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o - 标记
昨日也曾愛著他 豆瓣
昨日は彼女も恋してた
作者: 入間人間 / 译者: 許金玉 台灣角川 2012 - 8
★日本Amazon五顆星推薦
★一段由「現在」與「過去」交織而成的穿越戀曲
★命運並非是愈壯闊愈好,即便再微小,也足以改變我們的人生
無論何時,都只為妳──
住在小小離島上的我與坐在輪椅上的真知,曾是最密不可分的夥伴。
而隔開我與真知的,是九年前的一個約定。
我們孩子氣地打了賭,下了一個小小的賭注。
那是完全不曾思考後果,只單純享受當下那一刻的我們,犯下的錯誤;
也是遠比身形還巨大,無法張開雙手環抱,也無法捨棄遺忘的失敗。
從此,我們之間變得水火不容。
而這樣的我們,卻穿越了時空。
當看見用自己的雙腳朝我們跑來的「小真知」,我才驚覺我們回到了九年前的「過去」。
在這個名為過去的「現在」,我可以改變自己始終後悔不已的遺憾。
關於時光旅行的結局,悲劇與喜劇皆有,
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你願意不顧一切、毫不猶豫地守護住眼前自己感受到的幸福嗎?
創作鬼才入間人間獻上穿越時空的青春戀曲上篇!!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六百六十円的實情 豆瓣
六百六十円の事情
作者: 入間人間 / 宇木敦哉 译者: 林冠汾 台灣角川 2012 - 6
輕小說鬼才作家──入間人間跨足文學界的最新作品!
世上所存在的引力,絕對是抱著好玩的心態在配置城市裡人們的位置吧!
「你會做豬排蓋飯嗎?」
BBS上一則看似平淡的留言,卻如同一條「繩子」般,
牽引起五個不同的人生,演變成一齣日常群像劇。
世上人們形形色色,有男有女,有男友與女友、父母與小孩、
老師與學生、老爺爺與老奶奶;當中有著「認真的人」,當然也有著「沒用的人」。
每一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微小但重要的人生。
當這些人生相互交集,彼此間將擦撞出怎麼樣的火花?
一碗豬排蓋飯,究竟能夠引發多少事件?
擅長以獨特敘事風格描寫青春群像劇的入間人間,此次嘗試以日常生活為題材,
描述一群因BBS上的一句話而相互連結的一群人彼此間的故事。
跨越年齡的青春群像劇,就由一碗豬排蓋飯展開。
不管年紀變得多大,我的人生永遠是接下來才要開始。
不會做豬排蓋飯,人類也不會滅亡。
不會做豬排蓋飯,朝陽依舊會升起。
不做豬排蓋飯,也會慢慢老去。
但是,不再做豬排蓋飯後,我的地球就停止轉動了。
我還會做豬排蓋飯嗎?
為什麼我會向他人詢問這個問題呢?
五則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故事,
微不足道,卻又十分重要的,屬於每個人各自的實情……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安達與島村 01 豆瓣
安達としまむら
7.9 (17 个评分) 作者: 入間人間 / のん 译者: 哈泥蛙 台灣角川 2014 - 3
★奇才入間人間又一校園系力作登場!
★高中女孩間的微妙友誼物語就此展開。
高一女學生安達與島村是好朋友,她們總是膩在一起聊天,
偶爾打桌球,培育著名為友情的情感。
然而某天夜晚,安達夢見自己和島村接吻,
因此意識到了一份不一樣的情感!?
