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rseer - 标记
老饕漫笔(增订版)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赵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本书是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一部力作,开饮食文化读物之先。全书共48篇。用白描式的笔记体写“食话”,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亲切自然而优雅,流露出作者对精致文化的一份眷念。
2013年3月26日 想读 来了美国才知道吃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么!
历史人 豆瓣
The History Man
7.1 (7 个评分) 作者: [英]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译者: 程淑娟 三辉图书/新星出版社 2012 - 3
……不可改变的时间轮转就带来了1968年。这是激进的一年。这一年里,科克夫妇在他们的岁月里做的自我斗争突然成了每个人的事情。所有的东西似乎都大大地打开了。个人的期望与历史的推进力相一致。五月,当学生在巴黎聚集的时候,似乎所有变革的力量都在跟着他们一起汇合。
霍华德·科克是沃特摩斯大学社会学系的讲师,他和妻子芭芭拉都有着激进的政治观点,同时过着极为“现代”的婚姻生活……作者描摹出那个特殊年代“真实”的人物群像,再现了标新立异的课堂与学说、派对与性;他巧妙地抓住了学术生活的复杂境况:从枯燥的会议、工作中的密谋直到最深层次的堕落与瓦解。随着科克夫妻关系中的不安与痛苦日益明显,作者对人类内心的剖析也愈发犀利。小说虽聚焦于校园,却折射出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生活的巨变。
2013年3月26日 想读 学院里的故事。
无声无光集 豆瓣 Goodreads
8.0 (12 个评分) 作者: 张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六合丛书:无声无光集》系“六合丛书”第一辑的最后一本,是作者张晖近年撰写的中国文史随笔,在其自序中这样介绍:“在嘈杂的市声与闪烁的霓虹中,面对无声无光的石塔,我日复一日地读书写作,只为辑录文字世界中的吉光片羽……正是书中这些有声有光的人与文,陪我度过了无声无光的夜与昼。”
全书分四辑。第一辑写唐诗宋词中的掌故,如唐朝酒价、南明秘史、姜白石的爱情、元缜的梦。第二辑谈近代学者的处事与治学,如怎样理解黄侃、俞平伯的淑世情怀。第三辑是评论文字,如书院的知识生产与清代人文图景、唐诗的传承等。
最后一辑为作者对陈国球、吴庚舜、徐公持三位先生的访谈,以谈代论,识见透脱。作者博学丰瞻,文笔雅洁,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学术价值。
2013年3月24日 想读
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 豆瓣
昔話と日本人の心
7.5 (11 个评分) 作者: 河合隼雄 译者: 范作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6
含蓄、幽默的日本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极具想象力和神秘色彩,同时有着深刻的内涵。河合隼雄以其独特的方式解读日本民间故事,比较日本与世界各国神话传说的异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日本特有的文化、日本从的心理结构,以及人类普遍相同的心理意识及其意义。本书是河合隼雄的代表作之一,获日本第九届大佛次郎奖。
解说 鹤见俊辅
第一章 禁忌房子
1.黄莺之家
2.文化差异的问题
3.意识体系
4.究竟发生了什么
5.隐身而去的女性
第二章 不吃饭的女人
1.山姥
2.母亲的形象
3.贪吃的葫芦
4.击退山姥
第三章 鬼笑
1.夺回美女
2.日本神与希腊神
3.冲破母与女结合的力量
4.露出性器官
5.鬼笑
第四章 姊姊之死
1.天鹅姊姊
2.异性手足
3.姐姐与弟弟
第五章 两种女性形象
1.浦岛太郎
2.母亲与儿子
3.龟与龟姬
4.乙姬——永远的少女
5.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
第六章 异类女性
1.鹤妻
2.异类妻子
3.世界的异类婚姻
4.人与自然
第七章 有耐力的女性
1.没有手的姑娘
2.东西方“没有手的姑娘”
3.幸福的婚姻
第八章 老翁与美女
1.火男的故事
2.老人意识
3.父女结合
4.海底的三元结构
5.第四元结构
第九章 有自我意识的女性
1.烧炭富翁
2.女性意识
3.神圣的婚姻
4.整体性
附录
1.黄莺之家
2.忠实的约翰
3.三眼男
4.不吃饭的女人
5.鬼笑
6.天鹅姊姊
7.浦岛太郎
8.鹤妻
9.没有手的姑娘
10.火男的故事
11.烧炭富翁
后记
岩波现代文库版后记
索引
2013年3月24日 想读 有趣! via shuchin.
