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举烛人 豆瓣
作者: [意] 乔尔丹诺·布鲁诺 译者: 梁禾 1999 - 6
本书是乔尔丹诺·布鲁诺用意大利文写的七部作品之一。本书是一部五幕喜剧,情节异常滑稽,充满肆无忌惮的玩笑,塑造了一个个令人发噱的人物,锐利地讥讽了当时意大利那个愚昧、淫荡的社会,嘲讽了迂腐的学究和陈旧的传统社会,歌颂聪明智慧。剧情生动,文笔辛辣富于生气。在书中可能找到布鲁 诺哲学思考的一些中心题目。
近20年来在意大利和世界各国重新掀起了研究布鲁诺热。法国自1993年起开始出版《布鲁诺作品全集》的注释版。与此同时,他的许多最著名的意大利语对话录和拉丁语作品也在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及一些东欧国家相继译出。布鲁诺哲学的主题思想在今天要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显示出重大意义。
首先,和平和宽容问题。16世纪的欧洲,宗教战争血染大地,布鲁诺坚决主张:宗教崇拜的实际作用不是在于分裂民众,而是让他们团结一致和平相处。所以,其实不存在真宗教与假宗教之分。其区别仅在于有益的和有害的宗教。有益的宗教督促人们为荣誉和拯救自己所处的社会而奋斗;相反,有害的宗教助长偏狭,而且还以所有人都应该信奉绝对真理为名鼓动战争。
宗教并不仅仅基于人和上帝的单一关系上,而更应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正像布鲁诺在<趾高气扬的野兽》(1584)中解释的那样,宗教具有道德文明意义,它提供了有助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2013年9月28日 想读 via Sarcophagus.
Why We Write 豆瓣
作者: Maran, Meredith 编 Plume 2013 - 1
Twenty of America's bestselling authors share tricks, tips, and secrets of the successful writing life.
Anyone who's ever sat down to write a novel or even a story knows how exhilarating and heartbreaking writing can be. So what makes writers stick with it? In Why We Write, twenty well-known authors candidly share what keeps them going and what they love most—and least—about their vocation.
2013年9月28日 想读 纽约公共图书馆。
写作
About Writing: Seven Essays, Four Letters, & Five Interviews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Samuel R. Delany Wesleyan 2006 - 1 其它标题: About Writing
Essential reading for the creative writer.