過著日常生活的女高中生──安達與島村。
這一天,彼此的關係稍微起了改變。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說謊的男孩與壞掉的女孩 1 豆瓣
7.4 (12 个评分) 作者: 入間人間 译者: 莊弼任 台湾角川 2008 - 9
舞台是同時發生小學生兄妹綁架事件與連續獵奇殺人的鄉下城市。這個城市在八年前也發生過綁架事件,犯人綁架兩名小孩監禁一年之久,並施加暴行及性虐待。「我」和「麻由」都是事件的被害者。在這裡,「我」以「阿道」的身分,和「小麻」御園麻由重逢。然後,我在麻由家的房間裡──看到了失蹤的小學生兄妹。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当权的第三帝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9.5 (34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哲理庐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在纳粹党当权之初,没有人认为它会掀起又一场战争浩劫。在短短的六年间,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政策,镇压政治运动,整顿就业市场,刺激经济复苏,整合民间机构,打造民族共同体。正当德国人适应着新秩序带来的急剧变化,因繁荣稳定的假象而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却不知不觉地被绑在纳粹的战车上,高速驶向滚滚硝烟之中。原来,和平的纳粹德国是为发动战争而服务的。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 埃文斯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以海量的数据分析与官方档案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揭露了纳粹党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事实 豆瓣
The Facts: A Novelist's Autobiography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毛俊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2
◆ 从生活的真实剧情里调制出半想象的生命,这就是我的人生。
∽ ∽ ∽
《事实:一个小说家的自传》是菲利普·罗斯“罗斯系列”的第一部。小说以“我”罗斯与祖克曼(作者创造的第二个我)一去一回两封信为开头和结尾,中间分五个部分:序幕、安全的家园、乔学院、我梦想中的女孩、现在我们也许可以开始,追溯“我”从犹太小镇男孩变成功成名就小说家的人生轨迹。小说在严格的非虚构叙事下,呈现出一个“未经修饰”的“罗斯”——一个初露头角的艺术家、学生、儿子、情人、丈夫、美国人、犹太人,开诚布公地探讨了小说和自传的关系:有多接近就有多遥远。"
∽ ∽ ∽
* 感人至深。——《伦敦书评》
* 一部令人目眩的作品。——《纽约时报》
* 一次对小说家生活严肃而生动的改写。——《纽约书评》
* 活力充沛,引人入胜。——《独立报》
* 他好像是那种群居僧:献身工作,严格自律,鲜有爱好,但又时不时地像土拔鼠钻出地洞那样讲个笑话、吹吹牛皮。——石匠好友鲁斯•默多克
* 尽管独特性本无高下强弱之分,罗斯的独特却近乎离谱,他恶趣味般只做自己、自己、自己。——马丁•艾米斯
* 他技巧娴熟,机智幽默,富有生气,具有名家风范。——索尔•贝娄
* 他是一位伟大的现代情色史学家。——米兰•昆德拉
* 他是一个美国性多于犹太性的吟游诗人,归属感与爱国精神是他吟咏的主题。——伊丽莎白•裴科达
* 他是一位拥有非凡写作技巧、胆识过人的作家,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对敌对势力的宣战。——弗兰克•克默德
* 纯粹的活力——这是罗斯最重要的天赋和才能,是他和美国所共有的,也是他留给文学的遗产。——扎迪•史密斯
* 菲利普•罗斯应该位于索尔•贝娄和约翰•厄普代克之间。这样说不是基于某种商业的或者学院批评的顺序,而是他们比肩而立。——孙甘露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不忍面对的真相 豆瓣
作者: 冯学荣 九州出版社 2015 - 5
作者从中国近代史中找出30个事件,以凿实的第一手史料为证据,刨根问底,去伪存真,回归常识,澄清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披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作者娓娓道来,观点新颖,通俗易读,既戒除了学术著作的艰深枯燥,也避免了戏说历史的轻浮失真,适合目前大众历史阅读趋向。
