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The Idea of History 豆瓣
作者: R. G. Collingwood Oxford Paperbacks 1994 - 8
The Idea of History is the best-known work of the great Oxford philosopher, historian, and archaeologist R.G. Collingwood. I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posthumously in 1946, having been mainly reconstructed from Collingwood's manuscripts, many of which are now lost. This important work examines how the idea of history has evolved from the time of Herodotu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offers Collingwood's own view of what history is. For this revised edition, Collingwood's most important 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are publish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se texts have been prepared by Jan van der Dussen from manuscripts that have only recently become available. The lectures contain Collingwood's first comprehensive statement of his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ey are therefore essential for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his thought, and in particular for a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Idea of History itself. Van der Dussen contributes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in which he explains the background to this new edition and surveys the scholarship of the last fifty years.
'This is a big book, and a difficult one, but for anybody who takes history seriously, it is essential.' The Observer Review. Aug '94
'Welcome reprint of the classic lectures delivered by an Oxford philosopher-historian 60 years ago. A most influential book.' Good Book Guide, January 1995
2013年5月5日 想读 柯林伍德 《历史的观念》。 via queenie.
冈底斯的诱惑 豆瓣
6.9 (15 个评分) 作者: 马原 作家出版社 1992
《冈底斯的诱惑》是马原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2013年5月2日 想读 马原。西藏。20150115再mark,via masterwho.
士与中国文化 豆瓣
8.4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士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决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士与中国文化》所企图观察和呈现的是: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精神风貌。不用说,这当然只能是一种宏观的历史。但宏观若不能建筑在微观研究的基础之上则将不免流于空泛而武断。因此《士与中国文化》不取通史式的写法,而是一系列的史学专题的研究。作者余英时在各历史阶段中选择了若干有关“士”的发展的中心论题,然后对每一论题进行比较具体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通过这一重点的研究方式以展示“士”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2013年5月2日 想读 via Dean.
百鬼夜行-阴 豆瓣
百鬼夜行 陰
7.4 (18 个评分) 作者: 京极夏彦 译者: 林哲逸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百鬼夜行:阴》收录十篇由内心喂养着妖怪的平凡人演出的短篇小说,京极堂系列第一本短篇集,带你窥见潜藏于日常中的恐怖深渊。
〈窄袖之手〉-月光下,我定定地看着悄悄从窄袖伸出的白晰手腕,就这么缠上了少女的脖子……
〈文车妖妃〉-自小就出现在身边的迷你女人,到底想告诉我什么?当她终于说出那句话时,我的世界也为之崩溃……
〈目目连〉-回过神来,才发现到处都是紧盯着我看的眼珠。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我要怎么做才能逃离它们……
〈鬼一口〉-自小我就知道鬼会从头一口吃掉说谎话、做坏事的人,时隔多年,鬼终于来了……
〈烟烟罗〉-人死了就什么都不剩,但我知道只有烟才是灵魂真正的形状……
〈倩兮女〉-我不会笑,也不懂人们为什么要笑,而当我学会露出笑容时,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火间虫入道〉-我到底在害怕什么?我花了一辈子要找出答案,然而找到答案之后,真的就能不再害怕吗……
〈襟立衣〉-自小生活在香火鼎盛的教团的我,一直以为众人朝拜的是祖父的神通力,看来并非如此……
〈毛倡妓〉-身为警察的我厌恶卖春女,本是理所当然之事;但在厌恶感的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早已被我遗忘的秘密……
〈川赤子〉-我喜欢水,某日却发现水中有某种软腻黏稠之物欺上身来,逼我忆起消失在脑中深处的漆黑记忆……
2013年5月2日 想读 “由内心喂养着妖怪的平凡人演出的短篇小说”。
遥望 豆瓣
Divisadero
7.2 (1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张芸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0
有时,我躺在你的臂弯,你问我,希望自己身处哪个历史时刻。我会说,巴黎,科莱特去世的那个星期……巴黎,一九五四年八月三日。几天后,在为她举行的国葬上,一千枝百合将摆在她墓前,我愿置身其中,走过那条林荫道,两边是湿漉漉的柠檬树,然后驻足在巴黎皇宫她住的二楼公寓楼下。如科莱特这样的故人,他们的故事充盈我心。她是一位作家,曾评价自己唯一的优点是自我怀疑。
尼采说,“我们拥有艺术,所以不会被真相击垮。”一个事件的原貌,永无终结。库珀的故事和我妹妹的人生版图,永远令我魂萦梦牵。午夜过后,每当电话铃声响起,我提起话筒,幻想他们可能突然出现。我期待听到库珀的声音,或是克莱尔自报姓名前的深呼吸。
因为我已把自己和过去的那个“我”剥离开来,不再是那个和他们在一起的我。那时,我的名字叫安娜。
2013年5月1日 想读 via Sarcophagus.
