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买
四库总目唐集提要会证平议 豆瓣
作者: 张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 10
《四库总目唐集提要会证平议》主要是从“当时怎么编”、“当时怎么传”、“后来怎么编”、“后来怎么传”的角度,来考察唐人编唐集与宋人编唐集(也包括明清人重编重辑的唐人别集)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文本关系、结集形式、传播生态等等,具体分为四个阶段来看不同时期唐集编纂的不同情况、若干特点与规律,并以唐宋及以后不同文化传播环境中唐人别集的流传情况为结点,看它们结集与流传的各种媒介与渠道,以期对唐人别集的生产、加工、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作一个整体勾勒和集中描述,是从文本生成论的角度反观与重构唐人别集的“文本旅行”的各种途径与风貌。
国王的两个身体 豆瓣 Goodreads
The King’s Two Bodies: A Study in Mediaeval Political Theology 所属 作品: 国王的两个身体
8.8 (14 个评分) 作者: 恩斯特·H·康托洛维茨 译者: 徐震宇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对嗣后的思考是人类最基本的思考,政治体亦然。
“国王的两个身体”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法学家创制的概念:国王有一个“自然之体”,他个体的肉身,可生病、会疲弱、可朽坏;同时,国王另有一个“政治之体”,永远存续、不可朽坏。然而,政治体世俗化的下发展历史塑造了超越时间的“祖国 ”和“人民”这样的观念,并自然地引向这个身体的“头”,即国王的永久性问题。这个问题是古今政治体的根本问题。
康托洛维茨耗时十年,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目眩的研究,深入探索了“两个身体”的中世纪渊源,从浩瀚的史料中清理出各种与“二体”有关联的思想谱系——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政治体永久性,即人民政体的“头”的永久性问题。他精心雕琢自己一生的巅峰之作,试图用历史材料本身散发出的魅力,抵御激进主义的思潮,揭示现代国家的生成问题。
必须指出:英国剑桥史学派和法国年鉴史学派所建构的西方史学强大话语权,让《国王的两个身体》作为政治思想史经典的谱系,被某些意识形态的蜘蛛网所遮蔽。《国王的两个身体》会让今天的读者想到这样的道理:斩首作为政治体的人民身体的“头”,无异于斩除一个人民国家应该景仰的高贵精神——这意味着一个民族的文明传统的珍珠彻底破碎。
张敦仁本仪礼疏(全三册) 豆瓣
作者: [东汉] 郑玄 注 / [唐] 贾公彦 疏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7 - 4
《仪礼》经注疏之合刊,始于明嘉靖陈凤梧本,然材料淆乱,编校失当,读者病之。厥后递相翻刻,悉祖陈本,自郐以下,更不必论。至清嘉庆时,顾千里激于精舍中人之无识,愤然返乡,重理经籍,乃据严州、景德之校记重编合刊本,欲藉以压倒众侪,彰彼庸陋也,而《仪礼注疏》因得善本,学礼之人,无不叹服,陈刻一脉,自此几绝矣。
顾编注疏,初由张古余出资付梓,刊印精美,阅之怡然,惜相传仅成五十部,传于今者,希若星凤。后虽有阮芸台、刘贞一之翻刻,咸增变化,未惬我辈好古之意,故于甲午赴沪图访得张刻原书书影,众筹印之,旋即售罄,至今又两年矣。迩来幸得同仁支持,师顾堂根基渐立,因思重刊张本,以广流传。此番重刊,虽仍以张本为主体,然诸般细节,改进极多,且改由浙古出版,故成本显增,不得不稍提售价,望诸君谅之。
公羊义疏 豆瓣
所属 作品: 公羊义疏
作者: [清] 陳立 撰 / 劉尚慈 整理 中华书局 2017 - 11
《公羊義疏》凡76卷,為清人陳立所撰。陳氏博通經史,於《春秋公羊》學用力尤深。陳氏上承何休《公羊解詁》解經宗旨,嚴守家法,於三科九旨、王魯說、災異說等均隨文註出,引用三禮,對相關禮制作詳盡考釋,在文字訓詁、辨別經文異字、探求地理位置等方面亦多有所發明。《公羊義疏》以集解之體鉤稽所見解經文獻,舉凡前人舊說,多加征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文本革命 豆瓣
作者: 徐建委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9