编辑推荐:
★人们平素深信不疑的一些“历史常识”,往往未必就是真相。本书作者无意哗众取宠,只是把国人不敢面对、不愿面对、不忍面对的史实细节未加掩饰地介绍给大家。
★ 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如果国人对历史没有切实的理解,那么不堪回首的历史一定会再现。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日本:生存的艺术 豆瓣
Bending Adversity: Japan and the Art of Survival
作者: [英]戴维•皮林 译者: 张岩 中信出版社 2019
对经历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打击”的日本来说,2011年注定是无比艰难的一年,这暴露了日本人对地壳不稳定性、经济脆弱性和政治改革必要性的长期担忧。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前主编、《金融时报》东京分社的前社长戴维•皮林对日本社会的探索便始于此。作者将这些历史事件作为这本书的开头,以2019年日本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结尾,帮助我们探察和理解这个国家的过去。他在书中探讨了日本的精神、社会、经济及政治生活,从而细致展现了这个经常被误解的岛国及其人民。
曾任驻日记者长达7年的他采访了日本各个阶层的群体——政界大人物、知名艺术家、实业家、年轻人、老年人、主妇等,深入日本人的文化矛盾、焦虑、野心以及生存策略,以敏锐的文化鉴赏力描绘出一个立体而多面的日本:既存在令人窒息的同质化,也有着令人惊讶的集体适应变化的能力。这种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曾让日本民众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带领他们走出困局,令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之一,却也暴露了其脆弱之处,让一部分日本人滑向“迷失”。
增长该不该成为压倒一切的追求?衰退就意味着死亡吗?就日本的情况,作者提出这样的问题。面对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将从《日本:生存的艺术》这本书中获得多重灵感和反思。
2020年2月27日 想读
五四之魂 豆瓣
作者: 林贤治 漓江出版社 2012 - 1
《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国散文五十年》内容简介:五四是现代中国的起点。作者流连于五四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与思想历程,以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探索、创造、转折以及困境为观察的中心,检讨现代精神的兴衰起落,力图在富有历史实感与世界视野的描述中重新检讨那些规范当代生活的重要观念和传统。作品材料丰富,观察敏锐,见解深入,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思想力作。
2020年2月26日 想读
你们忘了这个世界吗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卿卿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 - 5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八岁女孩的"文革"记忆.在那个任何事情都扭曲的年代, 善良, 同情和美好都不能幸免.
2020年2月26日 想读
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 豆瓣
7.4 (15 个评分) 作者: 吳芬 啟明出版社 2019 - 6
引頸期盼的震撼巨作
首刷量打破十年內詩集紀錄
全書收錄詩作436首
談感情、論社會,大膽揭露現代生活的真實樣貌
幽默且犀利,厭世又深情
每翻開一頁都是一次對大腦的重擊
吳芬用直白、露骨的文字,結合他獨特的幽默感,描寫強烈深刻的愛情體驗、備受壓抑的同性戀處境、政治現況的批判與關懷,與現代都市中荒謬冰冷的人際相處,題材或輕或重,卻處處充滿智趣機鋒,彌漫著嘲諷(或自嘲)式的冷酷況味,玩心與反叛性兼具,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義憤填膺,時而又黯然神傷。
◎ 現代人
對著電腦
手淫
對著手機
露下體
對著鏡子
拍照片
對著愛人
一語不發
◎ 我養的貓經常像是我的前任男友
喜歡吃
不太理人