Award-winning novelist Samuel R. Delany has written a book for creative writers to place alongside E. M. Forster's Aspects of the Novel and Lajos Egri's Art of Dramatic Writing. Taking up specifics (When do flashbacks work, and when should you avoid them? How do you make characters both vivid and sympathetic?) and generalities (How are novels structured? How do writers establish serious literary reputations today?), Delany also examines the condi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reative writer and how it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writer in the years of Hemingway, Fitzgerald, and the high Modernists. Like a private writing tutorial, About Writing treats each topic with clarity and insight. Here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anion for serious writers everywhere.
2013年9月28日 想读 纽约公共图书馆。
写作
Writers on Writing 豆瓣
作者: The New York Times Times Books 2002 - 5
Now in paperback, today's most celebrated writers explore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ry life in an inspirational collection of original essays.
By turns poignant, hilarious, and practical, Writers on Writing brings together more than fort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s finest voices.
Pieces range from reflections on the daily craft of writing to the intersection of art's and life's consequential moments. Authors discuss what impels them to write: creating a sense of control in a turbulent universe; bearing witness to events that would otherwise be lost in history or within the writer's soul; recapturing a fragment of time. Others praise mentors and lessons, whether from the classroom, daily circumstances, or the pages of a favorite writer.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art and rewards of writing, Writers on Writing offers an uncommon and revealing view of a writer's world.
Contributors include Russell Banks, Saul Bellow, E. L. Doctorow, Richard Ford, Kent Haruf, Carl Hiaasen, Alice Hoffman, Jamaica Kincaid, Barbara Kingsolver, Sue Miller, Walter Mosley, Joyce Carol Oates, Annie Proulx, Carol Shields, Jane Smiley, Susan Sontag, John Updike, Kurt Vonnegut Jr., Alice Walker, and Elie Wiesel.
2013年9月28日 想读 纽约公共图书馆。
写作
八代诗史 豆瓣
作者: 葛晓音 中华书局 2012 - 4
《大学用书:八代诗史(修订本)》结合各历史时期社会政治和学术文化、文学思潮发展的背景,论述了八代诗歌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原因,深入分析了本段诗歌史中几次重要的诗歌革新的实质;并围绕重点作家的研究,描述了同期作家群体创作的风貌,清晰地勾勒出每一代诗歌前后因革的关系及其对唐诗的影响。
语文闲谈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2018
周有光先生《语文闲谈》的写作始于1976年,前后长达二十多年,共收录语文知识2800条,分为56卷。 内容谈古论今,包罗万象:凡拼音、语法、诗词、谜语、笑话无所不收;历史、时事、地理、艺术、科学无所不谈。形式短小灵活,亦庄亦谐:有严肃认真的学术探讨,也有诙谐幽默的轶事闲谈;有生动有趣的野史掌故,也有发人深省的时事议论;有内容丰富的国学知识,也有与时俱进的独到见解。 “这些小品写作,用的是谨严的学术态度,表面上轻松愉快,骨子里紧张严肃”。
今日菖蒲花 豆瓣
作者: 戴文采 2013 - 6
《今日菖蒲花》由近百篇散文穿缀而成:有四时风物的观瞻,旅居异国的见闻,文坛好友的记忆;亦有音乐与美术的品评,宗教哲学的思索,及人生情感的领悟。长短各异,气韵黏连,意象华美,见解独到,如一支敲打乐与丝竹的间奏曲。
2013年9月16日 想读 戴文采。via 爱知书店。
戴文采
梦与智的旅程 豆瓣
作者: 戴文采 2013 - 4
戴文采所著的《梦与智的旅程》为《山无棱》《我最深爱的人》《寻常风月》等二十七篇短篇文字的合集,细腻展现了一位历尽情感和岁月洗礼的女性对生活、生命和人性的感悟。《梦与智的旅程》中包涵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学体裁形式,细致呈现出了“文学与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立体感。
2013年9月16日 想读 戴文采。via 爱知书店。
戴文采
苦难与信仰 豆瓣
作者: 胡卫清 2013 - 6
19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潮汕,对一个地区有计划的传教活动开始了。潮汕民众原有很浓厚的民间信仰传统,基督教进入后,艰难但是顽强地与潮汕社会传统的信仰体系争夺信众。当地基督教徒的队伍逐渐发展起来,但他们信教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压力,信教后也面临许多问题。同时,教会组织如同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一样,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争斗。本书从多方面细致研究了这一过程,尤其着眼于基督徒的个体经验,从个人、地区的角度切入,把教会进入中国后的发展、本土化策略以及实施中的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
普遍主义的挑战 豆瓣
作者: 胡卫清 2000 - 4
本书目录简介: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基督化:教会学校的教育哲学;第三章、本土化与西化:教育模式的选择;第四章、基督教教育与近代中国政治。
2013年9月16日 想读 这么重要的一本书忘mark了!副标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
基督教
The Red Book 豆瓣
作者: 荣格 C. G. Jung (Author) / Sonu Shamdasani (Editor) 译者: John Peck W.W. Norton & Co. 2009
The most influential unpublished work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When Carl Jung embarked on an extended self-exploration he called his “confrontation with the unconscious,” the heart of it was The Red Book, a large, illuminated volume he created between 1914 and 1930. Here he developed his principle theories—of the archetypes,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tion—that transformed psychotherapy from a practice concerned with treatment of the sick into a means for higher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ality.
While Jung considered The Red Book to be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only a handful of people have ever seen it. Now, in a complete facsimile and translation, it is available to schola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t is an astonishing example of calligraphy and art on a par with The Book of Kells and the illuminated manuscripts of William Blake. This publication of The Red Book is a watershed that will cast new light on the making of modern psychology.
212 color illustrations
2013年9月15日 想读 荣格晚期记梦集。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ade in China: Women Factory Workers in a Global Workplace
8.5 (22 个评分) 作者: 潘毅 译者: 任焰 九州出版社 2011 - 4 其它标题: 中国女工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真实形态。
2013年9月14日 想读 不记得之前标记过没有。
跨国灰姑娘:当东南亚帮佣遇上台湾新富家庭 豆瓣 Goodreads
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
9.4 (45 个评分) 作者: 蓝佩嘉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1 - 8 其它标题: 跨国灰姑娘
来自印尼、菲律宾和越南的女性,来到陌生的国度从事家务劳动。雇用她们的台湾雇主,多数是青壮年的中产阶级,他们的父母辈少有在家雇用佣人的历史,这些“新富家庭”的经验,映现了台湾社会在阶级、族群、性别与代间关系的转变。

