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 豆瓣
所属 作品: 唐人选唐诗新编(增订本)
作者:
傅璇琮
/
陈尚君
…
中华书局
2014
- 11
唐人编选的诗歌总集,可知者有130多种,而今存世者不过十几种。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印了《唐人选唐诗十种》,对唐诗研究起了积极推动作用。1993年,傅璇琮、陈尚君、徐俊三位学者在过去30多年中国唐诗研究的基础上,重新编选整理了一部《唐人选唐诗新编》,共13种,补辑新材料、改换好版本,体现了当时唐诗研究的水准,受到学术界认可。又将近20年过去,此次拟推出新版增订本,仍请原先三位编者在之前基础上加以增补、覆校,来为研究者提供更完整、更高质量的唐人选唐诗文本。
五经异义疏证 豆瓣
所属 作品: 五经异义疏证
作者:
陈寿祺著
译者:
曹建墩整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8
《五经异义疏证》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撰。内容涉及昏冠、聘问、锡命、丧祭、明堂、社稷、争役、田税、器物、乐舞等,每论证一事,辄具今古文经家法,以明其统绪源流,并裁以己意,择善而从。嗣后郑康成对许慎提出辩难,撰《驳许慎五经异义》一书。然自隋唐以来,许久失传已久,后人虽多有辑佚者,但仅存百余篇。清人陈寿祺取王复本、庄述祖本、钱大昭本、孔广森本参订之,其中篇题可考见者有二十五事,有顺序者《田税》第五,《天号》第六、《罍制》第八,依次排列,其他无篇次者则以类相从,略具梗概。又采诸经义疏、诸史志传、《说文》、《通志》及其他学者着述,与许、郑相互发明者,以资稽核,附以己意,加“蒙案”二字,进行疏通证明,加以解说,成《疏证》三卷。自唐儒作《五经正义》,专主郑说而许义渐晦,然其详析异同,旨趣所在多可考见,陈氏辑本较之于他本,实属较优之本,经其疏证,许书几将恢复原状。故有论者谓之“汉师遗说,略见条流”。陈氏《五经异义疏证》对两汉经学的研究,尤具重要参考价值。
述学校笺(全2册) 豆瓣
作者:
【清】汪中 撰
/
李金松 校注
中华书局
2014
- 8
汪中(1744—1794),字容甫,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在学术研究上,他于经学、小学、史学、金石学、诸子学诸领域均有突出成就,其中关于周礼的研究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汪中的文章“土苴韩、欧,以汉、魏、六朝为则”,尤擅骈文,被后人推为清代第一。其文渊雅醇茂,属对精切,多寓以身世之感,驰名当时与后世,如《哀盐船文》、《吊黄祖文》、《汉上琴台之铭》等为各种中国文学史称引节录。汪中的主要作品身后集为《述学》内外二十余篇,与王念孙序、王引之行状、卢文弨祭文一并行世,为学术史与文学史上的名著。
本稿以汪中子喜孙编辑的道光三年刊本为底本标点,增补文章,去取从严,凡有存疑者,一律不录入本编,以力存原貌。笺注部分,设解题、系年、注释三项,或释题义,或详本事,或明典制语词。
该书可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亦可单独出版。
本稿以汪中子喜孙编辑的道光三年刊本为底本标点,增补文章,去取从严,凡有存疑者,一律不录入本编,以力存原貌。笺注部分,设解题、系年、注释三项,或释题义,或详本事,或明典制语词。
该书可列入“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亦可单独出版。
分析书志学纲要 豆瓣
Bibliographical Analysis: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所属 作品: 分析书志学纲要
作者:
[美]G.托马斯·坦瑟勒
译者:
苏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7
《分析书志学纲要》作为书志学之根本的书志分析,其宗旨是调查图书的印刷过程和图书的所有物质要素,在所得出的相关证据的基础上重建图书形成和传播的历史。书志分析是书志描写的预备阶段,为描写书志学提供所需的术语、数据、技术,以及描写的基础。而书志描写基本上就是对书志分析结果以准确、简便又易于理解的形式加以记录。《分析书志学纲要》概述了分析书志学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分析书志学的理论和方法,堪为西方版本学之入门津梁。
雲笈七籤(全五冊) 豆瓣
所属 作品: 雲笈七籤(全五冊)
作者:
[宋] 張君房 編
中华书局
2003
《道教典籍选刊:云笈七笺(繁体竖排版)(套装全5册)》乃宋代张君房所辑之大型道教类书,几录有宋以前之全部古道书。书名云笈七签者,盖因道教自神其教,谓其经文乃天空云气凝结而成,称之为云篆天书,称其书箱为云笈;道书分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玄、太平、太清、正一),总为七部,故谓七签。道藏本原书有遗阙者,亦可藉《云笈七笺(套装共5册)》补其不足,如道教灵验记原本二十卷,而道藏本所收仅十五卷,脱后五卷,即可以《云笈七笺(套装共5册)》之道教灵验记补之。又如《云笈七笺(套装共5册)》卷五七服气精义论凡九篇,而道藏本之服气精义论只收其前二篇,而将后七篇另成一书修真精义杂论,有失原貌,可据以订正。笔者自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点校此书,之后复断续补校,以其提供一较正确且较易读之云笈七签版本。《云笈七笺(套装共5册)》虽非经济之作,然保存部分中华优秀文化,其修性养生之方,确有益于身体健康,如咽液服气即为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之防病治病方法。
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 豆瓣