毛還一大堆
◎ 生日願望
希望下輩子是一支高端手機
這樣就可以被你保護得很好並且
能夠讓你一直盯著我看還能
使用超過兩年半
◎ 我們的愛
——寫給男同性戀與自己
我們能夠射精
射進比陰道
比任何湖泊
都還要更深的地方
我們不能夠
像異性戀一樣
利用精子來奉子成婚
一輩子幸福快樂
(即使是假裝)
我們能夠將愛
輕鬆地做
如兒戲般地做
每當要談
卻總是困難
我們不能夠締結成為連理
無論是以何種高潮
從這個奶頭越過另外一座山頭
鳥就是沒有鳥用
屁眼也不會有任何屁用
2020年2月26日 想读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豆瓣
作者: 应俊豪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20 - 5
巴黎和会中有关山东问题的讨论,是北洋政府对外交涉中,相当引人注意,又值得争议的事件。除了在国际政治上造成震憾外,也刺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引发影响后世深远的五四运动。本书以此(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 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特别是中国公众在看待对外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时,所抱持的态度与产生的舆论倾向,其中“反日”舆论与“亲美”舆论的产生与互动,则是本书的研究重心所在。
2020年2月26日 想读
文豪A时代错误的推理 豆瓣
文豪Aの時代錯誤な推理
作者: [日] 森晶麿 / [日] 和明 绘 译者: 张泽阳 新星出版社 2019 - 10
本应自杀身亡的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下醒来,在那里看到了在日本首都发生的如地狱般的惨剧——一个女人的死。当自己追求的世界就出现在眼前时,龙之介喊道:“不,这不是我追求的,这是诽谤!”为了阻止“罗生门事件”,恢复自己的名誉,拯救那个女人,龙之介在现代东京复活了。作为极不擅长现代机械、时代错误的“茶川龙之介”该怎么做……文豪侦探在陌生的21世纪展开奇妙的推理——
2020年2月26日 想读
卡尔·施米特 豆瓣
Carl Schmitt: Theorist for the Reich
作者: 约瑟夫·W.本德斯基 译者: 陈伟 / 赵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卡尔·施米特(德意志国家的理论家)》是对现代德国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卡尔·施米特的客观公允的研究。作者约瑟夫·W.本德斯基通过对施米特及其同时代人著作、大量新的档案文献和施米特本人的部分文章的研究,把施米特的社会经历当作重新评价他对政治法学所作贡献的框架,表明施米特的魏玛晚期著作与其说是鼓动不如说是旨在阻止纳粹夺权。
内容简介
约瑟夫·W.本德斯基编著的这本《卡尔·施米特(德意志国家的理论家)》主要研究了德国最负盛名的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卡尔·施米特自1888年至1947年的思想轨迹。全书始终注意结合施米特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所面对的不断变化的政治和法律问题这一语境来对施米特的思想进行分析。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卓越而审慎的政治理论家在现实政治风云中的沉浮。数十年来,他的作品被广泛引用,他的思想在数不清的著作中被加以分析。虽然他的思想遭到了一些学者的恶意攻击,他的理论却始终得到其他学者的尊敬。即便是施米特最为严厉的批评者,也时常用“天才”一词来形容他。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再见马戏团 豆瓣
クリスマスを探偵と
7.5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伊坂幸太郎 / [意]曼努埃尔·菲奥(绘) 译者: 倪莎莎 南海出版公司 2020 - 4
★看了《再见马戏团》,我好像又能继续努力了!
★《金色梦乡》作者伊坂幸太郎念念不忘的初心之作
★献给即将成为大人的你,也献给曾是孩子的你
★每个人或许都曾想逃离心中那个束缚着自己的马戏团,哪怕只是片刻
★由意大利知名插画家曼努埃尔·菲奥绘制15幅精美插图
------------------------------------------------------------------------------------
早晨,列车上播出一则新闻报道:马戏团的一个杂技演员在巡演时逃跑,演出内容被迫更改。
“他为什么要逃?”