夢.前世.靈魂之旅: 35歲的印度奇幻體驗 豆瓣
作者: 李欣頻 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南方朔,孟東離,詹偉雄(美學的經濟作者/數位時代總編輯),張怡琪(聯廣集團執行創意總監),葉旻振(陽獅廣告執行創意總監),胡慧嫚(EllE雜誌副總編輯),賴佩霞強力推薦
通靈、解夢、意識出體、死後體驗、與神對話、看前世今生……
印度閉關21天的奇幻紀錄。

35歲以前的我,努力建構出一個多元而華麗的自我城堡,這城堡表面充滿了冒險、勇氣、創意、自信、風采……我受到許多來自媒體與讀者的稱讚與名聲光環,但我自己心裡很清楚,在城堡之內,只有我一個人,很孤獨,很空虛,很沮喪,經常想離開這世界,連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成了吹彈可破的險象……

這一切,在這趟探索自我內在的多種驚奇體驗中,已把我許多虛假的表相沖刷掉,很痛,但也覺知到自己裡面有許多東西正在死去,已經死去……

我已經帶著更敏銳的感官,更純淨的愛與靈體上路了,這是我今年給自己35歲最精彩的生命旅程,探索自己的驚喜才正剛開始!

在此,建議正在翻閱這些文字的你,可以把這本書當成個人遊記,亦或是科幻小說看都無妨,因為這就是文本可隨意解讀的自由,更何況,我完全沒有想要說服誰的企圖與必要。但你可以試著不用原有的價值去批判,不必急著以「真」或「假」,「宗教」或「科學」的傳統思考去看這本書,而改以一個寬廣接納萬象的心情,就像在經歷一場夢,或是一部奇幻電影就好了。
2013年3月24日 想读 via shuchin.
How Fiction Works 豆瓣
作者: James Wood Picador 2009 - 7
In the tradition of E. M. Forster's "Aspects of the Novel" and Milan Kundera's "The Art of the Novel," "How Fiction Works" is a scintillating study of the magic of fiction--an analysis of its main elements and a celebration of its lasting power. Her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and stylish critics of our time looks into the machinery of storytelling to ask some fundamental questions: What do we mean when we say we "know" a fictional character? What constitutes a telling detail? When is a metaphor successful? Is Realism realistic? Why do some literary conventions become dated while others stay fresh?James Wood ranges widely, from Homer to "Make Way for Ducklings," from the Bible to John le Carre, and his book is both a study of the techniques of fiction-making and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the novel. Playful and profound, "How Fiction Works" will be enlightening to writers, readers, and anyone else interested in what happens on the page.
2013年3月24日 想读 @ books.inc
时间的革命 豆瓣
作者: [美]乔纳森·邓恩 译者: 薛诚 / 隋少杰 人民大学 2008 - 1
生命从何处起源?恐龙为何灭绝?冰川期是怎样形成的?永恒的黑洞又是如何浮现在历史、现在与未来组成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中的?地球与人类的命运是要重演冰川期的悲剧,还是在岌岌可危的悬崖边上勒马回身?在本书中,作者大胆地颠覆了已有的地球物理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的观点,将奇幻的想象、精巧的构思、离奇的情节与悲天悯人的情怀结合在一起,在探寻答案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追问: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如何挥去笼罩在蓝色星球上的阴云?