为了解台湾雇主和东南亚帮佣之间的互动关系,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花了数年时间,访谈了超过百位的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了解劳雇双方在家庭屋檐下所面临的结构困境、生存策略与认同政治。

蓝佩嘉以“跨国灰姑娘”的比喻来彰显家务移工的处境:她们或为了逃离家乡的贫穷与压迫,或为了扩展人生视野及探索现代世界。跨越国界工作后,却发现自己坐困雇主家中,被视为“用完就丢”的劳动力,灰姑娘的美满结局仍如童话般梦幻。

相对于2006年的英文版,作者以返璞归真的母语和大量的生命故事,描绘了“跨国灰姑娘”的身影,并且透过社会学透视,展现了台湾雇主和东南亚移工,在全球化社会中相遇而生的种种面貌。

————————————————————————————————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呈现了种族、阶级、性别和公民身份等等界限,如何在家务移工的生命中形成。蓝佩嘉经由划界工作的理论透镜,为萌芽发展中的女性迁移研究贡献了极为重要的成果。这是一本杰出的作品。

——Rhacel Parreñas, 布朗大学美国文明学系教授

我们或许会以为,只要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接触越多,我们和他们的社会关系就越亲密。但是蓝佩嘉指出我们错得有多严重。在某些状况下,台湾的女雇主和他们的菲佣很“亲密”,但在其他时候两方则非常疏远。的确,有时最接近的反面最为遥远。这本脉络清晰、掷地有声的重要著作,便是在讨论这些现象如何发生。

——Arlie Hochschild,柏克莱大学社会学系荣誉教授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学术作品,论述圆融、研究透彻、理论扎实,不但具有高度可读性,而且蕴含深度人文关怀。