“可能是压力太大了。”
------------------------------------------------------------------------------------
《再见马戏团》是基于我大一时写的一部短篇小说。当时我还只是个写作爱好者,那部小说是我有生以来完成的首部作品,我很喜欢《再见马戏团》的构思和情节的发展。——伊坂幸太郎
曼努埃尔·菲奥先生的插画给人幻想、抒情的感觉,美且温柔,贴近每一个去看的人,我很喜欢。——伊坂幸太郎
《再见马戏团》就像收进玻璃盒子里的小小雪景,每次窥视,都能看出不同的细节,视角一变,眼中的景色便渐渐不同了。读到结尾总会感到怅然若失,不由得想从头再读一遍。——曼努埃尔·菲奥(绘者)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法兰西内战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中央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1961
《法兰西内战》精辟地分析了巴黎公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概括了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特别是用巴黎公社的新经验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法兰西内战》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既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在 1891年所写的导言中说,这部著作善于“在伟大历史事变还在我们眼前展开或者刚刚终结时,就能正确地把握住这些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后果”, 表明马克思在剖析历史事变中的 “惊人的天才”,这部著作为“后来所有关于这个问题的全部浩繁文献都望尘莫及”。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现实主义的限制 豆瓣
作者: [美] 安敏成 译者: 姜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6
“现实主义”,最初是作为一项文化变革的工具被引入中国的,但它的美学前提与它所承诺的社会使命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安敏成所著的《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从这一角度入手,首先以“知识考古学”的方式,检讨了“现实主义”在中国被使用的情况,分析了其特殊的接受历史;继而,作者又以鲁迅、茅盾、叶绍钧、张天翼等作家的作品为样本,进行深入的文本阐释,关注小说叙述中种种有争议的、断裂的层面,从而揭示出作为一种“形式因素”的现实主义,在小说中的渗透、变形,以及由此激发出的独特的美学可能性。最后,《现实主义的限制(革命时代的中国小说)》还探讨了在一种新的集体主义话语面前,现实主义的终结。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重铸大英帝国 豆瓣
Empire on the Seven Seas: The British Empire 1784-1939
作者: [美] 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 译者: 覃辉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讲述在北美独立战争失利、*帝国解体之后,英国如何在1784到1939年间,经过一步步的改革、发展和扩张,从而重新崛起的过程。
就国内而言,面对人口增长和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英国并未受到抽象理念的蛊惑,而是以议会为改革机制,本着互相迁就的精神,使得丛生的社会矛盾没有激化成大规模暴力。
就海外帝国而言,北美的失败使得英国的帝国主义进入新阶段,不再进行僵化控制,而是强调以自由的价值和王权的象征为纽带,赋予殖民地更多自治,也得到了世界大战的检验。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拥抱战败 豆瓣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9.5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三联书店 2008 - 9
对日本人而言,直到1952年美国占领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真正结束,而战争年代、战败以及被占领时期,给亲历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作者试图通过还原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声音获取一种认知,即在一个毁灭的世界里重新开始,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日本这个国家后来变得多么富裕,多年来这些残留的记忆,已经成为他们思考国家历史与个人价值观的重要参照。
2020年2月25日 想读
我們是誰?: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 豆瓣
Dataclysm:Who We Are(When We Think No One's Looking)
作者: 克里斯汀.魯德 译者: 林俊宏 馬可孛羅文化 2016 - 5
你沒見過的大數據另一面,
美國知名社交網站創辦人用數學證實:
我們其實是這樣那樣的人。
臉書、推特、Reddit、T umblr、Instagram……等社交網站
一躍為新一代的人口學家。
大膽創新關於人類行為的調查,一場醞釀中的革命正在發生!
一般談到大數據只談商機和操控。
其實,巨量數據正透露出人類以為四下無人時,我們是什麼樣子,
我們想的、說的、做的,其實都不一樣。
這個傳統問卷調查問不出的真相,來自大數據中,人們最真實、最不設防的心聲。
當我們以為每天只是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每一個行為,最後都匯集到數據裡,成為大數據裡的一部分。
美國著名網站OkCupid創辦人魯德透過經營交友網站,
得到一般研究無法取得的巨量數據,而且真實,
因為在交友網站上,人們只依自己的想法行事,誠實透露好惡,
藉由統計分析,解讀用戶創造出來的資料,
用廣大的樣本數來證實一般人會有的猜想,或者破解常見的迷思。
本書觀察到在網路時代,數據所帶出的真相:
1. 男人偏愛二十歲出頭的嫩妹,這是胡亂栽贓還是信口開河?數據證實,這是真的!女人過了21歲以後,在擇偶市場就開始走下坡。
2. 缺陷是一股強大力量!與其當個芸芸眾生,還不如勇敢做自己。
「出醜效應」告訴你,有特色才讓你更出色。
3. 使用推特會讓人類的寫作能力下降?大數據說,反而提升了用戶的寫作程度。
4. 亞洲女性受到所有種族男性的高度青睞;白人和拉美裔男性和女性都比較受歡迎,
不過,亞洲男性和黑人,受歡迎的程度偏低。種族偏見一直都在,即使嘴裡不承認,
但潛意識則不然。
5. 女性美不美,影響的不只是在交友網站上的人氣度,
從網路數據顯示,外貌就是一切,不僅影響工作面試,連工作表現評等也與外貌有關。
6. 為什麼女人……會變心?為什麼男人……要說謊?