目录
时间的革命
第一章 运和现在
第二章 命中注定的似曾相识
第三章 拉德人和卡尼塔人
第四章 过去之神奥南
第五章 林荫道
第六章 火湖
第七章 到努纳米城去
第八章 时间神庙
第九章 双方的诡计
第十章 秘信
第十一章 海对岸的陆地
第十二章 白色神鹰
第十三章 大爆炸
第十四章 过去和未来
思想自由史
第一章 绪论:思想自由与反对势力
第二章 自由的理性(希腊与罗马)
第三章 被囚標的理性(中世纪)
第四章 自由的曙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第五章 信仰自由
第六章 理性主义的诞生(17-18世纪)
第七章 理性主义的进步(19世纪)
第八章 思想自由的辩护
译后记
2013年3月24日 想读 via shuchin.
作文本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张永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6
《作文本》是建筑师张永和的文坛处女作。作者试图在文学与建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让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全书作品收录了作者20多年的随笔,文章内容涉及了建筑理念以及其他影视等方面内容,书中文章按时间排序,读者也可从中读一个建筑师思想变化的大概。
2013年3月23日 想读 建筑师张永和。
Angels on the Head of a Pin 豆瓣
作者: Druzhnikov, Yuri Dufour Editions 2003 - 2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Russia in 1979, this overlooked masterpiece of Russian literature sold a quarter of a million copies in its first edition and has been named one of the ten best Russian novel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best contemporary novels by Unesco. Angels on the Head of a Pin is set in Moscow in the late 1960s, at a time when Khrushchev-era liberalization is being threatened by the return to personality cult and repression following the Soviet intervention in Czechoslovakia. It will be thirty-five years this August since Prague Spring, when the Soviet invasion took place, and this novel reveals much about how it was manipulated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The editor-in-chief of the orga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collapses with a heart attack outside the Central Committee building. This is partly brought on by the appearance of a samizdat manuscript on his desk that leads to his anguishing over who left it there and what to do with it to avoid falling victim to the malevolence its content is likely to unleash. The solution lies with Yakov Rappoport, an aging and cynical Jewish veteran of the war and two spells in the Gulag, the author of not only the obnoxious popular campaigns sponsored by the newspaper (and all its letters to the editor) but of every speech that gets made in public by the principals of the regime as well. His efforts to help his stricken editor, as well as the novel's star-crossed lovers, lead to a hallucinatory climax.
2013年3月23日 想读 Yuri-Druzhnikov :针尖上的天使。
Informer 001 豆瓣
作者: Yuri Druzhnikov Transaction Publishers 1997 - 1
When Russia was in the throes of Joseph Stalin's campaign for the forced collectivization of Soviet agriculture, a young boy named Pavlik Morozov informed the OGPU (now called the KGB) that his father was an enemy of the regime. As a result, Pavlik's father was arrested and disappeared in a Soviet concentration camp. Enemies of the party later killed the boy, whereupon people proclaimed him their hero. Since then, Pavlik Morozov's glory has surpassed the fame of many Russian heroes. Hundreds of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about the boy in various genres, from poetry to opera; his portrait has graced galleries, postcards, and postage stamps; ships and libraries have been dedicated in his honor; his bronze statue in Moscow was built on the personal order of Stalin; and every schoolchild in the Soviet Union learned his biography in order to follow his example.
Informer 001 is the first exhaustive, secret, independent study of the Morozov affair and is Yuri Druzhnikov's search for the truth about his life, death, and the perpetuation of his legacy. Druzhnikov examined documents, visited museums, and interviewed virtually everyone who knew Morozov during his short lifetime. In book after book, he discovered inconsistencies in every fact, from where Morozov was born to how old he was at the time of his death. Photographs of the hero, when compared, turned out to be of different people. Historical archives contained no documents of Morozov. Memorial museums displayed no personal relics; instead they contained pictures, books, and newspaper clippings. Attempts by Druzhnikov to interview living witnesses were met with resistance, he was even followed constantly. The subject of Pavlik Morozov was "officially untouchable.”
