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
经学历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经学历史
8.8 (12 个评分)
作者:
皮锡瑞
中华书局
2008
《经学历史(竖排版)》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经学史。在书中,皮锡瑞以今文经举作为经学的正宗源头,在经学发展各时期的叙述中,以今文经学在各个时期舶发展为依归而进行判别。全书共分十个部分,分别论述经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
中国经学,假使我们慎重点说,上追到西汉初年为止也已经有二千百多年的历史。这二千多年中,经部书籍,因为传统的因袭的思想关系,只就量说,也可以配得说汗牛充栋。不说别的,我们只要一看纳兰性德汇刊的通志堂经解,经解,也几乎使你目眩多至若列举朱彝尊经义考的书目,那翼所谓「更仆难数」了。但是,假使我们能够应用史学家处置史料的手段,这许多繁重的著作,也不过可以归纳为三大派,所谓「经学的三大派」。
中国经学,假使我们慎重点说,上追到西汉初年为止也已经有二千百多年的历史。这二千多年中,经部书籍,因为传统的因袭的思想关系,只就量说,也可以配得说汗牛充栋。不说别的,我们只要一看纳兰性德汇刊的通志堂经解,经解,也几乎使你目眩多至若列举朱彝尊经义考的书目,那翼所谓「更仆难数」了。但是,假使我们能够应用史学家处置史料的手段,这许多繁重的著作,也不过可以归纳为三大派,所谓「经学的三大派」。
時間‧歷史‧敘事 豆瓣
所属 作品: 時間‧歷史‧敘事
作者:
李紀祥
華藝數位
2013
- 5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 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林子裡有兩條分歧的路,
我選擇了那人煙稀少的一條,
--Robert Frost, 1916
讀書為何?何謂讀書?
治史又為何?又為何而治史?
若期待旁人的悅讀,
增加書店的讀者,
則何以有人寧看電影室中的神隱少女?
究竟多少學思
在下筆後能回顧而無憾?
作者與讀者迭盪出的無邊世界
究竟是只能深深著迷於一個邊陲角落
抑或是成就一個大世界的關懷?
於過去、現在、將來
咖啡廳與書案上的墨香啜韻
當時姿態已沉吟至今
後之覽者,將如何視之?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林子裡有兩條分歧的路,
我選擇了那人煙稀少的一條,
--Robert Frost, 1916
讀書為何?何謂讀書?
治史又為何?又為何而治史?
若期待旁人的悅讀,
增加書店的讀者,
則何以有人寧看電影室中的神隱少女?
究竟多少學思
在下筆後能回顧而無憾?
作者與讀者迭盪出的無邊世界
究竟是只能深深著迷於一個邊陲角落
抑或是成就一個大世界的關懷?
於過去、現在、將來
咖啡廳與書案上的墨香啜韻
當時姿態已沉吟至今
後之覽者,將如何視之?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 豆瓣
作者:
孙逊
/
钟翀 主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7
- 8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汇集了217种与上海相关的古舆图与近现代地图,时间上起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下迄于1949年,跨越了明、清及民国等三个时代。内容上则将这些地图分为十个图组共三册加以编排,大体展现了传世上海城市古旧地图的全貌。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精选善本,系统梳理。历代流传下来的上海城市地图种类繁多,版次复杂,为求系统、完整展现上海城市地图的演变历程与城市历史文脉,《上海城市地图集成》遴选具有如下特征的最珍贵、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城市地图入编:(1)绘制年代早;(2)测绘质量较高;(3)具有地图学史研究价值、能够展现该时代地图文化特色的官方或民间地图;(4)在上海乃至中国的城市史与城市史地、城市规划建设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 该书所选地图,多为此类图像文献之善本。