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My Lesbian Experience with Loneliness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さびしすぎてレズ風俗に行きましたレポ
8.2 (8 个评分) 作者: Nagata Kabi 译者: Jocelyne Allen Seven Seas 2017 - 6 其它标题: My Lesbian Experience With Loneliness
The heart-rending autobiographical manga that’s taken the internet by storm!
My Lesbian Experience with Loneliness is an honest and heartfelt look at one young woman’s exploration of her sexuality, mental well-being, and growing up in our modern age. Told using expressive artwork that invokes both
laughter and tears, this moving and highly entertaining single volume depicts not only the artist’s burgeoning sexuality, but many other personal aspects of her life that will resonate with readers.
雕塑家 豆瓣
The Sculptor
8.2 (26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科特·麦克劳德 编绘 译者: 孙侃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0
✧影响千万创作者的《理解漫画》作者
斯科特·麦克劳德首部图像小说
✧当代幻想文学巨匠尼尔·盖曼力荐作品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卫报》一致推崇
※※※ ※※※ ※※※
❆一份浮士德式的契约:用生命换取才华
❆200天人生倒计时:艺术、生命、爱情,如何抉择?
❆在 死亡到来前,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
◎ 编辑推荐
🎓一位著名漫画理论学家创作的漫画会是什么样的?
《理解漫画》作者图像小说长篇力作,理论付诸实践的绝佳案例
斯科特·麦克劳德,著名漫画理论学家,他出色地将学术理论和漫画趣味性结合,创作了系列漫画理论著作,影响了万千漫画创作者、爱好者。《理解漫画》更是成为每个漫画读者欣赏漫画的入门必读书目。
在创作了一系列实验短篇后,斯科特·麦克劳德首次尝试创作叙事类图像小说,耗时5年修改,成就了将理论运用于创作的绝佳典范《雕塑家》。一经推出,这本书便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卫报》《出版者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媒体纷纷发文推荐。著名小说家、漫画编剧尼尔·盖曼更是在社交媒体上力荐,称《雕塑家》是“年度看过的蕞佳漫画”。
随后《雕塑家》被译成法语、西班牙语、捷克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荷兰语等超过10种语言。此外,华纳兄弟已购得《雕塑家》的改编权,同名电影正在制作中,预计于2022年上映。
🧱与死神签订契约,艺术与爱情间的艰难选择
26岁的青年雕塑家戴维·史密斯失去家人,被赞助商抛弃,面临破产的他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与已故的叔祖父(真实身份是死神)立下契约,获得徒手随意雕塑物品的能力。作为交换,他的生命只剩下两百天。
在这两百天里,即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能力,戴维也无法在艺术界获得预期的一帆风顺,反而陷入了人生谷底。
在死亡到来之前,艺术的意义是什么?它有没有客观标准?
迷茫之时,一段不合时宜的爱情降临,唤醒了戴维的灵感,也逐渐唤起了戴维对生命的渴望。
这段短暂、注定不能圆满的爱情,是戴维死亡前的慰藉,还是对生命本身的一曲颂歌?
这个现代浮士德式悲凉浪漫的故事,用500页容量诠释生命的厚度,犹如一记重击发人深思。读者将与戴维一同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并在死亡到来之前,不断地重新认识艺术和生命的意义。
🎬丰满细腻的人物塑造,电影般节奏展现生活群像
《洛杉矶时报》称赞斯科特·麦克劳德在《雕塑家》中体现出“节奏大师”的风范。长达500页的故事里高潮迭起,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尘埃落定。
在这个电影般的漫画里,斯科特·麦克劳德还雄心勃勃地塑造了众多生动丰满的人物:视艺术高于生命、又一直渴求认同的戴维;一直在背后支持和帮助童年挚友的奥利;玩世不恭、毫无艺术追求的富二代雕塑家芬恩;尖酸刻薄、毫不留情的评论家贝克……这些角色无不从侧面展现了一个高深莫测、令人捉摸不透的艺术界。
在艺术界之外,作者还塑造了真诚独立的女主角梅格——她以天使的形象出现在戴维面前,并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和他陷入热恋。梅格性格大大咧咧、乐于助人,但在她热情的表面下也隐藏着脆弱……
麦克劳德用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不管是有着艺术梦的人、向往思索爱情的人,还是不甘平庸想要有一番作为的人,都能在《雕塑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与角色产生共鸣。
◎内容简介
怀才不遇、穷途末路的青年雕塑家戴维·史密斯在一家餐馆里遇见了死神,并和他达成一项交易——戴维得到了“雕石如泥”的能力,但只剩下200 天的生命……
在这200天里,虽然戴维可以很随意地雕塑任何东西,轻易地表达各种想法,但他依旧没有获得应有的名声。艺术界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在这个过程中,惨痛的家庭回忆在脑海中一点点浮现,但戴维也收获了不合时宜的爱情。时间一天天过去,戴维与人世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他发现原本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媒体或名人推荐
