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时间的习俗 豆瓣
時間の習俗
7.0 (21 个评分) 作者: (日)松本清张 译者: 曹逸冰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8
十六世纪中叶,伽利略发明了时钟。自那时起,时针转动的规律成为人类约定俗成的行动法则。人们准点进食、按时入睡,却丝毫不曾怀疑,在时针的巨大阴影之下,也会有罪恶悄悄藏身。
嫌疑人几乎没有作案的可能,除非他能够同时出现在相隔20公里的两个地点。面对无懈可击的不在场证明,三原刑警踩着嫌疑人行动的时间点一步步深入调查,却在时间倒错的无底深渊中越陷越深。阻碍他解明真相的,正是人们与生俱来对“时间”的盲目信任。
悬疑宗师松本清张,以滴水不漏的诡计和挑战物理法则的想象,将人类赖以生存的“时间”玩弄于股掌之中。
2013年8月11日 想读 松本清张“不在场”“时间” 推理小说。
人为什么会淹死在沙漠里?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日] 高木徹也 译者: 翁晓敏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8
★没有比人更容易死掉的东西了。
★★在我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以我们最想象不到的方式,有超出我们想象的人正在经历死亡。
★★★东野圭吾御用法医监修,日本第一法医高木徹也带你一起研究死亡,探访那些最真实•最恐怖•最不可思议•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死亡现场!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什么百分之一百会成真的预言, 那么这个预言一定是:“现在活着的人,终有一天一定会死。”
死亡的一头是去世的死者,另一头,则是活着,而且还要继续活下去的生者。本书作者以自己几十年参与刑事案件的经历和曾经亲手解剖过的近万具离奇死亡的尸体为基础,向我们展 示了通过与尸体的对话还原死亡现场的详细论证过程,用严谨的专业态度和幽默轻松的笔调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纷繁复杂的死亡世界。从自杀到日常生活中的离奇死亡,死亡的世界其实蕴含了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信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像“淹死在沙漠里”这种“不可思议”的死亡,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习惯、智慧,也正是由于有了对死亡的研究和了解才会存在。
2013年8月11日 想读 “日本第一法医高木徹也带你一起研究(非正常)死亡。”
历史的细节 豆瓣
作者: 杜君立 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4
人类是生而自由的,但奴役无所不在,那么征服与统治是如何起源的?在冷兵器时代,为什么总是野蛮征服文明?但农耕中国为什么却可以击溃游牧民族匈奴?“上帝的鞭子”又如何用马镫轻易地改写了欧洲史?民主又何以出现在欧洲?崖山之后,中国为什么会走向文明滑落?为什么中国发明了轮子,却盛行轿子?为什么中国发明了铸铁和采煤,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生在中国?主导现代世界的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在这部闪烁着思想光芒与历史细节的大作品中,“草根才子”杜君立集百家之长,见微知著,睹始知终,气势恢宏,以优美节制的文字和理性深邃的洞见,揭示了真实历史中一些普遍性的人类文明发展模式,以及其背后蕴含的纷杂吊诡的物质动因。在当下这个将历史功利化和庸俗化的戏说恶搞潮流中,本书以其广博理性而震撼人心的平民视角和人文情怀,尊重历史的严肃和思想的真实,试图解构传统的以权谋思想和国家主义为基础的狭隘的历史叙述模式。
本书是当下人们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文明进化史的一个独树一帜的重要文本,它从“大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现代世界、现代中国及其诸多人类不平等形成的历史原因。同时,本书也是一部有诚意有良知的关于人类文明谱系中不同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读本。基于人类生活休戚与共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作者依靠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最新资讯,旁征博引,兼容并蓄,娓娓道来,既有宏大叙事之视野,又不失洞幽烛微之细腻。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启迪性强,更难能可贵的是知识性、文学性与思想性,均面面俱到;准确地说,这不是一本精英的高端的著作,而是一本草根阅读者奉献给草根阅读者的枕边读本,其可读性是不言而喻的。
2013年8月9日 想读 “草根学者杜君”。
欲望都市 豆瓣
作者: 裴谕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6
本书从世纪交替之际一群“私人生活”美女作家在文化与传媒界引起的骚动谈起,实地深度访谈上海四十多位同样生于七十年代但职业与生存状态各异的女性,以长达五年的跨度追踪见证了她们在恋爱、婚姻、性伴侣选择以及日常生活的变迁。在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理论视角之上,本书借鉴性社会学家Plummer“后现代社会的亲密麻烦”的概念,深入考察了女性在情欲选择中对自我形象、两性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考虑。
2013年8月9日 想读 女性研究学者,实地深度访谈上海四十多位同样生于七十年代但职业与生存状态各异的女性。 via 朱尔赫斯。
日本的起起落落 豆瓣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德鲁·戈登 译者: 李朝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为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两百年现代化历程的通论著作,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00年。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作者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另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现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写法,描摹日本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读者借此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2013年8月7日 想读 是上学期日本当代史的中文版么?Andrew Gordon.