為什麼穆斯林……恨美國?為什麼亞洲人……看起來都很像?
這些搜尋紀錄讓Google聽到了我們所有人的告白、關注與祕密。
萬事問Google,問出的不只是答案,還暴露了你的內心。
7. 按讚洩漏的訊息,遠比你想像得多。
一個人按讚的模式還能拿來預測智商:這個模型能夠精準預測某人的標準智商測驗得分,而且一個問題都不用問。
8. 活人獻祭不是過去野蠻時代才有。一名高中女生納瓦茲發的一則無腦貼文,讓我們見識到在網路上是如何地失控擴散,不到24小時,就在740萬人眼前遭到辱罵,普通鄉民逐漸演變為酸民、暴民,大家爭相上前補刀。
9. 同性戀者是後天養成的嗎?大數據考查出美國各州都有穩定比例的同性戀人口。而同性戀是否願意出櫃,與當地的接受度有關,被迫躲在祕密裡的人,會在Google搜尋表態,因為Google是最沒有社會壓力的地方。
本書透過魯德生動有趣的敘述,每個數據都各自有話要說,為我們展示人類的行為、看到整體人性。現在,數據科學家成為新的人類學家,數據能透露的訊息,遠比我們想像中多,因此許多社會或政治上的爭辯,也可透過數據證實,而非以訛傳訛或自以為是,也因為透過分析數據,我們得以看出人類的心理,建構人類的故事。
《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赫芬頓郵報》、《時代》、《富比士》、《紐約客》……
多家媒體一致推薦報導,引爆國際媒體高度矚目與討論
〔推薦序〕
最有趣的大數據提問,最誠實的數位田野調查
黃貞祥
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暨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know thyself」(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認識你自己),相傳是刻在希臘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
臉書剛風行時,許多朋友除了玩開心農場,另一個上臉書的目的是玩心理測驗,是為了更瞭解自己,還是讓朋友來瞭解呢?然而,因為種種的社會規範,我們即使是在做暱名或自己才看得到答案的心理測驗,可能心中想的和表現出的,是一個自己希望成為的人,而非真實的自己。
萬萬沒想到,在臉書背後玩大數據的資料科學家,可能早就能從我們按讚的模式,判斷出一個人是外內還是內向,是開放還是保守,是否是異性戀或是同性戀等等,彷彿那些演算法,比我們自己還瞭解自己。
沒外人真正清楚臉書等社群網站背後真正且完整的商業動機和模式,不過收集大數據來瞭解人類的行為,肯定是其中一項,這是司馬昭之心。至少,有個交友網站OkCupid的創立,除了讓無數寂寞難耐的男女能夠找到人生另一半,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寫這本書吧,真是一魚二吃啊。
不否認,我也是OkCupid的註冊會員,當時是讀了一本書說,有個交友網站能用各種問題來判斷兩人是否適合交往,裡頭可供會員回答幾百個問題,從嗜愛興趣到生活習慣和宗教政治都有,可是其中最準確的居然是喜不喜歡看恐怖片(我不愛)等等看似無關緊要的小問題。
身為一個好奇心旺盛的人,我當然立馬去試,一口氣回答了上百個問題,可是送出異性的訊息大多石沉大海……後來就興趣缺缺了。沒想到,在OkCupid成立十年來龐大的資料,卻讓資料科學家發崛出一大堆極為有興趣的現象。這本書就是OkCupid的創始者之一克里斯汀.魯德 (Christian Rudder)的現身說法。玩大數據的大企業不少,包括谷歌、蘋果、亞馬遜、臉書等等都是箇中佼佼者,只是大多數資料是商業機密,像克里斯汀.魯德成立一個部落格OkTrends,用一手資料來討論並出書的不多。