在公元前一世纪晚期,中国上古文献的文本形式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其剧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孔子时代。同一部书,在此界限前后,我们需区别对待,而非等而视之。这不仅关乎我们对传世文献的认知,也会左右我们对出土文献价值的评判。若混同这种前后的变化,以东汉以来的传世文本为基础,以《汉书·艺文志》为想象模型,来描述先秦学术或文学,我们勾勒出的只是先秦的镜像,而非早期知识世界的真实图景。
观察西汉以前的知识世界,刘向和《汉书·艺文志》是必要的起点,但也是特别需要超 越的视点。刘向、刘歆父子所描绘的早期知识世界,被班固简化为《汉书·艺文志》中的六艺、诸子等清晰的线描图谱。但是,这个图谱只是一种叙事的结构,我们后来的人被这个叙事结构给“规范”了。如何站在学术传统之外观察这个结构,以及如何超 越它对我们的“规范”,乃是此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元方法。
2020年10月20日 已读
300多页的书卖96,也是“尊重知识”的表现了。
已买
安禄山服散考 豆瓣
所属 作品: 安禄山服散考
作者: 沈睿文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6
安禄山因发动安史之乱兼之特殊身份与宗教信仰而为学界所重,一直受到中外学者的密切注意,相关研究极多,亦颇多发覆。《安禄山事迹》是研究安史之乱的重要文献,本书主要围绕此书,结合考古学资料,考察发生在安禄山、唐玄宗以及二人之间的物事,意在揭示有着宗教信仰的安禄山、唐玄宗的生态。本书可以说是一个杂色拼盘,将不同的碎片拼接在一起,意在表达安禄山种族文化及其服散的状态和陵寝的可能形态、帝王道士唐玄宗的宗教实践及在安史之乱中所起的作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讨论撇开了大的政治事件,而将一些琐屑碎事置于重心位置,只是想讨论安禄山及唐玄宗生活与政治中的另一面向,并没有以此偏盖全的意思,读者阅读时内心自当明白、把握。
2020年10月20日 已读
真心无聊
已买
字里书外 豆瓣
作者: 刘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字里书外》,写书家、书事、流派、风格流变,纵贯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历史。那些今人或熟悉或不熟悉的书家、作品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透露着个人与时代的气质。
中华礼藏·礼经卷·仪礼之属·第二册 豆瓣
作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礼学研究中心 编纂 / [东汉] 郑玄 注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经卷仪礼之属第二册,主要为仪礼郑玄著贾公彦疏的《仪礼注疏》的点校本的下册。
中华礼藏·礼经卷·仪礼之属·第一册 豆瓣
作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浙江大学礼学研究中心 编纂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为仪礼之属第一册。本册包括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汉简《仪礼》、贾公彦《仪礼注疏》第1卷至第20卷。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所属 作品: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9.1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文献学读书记 豆瓣
作者: 乔秀岩 / 叶纯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9
这本书集合了十七篇文章,是作者多年来与文献打交道的点滴展现,既有对古籍整理的学理研究,也有对经眼作品的品评判断;既有学者科学、审慎的角度,也记录下了研究、出版古籍过程中可爱美好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是他们学术生命最好的展现,也是我们有效了解古籍版本、古籍整理知识的不二参考。
2020年10月20日 已读
请务必配合新橋君《<北京读经说记>缴没小记》进行批判阅读!