斯科特·麦克劳德的《雕塑家》是这些年来我读过的蕞好的图像小说。它关于艺术、爱情,以及我们不断努力的原因。这部作品会让你心碎。
——尼尔·盖曼
如果你想阅读充满野心的漫画和图像小说,你有许多选择,但如果你想学会如何去阅读它们,你可能得从斯科特·麦克劳德的著作开始……《雕塑家》表现出了麦克劳德数十年来对如何设计和绘制漫画这一连续性艺术的兴趣。麦克劳德的粉丝——我就是其中之一——很应该读读这部作品。
——《纽约时报》
很显然,这本500页的精装书犹如一记重击。它展现了很多主题——爱,艺术与商业的碰撞一记艺术的本质——以及他其它作品,作品核心是关于一个内心挣扎的艺术家。
——《英国卫报》
在用他的三部漫画基础指导作品解释了创作、阅读、理解漫画的艺术之后,麦克劳德在这部华丽浪漫的图像小说里,不仅定义了一个类型——他还让之成为典范。
——《出版者周刊》
2021年9月25日 已读 (201010 机核在播客里推荐的尼尔·盖曼推荐的graphic novel
Graphic_Novels
接近真相的贝弗莉 豆瓣
BEVERLY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克·德纳索 译者: 张哲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11
布克奖提名漫画家出道之作
《时代周刊》2016年“杰出图像小说”
六段悲伤日常串联出的成长伤痛
悲剧从未放过任何一个“受害者”
它只是选择了另一个人而已
▼编辑推荐
我完全拥护事物的本质。在我看来,那很纯粹。在某种程度上,我意识到剥离本身比添加事物更具意义——至少对于《接近真相的贝弗莉》来讲是这样的。我想将事物剥离至其本质。
——尼克·德纳索
◎现实主义者的“猎奇”盛宴,“丧”文化爱好者的反思俱乐部
尼克·德纳索是一位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在采访中他表示,人们似乎会被病态事件、丑闻故事所吸引,他人的大小悲剧成为了众人饭桌上的谈资。
《接近真相的贝弗莉》中的故事恰是凝聚了德纳索平日的所见所闻。经他创作加工后,向读者逐一呈现出这些明明发于杜撰却又与现实巧合雷同的“猎奇”事件:不合群的同事在被辞退后一脸失望地看向你;青春期的弟弟将姐姐的内衣套在靠垫上并将其抱起;男孩让怀孕女友向父母谎称自己是被绑架、强奸……
德纳索在每个故事的最后都安排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像是用沉默对故事中的悲伤事件发出质疑,又似乎是对现实的一声叹息。
◎剧情独立的六则故事,微妙相连的人物关系
可以将书中的故事视为六个独立剧情来阅读,也可视作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链来解析。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在另一个故事里将扮演某个事件的旁观者,甚至是始作俑者。
尼克·德纳索引入了“蝴蝶效应”,这部书中不存在无用的情节和无足轻重的角色,请像拿着放大镜一样去解析这部作品吧。
◎马卡龙配色、平面设计图般严谨的线条、吐司般蓬松的人物外形……恬静画面之下,是阳光照不进的隐秘角落
放纵与忏悔,罪恶与信仰,美好回忆与残酷未来……尼克·德纳索的故事里充斥着各种矛盾,而创作风格与故事本身则成为了他笔下最大的矛盾体。
清新的用色和一丝不苟的利落线条让人放松警惕,书中人物都有着不合常理的浑圆温婉外表,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却又欲言又止。
▼内容简介
贝弗莉不是主角,并且她差一点就成为了一个可悲的受害者。
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与对方看似日常的对话却能在冥冥之中救了她一命。
如果她遇害了,她到死都不会知道导致自己人生悲剧的,竟是那些名叫凯尔、罗恩、
蒂姆、卡拉的陌生人,而这些人的生存法则早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致使他人不幸的“导火索”……
歧视、暴力、冷漠、妄想、欺骗……在尼克·德纳索的四方分镜里,用尺子就能测量出人们与恶的距离。
▼名人推荐
尼克·德纳索在《接近真相的贝弗莉》中捕捉到了“当下”的真切感受,如果这是一部电影,德纳索会被誉为“令人惊叹的新导演之声”。如果这是一部小说,他将成就一场“文学轰动”。《接近真相的贝弗莉》的冷静视角,并不是电影或文学作品的卡通翻版,它们是全新形式的,是一名年轻艺术家不仅承接前人的经验,并且勇于超前的先锋之作。《接近真相的贝弗莉》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好且最复杂的图像小说,其中所展现的机智、精妙和非同一般的天赋不光超前于漫画界,同样超前于文字和视觉艺术。这些将根植于你内心,久久难忘。
——克里斯·韦尔(《老屋记》作者)
尼克用其精准的绘画线条和不同寻常的故事,将我们的视角带到外太空,以这样一种非常特殊(且显而易见)的形式来感知和过滤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但却不冷漠无情。我们无法预知下一页会发生什么,因为故事被微妙地联系在一起,主题也随之得以呈现。每读一遍都会带来全新且令人心满意足的惊喜。
——伊凡·布鲁内蒂(《美学:记忆与卡通化:哲学与实践》作者)
▼获奖记录
2016年伊格纳兹奖“杰出选集”
2017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杰出图像小说”
2018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新人奖”
现实主义者 豆瓣
K.O. à Tel Aviv
8.3 (33 个评分) 作者: [以] 阿萨夫·哈努卡 译者: 张琦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2
“我们的生活是一部讽刺喜剧。”
※以色列国宝级漫画家阿萨夫•哈努卡首部自传漫画合集
※《鼠族》后又一惊艳世界的犹太作者漫画,英、法、美、西班牙等多国争相引进
※现实主义者的另类创作,254个日常片段,一场270页的视觉盛宴
※揭开以色列的神秘面纱,还原当代都市人的真实生活
------
◎ 编辑推荐
🎪“他一幅画包含的信息量堪比一本书!”