白门柳(全三册)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刘斯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
《白门柳(共3册)》是著名作家刘斯奋历时16年潜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婉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荣获中国“茅盾文学奖”。
2013年5月1日 想读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中的三大名妓柳如是、李十娘、董小婉以及名士钱谦益与时代、命运奋力抗争的故事".
解体诸因 豆瓣
解体諸因
8.1 (8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西泽保彦 译者: 苏友友 新星出版社 2010 - 4
杀人者,必须解体?!
凶手都是大笨蛋?!
杀人之后不赶快逃走,还留在现场「不辞辛苦」地分解尸体……
推理可以如此草根?!
分尸可以如此搞笑?!
在读过无数有关「杀人」的故事后,
这本书会让你麻木的神经重新绷紧!
「推理之神」岛田庄司重磅推荐作品!
台湾《谜诡》杂志严选日系必看的佳作之一!
豆瓣网票选内地最期待出版推理小说!
分装于六个箱子中的男人;七颗头颅被依序调换的连续杀人;短短十六秒内被分尸电梯中的上班女郎;残破不堪的玩具小熊;支离破碎的色情杂志……
九桩匪夷所思的分尸案,九次不可思议的感官冲击!
2013年4月30日 想读 via Lise. 日本推理。
宗教的未来 豆瓣
作者: [美]罗德尼·斯达克 / [美]威廉姆·希姆斯·本布里奇 译者: 高师宁 / 张晓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自启蒙运动以来,大多数西方知识分子都认为宗教将走向灭亡。本书作者却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宗教在未来社会将会持久地存在。尽管世俗化在现代是一种主要倾向,然而它没有预示宗教的消亡。因为,当世俗化在一个社会的某些方面获得成功时,宗教抵抗就会出现。尽管随着世俗化的步伐,任何社会中的主流宗教组织总是逐步变得更世俗,但是,这不是宗教的终结,而只是各种宗教的命运在发生变化,因为已经变得太具此世性的信仰,将会被更具生气的,更少此世性的宗教所取代。
2013年4月29日 想读 via romeobleu.
