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所属 作品: 鼠疫
9.1 (43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 豆瓣
作者:
朱橚
译者:
王家葵 注解
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7
- 1
《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图例精准度较高,多数值物能够定科属,部分原植物结合古今使用情况甚至可以推定到种,故《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按语项首先对该品种可能的原植物其源进行描述,如有必要,稍筒述其名实变迁。《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的撰著目的在救度荒年,故全书的写作重点在食用而非药用,若能在古今文献中检得其相关信用情况者,酌情列入并稍加评述,以供药膳食疗以及相关人员参考。同样的原因,《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对药用情况描述较为浅略,多袭用前代本草之说,为便读者,略述其古今应用。少数经济价值(药用、食用)较高的植物,对其现代进展稍予提及。因《植物名实图考》对《救荒本草》的植物名实及应用研究颇为深入,故在按语项将吴其濬的意见尽可能全面地列出,此外,王磐《野菜谱》中与《救荒本草》植物来源相同或相近的条目,亦录入按语中,以供读者参考。
真灵位业图校理 豆瓣
作者:
【梁】陶景弘 纂
/
【唐】闾丘方远 校订
…
中华书局
2013
- 5
南朝齐梁时道教学家、中药学家陶弘景所作《真灵位业图》是中国道教最早的一部神仙谱系,是最早将纷乱的道教神灵整理为谱系和统属的代表作,在中国道教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要内容和影响有两点:一,陶弘景提出“仙亦有等级千亿”的理论,并以此给神仙世界划分等级差别。二,本书从众多的道教神灵中抽出七位主神,其中前四位的主神已初步具备了后世道教所尊奉的“三清尊神”的神格,而高居玉清境之上的“元始天尊”则正式被定为道教的最高神,这样,道教从开始时期的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和转化中迈出了关键意义的一大步,在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王家葵教授以《道藏》本为底本,参校以《秘册汇函》本、《说郛》一百二十卷本,采用疏证的体例,对每一位神灵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考证。本次校理本大大扩展了读者对道教神仙体系的理解,是一部高水平的古籍整理著作。
周氏冥通记校释 豆瓣
作者:
[梁]陶弘景 撰
/
王家葵 校释
中华书局
2020
- 5
《周氏冥通记》,是南朝时期重要的神仙传记,共四卷,记载了陶弘景的弟子周子良以冥通的方式(冥冥之中与神仙相通,即在非自然、非常态的情况下与神仙相通)奇遇神仙的故事。传记首先叙述周子良的生平、性格,表现其天生有仙缘,为下文的遇仙埋下伏笔;接下来通过陶弘景的回忆,交代周子良拜师陶弘景的奇特经历,尤其是他的长时间的神秘莫测、不可理喻的怪异行为,直至他在二十岁时突然死亡;最后,人们通过周子良留下的信件纪录,揭开了他长达四百余天冥通神仙的事迹。此次校释,以《正统道藏》本为底本,以《秘册汇函》本为校本,并参考了《津逮秘书》本、《唐宋丛书》本和《说郛》一卷本。
超社会体系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译者:
2015年10月第1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所谓“超社会体系”,对应的是我们现在以“民族国家”和“世界”为两极的固化时空观和世界观,它介于社会共同体与世界之间,是一种被冠以“文明”称号的地区性体系和人文空间,这一空间凌驾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之上,但也以社会性为内涵,共同具有历史地形成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神之间关系的知识、制度与风俗习惯。
作者探讨了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复合性和文明的“杂糅现象”,并试着将之与清末民初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联系起来,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的历史经验,展望欧亚大陆文明动态,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较罗马王权神话与“夷夏”差序格局。
作者探讨了文明体系内在的文化复合性和文明的“杂糅现象”,并试着将之与清末民初以来的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理论联系起来,将文明社会的人类学与比较文明研究相结合,围绕中国的历史经验,展望欧亚大陆文明动态,重新思考“夷夏之辨”,重新比较罗马王权神话与“夷夏”差序格局。
屈服史及其他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本·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用“屈服”这一词作为书名,是想使历史叙述者站在道教的立场上。看一种宗教如何在古代中同强大的土流话语中被迫“调适”、“回应”以及“进入”。