本书是以色列著名插画师、漫画家阿萨夫·哈努卡的首部自传漫画作品集。同为犹太漫画家,哈努卡作为《鼠族》作者阿特·施皮尔格尔曼的“接班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又一股犹太漫画狂潮。
其代表作《现实主义者》集插画与短篇漫画于一身,最早来源于哈努卡在以色列报纸The Calcalist上的每周创作,以其另类、有时甚至超现实的幽默来记录他所在城市——特拉维夫的日常生活。
作者融合墨比斯、罗伯特·克鲁伯的绘画风格,以纯粹且精妙绝伦的图像和极少的文字,戏剧化地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时而趣味十足、时而苦中作乐,但都令人上瘾!
2015 年入选安古兰国际漫画节,2016 年获艾斯纳奖最佳引进作品奖,从法国、美国、英国再到韩国,《现实主义者》被多国争相引进,在各大网站上均是好评连连,更有读者曾言“从头到尾读了几十遍,从来没有厌倦过!”
🤹‍♂️成年人生活不易,一本展示当代社畜生活图鉴的漫画样本
故事从房东突然决定卖房开始,哈努卡一家不得不被迫搬离出租屋,面对铺天盖地的租房信息却找不到一间适合自己的……他是幻想破灭的平民,是缴械投降的丈夫,是怨恨气恼的一家之主,是焦虑不堪的父亲,是社交恐惧的普通人,也是自我怀疑的艺术家。有时候,变得现实并不是自愿选择,而是生活所迫。通览全书,灵感枯竭、房贷压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诸多问题在这本自传漫画中逐一呈现,尽显“现实主义”的本色。当然,生活中也不乏一些闪光的幸福瞬间,让人感叹即便辛苦,人间也依然值得。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
🎭通过漫画家之笔,了解极具神秘感的以色列文化
作为艺术家、丈夫、父亲以及一名普通的以色列公民,阿萨夫·哈努卡用时而离经叛道,时而超现实的幽默漫画记录着自己国家的日常生活。在书中,哈努卡一家居住的特拉维夫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大都市,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生活习俗足以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以色列充斥神秘感的生活环境。与“圣诞节”类似却没有圣诞老人的“光明节”,人人盛装打扮、上街狂欢的“普林节”,全天不许工作的犹太教重要节日“安息日”,全家人一边围坐在一起吃“逾越节晚餐”一边纪念犹太人在摩西的领导下成功逃离埃及的“逾越节”……在作者笔下,这些节日偶尔充满“磨难”,却无不妙趣横生,让读者们得以一窥犹太民族的独特文化。
💣战火连天的国度,流淌不息的生活
在以色列生活,一个难以回避的话题就是“战争”。哈努卡善于以一种幽默又感性的手法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与残酷。危机感似乎充斥每个以色列人的内心:哈努卡儿子的小学同学一家要搬到波士顿住两年,不再回到这所小学了;几个好友打算把公司迁往中国,直到局势稳定了再回来;同事举家奔赴柏林;姐夫提议作者一家去澳大利亚投奔他,至少能避一避“战争”,哪怕“战争”尚未爆发,危机感却在每个人心中蠢蠢欲动……逃生演习、时常发生的恐怖袭击、爆炸过后亲朋间的致电询问……对今天的国内读者来说难以想象的事情,却是作者“此时此刻”的日常。《现实主义者》恰似一扇窗户,读者得以透过它了解以色列这个遥远又陌生的国度的现实状况以及中东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精装本极具收藏价值,可平摊的装订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
本书几乎每一页都在讲述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可以平摊的装帧大大方便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沉浸在非凡的画面与幽默又不乏深刻的故事里。封面选用作者一幅流传甚广的插画作品,内封采用醒目的红色+书名压印,颇具冲击力。无论从内容还是从装帧上看,《现实主义者》都是漫画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书。
◎ 内容简介
以色列著名漫画家、插画家阿萨夫·哈努卡的自传漫画合集。故事主角是一位幻想破灭的平民、缴械投降的丈夫、怨恨气恼的一家之主、自我怀疑的艺术家、形影不离而焦虑不堪的父亲……在这个时而战火连天的国度里,哈努卡一家人过着危机四伏的生活:人们嘴里不断提起战争,恐怖袭击随时可能发生,避难演习成为常态,新闻里播报的是哪里又发生了爆炸……但这些只是这部漫画的一小部分。更多时候,哈努卡一家的日子和普通家庭没什么分别,同样要面对债务危机、房东毁约、夫妻吵架、亲子关系等种种难题。哈努卡用一种难得的精妙视角打量这个世界,以非凡的图像创作将他的所思所想呈现了出来。
◎ 媒体推荐
“这些短故事往往就像梦境的闪回,是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射出的光芒。而它真正的力量就在于,成功地将讽刺与梦幻交织在了一起。”
——法国《读书》杂志
“妙不可言。”
——法国《世界报》旗下杂志《M》
“令人着迷、引人入胜的视觉按摩,向罗伯特•克鲁伯和墨比斯致敬。”
——法国著名综合文化杂志《电视全览》
2021年9月16日 已读
好看。小孩子都画得很可爱。
漫画
好无聊啊好无聊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日]吉竹伸介 / 爱心书童书 出品 译者: 毛丹青 甘肃少儿出版社 2019 - 7
【编辑推荐】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神户国际大学教授毛丹青、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汪冰、童书作家粲然、阅读推广人杨政推荐。
★绘本界顶级流量吉竹伸介作品,3000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绘本书店大奖第3名。
★《好无聊啊好无聊》从孩子常见的“无聊”情绪入手,以无穷的想象力与深邃的感性洞见为引领,鼓励孩子在普适的“个人空虚感”中获得存在和成长的意义。——粲然
★我们希望孩子生活得有意思,却忘了教给他们如何面对无聊。可是,不知无聊便不懂人生。 ——汪冰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孩子们可以从“无聊时间”中受益,他们能学会发挥想象,做白日梦,无穷无尽的思考。
★《有呀有呀书店》作者吉竹伸介代表作。吉竹伸介作品的共通性就是想象力,他从想象力出发,让绘本不单单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一趟释放想象力的旅程。
【内容简介】
“妈妈,我好无聊啊!” “你给自己找点儿事情干!”于是,一个绝对不无聊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什么是无聊?西瓜虫会无聊吗?盘子里剩下的胡萝卜会无聊吗?世界上第一无聊的游乐场是什么样?一个人几岁的时候最无聊?300 个无聊的人聚在一起,会不会变成300倍的无聊?男孩最后高兴地发现:一直想各种无聊的事,还挺有意思的!
