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禮記正義 豆瓣
所属 作品: 礼记正义(全三册)
作者: [東漢] 鄭玄 註 / [唐] 孔穎達 疏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 10
《禮記正義》七十卷,以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為底本進行點校。《禮記》是中國儒家文化的主幹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禮記正義》是唐代孔穎達奉敕編撰的五經正義中的壹種,是唐代儒家文獻大整理的重要成果,也是後世匯編的《十三經註疏》中的壹種。北京大學出版社影印的日本足利學校藏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是目前公認的最好的《禮記正義》的刻本,2014年影印回國。《禮記正義》目前已有多個點校本,此本首次尚以日本足利學校藏本為底本進行點校,充分吸收了前人成果,力圖呈現壹個較便閱讀的點校本。
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全编 豆瓣
作者: 刘钊 主编 / 郑健飞 中华书局 2020 - 1
《马王堆汉墓简帛字词全编》由《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一书的原班人马编纂,充分利用了《集成》的最新整理研究成果。本书一套两册,一册为《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编》,一册为《马王堆汉墓简帛语词全编》。《马王堆汉墓简帛文字编》利用《集成》整理出的最新最清晰图片切割清理出简帛文字字头,撰写简明扼要的字形分析,附上最有力简练的辞例,改正旧有文字编中字头设立不当、释字错误、字形遗漏、辞例错误、字形不够清晰等缺陷,为大家提供一部高质量的新文字编,以适应研究的需要。《马王堆汉墓简帛语词全编》全面调查马王堆简帛材料的语词使用情况,做出穷尽性的研究。究竟马王堆简帛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汉代语言,有哪些传世古籍所不见使用的语词和值得特别注意的语言现象,都可以通过此《马王堆汉墓简帛语词全编》反映出来。此书可为汉语史研究、辞书编纂提供极为重要且准确、便利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部释读研究出土先秦秦汉文字资料可随时查阅的工具书。
古文字构形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古文字构形学
作者: 劉釗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 5
《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甲骨文中的“倒书”、甲骨文构形分析、早期铜器铭文的构形特点等共16章。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
作者: 沈文倬 浙江大学 1999
《宗周礼乐文明考论》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主要内容包括:略論禮典的實行和《儀禮》書本的撰作;對《士喪禮、既夕禮中所記載的喪葬制度》幾點意見;宗周歲時祭考實;覲禮本義述;漢簡《士相兒禮》今占文雜錯並用說;漠簡《服傳》考;從漠初今文經的形成說到兩漠今文《禮》的傳授;《禮》漠簡異文釋;孫詒讓周禮學管窥;黄龍十二士的定貝和大學郡國學校的設置;“执駒”補釋;對揚補釋;有關《對揚補釋》的幾個問題等。
先秦秦汉出土文献与《诗经》文本的校勘和解读 豆瓣
作者: 蒋文 著 中西书局 2019 - 8
本书对历代尤其是清末以来的研究者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今本《诗经》的成果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全书共分为: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正今本《诗经》文字、辨明《诗经》某字之读法、弄清《诗经》字词意义等几个方面,全面搜罗例证,并条分缕析,既有对成功例子的分析、总结和补充,又有对反面例子的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提出了一些自己利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校读《诗经》的创见。
放马滩简式占古佚书研究 豆瓣
作者: 程少轩 中西书局 2018
本書以天水放馬灘秦簡乙種《日書》爲研究對象,作者對其中與式占相關的竹簡進行了重新的綴合、編聯和分篇,系統地分析了各篇的邏輯關係,最終復原出一篇自成系統、可獨立成篇的占卜文獻——《鐘律式占》,並進一步推測《鐘律式占》應與《漢書·藝文志》所載陰陽五行家文獻《黄鍾》等四種與鐘律有關的古書存在聯繫。
2020年10月13日 已读
可推为科学地研究术数第一人!