思想史往往注意叙述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信仰,却很少用“减法”人讨论渐渐消灭的那些知识、思想与信仰,包括被斥为野蛮、落后、荒唐、淫乱以后逐渐“过缘化”和“秘密地’的过科,其实,正是在这些渐渐减少和消失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被过上这遮蔽起来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世俗皇权和主流意以形态,如何在不经意中就可以迫使其他异端“屈服”。正是宗教史上的这种‘屈服”,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何过与世俗政权相对抗的本教权力,而中国集神灵、宇宙、伦理道德象征以及政治权力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普遍皇权”也比的好要更为强人。
古代中国,皇权垄断了所有的合理性忖和合法性,使得凡是个符合主流的所有宗教信仰,都要蒙上“妖”、“淫”、“乱”这类名称,退出上层的、精英的思想世界,而一直存在于边缘的、世俗的、民间的宗教、文化与思想,甚至小说之中,从古代直至现在……
思想史往往注意叙述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思想和新信仰,却很少用“减法”人讨论渐渐消灭的那些知识、思想与信仰,包括被斥为野蛮、落后、荒唐、淫乱以后逐渐“过缘化”和“秘密地’的过科,其实,正是在这些渐渐减少和消失的过程中间,我们可以看到被过上这遮蔽起来的历史,也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世俗皇权和主流意以形态,如何在不经意中就可以迫使其他异端“屈服”。正是宗教史上的这种‘屈服”,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何过与世俗政权相对抗的本教权力,而中国集神灵、宇宙、伦理道德象征以及政治权力与军事权力于一身的“普遍皇权”也比的好要更为强人。
古代中国,皇权垄断了所有的合理性忖和合法性,使得凡是个符合主流的所有宗教信仰,都要蒙上“妖”、“淫”、“乱”这类名称,退出上层的、精英的思想世界,而一直存在于边缘的、世俗的、民间的宗教、文化与思想,甚至小说之中,从古代直至现在……
引譬连类 豆瓣
所属 作品: 引譬连类
作者:
郑毓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本书将“引譬连类”这一由《诗经》发端的诗学传统上升到譬喻理论的高度,它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法,更是中国传统认知世界、通过“越界”和“跨类”的方式在类分事物的基础上连结“物/我”、“情/景”、“身/心”、“言/意”的一套生活知识、理解框架和价值体系,由此形成迥异于西方以逻辑推演为主要认知方式的中国“关联式”、整体性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作者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涉经典的文学研究、思想史、人文地理学,并借鉴人类学、艺术史和新文化史对“物质”的研究,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尔雅》、《汉书·艺文志》和最早的类书《皇览》,乃至晚清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纵深地考察了“引譬连类”这个譬喻理论是如何形成了一种感知世界的基本模式,构建了中国几千年的诗文传统,从而将天文、人文、圣人、经典、信仰、辞章拉连在一起,成就了中华民族光华圆满的“文明”论述。
作者采取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广涉经典的文学研究、思想史、人文地理学,并借鉴人类学、艺术史和新文化史对“物质”的研究,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尔雅》、《汉书·艺文志》和最早的类书《皇览》,乃至晚清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纵深地考察了“引譬连类”这个譬喻理论是如何形成了一种感知世界的基本模式,构建了中国几千年的诗文传统,从而将天文、人文、圣人、经典、信仰、辞章拉连在一起,成就了中华民族光华圆满的“文明”论述。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 豆瓣
作者:
荣新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继《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之后,这是作者又一部汉唐中西文化交流的力作。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 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 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近十多年来,随着安伽、史君等粟特首领墓葬在中原出土和大量汉文墓志的新刊,来华粟特人及其历史文化成为丝绸之路研究中的热点。本书深入探讨了入华粟特人的迁徙路线和聚落分布;粟特人在农牧交界地带的生活形态,以 及从聚落到乡里的社会变迁;书中更聚焦于粟特商队的构成、商队首领萨保如何转变为聚落首领并入仕中国;祆祠的社会功能诸问题。并阐发安禄山的种族、宗教信仰及其叛乱基础;强调入华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特性。