“无聊”的情绪每个人都会有,当孩子嚷嚷“好无聊”,甚至因此烦躁不安时,我们不妨趁机和他们聊一聊什么是无聊,为什么会无聊,引导他们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情绪,和无聊和平共处。
2021年9月14日 已读 The Boring Book. 「停在一个地方一段时间,就会感到无聊吗」
吉竹伸介 绘本
外面是夏天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바깥은 여름
8.6 (91 个评分) 作者: [韩]金爱烂 译者: 徐丽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8
《外面是夏天》是金爱烂的第四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七篇作品。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在经历“失去”,失去孩子,失去父亲,失去能用母语与之交流的人……金爱烂似乎有意将这种种失去之痛揉碎,均匀地分布在字里行间,让痛感不时击中读者的心。在本书中,作者依旧保持着都市生活观察员和记录员的角色,叙述平实,贴近生活。
《外面是夏天》是第四十八届东仁文学奖获奖作品,其中《沉默的未来》《您想去哪里》分别为作者赢得第三十七届李箱文学奖和第八届年轻作家奖。

作者简介 · · · · · ·
金爱烂,1980年生于韩国仁川市,毕业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戏剧院剧作系。2002年短篇小说《不敲门的家》获得第一届大山大学文学奖,该小说又发表于2003年《创作与批评》春季号,从此开始文学活动。著有小说集《老爸,快跑》《噙满口水》《你的夏天还好吗?》,长篇小说《我的忐忑人生》(改编电影由宋慧乔、姜栋元主演)。曾获《韩国日报》文学奖、今日年轻艺术家奖、申东晔创作奖、李孝石文学奖、金裕贞文学奖、年轻作家奖、李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等。
2021年9月7日 已读
不可多得的好。比上一本更克制、隐忍、冷静。写出了属于普普通通的人的真实的悲喜,并让人看到她们身处的社区、社会。挺多篇看完都挺难受的,像大病初愈,劫后余生。对她人与社会的关怀、质问力透纸背,是她文本力量的源泉。喜欢《立》、《对》、《风》、《遮》。比如《对》,全篇不温不火,戏剧性上已比上一本韩剧式的转折收敛许多,有的是不动声色的冷暗的生活真相和有敏感和体谅的带着血光的人际沉浮——让人难受也是因为那变化中不缺体谅和理解。
金爱烂 韩国短篇
海边的房间 豆瓣 Goodreads
7.6 (215 个评分) 作者: 黄丽群 理想国|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的代表短篇小说集,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小说家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精巧布局,将人间悲欢斩落整齐,写出一个城市畸爱者的幽冷世界:老公寓里的弃女和养父,乡间卜算师与患病的儿子,梦游的宅男,中年独居女人和三花猫……语言的俏皮与一 个个意料之外被冻住的结尾,以及对平凡人事细致入微的体察,构成作品特有的文字张力。无常往往最平常,老灵魂的世情书写,温热冷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孤独。
◎ 作品看点
★无常往往最平常,台湾新生代小说家黄丽群代表作,简体首次出版——荣获台湾多项文学大奖、两岸跨世代文学家盛赞、豆瓣高人气期待华语小说《海边的房间》盛夏来袭。黄丽群是台湾新生代小说家代表人物,短篇小说集《海边的房间》荣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等华文奖项,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入选金马影展。简体版首次推出,作者亲选篇目,新增3篇新作,是其二十余年写作生涯的结晶。
★爱的卜算师,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拨动大命运上的小机关——黠慧之心,刁钻之笔,小说家黄丽群熬制典雅细密的汉语,故事精巧布局,卜算爱与命运,将人间悲欢大戏斩落整齐。老灵魂的世情写作,温热俏皮,幽冷美艳,拨动平凡市井里的人心与天机,失意人的情欲与哀伤,我们日常的困顿与无常。炉火纯青的汉语之美,沉迷进黄丽群爱的算式。
★城市畸爱者的世界,十二个坏掉的人,十二个令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好故事——写给孤独患者的恋歌,人生逆旅中的安顿。 “我写了各种不美的,零星的,凋的,毁的,那些我总是不可克制而一再抚摸的人生小瑕疵。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找不到自己舒适的位置,就必须自欺,自欺久了就会坏掉。”语言的俏皮与一个个意料之外被冰冻的反转结尾,形成黄丽群作品独特的文字张力。
★“已经很久没有一路直达阅读沸点,皮肤被烫伤的感觉了。”郭强生、骆以军、柯裕棻、张怡微、七堇年等两岸作家盛赞。——“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黄丽群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
◎ 评论推荐
文字有天生的高贵。她的故事如在显微镜下变形虫们不可思议的款款摆动。——骆以军
丽群正是这样的,资质秾艳幽美,可是那美里面暗暗渗着凉气。她的文字温煦如日,速如风雨。晴日静好的午后,还觉得太平岁月温暖快乐,一转眼,不知哪来的乌云罩顶,大雨倾盆落下。——柯裕棻