As Druzhnikov pieced together the story about Morozov's life, death, and legacy from interviews, books, court documents, and newspaper reports,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campaign to keep Morozov a hero was centrally directed. Informer hero number 001, as Morozov came to be known, remained a fearful reminder to all; to those who inform, and those who become the victims of denunciations. Informer 001 offers Western readers a step-by-step detective story, and at the same time gives a unique glimpse into the behind-the-scenes operations of Soviet political history. At a time when children are winning the right to sue their parents and when trials for murdering parents result in hung juries. Informer 001 will be fascinating reading for the general public, as well as for sociologists, historians, and Russian studies specialists.
2013年3月23日 想读 Yuri-Druzhnikov :告密者001号:帕夫利克·莫洛佐夫的神话。 via 蒋方舟。
当年游侠人 豆瓣
作者: 陈平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8
作者以随笔形式,引领读者回到历史现场。分别缕述过去佰余年间活跃于思想、文化与学术领域,如辜鸿铭、康有为、丘逢甲、章太炎、刘师培、黄侃、蔡元培、许寿裳、陈寅恪、胡适21位名家与大师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趣味及人格魅力。
2013年3月23日 想读 陈平原随笔。
Journals 豆瓣
作者: John Cheever Vintage Books USA 2009 - 11
John Cheever's journals reveal the inner life of this remarkable writer and the contradictions that drove him. He loved his wife and their children, but was acutely lonely; he loved women, but he also loved men; he hated himself for his drinking, but for much of his life was dependent upon it; he was a great writer, but one whose acute levels of perception often crippled him as a person. His journals are candid, beautiful and often startling.
2013年3月21日 想读 从图书馆借来了他的短篇小说集,还没看。。
冷记忆5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只有当理论采用一个虚构或一个寓言的形式时,它才那么永远地大放光彩。”波德里亚在这部《冷记忆5》中写道。本书是波德里亚系列格言式日记体回忆录的第五部,时间跨度为2000—2004年。
2013年3月21日 想读
都市裡的鄉村教會 豆瓣
作者: 黄剑波 道风书社
大量鄉村基督徒進入城市務工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相伴現象之一。其中一些鄉村基督徒進入城市後參加教會,形成以民工群體為主的小組、團契和教會,逐漸產生了一種位於城鄉之間的信徒和教會形態。由於它處於都市或都市邊緣,其信仰形態與鄉村教會更為接近,作者稱之為「都市裡的鄉村教會」。這種城鄉新移民被稱為「民工」,這種新型的教會也被稱為「民工教會」。
當下中外學界對於城市化及民工群體的研究頗為豐富。不過,已有的研究比較集中在民工的生存和發展。然而,對於他們的宗教或靈性,及其信仰與日常工作和生活之關聯卻少有涉及。本書的出版正是要補足此缺席的議題。
2013年3月21日 想读
无比芜杂的心绪 豆瓣
7.4 (7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4
★村上春树首次明确对世界表达看法
★出道三十五年最重要随笔集
★亲自遴选未曾收录的作品、未曾发表的文章
★收入耶路撒冷著名演讲《高墙与鸡蛋》
★世上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某个宝贵的东西,然而能找到的人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那东西也大多受到致命的损伤。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寻求。
村上春树自选三十五年来的精彩随笔结集而成,都是未以单行本发表过的文字,并在每篇前附短文记述写作时的心绪。