作者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力图以陈寅恪所倡导的“通识”方法,对前所不详的粟特文 明,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
殷周秦汉史学的基本问题 豆瓣
作者:
[日]佐竹靖彦主编
中华书局
2008
- 9
此书为“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之一种。原为由佐竹靖彦等编纂的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问题的丛书《中国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卷,这次由中华书局出版其汉译本。本书中包含了佐竹靖彦、古贺登、松丸道雄等日本当代研究中国史问题的著名学者的论文十七篇,内容涵盖中国殷周秦汉时代的国制、法制、历法、水利、财政、兵制、文书、思想等各方面。是了解日本当代学者研究中国殷周秦汉史现状的重要论著。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豆瓣
所属 作品: 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
作者:
余英時
東大圖書公司
2011
- 2
本書是作者四十年來研究陳寅恪史學觀念和文化精神的總集結。一九四九年以後, 陳寅恪已成為中國大陸上唯一未滅的文化燈塔,繼續闡發「獨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但在文字獄空前猖獗的時代,他的史著不得不儘量曲折幽深,詩文也不得不用重重「古典」包裹「今情」,因此形成了一環套一環的暗碼系統。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本書作者在八十年代破解了他的暗碼系統,使他的晚年生活與思想的真相重顯於世 。十餘年以來本書所激發的爭議不斷擴大,最後演成所謂的「陳寅恪熱」,引出了大批有關他晚年的檔案史料。作者充分利用新史料增寫了〈陳寅恪與儒學實踐〉和〈試述陳寅恪的史學三變〉兩篇長文,更全面地闡明他的價值系統和史學思想。而這也是本書最後決定出版的主要原因。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
作者:
李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 8
上博楚简是20世纪90年代与郭店楚简并肩的筒帛古书的又一大发现。作为上博楚简的最初整理者,作者对这批最早公布的简文非常熟悉。《上博楚简三篇校读记》,即其阅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读书笔记,也是继《郭店楚简校读记》之后,作者的另一部筒帛古书个案研究专著。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经过重新排比,重新考订,作者对简文注释者在整理工作中的失误也多所订正。指出《孔子诗论》其实是从《子羔》篇裁出,同卷的简文尚未公布,这部分简文并不是按《诗序》、《颂》、《雅》、《风》和《综论》的顺序排列。由于此册公布的简文,有两种与郭店楚简相同, 作者对二者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可视为《郭店楚简校读记》的姊妹篇。
宋以前医籍考(全两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宋以前医籍考(全两册)
作者:
[日] 冈西为人
译者:
郭秀梅
学苑出版社
2010
- 4
《宋以前医籍考(上下)》为前满洲医科大学东亚醫学研究所研究业绩之一部分。先是,民国十五六年间,生理学教授黑田源次先生兼该所主任时,主张研究中国醫学,必先剖析醫籍之渊源,考察其传承变易,以究明其书籍之真价,否则未足以为信据也。因嘱预科汉学讲师日名静一先生,搜集资料。日名先生乃竭力搜寻,凡耳目之所及者,自历代史志而下,以至明清民国,兼及日本诸家书录,凡三百敷十家,于二三年间,所获资料累积如山。及民国十九年,余白药理学教室转来研究所,至是该所始有专任研究员。因承两先生之委嘱,将日名先生所集资料整理分类、略为条目,作成目录,颜曰《宋代医书目内容一览》,付之油印,以公诸世之同好者。嗣后余舆两先生随时会合,三人鼎坐,就数据之取舍、疑义之释明,互相论议,反复推敲。如斯者历敷载。至二十五年八月,先取其“内经”及“运气”二门,汇为第一辑,始付诸铅印。二十八年四月,刊“难经”及“脉经”二门,为第二辑。二十九年四月,刊“五藏”及“缄灸”二门,为第三辑。三十三年十二月,刊“女科”一门,为第四辑。共印三百部,其中二百部未加装订,拟俟全本完成后,合装一册而行世。其余一百部,每于印成即行装订,盖欲实时颁布于同好也。然除第一辑而外,其传布未宏,故世罕有知此书者。
《周礼正义》点校考订 豆瓣
作者:
颜春峰
/
汪少华
中华书局
2017
- 3
颜春峰、汪少华《〈周礼正义〉点校考订》,是针对孙诒让《周礼正义》点校本的考辨之作。孙诒让《周礼正义》旁征博引,对《周礼》作了总结性的研究。《周礼正义》最重要的版本,是1905年孙氏家藏铅铸版初印本(乙巳本)和1931年的湖北篴湖精舍递刻本(楚本)。汪少华、颜春峰比勘乙巳本和楚本,并参考收藏于台湾的孙诒让手校本,对中华书局“清人十三经注疏”点校本作了全面梳理,为进一步完善《周礼正义》的点校提供了确切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