中国与基督教 豆瓣
作者: 谢和耐 (Jacques Gernet) 译者: 耿昇 商务印书馆 2013 - 2
本书是法国汉学大家谢和耐的专著,由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耿昇翻译。西学东渐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光谱中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明清之际基督教的传入可以说是西学东渐的起源,本书正是对这一源头进行追溯的思想史专著。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并不去深究耶稣教会的中国基督教传播史,而是将视角转向中国人对这种外来宗教的反应,这是一个新鲜的领域。通过这一视角,作者力图探究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17世纪中国人的反应,表现出他们与西方人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上的哪些基本差异?本书的可读性极强,作者并非单纯罗列中西方思想体系的区别,而是在着墨于历史中的吊诡细节后,再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错乱的历史细节后的思想成因。本书是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领域中极有价值的参考书目。
2013年4月27日 想读 via Deetz.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I sommersi e i salvati
9.5 (58 个评分) 作者: [意] 普里莫·莱维 译者: 杨晨光 三辉图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3 - 3
本书是意大利最具知识分子良心的天才作家普里莫•莱维的最后作品。莱维以生命完成了对纳粹暴行的见证,他的简明易懂的作品是对生活奇妙的赞颂,证明了人类的精神无法被战胜,以及人类通过富有意义的作品、道德和艺术击败死亡的能力。
人们一定记得,当时距离奥斯维辛解放仅仅过去了15年: 我这本书的读者正是“那些人”,而不是他们的继承者。之前他们是压迫者或冷漠的旁观者,而现在他们将是我的读者:我要将他们逼进困境,把他们绑在镜子前。算账的时刻到了,摊牌的时刻到了,而最重要的,对话的时刻到了。
我并不相信人的一生必然存在明确的目的;但如果我思索我的生活和我直到现在才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我认为在它们中只有一个目标是明确而自觉的。而它就是:去作证,让德国人民听到我的声音,去“回应”那个在我的肩头擦手的“卡波”、潘维茨博士,那些绞死尤尔提姆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代。
——普里莫•莱维
我们时代最重要和最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伊泰洛·卡尔维诺
莱维的证词超出一般体验。他的叙事是复杂、敏感、沉静的。它通常比其他人的回忆录“更冷静”——这就是为什么当它突然带着抑制愤怒的能量而迸发热情与闪光时,比所有的回忆录都有力的原因。 ——托尼·朱特
莱维的最后一部宏伟巨著…是对他所有作品浓缩而优雅的总结。 ——《纽约客》
关于犹太人、德国人、大屠杀及其它相关主题的著作。它是一场令人沉思的讨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我们理解,但它远远超越了我们理解的极限,就像我们无法开启的古代文明的石头废墟。 ——《纽约书评》
在人生接近尾声之时,莱维越来越坚信人们会忘记大屠杀的教训,仿佛这场大屠杀只是人类历史中司空见惯的暴行之一。《被淹没和被拯救的》一书是在四十年之后对纳粹种族灭绝意义的阴郁思索。 ——《纽约时报》
2013年4月27日 想读 意大利作家说奥斯维辛。via 维舟。
時光的皺紋 豆瓣
أدونيس
作者: 阿多尼斯 译者: 薛庆国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2 - 9
《時光的皺紋》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國際詩人在香港」系列叢書中的第五部作品。阿多尼斯(أدونيس)被喻為是當今最大膽、最引人矚目的阿拉伯詩人,同時也是思想家、評論家、翻譯家和畫家。他對這個世界的觀點是悲傷的,但並不絕望。
書中收入的大多是詩人的短詩。為讓讀者盡可能瞭解詩人各階段的創作風格,本書所選詩篇的時間跨度很大,遠自詩人1958年發表的第一部詩集《最初的詩篇》,近至2012年在報刊上發表的部分短章。「時光的皺紋」就是書中其中一首節選詩。
阿多尼斯詩中彰顯的叛逆精神和現代性,與其說他是阿拉伯文化的「逆子」,毋寧說,他是這一偉大文化最有價值部分的「傳人」。阿多尼斯的貢獻,在於他讓阿拉伯當代詩歌走向世界,並讓世界領略了阿拉伯文化不為人知的深度與活力;更重要的,是他為當代阿拉伯文化輸入新的價值觀念和美學標準,激發了這一文化內部的變革力量。
2013年4月27日 想读 via Deetz.