底线 豆瓣
作者: 马克·马陶谢克 译者: 高园园 2013 - 2
你的心灵是否曾经遇到过与以下难题类似的问题?
如果因为贫穷,我穿上了母亲为我偷来的大衣,我是否会成为罪人?母亲源自真爱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定义为罪恶?
为什么当我们看到一个饥肠辘辘的孩子时,心柔软得都要碎了,然而当我们目睹成千上万个饱受饥饿煎熬的儿童时,又变得刀枪不入起来?
为什么丹尼尔•戈尔曼说“大脑为仁慈而预设”?而路人却冷漠地绕过被车撞倒的孩子?
为什么当我们大脑某一部分受伤害,我们的道德感也会消失?
我们从何处学会了放弃、奉献和信赖,又是如何将它们丢失殆尽的?
羞耻感会终结暴力还是会引发暴力?
牺牲一人生命拯救五人生命的方案是否值得选择?
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难题常常会在人生的某一时刻令我们扪心自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我该如何选择?”“我该如何生活?”当我们一再苦恼于自己的理想、道德底线被冷漠甚至残酷的现实所挑战,有没有想过探寻一条有希望的路?
《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正是一部由各种道德与情感难题催生的探索人性之书。作者解析大量熟悉又陌生的现实故事,其中包括那个经典的“电车难题”,指出在社会道德底线一再被洞穿的当下,不要将责任一味推脱给社会体制,独立的人应当承担应有的责任;他直言不讳揭示了人性的幽暗与复杂,却对人的自觉和正向价值的力量非常乐观。作者用实例证明有底线、有道德原则的生活会令人更幸福,而社会共同底线的回归也需要独立的个人形成合力。
如何回归底线,是作者在本书中探讨的根本命题。
2013年8月5日 想读 道德探讨鸡汤集。没听过这个journalist 作者。via 思郁。
中国建筑•自然组曲 豆瓣
作者: 赵广超 / 马健聪 2013 - 1
本书为《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中的一册,是同系列的《您们这里真好!─小动物起宫殿》的进阶读本,可被看作中国建筑的小百科。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聪明地运用石头、泥土和树木,对自然物料十分尊重。复杂的大皇宫,原来是利用基本的自然物料建造出来;也可以说,自然物料合唱出中国的建筑历史和大皇宫的组曲。本书从石头、泥土、树木与人的四个角度切入,以科学化的图解方式,解说中国建筑方法,结合中国人处世道理,说明了古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让读者明白了每个中国建筑元素的来源和功能。
◎ 《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
紫禁城为目前世界上保存完整、规模最大的帝王宫殿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明清宫廷典章制度及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由何鸿毅家族基金赞助,北京故宫博物院支持,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制作的《我的家在紫禁城》是为一套专为儿童、青少年及公众设计的书籍。该系列丛书之主创人员由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创立人赵广超先生及其工作室年轻成员担纲,同时更邀得创作人谢立文先生共同策划及撰写、麦家碧小姐担任美术指导以及著名设计师陆智昌先生负责装帧工作。书籍以轻松活泼的手法,带领读者进入紫禁城的世界,介绍它的起源、视觉文化、建筑特色、人物与历史等。
本系列还包括《一起建前朝 一起看后宫》、《幸福的碗》、《中国建筑•自然组曲》、《皇帝先生您好吗?》、《小动物起宫殿》、《在紫禁城》。
2013年8月4日 想读 via 袋鼯。好像是给小孩子看的也!