所属 作品: 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
作者:
小林正美
译者:
王皓月
/
李之美
齐鲁书社
2013
- 7
由日本作家小林正美所编著。内容详细的介绍了唐代的道教教团、天师道和《升玄经》等。本书属于《到教学译丛》系列之十二。
《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在日文版原著内容之外,還新收錄了筆者兩篇論文作為補論,即《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的法位的形成》(載東方學會,《東方學》第百十五輯2008年1月)和《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載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會,《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二十七號2010年3月)。《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法位的形成》是對本書第二章“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道士的位階制度”進行補充說明的論文。該論文中,具體解明了作為上清派道士的法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成為天師道道士法位的經過,以及梁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最高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在唐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被降低一級的理由。還有,《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對第四章關於《昇玄經》的編纂者和編纂年代的結論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該論文中,用實證的方法明示了《昇玄經》的編纂年代。
《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在日文版原著内容之外,還新收錄了筆者兩篇論文作為補論,即《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的法位的形成》(載東方學會,《東方學》第百十五輯2008年1月)和《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載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會,《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二十七號2010年3月)。《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法位的形成》是對本書第二章“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道士的位階制度”進行補充說明的論文。該論文中,具體解明了作為上清派道士的法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成為天師道道士法位的經過,以及梁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最高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在唐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被降低一級的理由。還有,《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對第四章關於《昇玄經》的編纂者和編纂年代的結論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該論文中,用實證的方法明示了《昇玄經》的編纂年代。
池田知久简帛研究论集 豆瓣
作者:
池田知久
译者:
曹峰
中华书局
2006
- 2
对中国思相史研究而言,简帛等新出土资料所具有的意义是决定性的,过去那种仅仅利用传世文献从事研究的方法,已经无法期待取午什么进步。这虽然是事实,然远见卓识这并不等于说传统文献及其研究就无意义、没必要了。传统文献及其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只是被附加了若干限制而已。因此,作者认为,为了促进研究的进步,把新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有效结合起来,是当今最为重要的课题。这项工作,一方面,是在传统文献和用传统文献构筑的中国思想史中为新出土资料的意义做出正确定位,另一方面,是让在基于新出土资料的最新的立场和观点上,对传统文献和用传统文献构筑的中国思想史研究,做全面的反思。——最终结果就是,将上述相反 相承的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从面促进研究的深入,这就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工作。
不管怎么说,简帛等新出土资料对中国思想史研究而言,毫无疑问是提供着新视野新见解的极为重要的资料。由于新出土资料有着惊人的数量和极重要的内容,如果对之持无视或轻视的态度,已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了。