编者不仅网罗了目前见存的明中叶至近代初上海城市地图,而且也较为系统地收录了近代以来工部局、北华捷报与字林西报社、日本堂、至诚堂、商务印书馆等上海地图主流制作机构所刊之图,并介绍了这些地图的类型与版式变化。同时,对于晚清以降中外官民机构所作的上海地图,在上述选图原则之外,对其中再版较多的图,则尽可能选用初版者,并以附图展示与著录文字的形式说明其再版情况,以求从制图主体等方面对各类上海地图进行初步的系统梳理。通过这样的采择与处理,尽可能将古往今来上海地图丰富多彩的样式呈现出来。 专业编排,详细著录。该书精选的二百余种上海地图,形态各异,年代跨度近五个世纪,全书以成图年代为脉络做了大致编排,并在此基础上区分了十个图组,以便研究者检索浏览与研究利用。 古旧地图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历史图像文献,与一般书籍类文献相比,不仅形态差异甚大,而且往往缺乏对制图者与创作年代的必要记载,更缺乏对于制作原委、测绘方式等与创作背景相关信息的明确记录。为此,该书编者在图像资料入手伊始即行开展了针对这些地图的信息整理与考证著录工作。本书入编地图均有著录和提要。著录部分主要包括图名、绘制者、刊印或出版者、绘制或刊行年代、印刷形式、图幅尺寸、比例尺、收藏地及传存状况等;提要部分主要是针对该幅地图的相关研究、考证,可以说是最新研究成果的体现。 资料翔实,印制精良。历代传存的上海地图,形态不一,尤其是图幅差异甚大,从两张全开拼接成巨幅图到64开小册页,不一而足;制印方式多样,从绘本、刻本到近代的石印、铜版、胶印等,琳琅满目。为应对复杂多样的图版与印刷装帧形式,《上海城市地图集成》采用了全彩大八开精印、每页对折展开为四开的独特制本形式,而对于原图为全开甚至两张全开拼接而成的超大幅面之图、或长宽比超大的长条形图幅之图,版面设计者采取了四折页与三拉页等形式;对于图幅较大、乃至特异的十字形图幅之图或密排极小字体的地图,则一般采用分割全图以放大局部等形式。如此复杂的排版设计,使得本书的装订只能采用成本昂贵的全手工作业方可实现。 《上海城市地图集成》汇聚了近五个世纪以来的上海城市地图,全面反映了此类地图的演化脉络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为便于读者查询和专家研究,除纸质图书外,在本书出版的同时,出版社已经开通网络版端口,并将在未来开发更为丰富的电子出版物。
儒藏(精华编·四七) 豆瓣
作者: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 编纂
/
[清] 胡培翬 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2
自凌廷堪、阮元倡为“以礼代理”之说,一时诸儒沿波而起,对礼颇多钻研,亦多有所成。其质疑辨难,细搜详考,极大地推进了礼学研究的深化,且为礼学的集大成奠定了基础。胡培翚继而崛起,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整理发挥。其所著《仪礼正义》,即是《仪礼》学集大成之作。继贾疏而后,是书最称该博。
此集大成之作的完成,标志着《仪礼》学新局面的开启。就此书的撰作过程来看,其成书实非易事。观胡培翚之致力于此,前后历四十余年,穷思极研,俯仰其间,颇有一段艰辛历程。胡培翚之《仪礼正义》,主旨在以郑注为宗,辨贾疏之不足,旁证博辨,辅翼郑氏。
尤可称道者,是他能于浩翰的文献中疏理爬剔,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囊括众长,发前人所未发。虽所论辨未必皆精,然从整体上来看,实无出其右者。其所成书,不唯总结《仪礼》研究成果,亦为后之研是经者,开辟了新的门径。然而,可惜的是,胡培翚差五篇(《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未能完帙,后虽有杨大堉为之辑补,终因学力不及,不唯体例与前不合,识力亦远不及培翚,致使《仪礼正义》未能尽善。
此集大成之作的完成,标志着《仪礼》学新局面的开启。就此书的撰作过程来看,其成书实非易事。观胡培翚之致力于此,前后历四十余年,穷思极研,俯仰其间,颇有一段艰辛历程。胡培翚之《仪礼正义》,主旨在以郑注为宗,辨贾疏之不足,旁证博辨,辅翼郑氏。
尤可称道者,是他能于浩翰的文献中疏理爬剔,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囊括众长,发前人所未发。虽所论辨未必皆精,然从整体上来看,实无出其右者。其所成书,不唯总结《仪礼》研究成果,亦为后之研是经者,开辟了新的门径。然而,可惜的是,胡培翚差五篇(《士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未能完帙,后虽有杨大堉为之辑补,终因学力不及,不唯体例与前不合,识力亦远不及培翚,致使《仪礼正义》未能尽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集释 豆瓣