吉尔伽美什 豆瓣
吉尔伽美什——巴比伦史诗与神话
8.0 (7 个评分) 作者: 赵乐胜 译者: 赵乐甡 译林出版社 1999 - 1
这是一部号称世界上最早的名诗和神话,起源于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流域,约在公元前4000年代末,苏美尔文学便借助楔形文字出现了书面作品,尤其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汇入泥槔以的作品繁多起来,达到了古巴比伦文学的辉煌。本书除收入史诗外,还译介了《人的创造》、《农牧的起源》等古巴比伦神话。填补了我国至今无楔形文字完整译本的空白,为国人研究亚非文字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3年8月2日 想读 苏美尔文学。楔形文字,古代传说。via Nostos.
赤朽叶家的传说 豆瓣
赤朽葉家の伝説
8.4 (47 个评分) 作者: [日] 樱庭一树 译者: 田肖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 1
《赤朽叶家的传说》内容简介:祖母是有预知能力的千里眼,见证了战后高度经济增长的神迹。母亲是著名的畅销漫画家,描绘着信仰破灭一代的叛逆生活。我,平庸得简直一无是处,在这个时代中无所事事着……
赤朽叶瞳子,一个自认成长过程没故事可说的平凡女孩;家族的辉煌过去,是她唯一的骄傲。一天,外婆万叶临终前竟然告白:“我曾经杀了一个人,但并非心怀恶意……”为解开外婆的秘密,她开始探寻家族种种光怪陆离的传说与人物,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同时,自己也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小村庄看似平静但暗潮汹涌,外头的世界正经历着大动荡。赤朽叶家的女子,也卷进了翻滚不停的时代狂潮……
2013年8月2日 想读 女孩儿对家族故事的挖掘。via 阿扬语言控。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楼庆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9
这本书以讲座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及建筑元素特征、共分二十讲,从居址到都城,从祭坛到祠堂,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理论,叙述全面,语言平易,深入浅出。
作者亦精于古建筑摄影,有三百余幅精美图片,使这本书更富鉴藏价值。
2013年8月2日 想读 清华建筑系教授。via Skerry.
过于喧嚣的孤独 豆瓣
Příliš hlučna samota
8.9 (130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赫拉巴尔 译者: 杨乐云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本书是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酝酿二十年,三易其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诗意地叙述了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三十五年的打包工汉嘉,他把珍贵的图书从废纸堆中捡出来,藏在家里,抱在胸口。他狂饮啤酒,“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这是一个忧伤的故事,爱情的忧伤,文化的忧伤。汉嘉最终将自己打进了废纸包,他乘着那些书籍飞升天堂。
2013年8月2日 想读 via Skerry. 捷克·有关小人物的小说。
格伦·古尔德谈话录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Glenn Gould
9.3 (6 个评分) 作者: 乔纳森·科特(Jonathan Cott) /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 译者: 蒋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格伦•古尔德 (Glenn Gould, 1932 – 1982)是20世纪最具个性和最富魅力的音乐家之一。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在演奏的时候通常坐在一张木凳上,漫不经心地伏在钢琴前,指尖急速敲击着琴键,用清晰、纯净的琴音诠释着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旋律。古尔德不仅以音乐天赋闻名于世,其怪异举止亦是赫赫有名。他常常身着皱巴巴的燕尾服或裘皮大衣,戴着无指手套出现在音乐会上,并一边演奏,一边跟着旋律大声哼唱。1964年,他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彻底告别了自己充满争议的舞台生涯,开始专注于录音唱片和作曲事业。