不管怎么说,简帛等新出土资料对中国思想史研究而言,毫无疑问是提供着新视野新见解的极为重要的资料。由于新出土资料有着惊人的数量和极重要的内容,如果对之持无视或轻视的态度,已不可能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了。
传记与小说-唐代文学比较论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倪豪士
中华书局
2007
- 3
本书作者倪豪士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三十余年,著述颇丰。本书收录了作者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撰写的十二篇学术论文,专论包括唐代小说在内的唐代文学。作为海外汉学家,倪豪士的著作显示了与中国大陆学者不同的、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如:《<文苑英华>中“传”的结构研究》一文中,采用结构主义理论进行分析,将《文苑英华》中的“传”分为三种类型;《唐人载籍中之女性性事及性别双重标准初探》一文则采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视角对唐人小说及相关文献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双重标准进行解析。在整部书中,作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尽可能选择合适的理论方法进行解读,得出的结论还是令人信服的。
禹域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 豆瓣
作者:
[日] 中村不折
译者:
李德范
中华书局
2003
- 8
《禹域出土墨宝书法源流考》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内容简介:锡壶(图版1)、永和六年瓮、永寿二年二月瓮、记寿二年三月瓮(图版2)、建宁四年瓮、熹平元年瓮(图版3)、熹平四年瓮、光和二年瓮、初平四年瓮、三字瓮、般若部经(图版4)、[书体辨]、等。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8.7 (6 个评分)
作者:
[法] 索安
译者:
吕鹏志
/
陈平 等
中华书局
2002
- 11
大多数研究道教的人都知道这样一种怪现象,道教本来出自中国,但近现代意义上的道教学术研究却是首先在国外发展起来的。若从上个世纪初涉足道教的法国汉学大师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算起,则外国的道教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如火如荼的道教研究热潮,形成了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道教研究中心。《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介绍了“道藏”中的老庆庄精神、道教史、资料、道教世界、中国文化中的道教;道教和佛教等内容,供相关读者阅读或参考。
抱朴子内篇校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抱朴子内篇校释
作者:
王明
中华书局
1985
- 3
抱朴子内篇做为道教史和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资料,无疑是重要的。前人和近人先后做了不少校勘工作,这次把它们汇合起来,加上我个人一些校语和订正,算是首次的集校。至于注释,向来没有一个注本传世。据纪载,梁朝陶弘景的侄子陶翊在华阳隐居本起录里曾经提到陶弘景所著道书的名目中有抱朴子注二十卷(见宋张君房编云笈七籤卷一百七、宋贾嵩陶隐居内传中)。陶弘景抱朴子注二十卷,当係内篇的注解,但是这个注本早已亡佚,连影子都不见了。现在我将它粗作注释,聊供读者之一助。因为抱朴子内篇不是通俗读物,校释本既有校订文字,又有注释,内容已感繁重,故除个别地方,乘行文之便,聊寓批判之意外(如微旨篇谬称郭巨埋儿得金),对于一般宗教迷信以及封建伦理的说教,率不另加批语。
抱朴子内篇原来单独成书,不与外篇相併。葛洪抱朴子内篇序云:“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凡二十卷,与外篇各起次第也”。葛洪先撰外篇,后著内篇(见黄白)。抱朴子外篇自叙称:“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则内篇为二十卷,应无可疑。唯隋书经籍志道家著录内篇二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内篇十卷为異。现在流传的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卷各一篇;则新唐志十卷本,可能是合两篇为一卷。我相信抱朴子内篇原来就是二十卷,可是卷各一篇,就不一定是原来的样子。因为晉书葛洪传说内篇和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现行本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二篇,内外篇合计仅有七十二篇,距一百一十六篇尚差四十四篇之谱。这四十四篇显然亡佚了。所以严可均铁桥漫稿六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云:“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最后,这里需要声明的。