已买
汉唐职官制度研究 豆瓣
所属 作品: 汉唐职官制度研究
作者: 陈仲安 / 王素 中西书局 2018 - 1
本书包括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举制度和俸禄制度4章。研究对象是汉唐时期中央与地方的职官制度。对于这一时期中央职官制度的两大变化:一是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的三省制;一是从唐前期的三省制变为唐后期以及五代北宋前期的使职差遣制。着重对史学界讨论不多的后一个变化进行研究,认为使职制度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产物,同时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所使然。而地方职官制度的两大变化:一是从秦汉郡县二级制变为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一是从隋及唐前期州县二级制变为唐后期道州县三级制。同样对史家着墨不多的后一个变化进行分析,认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划,都只须实行二级制,新增的第三级,主要是由监察区划演变而成,也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产物。
古今同观 豆瓣
作者: 刘涛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 - 8
刘涛的《古今同观》是对古今书法进行贯通性的研究和和深入浅出的介绍。集中所收杂文随笔,所记大体是书坛的古人今事。说古人,依据文献这个百宝箱,古人留下的书迹也是宝贵资料。读古书如对古人,读古人的书迹更有亲切感。说书迹,无论古人今人,不管如何变,书体不出篆隶正草行,技法不外用笔结字。放到书写者生活的时代里比观,看其来龙去脉,大体可以把握他是如何写,又写得如何。记眼前的今事,是阅世,也是阅人。这些杂写有古有今,且是读书阅世的一点观感,故名为“古今同观”。
2020年10月20日 已读
稍嫌杂芜
已买
放马滩秦简及岳麓秦简《梦书》研究 豆瓣
作者: 孙占宇 / 鲁家亮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
本书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08JZD0036)重要成果《秦简牍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是关于秦简所见数术问题的学术专著,主要以放马滩秦简和岳麓秦简《梦书》为基本史料和研究对象,结合相关传世文献和出土汉简等,就秦简相关文本,《十二支占盗》与十二生肖源流,《星分度》的距度系统及相关问题,秦简日书所见早期置建法、禹步及反支、太岁及刚柔日,梦书文献源流,梦占文化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考释、梳理文本基础之上,系统探讨了秦简所见相关数术之学。
史学经学与思想 豆瓣
所属 作品: 史学经学与思想
作者: 刘家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关于“史学”、“经学”、“思想”这三方面所作的文章。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重在理论问题的探讨,如比较研究与世界势力、中国传统史学等。第二部分重在经学极其与史学的关系的探讨。第三部分是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或与思想史背景有关的文章,如殷周关系研究、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儒家孝道与家庭伦理的社会化等。

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
一、历史的比较研究
二、历史的比较研究与世界历史的关系
三、关于历史比较研究的限度问题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一、问题提出的缘由
二、关于史学的求真问题
三、关于史学的致用问题
四、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的关系问题
先秦史学传统中的致用与求真
一、关于史学的致用
二、关于史学的求真
司马迁史学思想中的变与常
一、司马迁对于历史上的变的论述
二、司马迁对历史上的常的论述
三、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一、弁言——略说“历史理性”
二、以人心为背景的历史理性的曙光(正)
三、与人心疏离的历史理性的无情化(反)
四、天人合一的历史理性的有情有理化(合)
史学在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地位
一、史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分合中所显现的特点
二、中国传统史学与经学的关系
三、史学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学术中处于不同地位之原因
关于通史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一些可能与“通史”有关的西方词语和中文里的“通史”之异同
三、“普世史”与“通史”两种史学传统试析
四、通史体例与通史精神
理雅各英译《书经》及《竹书纪年》
一、引言