丽群的小说让我们听见另一种“为甚么不”的疑问,为什么纯情不可以难以下咽?为什么绝望不可以无聊琐碎?她的小说透露出的不急不徐,不标新立异,不大惊小怪,反成就了一种独特主题——美好的破碎。值得期待的小说还真不多,而我终于等到了这一本。——郭强生
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面对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下去,生怕要看完了似的,舍不得读太快;一路直达阅读沸点,几乎要烫伤触摸书页的指尖。我惊讶于发现这么好的小说家——黄丽群《海边的房间》真是能定义什么叫杰作的小说集。——七堇年
黠慧之心,刁钻之笔,自慢之人。——傅月庵
文笔细腻尖锐,结构层次清楚,令人惊奇。从未看过女性的嫉妒可以写得这样深沉,这样充满伤害性。——季季
现实最无常,小说人物自己却巴望常态化的人生;无常与常态的辩证,就是黄丽群最新小说集的主要课题。“噢,你也在这里?”张爱玲问。在哪里?就在投资市场中,像黄丽群一样慈眉善目,穿上规范时间节拍的马甲,束紧一点,再紧一点,跟她一起沉迷在她所爱的算式里。——纪大伟
黄丽群《试菜》则“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切口进入,探讨了母爱的复杂内涵。——吴义勤
在台湾,黄丽群拥有众多读者,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五年之内囊括全岛四次三大报文学奖,更因为她笔尖下的跌宕人生,将故事还原为故事本身,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就是要演给读者看一套悲喜大戏。我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是以艾滋病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卜算子》。患病的儿子要照顾养父,好似恶疾与衰老猜拳。小说写得从容平稳,将常情中所可能想象的低落层层推进,不战不逃,套用时髦的话说,对于生命终极的虚无好似一盘没下完的棋静止于家庭。这是取巧的题材,但文中有一句话很动人,黄丽群写道“无常往往最平常”。——张怡微
在黄丽群最具声名的短篇小说《海边的房间》里,最具原创性的,并非某种社会新闻和影视剧里见惯不惊的暴力、情欲乃至伦理戏,而是某种作者企图捕捉的“诡异自明性”,如此,我们不绝于口的所谓现实的荒诞离奇遂在小说家这里转化成人世的“天经地义”。——张定浩
这作者握着的哪是笔啊,分明是一把刀。——豆瓣网友 知暖
有种初读阿乙《鸟,看见我了》时的惊喜,却读到了别样的主题。“畸爱”也许是黄丽群这些短篇中最为耀眼的主题,可她却远未止于此。她以成熟的谋篇布局以及不经意的笔调,看似轻描淡写、却实则入木三分地谈许多“可能性”,谈孤独,也谈空虚,抑或等待,甚至是平淡生活中的荒诞与黑色幽默。有些麦克尤恩早期的影子,尤其像极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豆瓣网友 MagicDon
2021年9月4日 已读 我也想写过算命,可展开的兴趣所在同《卜算子》一文几相反。作者的问题和她笔下的角色非常相似,与同名作相似,角色在算命和针灸方术上的钻研显出一种耽溺,而拿笔的人也是这样。算命那篇额外还有事实纰漏,表面的精致也盖不住这种根本性的问题。可能几篇有谐音梗和调笑的相对抵消了这种创作上形式化的一面。《鬼》《无》较好,《试》这种类似叙诡的转折有些机械、造作,《当》就是故事会型小说非常刻板,《猫》和《贞》也流于刻板,歇斯底里的偏执形象可以完结故事,并把它讲得好听,但不能给到读者更多一点什么(和我/社会对她们的想象别无偏差啊!),后者为篇幅所限,有点浪费人物,虚构大龄妇女和体力劳动者时细节与关怀都不够,这点比金爱烂差一截。
当代短篇
The Hundred Dresses 豆瓣
作者: Eleanor Estes Sandpiper 2004 - 9
《The Hundred Dresses(一百条裙子)》荣获纽伯德儿童文学奖银奖。旺达·佩特罗斯基是一个有着奇怪名家的女孩。也正是因为她的怪名字和旧裙子,所有的女生都喜欢捉弄她。直到有一天,旺达突然声称她家里有一百条各式各样的裙子,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多的嘲笑。根本没有人会相信她,而且大家都会拿这件事捉弄她,旺达都默默地忍受着。有一天,旺达终于因为受不了这些嘲笑而转学了,她给大家留下了她那一百条“裙子”。捉弄过她的那些女生发现原来旺达是多么爱她们,而且旺达是一个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女孩,于是她们决定写信向她道歉,并且去把她找回来。可是旺达再也不会回来了……旺达到底有没有原谅大家呢?Never out of print since its 1944 publication, this tender story offers readers of all ages a timeless message of compassion and understanding. At its heart is Wanda Petronski, an immigrant girl in an American school, who is ridiculed for wearing the same faded blue dress every day. When she tells her classmates that she has one hundred dresses at home, she unwittingly triggers a game of teasing that eventually ends in a lesson for all.