2013年8月2日 想读
有顶天家族 豆瓣
有頂天家族
8.7 (80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见登美彦 译者: 高詹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3
下鸭家是京都狸猫的名门,却没有望族该有的正经相。
能干的老爸撒手西去,留下热衷桌球畏惧雷电的母亲和四只小狸。
老大矢一郎一到紧要关头就失措;
老二变身青蛙滞留井底;
老三热衷于恶作剧;
老幺变身时容易露出狸猫尾巴。
四兄弟夹在天狗和人类之间,想安度狸猫的一生,
既是亲戚又是死对头的金阁、银阁兄弟却屡屡作梗,
流淌着傻瓜血脉的下鸭一家该如何是好……
2013年7月24日 想读 via Deetz。森见登美彦。
昭和史第一部(上)1926-1945 豆瓣
作者: [日本] 半藤一利 译者: 林錚顗 玉山社 2010 - 9
承接著明治維新以來的崛起,以及大正時代文化的發達。
日本為何走向戰爭中?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日本進入昭和時代。此時的日本,延續著甲午、日俄戰爭的勝利,逐步走向「大國」的行列,為了在帝國主義的競爭中,保衛本土的安全,因而將防衛線擴大到海外。而滿州——這個物產豐富,又處於日、中、俄三國勢力交會的土地,就成了昭和日本走向戰爭的起點。
同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明治憲法》的設計,軍人成為獨立於內閣體制之外的獨特群體。使得他們可以在國外進行非法的戰爭活動,在國內運用軍部大臣的人事或暗殺手段,干預內閣政治。並利用大眾媒體,煽動輿論情緒。逐步將日本導向軍國主義國家之路。
本書作者以講論授課的方式,用淺白的文字,為讀者們抽絲剝繭,理解昭和歷史的發展經過,體會任何一件大事的發生,必定會有無數的小徵兆。讀歷史的目的,不僅是在增廣見聞,更是作為思考未來的基礎。日本的這段歷史,也會給台灣的讀者們,帶來許多的的思考與啟發。
◎榮獲2006年「每日出版文化賞 特別賞」。
◎在日本熱銷30萬部。
◎台大歷史系李永熾教授專文導讀。
2013年7月24日 想读 via tuo tzu Lee.
春秋史 豆瓣
作者: 童书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 4
《春秋史》分“正文”、“考证”两部分,正文部分约十六万言,考证部分预定三十万言;正文用叙述体(必要处也参考证),文字以浅显为主,除必不得已处,不引原文。考证部分拟仿崔东壁《考信录》的体例,定名《春秋考信录》(可作为《考信录》的续编看),与正文可分可合。这考证部分的材料已大致搜集完备,正拟着笔,而时局人事都不允许我在短期内完功,只好暂时搁置了。好在正文本是独立成书的,先行出版,亦无不可。
正文中只有第一章有附注,这因第二章以下都另有考证,为免除重复起见,所以从略(考证部分既定名为《春秋考信录》作为崔氏《考信录》的续编,则春秋以上便不必追述,所以只得把这部分的考证附在正文中作注。因本是考证而不是注,故稍嫌繁琐;其用文言文写,也因此故)。我向来主张:凡著通史,每一件大事都应该详其来龙去脉;每一个时代的前后关系,不可割断。为贯彻这个原则,所以《春秋史》以春秋的历史为中心。而附带述及太古至西周(愈前愈略)的历史(第一章定名为“西周史略”者,以西周史事较详之故)。我本另撰有“战国史略”一章附正文的最后,因友人杨宽正先生(宽)也正在替齐鲁大学撰写《战国史》,体裁完全和这部《春秋史》相同,可以合成一书,故我把已写成的“战国史略”和附注约二万余言统统删去,以免重复。
2013年7月23日 想读 via Dean, “左传的翻译”
语言哲学 豆瓣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作者: [美] A.P.马蒂尼奇 译者: 牟博 商务印书馆 1998 - 2
语言哲学在20世纪一直是英语国家的哲学家的最重要研究领域。本书线索清楚,信息量大,我们可以较全面、准确地把握语言哲学的发展概貌、发展脉络及其当代取向。本书中的大部分论文国内以前均无译文。本书择选关于当代语言哲学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论文35篇,并按内容题材分别纳入8个语言哲学专题。该文选在选编上有如直特点:不仅对全书有个总的引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研究语言哲学的意义、语言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主要研究专题以及一系列有关的技术性预备知识,而且对各专题都各自有个引言。在入选文章的选择上,基本上做到了客观全面,内容新。立足于从当代眼光看历史,以质取文。各专题后面均附有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
2013年7月23日 想读 via Deetz.