——Delias Davin,英国里兹大学中国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2013年9月14日 想读 印菲帮佣和台湾雇主的故事。台大社会学教授蓝佩嘉。
The Lyrical and the Epic 豆瓣
作者: Jaroslav Prusek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0
2013年9月14日 想读 Prusek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via 王德威,吕正惠论抒情传统。
性别战争 豆瓣
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作者: [美] 奥利维娅·贾德森 Olivia Judson 译者: 杜然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性别战争》是牛津大学博士、进化生物学家奥利维娅·贾德森参加一次派对后突发灵感所写就的一本图书,书中,动物们向博士倾诉性爱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博士的回答则融合了生物进化方面的知识,为动物们解疑答惑,把关于性的进化生物学写得生动灵活。
《性别战争》一书里充斥着大量关于生物王 国的丑闻与秘辛,作者化身为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窥阴者,将生物们的床第之欢层层剥开,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肆无忌惮的描述。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是足足数百种生物最隐秘的生活,以及它们在繁衍之路上艰苦卓绝的进化战争。
《性别战争》作者认为,所有的雄性和雌性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始终围绕着性行为在进行博弈,雄性是为了自己的基因得以传继,雌性更关注的则是抚育后代,同时保证自己的安全。这种差异,最终导致双方围绕着性行为产生了博弈和对抗,并因此产生出无数令人大跌眼镜的器官功能和性行为模式,进化出了各种不同种群间的不同社会模式。
2013年9月4日 想读
老妓抄 豆瓣
7.8 (52 个评分) 作者: 冈本加乃子 译者: 萧云菁 重庆出版社 2012 - 6
「今后,在文学的世界里,像冈本这样丰盛而深奥的女性,到什么时候才能再度出现?!我不禁感到我身边的温暖都消逝了。」
──川端康成
冈本加乃子以非常华丽绚烂的笔触,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的热情与渴望。
——文洁若
悲伤随着岁月年年加深,
我却越发感受到生命的魅力。
川端康成最惋 惜的文学奇女
新井一二三最钟爱的作家
成熟名作她个性刚烈,生活奇特,却能以平稳细腻的笔触,娓娓叙述着女性的恋、稚、慈、灭,放射出飘邈慈悲的光环和蛊惑生命之极光。
她总是将头发梳成西式发型,穿着和服,带着忧郁 的表情。
她的唇,有如年轻女孩般微翘,
当嘴角分别往两边靠拢时,就会露出笑容,然后再度回到忧郁的表情。她的双手直直地垂在修长身体的两旁,走起路来就像在轻甩脚踝一般。有时她会一直逛着同一个地方,有时又像风筝线一样,突然飘到远处的卖场里伫足。除了大白天的空虚感之外,对于其他事物,她似乎毫无知觉……
累积财富之后仍充满生命活力的老艺妓,看中出入自家的电器行青年,在保障青年生活不虞匮乏下,让青年尽情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发明工作。描写同时拥有如清纯少女般天真无邪的思想、以及老女人的执着妄想,被称为首屈一指名短篇小说的杰作。本书收录日本国民必读作品〈家灵〉,描写怀才不遇的雕金师,对自己无法达成的梦想所怀抱的悔恨。收录冈本加乃子成熟期作品共九篇,深度凝视女性对性的感叹、没落望族的悲哀、生命的悲叹……。
《家灵》一篇选入日本教科书,为日本国民必读作品。
2013年8月26日 想读 冈本加乃子 (1889-1939)短篇小说集。
已知的世界 豆瓣
The Known World
作者: [美] 爱德华·P. 琼斯 译者: 曹元勇 / 卢肖慧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8
《已知的世界》以美国十九世纪末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史实为基础,叙述了一个黑人奴隶主匪夷所思的一生。
主人公亨利·汤森生为黑奴,用钱赎得自由身后,经营有方,在弗吉尼亚买下了自己的种植园,蓄养起自家的三十三名黑奴。汤森喜读弥尔顿的《失乐园》,却像他从前的白人主子一样,经常让他的奴隶吃鞭子。汤森死后,他性格柔弱的寡妻难以为继,种植园终于在内战的前夜陷于大乱……
《已知的世界》被视为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间英语文学中无与伦比的史诗巨作。以宏大的气魄,将个人的命运交叠成了历史;以完美的小说技巧,再造了“一个世人自以为了解的非凡世界。”
顶级作品……感人至深又精美细腻,看来它必定会在描写奴隶制的伟大的美国小说长廊永久占据一席之地,与之毗邻的只有托尼·莫里森的《宠儿》和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
——波士顿环球报
刺痛人心……有时,《已知的世界》回应着威廉·福克纳……有时,它又追随者《圣经》。
——达拉斯新闻晨报
数年来出现在我书桌上的最为出色的美国文学新作……有托尼·莫里森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子……还有福克纳……和过去四分之一世纪美国文学的表现相反,《已知的世界》证明:小说不是无足轻重的,它能传达出其他方式不能传达的东西。
——华盛顿邮报
这部作品拥有一切伟大艺术无可置疑的魅力,它充满了生活中的美好,洋溢着对生命的悲悯、幽默和大爱……用最直截了当毫不夸张的方式来说,即:《已知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也许可以永远列入美国最佳文学榜单的作品。
——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历史小说的卓越范本……它会打消你的偏见,丰富你的洞察力……作者琼斯讲述故事的方式令人想到科马克·麦卡锡、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
——新闻日报
2013年8月12日 想读 内战前的黑人奴隶主的故事。via 长园花事。
The Hebrew Republic 豆瓣
作者: Eric Nels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 3