像女孩那樣丟球 豆瓣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作者: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译者: 何定照 商周出版公司 2007 - 1
艾莉斯.馬利雍.楊
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
——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繼羅爾斯(John Rawls)之後,美國政治哲學界在二十一世紀初又殞落了一顆明星。
楊於二○○六年八月一日病逝,使得這本輕舞於學術論述與自傳敘事之間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成為她的最後一部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帝,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這些文章不僅對女性身體經驗做出理論性的描述,也對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做出規範性的評斷。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賦予女性生命故事的節奏,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專文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介紹 林芳玫
# 讓活生生的女體走出政治新地圖:
悅讀艾利斯楊(Iris M. Young)肉身化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 孫瑞穗
# 把活生生的女體找回來 陳美華
#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的握合 劉亞蘭
作者簡介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 1949-2006)
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美國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楊的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正義理論、民主理論、歐陸政治理論、公共政策等,作品已譯為二十多種語言。
楊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
其他著作包括《正義與差異政治》(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1990)、《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2013年4月24日 想读 Iris Marion Young。女性主义理论。
儿童的世纪 豆瓣 Goodreads
L'enfant et la vie familiale sous l'Ancien Régime
7.6 (5 个评分) 作者: 菲力浦·阿利埃斯 译者: 沈坚 / 朱晓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本书荣获2013年傅雷翻译出版奖(社科类)。
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 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
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和日记,以及游戏、礼仪、学校及其课程的演变来追溯儿童的历史。自1962年初版以来,本书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
2013年4月19日 想读 via 丁萌。
最后的天空之后 豆瓣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金玥珏 新星出版社 2006 - 10
并非没有人谈论或描写过巴勒斯坦人,大量的文字已经形成、但其中大部分是争辩、控诉和恐吓。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与其说巴勒斯坦是个民族,还不如说是号召武装的借口。在大多数人那里,巴勒斯坦人主要被看作是战士、恐怖分子和不法的贱民。他们的真实依然鲜为人知。
爱德华·W.萨义德,卓越的文化批评家和美国最著名的巴勒斯坦发言人,立志改变这种状况。他用他的文字,连同吉恩·莫尔的摄影,描绘出了动人的巴勒斯坦民族像。从以色列国的建立到贝鲁特的堕落,巴勒斯坦人如何连接地遭受驱逐,不断地从一处地方、一段过去、一个家撤离。但在这苦难的流亡史中,萨义德也辨认出了新巴勒斯坦民族意识的迹象,不再基于离散或苦难,而是基于坚持、希望和觉醒的共同体意识。
2013年4月18日 想读 via Deetz.
礼教与法律 豆瓣
作者: 梁治平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3 - 2
作者站在当下回顾清末这样一个法律移植时代的变迁,又从清末反观当下的法律文化。先简述《大清钦定刑律》立法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论争;然后叙述论争的主要内容,并论争双方的基本观点;后将就当日论争涉及的若干问题分别加以讨论;最后,把这一事件置于更大的历史视界中观察与分析,求取其历史的、社会的意义,以为今日之观照。
2013年4月18日 想读 via ff.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纳德·诺曼 Basic Books 2002 - 9
Donald Norman's best-selling plea for user-friendly design, with more than 175,000 copies sold to date, is now a Basic paperback.
First, businesses discovered quality as a key competitive edge; next came service. Now, Donald A. Norman, former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for Cognitive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veals how smart design is the new competitive frontier.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is a powerful primer on how--and why--some products satisfy customers while others only frustrate them.
2013年4月18日 想读 Via 韦晓亮。how smart design is the new competitive frontier; how and why some products satisfy customers while others frustrate them.