《无比芜杂的心绪》是村上创作生涯最具分量的随笔集,被誉为“完整了解村上春树文学与内心的必读之书”。
2013年3月20日 想读 村上春树 随笔。
虚实之间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李若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虚实之间》对20世纪50年代(及前后)在中国大陆暴发的一些较大规模的谣言现象作了深入剖析。这些谣言包括“毛人水怪”谣言、“割蛋”谣言、“仙水”“神药”谣言以及投毒的谣言。作者李若建指出,谣言是社会环境投射的影子。谣言也与民众的集体记忆紧密相关。“谣言往往是在把真实成分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位置错配”。作者认为,制止谣言最根本的方法是信息的公开、真实、及时。《虚实之间》在今天仍然具有启迪和警示意义。
2013年3月20日 想读
来自液态现代世界的44封信 豆瓣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鲍磊 漓江出版社 2013 - 2
这个时代一切都在变——我们追随的时尚、不断引起我们关注的事件、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以及我们恐惧的东西,莫不如是。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的居民,也感觉需要通过保持“灵活性”并时刻准备改变,来适应它变化的节奏。我们想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得到的只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我们有被淹没的危险。 我们该如何从成堆无用的信息与不相关的垃圾信息中筛选出重要的信息呢?我们如何从无意义的嘈杂喧嚣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呢?针对这些当代问题,本书作者尝试做出自己独特的回答。 依照作者的解释, 44这个数字最早与波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作品里的一位神秘的人物有关,“他的名字就是44号”,他既是自由的全权代表、发言人、委托书的持有者,也是人世间的统治者或辅政者的杂糅或混合。由此亦不难看出作者写作此书的自由主义者立场和波兰式抱负。
2013年3月20日 想读 鲍曼。
动物寓言集 豆瓣
Bestiario
8.5 (5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李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动物寓言集》内容简介:1947年左右,科塔萨尔创作了短篇小说《被占的宅子》,由博尔赫斯推荐刊登在杂志《布宜诺斯艾利斯编年史》上。1951年,该小说与其他几篇作品结集出版,标题为《动物寓言集》。这是科塔萨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其中已体现出科塔萨尔成熟的写作风格、丰富的表达方式、细腻的描绘和惊人的想象力,以及科塔萨尔天才的魔幻现实主义特色。
在这些早年的小说里,复杂性停留在病理学的层次上。作品所描写的是畸变,是脱离常规的特例。这些短篇中的奇幻轶事远离正常的生活环境,只会发生在百万分之一的人身上。
小说中展现了各种离奇的野兽。《剧烈头痛》中的“芒库斯皮阿”仿佛是病痛本身的化身、《奸诈的女人》中黛莉娅对动物女巫般的支配力量令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动物寓言集》中影射人性的虎、以及《给巴黎一位小姐的信》中,令“我”最终崩溃的兔子……在这些故事中,既有真正的动物,也有像人的动物,仿佛一场荒诞离奇的梦境,其中动物执行着既定的使命,它们都是象征。
中国“诗史”传统 豆瓣
作者: 张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11
本书是我所见讨论“诗史”这个文学观念最为详切深明的著作。是书从《本事诗》开始,往下搜罗了两宋到明清重要的“诗史”论述,提其要,钩其玄,既“读入”也能“读出”。张晖于细致剖析“诗史”这个概念之时,常常将相关论述置放在中国诗学的“抒情传统”主潮中思考,指出两个论述传统往往互为作用,或者互相牵制。这种“诗史”与“抒情”关系的观察最能启发人思,相信对往后学界于中国批评观念以至文学思想的探索,有很大的帮助。
——陈国球
张晖这部著作,不仅在文献上下了一番深挖的功夫,广泛地占有史料,更本着尊重历史复杂性的态度,力求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把握不同时代人们对“诗史”的不同理解,完整地勾画出中国文学批评史与“言志”的抒情传统并立的另一个以“诗史”标目的纪实传统,并对二者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全书征引文献丰富,分析透彻,在对《本事诗》、明代复古诗论及清初王夫之、钱谦益“诗史”观念的讨论中均提出饶有新意的结论。
——蒋 寅
2013年3月19日 想读 张晖。
禅与诗学 豆瓣
作者: 张伯伟 2008 - 4
本书讨论禅与诗学的关系,由理论篇和创作篇构成。理论篇分别为《佛学与晚唐五代诗格》、《禅学与诗话》、《禅学与宋代论诗诗》、《禅宗思维方式与意象批评》;创作篇为《玄言诗与佛教》、《山水诗与佛教》、《宫体诗与佛教》、《寒山诗与禅宗》。全书资料翔实而丰赡,结论新颖而可靠。
2013年3月19日 想读 via 维舟写张晖文。