According to a commonplace narrative, the rise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West resulted from secularization—the exclusion of religious arguments from political discourse. But in this pathbreaking work, Eric Nelson argues that this familiar story is wrong. Instead, he contends, political thought in early-modern Europe became less, not more, secular with time, and it was the Christian encounter with Hebrew sources that provoked this radic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Christian scholars began to regard the Hebrew Bible as a political constitution designed by God for the children of Israel. Newly available rabbinic materials became authoritative guides to the institutions and practices of the perfect republic. This thinking resulted in a sweeping reorientation of political commitments. In the book’s central chapters, Nelson identifies three transformative claims introduced into European political theory by the Hebrew revival: the argument that republics are the only legitimate regimes; the idea that the state should coercively maintain an egalitarian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and the belief that a godly republic would tolerate religious diversity. One major consequence of Nelson’s work is that the revolutionary politics of John Milton, James Harrington, and Thomas Hobbes appear in a brand-new light.
Nelson demonstrates that central features of modern political thought emerged from an attempt to emulate a constitution designed by God. This paradox, a reminder that while we may live in a secular age, we owe our politics to an age of religious fervor, in turn illuminates fault lines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discourse.
2013年8月11日 想读 现代政治思考援引宗教精神/建立一种圣经秩序的模态。via 吕蕤冰。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豆瓣
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
7.8 (22 个评分) 作者: ﹝美﹞威尔•施瓦尔贝 译者: 姜莹莹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3 - 8
◆美国独立书商联盟2012年10月新书首选
◆Amazon2012年10月选书与2012年度好书
◆Publisher’s Marketplace 评选为Best of the Best of 2012非文学类第五名
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
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 经 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作者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这本书是作者与母亲的亲身经历,笔触温暖,整本书不只是对母亲的追忆,也是爱书人的飨宴。
“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它对抗恶、死亡与恐惧。
这本书彷若家庭版的《相约星期二》,是母与子的最后对话,但其中不乏人生哲学与生活智慧,让我们看后从中感悟:
《在切瑟尔海滩上》让人充分体验爱与耐性;
《七十空性论》让人读后感到平静;
面对抉择时,《灿烂千阳》是个不错的选择;
谈到人生哲学时,《刺猬的优雅》让母子两人讨论不停……
每一场母与子的精彩对话,都是日常生活的智慧浓缩,通过阅读书籍,他们分享了关于信仰、感恩、接受、宽容、勇气、信任等各自的看法和体会。读后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平静,让我们的心变得宽广而坚强。
【名家推荐】
一个人在生命垂暮时分的最佳选择,是与家人一起重温毕生最喜爱的一本本书。那情景,就像站在峰顶俯视晚霞下一座座自己曾经翻越过的远山,充满着沁凉而又恢宏的诗意。——余秋雨
关于母爱最初的记忆,是每晚她在床前念的睡前故事,关于母爱最后的记忆,是在她的病榻前和她共读一本书。母子二人谈论信仰、友谊、自我拯救,二人的关系在他人的命运中变得更加紧密。正如书中的母亲所说:“书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它对抗恶、死亡与恐惧。——蒋方舟
这是一本关于母子关系及其之间深远联系的书,也是一部关于多部文学佳作的文学佳作。这个创下销售佳绩的故事,让人掩卷之后,久久难忘。——米奇•阿尔博姆 《相约星期二》及《时光守护者》的作者
十分迷人,爱不释手。倾听施瓦尔贝讲述一个无私、仁爱的人对这个世界所能产生的影响,悲伤却并不沮丧,而且,对每一个可能的读者而言,在个人层面上将深受鼓舞。——英国《独立报》
施瓦尔贝的热情确实有感染力。阅读时我发现自己在一张纸上涂写标题,这样我就能订购他和他母亲所关心的书籍。施瓦尔贝不仅是热心读者,他也是支持者、啦啦队长和信徒。——《纽约时报》
这本书歌颂了书籍在我们各自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威尔对弥足珍贵的母子关系做出了温柔感人,诚实生动的刻画——这本书是一曲对美好的颂歌,而那件美好的事,叫做爱。——塞莉西亚•埃亨 《PS:我爱你》的作者
...(展开全部)
2013年8月11日 想读 与临终母亲的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