In restoring the reproduction of Louis Slobodkin's artwork, this new edition recaptures the original vivid color. And to celebrate the book's enhanced beauty, Helena Estes, the daughter of the author, has written a new letter to readers about 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Hundred Dresses.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一百条裙子
时间的仆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蒯乐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十部中短篇小说,十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疲倦中年人危如累卵的家庭生活;垂暮者向死而生的求爱故事;令人哭笑不得总是败下阵来的偷情男女;一群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也要生下孩子的女人;一次家庭内部的小型地震;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以及一场平凡的葬礼……这其中正是疲惫、残缺、衰老、卑微和不完美的我们。日常即是史诗,普通人的生活里危机四伏,但他们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有盲目的深情。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寻得片刻的自由和最后的尊严。
2021年8月6日 已读 言之有物,语言沉稳然而也刻薄得近乎粗俗,看到最后一讲到人的身体、外貌我简直紧张,尤其是形容女性的,不打个trigger warning真的okay?有几篇塑造了奇特的浪漫感,到底还是幻觉只因有时间变换沉淀其中而有个性。篇目质量参差,《白大褂情人》《玛丽玛丽》《慈云喜舍》是最可看的,《开满鲜花的果园》问题重重,是最不经济最不完整的一篇,牺牲叙事整体性随性而至的后果就是一并牺牲了人物,最后所有主角面目彼此模糊,所有男性也相差无几,叙事拉杂臃赘,至少可删去与主线无关的四个人物。
当代短篇
Where Reasons End 豆瓣 Goodreads
Where Reasons End
8.6 (37 个评分) 作者: Yiyun Li Random House 2019 - 2
A brilliant writer imagines a fictional conversation between a mother and the teenage son she lost to suicide. Yiyun Li confronts grief and transforms it into art, in a book of surprising beauty and love.
The narrator writes, "I had but one delusion, which I held onto with all my willpower: we once gave Nikolai a life of flesh and blood; and I'm doing it over again, this time by words."
Written in the months after the author lost a child to suicide and composed as a story cycle, this conversation between mother and child unfolds in a timeless world. Deeply intimate, poignant, and moving, these conversations portray the love and complexity in a relationship across generations, even as they capture the pain of sadness, longing, and loss.
In writing this book, Yiyun Li was inspired by a line from Proust's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Ideas come to us as the successors to griefs, and griefs, at the moment when they change into ideas, lose some part of their power to injure the heart; the transformation itself, even, for an instant, releases suddenly a little joy."
Meeting life's deepest sorrow with originality, precision and poise, Where Reasons End is suffused with intimacy, inescapable pain, and fierce love.
2021年8月6日 已读 14章,竟然让人放松下来,什么都不信都不要的生活可好?从死者那里瞥见一点好活的,让人渴盼的景,有顽固的甚至自洽的意念。没有和虚构对话或有死亡掺入的活,无从变得更“真”,理性终结之处,有语词构建的碎裂和刺心的真实。然而主角也没有更抒情一些,甚至连愤怒都只有一次,她只是不停地问啊问。
Yiyun_Li 美国长篇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受命 豆瓣 Goodreads
7.0 (8 个评分) 作者: 止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受命》是止庵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致敬《史记•伍子胥列传》和《哈姆雷特》的小说。这部作品关乎记忆和爱情,记忆来自既往,还没有退场;爱情指向新生,却无法生长。在这两个完全相反的作用力中间,是一个“日暮途穷”的复仇计划。男女主人公狭路相逢,一个怀揣着秘密,纠缠于噩梦一般的记忆;一个痴想着将来,一往情深灌溉着爱情。悔与憾从而在所难免,意外与紧张也就在情理之中。
止庵在小说中,充分展示了他刻画人物与描写日常生活的能力,通过对花木、商品、交通、服饰、饮食、展览以及建筑和新闻事件的精准搭建,为读者充分勾画出一个尚未命名的八十年代。依循人物的脚步,乘坐107路、44路电车,读者可以穿行1984-1986年的北京城:西长安街新华门对面的花墙还在,三元桥新建成不久,音乐厅还是个大基坑;《读书》《读者》杂志深受年轻人的追捧;胡同口有打双人床的木匠,也有推着平板车卖棉套的小贩,冬储大白菜堆得像小山。组合家具、泡泡纱床罩、世界名画挂历、蝴蝶牌缝纫机、凤凰牌自行车……小说复原了一个真实的八十年代的北京。
然而时间永是向前,爱与记忆的一切,都要让路给滚滚向前的时代。小说中屡屡提及的深圳,正是风吹来的方向,人物浪花一般的上升和跌落,也自此有了分野。
2021年7月21日 已读
阅读体验并不太好,不喜欢所有与伍子胥照镜的部分,不仅在情节,在叙事上都像在磨洋工,迂阔如文人自慰,也不喜欢总是被追求的男性中心情节。最后却在冰锋身上见到了几个同辈人的影子,恍惚间,谁还不是个小人物?复仇也好爱情也好,只是人性书写的通俗脚本,工具化的角色和符号式的发展和转折背后,寄寓的也许是叙事者无从依凭的彷徨和从被迫的虚无中诞生的叙说冲动。给不存在的时代的一封信。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上有硬伤(第四部开篇简直了,让人感叹长篇这种体裁真是包容),复仇案由细节缺失也让半第一人称式写作有些不接地气,走着走着就飘了,动力并不充沛。整体是自由稚拙也不算成熟的作品。