從大數據瞭解我們的行為,只是個開始
《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學:為什麼人們說的和做的不一樣?》不僅稀有,也還真是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克里斯汀.魯德的寫作功力和他創業及資料分析的功力一樣不凡。我一口氣讀完還感到意猶未盡,書中談到的各種現象,就發生在我們這個有社群媒體的特殊時代,裡頭揭露的各種人類行為,令人感到即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你我就是參與者,陌生的是眾人組成的行為模式,往往有些出人意表,意味著你我當常常嘴裏說一套,可是身體卻很老實。
從OkCupid的五百萬會員使用模式中,哈佛數學系畢業的克里斯汀.魯德挖掘出一批又一批資料,在書中畫了一個又一個簡單易懂的圖表,揭示了求偶過程中,人類隱而不宣的各種有趣行為。這樣躲在背後,趁使用者不注意時偷偷觀察各種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現象,就像是生物學家在野外做田野調查,而非把動物關在實驗室裏頭操作。
克里斯汀.魯德看來泡在大數據中是無時無刻都樂在其中,他旺盛的好奇心,問了一個又一個大家都很感興趣,也隱約以為知道答案,然而卻無從下手的好問題。書中分為三部分探討「我們為何互相吸引」、「我們又為何互相排斥」和「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
書中五花八門的問題包括:男人和女人喜歡哪個年紀的異性呢?缺陷也能為人加分?推特讓寫作能力下降?跨種族的吸引力是如何?外貌究竟有多重要?我們怎麼描述自己?怎麼樣的社交網路有助穩固婚姻關係?還有多少同性戀者未出櫃?同性戀者的比例和居住地區有關嗎?犯眾怒的下場會是?
這些問題不單單是有趣而已,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會是重要的公共政策之參考。《大數據下的人類行為觀察學》舉了不少實例,指出好些社會或政治上的爭辯,其實可以透過真實的數據來探究,而非以訛傳訛或自以為是。
例如,準確預測出同性戀者在人口中的比例,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大數據考查出美國各州都有穩定比例的同性戀人口,與各州政治宗教氣氛無關,這也意味著同性戀非後天養成的。很有趣但也可悲的,在美國保守的州,更多已婚婦女上谷歌查詢的是她們老公是否是同性戀,比查詢是否偷吃的還多。可喜的是,從大數據來判斷,美國至少對非白人當總統和接受同性婚姻等等事上,是真的愈來愈開明了。
雖然大數據時代中知識就是力量,可是臉書和谷歌都能夠操縱我們閱聽的資訊,我們也不該完全放心大數據的力量,也不能盡信大數據。即使大數據告訴我們的是準確無誤的,瞭解我們的行為只是個開始而已。科技始終該來自人性,我們在這時候更該問題,是身為人的價值和意義為何?而非隨波逐流地讓科技來決定我們該如何生活和看待世界。
〔推薦序〕
由量化到質性的大數據行為分析
簡禎富
國立清華大學 清華講座教授
科技部「IC產業同盟」計畫暨「清華-台積電卓越製造中心」主持人