丛林之书 豆瓣
作者: [英国] 鲁德亚德·吉卜林 译者: 陈磊 新星出版社 2012
《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典藏书系:丛林之书》内容简介:夜晚七点钟,习欧尼山中非常暖和,狼爸爸从白日的休息中醒来了,它舒活舒活筋骨,打了个哈欠,一个接一个伸直爪子好把睡意从指尖赶走。狼妈妈还躺着,她大大的灰鼻子横在四头翻着筋斗、呜呜叫着的幼崽身上,月光照进他们住的山洞口。“嗷呜!”狼爸爸嚎了一声。“该去打猎了。”他正要跳下山时,一个小个子来到山洞口……
2013年4月18日 想读
重估一切价值 豆瓣
Umwertung Aller Werte
作者: [德]尼采 / 维茨巴赫(Friedrich WÜrzbach)编 译者: 林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3
《重估一切价值》是为尼采未刊文稿的独具匠心的编撰。尼采曾将《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视为其哲学的前厅,将“重估一切价值”的文稿比作未竣工的主体建筑。前者在我国已有各种不同的译本,至于后者,也已先后出版了几种汉译:最早的有《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凌素心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出版)。尽管这本书依据的版本因尼采胞妹的作伪行径在德国备受争议,但并不影响汉译本在向中国读者介绍尼采遗稿方面具有的开拓意义。接着有贺骥翻译的《权力意志》(漓江出版社,2000年)。这是一个选译本,译自意大利学者Giorgio Colli 和Mazzino Montinari编订的《考订版尼采文集》(KSA)的第13卷,该卷收入1887年至1889年的遗稿,格言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随后有《尼采遗稿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虞龙法译,依据的是德国乌帕塔尔大学哲学系教授君特?沃尔法特(G?nter Wohlfart)的版本,编者围绕“权力意志”这个主题从考订版第7卷至第13卷遗稿中进行选编,时间跨度从1869年秋至1889年初,所选的格言仍按年代编排。除此之外,近年出版的还有《权力意志》(两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该书依据《考订版尼采文集》(KSA)的第12卷和第13卷,上卷收入1885年至1887年的遗稿,下卷收入1887年至1889年的遗稿。
本书的编排体例完全不同。编者维茨巴赫长期担任尼采协会的主席,参与穆莎里昂版本的编辑出版,属于最著名的尼采作品和思想世界的专家。编者长期研究由魏玛尼采文库管理的遗稿,花了十年时间对尼采八十年代的全部笔记材料进行筛选和整理。翻阅本书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个版本的格言不再简单地按时间顺序排列,第一次从尼采的遗作中提供了思想上属于这部自然哲学巨著的一切东西,并且在编排上用清晰的线条向我们展示了结构有序的尼采思想世界的巨大浮雕。全书分为四卷,每卷包含若干章节,读者通过标题可按图索骥地寻读尼采相关的思想。如果尼采的遗稿好比一付扑克牌,尼采胞妹的版本是将扑克牌的顺序搅乱,维茨巴赫的贡献在于,试图将本来排序就不规整的牌子按花色和数字顺序排好。这对于初学者了解尼采哲学,无疑提供了极大方便。本书的末尾有一附录,标出了每段格言写作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不仅收入80年代的遗稿,而且还有早在1875年写的断片,对于写作时间不确定的,编者则注上“不明”。这份附录体现了德国学者治学的严谨,有助于读者了解尼采思想发展的脉络。
2013年4月17日 想读 via Sarcophagos.
木麻黄树 豆瓣
The Casuarina Tree
8.7 (3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黄福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木麻黄树》是英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故事圣手”毛姆的一部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收录了他最出色的六个短篇。这些小说篇幅大致相当,介于中篇和短篇之间,并都以马来亚、婆罗洲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一些西方人(大多数是英国人)在远东殖民地的经历,特别描写了他们在与原来所处的西方文明世界隔绝之后,在精神上受到的种种折磨。“木麻黄树”本来是一种在热带的沼泽和岸边疯长的植物,当毛姆发现当地人将其视作一种不祥的征兆后,遂决定取之以为他这本专写东南亚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最恰切的书名。在殖民地的大背景下,每一段悲惨人生经历的背后,无论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可以说最后都是受害者,没有一个是胜利者。文化差异、冲突、孤独、恐惧、犯罪,是这六个短篇的关键词。评论家西利尔•康诺利将这本短篇小说集列为“现代主义运动百部经典”之一,认为它“为我们准确地描绘了英国人在远东的生存状况,这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写过的”,小说家哈特利更认为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它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和独特的戏剧效果”,它“深刻地揭露了人物内心动机中更卑鄙的一面,而且分析透辟”。时至今日,《木麻黄树》仍被誉为毛姆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之一,这六个短篇已经成为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范本。
2013年4月17日 想读 毛姆短篇小说,殖民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