当代长篇
纸上行舟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黎幺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11
由不可理喻、无法描述之地诞生
以如有神助的比喻之手构筑
青年作者黎幺短篇小说首度结集
关于语言与沉默的缠斗、一个自我窥探者的快乐与哀愁
🛶编辑推荐
◎ 《纸上行舟》是青年写作者黎幺的短篇小说首度结集,包括《柒拾贰》《猛犸》《机械动物志》等八篇小说。
◎ 本书所收录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递进性,它们经过时间的考验,诚恳地展现了一个写作者对文学的执念及其对文体的精细锻造。
◎ 小说的语言绵密而饱满,叙事节 奏紧凑而有弹性,其中所有的修辞现象与自然的风云流变拥有同样的实在性,如此召唤出一个个充满异质感的艺术空间。
◎ 这条“纸上之舟”承载了超现实的事物、梦幻般的记忆、荒诞性的概念,以及对未来世界的警示寓言,它将引领读者穿梭在语言秘境中,只有以极大的耐心通过一种交叉式的阅读才能窥其堂奥。
🛶内容简介
在本书所收录的八篇短篇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如何以架构一个个离奇异境的形式来重新定义日常事物。书籍、榨汁机乃至抽象的概念也能如生命形体般活动吗?一个人怎样如一条蜕皮的蛇般从他的身份中出离并最终散去无踪?在灵台方寸山上学习七十二变的猴孙与当代上班族有何联系?世界末日之后,一台写作机器竟然以“逆向符号化”的方式吞并了现实?
……
超现实的异境、绵密饱满的语言、精细锻造的文体,这些因素使得作品诗意旋转,由此产生独特的阅读快感。
“两艘幻觉航母被中国画的意境缠裹成两团云遮雾罩的巨蛹,包含各种拼贴的生物和臆造的泛灵现象,神仙像沙子一样多,还有数不胜数的专有名词。没有实指的话语像没有身体的翅膀,危机不是无法起飞,而是不能落地。”——《柒拾贰》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8.7 (52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21年7月14日 已读
160129 via 范典| 😭😭 太好看了……译文不清楚的地方都可对照原文,八成是译错了。
科幻
读书 豆瓣
8.2 (31 个评分)
《读书》,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关注书里书外的人和事,探讨大书小书涉及的社会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独立思考,展示各种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向以引领思潮为己任。是中国三十年来思想文化变迁的见证者。    《读书》创刊号
《读书》创刊伊始,就发出了反映读书界共同心声的呐喊:“读书无禁区。”其继承了中国知识界的淑世情怀和传统,以思想启蒙作为自己的旗帜,致力于拨乱反正,恢复汉语写作的博雅风范,以其思想的开放,议论的清新,文风的隽永,赢得了读书界的青睐。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众口,体现了读书界对于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   《读书》杂志自从一创刊,就定位为“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这样的定位,既有别于专业学术研究刊物,也有别于一般大众通俗刊物。她的读者对象是读书界中级以上的知识分子。所谓读书界,意指高度关注思想文化领域以及相应书籍出版的一个读者群。尽管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经历了种种社会分化,但这样一个读者群体今天依然存在。《读书》过去常年举行的一项活动就叫做“读书服务日”,既体现了杂志的编辑宗旨,也体现了三联书店“竭诚为读者服务”的优良传统。《读书》杂志是一个为知识界服务的刊物,同时也是一个读书界共用的交流思想、知识和文化的平台。她尽力体现当代中国知识人的所思所感,展现他们的知性与感性生活,努力提供为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满足他们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应当说,《读书》杂志的这一定位,使其在长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当代刊物之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   《读书》杂志不是专门的学术刊物,因此,那些只有少数专业研究者才感兴趣的学术专门课题,不是编者关注的中心。《读书》杂志长期致力于从当代学术文化领域中抽绎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文化内容,将它们呈现给读者。《读书》杂志既非学术也非通俗的定位,决定了她所刊发的文章与学术论文的文体风格迥然有别,她倡导承继中西文化中优美、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传统,希望尽量少用艰深晦涩的专门术语和“行业黑话”写作,以便让隔行的读书人都能够读懂。   从创刊迄今,《读书》杂志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周年。作为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见证者,《读书》记录了这个时代各种思潮的起伏跌宕,兴衰际遇,也映现出思想文化界忧戚喜乐的感情律动;既形成了一定的品牌优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自由思想,人文关怀。《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2021年7月11日 已读
110322 在读| 210711 看来“期刊”或杂志那一栏,取消了
杂志
11只猫 豆瓣
作者: [日] 马场登 译者: 章斌 / 张莺莺 2019 - 2
编辑推荐
☆自1967年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到今天仍是孩子们心中的绘本人气王,日文版销量超过4300000册
☆漫画大师手冢治虫推荐,称之为高水准的珍贵杰作,认为“从故事里甚至能感到比海明威《老人与海》还要广大深邃的哲学”。
☆儿童文学专家朱自强审订、导读推荐
☆11只猫好奇、调皮、有点儿自我,就是真正孩子的模样
☆“11只猫”系列获得: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日本文艺春秋漫画奖、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日本图书馆协会选定图书、日本厚生省儿童福利审议会推荐、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插画奖等奖项
内容简介
“11只猫”系列是日本漫画家马场登的代表作,自1967年问世以来屡获大奖,到今天仍是孩子们心中的绘本人气王,日文版销量超过430万册。这是一套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创作的绘本,作者笔下的11只猫和孩子一模一样,他们好奇、调皮、有点儿自我,滑稽可爱的故事大人们看了也忍俊不禁。《铁臂阿童木》作者、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称之为“珠玉名作”,认为“从故事里甚至能感到比海明威《老人与海》还要广大深邃的哲学”。
“11只猫”系列
《11只猫捉大鱼》
《11只猫开饼店》
《11只猫盖房子》
《11只猫进袋子》
《11只猫遇怪猫》
《11只猫变泥猴》
2021年7月10日 已读
啊,好冷啊!我就喜欢这样的故事。就想写这样的故事。冷死我啦!