已买
呂氏春秋集釋(全二冊) 豆瓣
所属 作品: 呂氏春秋集釋(全二冊)
作者: 许维遹撰 / 梁运华整理 中华书局 2009 - 9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一部大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是研究先秦思想史重要的参考资料。许维遹先生曾任西南联大教授,学养深厚。他的这部《集释》,汇集了民国初年以前历代学者研治《吕氏春秋》的成果,资料丰富,体例严谨,繁简适中,在当时即获得学界的好评。现在我们用新式标点把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2020年10月12日 已读
真不怎麼樣
已买
后汉书(全十二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后汉书(全十二册)
9.5 (8 个评分) 作者: [宋] 范晔 撰 / [唐] 李贤 等注 中华书局 2000 - 5
《后汉书(繁体竖排版)(套装共12册)》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显示更多
显示更少
荀子集解 豆瓣
所属 作品: 荀子集解
8.9 (9 个评分) 作者: 王先谦 中华书局 1988 - 9
《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讲述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他对社会历史进行反思,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历史渊源、学术流派及现实政治问题都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剖析和价值评判。
谈艺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谈艺录
10.0 (9 个评分) 作者: 钱钟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关于中国古代诗文的论艺专著。简装横排繁体本。
吕氏春秋·淮南子 豆瓣
作者: (战国)吕不韦 / (西汉)刘安 译者: 杨坚/前言·点校 岳麓书社 1989 - 3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由秦相吕不韦和汉淮南王刘安分别组织宾客所写的著作。全书思想杂采百家而庞然无统。但使今人感兴趣的是这两部书积累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资料:大量的神话传说,旧史佚闻,前人遗语,古代的科学知识,以及早已湮灭的家派学说。这两部书的文章,述事简洁,说理晓畅; 《淮南子》尤其写的词翰美富,色彩缤纷。《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早在汉时即有注本,今为普及而作白文本。本合订本的底本前者采用陈奇猷的《吕氏春秋校释》,于后者采用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本书之标点、分段,《吕氏春秋》沿用陈氏本;《淮南子》则由杨坚先生参考前人圈点进行标点及分段。本书纳入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系列。
唐语林校证(全二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唐语林校证(全二册)
作者: 王谠 译者: 周勋初 注解 中华书局 1987 - 7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唐语林校证(套装共2册)》是综采五十种书中的材料分门别类而编成的。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家类叙唐语林曰:「长安王谠正甫撰。以唐小说五十家,仿世说分门三十五,又益十七,为五十二门。」他所依据的五十种书,由于原序目还保存,因而给予后人的研究工作不少方便。按永乐大典所保留的原序目,仅存四十八种原书名字,遣佚的两种,四库全书馆臣以为印虬须客传和封氏闻见记,这或许符合事实。只是其中齐集一书,实乃炽齐集之误,玉堂闲话一书,当印庄仁裕的的开天宝遗事。这样,通过阅读原书和研究书目,可以了解这五十种书的情况。
廿二史札记校证(上下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廿二史札记校证(上下册)
作者: 赵翼 / 王樹民 译者: 王树民 校证 中华书局 1984 - 1
《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是清代史学家赵翼的一部著名的读史札记,为史学工作者必读书之一。《廿二史札记校证(订补本)(套装上下册)》对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作了系统的论述,并结合分析考辨订正了重要的史实。王树民先生所作《校证》,对其书中引用的资料逐条校核,纠正了不少错误。自一九八四年出版后,受到国内学术界的欢迎。这次重印,整理者又对全书的内容作了修订补充。
陔余丛考 豆瓣
所属 作品: 陔馀丛考(全三册)
作者: [清]赵翼 撰 / 栾保群 校点 中华书局 2019 - 11
《陔余丛考》,清赵翼著。赵翼是清代有名的诗文家、史学家,《陔余丛考》成书于赵翼循陔事亲期间,是清代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术笔记。《陔余丛考》共四十三卷,全书不分门目,编次前后以类相从,从前至后共有以下主题:论经义,论史学,杂论掌故,论艺文,论纪年,论官制,论科举,论风俗名义,论丧礼,论器物,论术数及神佛,论称谓,杂考证。此次整理,以乾隆五十五年湛怡堂本,即该书的初刻本为底本。整理者对书中大量的引文做了核对和查证的工作,为引文补入了数千出处,另外对于赵氏在征引过程中造成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文字校改或者另出注释加以说明,这些能为读者的阅读和使用提供不少帮助。
太平广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太平广记
作者: (宋)李昉 等编 中华书局 2013 - 3