現代生活已離不開網路和資訊科技,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有使用者在網頁上點擊、停留、交流和社群活動而被自動儲存的巨量資料,創造直接分析大數據以檢視人類行為的契機。本書作者克里斯汀.魯德(Christian Rudder)畢業於哈佛大學數學系,為交友網站OkCupid的共同創辦人,他結合大數據分析技術與領域知識,分析線上交友網站的第一手資料和深度的文字探勘(text mining),提出與傳統愛情專家不一樣的情感分析模式,並以實際案例介紹大數據分析的實質應用,並以簡單明瞭的視覺化方法提出各種洞察與解釋。作者認為,相較於臉書以現實生活人際網絡形成的社群,線上交友網站相對封閉與注重隱私,使用者比較能跳脫社會壓力,而依自己的態度和期望發表意見,不必擔心聊天內容出現在好友動態軸裡,承受他人七嘴八舌的評論。因此,交友網站使用者的表現反而更能反映出真實的個人偏好。例如:本書分析交友網站資料發現種族歧視仍普遍存在社會之中。
隨著軟硬體計算能力和雲網端的發展、處理結構和非結構化巨量資料的能力的進步,以及智能化大數據分析模式的研究,大數據應用的趨勢已經由量化到質性的分析,例如,本書對於人類行為大數據的觀察和分析應用。我們研究團隊亦透過產學合作計畫,從人力資源的巨量資料分析員工績效表現與其背景、招募管道等因子的關係,改變高科技產業人才遴選決策;此外,在某些職務,經內部推薦管道招募而來的人才表現相對外部招募為佳。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結果,即可擬定相關決策建議,例如:與相關大學科系建立產學合作研究與實習機制等,以吸引「志同道合」人才;或是設計激勵獎金機制,鼓勵員工進行內部推薦,提升人才招募效率與品質。另外,我們也分析人力銀行的巨量資料,以分析未來類似學經歷的求職新鮮人,卻有不同的待遇,以找出對各種背景、不同領域的有效「加值能力」,避免社會新鮮人自我投資的資源分散和損失。
各國產業結構和社會文化迥異下,所需發展的大數據產業和應用也不盡相同。台灣長期以大量生產、規模經濟的製造模式,在「工業4.0」、物聯網和客製化時代將不再適用,而世界各國都普遍面臨因為自動化和機械人而加劇的貧富差距和年輕人就業供需不等問題。台灣應善用目前在「工業3.0」的供應鏈管理、整合能力和彈性應變的優勢,發展導入具智慧製造和聰明生產服務的「工業3.5」策略,搶先在優勢產業領域與利基市場建立破壞性創新,以人性化的大數據分析和人機協同的智能系統,因應無人化的工業4.0對台灣產業和人類社會的挑戰。然而,在透過大數據發掘潛在未知的人類行為和社群模式時,一方面可以確認一些猜想、破除一些假設;另一方面,網路行為累積的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也可能會創造新的迷思和社會問題,如網路上的造神、霸凌和難以「洗心革面」的難題。
引言
第1部分 我們為何互相吸引
1. 伍德森定律:男人偏愛年輕美眉
2. 大眾品味,就敗在太過平凡無聊
3. 牆上的字
4. 人際關係維繫強度和怎麼連結有關係
5. 其實,人不懂自己的心
第2部分 我們又為何互相排斥
6. 干擾因子
7. 對美貌神話的崇拜
8. 讓使用者自己開口說出心裡話
9. 憤怒的日子:透過打壓別人抬高自己
第3部分 我們為什麼是現在這樣子?
10. 在亞裔裡算是高的
11. 資料看到的社會痛苦指數:當有人必須隱藏自己性向時
12. 知道你的位置
13. 我們的品牌,可能是你的生活
14. 數位麵包屑
尾聲
本書資料說明
附註
致謝
★《紐約時報》暢銷書
★2014年《富比士》推薦書單
★2014年全國公共電台最佳圖書
★2014年環球郵報最佳圖書
★2014年彭博社最佳圖書
★入圍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2014年英國獨立報網路和技術最佳圖書
★2015年誠品書店、博客來外文書趨勢類推薦書單
2020年2月25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