解释了字义和语法,使一些疑难问题涣然冰释。
礼记集解(全三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礼记集解(全三册)
作者: [清] 孙希旦 撰 / 沈啸寰 中华书局 1989 - 2
本书是清人研究《礼记》的代表作。该书在郑玄《礼记注》和孔颖达《礼记正义》的基础上,博采宋、元以来各家之说,不仅对字句进行充分诠释,而且对典章、名物、制度详加考证,还对宋代理学有所阐发,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哲学、文教及礼仪制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論語正義(全二冊) 豆瓣
所属 作品: 論語正義(全二冊)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刘宝楠 撰 / 高流水 点校 译者: 高流水 注解 中华书局 1990
《十三经清人注疏:论语正义(繁体竖排版)(套装上下册)》分为两册。自汉至清,经学在各门学术中占有统治的地位。经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清代则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后的一个阶段。清代经学家在经书文字的解释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证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这对我们利用经书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清代的经学著作,数量极多,体裁各异,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体写作的书,一般是吸收、总结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又是现在文史哲研究者较普遍地需要参考的书,因此我们在十三经清人注疏这个名称下,选择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陆续整理出版。所选的并非全是疏体,这是因为有的书未曾有人作疏,或虽然有人作疏,但不够完善,因此选用其它注本来代替或补充。礼书通故既非疏体又非注体,但它与体记训篡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选。大戴礼记不在十三经之内。但它与礼记(小戴体记)是同类型的书,因此也收进去。对收入的书,均按统一的体例加以点校。
清代的经学著作还有不少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有待于今后条件许可时,按新的学科分类,选择整理出版。
淮南鸿烈集解(上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淮南鸿烈集解(全二册)
作者: 刘文典 中华书局 1997 - 5
淮南子据道家的“无为自然”说,概略地解说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以及政治、军事等人世间的百般事物。然而,也混杂了很多儒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在思想上没什么创新之处。但是,本书引用了许多传说、神话、寓言,文章富于变化,饶有趣味。更保存了许多已散佚的神话片段,及机智幽默的民间言谈。
列子集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列子集释
作者: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997 - 1
列子其人,在庄子书中屡次出现,有时尊称他为子列子,还专有列禦寇一篇。“禦寇”也作“御寇”或“圄寇”。禦、御、圄三字古音全同,自然可以通假。这个人实有其人,因为提到他的不止庄子一书。然而庄子逍遥游却把列子写成神仙: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但同一庄子,在让王篇又说: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
便又是凡人,要吃要喝。吃喝不够,面黄肌瘦。这自相矛盾的情况,倒并不是由于庄子全书非出于一人手笔,而是庄周把实际存在的人物寓言化。庄子天下篇说,“以寓言为广”,寓言篇说,“寓言十九”,庄子中把实际人物寓言化的例证很多,这只是其一。把列子神化,也许意在说明列子虽然是“有道之士”,能憑空飞翔,还有待于风,并非真能“逍遥游”。
列子的学说近于庄周,在当时影响却未必很大很深,因为庄子天下篇评论过墨翟、宋
研、尹文、田骈、慎到、惠施等人,赞美了关尹、老聃,也敍述了自已,却不涉及列禦寇。荀子非十二子篇也不提列子,司马迁作史记更没有一字涉及列禦寇,高似孙子略因此怀疑此人的存在,但论证还不足以使人信服。列子必有其人,其主张正如庄子应帝王中所叙: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豖如食人。于事无 与亲,彫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无为名尸,无为谋 府 ,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 ,亦虚而已。
尔雅释诂邢昺疏引尸子广泽篇及吕氏春秋不二篇也都说“列子贵虚”,和庄子所说相合。看来这个列禦寇心情上摆脱了人世的贵贱、名利种种羁绊,任其自然,把客观存在看作不存在,因之一切无所作为。庄子所敍,自有所本,未必是故意塑造。至于战国策韩策二说史疾治列子圉寇之言而贵正一,则近于儒家的正名;不可能认为是列子的正宗,只能估计是战国说客因列子已不被人所真知,假借其名,以为游说的招牌而已。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豆瓣
所属 作品: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作者: 王卡 中华书局 1993 - 8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老子章句是现存老子注本中成书较早,影响较大者。但是,关于此书作者及成书年代,古今中外的学者虽已作了大量的考证,至今仍聚讼纷纭。下面我们就此书作者、时代、思想内容及版本情况略作介绍。
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西汉司马迁最早提到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膠西,为曹相国师。据史书记载,上述河上丈人的弟子乐瑕公、乐臣公、盖公,皆系战国末至西汉初年的著名隠士,遊学齐国,以黄老之学显名于世。战国后期的齐国,正是黄老道家学派兴盛之地。河上丈人作为黄老学派的一位祖师,盖亦为战国时人。此派学说的要旨是“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以清静无为治国安民。其说经盖公传授曹参,又因曹参入京为汉相国,遂成为西汉初统治者制定政策的指导思想。
神仙传校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神仙传校释