《太平广记》是宋初人编的大型类书之一,专门收集自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因为成书于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名为《太平广记》。这部书是李防等人奉宋太宗的命令集体编纂的。从太平兴国二年(九七七)三月开始,至次年八月结束,成害五百卷,目录十卷,六年(九八一)正月雕印(据《宋会要》及灸进书表》)。后来因为有人说这部书并非后学者所急需,就把板子收了起来,所以流传不广。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豆瓣
所属 作品: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作者: 张溥 / 殷孟伦注 中华书局 2007 - 5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作者张溥,文集之名,始于阮孝绪七录,后代因之,遂列史志。马贵与经籍考详载集名,人物爵里,著作源流,备具左方,览者开卷,大意已显;然李唐以上,放轶多矣:周惟屈原、宋玉,漠惟枚乘、董仲舒、刘向、扬雄、蔡邕,魏惟曹植、陈琳、王粲、阮籍、嵇康惟张华、陆机、陆云、刘琨、陶潜,宋惟鲍照、谢惠连,齐惟谢跳、孔珪,梁惟沈约、吴均、江淹、何逊,周惟庾信,陈惟阴铿。千余年间,文士辈出,彬彬极盛,而卷帙所存,不满三十余家;藏书五厄,古今同慨。晋挚仲洽总钞羣集,分为流别,梁昭明特标选目,举世称工,澄汰之余,遣亡弥众至逸书编于豫章,古文钞自会稽,巨源宝经宠之帙,容斋发故簏之藏,赵宋诸贤,戮力稽古,不能追续坠简,铺扬词苑,亦惟委之时运,抱痛河海而已。
经籍访古志 豆瓣
所属 作品: 经籍访古志
作者: [日]涩江全善 森立之 等撰 / 杜泽逊 班龙门 点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9
《经籍访古志》是一部由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学者森立之、涩江全善等所撰的目录学著作,全面反映了江户时期日本所藏善本汉籍的情况,是日本学者研究善本汉籍的代表性著作。所收日藏汉籍七百余部,多为日本古写本、宋元旧刊本,以及流传稀少的明清刊本。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医书别为一部附于书后,凡七卷十二万余字。所收各书分别著录书名、卷数、版本年代、藏所、版式、行款、序跋、印记、识语等情况。光绪十一年序徐承祖铅印本为是书通行版本,本书以是本为底本点校。
中国古文字学导论 豆瓣
New Sources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eading of Inscriptions and Manuscripts 所属 作品: 中国古文字学导论
作者: [美] 夏含夷 中西書局 2013 - 8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部夏含夷教授主编的《中国古文字学导论》的特殊价值:
首先是通过这部书可以了解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文字的现状。书中叙述了很多中国学术界的成果,但也着重谈到外国同行的研究,有些是国内不容易接触到的。我们还可以从书后参考文献中得到西方、日本及我国港台地区有关论作的信息。
其次是认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文字材料的观点和方法。例如书的导言强调,与传统的史籍记载不同,出土的古文字材料更多地反映古代中国人们的日常状况和流行信仰,使大家看到当时生活是怎样丰富多彩。在这一类问题上,西方学者的工作很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书中主张对古文字材料进行全面的研究。如吉德炜在谈甲骨文时便说,任何卜辞都不能孤立地研究,必须从文字、占卜、语言、文化等角度去全面考察。现代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必须时刻牢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商代人占卜时认为他们自己是在做什么?
国内读者还可以由《中国古文字学导论》得到一种益处,就是如何翻译中国古文字学特有的名词。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看不懂
已买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豆瓣
所属 作品: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代国家与社会
作者: [日]工藤元男 译者: 曹峰 / [日]广濑薰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 11
对于睡虎地秦简的研究,过去一直集中于法制史资料的分析,鲜有涉及秦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讨论。而本书从“法和习俗”这一社会史研究视角,对睡虎地秦简所见秦律与《日书》作了全新的解读。全书以统一六国过程中秦国与楚地基层社会的关系为焦点,通过对秦简所见秦国官制和日常社会生活中行神信仰等社会面貌的探讨,勾勒了秦国统治制度从最初受到基层社会习俗严重阻碍到逐步走向一元化的复杂转变过程。这一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无疑对推进睡虎地秦简等其他出土文献资料的全面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简帛数术文献探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简帛数术文献探论
作者: 刘乐贤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2 - 6
《简帛数术文献探论(增订版)》从文献学和数术史的角度来解读和认识早期数术文献,一方面注意搜求后世相关记载与出土文献对读,另一方面也注意运用出土资料重新考察某些传世文献,考证疑难数术问题。对以往未被充分重视的出土数术文献,颇多作者首次发布的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