抱朴子内篇原来单独成书,不与外篇相併。葛洪抱朴子内篇序云:“余所著子书之数,而别为此一部,名曰内篇,凡二十卷,与外篇各起次第也”。葛洪先撰外篇,后著内篇(见黄白)。抱朴子外篇自叙称:“凡著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则内篇为二十卷,应无可疑。唯隋书经籍志道家著录内篇二十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内篇十卷为異。现在流传的抱朴子内篇二十卷,卷各一篇;则新唐志十卷本,可能是合两篇为一卷。我相信抱朴子内篇原来就是二十卷,可是卷各一篇,就不一定是原来的样子。因为晉书葛洪传说内篇和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现行本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二篇,内外篇合计仅有七十二篇,距一百一十六篇尚差四十四篇之谱。这四十四篇显然亡佚了。所以严可均铁桥漫稿六代继莲龛为抱朴子叙云:“今本仅内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最后,这里需要声明的。
再造文明的尝试 豆瓣
所属 作品: 再造文明的尝试
9.3 (6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中华书局
2006
- 6
本书要研究的是胡适。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以一个没有什么身世凭借的二十多岁的青年,回国两年间,即“暴得大名”,一举成为士林之首,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绝无仅有之事。这个极有意思的事例,几十年来吸引了无数学者。故此,有人曾说,胡适的“暴得大名”,就是因为“中国思想界有一段空白而恰好被他填上了”。而今,这个人物已经远离我们数十年,但是关于他的争论却从未停止,胡适,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史学九章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学九章
作者:
汪荣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史学九章》收录有关史学文章九篇,名为"史学九章",意在从九个不同的角度来观测史学的内涵与本质。书中叙论了中外古今多位史家及其著作:十八世纪英国史家爱德华·吉朋及其盛名历久不衰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从其精彩的宏观叙事手法,可见叙事乃史学的根本。近代史学之父兰克掌握原手资料,严格文献考订,首开档案研究之风;然英、美以及中国史学界对兰克多有误解,以为他要把史学建成一种科学,几乎完全忽略了兰克仍一本塔西陀和吉朋以来的叙事传统。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史家汤恩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实与当代史学界主流派的风格背道而驰;汤恩比从事的其实是历史哲学,他自以为可以把历史规律化的尝试,虽盛极一时而终衰。作者从二十世纪后半叶法国安娜学派(即一般所说的年鉴学派)中坚人物布岱尔的著作与史学思想中,洞见此一流派对当代史学研究的贡献与局限,以及随时代而变的趋向。认为章太炎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中应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以信史为追求的目标,以进步发展为史观,为国史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透过对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评估,指出钱穆虽为现代史家,风格却甚传统。除了这些中外史家外,作者尚讨论到如何将中央史与地方史重新整合,以及中国传统史学是否具备西方所谓的史学意识等问题。最后提出钱钟书对历史的看法,加以发挥,约为五则,这位文学家的邻壁之光,颇堪史家借照。作者透过这些主题的探究,强调历史学固然具有文学性,但文可言虚,史必征实,历史学追求真相的本质,绝不可轻易丢弃。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4
本书精选一批有特色的选修课、专题课与有影响的演讲,以课堂录音为底本,整理成书时秉持实录精神,不避口语色彩,保留即兴发挥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现场氛围。希望借此促进校园与社会的互动,让课堂走出大学围墙,使普通读者也能感知并进而关注当代校园知识、思想与学术的进展动态和前沿问题。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
这份课堂讲录大致可以按内容分为四类:一类是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能够运用到中国思想是的研究中,这里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一类是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文物、图像、甚至地图,主要是想改变过去思想史研究资料狭隘其实是视野狭隘的缺欠;一类是尝试使思想史与其他历史研究领域——比如文明史、知识史、观念史、法律史以及社会史——之间有沟通和互动;一类是与传统的思想史研究不同的一些想法,比如作者首倡的思想史研究中“加法”和“减法”。此外,在一头一尾,还讨论了近来中国文史学界的一些新变化和关于文史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力图在更大的背景上考量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境遇、问题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