作者: [晋]葛洪撰 / 胡守为 校释 中华书局 2010
《神仙传》是一部著名的道教经典。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大体继《列仙传》而作,体现了早期道教的神仙风气。胡守为先生以质量较胜的《四库全书》本(用毛晋辑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和征引文献,做了精心的校勘,使《神仙传》有了一个较为正确可靠的版本。
庄子校诠(全二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庄子校诠(全二册)
作者: 王叔岷 中华书局 2007 - 6
《庄子校诠(上下)》为王叔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续古逸丛书影印宋刊本为底本,参验《庄子》其他写本及刻本。在引用郭象的《庄子注》及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之外,征引力求详尽,囊括了历代注庄、解庄的重要著作。例如,宋代林希逸的《庄子口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陈碧虛的《南华真经阙误》;明代焦竑的《庄子翼》;清代王夫之的《庄子通》和《庄子解》,宣颖的《南华经解》,姚鼐的《庄子章义》,俞樾的《庄子平议》,王先谦的《庄子集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马其昶的《庄子故》等。对于诸家旧说,或重检所据之资料有无谬误,或对浅近者作进一步的解释;对已成定论的旧说加以重新审定,力求使义理的阐发契合庄子的原意。
列仙传校笺 豆瓣
所属 作品: 列仙传校笺
作者: 王叔岷 中华书局 2007 - 6
在中国早期的神仙传记集中,刘向所撰《列仙传》为现存较早的一部,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书十分关注。然而有关此书的校订,自清人王照圆及钱熙祚校正、胡珽校讹、董金鉴、孙诒让校以来,一直未再出现较为完备的校本,《列仙传校笺》为王叔岷先生所做之校笺工作。
玄怪錄 續玄怪錄 豆瓣
所属 作品: 玄怪錄 續玄怪錄
8.9 (10 个评分) 作者: (唐)牛僧孺 / (唐)李复言 译者: 程毅中 注解 中华书局 2006 - 8
中国古典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内涵很广,类别很多,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古代小说限和分类,在目录上是一个有待研究论的问题。古人所谓的小说家言,如《四库全书》所列小说家杂事之属的作品,今人多国偏重史料性的笔记,中华书局已摘要编入《历代史料笔记丛刊》陆续出版。相当于古代的方文言小说。为了便于对举,参照古代诗体的发展,把文言小说称为古体,把“五四”之前的白话小说称为近体,这是一种粗略概括的分法。本丛刊选收历代比较重要或比较罕见的作品,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标点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则优先录用。个别已经散佚的书,也摘要作新的辑本。
牛僧孺《玄怪录》(宋人改称《幽怪录》),是唐代小说的一部代表作。但长期以来见不到传本。《玄怪录》最早著录于《崇文总目》小说类,十卷。
根据初步的校勘,明刻本的四十四篇中,有《元无有》等二十五篇见于《太平广记》,其中《杜子春》、《张老》、《裴谌》、《尼妙寂》、《柳归舜》、《刘法师》、《刁俊朝》等七篇,《广记》引作《续玄怪录》;还有一篇《敦代公》,见于《说郛》。其于十八篇中,有七篇亦见于《类说》本《幽怪录》,但只是节要,文字极为简略。此外,还有许多篇用见于《异闻总录》和《古今说活》、《艶异编》、《广艶异编》、《逸史搜奇》等书。
《玄怪录 续玄怪录》为竖排繁体字。
新輯搜神記 新輯搜神後記 豆瓣
所属 作品: 新輯搜神記 新輯搜神後記
作者: [晋]干宝、[南朝·宋]陶潜 / 李剑国 辑校 译者: 李剑国 注解 中华书局 2007 - 4
李剑国《新辑搜神记 新辑搜神后记》共约85万字。
书稿主体是重新辑录的《搜神记》和《搜神后记》。作者对古书中保存的二书引文、佚文做了竭泽而渔式的搜索,并逐条进行考证,对各种异文进行比勘,在此基础上遵从“从早”“从众”“从干”的原则完成了二书的新辑,可以说是无一言无根据。作者同时对通行的胡应麟本做了系统完整全面的勘订,指出并纠正了很多错误,对汪绍楹的校注也多有修订。此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有可能替代当前通行的胡应麟辑《搜神记》《搜神后记》的新辑本。
书稿的前言非常精辟,澄清解决了不少历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很有价值的观点,学术价值相当高。尤其是指出现在的通行本胡应麟二十卷本《搜神记》既没有干宝原书作依据,也不是胡应麟原定稿,极可能在辑入《秘册汇函》时又被姚士??、胡震亨动了手脚,大量取他书文字以充篇帙,远达不到善本的标准。作者最后总结出《搜神记》《搜神后记》二书存在的十四种问题,可见现在做新辑本是十分必要的。
书后附有五个附录,便于读者对旧本(通行本)《搜神记》《搜神后记》中的疑目伪目有所认识,并整体快捷地把握新辑本与通行本的异同。
总之,这个新辑本资料扎实,态度严谨,所辑内容较之旧本更全面、更接近原书,学术水平与价值都相当高,将对《搜神记》《搜神后记》乃至整个古体小说的研究产生很大影
拾遗记校注 豆瓣
所属 作品: 拾遗记
作者: [晋]王嘉 撰 / [梁]萧绮 录 中华书局 2015 - 5
《拾遗记》记载了上起上古伏羲,下至西晋末年的丰富而神奇诡怪的传说、故事,兼有志怪和杂录两类,因其成书较晚,已将之前许多神话传说的零星记载,铺衍成了情节婉转、辞藻华美的故事,如皇娥、赵高的故事等。其文采和想象,也开启了后来唐人传奇的先河。诚如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所说:“《王子年拾遗记》的特色在描写的细腻,这在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中是无可比拟的,与唐传奇则已相当接近了。”
齐治平先生的《校注》勘正讹脱,拾补佚文,对所涉史实、典故,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并对指出许多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来龙去脉,还试图透过对本书怪诞故事的查考,揭示其背后真实的历史,是目前最好的一个《拾遗记》校注整理本。本书为1988年订补本的重印本,并恢复了齐先生《拾遗记校注》的旧称。
古钟:校注者试图通过某些怪诞的表象,洞察其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分。不仅探索了该书许多故事和其他体裁的来龙去脉,指出它的前驱、蓝本和对后世小说的影响,而且还剖析了该书所由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环境,乃至这些复杂背景、环境在该书中的生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