作者:
俞绍宏
/
张青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3
本集释汇集学界有关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字词考释及残简缀合、简序编联、篇章重组、文献源流探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辑录已刊的九册上海博物馆藏楚简文献,依册按篇逐句对其字、词做出集释。集释时征引诸家之说简明扼要;尽力做到择善而从,按断公允。本成果将为传统文史哲诸学科学者更加方便、快捷、正确、有效地使用沪简材料进行相关研究提供极大的帮助,从而推动、促进相关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
天水放马滩秦简 豆瓣
作者: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华书局
2009
- 6
本書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完整發表一九八六年在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黨川鄉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全部簡牘,並以考古發掘報告收録與此同時發現的十四座秦漢墓的文物資料。
放馬灘一號秦墓屬戰國晚期,出土秦簡共四六一枚。簡書內容分甲種《日書》、乙種《日書》和《志怪故事》三種。其中,甲種《日書》七三枚,包含《月建》、《建除》、《亡盗》、《吉凶》、《禹須臾》、《人日》、《生日》、《禁忌》等。乙種《日書》三八一枚,包含《月建》、《建除》、《置室門》、《門忌》、《方位吉時》、《地支時辰吉凶》、《吏聽》、《亡盜》、《晝夜長短》、《臽日長短》、《五行相生及三合局》、《行》、《衣良日》、《牝牡月日》、《人日》、《四廢日》、《行忌》、《五音日》、《死忌》、《作事》、《六甲孤虛》、《生子》、《衣忌》、《井忌》、《畜忌》、《卜忌》、《六十甲子》、《占候》、《五種忌》、《禹步》、《正月占風》、《星度》、《納音五行》、《律書》、《五音占》、《音律貞卜》、《雜忌》、《問病》等。《志怪故事》七枚。
這是繼一九七五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之後又一次重大秦簡發現。由於它是在秦人發祥地——天水首次出土的典籍文獻,直接爲秦史、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新資料。《志怪故事》被譽爲‘我國最早的志怪小説’,在民間通俗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號秦墓隨葬物品中的七幅木板地圖,是迄今爲止我國最古老的地圖。五號漢墓的紙本地圖殘片,是迄今爲止我國最早的實用麻紙和紙質地圖,對中國造紙史和歷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本書綜合考古、歷史、古文字、古籍整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將出土文獻與考古資料融爲一體,全面地記録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西部這一重要考古成果。
放馬灘一號秦墓屬戰國晚期,出土秦簡共四六一枚。簡書內容分甲種《日書》、乙種《日書》和《志怪故事》三種。其中,甲種《日書》七三枚,包含《月建》、《建除》、《亡盗》、《吉凶》、《禹須臾》、《人日》、《生日》、《禁忌》等。乙種《日書》三八一枚,包含《月建》、《建除》、《置室門》、《門忌》、《方位吉時》、《地支時辰吉凶》、《吏聽》、《亡盜》、《晝夜長短》、《臽日長短》、《五行相生及三合局》、《行》、《衣良日》、《牝牡月日》、《人日》、《四廢日》、《行忌》、《五音日》、《死忌》、《作事》、《六甲孤虛》、《生子》、《衣忌》、《井忌》、《畜忌》、《卜忌》、《六十甲子》、《占候》、《五種忌》、《禹步》、《正月占風》、《星度》、《納音五行》、《律書》、《五音占》、《音律貞卜》、《雜忌》、《問病》等。《志怪故事》七枚。