绘本
奇迹之年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东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4
我们身处的世界,奇迹未曾来过,还是已然消失?
站在祛魅时代,追溯奇迹消失的那一年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首奖得主,最具潜力的青年小说家东来《大河深处》后全新力作
★期待已久的文学新声,不设边界的写作 探险,五部作品,五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风姿
★语言惊艳,主题大胆,糅合古典雅致与现代锐感;跳脱小镇生活与私人情绪,关于边缘与出走的故事,探询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如何自处
★奇幻城市的浪漫跳跃、“特异功能”热潮的回溯、都市死神与犯罪少年,南朝将军与昙花一现的赣剧名伶……
《奇迹之年》是东来的最新小说作品集。在这部小说集中,东来展现了五种令人惊讶又截然有别的文学风姿,再度证明了她独特的文学观与非凡的写作实力。《代春日行》清雅流丽,颇具老庄意趣;《奇迹之年》以魔幻写实,强烈摇撼现实与非现实的界墙;《琥珀》探讨生死伦理,惊悚处凉意顿生;《洄流》技法高超,还原悲剧漩涡的形成;中篇《南奔》串联历史、回忆、现实三重时空,让人不知今昔是何年。持重之作《奇迹之年》以两名男子在沙漠旅馆中的长谈,钩沉起八九十年代颇具魔幻色彩的特异功能热潮,以传奇般的故事和极富纵深的思考撼动着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界墙。
阿波林的小世界 豆瓣
作者: (法)阿尔麦利·摩德利(绘) / (法)狄迪尔·杜尔海森(文) 译者: 许旭瑶 2008 - 9
这套在法国早已享有盛誉的儿童图书在中国的出版对于中国孩子以及中国的年轻父母而言无疑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作为这两套书的译者,我也非常荣幸能为我们可爱的孩子们描绘出具有法国浪漫气息和十足童趣的阿波林的世界。
阿波林的调皮、单纯、善良、鬼马行空无疑都是孩子们心灵的最真实写照。而她看似简单的喃喃自语却也最真实的反映出了孩子单纯的思想和最原始的可爱。这种标准法国式的浪漫气息和它简单中所折射出的真实是同中国的童书迥然不同的。
希望这套可爱的童书能够给你和你的孩子带来遥远法兰西的清新气息,同时也希望你和你的孩子能在这浪漫的臆想世界中度过一个幸福的夜晚。
2021年6月20日 已读
激发0-3岁孩子的自理愿望如刷牙穿鞋还有浇水开小车等兴趣,阿波林长大一点后,“阿波林的大世界”就是故事性更强的书了。
绘本
世界的聆听者 豆瓣
作者: (美国)沈双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学者沈双有着多年的国际行旅和文化生活体验,在她的眼中,世界会是何种面貌?纽约、上海、香港、伦敦,作者辗转于这些世界文化中心,借文本、戏剧、电影来展示文化的移植和碰撞:在纽约读木心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张爱玲的移民经历对她的自我翻译产生了什么影响?李安又在何种意义上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借此聆听与思考,沈双试图抵达她内心的“真实”世界。
【内容简介】
面对一个多声部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从复调中辨听出某一维度的“真实”?沈双结合自己多年的文本阅读、国际行旅以及生活体验,采比较之方法,借思辨性眼光,来凝视和思考这个文化多元的世界,试图以此抵达她心目中的世界的“真实”。
【名人评价】
“世界”从来都是“复数”形 式的存在,是“一个个”而不是 “一个”,像本雅明在录音棚里倾诉时,他视而不见的“一群听众”,其实是一个个彼此毫不相干的“单独听者”。追问世界的“真实”,本质上其实是在追问:自己手中握着的“世界”,究竟是哪一个版本?
——新东方联合创始人、资深西文书蠹 王强
2021年6月4日 已读 被推荐了几本书。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