二、关于理氏译注《书经》的思想
三、对理氏《书经》和《竹书纪年》的翻译之讨论
四、结语
引用书目
理雅各英译《书经》《竹书纪年》的文献考证
引言
一、关于《古文尚书》真伪及有关文献的问题
二、关于《竹书纪年》流传与真伪的问题
结语
理雅各英译《春秋》及《左传》
一、理雅各译《春秋》经兼收《左传》
二、理氏依照中国传统以《春秋》为经,但又对之深致怀疑与不满
三、理氏否定《春秋》、同时却肯定《左传》
四、论理氏关于《春秋》和《左传》的见解
五、理氏对于《春秋》《左传》的译文
理雅各与安井衡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的异同
一、理雅各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
二、安井衡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
三、理雅各与安井衡对于《春秋》《左传》的见解的异同
《春秋三传》与其底本《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三、关于《春秋三传》与《钦定春秋传说汇纂》的异同
孟子和儒家经传
一、孟子称引《诗》《书》、述孔子之意的时代特点
二、孟子对构成儒家经典系统的贡献
三、孟子对以“传”传“经”传统的贡献
四、孟子的述经与~_
从清儒的臧否中看《左传》杜注
一、清儒对于杜注的批评
二、杜注优点非清儒批评可掩
关于殷周的关系
一、周人对殷周关系的转变所作的解释
二、春秋时代末叶至清代学者对殷周关系的研究
三、20世纪以来关于殷周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二重证据研究法的几点个人体会
引用书目
先秦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
二、问题的提出
二、商周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
三、春秋战国时期天下一家思想的成长
儒家孝道与家庭伦理的社会化
一、儒家孝道的渊源
二、儒家的孝学说
三、《孝经》和孝道在汉代的盛行
关于战国时期的性恶说
一、战国早、中期人性恶的思想的萌生
二、关于荀子的性恶说
三、韩非子的性恶说
《左传》中的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
一、“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释义
二、《左传》中的人本思想
三、《左传》中的民本思想
四、《左传》中人本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汉代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
一、《公羊传》中的“大一统”思想
二、董仲舒天人合一体系中的“大一统”思想
三、何休的“三科九旨”与“大一统”
史学的悖论与历史的悖论
一、关于世愈乱而文愈治的问题
二、关于实与而名不与的问题
后记
荒原 豆瓣
The Complete Poems of T. S. Eliot 所属 作品: 荒原
8.9 (94 个评分) 作者: [英] T·S·艾略特 译者: 裘小龙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7
艾略特被称为“世界诗歌漫长历史中一个新阶段的带领人”,是英语诗歌界“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本书全面收录了T·S·艾略特的诗歌。他在诗歌中通过用典暗示、启发读者,含蓄而且深刻地表达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看法和自己的心路历程。
晚近的历史记忆 豆瓣
作者: 陈晓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1
五代十国的历史于两宋—尤其是北宋—乃近代史。这段混乱跌宕的历史,是两宋的政治高层、知识群体乃至一般民众关注的重大话题之一。两宋时期,一方面,有关五代十国的追忆、伤痛、愤懑、鄙夷、期待,种种复杂而又难以厘清的思想情感,皆在数百年间关于五代十国史的著述与议论中隐隐再现,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唏嘘感叹:另一方面,有关五代十国的反思、考量、鉴知、比照,诸多理性提升与焦虑,又在两宋的体制架构、政治实施与意识形态取向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本书就是对上述内容的系统梳理和整体研究。
穆天子传汇校集释 豆瓣
所属 作品: 穆天子传汇校集释
作者: (晋) 郭璞 注;王贻樑,陈建敏 校释 中华书局 2019 - 5
《穆天子传》是西晋初年汲郡古墓所出大量竹书中之一种,保留了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是书详载周穆王巡游之事,是一部存在一定争议,同时也极有价值的古代文献。晋代郭璞为之注释,清代以来该书得到重新整理与研究,民国以来的学者又以新观念、新方法进行研究,日本、法、德等国家的学者亦加入行列。王贻梁、陈建敏搜集明代以来《穆天子传》的众多版本、注疏及研究文著,进行校勘和注释,著成《穆天子传汇校集释》,于1994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资料搜集较为齐备,重视出土文献资料的使用,考证态度严谨,为学者研究提供诸多便利。此次重新排印整理,收入《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