這是繼一九七五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之後又一次重大秦簡發現。由於它是在秦人發祥地——天水首次出土的典籍文獻,直接爲秦史、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新資料。《志怪故事》被譽爲‘我國最早的志怪小説’,在民間通俗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一號秦墓隨葬物品中的七幅木板地圖,是迄今爲止我國最古老的地圖。五號漢墓的紙本地圖殘片,是迄今爲止我國最早的實用麻紙和紙質地圖,對中國造紙史和歷史地理的研究具有重大價值。
本書綜合考古、歷史、古文字、古籍整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將出土文獻與考古資料融爲一體,全面地記録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西部這一重要考古成果。
皇侃之經學 豆瓣
作者:
陳金木
國立編譯館
1995
- 11
「皇侃之經學」一書之撰作,乃在藉探明皇侃經學之體制、內容,思想與得失,進窺義疏學之究竟。
本論文共一冊,八章,都二十萬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檢討以往研究之成果,並陳述研究之步驟與 論述之程序。 第二章:皇侃所處之時代。說明南北朝之政治現象與學術風尚。 第三章:皇侃之生平與著作。旨在參證皇侃之生平,考辨皇侃之著作。 第四章:皇侃之禮記學。對輯佚諸本提出檢討,析論禮記義疏佚文之形式與內容,並 評論其得失。 第五章:皇侃之考經學。重探敦煌本孝經鄭氏解義疏之作者,考辨與析論考經義疏之 佚文。 第六章:皇侃之論語學(上)。旨在探研論語義疏之流傳、板本、真貌三者。 第七章:皇侃之論語學(下)。旨在探研論語義疏之體例、思想,並加以評論。 第八章:結論。簡述本題之要點,皇侃治經之特色與經學之貢獻,並說明本題研究之 不足及今後研究之方向。
本論文共一冊,八章,都二十萬言。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之動機與目的,檢討以往研究之成果,並陳述研究之步驟與 論述之程序。 第二章:皇侃所處之時代。說明南北朝之政治現象與學術風尚。 第三章:皇侃之生平與著作。旨在參證皇侃之生平,考辨皇侃之著作。 第四章:皇侃之禮記學。對輯佚諸本提出檢討,析論禮記義疏佚文之形式與內容,並 評論其得失。 第五章:皇侃之考經學。重探敦煌本孝經鄭氏解義疏之作者,考辨與析論考經義疏之 佚文。 第六章:皇侃之論語學(上)。旨在探研論語義疏之流傳、板本、真貌三者。 第七章:皇侃之論語學(下)。旨在探研論語義疏之體例、思想,並加以評論。 第八章:結論。簡述本題之要點,皇侃治經之特色與經學之貢獻,並說明本題研究之 不足及今後研究之方向。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 豆瓣
作者: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
中西書局
201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 豆瓣
作者: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编
/
黄德宽 主编
中西书局
2020
- 1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共收录竹简五种八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四告》记周公旦、伯禽父、周穆王、召伯虎四人的四篇告辞,其中第一篇内容与《书·立政》相关。这四篇告辞,各自独立,体现了书类文献的特点。《四时》、《司岁》与《行称》三篇皆是数术类文献。《四时》与《司岁》原系连续编号,抄写在同一卷。《四时》记一年十二月三十七时的星象和云、雨、风等物候,自成体系,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天文星象和历法时令有重要价值。《司岁》述太岁运行一周十二岁所值之辰及其吉凶,系迄今所见最早完整记录十二岁名的文献。《行称》与《病方》抄写在同一卷。《行称》记一月“六称”之期、利弊和成效,所记称行之事均属政事,是目前所知首篇专述一月内政事宜忌的先秦文献。《病方》载病方三种,前两种属酒剂,末一种为汤剂,是迄今所见抄成年代最早的方技类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