我知道怎样去爱 豆瓣
7.4 (12 个评分) 作者: [俄] 安娜·阿赫玛托娃 译者: 伊沙 外文出版社 2013 - 7
这本《我知道怎样去爱:阿赫玛托娃诗选》是由伊沙和老G编译的,囊括了俄罗斯最富盛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几乎一生的诗歌精品。
整本诗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卷是女诗人前期(1904-1925)的作品;第二卷是阿赫玛托娃中期(1927-1949)的诗歌;第三卷总结了诗人后期(1950-1966)的写作;第四卷是长诗《安魂曲》,这首抒情长诗是阿赫玛托娃诗歌创作的一个巅峰。
写于安娜·阿赫玛托娃诞辰100周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
这磨难和诗页,这断发和宝剑,
这谷物和燧石,这喃喃低语和铮铮有声——
上帝拯救了所有的一切——尤其是爱与怜悯
的话语,作为他说出的唯一途径。
严酷的脉搏猛击着,血液的激流鞭打着,
铁锹均匀地敲打在它们之中,通过温柔的缪斯产生,
因为生命如此独特,它们来自凡人的嘴唇
声音比草包牧师更清澈。
哦,伟大的灵魂,我正在海外向你
鞠躬,你发现了它们,还有那——你暗自燃烧的命运,
长眠于祖国大地,她感谢你,至少让她
得到了在聋哑的天空海洋中发言的礼物。
2013年7月22日 想读 阿赫玛托娃 诗精选。
语言本能 豆瓣 Goodreads
The Language Instinct: How the Mind Creates Language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斯蒂芬·平克 译者: 洪兰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 1
一本由真正的专家所写的关于语言的书,可读性非常高。平克非常技巧地把一个想知道的语言问题提出来讨论,不但从语言学、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去着手,他还有深厚的生物学知识。最主要的是,他知道一般人对于语言学上的问题在哪里,以四两拨千斤的轻松方式,拨开云雾见青天,把人们带出牛角尖。不管这本书将来在语言学和心理学上的影响为何,《语言本能》这本书已经在科学普及方面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平克的这本书,无疑地会使读者开始尊敬对这个令人惊奇的自然现象——语言。
2013年7月21日 想读 via withinbeyond.
中国史学史 豆瓣
支那史学史
作者: (日)内藤湖南 译者: 马彪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4
本书作者内藤湖南(1866~1934)是京都大学东洋史学科的第一代教授,亦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开创者,堪称日本的史学大师。内藤湖南史学特色之一,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把握。他关于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理论是“唐宋变革论”。他认为中国历史分期以秦汉以前为“上古”,东汉到西晋为“第一过渡期”,五胡十六国到唐朝中叶为“中世”,唐朝后期到五代十国为“第二过渡期”,宋朝以后则为“近世”。他的理论被之后的日本学者所继承,成为日本人研究中国历史的基本观念。他撰有多部有关中国历史的论著。本书则是根据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所讲授的“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整理而成的。正因为作者对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史学著作烂熟于胸,方能这样如数家珍般地滔滔不绝,娓娓道来。对每一本中国的史学著作的优劣、特色都能一一加以评点。读之,真可谓获益匪浅。故特约请马彪先生翻成中文,以飨中国读者。
《中国史学史》中文版序
例言
第一章 史的起源
第二章 周代史官的发达
第三章 记录的起源
第四章 史书的渊源
第五章 《史记》——史书的出现
第六章 《汉书》
第七章 《史记》、《汉书》以后史书的发展
第八章 六朝末唐代出现的史学变化
第九章 宋代史学的进展
第十章 元代的史学
第十一章 明代的史学
第十二章 清朝的史学
附录
中国历史思想的起源
章学诚的史学
中国史学史概要——从《史记》至清初

后记
欧洲“历史主义”与中国史学——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译后
索引
凡例
人名索引
书名索引
2013年7月15日 想读 via D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